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的大單元優秀教學設計(精選6篇)

來源:文萃谷 3.19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雙減背景下的大單元優秀教學設計(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雙減背景下的大單元優秀教學設計(精選6篇)

  雙減背景下的大單元優秀教學設計1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像春風般,吹響了為學生減負的號角。作為一名一線老師,對於此政策的出台,我是擁護和贊同的,讓教育迴歸更本真的狀態,是我們每個教育人的初心與支持。根據雙減制度制定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讀課文後,學生能基本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輔目標)。

2、學生默讀討論後,找出一兩處精美的詞句,能説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主目標)。

3、背誦最後幾句(機動目標)。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確定目標(5分)

1、摸學情。同學們自學了嗎?都學到些什麼?這節課打算探究點什麼內容?

2、定目標。(出示目標略)同學們説合適不合適?有什麼改動?

●預設説明:

1、調查學生自學的情況,以確定目標。指名一兩個學生談收穫,並徵詢他們對本節課的打算,這就為調整目標打下了基礎。

2、調查後以簡明的語言展示目標,並徵得學生的同意。

3、學生是陌生的,通過這種談話接近學生,以拉近距離。

第二板塊:換標題、説內容(15分)

1、讀課文。請同學用簡明的語言説説文章內容。

2、換標題。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來確定的,你覺得這個標題好嗎?請你換一個角度為本文擬一個標題,並説説你的理由。

●預設説明:

1、第1題,可以概括為“一家祖孫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或“寫了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中,發生分歧與消解分歧的故事”。第2題,預設所換標題為:分歧、責任、整個世界、走得很仔細、我蹲下身來,背起母親、走大路、走小路等。

2、換標題目的之一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即落實目標“1”,不強加給學生什麼,但教師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交流。

第三板塊:探究與欣賞

1、朗讀課文。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品味咀嚼其精美句子。

2、品味語言。家庭倫理的內涵在字裏行間流淌,一個簡單的小故事,作者寫來卻那樣細膩、深刻、優美、耐人尋味,值得我們好好的揣摩,請找出你最欣賞的一個詞、一句話或者一段話,並作簡要賞析。

●預設説明:

1、學生可能涉及到的內容預設如下:

(1)詞語。如“熬(母親痛苦、我心痛與慶幸)”“鋪(多、密、矮,春意盎然)”“委屈(有歉意、孝為先)”“慢慢地(鄭重小心情態)”等。

(2)句子,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以初春的生機來渲染生命的可貴與散步的愉快氛圍)描寫母親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襯托母親在選擇小路後的愉快心情)。

(3)對稱的句式,“有的濃,有的淡”“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兩兩對稱,整齊和諧,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4)“分歧”最終是如何解決的?這個細節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倫理原則?孝字化解,孝優先原則。“尊老”更可貴。

(5)“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

對於一個家庭來説,“我”和妻子是主心骨,上面有風燭殘年的母親,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都需要照顧和關心,中年人肩負着養老撫幼的人生責任。從深層看,這裏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親”代表着過去,“兒子”代表着未來,所以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則象徵着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文章的結尾,用象徵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意藴更深刻,把親情推及到更廣泛的境界。

2、這是本節課的主目標,要引導學生充分討論,但不強迫學生都答出來。

第四板塊:讀背欣賞,歸納所得

1、讀最後一段,背最後一句。集體讀最後一段,反覆朗讀背誦最後一句。

2、檢測回顧。提示學生,按照學習目標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效。

●預設説明:“1”一項機動內容,根據進度取捨。“2”這篇課言寫了我們一家三代在田野裏散步,中途產生了分歧,而後以孝化解,一家人和和美美,相親相愛,其樂融融的故事。“我”委屈兒子而先滿足母親的心願,反映了“我做人孝當頭”的倫理思想。我揹着老,妻揹着幼,像是整個世界,這是在“做人先盡孝”理念基礎上的深化,言中年人的責任重大,小而言之關係到家庭的和美,大而言之是民族社會穩定的砥柱。在寫法上,尺水興波,一波三折,語言對稱淡雅,餘味裊裊。

