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的讀後感(通用32篇)

來源:文萃谷 2.46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彌兒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彌兒的讀後感(通用32篇)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1

盧梭的《愛彌兒》寫於1757年,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説的名著。此書主要敍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應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能夠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

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理解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為一名教師,我就應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的《愛彌兒》,也能夠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向以來我堅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

盧梭説:“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貌。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遊戲中培養創造力,快樂地成長。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潛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好處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須不會遙遠。佛説: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為有了你的作為,才使得人生變得有好處。人生本來就就應是幸福完整的,我們只但是是去奮力追求還他個原貌而已!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2

今年暑假經俞老師推薦看了盧梭的《愛彌兒》,這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説的名著,主要敍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讓我很有觸動的是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

作者認為教育要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對照自己,無論從工作還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當今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還未懂事的時候,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每天都生活在焦慮和緊張之中。

我家的孩子目前還處於靜待花開的階段,除了上課不太專心、作業效率不高、對考試分數不太敏感以外,其實還是屬於比較乖的孩子。他沒有沉迷網絡遊戲,沒有對電子產品有過度依賴,也沒有排斥對於之前雙休日被安排的興趣班,他陽光、開朗、熱情,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比賽,作為課代表有較強的責任心,他喜歡閲讀,知識面比較廣泛,除了買書對於物質沒有太多的需求,平時給他零花錢,他也從不亂花……作為家長我既着急又欣慰,其實內心很想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但社會就是這麼現實,作為一名HR每年看着應屆畢業生不是985、211就是海歸,且入職的比例一直攀升(今年已達30:1),實話説很難不對孩子進行干涉,因為我怕,怕屬於他的那朵花還未排上綻放期……

看完此書,我靜靜地思考。作為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我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一個孩子身上,出發點肯定毫無疑問是為孩子好。但換位思考,對於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實也有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是無形中產生的,因為家裏有6雙眼睛無時不刻的盯着他,他的一舉一動都是被“監督”的狀態,他會感到緊張,也許還會透不過氣來。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他獨一無二的認知過程,他並不是能夠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平衡好來自社會的壓力與踐行好教育的目的,我堅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他獲得幸福。

這個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長和我一樣,對於教育新政的實施,有喜有憂,喜的是從國家層面已意識到教育體制的優化刻不容緩;憂的是雙休日我們將何去何從?冷靜思考過後,我想凡事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要從容的應對“自然的存在”,平衡好來自社會上的壓力,迴歸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將盡可能尊重孩子的意願,更加註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導鼓勵孩子去發現和體驗身邊的美,進一步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在學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我相信:我們的孩子們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機遇也有挑戰。唯有積極努力,唯有全面發展,才能不負國之棟樑之使命!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3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温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裏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麼?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説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在此不必多説。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愛彌兒》盧梭的著作之一,這是盧梭關於教育的論述的著作。書中作者通過一個虛擬的人物“愛彌兒”來表達作者對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

書中作者是愛彌兒的.導師,愛彌兒出生在富貴家庭,但是他是孤兒,從小就用導師帶。這樣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來培養愛彌兒。作者從愛彌兒的出生到以後的成家立業,其中每個階段的指導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獨特的教育方法,他強調根據自然的法則來培養教育兒童。

他主張根據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對兒童進行不同的教育和鍛鍊。他覺得應該根據兒童的自然本性進行教育,教育應該是適應兒童自然發展的準則。讓兒童在遊戲中學到有用的東西,讓兒童在勞動中瞭解勞動的光榮和神聖,他強調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到知識,而不是隻憑書本。

《愛彌兒》這本書裏面詳細的闡述了盧梭關於教育的看法,從嬰兒到成年各個階段的教育都分別舉例説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對我們現在的教育還是有很深影響的,如,我們要不能溺愛兒童,讓他們在受到小挫折小傷害之後,明白什麼是幸福快樂;我們教給兒童的不是知識,而是教他們如何在需要時去火的知識;老師教學過程中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明白學習那知識的實用性,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索理解,最終掌握。

因為內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還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隨便寫寫,發泄發泄而已!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4

盧梭先生並不是陌生人,他的名著《社會契約論》與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都是法律系同仁的必讀書目之一;他在《社會契約論》中的“平等、自由”“天賦人權”的理論,在《愛彌爾》這本教育類著作中,同樣有所體現。

