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的書法特點有哪些

來源:文萃谷 1.74W

曹全碑全稱漢郃[hé]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 (185)。1956年移入陝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保存。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曹全碑的書法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曹全碑的書法特點有哪些
  曹全碑的書法特點

1.扁平舒展。結構呈扁方形是漢隸的共性,這是由漢隸結字多取橫勢而決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結構之扁到了幾乎不能再扁的地步,這是在其他漢碑中所罕見的。如圖一“共”字,兩橫上束下展,左右逸蕩,上兩豎與下兩點緊束對應,更顯中宮緊結,與中部一大波畫造成對比。圖二“直”、“登”二字的橫畫如體操運動員拉開一字腿,上身勻稱而收緊。圖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傘,將中間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豎彎鈎則極力右伸,使整個字勢飄逸舒展。

2.大小相間。這也是《曹全碑》的結構特點。大者如圖四“學”字,小者如“岡”字,兩者之間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於此碑的字距寬、行間疏,因此結字的大與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顯得參差錯落,富有變化而蕭散自適,故大者不見其大,小者也不顯其小,達到了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由此也可見作者很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通過字的大小扁長的結構來豐富此碑的章法。

3.布白勻稱。這主要表現在一個字中點畫之間互相協調,相同點畫間的距離大致均等,字的筆畫組合也疏密勻稱。如圖五“朝”字左半橫畫多的密排,右半橫畫少的疏排,筆畫之間的淨空很均勻,左右相合又顯得疏密勻稱。點畫迴環反覆者,如“幽”字內的兩個“幺”,大小一樣卻不顯板滯。類似這樣的結構安排,賦予了《曹全碑》工整穩定、清秀文雅的氣質。

4.收放自如。結構的收放是漢隸各碑共同的主要特點,這一點在《曹全碑》中尤顯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過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來體現的。如圖六“刊”字左放鬆,右收緊,“揖”字則相反,是左收右放,“荊”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這樣收放之間,高低錯落,寬窄變化,迎讓避就,兩部分疏密、遠近得以適當調和,使字生動靈活,可以説收放在《曹全碑》中已發揮到了極致,成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徵,也是此碑成熟的標誌。這一類字大多筆勢流暢,靜中有動,燕尾翩翩,體態舒徐,疏密縱斂的對比格外強烈。《曹全碑》飄逸秀麗的風格主要體現在這裏。

5.筆斷意連。如圖七“國”字上部左右轉角處的筆畫都斷開來寫,使充實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虛下,更顯空靈。又如“祿”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橫和下部的豎與撇本該是相連的,現在卻脱開了,同右邊相合成字,左斷右連,反而相映成趣。

6.上緊下鬆。《曹全碑》字勢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飄然欲飛。它除了較一般漢碑扁平外,又與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關係密切。如圖八“夷”字,上面短畫收腰,下部筆畫頎長,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斂,緊密糾結在中宮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強烈對比中更顯節奏明快。這種上緊下鬆的結構是形成妍媚秀麗藝術風格的要素之一,它與質樸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

  曹全碑的意義價值

《曹全碑》無疑是漢隸中的名碑,但歷來就有爭議。美之者譽之為“隸書之《蘭亭》”,詆之者之謂其纖秀柔靡,如女郎所書。所以歷來學隸書,都不主張以《曹全碑》入手,也不主張多習。説它如《蘭亭》,是譽之過當;説它如女郎所書,是詆之過甚。我倒是覺得,它就像趙孟頫書,成就極大,貢獻極大,秀美異常,通俗易入,但確實較為柔靡,臨習者必須善學。即如後人評價學習《曹全碑》的清人萬經一樣。要“去其纖秀,得其沉雄”。

