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瓦爾登湖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3.07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瓦爾登湖讀後感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蘇東坡有言: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梭羅在《瓦爾登湖》寫道:我想飲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鋪底的天河垂釣。《瓦爾登湖》以思想的斧鑿打穿現實的銅牆鐵壁,為我們的生活打開一扇窗,他無心勸導他人,只真誠地給我們讀者拋出一個憑窗遙望的。

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壓縮了地理和疆域,喧譁浮躁的風沙早已彌蓋了心靈的沉靜。梭羅掙脱時空的藩籬,將身心遠離塵囂,追求在自然的安謐中一種本真的生存狀態,找尋一種更詩意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在長達兩年的'裏,他以自然為友,在小木屋旁開荒種地,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他崇尚自然,樂於湖水、和飛鳥,閒來或在船上吹笛,或在湖邊垂釣。

《瓦爾登湖》已出版一百六十多年,而今時代鉅變,社會發展迅速,人類世界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繁華髮達無所不在。然而,瓦爾登湖在仍未被人們所遺忘。初讀時不知其中詩意的添補,正如徐遲所説,在繁忙的白晝讀它,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漸漸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梭羅是一棵,超脱人世,卻在瓦爾登湖的夕陽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dou要去找尋並堅守內心深處所熱愛的生活,終有一天,你歷遍的山河會全然化作塵埃,當塵埃已鋪滿你的目光之外,再也看不見海,願你也停不下來,心裏那泓湖水還在,那裏風清月朗,湖光十色,那裏日暮温柔。

瓦爾登湖讀後感2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裏,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着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説:“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複着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閲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慾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説,但儘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着,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後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遊,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家中的長者説“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讀後感3

步入21世紀,隨着城市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環境日趨惡化。往日的新鮮空氣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車的尾氣、工廠的廢氣。有的時候,我真想獨自一人來到郊外,呼吸着我們本應該擁有的新鮮空氣,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寒假裏,美國著名作家羅常常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傾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如樹的沙沙聲,鳥兒快樂的歌亨利。大衞。梭羅的《瓦爾登湖》滿足了我的想法,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書中梭羅用自己的雙手讓自己隱居森林的生活變得樸實而又充實。在瓦爾登湖畔,梭聲,風拂過的響聲,甚至那碧波盪漾的湖水也有聲音;一邊釣魚一邊思考……

這本書使我非常受益:一個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麼?有人抱怨買不起房子,梭羅用28美元蓋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決不了温飽,梭羅每週用少量時間種植農作物,既填飽肚子有補貼家用。其實,一個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過簡單的`勞動就可以輕易獲得。人類雖然在不斷進步,但是一個人生活的必需品卻沒有變化。食物只要填飽肚子,房子只要讓人棲息。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已經有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了,他為了更舒適地生活,換一棟別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卻了身邊美好的事物,這不是因小失大嗎?有些人是金錢的奴隸,天天守着它,為它工作,金錢不成了他的累贅了嗎?這些人在社會中佔了大多數,他們滿足不了自己的慾望,有了還想要。他們一輩子都被慾望指使,生活在種種勞苦與不幸之中,他死後,這些又有什麼用呢?相反,拋開這些名利,脱去這些華麗的外衣,做一個最真實的自己,無憂無慮,盡情地生活,有什麼不好呢?

無知的人們,快點覺醒吧!你現在做的,就是自掘墳墓,拋開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找到最真實自己,讓城市不在被繼續污染,使它變得乾淨而又美好。讓自己丟掉種種負擔,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才是真!