一、孩子是應當自然的成長的,但也不能無節制的滿足其慾望。

“感覺是他知識唯一的來源,他什麼東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所以自然是孩子的本源,孩子天然就對所有的事物都感興趣,並天然就會模仿大人的言和行;所以,孩子本身是不需要被教育的,他或她天然就能夠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成人的過多幹預才是導致教育偏離本源的主要原因。

“他們先是想依賴,隨後才想指使別人。不過,這一現象並不是由本性產生的。”與此同時,孩子天然又是極聰明的,或者説人類天生又是極其聰明的;如果他們發現了可以為所欲為,可以通過哭鬧、撒嬌、投訴、控告獲得利益,他們自然不會通過自身努力去實現利益,而顯然會其他更容易的方式去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要在他或她明白,真正疼痛的時候再請求幫助,而不是將他人當做自己的枴棍,那樣註定是走不快、走不遠的。

成人世界的規則也應當遵循這個原則,否則就會出現通過法外途徑反而能夠得到更多利益的怪事,且可能導致惡性循環。

另外,家長也不應當焦慮,該會走路的`時候,他或她就會自然學會走路;該會説話的時候,他或她就會學會説話;家長能夠做的不是替他或她走路或説話,而是創造機會練習,創造機會讓他或她自然的學習,比如盧梭筆下的假面具練習,比如我們小時候慢慢學會跳繩。

焦慮走路、焦慮跳繩、焦慮成績、焦慮工作、焦慮婚姻。這些焦慮都是同樣的問題,關心則亂。自然之道、順應趨勢之道才是解決問題的本源之道。

二、孩子是應當被平等對待的,雖然這知易行難。

如果孩子是自然成長的,那麼他或她應當是能夠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夠不依賴枴棍而自然站立的。那麼作為獨立的人,他或她理應獲得家長的尊重。不過,客觀上大部分家長包括我自己,都很難那樣平等的對待他們,如同我們在社會中沒被他人平等的對待或往往不能平等的對待他人一樣。

當代社會,追求效率,能夠短平快的實現目標的方法被廣泛宣傳和使用,加上刻意不刻意的焦慮,使得大家都變得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無論是報班還是作業時間,無論是生活自理還是購買衣物,我們總在以“我是為了你好”為藉口,不平等的對待孩子,急功近利的強制對方。而當一個人不能被平等的對待,真正的獨立是不會從天而降的;真正的成長也是不可能靠強制得來的;這正是我們要修行之處,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愛彌爾終將長大,終將獨立的生活在這個世界,希望他或她是自然的,是獨立的,是能夠平等善待他人同時被他人平等善待的!我們能做的是儘量創造上述條件,共勉。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5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説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但是的行為,在這點上我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就應通過遊戲持續着活潑的性格。

但是,我們此刻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裏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國中教育、國小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

盧梭的《愛彌爾》,能夠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向以來我堅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明白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到達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

我發現此刻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就應得到的是什麼?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就應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夠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處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於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向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好處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教會學生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醜,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着的價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我想這才是我們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應從我做起,從這天做起,摒棄傳統觀念,頂住“外行”的壓力,衝破看人、用人的牢籠,以人為本,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樣,教育就會真正成功,中國的教育才會立於東方不敗之地。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6

最近讀了法國教育學家盧梭的曠世名作——《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

“出自造物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

盧梭主張的教育觀念,即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而如何來平衡好孩子的現實壓力和保持天性自然,的確也是我們家長迫切需要解決的困惑。

盧梭崇尚的自然教育,渴求孩子的“個性解放”,蔡志忠也曾經説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我們家庭的教育也要遵循孩子的興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但是遵從天性自然在現實中做起來感覺挺困難的,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

如今社會上教育內卷已經成為了常態化,雖然政府頒佈多項舉措來緩解家長的焦慮,以希望改變教育內卷現狀。但是家長們切身感受到了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肆行,家長陪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輔導班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現在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已經開始有了獨立的想法,需要被尊重,被肯定,我們家長需要的是像朋友一樣與他們探討未來,給予他們試錯的勇氣,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在學習生活上既要順應孩子的天性,也要根據孩子的興趣給予正確的引導,不能只是一味的保護他們,更需要教會他們如何去保護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適應現實的社會。

