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免疫複習題庫

來源:文萃谷 2.09W

病原生物免疫篇一: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複習題(附答案)

病原生物免疫複習題庫

免疫學部分

【A型題】

1.免疫的概念是:

A.機體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B.機體清除損傷和衰老細胞的功能

C.機體排除非自身物質的功能D.機體識別、殺滅與清除外來微生物的功能

E.機體識別和排除抗原性物質的功能

2.免疫監視功能低下的後果是

A.易發生腫瘤B.易發生超敏反應C.易發生感染D.易發生自身免疫病E.易發生免耐受

3.免疫應答對機體是:

A.有利的反應B.不利的反應C.有時有利,有時不利D.適當時有利,不適當時不利E.以上都不是

4.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B.<9kdc.=10kdd.>10kDE.>100kD

5.引起同胞兄弟之間移植排斥反應的抗原屬於

A.異種抗原B.同種異型抗原C.自身抗原D.異嗜性抗原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Ag得名,是因為它

A.在胸腺中產生B.相應抗體在胸腺中產生C.對此抗原不產生體液免疫

D.只引起遲髮型變態反應E.相應的抗體產生需T細胞輔助

7.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物質基礎是

A.抗原決定基B.抗原的大小C.抗原的電荷性質D.載體的性質E.抗原的物理性狀

8.下列哪種物質沒有免疫原性?

A.異嗜性抗原B.抗體C.補體D.半抗原E.細菌多糖

9.異嗜性抗原廣泛存在於:

A.人與人之間B.動物與動物之間C.植物與植物之間D.微生物與微生物之間E.不同種屬之間

10.自身抗原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終止B.機體易受微生物感染C.免疫監視功能被抑制

D.免疫應答被抑制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強

11.接種牛痘疫苗後機體產生了對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這兩種抗原分子的:

A.特異性B.交叉反應性C.分子量大D.異種性E.化學結構複雜

是人類的

A.同種異型抗原B.異嗜性抗原C.自身抗原D.腫瘤抗原E.佐劑

13.有關半抗原,下列敍述正確的是

A.通常是蛋白質和多糖等大分子B.本身沒有免疫原性

C.只能誘導體液免疫D.與載體結合後才能與抗體結合E.具有多個表位

14.抗原特異性取決於抗原分子的

A.物理性狀B.分子量大小C.異物性D.結構的複雜性E.表面的特殊化學基團

15.同一種屬不同個體之間所存在的抗原稱

A.異種抗原B.同種異體抗原C.自身抗原D.異嗜性抗原E.獨特型抗原

16.抗體與抗原結合的部位是

17.下列備選答案中,哪個是錯誤的

A.分子量最大的是IgMB.血清含量最高的是lgM(是IgG)

C.個體發育中產生最早的是IgMD.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是IgE

E.與抗原結合後激活補體能力最強的Ig是IgM

18.能與肥大細胞表面FcR結合,並介導1型超敏反應的Ig是

19

.下面哪一類Ig參與粘膜局部抗感染?

20.免疫接種後首先產生的抗體是

21.新生兒從母乳中獲得的Ig是

類抗體類抗體類抗體類抗體類抗體

22.產生抗體的細胞是

A.T細胞B.B細胞C.漿細胞細胞E.肥大細胞

分子的基本結構是

A.由2條重鏈和2條輕鏈組成的四肽鏈結構

B.由1條重鏈和1條輕鍵組成的二肽鏈結構

C.由2條相同的重鏈和2條相同的輕鏈組成的四肽鏈結構

D.由1條重鏈和2條輕鏈組成的三肽鍵結構

E.由4條相同的肽鏈組成的四肽鏈結構

24.人類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長的Ig類別是。

25.介導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有別於T細胞、B細胞的一類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發揮ADCC效應(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的Ig主要是

26.來自母體能引起新生兒溶血癥的Rh抗體是

類抗體類抗體類抗體類抗體類抗體

27.關於抗體的生物學作用敍述錯誤的是:

A.中和外毒素B.中和病毒C.殺傷胞內寄生菌D.免疫調理作用E.參與I、II、III超敏反應

28.發生宮腔內病毒感染時,新生兒血液中可出現高水平的:

(可作為感染的早期診斷)

29.抗體可用來結合抗原的部位為:

A.骨架區B.鉸鏈區C.恆定區D.可變區片段

30.關於補體的敍述哪項是錯誤的

A.存在於人和動物新鮮血清中B.具有酶活性C.其性質不穩定

D.其作用是非特異性E.受抗原刺激後產生的

31.補體參與的反應是

A.藥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B.過敏性鼻炎C.移植排斥反應

D.系統性紅斑狼瘡E.血清過敏症

32.補體活化的經典途徑的激活物質是

A.抗原抗體複合物B.凝集的IgAC.炎症期產生的蛋白與病原體結合

1-3E.以上都不是

33.關於補體的生物學作用,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溶菌、殺菌與細胞毒作用B.促炎症作用C.調理作用D.中和毒素作用E.免疫黏附作用

34.參與補體系統的三條激活途徑的成分是

A.C2B.B因子C.C1D.C3E.C4

35.人類的中樞免疫器官是

A.淋巴結和脾臟B.胸腺和骨髓C.淋巴結和胸腺D.骨髓和粘膜相關淋巴組織E.淋巴結和骨髓

36.人體中體積最大的免疫器官是

A.胸腺B.法氏囊D.淋巴結E.骨髓

37.周圍免疫器官是

A.淋巴結、脾臟、胸腺B.胸腺、淋巴結、粘膜組織

C.脾臟、淋巴結、粘膜相關淋巴組織D.骨髓和粘膜相關淋巴組織E.扁桃體、淋巴結和骨髓

38.T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是

A.骨髓C.法氏囊D.脾臟E.淋巴結

39.T細胞和B細胞定居的場所是

A.骨髓C.中樞免疫器官D.胸腺E.腔上囊

40.T、B細胞發生免疫應答的場所是

A.骨髓C.中樞免疫器官D.胸腺E.血流

41.切除胸腺的新生鼠的淋巴結中缺乏何種細胞?

A.巨噬細胞B.B淋巴細胞D.幹細胞E.粒細胞

42.中樞免疫器官與外周免疫器官的區別是

A.中樞免疫器官是T細胞的分化成熟部位B.外周免疫器官是B細胞的分化成熟部位

D.周圍免疫器官是T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

E.中樞免疫器官是B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

43.機體內最先發揮非特異性抗腫瘤作用的細胞是

細胞細胞D.單核/巨噬細胞E.中性粒細胞

44.介導細胞免疫的細胞是:

A.B細胞B.中性粒細胞細胞E.Mφ

45.下列哪些細胞間作用受MHC-Ⅰ類分子限制?

與TH細胞細胞與TS細胞C.巨噬細胞與靶細胞細胞(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與APC(抗原提呈細胞)細胞與B細胞

46.關於HLA(人類白細胞抗原)-Ⅱ類分子的描述,錯誤的是:

A.(HLA-I能!)能與輔助受體CD8分子結合B.對Th細胞的活化起限制作用

C.由染色體上HLA複合體編碼D.由兩條糖肽鏈借非共價鍵連接而成

E.主要存在於抗原遞呈細胞表面

47.根據移植物來源,哪種腎存活率最高:

A.異種腎

B.親屬供體腎E.父母的腎

48.下列過程中,體現MHC

A.巨噬細胞吞噬細菌作用C.B細胞識別外來抗原

細胞殺傷靶細胞細胞殺傷腫瘤細胞

49.活化的T淋巴細胞表達哪類分子:

A.只表達MHC-Ⅱ類分子B.只表達MHC-Ⅰ類分子C.同時表達MHC-Ⅰ、MHC-Ⅱ類分子

D.僅同時表達MHC-Ⅰ、MHC-Ⅲ類分子E.同時表達SIgM和SIgD分子

50.對人而言,HLA分子屬於:

A.異種抗原B.同種異型抗原C.異嗜性抗原D.腫瘤相關抗原E.超抗原

細胞活化、增殖、分化與下列哪種成分無關

-Ⅱ抗原-2E.協同刺激分子

52.巨噬細胞不具備的作用是

A.特異性識別抗原B.吞噬作用C.呈遞抗原信息D.抗腫瘤E.分泌活性介質,調節免疫應答

53.能被CD4+T細胞識別結合的分子是

-I類分子-Ⅱ類C.抗原肽—MHC-I類分子

D.抗原肽—MHC-Ⅱ類分子-DM

54.對腫瘤靶細胞具有特異性殺傷作用的細胞是

A.巨噬細胞B.中性粒細胞C.B細胞

55.T細胞不具有的生物學作用是

A.直接殺傷靶細胞B.參與抗病毒免疫應答D.誘導抗體的類別轉換E.產生細胞因子調節免疫應答

56.細胞免疫應答產生的炎症反應主要是由

0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引起1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引起

2產生的細胞因子引起細胞分泌的顆粒酶引起

E.M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引起

57.細胞間作用受MHC-Ⅰ類抗原限制的是

與Th細胞細胞與B細胞細胞與Ts細胞

細胞與靶細胞(或APC)細胞與靶細胞

58.關於T細胞和B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不正確的提法是

A.對TD-Ag的應答都產生記憶細胞B.對TD-Ag的應答均需APC處理和提呈抗原

C.均產生效應產物E.都能形成免疫耐受

59.特異性細胞免疫的效應細胞是

1、1、2、2、Ts

60.免疫應答的過程不包括

A.Mφ對抗原的處理和提呈B.B細胞對抗原的特異性識別

D.T、B細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E.效應細胞的效應分子的產生和作用

61.再次應答時機體產生抗體的特點是:

B.親和力弱C.主要是IgMD.潛伏期長E.維持時間短

62.與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無關的是

A.遲發性超敏反應B.穿孔素溶解靶細胞途徑介導細胞凋亡

D.抗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E.分泌IFN-γ抗病毒作用

63.具有免疫記憶的細胞是

A.巨噬細胞B.中性粒細胞D.肥大細胞細胞

61.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不需要

A.巨噬細胞的參與細胞的參與細胞的參與

細胞的參與細胞的參與

62.與細胞免疫無關的'免疫反應是

A.外毒素中和作用B.抗腫瘤免疫作用C.移植排斥反應D.接觸性皮炎E.結核結節形成

63.體內最先發揮抗腫瘤作用的細胞是

A.中性粒細胞B.巨噬細胞C.B細胞E.T細胞

殺傷靶細胞的特點是

A.無需細胞直接接觸B.無特異性C.不受MHC限制D.不需要抗原刺激E.具有特異性

65.非特異性免疫具有的特點中不包括:

A.生來就有B.能遺傳給後代C.無特異性D.能中和外毒素E.不需要抗原致敏

66.下列物質與固有免疫應答無關的是

A.組織屏障B.巨噬細胞C.補體系統D.細胞因子E.B細胞

67.下列物質中不能參與固有免疫的是

A.不飽和脂肪酸B.乳酸C.胃酸E.溶菌酶

68.同時具有吞噬殺菌作用和抗原提呈作用的細胞是

A.中性粒細胞B.樹突樣細胞D.B細胞細胞

69.下列有關固有免疫應答與適應性免疫應答,不正確的是

A.固有免疫應答與適應性免疫應答無關

B.固有免疫應答可啟動適應性免疫應答

C.固有免疫應答影響特異性免疫應答的類型

D.固有免疫應答在體液免疫應答的效應階段發揮重要作用

E.固有免疫應答在細胞免疫應答的效應階段發揮重要作用

70.Ⅰ型超敏反應又稱為:

A.免疫複合物型超敏反應B.遲髮型超敏反應C.速髮型超敏反應

D.細胞毒型超敏反應E.細胞溶解型超敏反應

71.Ⅳ型超敏反應又稱為:

A.遲髮型超敏反應B.速髮型超敏反應C.細胞毒型超敏反應

D.免疫複合物型超敏反應E.細胞溶解型超敏反應

72.抗體介導的超敏反應有:

A.Ⅰ、Ⅱ、Ⅳ型超敏反應B.Ⅰ、Ⅱ、Ⅲ型超敏反應C.Ⅰ、Ⅲ、Ⅳ型超敏反應

D.Ⅱ、Ⅲ、Ⅳ型超敏反應E.Ⅱ、Ⅳ、Ⅴ型超敏反應

73.下列哪項屬於Ⅳ型超敏反應的機制?

A.過敏性休克B.血清病C.類風濕性關節炎D.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陽性E.系統性紅斑狼瘡

74.屬於Ⅰ型超敏反應的疾病是:

A.新生兒溶血癥B.系統性紅斑狼瘡性腎炎C.接觸性皮炎D.自身免疫性疾病E.血清過敏性休克

75.

A.新生兒溶血癥B.系統性紅斑狼瘡C.血清病D.接觸性皮炎E.青黴素過敏性休克

76.屬於Ⅲ型超敏反應的疾病是:

A.新生兒溶血癥B.輸血反應C.血清病D.接觸性皮炎E.青黴素過敏性休克

77.屬於Ⅳ型超敏反應的疾病是:

A.新生兒溶血癥B.支氣管哮喘C.血清病D.接觸性皮炎E.青黴素過敏性休克

78.下列哪種疾病的變應原是半抗原?

A.系統性紅斑狼瘡B.血清病C.青黴素治療後發生的溶血性貧血

D.風濕性關節炎E.對移植腎的排斥反應

79.下列哪種因素與免疫複合物性疾病發病無關?

A.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B.免疫複合物在血管壁沉積

C.激活補體活化產生大量C3a、C5aD.大量IC形成E.大量淋巴細胞局部浸潤

80.一般不引起Ⅰ型超敏反應的物質是:

A.豕草花粉B.青黴素C.魚、蝦D.動物皮屑E.結核菌素

81.關於Ⅰ型超敏反應的敍述,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病原生物免疫篇二: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複習參考資料

《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

第一篇醫學免疫學

1、固有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或非特異性免疫,是在長期種系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無針對性的防禦功能。

2、固有免疫3個特點:①非特異性、②可遺傳性、③效應恆定性。

3、固有免疫3個組成:①組織屏障作用、②免疫細胞的非特異性作用、③體液因子的作用。

4、適應性免疫:又稱獲得性免疫或特異性免疫,是在機體與抗原物質接觸後獲得的有針對性的防禦功能。

5、適應性免疫3個特點:①特異性、②習得性、③效應遞增性。

6、免疫系統的功能:

①免疫防禦:是指機體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②免疫自穩:是指機體識別和清除自身衰老殘損組織的能力。

③免疫監視:是指機體殺傷和清除異常突變細胞的能力。

7、中樞淋巴器官:是各種免疫細胞發生分化成熟的場所。

①胸脅:T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

②骨髓:B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

8、外周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結、脾臟、黏膜相關淋巴組織。

①淋巴結:T、B細胞定居的場所、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過濾作用(微生物、毒素、癌細胞、大分子物質)。②脾臟:T、B細胞定居的場所、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過濾作用(突變細胞、衰老細胞)。

③相關淋巴組織:是人體重要的一道防線。

9、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粒細胞與肥大細胞。

10、抗原(Ag):指能和T、B細胞受體(TCRBCR)結合,啟動免疫應答並能與相應免疫應答產物(抗體或效應細胞)在體內發生特異性結合的物質,又稱免疫原。

1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夠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或致病淋巴細胞的能力。

