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的歷史介紹

來源:文萃谷 1.22W

導讀:陳橋兵變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兵變,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兵變,陳橋兵變最大限度的減少了人員的傷亡和戰亂的影響。隋唐之後,中國版圖再次混……

陳橋兵變的歷史介紹

陳橋兵變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兵變,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兵變,陳橋兵變最大限度的減少了人員的傷亡和戰亂的影響。隋唐之後,中國版圖再次混亂不堪,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混亂的紛爭中不管哪次兵變都是伴隨着流血和犧牲,而陳橋兵變卻是通過近乎和平的方式讓皇帝選擇了禪位,成就了兵不血刃進行王朝更迭的奇蹟;因此陳橋兵變的歷史意義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同一般的。

趙匡胤畫像

陳橋兵變的歷史意義在於改變了政權的爭奪方式,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爭奪過程中,輕則擄掠,重則屠城,而這種通過多方政治手段,如此平和的兵變實屬罕見。除了爭奪方式的變化,陳橋兵變的歷史意義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的影響尤為突出。陳橋兵變反映出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夠強硬,導致節度使等軍閥割據,不聽中央號令。所以在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上演了一幕杯酒釋兵權,將地方軍權收回中央,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通過陳橋兵變之後,宋朝開始了重文輕武的政策,此後宋朝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宋詞成為唐詩之後的有一個文化巔峯,促進了文化向市民階層轉移。

陳橋兵變的歷史意義不僅僅是促成了宋朝的建立,完成了北宋對中國的統一這麼簡單。更主要的是這次和平完成權力交接的形式,對後世的政治影響格外深刻。

陳橋兵變與北宋統一的關係

陳橋兵變是歷史上著名的一次兵變,不但完成了以和平的方式交接政權,更是對後世的政體和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陳橋兵變對北宋統一的影響尤為突出。陳橋兵變與北宋統一主要講述了周世宗駕崩後,趙匡胤通過一系列的手段發動兵變,並完成建立宋朝一統華夏的事情。

陳橋兵變與北宋統一是互為因果的關係,趙匡胤年少就有大志,為了建立宋朝完成統一需要發動陳橋兵變。同樣也是因為發動了陳橋兵變才促進了北宋的統一。所以説它倆之間是互為因果的關係。周世宗駕崩後,幼子即位,符太后執政,但是符太后缺少主見,政治上軟弱,聽到遼兵南下的消息時就慌了分寸。命趙匡胤出戰時,趙匡胤以兵少為由拒絕出征,符太后被迫給他軍權。行到陳橋驛時城裏城外都散播着點檢為天子的消息,最後趁趙匡胤睡着之時,他的弟弟趙光義和部下為他黃袍加身高呼萬歲,其實這本就是他串通好的事情。回城後石守信等大將皆表示歸從。但是隻有少部分人起兵反對趙匡胤,不久之後他們便一一被殺。此後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指揮部隊滅掉其餘兩處小國後,華夏統一,歸於北宋。

陳橋兵變與北宋統一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北宋的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為古代中國農業商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契機。

陳橋兵變是什麼人發動的

公元960年,在陳橋驛這個地方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兵變,這就是陳橋兵變。這次兵變標誌着趙匡胤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也標誌了宋王朝登上時代的最前沿。那麼陳橋兵變是誰發動的呢?這個人就是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就是趙匡胤發動的。

有人對此持懷疑的態度,因為他們認為趙匡胤是被迫的。但歷史中的明眼人都知道陳橋兵變就是趙匡胤一手策劃的。此時的後周君主是一位7歲的小皇帝,由符皇后代為管理。於是趙匡胤就產生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隨後趙匡胤自己便親手策劃了陳橋兵變。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的過程大致如下:趙匡胤先用計讓自己擁有了調動全國兵馬的權力,然後自己帶着一大批軍隊準備去抵禦遼軍;當大軍走到一個叫陳橋驛的地方的時候,大軍便駐紮不前。隨後趙匡胤便暗中指使自己的部下在軍中散步謠言,讓那些人認為自己的利益或者生命受到了損害,於是便一股腦兒決定擁戴趙匡胤稱帝。此時的趙匡胤已經知道自己的計劃成功了,陳橋兵變已經箭在弦上。但他自己確是假裝喝醉酒。當自己的屬下把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身上;然後他在半推半就之中接受屬下的建議,榮登九五。

