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主要思潮》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8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社會學主要思潮》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社會學主要思潮》讀後感

  《社會學主要思潮》讀後感1

兩本大作分享:社會學是以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以及更廣泛的羣體、階級、民族、文化乃至人們通常所説的全部社會的宏觀方面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按雷蒙。阿隆給出的這個定義,社會學橫跨經濟、政治、哲學、人類學、歷史及心理學等領域,範疇宏觀,目的是對整個人類在社會中的綜合探索研究。

在某種意義上,十九世紀標誌着社會學的開端,主要反映在人類思考自身行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折射於社會層面得以廣泛理論化而由此逐漸形成了一種模糊的思想體系,這是個集大成者推陳出新的年代,孰輕孰重,思想家以其寬範的現代意義與專業哲學家一決雌雄,而或並駕齊驅,甚或自恰雙重屬性。

社會學主要思潮一書涵蓋了此時期社會學理論成果最豐富的七位社會學家的主要思想精華,他們是:孟德斯鳩、孔德、馬克思、托克維爾、塗爾千、帕累託和韋伯。我認為通過一次性閲讀而試圖真正領悟社會學涵義甚至其涵蓋面是不太現實的,但按時間梳理先從孟德斯鳩——社會學先驅,孔德——社會學創史人,再依次推進延伸到馬克思,結合經濟學理論、通過哲學思考將對立、對抗關係進一步引入一個綜合理論體系並得以完善:價值理論、工資理論、剩餘價值理論,進而衍生出階級鬥爭,並將政治和政治衝突歸結到社會階級關係人和社會階級鬥爭層面。從馬克思開始,社會學變得更復雜有趣,同時也給後來的思想家開闢了參照和對比,繼而形成更趨成熟的思想發展歷程。

我認為馬克思原著艱深晦澀,甚至不堪卒讀,而此書論馬克思理論篇是我所接觸的最為通俗易懂,又能捕捉其思想精髓的精彩絕倫詮釋。

既然談到雷蒙·阿隆,不妨在此簡述下他對國際關係理論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他的另一本經典鉅著和平與戰爭:國際關係理論有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全面徹底、最令人信服的.國家間政治理論著作。戰爭的性質取決於歷史情景。如果政策宏偉強大,戰爭也會波瀾壯闊,戰爭就可能被帶向其中。然而,如果戰爭是政策的化身,如果戰爭隨着政策所決定的利害關係而變化,緩和就不再是不可想象的。計算可以讓掌權者明白,戰爭的成本在任何情況下都超過了勝利的收益。這本書深刻透徹,集理論、社會學、歷史和人類行為學四大部分於一身,立意清晰,邏輯性強,分析精闢,不落俗套。不容置疑,此書是闡述國際關係的上上之作。

基辛格説過:“沒有雷蒙·阿隆,世界將感到更孤獨,而且更空虛。”我認為這個評論恰如其分,雷蒙·阿隆首先是一個思想家,又是一代哲人、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他對我們這個世紀產生的巨大影響既深遠又廣闊。

  《社會學主要思潮》讀後感2

經過近一個禮拜的“奮戰”,終於拿下了雷蒙·阿隆的《社會學主要思潮》這本書,説拿下,也許言過其實了,因為要完全掌握了其思想要旨才算“拿下”,所以用“拜讀”一詞更為準確。看完之後的感覺可以概括為:既煎熬又享受。煎熬,是因為這本書內容太多,難以消化,再加上高強度地閲讀,每天回到宿舍身心俱疲;享受,是因為這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在世界上有那麼一些人是為了人類的普遍利益而工作,而思考,人類社會的出路何在?對我造成的思想衝擊不言而喻。

我覺得有必要説明一下看這本書的緣由。在庫老師借給我這本書之前我已經在圖書館借了(確實有名還有人給我介紹過),可能是這本書太新,或者根本沒有去仔細翻閲,從而也就發現這本書的魅力,所以也就耽擱了。但是為什麼我就能把一本1988年在中國翻譯出版的價格只有六塊多的紙張泛黃老舊的同樣一本書一口氣連續幾天把它看完呢?我覺得有幾個因素在起作用:書本泛黃陳舊(確實有點賤,好好的新書不讀);對理論的興趣;庫老以前讀研時讀過的然後借給我的。對理論的興趣也許是主要的,但是書本泛黃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我聽很多人説對老舊的書更有感覺,覺得有歷史厚重感,我也不例外。至於庫老師讀過的,也就使我從涂爾干那一章開始讀,因為那章的筆記很多,而且明顯被讀厚了,也是庫老精心專研的一章。所以自從開啟了涂爾干的源頭,就一發不可收拾,不趕緊把整本書讀完就不快。然後接下來的是帕累託的那一章,然後韋伯、孟德斯鳩、孔德、馬克思、托克維爾。顯而易見,我是受了庫老的影響,從涂爾干開始先把第二部分後面幾章看完,再回過頭去看第一部分的前幾章。