板書設計

散步(莫懷戚)

分歧(大路-小路)孝順愛幼更尊老對稱

整個世界(家庭-社會)養老撫幼承前啟後象徵

板書設計説明:

展示給學生的學習目標是:

1、簡明概括文章內容。

2、找出一兩處精美詞句並説説你的理解。

3、背誦最後一句。

  雙減背景下的大單元優秀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故鄉》是一篇小説,重在寫故鄉的人物變化,但是描寫少年閏土的片段歷來膾炙人口,讓人印象深刻。學習這課,首先要注意小説的體裁特點,瞭解人物、情節、環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閲讀小説,分析小説,把握小説的主題。其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閲讀小説,既是一個接受的過程,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見解。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説的語言,從中得到啟發,並不斷積累,提高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

學生分析:

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事物有一定的認識和分析能力,也能夠獨立的思考問題了,於是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的加深問題的難度,讓學生能夠有自己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是非常關鍵。於是,根據本階段學生的特點和教材本單元的教學要求與提示,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及相關作品,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掌握文章生字新詞,並且理清小説的線索和故事發展的情節。

2、能力目標:學習文中景物描寫、人物刻畫的表現手法,並且學會運用對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深入思考文中人物發生變化的原因理解文章主題。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故鄉的意識,在生活中要勇敢的追求希望,敢於前進。

教學重點

1、掌握小説採用對比手法來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1、理解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日漸衰敗和農民生活日益困苦的根本原因。

2、理解本文結尾的議論:“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便成了路。”的深刻含義與作用。

教法、學法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體現學生主題,老師主導的學習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準備採用一下的教學方法:

1、導讀式

2、點撥式

學習方法:

1、掃描式(即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文中摘取有用信息)

2、討論式

3、小組彙報

教學時數

二課時

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導入新課:

出示掛圖:少年閏土的“月下刺猹圖”,老師邊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上閏土的形象特點。

好,那大家知不知道老師描述的是誰啊?(閏土)。不錯,正是閏土,是少年時期的閏土。《少年閏土》是我們國小是學習的一篇文章,選自魯迅的小説《故鄉》,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的這篇《故鄉》,去看一看魯迅兒時的故鄉是什麼樣的,當他20年後回到故鄉時,自己兒時的夥伴閏土又變成了什麼樣子?到底是什麼使他們發生瞭如此的變化呢?好,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魯迅的《故鄉》。

本設計的意圖是以圖片形式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讓學生自己總結國小時學過的“少年閏土”的形象,同時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背景介紹:

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説《故鄉》。

3、作家、作品介紹:

魯迅,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

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

詩集:《野草》;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

此步驟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己查找資料完成對魯迅的認識,課堂上讓同學們相互補充。設計這一步驟是因為魯迅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和文學家,應對作者有更多的瞭解。

(二)進入新課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全文可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一片破敗蕭索的景象及當時的感觸,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6—77):“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着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困的社會根源,是小説的主幹部分。

第一層(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寫“我”到家時的情況。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天真無畏、深厚的友誼;對楊二嫂的比照——小市民習性更厲害。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況。(全文重點)閏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

第三部分(78—末):“我”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心。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把握文章內容,給學生一個“初步”的印象。

(三)疑難探究

1、分析閏土人物形象: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閏土的相關語段、語句。

潤土前後30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説明了什麼?

(1)外貌變化:

(2)動作、語言的變化:

(3)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後變化:

(4)小結: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税、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悽慘的苦人兒。

作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和燭台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脱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於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税、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2、楊二嫂人物形象: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楊二嫂的句子。

文中對楊二嫂進行了那幾方面的描寫?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説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此題意在讓學生探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要抓住題幹對這類人生活的概括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補充;可以反思閏土的現實生活,構建“新”的生活。

(四)課堂小結

本文善於運用對比手法,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税、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在鮮明的對比中,塑造了楊二嫂的形象: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説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1

  雙減背景下的大單元優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準確通順的誦讀古詩,瞭解詩的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悟詩歌博大的人性美。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歌含義。

2、想象詩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過程:

一、回望古時話邊關

1、同學們,你們喜歡讀詩嗎?老師找了幾句詩,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好嗎?PPT出示:

(1)王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2)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在讀的時候你們發現這兩句詩裏其實都含有地名嗎?→陽關、玉門關。

→中國古代將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廣闊地域稱為“西域”“塞外”。→人們從這裏出發,前往西域就稱之為“出塞”。→板書:“出塞”

3、塞外遠離中原地區,是我國的邊疆。古往今來,許多詩人在此留下足跡:

→高適看到: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王維在這裏看到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還有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的《出塞》,今天我們就和王昌齡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初讀古詩正字音

1、同學們,好好的去讀讀王昌齡在塞外邊關所作的這首詩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朗讀正字音。注意:教應讀jiāo(平仄相對,字義“使、令”)

2、讀詩講平仄規律,我們也試着把一聲、二聲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大家想讀的更好一些嗎?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家可以給它畫畫節奏讀一讀?(自由朗讀)

→我們可以根據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讀出停頓: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一個女加一個子就組成了一個“好”,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句,老師來讀題目!

5、嗯,讀得很有韻味,俗話説: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讓咱們全班一起來讀吧。

三、漫步詩歌

1、王維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高適瞧見的是黃雲白日,飛雁落雪。那王昌齡又看到了什麼呢?(在詩中找一找吧?)→明月(月亮)、關(邊關)、人(戍邊的將士)、陰山(板書)

2、唐朝的王昌齡在這裏看到的月亮和邊關有何特別之處嗎?→秦朝時代的月亮、漢朝的邊關。

→秦漢離王昌齡所處的年代已過千年了,讀:秦時明月漢時關。→唐朝的王昌齡見過秦漢時代的邊關和月亮嗎?

3、是啊,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秦漢的雄關到唐朝,也已經變成荒土。你們覺得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戰爭

→提到戰爭,你會想到怎樣的畫面?有什麼感受嗎?(殘酷、荒涼、犧牲)

→邊關的戰爭僅僅發生在唐朝嗎?從秦漢到唐朝,邊疆的戰爭從未停止過。讀:秦時明月漢時關。

→一次一次又一次,這明月邊關不知見過多少戰火,此情此景,王昌齡感歎道:秦時明月漢時關。

4、王昌齡在這感慨歷史,他翻閲資料,發現了一段這樣的記載:

2《資治通鑑·唐紀》載,唐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叫“還者十無二、三”“久戍之役”嗎?

→“還者十無二、三”用詩人的話這就叫(讀):“萬里長征人未還。”

→守衞邊關,辛苦嗎?你從哪裏感受到的?(萬里長征、未還)

→同學們,請看這張唐朝的地圖,你們看到玉門關了嗎?戰士從這些城市去守邊關,你怎麼形容這個過程呢:萬里長征!→“萬里長征”多麼漫長,誰來讀一讀?

→在這萬里的征途中,戰士會遇到哪些困難?

→山一程,水一程,這些困難造成了什麼結果?(人未還)→“未還”是什麼意思?

→不能回家是一種什麼滋味呢?(難過,痛苦)→帶着難過的感覺讀一讀這三個字:人未還。

→這是一場即漫長又痛苦的征途,讀:萬里長征人未還。

→戰爭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無家可回。如果你是戰士,此時你看着這輪明月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呢?

→思念、想家、想親人、難過。(板書:思鄉)→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可戰士們回的去嗎?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帶着這份感情,再讀一讀這句話“萬里長征人未還。”

→同在月光照耀下的家鄉的親人會做些什麼呢?(板書:盼歸)→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戰士們回來了嗎?讀......→作為讀者,你讀出了詩人王昌齡此時的心情嗎?(同情戰士)→帶着這種感覺,再讀這一句。

5、自秦漢至隋唐,多少戰士埋骨青山。讀.(1、2句)

自秦漢至隋唐,多少親人在家望穿雙眼,哭斷心腸。讀.(1、2句)

6、將軍百戰死,壯士人未還!讓我們回到長城邊,聽聽士兵們的呼喚。(播放電影《長城》秦腔唱段插曲“秦時明月”)

→看完這段影像,你們有什麼感覺嗎?還能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話嗎?

