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來源:文萃谷 3.12W

高中必修二的歷史教材注重史實,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注重課本內容的理解,平時多看書,熟悉書本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二必備知識點

一、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1)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2)目的:①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

②統治者認為可以安定人心,保障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

(3)表現:①戰國:商鞅變法和《呂氏春秋》提出

②西漢:①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

②商人的賦税加倍;

③漢武帝開始鹽鐵官營制度

④商人入市籍,不得為官。

③唐代:市的設立和廢止都由朝廷命令,交易時間受限制

(4)影響: 使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使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

的萌芽長期得不到發育。

二、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

(1)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2)表現:①明朝維護朝貢貿易體制,禁止民間外貿

②清朝順治年間:頒佈“海禁令”和“遷海令”

③清朝乾隆22年後,只准粵海關一口貿易

(3)原因:①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非法活動猖獗。

②封建專制的'空前加強,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③自然經濟的絕對優勢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

④(清朝)防範漢人反抗,維護滿洲貴族統治。

⑤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延續

⑥明朝為了抗擊倭寇、清初防範大陸居民與鄭成功等抗清武裝勾結

(4)影響:①扼殺了對外貿易推動經濟進步的可能性

②使中國在19世紀以極端保守封閉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③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要點

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2.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1)發展過程: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2)瓦解及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私田出現;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魯國等進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併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國家的剝削和壓迫,生活貧困。

(3)屯田制(三國)

原因:東漢末年,曹操為籌措軍糧,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農耕種田地;在軍事頻繁地區,讓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國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使流民有田耕種,有利於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保證了軍糧供應;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證國家的賦税收入和徭役徵發。

主要內容:北魏時,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百姓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遲了服役的年齡,甚至可輸絹代役。

意義:中國古代一項比較完備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證國家的賦税收入和徭役徵發;北方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促進農業的發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併嚴重和土地買賣的頻繁。

(5)明代後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會矛盾,明末農民起義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表達了廣大農民獲得土地的願望,説明封建土地制度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桎梏。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

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

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儘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

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

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