陳橋兵變是誰發動的這個問題沒有任何爭議,這場事變是趙匡胤策劃的,在趙匡胤策劃下,中國再一次改朝換代,卻沒有經歷流血戰爭。這便是陳橋兵變是誰發動的內容了。

陳橋兵變故事介紹

宋朝的開國皇帝叫趙匡胤,對於趙匡胤怎麼當上宋朝的皇帝的很多人並不瞭解,繼續往前追溯,其實陳橋兵變的故事即是宋朝建立的開始。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死,此時他七歲的兒子繼位,朝政由他的母親管理。這時邊境傳來遼軍壓境的消息,太后不知所措問計於宰相。宰相範質不明真假,急令趙匡胤領兵禦敵。但是趙匡胤卻以兵少將乏為理由不想出兵,不得已,範質給了趙匡胤權力可以調動全國的軍馬,趙匡胤這才答應了下來。

陳橋兵變的故事發生於公元960年正月九年級,趙匡胤帶領着兵馬出了京城。當大軍到了一個叫陳橋驛的地方的時候,部隊便停下不走了。此時軍中有人故意散佈謠言,説當今皇上年幼,他們辛苦的功勞會被忘記。這天晚上一批將士把早就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假裝醉酒的趙匡胤的身上,並且高呼萬歲。此時的趙匡胤半推半就的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求,但是對將士們約法三章:進了東京城,一定不準燒殺劫掠,不準擾民。將士們都齊聲答應了。

後來趙匡胤就帶着這批軍隊回到了後周的京城,由於朝廷裏面有內應,所以趙匡胤很容易的就佔領了京城,接着趙匡胤又平定了一些擁有重兵的節度使的反叛,以上就是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故事了。

陳橋兵變是哪年發生的

陳橋兵變是歷史上著名的事件,趙匡胤因為此次事件,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站在了時代的最前沿,一箇中國曆史上最發達的朝代就此出現。那麼陳橋兵變在哪一年呢?

陳橋兵變也叫黃袍加身,發生在公元960年,一個叫陳橋驛的'地方,趙匡胤開創了不流血的王朝更替的先例。公元960年正月七年級,朝廷接到奏報説遼軍大舉壓境,希望朝廷派兵抵禦遼軍。宰相範質在不明真偽的情況下,匆然讓趙匡胤領軍出征。在經過一定的討價還價之後,趙匡胤才帶領着大軍出發。

陳橋兵變在哪一年?答案是公元960年正月九年級,趙匡胤才帶領着大軍慢慢出發。大軍緩慢前行,當走到一個叫陳橋驛的地方的時候,大軍便駐紮了下來,不再繼續前進。當天晚上也就是公元960年正月九年級的晚上,一場密謀正在慢慢形成。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暗中策劃將士擁立點檢為皇上,在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公元960年1月4日的凌晨,大家把一件黃袍披在了假裝醉酒的趙匡胤的身上,趙匡胤在半推半就之下,接受了部下的建議,但是對部下約法三章,不準部下在攻進京城後燒殺劫掠。將士們都一一答應下來。

公元960正月初四,趙匡胤帶領着大軍返回了京城,兵不血刃的佔領了京城,逼迫恭帝退位,自己繼承了皇位,並改國號為宋。這一年是公元960年,這便是陳橋兵變的詳細信息了。

陳橋兵變和黃袍加身介紹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又被稱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周世宗柴榮在公元959年駕崩後,八歲的周公帝柴宗訓繼位,軍權由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擁有了強大的兵權與實力這也為他將來的叛變打下基礎。公元九六年正月七年級,範至等人因未變真偽急遣趙匡胤率領諸軍北上抵禦南下進攻的契丹兵,當週軍行至陳橋驛時,趙匡胤等人精密策劃,發動兵變,眾將將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他為皇帝,回到開封後,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打開城門,並一同脅迫周公帝退位,隨後趙匡胤繼位。趙匡胤的部隊紀律嚴明,律人律己,在兵變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就先後打敗了李筠和李重進,他們的失敗使一些勢力較小,但對趙匡胤手中的大宋來説,留給其他國家的只有臣服或者毀滅,從此北宋在原後周統治區基本穩定了局勢。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沒有出現以往改朝換代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也沒有以往戰爭那樣狼煙四起,烽火連天,創造了“兵不血刃”的奇蹟。一般人們會以為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能成功是因為忌憚他的兵權和實力,其實並不為然,這些絕對的實力只能保障兵變的勝利,並不能保證能得到民心,使兵變徹底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原因是兵變之時,趙匡胤的部隊嚴明,曾多次“嚴查部隊,勿令剽竊”。一回開封,趙匡胤就命令軍隊各歸兵營,秋毫無犯,由此深得民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