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模板(通用8篇)

來源:文萃谷 2.05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模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模板(通用8篇)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透過情感觸摸文字,理解文章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二、理解作者,明白情感。

1、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母親逝世7年。你覺得作者寫文章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你從哪裏讀出來的?不猜測,從文字中推測出來。

預設:痛苦、愧疚、思念、後悔、傷心、感激……

分析原因,找出句子,邊讀邊分析:

痛苦,身體上的,1段;

後悔,沒有和母親一起去看花;

愧疚,對母愛的不理解,不接受,前三段;

思念,寫文章紀念……

傷心,母親離世;

感激,感激母親的教導,關心;

2、理解:當時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的殘廢了雙腿。”“兩條腿癱瘓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麼都找不到了。”

後來的我:在我的頭一篇小説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説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裏,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裏呆了,又整天整天獨自跑到地壇去,心裏是沒頭沒尾的沉鬱和哀怨,走遍整個園子卻怎麼也想不通: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歲呀!

現在的我:著有散文集:《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病隙碎筆》。後來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他寫的《我與地壇》被公認為中國近50年最優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是現在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2010年12月31日3時46分在北京因腦溢血突發搶救無效病逝,享年59歲。根據史鐵生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有需要的患者。

三、品讀母親,明確寫法。

這之間的變化,有着一個人的功勞,母親。她用什麼辦法讓我走出生命的陰霾?

1、分角色朗讀第一段母子對話,賞析“躲”“抓”背後的情感,兒子需要宣泄,母親的理解及希望;(我語氣的絕望、肯定)

2、分角色朗讀第三段母子對話,賞析“擋”“笑”背後的情感,母親的呵護及快樂。(我語氣的無謂,母親的喜出望外。)

3、我和妹妹主動去看花。(生命的美好)

4、母親為什麼選擇看花?“花”是生命怒放、美好事物的象徵。

菊花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畫菊》

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宋·梅堯臣《殘菊》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

作者卻從在秋天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希望,生命的美好。

小結:看花是本文敍事線索,作者寫母親時候用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

四、朗讀課文,總結收穫。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 篇2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等。本課教學貫徹以讀為本,綜合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等閲讀方法,力圖體現在速讀中整體感知,在品讀中感悟感動的特色。語文課程要體現新課改精神,由課內到課外,開拓學生的語言思維,老師要合理引導學生,努力尊重學生的觀點。必須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去品味語言文字,學生成為閲讀的主人,才能收穫對文本個性化的體驗。

教學背景

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理解本文的主題並不難,但是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如何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震撼,從而激發珍惜讀書機會的情懷,是我們教師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圈劃朗讀為基本立足點,抓住關鍵詞句,聯繫生活實際,喚起學生真切的情感體驗,從而引導學生讀出感悟、讀出體會,並在朗讀中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釋放和昇華,從而放飛學生的思緒。

教材分析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患病的母親無微不至地照顧癱瘓的兒子,並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本文通過對生活中細小的事情的細緻描寫,寫出了母親對兒子的愛和兒子對母親的懷念。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2、引導學生梳理文章脈絡,初步領悟文章表達特色,潛心會文,提高學生閲讀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深沉無私的母愛和所藴含的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

教學準備

1、查閲作家史鐵生的資料;熟讀課文。

2、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朗讀導入、入情入境

1、朗讀《合歡樹》片段。

2、引入:介紹史鐵生生平。

【設計意圖】:由課外語段導入,使學生進入情境。

二、自主閲讀,初嘗母愛

1、自由朗讀,思考:既然是秋天的懷念,那麼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誰?為什麼要在秋天懷念?為什麼要懷念?