7、同學們,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燈了嗎?它叫孔明燈,咱們中國人燃放孔明燈來許願。此時的戰士們,會有些什麼心願呢?→回家、和平.......(板書:渴望和平)

8、多麼直白而真摯的願望啊,王昌齡也在詩裏許下了一個心願,去看看吧!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9、結合註釋,你們能説説王昌齡的願望是什麼嗎?→胡:漢族以外民族的通稱。

→如果敵人度過了陰山會怎樣?(侵略、戰爭)

10、你們知道這個“飛將”是誰嗎?→出示李廣的資料

→同學們,你們覺得李將軍厲害嗎?是啊,他很了不起,但終究敵不過歷史的浪濤。漢代的將軍可能到唐朝來鎮守邊關嗎?→是的,不可能。那王昌齡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對,是想有更多像李廣那樣的人才為國效力。(板書:求賢若渴)

11、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的殷切願望。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願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2、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願望嗎?還表達了誰的願望?(戰士、百姓、故鄉的親人、統治者。)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邊關戰士的希望,他們希望——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家鄉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更是千百年來所以百姓的願望,他們希望——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他們希望國泰民安,和諧美好。再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展望未來

1、這首詩是王昌齡早年去西域所寫,青年王昌齡看見千百年來:戰爭未止,聽見戰士:思鄉盼歸。他悲天憫人,許下這千古豪情。學完這首詩,此時的你們有什麼想法嗎?

2、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高歌那秦時明月。你們讀一句,老師讀一句。(吟誦)

3、王昌齡當年渴望的和平,我們做到了;他求賢若渴的願望,我們達成了;他眼中的太平盛世,我們看到了!(PPT:播放閲兵式視頻)

→你們看到了那些保家衞國的戰士了嗎?看到那些像飛將軍一樣的人了嗎?盛世雄風今猶在,託交爾等後來人。下課!

→守衞邊關,辛苦嗎?你從哪裏感受到的?(萬里長征、未還)

  雙減背景下的大單元優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瞭解劇情,瞭解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2、瞭解現代戲劇藝術中常用的象徵手法。

3、揣摩情節、語言,理解作品的象徵意義,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鑑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揣摩人物的台詞,探究台詞背後的言外之意,進而理解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感情,從而加深對戲劇衝突的理解。

2、領悟劇本所藴含的象徵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傾聽童謠,感受親情。上課前學生自由讀童謠,感悟親情。

二、檢查預習,瞭解劇情

1、劇本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這個故事圍繞着什麼展開情節?

明確:

1、劇本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表露了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迴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2、學生可能會回答:等人,棗兒,親情等。教師給予積極的肯定,並表明自己的看法:假如要以一個具體的物品名稱來回答,我會答“棗兒”。

三、明確文體,瞭解學法。

補充戲劇知識點。

明確:

補充戲劇小知識——

(1)戲劇是一種以矛盾衝突來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藝術。強烈而富有表現力的戲劇衝突表現了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瞭解作品中表現的複雜矛盾與人物性格,更便於深刻地理解劇本的主題。而理解主題也能加深對戲劇衝突引起的原因與性質的理解。可以説沒有矛盾衝突就沒有戲劇,正是由一對對矛盾衝突,才有了很多精彩看點。

(2)理解潛台詞是深入鑑賞劇本的關鍵環節之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主要是通過登場人物的對話來表現的。只有認真品味對話中藴含的豐富的潛台詞,才能真正理解人物,理解劇本表現的主題。

瞭解學法。

(1)瞭解學法:本課就是從尋找精彩耐看的內容入手,通過品讀人物語言(台詞)來理解人物內心情感,瞭解作品矛盾衝突,深入理解主題。

(2)速讀課文:找出你認為文中精彩看點,並讀給大家聽。

提示:精彩耐看的點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組對話,也可能是幾個詞語等等。

四、品析文本,揣摩情感

學生跳讀課文,先標畫內容,然後大聲讀出自己覺得精彩耐看的內容,並説出理由。

明確:一是練習朗讀,二是表達能力,三是以此為切入點,明確從不同的角度去賞讀人物語言,瞭解人物內心情感,抓住矛盾衝突,從而理解主題思想。

在學生朗讀品説的基礎上,大屏幕顯示下列一組句子。

1、學生分角色演讀,其他同學思考,哪一組句子最好,理由是什麼?