我想用醫學上的概念——把脈、“望聞問切”(中醫用語。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治療——來貫穿下面的表述。社會學家們是怎樣為所處的時代把脈的?把脈結果如何?最後又是如何來治療整個社會的?他們提出了什麼建設性的建議?我將按閲讀思想家的順序一一道來。

由涂爾干(1858—1917)開啟了思想盛宴的序幕。本書作者是按照涂爾干的著作來展開描述的,依次是《社會勞動分工論》(1893),《自殺論》(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社會學方法論》(1895)。為了章節論述的完整性,我補上後面兩節:社會學和社會主義,社會學和哲學。正是在這一章中,讓我對此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雷蒙·阿隆的寫作風格與治學嚴謹深深吸引着我,讓我欽佩。更有涂爾干的思想讓我折服,思想之光就此綻放。尤其是涂爾干對“社會主義”一詞的解讀,更是對我造成思想的衝擊。(因為從小就受着這樣的教育)現在才知道原來社會主義的涵義變化極多,在涂爾干看來,大概就是把社會合理地組織起來以更好地為國家的人民的利益而奮鬥。此時還不是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社會主義,而且還把古代的城邦共和制與之比較。總體上來説,涂爾干奉行社會至高無上的準則,最高利益是社會利益,最高價值也是社會價值,其他價值都是從屬於它的。因此,當天主教教育和世俗教育的衝突在法國蔓延時,“要社會還是要上帝”這句話起了導火線的作用。按照涂爾干的説法,社會學既要論證理性主義的個人主義的正確性,又要宣傳尊重集體準則。

接下來的人物是一位奇才,他就是意大利的帕累託(1848—1923)。作者是這樣分章節來評述的:非邏輯行為和科學;從表現到感情;剩遺物和派生物;社會學綜合;科學和政治;有爭議的著作。在帕氏看來,剩遺物指人性中固有的情感或情感的表現,派生物指個人用來掩飾情慾或賦予一些本沒有理性的主張或行為以一種理性的外表的辯解的知識體系。實際上,人是一種無理性的,但能理性思考的動物。雖然他們很少合乎邏輯地行事,但總想使他們的同類相信他們的行為是合乎邏輯的。帕氏區分了六中剩遺物:組合的本能;集合體的持久性;通過外部行為表露感情的需要;與社會性有關的剩遺物;個人與其附屬物的完整性;性的剩遺物。前兩種是互相對立的,第一種是有改革、更新、激進的傾向,在精英理論中,有這類傾向的精英是狐狸型的,比較狡詐;第二種有保守、穩定的傾向,有這類傾向的精英是獅子型的,比較暴力。第四種通常與第二種有關係,起主要作用的兩個種別就是組合的本能和集合體的持久性。帕氏的主要著作是《普通社會學》,在阿隆看來,如果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沒有足夠的心理學內容,那麼第二部分的心理學內容太多了。因此,阿隆在最後提出來的反對意見可用原話表述:“因此,我的反對意見如下:一方面,帕累託用精英階層的心理學而不用政權或社會的組織來確定各種制度的特性,另一方面,他又説最一般的東西是最重要的東西。這樣他就把一切社會共同的特徵與一切社會秩序的基本特徵混為一談了,貶低了歷史差異的價值,幾乎剝奪了變化的任何意義。”“我的最後一個意見將涉及邏輯和非邏輯理論。”總之,帕氏的理論大體上可分為兩部分:剩遺物與派生物的理論;精英循環理論。其推理行為和感情行為的`邏輯行為和非邏輯行為的思想引導帕氏對人性作出了一種二元論的描述,隨後引導他對精英和制度作出了二元論的分類。