此碑是漢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結體,筆法都已達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此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目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中除了記述曹全的`生平和世系外,還記載了漢代重大的歷史事件。如文中有“疏勒國王和德弒父篡位”、“和德面縛而死”等語,與文獻記載不同。可作為訂正歷史的參考。另外還記載了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當時已波及到陝西,郃陽縣民郭家為之響應,遂成“燔燒城寺.萬民騷擾,人裏不安,之郡告急”的局面。對研究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此碑的書藝上看,其用筆特徵是很明顯的。逆入平出,以圓筆為主,運筆如順勢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筆,不激不勵,筆勢穩健.婉麗綽約.明媚多方。磔波往往寫得比較長,姿態也各種各樣,或如小溪潺湲,或輕輕下按,然後順勢挑出,緩逸流暢,得翩翩欲飛之姿。結體精密,平和圓潤,雖向背並用,然向法用得最多最妙。轉折法變化也十分豐富,或圓轉而下,意如外拓法,如“景”、“焉”等字;或向右輕按後翻折而下,如“秉”、“商”等字;或在折處提筆歸中,然後翻折而下,如“胄”字的下折;或另起一筆,凌空向右上圓勢按下,然後重心反下,折筆而下,如“叔”字;或在折處,提筆向上,然後圓勢按折而下,如“湧”、“賁”等字,然輕重緩急的不同,其情性也各有所異。這些轉折法,在漢隸中雖大體相同,但因各人的用筆方式的不同,個性的不同,故即使是相同的。但給人的情趣是不同的,此所謂同構異質,與我們當今所作的隸書使轉一類,有天壤之別。其實,楷法中的使轉正隸書中均可找到它的對應處,只是方圓、趨勢不同而已。再從其書風上看,此碑的陰柔之美為其特色。婀娜多姿,體態窕窈,豔而不俗,秀而尤清,中宮緊收,精氣內藏,舒展如羣鶴翔翅,雅靜端莊,得華貴於古厚之中,寓清秀於風月之間,筆精墨妙,豐腴藴藉,情馳神縱,超逸優遊,意氣靈和,開明麗清雅一路。不知者以為軟媚,深知者以為骨峻。歷代將它與《禮器》並稱,視為漢碑至寶。

  曹全碑的流傳版本

隸書

也叫“隸字”、“左書”。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把篆書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在結構上,改象形為筆畫化,目的是為了書寫方便、快速。

始於秦代,普遍使用於漢魏。晉朝衞恆的《四體書勢》説:“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胥吏,即辦理文書的小吏)佐書,曰隸字。”就是説,隸書本來只是小篆的一種簡率快速寫法,到了漢朝,經過加工,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字體。秦隸也叫“古隸”,同小篆相差不很遠:漢隸也叫“今隸”,其筆勢、結構都與小篆不同。漢隸西漢與東漢也有較大的區別,西漢的隸體筆畫比秦隸簡省,但尚無波磔(捺筆挑勢);至東漢時,始有波捺,後人又叫“八分”。隸書的結構打破了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的效率,它的產生,標誌着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西安碑林博物館陳列的東漢《曹全碑》,可謂是隸書的代表,漢碑中的精品。“曹全碑”全稱為《合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鐫立。明萬曆初年在合陽縣(今陝西合陽)萃裏村出土。碑文記載了東漢末年曹全鎮壓黃巾起義的事件,也記載了張角領導農民起義波及陝西的情況,也反映了當時農民軍的聲勢和合陽縣民郭家起義等情況,為研究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鬥爭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此碑石黑明如塗油脂,光可鑑人,書體是用隸書寫成。文字清晰,結構舒展,字體秀美飛動,書法工整精細,秀麗而有骨力,風格秀逸多姿,充分展顯了漢隸的成熟與風格。此碑碑石精細,碑身完整,實為漢碑、漢隸之精品。也是目前中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少數作品之一。該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漢隸中此碑獨樹一幟,是保存漢代隸書字數較多的一通碑刻,字跡娟秀清麗,結體扁平勻稱,舒展超逸,風致翩翩,筆畫正行,長短兼備,與《乙瑛》、《禮器》同屬秀逸類,但神采華麗秀美飛動,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態,實為漢隸中的奇葩。它以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於世,因此歷來為書家所重。清萬經評雲:“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孫承澤評其書雲:“字法遒秀逸緻,翩翩興《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至寶也。