以前,在教育內卷的影響下,有一段時間,我也偏離了教育的軌道,沒有遵守孩子的天性,將我們大人的希望強壓給了孩子,一度使孩子失去了快樂的源泉,每天只一味的上課學習,他的臉上再也看不到笑容。某一天,突然驚覺孩子好像很久沒有笑了,我開始反思自己,反思我們的教育,反思我們對孩子最終的希望,難道我們對孩子只是希望他考試成績優異,只是希望他能夠考上某一所重點國中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開始聆聽孩子的夢想,尊重孩子的選擇,尋找孩子快樂學習的源泉,他又開始有了笑容,更神奇的是他的學習沒有下降,反而有了提升,那一刻我明白了,發掘孩子自己的學習主動性比一切的填鴨式學習更有效。

所以,我們的教育既需要保持孩子的天性自然,但同時也需要我們平衡好與社會現實的關係,這樣才能創造更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

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既要遵從孩子的自然天性,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又要結合我們的社會現實,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這樣,當孩子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會有自己的目標,能夠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7

最近我懷着對法國作家盧梭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讀了《愛彌爾》。《愛彌爾》一書用輕鬆而嚴謹的語言,通俗而易懂的詞句,娓娓道來,一氣呵成!細細體味與盧梭大師交流的那種感覺,細細品讀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頗多。所謂的“愛彌爾”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書中説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

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閲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後輩來實現,於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邊的孩子,每週末也都在參加圍棋,英語,國畫等興趣班,好象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們是不是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

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愛彌爾》中有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那就是:“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

現代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講究方法,認識思考,工作勞動、體育運動、生活起居等都講究方法。我們時時要想起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孩子學習的好壞是每個家長都都比較關注的。都想方設法去輔導他們,參加一些繪畫舞蹈鋼琴培訓班,但對他們在成長中是如何保護他們自己卻教育得不多。教給孩子正確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鍛鍊獨立性和創造性。

以上只是我對這本書簡單瀏覽的一些小的體會,對盧梭“自然教育”的簡單理解。其實“自然教育”的重要意義不止於此,我們應該在進行教育的同時“取其精去其粗”,並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經驗,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教育更加完善。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8

最初吸引我讀這本書的緣由是盧梭,盧梭另一個不為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之一便是是《愛彌兒》。在拜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三鬆堂》後,我忽然想起同為思想大師的盧梭,便開始了新的讀書之旅。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就我們的雛鷹假日小隊而言,同學們表現了異常高漲的熱情,不論是去福利院探望殘障的孤兒,還是到文峯廣場撿拾垃圾,或者到軍營裏參觀,和同學一起到公園宣傳安全知識……不論這些活動在社會上帶來哪些影響,但孩子們的興趣得到了極大地滿足,在實踐中體會生活的幸福,親眼看到生活裏還會有那些不幸,培養了良好的品質,課堂上的話也不再是空話,體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純真有着我們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現在的我們無法保證所有地區所有孩子的教育公平。“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教師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職業”這句話所言非虛。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但盧梭是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9

盧梭的《愛彌兒》寫於1757年,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説的名著,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此書主要敍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

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的《愛彌爾》,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

盧梭説:"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遊戲中培養創造力,快樂地成長。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佛説: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為有了你的作為,才使得人生變得有意義。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幸福完整的,我們只不過是去奮力追求還他個原貌而已!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10

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愛彌兒》開篇第一句就説:“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裏就變壞了”。他在《愛彌兒》中系統闡述了性善間題,認為教育應順應天性的發展,而且惟有順應天性發展才是上策。在他看來,人類脱離自然狀態以後,便進人了喪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滿猜疑、衝突、貪婪、野蠻社會狀態。所以,他在愛彌爾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鄉村,去那種安寧、祥和的地方。在他看來,自然的秩序沒有不和諧美妙,處於自然狀態中的人根本沒有“你我”之分;他們有慾望,但只限於欲求力所能及的東西,從無非份之念;他們有強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從不因此而損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們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靜的。他們強烈的自愛傾向轉化成憐憫同情之心,這時,人與人之間沒有敵視、仇恨的存在,當然也就沒有相鬥乃至戰爭。