接下來要出場的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重量級人物,德國人,理解社會學的開創者,馬科斯·韋伯(1864—1920)。阿隆的寫作順序是:關於科學的理論;歷史學和社會學;人類條件的矛盾;宗教社會學;《經濟和社會》;韋伯,我們的同時代人。雷蒙·阿隆這樣寫道:“社會學是一門理解社會行為的科學,理解意味着把握行為者賦予行為的意義。帕氏是按旁觀者的認識程度來判斷行為的邏輯性的,而韋伯的目的和着眼點則是弄清每個行為者賦予自己行為的意義。對主觀意義的理解要求對各種行為作出分類,最終把握住各種類型的行為的可以理解的結構。”韋伯區別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關係,同時創立了各種理想類型。韋伯的著作數量繁多,內容龐雜,加上我對他比較感興趣,反而讓我不知道從何説起,因為有太多東西值得一書。韋伯認為,世界歷史的結果必然導致一個醒悟的世界(去魅的世界)和備受奴役、喪失最崇高情操的人類。韋伯對理性主義和官僚主義在世間各種活動中的普遍開花感到憂慮,持有悲觀主義的態度。後來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就是針對此而提出來的,哈氏認為韋伯對理性行為的定義太狹窄了,只看到了目的理性,而忽略了其他行動理性。儘管如此,哈氏的理論所描繪的人類的美好圖景也是一種“烏托邦”——真正理性的相互之間的平和溝通很難達成。總之,韋伯雖然對國家的一些政策很惱火,也批判社會的醜態,熱愛自由而又念念不忘德意志帝國的強盛,反對威廉二世而又忠於帝國制度,這種矛盾立場使他產生了用議會制改革帝國憲法的想法。因此,其民族氣節、國家意識、對國家的熱愛令人敬佩。

在阿隆看來,涂爾干、帕累託、韋伯這三位作者的風格是各不相同的。涂爾干是武斷的,帕累託是譏諷的,韋伯是傷感的。涂爾干要證明的是科學和道德的真理;帕累託設想的是不完整的、暫時的科學體系;韋伯則致力於探索生活的意義,不管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不管是命中註定的還是自己選擇的。涂爾干(法蘭西文化)是法國哲學教師學銜獲得者;帕累託(意大利文化)是一位不抱幻想的意大利貴族,一位反對一切形而上學的工程師,一位不帶偏見的觀察家;韋伯(德意志文化)接受的是歷史學派、法學家、經濟學家的教育。總之,他們三人從同一歷史背景出發考慮科學和宗教的關係這一命題(我對這一問題也關注已久,極度重視,一直想寫點這方面的東西),並致力於從社會的角度來解釋宗教,又從宗教的角度來解釋社會。社會的人也是宗教的人,各種宗教的信徒都是社會的成員。他們對上述問題極為關注説明他們把社會學當作一門科學,為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下面這位是“三權分立”學説的提出者,法國古典哲學家,孟德斯鳩(1689—1755)是也。阿隆按照首先從“政治理論”到“從政治理論到社會學”再到“事實與價值”最後到“可能的解釋”這樣的順序對他展開了評述。阿隆主要用《論法的精神》這本書來體現孟德斯鳩的思想。阿隆把《論法的精神》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十三章,論述了三種類型的政體,他把政體分成共和政體(其道德不是一種精神上的道德,而純粹是一種政治上的道德,即:尊重法律、個人忠於集體)、君主政體(其取決於榮譽,是一種“哲學上的假榮譽”,它要求人人尊重各自的地位所賦予的一切)和專制政體(取決於恐懼,是一種低等的,或者亞政治性的感情),這一理論可以稱之為政治社會學。同時把他的制度分類法與古典的傳統相比,如亞里士多德把政體分為民主政體和貴族政體;第二部分是自第十四章到第十九章,論述影響人類、人類道德和人類的管理機構的氣候和土壤,即物質和自然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從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六章,先後研究貿易、貨幣、人口、宗教等社會因素對人類道德、習俗和法律所產生的影響。阿隆還提到了孟德斯鳩的《羅馬盛衰原因論》。阿隆還寫道:“阿爾都塞指責孟德斯鳩援引普遍的理性法則。他提出孟德斯鳩只需就法則的特殊性對各種法則作出決定論的解釋,只需提出從這種決定論的解釋中得出的實際建議。阿爾都塞是像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那樣提出這個意見的。然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反對援引普遍的理性法則,那是因為它在朝實現人類數世紀以來所期望的制度發展着的歷史運動中,找到了與理性法則相同的東西。”孟德斯鳩不相信進步,因為他關注的是政治制度,因而他就必然看不到歷史進程中的某個運動會單方面朝好的方向發展。我們只能從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進步的經濟哲學,在奧古斯特·孔德的著作中找到科學引起人類進步的哲學。