內容

碑陽銘文記述郃陽縣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為漢初名相曹參的後代,建寧二年 (169)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率兵征討疏勒國,殺其王和德,遷右扶風槐裏令,後任郃陽令。此碑是其下屬羣僚集資刻石以頌其功之作。碑陰刻門下故吏姓名及捐資數目。碑文中所記平疏勒事,與《後漢書·疏勒傳》頗有出入,因碑為當時所立,故其記事為史家所重視。碑中記載了光和七年黃巾起義時,“幽、冀、兗、豫、荊、揚,同時並動”的形勢,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碑文字體精美,飄動秀逸,為漢隸代表作之一。

現代書家費聲騫評《曹全碑》:“此碑書法秀潤典麗,字形飄逸多變,是著名的漢隸之一。但有人嫌它圓勻柔美有餘而樸素雄健不足。其實《曹全》隸法,遒麗緊密,虛和雍雅,筆意飛動,字裏金生,行間玉潤,柔中帶剛,細筋入骨。在漢隸的碑刻中,《曹全碑》堪稱字跡最為清晰的一種。運筆以“圓筆”為主,波畫行筆的提按極為分明。筆畫的粗細基本屬於“二分筆”,初學者筆力不夠,如果一味追求它秀美的外形表象,行筆時撳得過細,往往容易失之於纖弱。它的波畫“燕尾”處也極為圓潤精到,臨習時如呈“方形”,亦易失去原跡的風神。捺筆的波磔忌過於輕飄浮滑。

發現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明萬曆初年在陝西郃陽舊城莘村

曹全碑

曹全碑

掘得此碑,篆額佚失不存。出土時字劃完好,一字不缺,清康熙十一年(1672)後,中有斷裂,今則缺滅之字更多,但漢碑中少有較此完好者。出土後移存郃陽縣孔廟東門內,西向。1965年移置陝西省博物館碑林第三室。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此部《曹全碑》系明拓“悉”字未損本。碑高253釐米,寬123釐米。割裱本,內框高25釐米,寬11.5釐米;外框高31.5釐米,寬16釐米,計21開。隸書,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陰五列:首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金石萃編》載為八行,歐陽輔《集古求真》載為五行;四列《金石萃編》載為十八行,歐陽輔《集古求真》載為十七行;五列四行。

《曹全碑》系晉王敞等紀念曹全功績而立。王敏、王畢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碑文主敍曹全為弟分憂,棄官還鄉,又遇禁綱,於家隱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祿福長等身世,從側面反映了以張角為首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聲勢浩蕩。碑文銘辭三行,三字為句,空三行書年月一行,在碑陽正文末。

碑陰刻立碑題名者的題名,有處士、縣三老、鄉三老、門下祭酒、門下議掾、督郵、將軍令史等。

此部《曹全碑》系清朱彝尊、翁方剛等舊藏之明拓“悉”字未損本。朱彝尊,清朝學者,字錫鬯,號竹垞,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博學多才,尤工於詞,為清代大家。翁方剛,字正三,號覃溪,清朝學者,精於經學考據,又擅長金石之學,所著《兩漢金石記》考證精審。外題簽為梁啟超題“朱竹垞舊藏本曹全碑,今歸飲冰室。己丑正月題”,內題簽為翁方綱題“曹全碑曝書亭藏本”,並鈐“覃豀鑑藏”朱文長方印。”朱彝尊、翁方綱、梁啟超遞藏,有梁啟超、翁方綱題跋,趙懷玉札,李彥章觀款。鈐有“彝齋”、“啟超”、“樑”、“竹垞”、“子孫後世家傳之寶”、“翁方綱”、“漢籌之印”、“文淵閣校理翁方綱藏”、“蘇齋金石文”、“容齋清玩”、“飲冰室藏”、“葉志詵審定記”、“東卿過眼”、“朱彝尊印”、“李彥章印”等印。此本為首行“秉乾之機”之“乾”字未穿,第九行“悉以薄官”之“悉”字未損。碑版字體勻整秀麗,分縱橫行,體態扁平,行距疏朗,逸緻翩翩,清萬經評雲:“秀美飛動,不束縛驟,洵神品也”。人們譽它象“風流自賞的三河少年,文雅可愛的蘭閨玉女”,是漢隸中用圓筆的典型作品。