生: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母親,在秋天懷念是因為母親在秋天去世,母親在生前給予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愛,所以在母親死後我懷念她。

2、師:既然文章寫了母親對我的關愛,也寫了我對母親的懷念。哪一位同學來朗讀課文,把這種愛和懷念給大家傳達出來。

3、讓學生在《秋日絲語》的旋律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師:剛才這位同學讀得怎麼樣?(生齊答:好)

那她是不是一個好讀者呢?(生齊答:是)

那你們想不想做一個好讀者呢?(生齊答:想)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讀-品、讀-思、讀-悟為基本學習活動程序,播放音樂,讓學生的朗讀聲情並茂,使他們比較深刻地理解母愛,並促使其語文素養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三、重點擇讀,感悟母愛

在學生感知了母親對兒子的舔犢深情後,再讓學生反覆朗讀文章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透過這些小事,表達對母親的一片深情的?可以從兩方面引導學生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深情懷念:

(1)作者陳述了母親為他所做的那些小事,母親一個小小的動作,細微的神情,隻言片語,都使作者記憶猶新,體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

(2)最後一個自然段,妹妹陪我看菊花,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那些菊花,也許正是表達作者對母親的深情懷念。

【設計意圖】:理清文章主線,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拉近文本內容和學生的距離。

四、品析詞句,體味母愛

1、史鐵生活下來了,但他生活得怎麼樣?

2、師:那母親生活得又怎麼樣?

3、母親這樣痛苦,她有沒有把玻璃砸碎,有沒有把東西摔到牆上,有沒有説活着還有什麼勁?

4、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母親為了她的兒子活着的句子。(學生邊讀課文邊畫)

師:誰能説説母親是為了兒子活着的。

(投影)母親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生病的兒子,還有那個未成年的女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師:反覆讀這段話並體會這段話説明什麼?

5、母親撲過來的是什麼?母親忍住的又是什麼?讀這一段,讀出自己理解的情感來。(學生動情地閲讀課文)

6、還能從哪裏讀出母親是為了兒子。投影: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然後把關鍵詞悄悄地刪掉,讓學生分別讀一讀,體會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

7、透過這個悄悄地,你看出了母親的愛是怎樣的?

8、師:好!讓我們根據自己對這句話的不同理解,帶着對母親的深情,再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一段。

師:誰能讀出這種無私的、細膩的、謹慎的、小心翼翼的愛呢?(生讀)

9、評價朗讀,一起讀一讀。

【設計意圖】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突出以讀為主,運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體驗,在體驗中昇華。教師精巧的設計,恰到好處的點撥引導,聲情並茂的講解,表揚激勵為主的評價,都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平等和諧、寬鬆愉悦的氛圍;學生開放的思維、獨特的見解、豐富的的想象、生動的語言打動着在場的每一個人。師生之間感情與感情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把作者母子的深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五、拓展延伸,真情表達

師:學了這篇課文,你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母愛了嗎?請大家以《媽媽,我想對你説》為題寫幾句你最想對媽媽説的話。

讓學生自由暢説,體會母愛。

1、播放音樂《燭光裏的媽媽》,大家説得太好了,把老師感動得都快哭了。我也想對媽媽説:媽媽,我很想你。這裏的冬天太冷,我又感冒了,鼻炎也發了,現在渾身都難受。以前你總説:天冷要加衣服,每天要吃早飯,我覺得你很煩,但是我現在真的希望你在我身邊嘮嘮叨叨地提醒我。但是,媽媽,你放心,我會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你自己也要保重,隔着千山萬水,祝你健康,祝你永遠健康。

2、母親養育我們不容易,我相信每個人對於母親都會有自己的報答,我也相信你們能夠做到。最後,我們一起祝全天下所有勤勞善良的母親倖福安康。

【設計意圖】採用音樂,渲染氛圍,以情動人,教師充滿激情地引導學生通過讀、思、換位思考、角色臵換,去感受文章的情感。能夠更好的理解作者及其親人的感受,教師的激情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語言精彩、情真意切。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複習本課的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一個自然段。

3、通過分角色朗讀母親和兒子的對話,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母親對兒女深深的愛,感受“愛母”的思緒,感悟生命之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父母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樸實的語句中藴含着的豐富情感;通過分析

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感悟深深的母愛。

教學難點:

感受“愛母”的思緒,感悟生命之美。

表演母子之間的對話。

一、直接導入。

愁是心上的秋,秋讓人思緒萬千,我們繼續來體會史鐵生秋天對

母親的懷念。

二、温故而知新,複習第一課時所掌握的字詞(學生齊讀)。

三、感知母愛。

(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温馨提示:一邊聽,一邊思考:

1、母親為什麼要帶我去看菊花?