男孩呀,髒死了。

老人髒啥,尿得我全身癢絲絲、熱乎乎的!

男孩呀,髒死了。

老人髒啥,尿得我全身都濕了!

男孩呀,髒死了。

老人髒啥,尿得我全身濕漉漉、粘乎乎的!

明確:從人物語言的角度來分析人物內心的情感,特別是疊詞恰到好處的運用。通過賞讀,深入剖析老人的言行,揣摩其內心的失落與傷感。追尋老人往日的温馨,引發對老人今昔生活境況的思考。明確老人的期盼與兒子的不歸的矛盾衝突,正是老人對親情的渴盼。

2、學生分角色演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評價誰讀的最好,理由是什麼?

男孩(拍拍口袋)爺爺,我帶回家吃。

老人棗兒到了口袋裏就想回家了。

男孩(低聲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來的,急什麼。

男孩不,我爹他——

老人他怎麼?

男孩我爹興許今天能回來。

明確:從舞台説明,人物對白,標點符號等角度賞讀出男孩對父親歸來的期盼與父親冷落不歸的矛盾,男孩子走與老人留的矛盾。體會老人和男孩的孤獨與期盼,對親情的盼歸。

3、師生演讀,品讀人物語言,悟出潛台詞後的象徵意義。

問題1:學生思考討論,男孩與老人所説的“巧克力”不同含義。

問題2:與“巧克力”相對的“棗兒”的象徵意義。

男孩我該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老人時辰還早呢,再坐坐。

男孩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來呢,你的棗兒甜!

明確:“巧克力”與“棗兒”的象徵意義。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徵,是故鄉的象徵,也傳統生活的象徵和精神家園的象徵。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徵手法,賦予了“棗兒”豐富而深刻地社會內涵,使全劇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底藴。

五、思索矛盾,感悟生活

1、產生這些矛盾的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大屏幕打出時代背景:90年代以來,隨着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青年大規模離開家園,闖蕩世界。據統計,到90年代末期農村外出從業青年達1。2億人,相當於有一半的農村青年外流,這種趨勢隨着人類歷史的發展還在加劇。

2、感悟人類的發展進程帶給我們的關於開拓生活與家園之戀這對永恆的矛盾。

(1)外面有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艱辛,充滿危險,然而又豐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它總在誘惑着人走出家門。因此,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

——曹文軒《前方》

(2)“故鄉,我要跪下去親吻的聖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鄉愁裝飾過雕琢過的藝術品,註定了終生要為你魂牽夢繞……”

——作家王鼎鈞

(3)對於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於亞當的後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

——伏爾泰

六、齊讀童謠,結束授課。

結束語

文學作品幫我們解決不了根本矛盾,但是可以讓我們的心靈變軟,帶領我們從感性的思想走向理性的思索。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可以明白:因為家,它是生存的寄居之地,又是生命的最終去所。失去了精神家園,靈魂就無所歸依;離開了精神家園,個人便失去了生命憑藉,成了漂泊天涯的遊子。在人的開拓生活與家園之戀的生存悖論中,“故鄉”將是一個永遠的不斷被追求着的夢。無論將來你身在何地,以何種方式生活,當拿起親人給的棗兒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自豪地説還是家鄉的棗兒最好吃,還是家鄉的棗兒最甜!請記得在任何時候都要將親情隨身攜帶,記得精神回鄉。

板書設計

棗兒童謠開場——父母疼愛子女男孩遇老人老人念兒子棗兒名字的來歷棗兒尿脖子棗兒樹下撒尿男孩思父母——為父藏棗童謠收場——呼喚親人社會變遷呼喚親情

  雙減背景下的大單元優秀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在語言環境中理解並積累“辨認、試驗、證實、推測、本能”。