《曹全碑》為著名漢碑之一,在現有漢碑中,是保存漢代隸書字數較多的一通碑刻。拓法雖不為精善,但較之當時所拓,神理渾淪可愛。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含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中除記述曹全之生平、功績,以及世系外,並記載了漢代以張角為首發動的農民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可作為訂正歷史之參考。此碑文多別字,故後人疑為摹刻者,然就其端直朴茂而言,非漢人所不能。

茲選照三開,既碑文首一開、“‘悉’字未損”一開以及碑文末一開。

碑陰

處士河東皮氏岐茂孝才二百,縣三老商量伯祺五百,鄉三老司馬集仲裳五百,徵博士李儒文優五百,故門下祭酒姚之辛卿五百,故門下掾王敞元方千,故門下議掾王畢世異千,故督郵李諲伯嗣五百,故督郵楊動子豪千,故將軍令史董溥建禮三百,故郡曹史守丞馬訪子謀,

故郡曹史丞楊榮長孳,故鄉嗇夫曼駿安雲,故功曹任午子流,故功曹曹屯定吉,故功曹王河孔達,故功曹王吉子僑,故功曹王時孔良五百,故功曹王獻子上,故功曹秦尚孔都,故功曹王衡道興,故功曹楊休當女五百,故功曹王衍文珪,故功曹秦杼漢都千璉,故功曹王詡子弘,故功曹杜安元進元孔宣萌仲謀,故郵書掾姚閔升台,故市掾王尊文熹,故市掾杜靖彥淵,故主簿鄧。

化孔彥故門賊曹王翊長河,故市掾王理建和,故市掾成播曼舉,故市掾楊則孔則,故市掾程璜孔休,故市掾扈安子安千,故市掾高頁顯和千,故市掾王?季晦千,故門下史秦靜先起,故賊曹史王授文博,故金曹史精暢文亮,故集曹史柯相文舉千,故賊曹史趙福文祉,故法曹史王敢文國,故塞曹史杜苗幼始,故塞曹史吳產孔才五百,□□部掾趙炅文高,□□曹史高廉□吉千,義士河東安邑劉政元方千,義士侯褒文憲五百,義士潁川臧就元就五百,義士安平祈博季長二百。

譯文

曹君諱名曰全,字景完。是敦煌郡效谷縣人氏。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發,乘執掌乾坤之機,滅掉殷商,功勛既定,福袛和官祿應該分享,於是封其弟叔振鐸於曹國,這是以曹為姓氏的開始。秦末漢初之際,(曹全的先祖)曹參輔佐王室(劉邦)。漢武帝(世宗)擴充疆土,將其子孫遷徙於古雍州近郊,分別住在扶風和安定、武都、隴西、敦煌等地。(曹氏)後裔分佈各地,雄居一方。君之高祖名敏,他舉孝廉、歷任武威長史,巴郡朐忍縣令和張掖居延都郡的都尉。其曾祖名述。舉孝廉,任謁者、金城長史、夏陽縣令和蜀郡的西部都尉。其祖父名鳳。曾舉孝廉。任張掖屬國都尉丞,又任右扶風隃糜侯國之相。以及金城西部都尉和北地郡太守。(有政績曾得天子獎勵)。其父名琫,少年時即州郡聞名,可惜不幸早逝。所以其地位不能與其德相符。

君(曹全)兒童時期就好學習,他能鑑別(非常難懂的)讖諱經學,他無書不看,並能綜合貫通。孝敬前輩的觀念,已在心中生根,他收養了叔祖母,又十分孝敬繼母,父母,其心情他能預測,父母的遺志,他能繼承。不管父母存亡,其尊敬和禮儀都十分周全。所以鄉人有諺語説:“曹景完重親情,到了以此為樂的程度。”他的道德和美名,會歷代相傳,永不隕沒。

到他從政以後,其清廉可比伯夷、叔齊,其鯁直不讓史魚。他多次擔任一郡的重要職務,如曾任上計掾史(晉京獻計),又到涼州,任治中、別駕等職,所到之處,皆能綱紀鮮明、尊卑有序。至其擔任郡守等職,能彈彈劾枉法者,糾正邪惡事,能使貪暴者革面洗心,同僚們都佩服其德行,其聲威震懾四方。