盧梭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成長和心理髮育的自然法則,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使他們的各種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長,從而成為一個與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實的人。在他看來,教育是一門藝術,它必須把自然、人為和事物這三種教育協調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學習利用這一種器官和能力發展是人的教育,從周圍事物經驗中獲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須使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適應於自然教育,應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的天性,而不是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目標—自然人。盧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盧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慾念、偏見、權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斷、不為其他因素所控制。這也正是盧梭倡導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則的根據。接下來,我就來談談盧梭的“自然”教育原則。

其次,自然教育還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即“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兒童的本能、天性得到發展,合乎自然地成長為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為教師,作為父母都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樣,當孩子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他們都會有目標,能為了理想而奮鬥,都能堅持做人的本分。至於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經院主義脱離實際、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自動手取得對事物的觀。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11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教師這個行業,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為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温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後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髮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自然的錘鍊,比如孩子在各個時期都會生病,着同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試想沒有勝過任何疾病的孩子會強壯嗎?

有許多父母為了使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遠離疾病,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鍊和適應,這樣孩子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因為孩子成人以後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成温室裏的花草,就等於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後果。

如果母親是孩子的保姆的話,父親則應承擔起教師的職責,父親不應該因為種種藉口而不履行這個職責,因為血緣的關係,父子之間原本是親近的關係,如果父親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化,他對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來得人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來就跟能得心應手。但很多父親都把這種責任,藉口工作忙而不願履行,而把這一應該履行的工作讓其他人代行其責,這樣就疏遠了父子關係,使孩子對自己的父親的親情慢慢淡化了,一個對自己的父親不親密的人,怎樣才能做一個社會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為父母對孩子應盡到三個反面的責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合羣的人,第三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社會上合格的公民。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12

如果想了解盧梭,不讀他的《愛彌兒》是不會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這本書1972年就發表了,在七幾年的中國教育在做什麼?即使在現在的中國,提倡素質教育這麼久了,提出以人為本這麼長時間了,卻在實際中仍很難做到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讓我很有感想。他不贊同對孩子進行超出其年齡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長也知道看書充電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還沒有出聲呢,就開始研究教育的問題,這是個好現象,如果人人都能這樣的話,我似乎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們不瞭解孩子目前的年齡應該能接受多少,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們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今年13歲考長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那個男孩,於是“背古詩”、“認漢字”、“學英語”、“學鋼琴”……這一切計劃都給孩子制定好了,並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學習,這是不科學的,讓一個2、3歲的孩子去學鋼琴,相信這個孩子不會成為朗朗,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興趣,在這一點上,我很同意盧梭的觀點,讓孩子學習不代表讓他提早學不該學的東西。和這些比起來,“學吃飯”、“學生活”、“學與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國小生班級內的現象:很多孩子不比學習,比誰的書包是名牌,比誰用的杯子最高級,比誰家有效汽車接送……班級內部的關係有的也不夠和諧、平等、互助:同桌沒有帶水彩筆,卻不願意借給他,別的同學因為説了自己幾句不好聽的話,自己就大發雷霆,要求家長來學校為其撐腰……這些不好習慣需要我們教師、家長、社會共同去引導糾正。

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博愛、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雖然很樸實,但是卻是我們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國,盧梭的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啟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此時,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議:家長、老師可以組織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錢去市場批發一些圓珠筆、小飾品,讓孩子在鬧市中心區義賣,換來的錢去捐給需要的人們,如果孩子比較小,家長可以在孩子後面偷偷的看着、支持。這樣不僅培養孩子的愛心,還能培養孩子的經濟頭腦,鍛鍊他們的能力,豈不是一舉兩得?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13

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讓—雅克。盧梭所著的《愛彌兒論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讀後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對教育、對育兒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這本書的開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變壞了。”所藴含的深邃哲理其實與《三字經》類似,都在主張人性本是善的,惡的根源就是失敗的教育。這句話也彰顯了教育的重要性。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認為,教育應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的,主張對兒童始終施行自然主義教育。

全書是分年齡段來闡述的,逝去時光已不在,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歲的年紀。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導他如何思考問題。”“孩子讀書卻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讀書,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學習識字。

