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的輝煌優秀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來源:文萃谷 8.67K

湮沒的輝煌讀後感這篇散文,是一篇大情懷的力作。讀了湮沒的輝煌讀後感後,你都有什麼樣的感想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湮沒的輝煌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湮沒的輝煌優秀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湮沒的輝煌讀後感篇一

不附庸風雅,不無病呻吟,只是以一種高遠曠達的眼光來審視生命。以理性的思考,和敏鋭細緻的情感,不偏不倚地書寫一段段歷史章節,這正是此書的特點。而在看多了眾多蒼白文字的今天,靜下心來細細閲讀這樣一本書,放下所有成見舊識,全心跟隨作者的筆觸在歷史沉浮中走上一遭,既是一次極好的心靈洗禮,也是一次學習的過程,引領着我們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作者深邃的眼光注視着逶迤綿長的中華文明史,以斷垣殘簡為出發點,並以此為依託,追述歷史現象,在書中為我們講述了很多個朝代的更替。也把那一些個文明碎片重現昔日輝煌後呈現在我們面前。彷彿歷史巳穿越宇宙時空,幻化為一幅廣闊無垠的星空圖,又如一楨大手筆的精裝卷畫,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而在每一個輝煌走向衰敗的過程中,作者更是細細剖析了它背後深刻的政治,文化,經濟底藴。

李唐王朝的灑脱達放,孕育了恢宏瑰麗,氣象萬千的盛唐文化,而唐太宗"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雄才偉略,又保持了一代盛唐的強大。雲蒸霞靄的李唐盛世,縱然是在今天,依然是足以讓我們後人肅然起敬的。

宋王朝,稟承着不殺文人的祕訓。這種對文人獨無僅有的優容寬厚,鑄就了一個文風尉然的年代,但在此同時也鑄就了一種陰柔萎弱的時代性格, 而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也難怪令王朝始終難脱衰微的陰霾。

再來看看明清兩朝文-字-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這是每一個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再熟悉不過的了,而那一種大殺戮的高壓之下,則註定了文化人需謹小慎微。乾嘉之學,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匯聚成的整體性功業。既然不敢從事經世致用之學,不敢吟詩作文,那麼只有泥古,考據。乾嘉大師們的學養和毅力,足以讓我們後人汗顏,但橫觀當時的世界歷史,則未免有點讓人遺憾了。

應該説,作者在書中所述的眾多史實,我們都曾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過。歷史書的記載是公正的,但同時也是粗線條的。的確,教科書那樣一個逼仄的空間畢竟只能融進中國歷史大致的輪廓,而且必將有所側重,有所選擇。也必將有所遺漏。而<<湮沒的輝煌讀後感>>則以更細緻的角度的筆觸展示了一些瞬間或者細微。

  湮沒的輝煌讀後感篇二

同是抗清英雄,但前者的名氣顯然是要大於後者的。 梅花嶺一役的浩浩狼煙和刀光鐵血,造就了史可法的忠烈之名。以他的個人品德修養來説,這個封號是名副其實的。但如果以一種更客觀深層的眼光來對之分析,那麼我們只能説:史可法並不適合以軍事家的身份去督師征伐,而更適合在太平歲月經綸國事。

而閻應元,身為一個小小典吏,率義民拒24萬清軍於城下,孤城碧血81天,使滿清鐵騎馬連折三王十八將,死75000人,這樣石破天驚的壯舉和軍事奇才,這樣的壯舉,是足以令人動容的。雖然後者沒有被寫入史記,但<<湮沒的輝煌讀後感>>一書有幸讓我們重温了這一歷史。

當然,作者的眼光也並不僅僅侷限於王公相侯,他對驛站,瓜洲渡口和泗州的關注和描述以及民間童謠的傳唱研究,更從另一個側面和角度讓我們瞭解當時民間對文化經濟和政治的敏感反映。

在看這本書時,我也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這固然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但是在很多時候,君王,統治者,甚至一些巧合也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甚至改變了歷史。

試想,如果當年的才子冒闢疆如約而至,按時把陳圓圓接回如皋的冒家水繪園中,那麼必然也不會有後來的"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了,而沒有吳三桂的'開關降清,明清歷史會不會被重新改寫呢?