2、閲讀課文,弄清楚試驗是怎樣做的,關注法布爾是如何將試驗的過程記下來、記清楚、記準確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法布爾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媒體出示法布爾照片)師簡介:法布爾年輕時身為國中數學老師,卻十分痴迷於昆蟲的世界,立志做一個為蟲子寫歷史的人。他一生深入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和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最終成了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寫成了舉世聞名的《昆蟲記》。本文便節選自《昆蟲記》。

2、板書課題,齊讀。

設計説明:以本文的作者法布爾説開去,用簡短的語言並結合媒體的介紹,並告知學生本文是世界名著,旨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衝動。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指名分節讀課文,集體正音。

3、開火車讀詞語,給“辨認、試驗、證實、推測”找近義詞。

4、交流問題。師小結。過渡:法布爾的試驗是怎樣做的?再讀課文,劃出自己感興趣的句子。

設計説明:初讀文本,強調學生的全面參與,從課文的整體性角度出發,讓學生簡單對課文的梗概有一個大致的把握。同時注重在學生基礎閲讀方面的設計,比如學生輪讀,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的評價,以及詞語的初步理解等等,都是為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三、析讀文本,理解感悟。

(一)、默讀課文,根據試驗的目的、試驗過程、試驗結果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二)、交流。

1、試驗目的。第1小節。

2、試驗過程。第2—4小節。

3、試驗結果。第5小節。

(三)、你對哪部分最感興趣?隨機學習課文。

第一部分:試驗目的。

1、指名第1節。注意聽別人讀得怎麼樣。

2、評一評。

3、用“無論……總”説一句話。

4、師引讀:因為聽説(),無論(),它總(),所以我()。

第二部分:試驗過程。

1、自由讀2—4節,思考法布爾是怎樣做試驗的`,他把哪些關鍵的地方記錄下來了,圈劃出這些重點語句。

2、交流。隨機學習重點語句,理解詞語。

(1)出示句子,自由讀。(提示:讀的時候要講能體現試驗關鍵步驟的詞語強調讀出來。)

我在我家花園的蜂窩裏捉了一些蜜蜂,把它們放在紙裏。為了證實飛回花園的蜜蜂是我放飛的,我在它們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記號。然後,我叫小女兒在蜂窩旁等着,自己帶着做了記號的二十隻蜜蜂,走了兩裏多路,打開紙袋,把它們放出來。

(2)指名讀,認真聆聽:他讀的時候強調了哪些關鍵詞?你覺得他(她)把握得對嗎?

(3)交流。

(4)齊讀句子。思考:法布爾把他的試驗記清楚了嗎?從這些詞語中你能感受到什麼?

(5)交流。師:法布爾不僅把他的試驗記下來了,而且還寫得非常準確。這樣我們從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試驗是經過周密的安排的。師板書:你覺得還有哪些地方也寫得好,為什麼?

3、交流。學生暢所欲言。

4、齊讀2—4小節。

第三部分:試驗結果。

1、自由讀1小節。想想法布爾的試驗結論是什麼?

2、指名答。理解詞語“本能”。

3、齊讀。

設計説明:這是教學的重點部分,也是難點部分。如何處理教材既要做到整體性,又要兼顧到靈活性非常關鍵。於是,我對教材進行大膽的處理,旨在引導學生更輕鬆地進入文本。同時,在教學的設計中有目的有限度地設計了不同難度的聽、説、讀、寫訓練,力求能做到自然。對文章三個部分的處理也有一定的主次安排,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認識到法布爾對試驗的安排之周密,記敍的又很準確,從而感受到法布爾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四、回顧總結,拓展訓練。

1、讀完了課文,你覺得法布爾的試驗怎麼樣?是否還有改進的建議?或者你對他的試驗結論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2、四人小組合作交流。

3、指名答。師拓展資料。

4、寫話訓練:以“法布爾,我想對你説:()。”寫一、二句話。提示:把小組討論的結果結合進去。

設計説明:這一部分受楊老師啟發,旨在通過一系列的引導和訓練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的水平以及質疑的膽量和能力。

