鴻鵠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2.51W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鴻鵠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註釋」

⑴鴻鵠:天鵝。《管子·戒》:“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時。”《史記·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⑵舉:振翅高飛。

⑶翮:“鬲”本指空足陶器,引申指“空心”。“翮”的本意是“羽毛中間的空心硬管”,詩中指羽毛。《荀子·王制》:南海則有羽翮齒革。

⑷就:成,豐滿。

⑸矰:“曾”意為“重複利用的”、“二手的”。“矰”的本義是“因拴着絲繩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

(6)繳:“敫”意為“從一點擴散到廣闊空間”。“矰繳”在詩指“獵取飛鳥的射具”。

「翻譯」

天鵝飛向天空,一下能飛數千裏(高)。

羽翼已經豐滿了,可以四海翱翔。

可以四海翱翔後,(你)能將它怎麼樣?

即使擁有利箭,又能把它怎麼樣?

「賞析」

《鴻鵠歌》是西漢漢高祖劉邦的樂府體詩。在詩中,劉邦採用暗喻手法,表明自己對換立太子一事的無能為力。劉邦欲廢太子劉盈,卻發現太子羽毛豐滿起來,猶如高飛的鴻鵠一樣,於是消除改立次子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對寵愛的戚夫人擊築而歌的歌詞。

據《史記·留侯世家》、《史記·呂太后本紀》、《漢書·張良傳》記載,漢高祖稱帝后,封結髮妻子呂雉為皇后,立呂雉所生之子劉盈為太子。後來,定陶女子戚夫人嬌柔迷人,能歌善舞,深受劉邦寵愛,生下趙王劉如意。劉邦晚年常為社稷憂慮。因他寵愛戚夫人,於是有意廢掉呂后(皇后呂雉)之子劉盈的太子之位,改立妃子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劉邦認為劉盈天生懦弱,才華平庸,“不類我”;而劉如意聰明過人,才學出眾,“如意類我”。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劉邦想突然宣佈廢掉太子劉盈,改立次子劉如意為太子。因為這是廢嫡立庶,所以遭到大臣們反對。其中有兩個人反對最為強烈。一個是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師)叔孫通,一個是張良。有一天,叔孫通突然進宮,引經據典,向劉邦訴説廢太子的禍患,如果不聽勸告,他就以死相逼,當面自刎。劉邦沒辦法,只能暫時答應不廢太子。其時,張良,也極力反對廢太子。所以廢太子的事一直僵持着。

後來,呂后請張良謀劃,請來了當時唯一不聽劉邦召喚的,劉邦請他們出山為官輔佐自己卻請不動的,號為“商山四皓”的四位德高望重、聞名遐邇的老人【即東園公唐秉(一説姓庾)、夏黃公崔廣(又稱黃石公)、綺裏季吳實、甪(音lu)裏先生周術。他們是秦始皇時70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別職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職。後來他們隱居於商山,號為“商山四皓”,又稱“南山四皓”。後人又用“商山四皓”來泛指有名望的隱士。】當太子的老師。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平定英布叛亂後的劉邦病情加重,自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就想急於換立太子。在一次宴會中,太子與請來的“商山四皓”相隨。“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餘,眉皓髮白,衣冠楚楚,相貌甚偉。劉邦見之大驚,忙問是誰。當知道是“商山四皓”後,他很奇怪地問道:“我請你們請不動,今天怎麼跟從了我的兒子呢?”“商山四皓”説:“陛下瞧不起我們士人,又喜歡説粗話罵人,我們義不受辱,所以感到恐懼而隱居之。今聽説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惜士人,天下士人都願意為他去死,所以我們就出山了。”劉邦無語。

當太子與“商山四皓”退出宴席時,劉邦目光灼灼,目送他們遠去。他想,太子有這麼一個“輔佐集團”,要廢掉他,着實很難。於是消除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念頭,急忙召來戚夫人,指着“四皓”的背影説:“我本欲改立太子,無奈他已得‘四皓’輔佐,羽翼已豐,勢難更動了,呂后將來就是你的主子。”説罷,長歎一聲,戚夫人也悽楚不已,哭泣不止。劉邦想到自己已無回天之力,心如刀絞,看着悲慟欲絕的戚夫人説:“為我茲舞,吾為若楚歌。”即讓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則藉着酒意擊築高唱楚歌,即遂唱這首《鴻鵠歌》。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榻去,罷酒。(《史記·留侯世家》)

這首詩歌因首句為“鴻鵠高飛”,故名。詩中的鴻鵠(hóng hú),是古人對天鵝的稱呼,又名鴻、鵠、白鴻鶴、黃鵠等,因其飛得高,跋涉千里,所以被人們常用來比喻有遠大志向或有偉大抱負的人。如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在起義前説過的“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這句話,就是用來形容遠大志向的。“鴻鵠”,《史記》作“鴻雁” 。

