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的全詩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1.12W
《蟬》的全詩及賞析1

【詩句】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蟬》的全詩及賞析

【出處】唐·李商隱《蟬》。

【意思1】蟬棲託在樹上,抱枝通夜哀鳴,到天曉力竭聲疏,而樹卻“無情” 自 “碧”。作者以蟬自比,以樹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意思2】

蟬聲的“疏欲斷”與“一樹”的“碧無情”本無關係,就蟬説,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的,但就借蟬寄慨的詩人説,責怪權貴的無情卻是有理的。傳神空際,無理得妙。

俞陛雲 《詩境淺説》 甲編: “三四言長夜孤吟,而舉世無人相識,若蟬之五更聲斷,而無情碧樹,仍若漠漠無知。悲辛之意,託以俊逸之詞,耐人吟諷。”

【全詩】

《蟬》

[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鑑賞】

此詩與初唐虞世南之《蟬》、駱賓王之《在獄詠蟬》並稱為唐詩中詠蟬的三篇名作。三作同為詠蟬,虞世南身處高位,借蟬居高而聲名自播,喻己之名動四方;駱賓王則身為階下之囚,以蟬自表予心之高潔;而義山則處二者之間,借蟬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潔而不遇於時的處境和悲憤無告的心情。同為詠蟬,身份處境不同而喻義、境界亦相殊相異。

藝術手法上,不似虞詩有“垂緌飲清露”的形象,駱詩“露重飛難進”一類的描寫,義山則只圍繞蟬之高潔難飽,徒勞費聲處用意虛寫。“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為詩人才不見用之寫照。至冷至幻,非有切身遭際者難喻其妙。

《蟬》的全詩及賞析2

“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裏蟬聲薄暮悲”的詩意:逢臨秋季草堂邊蟋蟀叫得更急,時近黃昏深山裏蟬鳴徒增悲意。這兩句是説,山間早秋傍晚時分,蟋蟀在草間不住鳴叫,秋天已經到了,蟬在樹上悲鳴,更增添了早秋的氣氛。詩句寫山居情趣,隱喻着詩人因憤慨而退隱的心緒,耐人尋味。

出自王維《早秋山中作》

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溪守故籬。

豈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

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裏蟬聲薄暮悲。

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

  註釋

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楚辭·天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

蛩(qióng)響:猶蛩聲。唐王棨《離人怨長夜賦》:“遠林而未有鳥啼,偏嫌耿耿;幽壁而徒聞蛩響,頓覺漫漫。”蛩:蟋蟀。

柴門:用柴木做的門。言其簡陋。三國魏曹植《樑甫行》:“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空林:渺無人跡的樹林。晉張協《雜詩》之六:“咆虎響窮山,鳴鶴聒空林。”期:約,約定。

  參考譯文

沒有才能不能辜負聖明時代,思念回東溪守着竹籬故居。

不厭棄尚平儘早了卻兒女婚嫁,卻嫌恨陶潛辭官歸隱年歲已遲。

逢臨秋季草堂邊蟋蟀叫得更急,時近黃昏深山裏蟬鳴徒增悲意。

柴門前寂寞冷清車馬不到,空林中我獨自與白雲相依。

  背景

這首詩疑作於王維在輞川時期,時間約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此時作者四十多歲,年齡與陶淵明辭官時(年四十一)接近。當時朝政日壞,王維鬱郁失志,所以嚮往隱逸生活。

  賞析

《早秋山中作》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通過描寫早秋季節山林的環境以及山野林間昆蟲的聲音,表達了作者無心世事、嚮往隱逸的心緒。全詩情景交融,筆法微婉,但旨趣明白,厭倦仕途的心情約略可見。

此詩首句“無才不敢累明時”,謙詞反語出之,王維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不是真的無才。此句筆法微婉,旨趣卻很明白。

頷聯二句用了兩個典故,出句用的是東漢尚長之典,見三國魏嵇康《高士傳》。漢建武(漢光武帝年號,25年六月—56年四月)中,尚長子女婚嫁已畢,遂不問家事出遊名山大川,後不知所終。對句是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而去的故事。陶淵明曾經在彭澤當縣令,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有次有個督郵來督查,他覺得這個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縣吏建議他穿得整整齊齊去拜見督郵,陶淵明忍無可忍,説“我不能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於是掛印歸去。此二句這兩個典故,表明詩人與尚子平、陶淵明一樣的意欲歸隱山林的思想,而且歸隱之心非常迫切。

頸聯是從山野間的昆蟲的聲音,也就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早秋寒涼蕭瑟的特點。蟋蟀和秋蟬的悽苦音響,預示着一個寥落季節的來臨,予人一種蕭索落寞的秋季感受。臨秋的蟋蟀響急,薄暮的寒蟬聲悲,是景語,也是情語,映襯出作者的遲暮感。

最後二句寫詩人隱居山中,門庭冷落,過着閒適、恬靜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獨與白雲相伴,如閒雲野鶴一般,充滿幽居的情趣。這裏説自己寂處山中,空林獨往,只和白雲期會,厭倦仕途的心情,約略可見。

此詩主要申明作者自己無心世事,嚮往隱逸生活,抒發了一個隱士的情懷。全詩語言含蓄,意味悠長。

《蟬》的全詩及賞析3

  駱賓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玄鬢:指蟬的黑色翅膀,這裏比喻自己正當盛年。那堪:一作“不堪”。

白頭吟:樂府曲名。《樂府詩集》解題説是鮑照、張正見、虞世南諸作,皆自傷清直卻遭誣謗。兩句意謂,自己正當玄鬢之年,卻來默誦《白頭吟》那樣哀怨的詩句。

露重:秋露濃重。飛難進:是説蟬難以高飛。

響:指蟬聲。沉:沉沒,掩蓋。

高潔:清高潔白。古人認為蟬棲高飲露,是高潔之物。作者因以自喻。

予心:我的心。

  參考譯文

秋天寒蟬聲聲,囚徒相思濃濃。

怎能忍受你黑色的蟬翼,面對我斑白的雙鬢。

霜露重重,振翅難以高飛;秋風颯颯,歌聲容易消散。

無人相信你的高潔,誰能表達我的心跡?

  賞析

《在獄詠蟬》是唐代文學家駱賓王的代表詩作。此詩作於患難之中,作者歌詠蟬的高潔品行,以蟬比興,以蟬寓己,寓情於物,寄託遙深,蟬人渾然一體,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全詩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意雙關,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此詩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三、四兩句,一句説蟬,一句説自己,用“那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繫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髮。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動作比興的方法,把這分悽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後,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其詩云:“悽悽重悽悽,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見《西京雜記》)這裏,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有之忱。“白頭吟”三字於此起了雙關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層。十字之中,什麼悲呀愁呀這一類明點的字眼一個不用,意在言外,充分顯示了詩的含蓄之美。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説蟬,也無一字不在説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詩人也如此,物我在這裏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託遙深”。

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由於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雖在將近結束之時,還是力有餘勁。第七句再接再厲,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這句詩人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然而正如戰國時楚屈原《離騷》中所説:“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來替詩人雪冤。“卿須憐我我憐卿”,意謂: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

好詩,不但要有詩眼,以放“靈光”,而且有時須作“龍吟”,以發“仙聲”。對照楊炯的《從軍行》與杜甫《蜀相》,兩詩若無“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的“龍吟”句殿後,直抒胸臆,剖獻“詩心”,則全篇就木然無光了。此詩亦然,尾聯詩人憤情沖天,勃發“龍吟”,噴出藴蓄許久的真情:“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聯罩裹詩句的“蟬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所説,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這首詩作於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