12、免疫反應性:指抗原能夠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或致病淋巴細胞的能力。

13、半抗原:僅有免疫反應性的物質。

14、完全抗原:具備免疫原性和免疫反應性的物質,可由半抗原與蛋白載體交聯而成。

15、抗原決定簇: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結構基礎或化學基團,是抗原特異性的物質基礎,又稱抗原表位。

16、交叉反應:是指抗體不僅與其誘生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也可與某些非誘生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現象。

17、抗原的分類

①根據抗原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是否需要T細胞的輔助分類

T細胞依賴性抗原:是指需在APC及Th參與下才能激活B細胞產生抗體的抗原。

T細胞非依賴性抗原:是指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時不需要Th輔助的抗原。

②根據抗原與機體的親緣關係分類

異種抗原:指來自於另一物種的抗原性物種。如病原微生物、細菌外毒素類毒素、動物血清。

同種異型抗原:指同一種屬不同個體間所存在的抗原。如人類血型抗原、人白細胞抗原(HLA)。

自身抗原:指能引起自身免疫應答的自身成分。如胚胎期從未與自身淋巴細胞接觸過的隔絕成分。(△)

異嗜性抗原:在不同種屬動物、植物、微生物細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又稱Forssman抗原。

③根據抗原是否在APC內合成:內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④根據抗原誘導免疫應答的作用:移植抗原、腫瘤抗原、變應原、過敏原、耐受原。

⑤根據產生的方式:天然抗原、人工合成抗原。

⑥根據物理性質:顆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⑦根據化學性質:蛋白質抗原、多糖抗原。

18、免疫球蛋白(Ig)的基本結構:①2條相同的重鏈、②2條相同的輕鏈、③二硫鍵。

19、人類免疫球蛋白有5類:IgM、IgD、IgG、IgA、IgE。

20、Fab作用:Fab段能與抗原結合,不過它是單價的,在體外條件下不能形成肉眼可見的結合反應。

2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學活性與效應

①Fab段可特異性結合相應抗原,有效阻斷抗原本身危害,體現其保護作用,被稱為中和作用。

②Fc段能夠與相應細胞膜上的Fc受體發生選擇性結合,並介導相應免疫效應的產生。

22、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特點

①IgG: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長、較強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調理作用、唯一能通過胎盤的抗體、介導III型超敏反應。②IgM:分子量最大、天然血型抗體、出現最早的Ig、抗感染的先鋒抗體、介導IIIII型超敏反應。

③IgA:血清型IgA由腸繫膜淋巴細胞產生,分泌型IgA(SIgA)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層產生。④IgD:是B細胞成熟的重要標準、膜型IgD構成BCR(抗原受體)。

⑤IgE: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與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IgE受體結合、與過敏反應有關、與寄生蟲免疫有關。

23、單克隆抗體:是由識別同一抗體表位的B細胞克隆產生的同源抗體。

24、補體系統的組成:①補體固有成分(C1-C9)、②補體調節蛋白、③補體受體。

25、補體系統激活途徑:①經典激活途徑、②MBL激活途徑、③替代激活途徑。

26、經典激活途徑特點:

①激活劑:Ag-Ab複合物(IgG、IgM);②參與成分:C1-C9;③過程:識別階段、活化階段、膜攻擊階段。

27、經典激活途徑從C1開始,MBL激活途徑從C4開始,替代激活途徑從C3開始。

28、補體系統的生物學作用:

①抗感染與介導炎症反應:

補體介導的溶細胞作用、補體的調理作用、補體的炎症介質作用(激肽樣作用、過敏毒素作用、趨化作用)。②參與免疫自穩及免疫調節:

補體的免疫黏附作用、補體的免疫調節作用。

29、MHC: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是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羣。

30、HLA: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稱為人白細胞抗原(HLA),其編碼基因稱為HLA複合體,定位在第6號染色體短臂,分成三類基因區。

31、HLAI類分子4個區的作用:

①肽結合區:決定I類分子的多態性。

②Ig樣區:是HLAI類分子T與CD8分子結合的部位,有助於I類分子的表達和天然結構的穩定。

③跨膜區:將I類分子錨定在細胞膜上。

④胞質區:可能參與跨膜信號的傳遞。

32、HLAII類分子4個區的作用:

①肽結合區:決定II類分子的多態性,決定其與抗原肽結合的特異性以及對T細胞的親和力。

②Ig樣區:是與CD4分子結合的部位。

③跨膜區:將II類分子錨定在細胞膜上。

④胞質區:可能參與細胞內外跨膜信號的傳遞。

33、HLA分子的分佈

①HLAI類分佈在幾乎所有核細胞。

②HLAII類分佈在APC和活化的T細胞。

34、CD分子:是人類不同譜系細胞在不同分化階段以及活化過程中出現或消失的標誌性細胞膜分子。

35、與T細胞功能相關的CD分子:CD2、CD3、CD4、CD8等。

36、與B細胞識別抗原與活化相關的CD分子:CD79a、CD79b、CD19、CD20、CD21、CD22、CD40、CD45。

37、細胞因子:是細胞分泌的、具多重生物活性的、採取自分泌與旁分泌作用方式的小分子蛋白和多肽。

38、細胞因子按生物學作用分為:白細胞介素、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趨化性細胞因子、生長因子。

39、免疫細胞的組成:①淋巴細胞、②單核-巨噬細胞、③樹突狀細胞、④粒細胞與肥大細胞。

40、T細胞膜分子:是T細胞識別抗原、與其他免疫細胞相互作用、接受信號刺激併產生應答的物質基礎,包括TCR-CD3複合體、TCR共受體、共刺激分子等。

41、TCR-CD3複合體作用:是T細胞識別抗原和轉導信號的主要單位。

42、TCR的共受體:輔助TCR識別抗原,參與T細胞活化信號的傳導。

①CD4:結合MHCII類分子,外源性抗原(抗原提呈細胞)。

②CD8:結合MHCI類分子,內源性抗原。

43、共刺激分子:CD28、CD154、CD278、CD2。

44、T細胞的亞羣

①Th屬於CD4+T細胞,是輔助T、B細胞產生應答效應的功能亞羣。

②Tc主要為CD8+T細胞,是具有免疫殺傷效應的功能亞羣。

45、B細胞膜分子:參與抗原識別,以及免疫細胞間及免疫細胞、免疫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分離和鑑別B細胞的重要依據,包括BCR-CD79aCD79b複合體、共刺激分子、激活共受體等。

46、BCR-CD79aCD79b複合體:可將抗原識別信號向胞內轉導,為B細胞活化提供第一信號,BCR也可介導抗原內化,以便提呈可供T細胞識別的抗原肽。

47、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CD40是B細胞活化第二信號的主要來源。

48、激活共受體:CD19CD21CD81CD225複合體。成熟B細胞表面表達CD19。

49、B細胞的亞羣

51、NK細胞的免疫生物學作用:①抗感染、②抗腫瘤、③免疫調節作用。

52、單核巨噬細胞生物學作用:①抗原提呈、②天然防禦、③炎症反應。

53、免疫應答:適應性免疫應答是指機體免疫系統接受抗原刺激後,淋巴細胞特異性識別抗原(表位),發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進而發揮生物學效應的全過程,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都包括抗原識別階段、淋巴細胞活化階段、抗原清除階段。

54、CD4+T細胞活化的兩個信號:

①第一信號:CD4+T細胞接受外源性抗原肽與MHCII類分子形成的複合物。

②第二信號:CD4+T細胞得到CD80等共刺激分子非特異性的共刺激信號。

55、CD8+T細胞活化的兩個信號:

①第一信號:CD8+T細胞接受內緣性抗原肽與MHCI類分子形成的複合物。

②第二信號:CD80等共刺激分子、或CD4+T細胞誘導靶細胞表達共刺激分子、或CD4+T細胞直接刺激CD4+T細胞。

56、CD4+T細胞的效應

CD4+效應T細胞(Th)可分泌IFN-γ、TNF及其他致炎因子,激活巨噬細胞並誘導炎症反應。

57、CD8+T細胞的效應

CD8+效應T細胞(Tc)可高效、特異性地殺傷胞內寄生病原體(病毒、某些胞內寄生菌等)的宿主細胞、腫瘤細胞等靶細胞,而不損害周圍正常組織。

59、CD8+效應T細胞可通過多種機制殺傷靶細胞:

①穿孔素顆粒酶途徑、②FasFasL途徑、③TNF-TNFR方式。

60、B細胞活化兩個信號

①第一信號:BCR直接識別TD-Ag。

②第二信號:由Th提供。

61、抗原清除階段

抗體是B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中唯一效應物質,由漿細胞分泌的抗體可通過中和作用、調理作用、ADCC及激活補體系統活性等,以清除抗原性異物。

62、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又叫細胞免疫,B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又叫體液免疫。

63、就抗感染免疫而言,細胞免疫可有效清除胞內感染的病原體,體液免疫主要防禦細胞外微生物感染及中和毒素。

64、初次免疫應答與再次免疫應答

初次免疫應答:抗原初次進入機體所產生的應答。

再次免疫應答:相同抗原再次進入抗體所產生的應答。

66、凝集反應:是指顆粒型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而發生的顆粒凝集現象。

67、沉澱反應:是指可溶性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而發生沉澱的現象。

68、人工主動免疫:是指給機體接種疫苗或類毒素,使之產生特異性免疫力,從而建立有效免疫保護的措施。

69、人工被動免疫:是指給機體輸注免疫效應物質(如抗體),使之獲得短暫免疫保護的措施。

第二篇病原生物學

1、病原生物:能引起生物感染,並具有一定致病能力的病原體。

2、醫學病原微生物3類8種

①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

②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

③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真菌。

3、正常微生物羣:在人體特定生理時期、特定解剖部位定植的主要以共生方式生存的生物羣落,又稱正常菌羣。

4、正常微生物羣分部:皮膚、口腔、鼻咽腔、腸道、尿道、陰道、外耳道、眼結膜。

5、正常微生物羣生理作用:①生物拮抗、②營養作用、③免疫作用。

6、微生態失調:正常微生物羣的數量或種類比例失常,由生理組合變成了病理組合。

7、微生態失調原因:①菌羣更替、②菌羣易位、③宿主免疫功能受累。

8、感染:是病原體的致病力同宿主的抗抵抗力相互作用的過程。

9、消毒:殺滅或去除物品上病原生物的過程。

10、滅菌:殺滅或去除物品上所有微生物的過程。

11、防腐: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防止有機物腐敗變質的過程。

12、無菌:物體中無任何活的生物存在。

13、無菌操作:防止病原生物進入人體或者物品的操作方法。

14、高壓蒸汽滅菌法:適用於所有耐高温物品,如基礎培養基、生理鹽水、手術器械、敷料和注射液的滅菌。

15、紫外線:穿透力較弱,只適合物體表面及空氣的消毒。

16、化學消毒劑的作用機制:

①破壞病原生物的細胞壁、②引起細胞蛋白變性或凝固、③改變核酸結構。

17、病毒基本特性:

①體積微小、②結構簡單、③專性寄生、④以複製方式繁殖子代病毒。

18、成熟並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稱為病毒體,其大小以納米計量

19、病毒的結構和功能

①核心:只含一種核酸(RNA或DNA),決定病毒的感染增殖及遺傳變異等各種生物學特性。

②衣殼:病毒的蛋白,保護病毒核酸、介導病毒核酸進入敏感宿主細胞內、參與感染過程、具有抗原性。

③包膜、刺突(子粒):保護病毒核衣殼、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細胞、有助於病毒的感染、具有抗原性。