2、我為什麼又要去看菊花?

(課件出示)

四、品味母愛。

1.提問作者三次提到看菊花,前兩次和第三次有什麼不同?

(課件出示)

學生先自己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你的心我最懂!文中細膩的描寫了母子之間的對話,感人至深,先組內表演再分角色表演。(課件出示母子對話)

五、展示作者另一部作品《我與地壇》節選,表現母親的不易。拓展“假如你是他兒子,最後一次看菊花,你會對母親説什麼?”學生現場寫作後展示。

六、“生命之美”分享吧,深情作結,感情昇華。

讓我們記住史鐵生,記住這位身殘志堅,堅強樂觀的作家;讓我們記住母親,珍惜平凡、無私而又偉大的母愛;讓我們感恩父母,關愛父母,用行動回報父母!

七、佈置家庭作業:行孝要及時,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我們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佈置作業寫小作文“媽媽,我想對您説”

八、欣賞歌曲:《母親》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認識本課生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材分析與處理:

教學重點:

體會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

聯繫課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創新點:

設計假如清明節到了,作者面對母親的遺像偉説些什麼呢?這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課前準備:

蒐集有關作者或者作品的資料。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教學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操作程序:激情導入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創新現象反思小結開放作業

一、激情導入

鼓勵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猜測課文內容,如: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誰?為什麼是秋天的懷念?他(她)有什麼值得作者去懷念的?齊讀課題。秋天是我們看菊花的時候,在這時候作者想到了誰?(母親)。這是史鐵生為了懷念母親,寫下的文章,誰能介紹一下有關作者和作品的資料嗎?(學生介紹老師補充)

二、自主探究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你覺得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默讀課文,標出母親關心我的四件事,並且畫出課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動,並把簡單的體會批註在書旁。

三、合作交流

1、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

2、在全班交流,老師引導學生抓信母親的表情,動作,語言來説,儘量説得詳細,讓學生透過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親的愛是一種什麼樣的愛?

3、然而當時我未能體會母親的這一片苦心,這無私而偉大的愛,就在母親與我訣別的時候,我才真切地體會到了母親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你們想想這話是什麼意思?

四、創新想象

在反覆閲讀課文的過程中,那種母子之間的似海深情已使學生受到薰陶感染,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時機給學生虛設情境,訴説心聲。可以這樣設計:假如清明節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親墓前,要説些什麼?讓學生自由表達。

五、反思小結

學習了本課,我們被文中的母愛感動了,説説你的母親是怎樣愛你的?

六、開放作業

以《媽媽我想對你説》為題,給自己的媽媽寫一封信。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 篇5

一、導入

播放歌曲《母親》。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永遠牽掛着兒女的安危,永遠包容着兒女的過失,永遠理解兒女的一切。因為有了母親,我們才幸福。介紹這篇課文的主題:歌頌母愛,學會感恩。

二、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紹

作者: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着每週3次透析維持生命。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2010年12月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在史鐵生二十一歲的時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導致高位截癱,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秋天的懷念》是作者於1981年為紀念多年關心體貼自己的卻突然去世的母親而寫的一篇催人淚下的散文,選自《史鐵生散文自選集》。文中描述了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對母愛的讚美,以及史鐵生對對先年對母親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動。

三、請同學自己默讀課文,十分鐘後請同學發言,説一説讀完這篇文章後的心情和感受。

四、課文講解

(一)三次看花

我母親

暴怒無常(砸玻璃摔東西)(拒絕)提議看花(病情已加重)

↓↓

知道母親病的嚴重(勉強同意)再次提議看花(母親去世)

為母親去世而悔恨,去看花

第一次是春天。因為我的暴怒無常,母親力圖讓我快樂起來,提出去北海公園看花。我不但沒有響應,還大發脾氣,自暴自棄。

第二次是秋天。我勉強同意母親看花的提議,但未能完成,母親就突然病逝。

第三次也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園看花,完成了母親生前的遺願,我體悟到生命的可貴,決心堅強的活下去。

文章寫我的灰心喪氣,任性無理,母親的委曲求全,溘然長逝,兩相對比。襯托了母親的偉大,也流露出了懺悔的意味。這遲到的醒悟,是對母親最好的紀念,也是我堅持活下去的動力。

請同學注意,作者與母親的對話是全文的主體。作者善於通過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細緻入微的表現母親的情感。疊詞的運用,口語化的敍述,是文章樸實自然,真摯感人。

本文在結構上,用記敍與抒情交融的寫法。在幾次有關看花的記敍中穿插母親生病,去世的內容,抒發了強烈的情感,從而生化了主題。

(二)問題探究

1、我的暴怒無常有哪些表現?對此應該怎麼樣理解?

