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説話國小讀後感600字

來源:文萃谷 2.47W

【第1篇】

蹲下來和孩子説話國小讀後感600字

冬天的天空,高高的。讀完《蹲下來和孩子説話》一書,陷入了深思。

回想起彥彥小時候經常會説:媽媽,你為什麼不對我温柔一點?我會理直氣壯地對她説:媽媽這樣做是愛你的。此刻回想起這句話覺得很蒼白無力。顯然,我對孩子使用了家長的絕對權威,只要冠以“愛你”之名,媽媽怎麼做都是毋庸置疑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對你產生敬畏,不會對你敞開心扉。

讀完這本書,我嘗試一次蹲下來的姿勢和彥彥説話,我發現即使是略帶嚴厲的語言也變得温柔一點了,和孩子眼神交流也有慣常的居高臨下的“俯視”變成了四目相對的“平視”,我們順利結束了一次愉快的交流。

然而,蹲下來不止於是一種姿勢,更是一種心態,一種與孩子平等交流的態度。溝通是雙向的,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又有多少家長能將這個尊重揉入日常親子教育的點點滴滴中去的呢?尊重的“尊”加個足字旁就變成了“蹲”,顯然尊重孩子要求我們家長放低姿態,更加主動地與孩子溝通。這種姿態與心態,能夠幫助孩子消除對家長的絕對敬畏,敞開心扉,更準確而真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僅能讓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還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包容和尊重,很多時候更有利於事情的解決。

作為父母,生活的種種壓力難免有時候會讓我們對孩子失去耐心,喜歡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然而身教永遠重於言傳。這讓我想起了一次,因為一些瑣事心情略煩躁,女兒的水杯被我胳膊一碰打翻了,灑了一地,女兒説:“媽媽,水杯打翻了。”我説:“誰讓你把水杯放到身後的,你看灑了一地!”女兒委屈地看着我。現在想來,其實我有兩種選擇,一是如上所述呵斥女兒,二是,放低姿態,跟女兒道歉:“對不起,媽媽把你的水杯打翻了,給你重新倒一杯。”也許女兒就會開心地説:“沒關係,媽媽!”知錯認錯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是不能僅僅用於孩子,同樣要反思自身,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記得中學時代讀過《傅雷家書》,很難想象上世紀50年代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時,就會與孩子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去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責,教育孩子的同時永遠在深刻反思、檢討自己,彼此像知心朋友一樣相互學習探討,我想最理想的親子關係大概莫過於此吧?

孩子的成長不是瞬間,而是時間。我想我們要有更多的耐心、愛心、信心、平等之心去陪伴、參與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天性,陪她沐浴陽光、陪她經歷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第2篇】

之前,我對我們家孩子的定義就是:不聽話、不懂事。明明都是為了他好,可是他從來不領情;當你訓斥他時,他要麼就是大聲地反駁,要麼就是一句話不説軟抗到底,每到這時我都有一種深深的吃力不討好的無奈感,總是想不明白為什麼為孩子付出了這麼多卻不能得到孩子的迴應?為什麼他就不能向着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前段時間,經老師推薦,閲讀了親子專家楊謹所寫的《蹲下來和孩子説話》一書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家長”。是我們枉顧了孩子的天性,只想着用父母的權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卻從來沒有想過這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有他的眼界和想法,他有他的情緒和訴求。

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不明白我想要説什麼;不是孩子不肯做,而是不懂應該怎麼做;不是孩子不感恩,而是我所給予的也許不是孩子想要的……因為我已經習慣用成年人的思維去衡量評判孩子的言行,用我自己的所謂經驗去否定孩子的想象和嘗試,卻不知在無意中將孩子越推越遠。現在想來,如果我是孩子,當每天都有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指手劃腳,並在耳邊喋喋不休時,我想我的反應只會更強烈、更牴觸吧。

和孩子交流後,我發現孩子所需要的愛真的很簡單,就是一種“蹲”下來的愛,這種愛需要我們家長蹲下自己的身體,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維去探索他的內心,用孩子的情緒去感應他的訴求,通過物理距離的縮短,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向孩子展現一種平等、尊重、理解與接納的姿態。

如果我們願意蹲下來,我們就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明白孩子為什麼要這樣想或那樣做;如果我們願意蹲下來,我們就能更加心平氣和、輕聲細語地與孩子談心交流;如果我們願意蹲下來,就能找到孩子與成年人的差距,真正包容孩子無心犯下的錯誤;如果我們願意蹲下來,才能成為孩子需要的小夥伴,當他們開心時能摟住我們的脖子盡情分享喜悦,傷心時能趴在我們肩頭放聲大哭,成功時能摸到我們燦爛的笑臉,失敗時能得到我們温暖的懷抱。試想,在這樣一種平等、寬鬆、温暖、民主的環境裏,你還怕説出的話孩子不願聽嗎?你還怕孩子不能體會自己的心情嗎?你還怕孩子不願意嘗試着努力和改變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