這首詩的前兩聯,劉邦巧用“比”的寫作方法,將太子劉盈比作羽翼豐滿的鴻鵠。

首聯: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用天空的天鵝比喻太子劉盈。意思是:天鵝呀,高高的在天上飛,一飛就是幾千裏。

頷聯:羽翮已就,橫絕四海。説的還是劉盈。意思是:它羽毛豐滿了,可以任意在天空中飛翔,想怎麼飛就怎麼飛。

後兩聯則是説劉邦自己無能為力,面對戚夫人的哭泣,表達出自己愛莫能助、無可奈何的心情。

頸聯:橫絕四海,當可奈何?意思是“他想怎麼飛就怎麼飛,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尾聯: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意思是説,我雖然有弓又有箭,可是用不上,哪還能幹什麼呢?這裏的矰繳指的是用來射飛鳥的帶絲繩的短箭。尚:還。安:疑問詞,怎麼。尚安所施:還能幹什麼?

由此可見,這首歌是唱給戚夫人聽的。唱這首歌時,劉邦的心情與霸王別姬時差不多,即無可奈何,陷於絕境。可是,劉邦在這裏一沒有提當年勇,二沒有將責任推卸,而是實話實説,直來直去,這完全顯露了劉邦獨特的性格,表露了劉邦當時的想法:太子劉盈已長大成人,翅膀硬了,雖然我有心想換太子,卻無能為力,為了大漢的江山社稷,那隻能這樣罷了。

同年四月,劉邦駕崩於長樂宮。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當上皇太后的呂雉開始獨攬大權。戚夫人和她的兒子趙王如意卻遭到呂后極其瘋狂的報復和殘酷的迫害。劉如意被毒死,戚夫人被囚於永巷,令舂米。戚夫人懷念其子趙王如意作《永巷歌》【又名《舂歌》、《戚夫人歌》,歌見《漢書·外戚傳》),並唱之。呂后聞之大怒,戚夫人遂遭“人彘”(被砍了手腳,挖眼薰耳,扔到茅房(廁所)裏,稱為“人彘”,供人觀賞)之禍。看到戚夫人被呂后殘忍地迫害為“人彘”的慘相,世人憤慨不已,謂之滅絕人性,慘無人寰;呂雉的親生兒子漢惠帝劉盈也憤怒地大罵:“此非人所為!”但這是後話,在此僅為一提。

《鴻鵠歌》是一首情真意切,憂心忡忡,情意綿綿的詩歌。在寫作方法上,與《大風歌》稍有區別,《大風歌》直抒胸意,《鴻鵠歌》隱隱不言。《鴻鵠歌》頭兩聯先聲奪人,後兩聯霸道陰沉。全詩雖然沒有一句説到廢太子的事,但戚夫人一聽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因為在這裏,作者巧用了“比”的手法。什麼叫比?“比”,是楚辭遺風。朱熹説:“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詩人採用“比”的`手法寫的詩,令讀者讀起來會覺得含蓄委婉,餘味深長。以劉邦的性格,採用這種“比”的手法寫出這首詩,可見劉邦當時的難言之隱,既極富深情,又充分表現了劉邦作為一個政治家所採取的行為決斷。

《鴻鵠歌》與《大風歌》不同,還表現在創作背景和抒發的思想感情方面。《大風歌》是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凱旋而歸故里,宴請鄉親,慷慨起舞而歌的,發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深思的是猛士(可引申為輔佐帝王的文武大臣)問題。而《鴻鵠歌》則是他的皇帝寶座坐穩以後,考慮立儲(確立皇位繼承人)問題時,發現欲廢除的太子劉盈已長大成人,像高飛的鴻鵠,並有高士輔佐,而發自內心“雖有矰繳,尚安所施”的感歎,顯露了他選用皇位繼承人的決斷。

《鴻鵠歌》與《大風歌》相比,雖略顯遜色,但它仍不失為一首言情述懷的優秀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劉邦在立儲問題上的矛盾、痛苦的心情,有廣泛的影響,據説曹操《短歌行》的創作就受到了它的啟迪。

在這裏,必須説明的是,這首詩歌有多種版本,解釋稍顯錯亂。有的版本把“當可奈何”記為“又可奈何”。有人認為,原詩一、三、五、七句後都有“兮”字,加上“兮”字更合楚歌之體。有人認為,這首詩不帶“兮”字更好,更顯得遒勁之力,更合乎詩中體現出的力道。若聯繫史實去讀,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劉邦一生遺留下來的《大風歌》與《鴻鵠歌》這兩首詩歌,都是劉邦的即興之作,決非命題賦詩,更非他人代筆,因此有人認為,這比曹植的《七步詩》有過之而無不及。劉邦憑藉《大風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獨具特色的一筆,又使《鴻鵠歌》與之相互輝映,在中國文學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南宋劉勰評價説:“《大風歌》、《鴻鵠》之歌,亦天縱之英作也。”(《文心雕龍·時序篇》)這對於那些認為劉邦沒有文化的人來説,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