高興不起來心情不能平靜,容易觸景生情。

作者面對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因而喪失的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親的苦衷。

2、母親提議在春天和秋天去北海公園看花,有什麼深刻的意藴?

母親提議春天去看花,是希望我看到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景象,驅散心中的陰影重新喚起生活的熱情和信心;母親提議秋天去看花,是想讓我從菊花傲雪凌霜的品質中得到啟示,勇敢的面對生活的困境,頑強的活下去;北海公園是我童年時經常遊玩的地方,母親希望這樣的重遊,能喚起我美好的記憶,讓我從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來。

3、找出第一段中疊詞的運用,説説其表達效果。

悄悄地:描寫母親來去時小心謹慎的動作,其中包含了無限的寬容和忍耐。

偷偷的:表現母親不想打擾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靜下來的的心理和情態。

紅紅的:表明母親剛剛哭過,面對我的不幸,她比我更痛苦又無可訴説

去走走:口語化,看似不經意的話語,掩飾不住高度緊張的期待心情。

好好兒活:口語化表達,看似不經意的話語,樸實而真切,萬千牽掛與不捨。

4、文章標題“秋天的懷念”有什麼寓意。

這是一個頗有詩意的標題,寓沉重與輕靈中。母親在秋天病逝,帶走了未能陪兒子去看菊花的遺憾,留下了對女兒的無盡牽掛。多年後的一個秋天,“我”在妹妹的陪同下,終於完成了母親的遺願,去北海看花,也以實際行動告慰母親:她惦記的兒女都在按照她生前的願望,堅強的活着。

五、請同學分角色朗讀,朗讀過程中深切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創意

扣詞品析悟深情層層深入

教學目標

1、通過細讀疊詞品味出母親深厚的愛

2、通過品讀副詞感悟出“我”深深的追悔

3、深層把握文題寓意

教學難點

深層把握文題寓意

教學方法

扣詞賞析

教學思路

分為三個板塊教學:

板塊一細讀疊詞品深情

板塊二品讀副詞悟悔恨

板塊三再讀課文明寓意

預習要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鋪墊(3分鐘)

1、作家及相關背景介紹

史鐵生,中國當代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18歲去延安插隊,21歲因脈管炎致下肢癱瘓,回北京養病,29歲起又受腎病折磨,自嘲“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59歲因突發腦溢血逝世。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説《法學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憑《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即本文所謂“另一篇小説又僥倖獲獎”),一舉成名。其後多有佳作,如:小説《命若琴絃》《務虛筆記》,散文《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寫本文時,作者已年逾50歲。

2、字詞鋪墊

讀準字音央求訣別翻來覆去癱瘓

積累詞語淡雅高潔潑潑灑灑喜出望外

3、學生談自己對題目寓意的理解,引出本文主要講的是我緬懷發生在過去“秋天”裏的人、事等。

大海波浪小船

板塊一細讀疊詞品深情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段,説説第一段的語言特點。

2、品味文中寫母親的疊詞,悟其中潛藏的豐厚情感。

教師小結:這些疊詞藴藏着濃烈的、深入骨髓的母愛。我們讀懂這是一個對“我”的極大的理解、無限寬容和忍耐的母親,讀懂了對癱瘓這件事,母親內心比“我”還要悲苦,讀懂了明明也像“我”一樣承受着苦難,卻替兒子堅強、給兒子信心與鼓舞的母親。這些樸實的語言,表達的是真摯的情感。

板塊二品讀副詞悟悔恨

由深入骨髓的母愛順勢引找到直接抒發我內心情感的句子。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這些句子,發現朗讀時有助於表達情感的詞語,體會這些詞語的表達效果。

