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多媒體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泥潭

來源:文萃谷 2.06W

多媒體走進語文課堂給語文教育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不但改變了以往“粉筆加黑板”的落後局面,而且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力的促進了素質教育的推進,它集 “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 形象直觀的特點,使教學難點為此變得簡便、易於操作 ,老師為此教得生動活潑了,學生因此學的積極主動了。也正因為多媒體不可替代的優越性使一些老師忽視了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不管什麼情況都不加區別的使用,致使語文教學走進了多媒體的“泥潭”,讓人想愛不容易。

如何走出多媒體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泥潭

泥潭一:以製作課件代替備課。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備課是“尋找、搜索、構造、備選教學方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檢驗、評價、挑選滿意的教學方案的過程。”可以説,備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總策劃和總設計,沒有充分備課,就不會有精彩的語文課。尤其是隨着語文課改的進一步推進,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將更具個性,教師不可能以固定的答案限定學生的思維。但有些老師卻錯誤地認為製作課件的過程便是備課的過程,於是把大量時間花在了製作課件上,卻忽略了對教材的挖掘、學法的研究,結果得不償失。其實,製作課件只是設計教學方法的過程,是備課的一個部分,並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備課。

試問:這樣膚淺的備課能張揚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嗎?

泥潭二:以教育手段代替教育思想。

某些老師認為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先進,主要表現在對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上。於是不管什麼課型、教學什麼課文都一味地使用多媒體,似乎沒有多媒體支撐的語文課就不叫語文課,尤其是在優質課、公開課上,好象不用多媒體就標誌着觀念落後,有些部門甚至以多媒體的運用作為優質課、公開課評選的硬件。實際上,在很大一部分教師的整合課上我們會發現在多媒體這一現代教育手段的外衣下進行的仍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多媒體只是充當了教師灌輸、填鴨的工具。

試問:這樣的教學思想能引領語文教改走向嶄新的天地嗎?

泥潭三:以視聽媒體代替學生活動

在一些公開課、評優課上,我們會經常見到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現給學生各種信息,聲音、圖象、文字可謂紛繁複雜,令人眼花繚亂,雖説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對多媒體課的極大興趣,但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讀書聲越來越稀小,以前的那種書聲朗朗的語文課堂在現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衝擊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勢。在這種課上多媒體成了教師講解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課件過於娛樂性,缺少文學性,缺少教學的嚴肅性,結果使課堂是過於活躍,説玩逗唱地鬧哄哄一陣,偏離了教學主題,以致於語文多媒體教學課好聽、好玩,但沒有教學重點,不能紮實基礎教學。課件製作過多追求刺激,把聲音、圖象、動畫等一古腦地全部加上,不但沒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變成了課堂上新的干擾源,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是這些老師始料不及的。

試想:缺少對語言反覆品味、涵詠的語文課能培養出能説會寫的學生嗎?

泥潭四:以單一“人機”對話代替多邊對話

在某些整合課上我們有些老師把學生的思維侷限在了“人機”對話這一狹小的範圍內,整堂課老師、學生忙忙碌碌,似乎達到了多邊活動的程度,實際教學效果卻令人擔憂,因為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僅僅侷限在把學生引導到設計好的答案上來,是“請君入甕”,學生也被動的侷限於課件設置的“圈套”中,學得被動。而真正的“對話”應是教師、學生、文本、生活之間的多邊交流,網狀交織,學生在多邊對話中提高思維品質,提高語文素養。很明顯,單邊對話的效果是遠遠不及多邊對話的。

試想:這樣的語文課能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發揮多大作用呢?

要走出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泥潭”,搞好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我認為應該主要處理好三大關係:

1、要處理好多媒體的使用與語文學科特點的關係

多媒體是語文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

語文是一門關於語言的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特質,其根本的教學任務在於“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通過閲讀理解語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進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想象和聯想,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語文不是因圖像而形象,而是因語言而形象,所以,語文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在閲讀文本的基礎上揣摩、體味、聯想、想像,進而對文本信息進行概括、篩選、整理、遷移,從形象思維到理性思維,從知識體驗到能力發展,這應該是語文學習的主要的方式。

但是,用多媒體展示圖形圖像並不能代替閲讀主體即學生對文本的涵詠玩味,否則語文課會變成電教課,課件會變成是“書本和黑板”的簡單搬家,教師也會充當電腦操作員的身份,而且一味地以圖像直覺取代語言形象,勢必會淡化語言訓練,弱化了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結果只能是與語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

多媒體和語文學科之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

從整合的角度來説,多媒體應當以“客人”的身份走進語文課堂,是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的有力的輔助手段。運用多媒體的最終目的是上好語文課,使學生易於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促進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目標的落實。

2、要處理好多媒體使用與教師、學生活動的關係

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在情感流動的情況下促進“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原則的落實。

從課堂構成者的關係來看,不外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與交流,這種交流是雙向互動的,而且是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而“人”與“機”的交流是單向的,且缺乏能動的情感的,因此,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在情感流動的情況下發揮作用,以多媒體的使用促進教師的和學生的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及師生與文本的交流,如用色彩鮮明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但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只能視教學流程的`需要擇而用之,人機交流不能取代人與人的交流,也就是説不能讓多媒體主宰課堂,更不能代替教師、學生的活動。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和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作為“人”的因素參與課堂,其主動性是任何先進的機器不能代替的,所以,應讓多媒體充滿人文色彩,幫助學生展現思維、情感變化的過程,才能更好的落實“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

3、處理好多媒體呈現與整個教學流程的關係

多媒體要在恰當的時機呈現才能發揮好的輔助作用。

孔子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説的就是要善於把握教育的時機,多媒體的呈現也要善於把握最佳時機,要使多媒體的呈現成為整個語文教學流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積極輔助作用。

那麼,如何把握多媒體呈現的最佳時機呢?

這需要根據課堂教學實際來確定。一般説來,多媒體的運用要選擇最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或使訓練效果達到最優化的時機。運用多媒體的時機主要有三種:一是抓住理解需求的時機,教師不要輕易把難點、矛盾交給多媒體,應讓學生充分進行讀書、思考,產生“憤悱”之情,在學生思維陷入“山重水複疑無路”之時,再呈現多媒體,才能學生豁然開朗,才能使課堂教學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就是説,多媒體的使用應該有助於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熱情,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應以多媒體的演示代替學生活動;二是抓住感情需求的時機,作為人文性極強的語文學科,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感情變化,不失時機地運用多媒體,創設一個最適宜產生情感共鳴的環境,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情感;三是根據課文內容,因文而宜,抓住語言訓練時機,培養和訓練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取得最佳的訓練效果。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合理運用多媒體,遵循輔助性、實效性、啟發性、趣味性的原則,既要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又要遵循語文課的特點,抓住恰當的時機突出多媒體的優勢,這樣,語文課堂才會在現代科技的氛圍中,洋溢濃濃的人文氣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