附:板書設計:

  雙減背景下的大單元優秀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深入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3、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加強對和平生活的熱愛。體會邊塞詩的風格,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能深入理解是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查找有關詩人、時代背景、其他描寫戰爭詩的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詩文。

3、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一)相機導入,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樂府詩《十五從軍徵》,讓我們體會到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跟戰爭有關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複習方法,交流資料

1、複習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有一個把古詩學好學透的方法,誰來説一説是什麼內容?(生敍述)。

2、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

(2)明確背景。

(三)討論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詩,整體感悟。

2、運用學法,小組探究。

3、分句彙報,品味詩句。

A、彙報前兩句

(1)説清詩意,體會詩情。

思考:為什麼要提到秦漢時的明月和關?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帶給你什麼感覺?

(2)反覆吟詠,熟讀成誦,昇華詩情。

(3)拿出摘錄筆記,記錄詩句,養成積累的習慣。

(4)聯繫課外,鏈接知識。

B、彙報後兩句

(1)彙報方法同上:讀、背、摘錄、板書。

(2)看教材“我的視角”中丁丁的話,瞭解詩中引用的典故“龍城飛將”。

二、(一)憑藉情境,昇華詩情。(出示課件)

讓我們再看全詩,大聲誦讀一邊,再來體會作者之情。

(二)回味誦讀,深入品味。(再出示課件)

學生誦讀,練背。

三、(一)解決書後練習題,對比本課兩首描寫戰爭的古詩各自的感情基調。

(二)再看“我的視角”,解決鼕鼕的問題,理解多數古人選擇戰爭題材寫詩的原因。

四、日積月累,課外延伸。

收集王昌齡其他描寫戰爭的古詩,還可以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戰爭的古詩。

《出塞》作為一篇古詩,是從戰爭的角度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戰的名將鎮守邊關,以消除邊患的感情。今天這堂課,總的來説是按照預設上完了,總的感覺是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從預設角度上來看。我一直思考,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是字詞,句子,學習方法?還是一首詩,一段話或一篇文章?從教以來,我認為,語文應該是深度的思考和廣度的吸納,語文的課堂應該成為學生的流動圖書館。於是,我想通過一堂課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文學元素。

《出塞》是七絕詩的壓卷之作,是唐邊塞詩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應該將其融在邊塞詩中去體會。因此,教學的破題,我選擇“塞”字為突破口,打開邊塞之門,直觀地感知邊塞環境之惡劣、生活之艱苦、戰事之頻繁、生死之慘烈。為學習詩歌,培育好一個深沉凝重的基調。學生的直觀感知,是通過古詩詞典型句子和邊塞圖片直觀去體會,以詩解詩,對於我們班學生的整體水平來説或許稍難,但我預設之初是非常想做這樣一個嘗試的。

在這基礎上,讓學生把詩讀熟,初步體會詩歌大意,從戍邊而引出“萬里長征”,進而在體會萬里長征時,從時間長去感知徵人生活的艱難、慘烈、悲壯,在深究徵人“人未還”的根由時,體會徵人不能回的事實,同情徵人的生活。最後再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中,一層層地體會徵人出征的豪邁;詩人對和平的憧憬和對朝庭的不作為的無奈。通過分析,去體會。然後再通過朗讀去體悟。

課堂安排很緊湊,環環相扣,課堂語言的設計也很精美細緻,但正是由於預設的東西太多,整堂課似乎都變成了教師的舞台,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嚴重削弱了。這堂課課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經超出了學生的接受範圍。以致於課文後面接連幾次教師的激情引讀都沒能引讀出學生最有感情的朗讀。

我想説的是對於課堂預設和生成的問題。本課教學我的失誤在於注重了課堂預設,卻忽略了課堂生成。而課堂生成才是一堂課中最閃亮之處呀!課堂上,預設雖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時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東西,或者説是沒有能力去在瞬間捕捉生成的契機。《出塞》這堂課,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所以提高自我文學修養是我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