瓦爾登湖讀後感4

《瓦爾登湖》之美在於書中充滿風光旖妮的田園般的魅力和富有內涵的深刻而智慧的思想。前者是清泉,後者是甘露,匯聚在一起成就了《瓦爾登湖》。

我多想也在山林裏找一片清澈的'湖水,在湖邊建一所木屋,去看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但也只是想想罷了。每當我歎息,認為永遠只能仰望她時,我猛然想到陶淵明的詩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好一個“心遠地自偏”啊!如果無法在現實中到達瓦爾登,那就在心中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吧!在那裏,時間便是可供我們垂釣的湖水,我們盡情痛飲,尋摸着佈滿鵝卵石般的星星的蒼穹,每一個早晨醒來時心裏不覺有了一個希望。

且就奔赴吧!向着遠方與純潔,為自己的心靈在“瓦爾登湖”旁建一所自己的木屋。

瓦爾登湖讀後感5

《瓦爾登湖》一書記錄了梭羅獨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間的情形,鉅細無遺的記錄了他在瓦爾登湖畔建造木屋、開荒種地、自給自足的點點滴滴。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用與眾不同的眼光進行深入的思考。作者在書中變現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值得我們思考。

這本艱澀難懂的'哲學鉅著初讀起來也許不知所云,就像序裏所説:這是寂寞的人在寂寞的時候才能讀的書,心不能靜,必然不知所云。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淺閲讀成為一種時尚,很少有人會再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所以這樣一本書即使看不懂,只要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也能磨練人的心性。就像在這浮華世界裏的一杯香茗,讓人放慢腳步,放鬆急躁的心靈,重新體味生活中該有的那份寧靜。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精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的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 ,再簡單。”我們的生活本該就這麼簡單。

瓦爾登湖讀後感6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説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説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記得曾經有人對我説:當我身在顧慮和追逐過多的東西而感到不堪重負、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羅便是能讓我解脱並接受心靈洗禮的最佳方式。在讀完《瓦爾登湖》後,我的心彷彿也成為了一潭寧靜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爾在説“人,當詩意地棲居”。並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終聆聽着自然的聲音。始終穿梭於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鬆土、施肥;始終光着腳投入地細數瓦爾登湖畔第一片落葉的脈絡;始終戴着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時常夾着舊樂譜來採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着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而他從來沒有受過職業培訓,從未婚配,孤獨一生,他不去教堂,不參加選舉,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曉香煙的'作用。他改良的鉛筆完全有希望申請專利,朋友們盛讚他已打開了財富之門,他卻説以後再也不做鉛筆了;作為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和愛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為美國工程師的領袖,而他卻更願意做一位不顧一切與天合一的草民,一位大自然的藝術家。這也正如愛默生所説:“他不肯為了任何狹窄的手藝或者職業放棄他在學問和行動上的抱負,他尋求的是一種更廣闊的行業,一種生活的藝術。”

不去討論如果他是個積極的入世者是否能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物質財富,因為他只是選擇了他喜歡的生活方式,選擇了成全作為一個人的完整性,並在這過程中將永遠寧靜的瓦爾登湖化作了最純淨的眸子,帶領我們去探索和發現生命與生活全新的可能。

瓦爾登湖讀後感7

讀完《瓦爾登湖》,我深感這本遊記散文語言之艱深、晦澀難懂。其中涉及大量不常見的動物植物名字,名字難認且生物不知,在上網查詢之後我才清晰地將梭羅描寫的畫面聯想出來。記得一次偶然在百度上看到瓦爾登湖,她形成於山腳盆地,周圍杉樹圍繞,藍天白雲與湖面互相倒映,野鳥成羣——當然,梭羅是能一一叫出每種鳥的名字的。他還引用了中外經典著作裏的典故,對於一般讀者,若非有一定文學功底,難以將其理解透徹,若只循着書中的註解,將這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的理解通順也不成問題。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我覺得這是對梭羅的生活態度最準確的表述了。我喜歡這樣,若不是在外,在家我都會一身寬鬆舒適衣裳,躺在樹蔭下,搖椅上,或讀一兩篇喜愛的文章,或遠眺兩三裏山外凝神片刻,放低心態,放寬胸外,感受攬萬物於胸懷的豁然。於是“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奔馳,捱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春天。”在這番超脱的神遊中,風隨着我的思想紛飛,她刮落了病弱的樹葉,從我身旁飄過。誰又在歎息“大多數人過着一種平靜的絕望生活,他們心中的歌和他們一起埋入墳墓。”她不理,又捲起一個小漩渦,從屋檐下那塊風吹雨打不動的石頭上翻過,差點在石頭上那條日益加深的裂縫裏翻溝,誰又笑“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破曉的,不止是黎明。太陽只不過是一顆晨星。”她不懂,幾個漩渦騰起,徜徉在樹梢花枝中,留戀花香不走。誰在大笑“世界不過是身外之物”。她一驚,迅速遠離我的思想逃走。片刻間世界安靜下來。