接下來要説的是提出了“社會學”一詞的法國實證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7)。阿隆是這樣來寫的:孔德思想的三個階段(神學時代、形而上學時代、實證時代);工業社會;社會學是一門人文科學;人性和社會秩序;從哲學到宗教。為了簡便,我還是隻概括幾個主要概念:工業社會、社會動力學、社會靜力學、綜合各門科學、人道教等。主要的幾句話概括如下:“人類的組成是死人多於活人。”“孔德希望共同的信念和唯一的友善目標能把人類團結起來,儘管人類將註定要世代不絕地在彼此隔絕的世俗社會中活下去……而把團結看成一個目標或理想,那麼,除了寄希望於團結一致的人類外,還能有別的什麼出路嗎?”

下面的這位是中國大部分人都熟知的偉人,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卡爾·馬克思(1818—1883)。阿隆這樣展開:對資本主義所作的社會—經濟分析;《資本論》;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含糊不清之處;馬克思社會學思想的含糊不清之處;社會學和經濟學;結束語。《共產黨宣言》的中心命題是階級鬥爭。馬克思主要從經濟因素分析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其他的就不多説了。

最後一位出場的是法國自由主義思想家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1805—1859)。阿隆這樣展開:民主與自由;美國的經驗;法國的政治悲劇;民主社會的理想類型。托克維爾的兩本主要著作:《美國的民主制度》和《舊制度與革命》。托克維爾列舉了美國的民主政體之所以是自由的民主政體的原因:美國社會的偶然的和特殊的地位;法律;習慣與風俗。地理和歷史地位不如法律重要,而法律則不如習慣、風俗和宗教重要。條件相同,風俗習慣和法律不同,就會出現另一種社會。美國社會能夠把宗教意識和自由意識結合起來,而法國社會則備受教會與民主、宗教與自由之間相互對立之苦。托克維爾是一個一面寫作一面不停作出判斷的社會學家,就這個意義上來説,他屬於不作評論就無法分析各種制度的古典政治哲學家傳統。我們必須承認托克維爾是一個很有文采的思想家。我把有意思的幾句話摘錄如下:“不為錢財工作的職業是沒有的。工資是一切職業的共同點,它使所有的職業都像一家人一樣。”托克維爾在政治上是屬於自由黨的,作為社會學家則是屬於孟德斯鳩派的。他把社會學的描寫方法、政體和社會類型分類,以及通過少量事實確立抽象理論的傾向這三者結合起來。總之,托克維爾把美國和法國的狀況進行對比,希望找出治療法國社會的良方,最後還是很失望。

到此,這趟社會學思想之旅就結束了,其過程既艱辛又享受。內容太多,難以一一闡述,寫點東西也算給自己一個交代吧,也是對作者花了十二年時間寫就的著作的尊重吧。就此罷了。

總之,《社會學主要思潮》這本書很值得一讀,箇中滋味只有讀過才知道,希望以後可以再次拜讀,慢慢品味、消化。

  《社會學主要思潮》讀後感3

《社會學主要思潮》本書全面、系統地探索了社會學的七位大家孟德斯鳩、孔德、馬克思、托克維爾、涂爾干、帕累託和韋伯的思想。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富於魅力的社會思想家,他不僅要努力把握這些社會學家的基本思想,也不忘記這些社會思想與哲學觀念及政治思想的內在關聯。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七位大家都是在社會學領域有着卓越貢獻的人,雖然他們的語言本身比較正式,比較深入探索以致有點難懂,但是作者雷蒙·阿隆用了一種獨特並且通俗易懂的文字很好的闡釋了社會學的基本理論,讓我這個對社會學處於懵懂狀態的人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這本書真的不錯,雖然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枯燥乏味,但它不是一本為了迎合大眾趣味的書籍,它的存在有着更高的價值,它是作者通過十年時間對七位大家的精心研究,並進行了極富創新的比較研究而得的成果,值得一讀。

  《社會學主要思潮》讀後感4

在這一個月的讀書中,讓我收穫最大的就是這本《社會學主要思潮》。這本書讓我對社會學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而在認真讀過孟德斯鳩、馬克思和托克維爾的社會學思潮後,更是讓我對國家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及其二者聯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及思考,尤其對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民主有了更廣泛的認識,對中國現階段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了更深入的體會和了解。

對於《社會學主要思潮》,我想着重對於雷蒙評點的馬克思給我的啟示寫一些自己感悟。尤其書中對於托克維爾和馬克思兩種社會學思想的對比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從有政治課開始,我們接觸最多的就是馬克思的思想,可是雷蒙給了我全新的角度,讓我有了更深的認識。