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他被舉薦為孝廉。授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當時疏勒國國王和德,是弒了其父才得到王位的。他不向中央貢税述職,於是(曹全)興師問罪。他能像吳起那樣為士兵吮毒、有酒大家分享。他在攻城和野戰之中,謀略如泉湧,威猛不減諸甲兵,將疏勒王和德當面活捉處死。當他率軍旅凱旋還師時,諸國無不遣使送禮,數日達到二百多萬,他全交公並登記賬冊。

後遷右扶風郡之槐裏縣為縣令。時遇胞弟病故,辭官回家,又遇黨錮之變,就在家隱居了七年,至光和六年,又重被推舉為孝廉。七年叁月,被任命為郎中、酒泉郡祿福縣縣長。妖賊張角,在幽州(河北)冀州(河南)一帶起兵,兗、豫、荊、楊諸州同時響應。而本縣農民郭家等也起來造反,他們焚燒城中官署,萬民都受到騷擾,人人不得安寧,多郡(三郡)同時告急,特急的情報頻頻傳來。那時聖主(皇上)徵詢臣僚的意見,羣僚都説:問君(曹全)吧!他遂被任命為郃陽縣令,(他一到任)就撲滅戰後的餘火、清除殘餘的亂者,以收斬草除根之效。接着他又訪問本縣之三老商量。他攜同當地俊傑王敞、王畢等人,體恤民眾的急需,慰問年老之人,撫育鰥寡孤獨。還以自家之錢買來米糧,贈送體弱多病和盲目之人。

其大女兒桃婓等,配好治刀傷的“神明膏”,親自送到離城很遠的亭舍。其下屬王宰、程橫等人,送給傷病者,大多都被治癒。(曹全)的惠政美名,傳播得比郵差送信還快。百姓們抱着孩子、揹着東西,紛紛返回故里。房屋得以修繕,商店排列整齊,雖是風雨時節(社會極不安定),糧食亦得豐收。種田的農民和織布的婦女,還有手工業者,無不感恩戴德。本縣在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曾遭受白茅谷水災,水害退於戊戌、己亥之閒,那時興造了城郭。

自此(水災)以後,當地舊民和紳士,均未得官位(或官位不高)。曹君憐憫縉紳們不幸的遭遇,開啟了南寺之門,使西嶽華山赫然在目。他廣聽民意,開明治事。使學人如李儒、欒規、程寅等人,都獲得了相應的“爵位”,。又擴充了相應的官舍和各曹(具體辦事機構)廊閣等建築,就是用以朝見和行揖讓之禮的階梯也得以修整。其費用不讓民眾出納,施工也不侵佔農時。

下屬門下吏王敞、錄事王畢、主簿王歷,户曹秦尚、功曹史王顓等人,大家羨慕奚斯之作《魯頌》,考查了曹氏德政之美,故共同刻石以紀其功。其辭為:美哉君曹,德義明彰。恭奉朝廷,出征“鬼方”。威烈遠布,撫慰八荒。軍旅凱旋,槐裏為。兄弟情深,歸裏奔喪。可歎“逆賊”焚燒城池,特受重任,收拾殘局。剪除不臣,安定黎民。修繕官寺,大開南門,門闕崴峨,華嶽如臨。人和政通,萬民沾惠。官吏稱頌,衣食足豐。君應高升,功同三公。

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丙申朔)二十一日丙辰造碑

匯品

[清] 樑 巘:學隸初臨《曹全》易飄。(《評書帖》)

[清] 朱履貞:惟《曹全碑》,明季始出土,於漢碑中最為完好,而未斷者尤佳。邇來擊拓既久,字跡模糊,時人重加刻畫,惟碑陰五十餘行,拓本既少,筆意俱存。雖當時記名、記數之書,不及碑文之整飭,而蕭散自適,別具風格,非後人所能彷彿於萬一。此蓋漢人真面目,壁坼、屋漏,盡在是矣。(《書學捷要》)

[清] 孫退谷:《曹全完碑》萬曆間始出郃陽土中,惟一“因”半缺,餘俱完好。且字法遒秀,逸緻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之至寶也(《庚子消夏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