20、病毒增殖7個階段:①吸附、②穿入、③脱殼、④生物合成、⑤裝配、⑥成熟、⑦釋放。

21、病毒的人工培養:①動物接種、②雞胚培養、③細胞培養。

22、病毒感染的來源:①患者、②病毒攜帶者、③被病毒感染的動物或攜帶病毒的動物、④被病毒污染的醫療器械、生物製品、生活用品等。

23、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①垂直傳播、②水平傳播。

24、垂直傳播:指存在於母體的病毒通過胎盤或產道將病毒由親代傳播給子代的方式。

25、病毒的感染途徑

①經呼吸道感染: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水痘病毒、冠狀病毒等。

②經消化道感染:如脊髓灰質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

③經皮膚傷口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狂犬病毒、出血熱病毒等。

④接觸感染:直接(或性行為)或間接接觸。

⑤血液:如HBV、丙型肝炎病毒(HCV)、HIV等。

26、隱性感染:指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增殖但不出現臨牀症狀者,又稱亞臨牀感染。

27、持續性病毒感染:①慢性病毒感染、②潛伏性病毒感染、③慢發病毒感染、④急性病毒感染的遲發併發症。

28、潛伏感染:在原發感染後,病毒基因存在於一定的宿主組織或細胞中,但病毒不復制,也不出現臨牀症狀,在某些條件下病毒被激活增殖,導致疾病復發而出現症狀。

29、病毒的致病機制(病毒感染對宿主細胞的直接作用)

①殺細胞效應、②穩定狀態感染、③包涵體的形成、④細胞凋亡、⑤基因整合與細胞轉化。

30、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①抗體介導的免疫病理作用

例如:登革熱病毒與相應抗體結合後,黏附在紅細胞和血小板表面,激活補體引發III型超敏反應,導致血細胞和血小板破壞,引起出血和休克。

②細胞免疫介導的免疫病理作用

例如:受HBV感染的肝細胞包膜表面存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Tc介導的效應具有雙重性,既可以清楚病毒,也可造成肝細胞的損傷。機體對病毒感染免疫應答的強弱決定臨牀過程的轉歸。

31、干擾素(IFN):是病毒或其他IFN誘生劑使人或動物細胞分泌的一類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是I型IFN。

32、IFN抗病毒的特點:①廣譜性、②間接性、③選擇性、④種屬特異性、⑤高活性。

33、病毒感染可以引起細胞、體液免疫。

34、呼吸道病毒:指以呼吸道(氣溶膠、飛沫等)為主要傳播方式的一類病毒。

35、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態與結構:

流感病毒多呈球形,直徑80-120nm,從患者體內初次分離時呈絲狀,長短不一,由核衣殼和包膜構成。

36、核衣殼由病毒RNA、RNA多聚酶和核蛋白組成;包膜由基質蛋白、雙層(類)脂膜和糖蛋白突起組成。

37、流感病毒按M蛋白與NP的抗原差異可分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行最強。

38、甲型最易變化,由基因組自發的點突變,變異幅度小,屬於量變,稱為抗原漂移。由基因組基因重新排列,抗原變異幅度大,屬於質變,稱為抗原性轉變。

39、流感的主要傳染源是患者和隱形感染者,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通過飛沫或污染的手、用具等傳播。

40、防治:接種與當前流行株型別基本相同的疫苗。

41、其他常見呼吸道病毒

42、脊髓灰質炎病毒:是腸道病毒屬的一種代表性病毒,可引起脊髓灰質炎,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脊髓前運動神經元,導致肢體肌肉麻痺。因多見於兒童,俗稱小兒麻痺症。

43、脊髓灰質炎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

44、防治:使用滅活疫苗(IPV、SalkVaccine)和口服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

45

、其他常見胃腸道病毒

46、肝炎病毒五型縮寫

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

47、乙型肝炎病毒血中3種形態

①大球形顆粒:又叫Dane顆粒,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顆粒。

②小球形顆粒:複製過程中過剩的外衣殼,無傳染性。

③管形顆粒:複製過程中過剩的外衣殼,無傳染性。

病原生物免疫篇三:《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案

課堂教學計劃

1

課堂教學計劃

星期

課堂教學計劃

2

課堂教學計劃

3

課堂教

學計劃

4

課堂教學計劃

5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