近幾日的看書才發現很多學科是相互融通的,就拿社會學來講吧,它融合了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哲學、歷史、地理、法律;而管理學又與經濟學、心理學是分不開的;歷史學更要與人文科學掛鈎,所以想要研究一個論題時,就已經在讀各個學科的書籍了。就像上個月在讀完雷蒙·阿隆的評點馬克思《資本論》和托克維爾的《美國的民主政治》一度想研究民主社會,這要涉及民主的最具體國家——美國的歷史,政治,地理,人文來深入瞭解,當然還有《民主論》,我想從探討民主來研討一種更有效的社會方式,達到更平等的平等,以及一種更優越的社會方式,並且探討中國現今的政治理念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一直在探尋一套更完善的社會主義理念,並且我也一直堅信,政治與經濟間總存在某種必然的聯繫(每一種制度都有其獨特的經濟規律——馬克思)。就像美國的自由民主,其帶來的必將是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而純正的社會主義也就是計劃經濟的聯合體。馬克思不想用哲學來解釋經濟學,卻試圖用經濟學解釋社會政治學,而《資本論》給我們最好的幫助是詮釋了資本社會的實質、形成和發展,無論我們有以避免,還是另闢新徑,他為我們指引的最終方向都是全民的平等,這是專治的民主!

可能是受馬克思影響太深(畢竟從中學開始的所有政治課都圍繞着馬克思展開),我也正試圖從政治制度及社會結構中尋求一種經濟有效方式,就像馬克思一直信奉的“撇開社會結構是無法瞭解經濟制度的”一樣,我想馬克思寫《資本論》就是想從經濟規律中探尋社會關係,社會結構決定運行方式從而決定製度變化,馬克思想最終推出制度的變化。我相信在他的心裏也一直有一個理想的社會,而在他認為的這一理想社會一定會由資本主義社會最終達到。馬克思為了説明這一點,其將社會分成兩個團體,他不否認資本社會,這不過是過程,達到共同平等民主的過程,馬克思用哲學的遞推,並藉助他分的兩個集團一步步的在證明這一點,於是偉大的《資本論》誕生了。

所以我開始想研究社會主義與民主自由(托克維爾的政治理念)的本質區別,如果拋開經濟,會發現二者的相同點的。在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闡述社會主義是滿足羣眾需求,提高羣眾文化水平的政治理念,而托克維爾的民主思潮既要求社會的平等又要求生活方式和水平的趨於一致,那麼二者的最終目標不都是全社會的和平共同發展嗎?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最終將轉為社會主義社會,若是有人為推動,那麼社會主義社會會更快到來。這促使計劃經濟的誕生。而事實上,馬克思也好列寧也好,卻忘了人為的破壞規律就如同否定真理,最起碼從治國後期的教訓中可以看出,而中國也對如何發展社會主義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沒有經濟物質基礎的社會,人為再正確的而是糟糕的,無論如何最初還是要把經濟搞上來,然後在分配製度中大做文章。用民主來實現社會主義(以最大多數人的福利作為主要目標的社會——托克維爾),相對於美國來講,中國的社會主義更多的表現為軍隊的服務人民和不忘窮人共同發展上(還有那部分的計劃經濟的宏觀調控上),這是偉大創新,也是特色社會主義的開端。

説實話,托克維爾和孟德斯鳩的民主自由社會讓我有稍許的崇拜,對於美國的民主社會越發的感興趣,但有一點不要忘記美國社會的極不和諧,不過他們最起碼讓我明白一個社會制度的形成是與歷史、地理環境、人文精神、宗教甚至氣候有很大聯繫的。所以,我們不能盲目吸收崇拜,也只能説是一種借鑑了。另外我要説明,美國金融風暴使政府入股高盛集團,更是標誌華爾街自由市場經濟的終結,無論怎樣,馬克思也許在幾百年前就認識到,自由經濟終有其弊端!(托克維爾也曾討論過,民主社會會朝專政滑去。)

最後無論怎樣,感謝雷蒙以及他的《社會學主要思潮》。其讓我對社會學有了清晰的認識,儘管我還在尋找政治制度與經濟之間內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最起碼這本書讓我有了這一動機,並向前邁了一大步。如果將來有誰問我如何瞭解社會學,我將毫不猶豫的推薦他先來看看雷蒙·阿隆的《社會學主要思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