“天空既在我們的頭上又在我們的腳下”。

瓦爾登湖讀後感8

梭羅沒有像李固《遺黃瓊書》中指斥的以處士之名“純盜虛聲”,也沒有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樣壯懷激烈地譴責不再隱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執着於某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 他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他來到湖畔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餘兩天,然後告別——“到時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將自始至終的湖畔生活完整地聯結成一個完滿的結局——如此簡單,而沒有造作和偽飾,也沒有對生活的消極和疲倦。

結廬而居於闢野,似是在呼應大自然的'召喚,尋找內心深處的自留地,以及一種理想化的生活狀態。 在這兩年多時間裏,梭羅離羣索居,基本上與外界隔絕。他自己勞作耕種,不與外界發生任何關係,他從不納税,拒絕任何政府行為。除了必須的比如農事和砍柴,他的剩餘時間就用來觀察自然,思考問題。兩年後,他終於又回到了文明世界。然後把在大自然裏採擷的詩篇,化成至純至清的泉水,流淌到只有靈魂才能觸及的深處。

前些日子去探訪了陽山腳下的拾房書院,它掩映在桃花從中,安詳自珍。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閉門即是深山。無論是桃花源或是瓦爾登湖,也許只是尋找它來盛放一顆渴望孤靜充盈的心。

瓦爾登湖讀後感9

梭羅説:“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基本上十個個手指就能數得過來,頂多再加上十個腳趾,其他的都是可以丟棄的”。

這本《瓦爾登湖》全面展示了梭羅獨自生活在湖邊的點點滴滴。他過着極簡的生活,自己蓋房子,自己種地,在湖上釣魚,所求甚少。

不追求物質的他,在本書中記錄瓦爾登湖的四季變換,記錄了他對當時社會的一些思考。

他在冬天聽到瓦爾登湖冰面凍裂的聲音,那像是低沉的悶雷聲。

他觀看工人在湖面鑿冰,以備夏天使用。

他在湖邊的密林裏散步遊蕩,觀察螞蟻打架,聆聽鳥兒歌唱。

他能詳細準確説出那些動物及植物的名字,是一個博學多知熱愛自然的人。

他甚至測量出了瓦爾登湖的準確深度。

他追求着人性的進步,認為物質條件只是服務於這個目標,誰要是把改善物質條件當成人生最終目標,那才是本末倒置。

但是他也不反對改善物質條件,他反對的`是那些被物質所困陷入慾望陷阱的人們。這一點,對現在的人們是一種啟發。如果想活得更快樂一點,就要更清楚的瞭解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有太多的人,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兩廳奔波勞累。也有些人,天天旅遊,買得起上萬元的包包依然覺得空虛。

梭羅用他在湖邊生活告訴大家,不需要很多錢,不需要多麼豪華的住宅,也能夠快快樂樂的生活下去。

他不是推崇讓大家和他一樣隱居生活,他是想告訴人們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現在的社會如此的焦慮,大家被生活推着走,着急的想要得到一切,不得不説是一種悲哀。在書中的那個世界,安靜祥和,沒有爭吵,有的是大自然剛醒的聲音和悠然淡定的生活態度。那真的是一種讓人羨慕的生活,不過又有誰能完全超脱社會去過這樣的生活呢。