教師小結:“可”“卻”“一直”“都”“已經”等詞語的連用,展現出“我”內心強烈的悔恨之情。“突然”、“猛地”、“狠命地”,是對“舊我”無知與脆弱的自我揭露,這種揭露是帶着悔恨的,甚至有着對自己“罪過”的控訴。

板塊三再讀課文明寓意

再讀課文,結合最後一段,説説題目《秋天的懷念》的寓意。

教師總結:最後一段含蓄點明母親以自己殘缺而悲苦的餘生,教會兒子面對有缺憾的生命,他也終於在母親離去後走出了陰影,能以平常心對待命運的不公,能用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的苦難。題目富有詩意與美感,藴含的卻是沉重的情感。不僅意為“我”在秋天懷念同樣在秋天去世的母親,還有對“過去自暴自棄的舊我”無知和脆弱的追悔,及對過去那段由脆弱走向堅強的心路歷程的懷念。

文章中的細微處,我們可以感受到史鐵生對生命很敏鋭。他自嘲“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他對生命有着自己特殊的領悟。他筆下的作品都藴含了強烈的生命意識。他從自己的真實經歷出發,或傾訴殘疾人的內心傷痛和歧視境遇;或感慨命運無常生存皆苦;或高揚精神大旗追求生命意義。

作業:

閲讀《我與地壇》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小事體現人物精神的方法,抓住人物舉止、神態、語言等描寫體會人物形象。

2、領悟文中藴含着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受到愛的薰陶。

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領會樸實的語句中藴含着的豐富的感情。

預設教學思路:

一、扣題探讀,激情導入

1、揭題:秋天是迷人的,天高雲淡,大雁南歸,楓葉似火,碩果累累,秋天的美別具一格,秋天的美實實在在,秋天的許多事物都會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也會讓我們產生某種懷念的情緒,著名作家史鐵生就在秋天裏產生了懷念之情,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課文《秋天的懷念》。

2、在閲讀課文之前,根據課題給自己設計閲讀思考題,如: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誰?為什麼會懷念?為什麼在秋天懷念?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帶着這些疑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讀後生概括。

3、那麼,文中的母親是個怎樣的人?帶着這個問題聽老師配樂朗讀,使學生再次感受催人淚下的母愛,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激發學生進一步閲讀課文的'慾望。

二、自由研讀,真情感知

1、你覺得課文中的母親是個怎樣的人?根據文中的依據,説説你的理解。讓學生從課文中充分的理由來説明自己對母親的看法,説的時候要求抓住母親的表情、動作、語言來説,儘量説得詳細些。

2、一句句,一幕幕,多麼感人!作者所寫的這些都是怎樣的事?母親的愛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愛?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自由表達,使母親對兒子的那片真情,那份偉大無私的母愛再現學生心中,昇華文章的主題。

三、重點擇讀,深情感悟

文中母親的舔犢之情令人感動,那麼身為兒子的作者,又會怎樣來表達對母親的這一片深情?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深情懷念:

(1)作者陳述了母親為他所做的那些小事,母親的一個小小的動作,細微的神情,隻言片語,都使作者記憶猶新,體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

(2)、最後一個自然段,妹妹陪“我”看菊花,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那些菊花,也許正是對母親的深情懷念。

(3)介紹課外文章《我與地壇》節選。

四、入情入境,實情表達

1、述説心聲。又是秋天,當作者站在母親墓前看着母親的遺像,他會説些什麼呢?學生自由表達。

2、筆尖生情。回憶平日生活中母親為自己做的點點滴滴的小事,以《媽媽,我想對你説》為題,給母親寫一封信。

教學反思

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

(一)自由説。對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説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説出來吧!

