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果樹聽瀑課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3.18W

《黃果樹聽瀑》是語文課本中的經典課文,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黃果樹聽瀑課文賞析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黃果樹聽瀑課文賞析

黃果樹聽瀑課文原文

黃果樹瀑布,一部大自然的傑作。車到黃果樹風景區,便聞一陣“嘩嘩”之聲自遠處飄來,若微風拂過樹梢,漸近漸響,最後潮水般湧漫過來,蓋過了人喧馬嘯,天地間只存下一片奔瀉的水聲了。

透過樹隙,便見一條白簾掛在巖壁上,上面折為三疊,似一闊幅白絹正從機杼上吐瀉而下,那“嘩嘩”水聲合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響遏行雲。

我們去時,正遇上枯水季節,瀑布的水勢並不宏大,遠不如徐霞客在遊記中所描寫的那般攝人心魄。所以遊者甚為寥落,連街上的不少店鋪都早早關門打烊了。據當地人介紹,盛水季節,瀑布激出的水花雨霧騰空而上,隨風飄飛,漫天浮游,高達數百米,落於瀑布右側高巖上的黃果樹小鎮,造成”銀寸灑金街”的奇景。可惜我們去得不是時候,無緣一睹其壯觀,留下了一點遺憾。

黃果樹瀑布落在一片羣山環抱的谷地,我們自西面順着石階下行,山徑寂寥無人,“嘩嘩”的瀑布聲在山谷間震盪着、迴響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鳴、在轟響。

至谷底,我們坐在水邊的一塊巖石上,隔着一口小小的綠潭,那一幅白簾般的瀑布,彷彿一伸手便可撩過來拭臉似的',它躍入澗底激起的煙霧般的水珠,直撲到我們臉上,沁涼沁涼的。黃果樹瀑布雖不如廬山瀑布掛得那麼長,但遠比它寬闊,所以氣勢十分雄壯。當年徐霞客描寫道:“上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葉下覆,葉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描寫得準確形象,令人歎服。

瀑聲如雷轟鳴,山回谷應,我們彷彿置身於圓形樂池中,四周樂聲奏鳴,人若浮身於一片聲浪,每個細胞都灌滿了活力,讓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偉大與恢宏。

我們久坐巖上,任沁涼的飛珠撲上火熱的臉龐,沾濕薄薄的衣衫。我們聆聽着訇然作響的瀑聲,只覺得自己的胸臆在擴展,似張開的山谷,那瀑布便直躍而進,挾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迴盪着大自然純正清脆的音響。

離開潭邊,我們循着石徑登上溪旁的一個平台,綠樹掩映間,有一座徐霞客塑像,他正遙對瀑布,作凝神諦聽狀,他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此時此地此刻,我們也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

黃果樹聽瀑課文賞析

本文是一篇選讀課文,根據教材安排,五上年級直接反映自然風景的文章少,所以選了《黃果樹聽瀑》加以補充。對於這樣的一篇與前面單元不相配套的寫景文章,要在一節課的有限時間裏完成教學,那該怎麼有效處理?我覺得可從兩個方面思考。

字詞學習的處理。在我拿到教材通讀後,我發覺本文有大量的如“遏、沁、寥、訇”等難讀的生字;有些詞語如“躍入澗底”、“凝神諦聽”等讀起來比較坳口。在一節課中是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查字典自學還是另尋出路精簡省時?我選擇後者,先書寫了生字表式的小卡片,後佈置了“劃出難讀詞語同桌對讀”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掃清閲讀障礙,提高讀通課文的效率。但是,學生在通讀過程中,抬頭、低頭、注音、劃詞還是比較費時費力。結合本文的教學地位及對生字詞的教學要求,我覺得將生字和難讀詞語板書,自讀,齊讀,再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可能會更有時效。

教學重點的選擇。本文篇幅較長,教學中不可能如精讀課文一般從多個角度入手細緻全面地學習文本,只能以點帶面,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運用所學到的學習方法自學文本,教師充當領路人,適時點撥。我首先從“聽”字入手,要求學生在讀通課文後,分別用波浪線和橫線劃出作者聽到瀑布聲音看到瀑布樣子的句子。然後,我以第一處描寫瀑布聲音和樣子的段落為例,抓重點詞語理解瀑布的聲音和外形,並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繫。接着,我小結這一學習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學、討論完成第二處。最後一處,我範讀引領情感,學生齊讀感受瀑布帶給作者的震撼。這樣的預設是努力想體現以點帶面的教學主程序,並展現從扶到放,由品詞析句的體會到感情誦讀的體驗的過程。然而,在教學實施中,由於對第一處瀑布的聲和形的品讀交錯進行,學生的發言有時針對性不強,學習效率降低。而且,這一“扶”沒“扶”穩,學生自主學習“跌跌撞撞”,自學後的交流出現冷場。因此,對教學重點重新審視,發覺重點不夠明確:既然“聽”為題眼,以“聽”入手,就可以指引學生關注描寫瀑布聲音的句子,通過不斷地讀和比較,去發現聽到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如此高屋建瓴,帶動整篇文本的學習,既能更明確地把握重點,又能使教學主程序更加明晰,或許還能將人文性和工具性更圓潤地統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