我們能做到的大概就是更清醒的活着,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努力在這樣的社會下成為獨立自主的個人,而不是被慾望的世界迷花了雙眼,忘記了自己是誰。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夜已深,翻開《瓦爾登湖》,重温着這些句子,心中不免再次泛起了漣漪。

梭羅筆下的這個“世外桃源”,就像一位窈窕的淑女站在朦朧的霧中,令人無比嚮往、蠢蠢欲動。書中的句子,總能猝不及防地擊中我們的內心深處,或引起強烈共鳴,或引發深度思考,或令人深思嚮往......

讀《瓦爾登湖》,我們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處處藴含着返璞歸真的美麗。他記錄了觀察與體驗大自然最真實的模樣,為其賦予了通俗的哲學意義,這正是梭羅超越眾人所擁有的一切所在。反觀如今,充斥着追名逐利、物質要求的時代,恐怕難以找到如此沉澱,專心體味生活意義的仙露瓊漿了,讓人們的心靈從沉重的'物質中解脱出來,迴歸瓦爾登湖畔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呼吸自由的空氣,體味什麼是真正的生活,那些喚醒了我們沉睡的舊夢。

讀罷此書,我腦海中隱隱出現了一個頭戴草帽、短褐穿結、帶月荷鋤的人——五柳先生。

梭羅和元亮兄竟真有些相似,兩人都因厭惡世俗的追名逐利,厭惡趨炎附勢的污濁世風而隱居,都好自然、樂山水、愛流年,梭羅也曾在瓦爾登湖畔“種豆南山下”,兩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隱居時間了,梭羅只隱了兩年多,而陶淵明卻是藏了半輩子。

其實對山水的偏愛不在於隱居時間的長短,時間只是人們想象與虛構的產物罷了,重要的是心。隱居只是一種方式,而在心中留一片“瓦爾登”才是最具意義的。

勞動或創造的目的是與大自然或萬事萬物進行心靈的聯繫,這個過程才有意義。作者最終離開了瓦爾登湖,為什麼呢?不是因為厭倦,而是因為他發現,其實所謂的世外桃源只存在於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內心貧乏、無法平靜,就算環遊世界,對你而言也並無差異,瓦爾登湖是你永遠找不到世外桃源,是想得而不可得的詩意生活,因為它只會存在於你的心中。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説:“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脱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然而,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裏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網絡就行,隨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現在眼前了。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牀,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着他喜歡的事。他追尋着自己的'內心,與山林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裏,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我更不會想着與動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現在看過此書後,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裏,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我們是時候迴歸自然了,讓我們帶着一顆最純淨的心走進自然,去發現曾經遺失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在咖啡館隨意選了一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瓦爾登湖》,《瓦爾登湖》的第一篇讀後感。讀書先讀序是多年的習慣,記得當年連《牛津高階》買回來也是先讀了余光中的序才開始查字。雖然經過短短半小時的瀏覽,就決定這本《瓦爾登湖》必將會出現在我的書架上,還是急不可耐的抄下了一小段何懷宏為它寫的代序:梭羅和他的湖想為一本寂寞的書打破一點寂寞,此願已久,這本書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

這本書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時是寂寞的,它不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在它成為一部世界名著之後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讀者雖然比較固定,但始終不會很多,而這些讀者大概也是心底深處寂寞的人,而就連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時候讀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譯者徐遲先生所説,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

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那麼,為何要擾它?擾這寂寞?難道我也是心底寂寞之人?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蘇東坡有言:”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梭羅在《瓦爾登湖》寫道:“我想飲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鋪底的天河垂釣。”《瓦爾登湖》以思想的斧鑿打穿現實的銅牆鐵壁,為我們的生活打開一扇窗,他無心勸導他人,只真誠地給我們讀者拋出一個憑窗遙望的機會。