(二)補充説。對於覺得有更深入的內容需要袒露的同學,也可以給以補充説,如:《秋天的懷念》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站起來補充説,自己也很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寫了後來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開得爛漫,作者寫菊花這種能在寒風中開放的花,就説明菊花能戰勝惡劣環境,依然開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樣,與生活中的困難鬥爭,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與子》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説,文章最後一自然段讚揚父親在危難中堅持不懈地尋找兒子,終於把兒子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父愛是偉大的。另一位同學補充説,我認為兒子也是值得讚揚的,兒子在災難中先讓父親救出同學,這種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師把他們説的話綜合起來説,這就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三)異樣説。對同學的看法有不同體會的學生可以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説,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在我翻閲的許多教學用書中都沒有提到這一點。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四)選擇説。就是要讓沒有發言的學生,對學文過程中你比較贊同或欣賞的説法,做有選擇性的重説,旨在輔助差生。學生的差異是存在的,對於閲讀不夠深入的學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歡句、段。但卻説不清自己喜歡的原因,沒有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他或她聽到同學所説之後,再來用語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這種差異就會日趨減少。

讓學生人人都説,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説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何樂而不為?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母親藝術形象,感悟作者意圖。(重點)

2.學習作者運用細緻的描寫刻畫人物和烘托情感的寫作手法。(難點)

3.體會磨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學習在磨難中成長的堅強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史鐵生(1951-2010),北京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患病致雙腿癱瘓,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他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主要作品還有《命若琴絃》《病隙碎筆》《合歡樹》《務虛筆記》等。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史鐵生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給加點字注音

癱瘓(tān huàn)憔悴( qiáo cuì )絮叨( xù dāo )

(2)按照意思寫出詞語

①憔悴:瘦弱無力臉色難看的樣子。

②絮絮叨叨:説話囉嗦。

③爛漫:指事物顏色鮮明而美麗或形容人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④喜出望外:因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高興。

3.整體感知:

(1)文章圍繞“我”與母親主要講了哪幾個小故事?

“我”發脾氣時,母親撫慰“我”;母親為了“我”,隱瞞病情;母親央求“我”看花;母親的臨終囑託。

(2)課文裏寫了幾次秋天裏看菊花?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思考結尾對菊花描寫的作用。

三次。首先,文章以菊花為線索,結尾與前文相照應;通過對菊花的不同感受寫出了作者生活態度的轉變,七彩的菊花表示“我”已經能夠樂觀地面對生活(盛開的菊花猶如堅強勇敢地活過來的“我”,豔麗的色彩是對“我”成功人生的描繪),與前文的沮喪絕望形成對比;菊花象徵着母親對我的愛,表現那些時光已過的日子裏,一切美好依然存留在記憶深處。

(3)作者對生活的態度有什麼改變?(在文中畫出表現作者對生活態度發生變化的語句。)

“我活着有什麼勁”(絕望)—— “要好好兒活”(再生)

【預習檢測】

小組檢測:“預習導學”。

1.作者用細緻的描寫把母親對兒子的關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參照示例,小組合作試着寫一句。(提示:可以自己找句子,也可以參考課後練習二列出的句子。)

示例:從“她忽然不説了,對於‘踩’和‘跑’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 ”

這句話中我感受到了母親的愛很細心。

本題分析人物形象刻畫,根據不同的語句,母親的愛可以是——“敏感、堅強、隱忍、急切、熱烈、深沉、小心翼翼、用心良苦、無私、充滿苦難”等等,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2.作者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是怎樣的情感呢?小組揣摩交流一下。

對母親的懷念,因母親去世而傷感,為自己的不幸而帶給母親那些艱難生活而感到自責、愧疚、懺悔,同時也有理解母愛後能樂觀面對苦難生活的勇敢與堅強。

3.文中第一段母親對“我”説的“好好兒活”和結尾作者強調的“好好兒活”,二者的含義一樣嗎?

第七段中“我”説“要好好兒活”第①段母親説的意思是“你雖然癱瘓了,但是還有娘照顧,要有勇氣和信心好好活下去。”表現出母親對子女的鼓勵與愛,和對生活中的艱苦堅強且積極的態度。第⑦段“我”説的意思是“母親雖然離開了,仍要和妹妹相依為命,遵照母親的意願堅強地活下去,作為對母親的紀念與告慰。”表現出兒女對母親的無限思念之情,和從母親那裏理解到的對生活同樣堅強而積極的態度。有首尾呼應的作用。

【佈置作業】

1.完成校本作業。

2.閲讀史鐵生作品中的兩段話,寫一句自己的閲讀感受。

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合歡樹》

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個“更”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