當然,這只是趣話,畢竟,歷史是不容假設的。但此書以其獨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發人深省,這是事實。

寫作,是一個寂寞的過程。而要寫下<<湮沒的輝煌讀後感>>這樣的文字,必將承受更多的心靈孤獨。在浩繁的五千年曆史中沉浮,在文明的廢墟上孑然回顧,承受心靈的一次次震動,我想: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的事。

一直都對文人這個字眼有所偏見,很多動人的文字背後卻隱藏着並不純粹的靈魂。而我也難免犯"薄其人,遂惡其書"的惡俗。但面對此書時,在一種敬重之下,我好奇並開始關注作者的蹤跡:沒有一種健康堅強的人格,是支撐不起這些浩然文字的。

我注意到,在此書的最後,錄入了一篇作者寫給自己母親的文字。雖然從表面看,似乎與全書的內容和風格不趁,但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這正是作者的苦心所在?因為這不僅是獻給所有人的一部力作,同樣也是作者本人用來表示對母親的一種思念和告慰?

在佩服作者深厚功底和獨到見解的同時,再讓我們把目光投到他自序中的一段原文吧:"夜巳深,遠處江濤隱約,山影逶迤,初夏的晚風温煦怡人,妻子巳然入睡,似乎正在做着一個不錯的夢,其嬌憨天真別有一種情態。這些人生風景都悄悄地滋潤着我的情懷,為了這個世界,也為了眼前這個正在做夢的女人,我還有許多要做的事。"

雲海蒼茫,海闊天長,從歷史的層層霧靄中走出,歷經了生命,王朝輝煌隕落的更替,作者在此時流露了他的錚錚文字背後深藏着的縷縷柔情。而至此,此書和此作者也在我們眼前更完善和飽滿起來。在此,不能不提及本書的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夏堅勇老師。

親情,愛情,事業。當這三者互相支撐時,縱然平淡,也巳是生命之中一種輝煌,這也是一個常人的幸福了。

  湮沒的輝煌讀後感篇三

讀完此書,我猶如身臨其境於作者營造的沉鬱、厚重的歷史氛圍中,無法自拔。

在《東林悲風》《走進後院》中,作者講述文人在權利狂魔下的殘喘,在文字獄下鑽向故紙堆會考據訓詁的歷史悲劇和一種堅韌不拔的文人情懷:通過《湮沒的宮城》《石頭記》,回顧一座六朝古城曾經的輝煌和湮滅;用《瓜州尋夢》《驛站》串起不同時代的文人墨客間的悲喜交集,但最後都在歷史的風雨中坍塌了;在《百年孤獨》中描述一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期,在官商之間來回搖擺的盛宣懷,從個人的起落中預示民族的興衰;在《文章太守》中我看到的是歐陽修、蘇軾、白居易等詩人與他們所處城市息息相關的故事;通過《童謠》回味跌宕起伏的歷史縱向,懷念樸素、純真的年代。

作者似乎在殘垣斷壁、故紙堆裏苦苦尋覓,以一個知識分子特有的敏鋭和執着尋找着歷史的蛛絲馬跡,用廣博的學識帶領我們虔誠而莊重地走近歷史,在一塊石碑、一座花園、一首童謠中找尋往日的輝煌。

作者説寫作大散文不僅需要一種大感情的投入,而且需要足夠的學識、才情、哲理、品格。的確,整本書的文化體量是相當龐雜、豐富的,由此延伸出來的知識令我感歎。

説起大散文,自然而然想起餘秋雨先生名聞遐邇的《文化苦旅》。讀罷此書會發現兩者間有太多相通之處。夏先生的行文有一種規律:以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為切入點,由此再寫城市中的文人,然後由文人寫歷史,以及人物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發出的感悟、思考。而《文化苦旅》所探究的文人人格、透析社會的現象更深厚、更淵博。但他們都有“對文明的惋歎,對生命的珍愛,對自然山水中理性精神的探求,匯聚成一種冷冽的憂患意識”。

大散文有別於小品文的精巧玲瓏,更不是“心靈雞湯”似的休閒文字。大散文並不是簡單的將篇幅拉長而顯得臃腫,卻有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更有一種毫不矯情的浩然大氣啟迪我們的智慧和思考,激發我們的激情和奮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