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壓縮了地理空間和心靈疆域,喧譁浮躁的風沙早已彌蓋了心靈的沉靜。梭羅掙脱時空的藩籬,將身心遠離塵囂,追求在自然的安謐中尋找一種本真的生存狀態,找尋一種更詩意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裏,他以自然為友,在小木屋旁開荒種地,“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他崇尚自然,樂於湖水、森林和飛鳥,閒來或在船上吹笛,或在湖邊垂釣。

《瓦爾登湖》已出版一百六十多年,而今時代鉅變,社會發展迅速,人類世界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繁華髮達無所不在。然而,瓦爾登湖在今天仍未被人們所遺忘。初讀時不知其中詩意的'添補,正如徐遲所説,“在繁忙的白晝讀它,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梭羅是一棵樹,超脱人世,卻在瓦爾登湖的夕陽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都要努力去找尋並堅守內心深處所熱愛的生活,終有一天,你歷遍的山河會全然化作塵埃,當塵埃已鋪滿你的目光之外,再也看不見海,願你也停不下來,心裏那泓湖水還在,“那裏風清月朗,湖光十色,那裏日暮温柔”。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第一次讀梭羅,讀的是這本《瓦爾登湖》,大概是因為我懷有一期一會的希冀去同它相遇,投桃報李之下,每一次的窺探都有所得,於是才有了今天這番心情的鋪陳:他實在是有幾分陶潛的味道,兩者貫通中西方的深澗得以共鳴,採菊人生東籬之下,可曾擷得一抹馥郁?

我開始探索他,同時接受他,在文字中我終於找到我所應該做的:平和。這個世界太浮躁了,當燈紅酒綠鋪滿城市的重心,邊緣的陰暗角落反而有幾分風骨,我們應當清醒一點——作為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不能垮掉。縱觀過去,各路觀點交鋒不止,我們讀書然後曬在社交媒體上,但是書的骨髓卻未必吸收;我們去健身然後在網上發圖,但我們可能根本不理解追求健康的意義。換言之,我們做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事情,卻從來沒有想過跳出來,主流的價值觀從來不是附和,而是內心的真正認同。

我們是否也能在被裝點地越來越花哨複雜的生活中,還原他的本來面目?其實我們都受到了浮躁的影響,而這時平和就顯得尤其可貴。我們讀書,只為了和這本書的作者交流;梭羅寫書,或許也沒有帶着什麼去改變誰的意願,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傾訴出來,而我恰好在合適的年紀看到了,瞭解了。於是我讀出來幾株孤菊的清矜,從方方面面教我們不拘束地放下。平和是一種難得的智慧,我們在求學生涯中最忌諱的兩種情況都得到了解決:荒廢學業者他幫助你找到樂趣所在;勤勉于思者他告訴你如何保持平常心。

跨越地域和時間,隔着語言和文字的差異,我還是受到了他的教誨,如他所言: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這就是真正的知識。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傳世的經典總是等待時間下了判決才被人們認可,然後媚俗作態地去追捧。

和大多數傳世之作一樣,梭羅的瓦爾登在出版的當時遭遇冷遇,甚至譏評。甚至在它終成世界名著後他仍然像瓦爾登湖一樣在靜靜等候偶爾的寂寞訪客的'光顧。譯者徐遲先生説,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

大多數人看不到一本大部分在讚美自然的獨居日記有什麼實際價值,它既不能告訴人們如何獲取更大的財富,也不能給沒有目標的人們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而這恰恰是梭羅的意圖,他不希望所有人在看了瓦爾登後過同他一樣的生活,他珍惜生活的豐富和多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拒絕因襲父輩的生活方式,過着沒有感官的生活。

他也不急於去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哲學命題,讓學術界爭論不休,這些都離題萬里。正如他在《瓦爾登湖》的結語所言: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話,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混在盛裝打扮的人羣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這躁動不安,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19世紀,我寧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