”而現在的.社會總是以成績來評判一切,我自己在這個焦慮環境下也會有極端做法。其實各科書本的知識已經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實用,可我們家長總是生怕孩子落後了、掉隊了,給她們報各種興趣班,做各種試卷練習,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才剛有苗頭,就已經被撲滅在了重壓之下。

女兒總是很害怕和牴觸地理知識的學習,覺得記背地名、氣候、經緯度太過枯燥,學這些沒有用。可太陽為何每天東昇西落,為何會有四季更替,為何我們到歐洲很遠,這些都是最最實用的生活常識,都與地理學息息相關。

現在想想,也許問題就在於她沒有好好體會生活,沒有時間去思考,通過思考去探究,去解釋最最普通的生活現象。有了思考,有了興趣,才是學科知識的永動機,才能讓她在知識海洋裏馳騁。

“為了不讓孩子死啃書本,我要讓他到工場去幹活兒,動手會有助於他心靈的發展;”然而,我們很多孩子都是家裏的獨生子女,從小都是家裏“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信奉的宗旨卻是隻要學習好,其他你不用管,家裏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照顧你生活。這樣很明顯背離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這個暑假我上班的時候特意讓十四歲的女兒在家做午飯吃,本來已經有了一定的思想準備,可事實還是讓我痛心難過,也深刻認識到了自己教育的失敗。頭幾天,獨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雞蛋,就是糊的餅;中間幾天,索性餓着肚子等我回家後的晚飯,後面幾天,甚至連煤氣灶忘記關了,燒穿鍋底是小事,要是房子點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們好像真的是做錯了,錯的是我們大人。現在這樣,培養的就是“巨嬰”。且不論學到了多少學科知識,一個沒有生活能力的“巨嬰”怎麼在社會上生存呢?

是的,我們少些説教,少些指責,多設身處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們的思想當成了他們的思想,在小樹苗要被風吹到時扶一把,他終究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的。在教知識的同時,我們也千萬不能忽視對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14

歌德説:“讀一本好書,就好像是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讀完盧梭的《愛彌兒》,雖説有一點霧裏看花,但細細品味,確是有不少獨到見解之處,現簡述一點讀書心得。

他在《愛彌兒》中系統闡述了性善的問題,順應天性的發展才是教育應該做的。因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他要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他認為不能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兒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盧梭認為,人的成長受到三種因素的影響,“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教育,是人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務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盧梭認為只有這三方面教育協調一致的發展,才能促使兒童得到健康的成長。

盧梭根據他對兒童發展的自然進程的理解,將兒童的教育分為五個階段,他認為,從人的出生到兩歲這個階段,主要應進行體育教育。從2歲到12歲這個階段,兒童在智力還缺乏理性思維的能力,感官教育教育就顯得比較重要。從12歲到15歲這個階段,在這一時期,智育教育的地位就佔主體了。從15歲到20歲這個階段,隨着人的智力的理性判斷能力的發展,這個階段,道德教育就是重點了。從20歲開始,愛情教育應成為這一階段教育的核心問題。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幼兒教育側重於知識的傳授,而輕視了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兒童本以發展興趣、開發智力、培養其創造力和想象力為主要目標,許多家長和教師卻以兒童認識多少漢字,學了多少英文為衡量兒童教育水平的標準。這種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是不利的。因此,幼兒教育改革應借鑑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尊重兒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盧梭主張兒童應在生活經驗中接受教育。“為了使大家明瞭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兒童通過切身體驗,感到不方便或痛苦之後,他們就會理解這種懲罰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了。盧梭認為,教育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道德的公民,而不是去關心榮譽和財富。所謂道德公民,就是以道德作為自己的意志,個人並不是一個脱離社會的單個體。“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叫他經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放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

盧梭認為如果兒童自我獨立能力相對較差,家長和老師應重視培育孩子的挫折教育,引導他們吃苦耐勞、遇到挫折不氣餒,認真分析原因,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熱愛生命、樂觀向上的優秀品質。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15

這段時間認真閲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書中闡述了盧梭對人的教育的觀點,使我受益匪淺。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説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説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很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做好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對事物的或學問的興趣呢?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學生在學習中,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讚賞,要及時給予孩子肯定,當孩子覺得學習很有意思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自我不斷學習操作的過程就是養成習慣的過程。

盧梭説:在兒童期,不要給孩子講道理,那樣只會使他覺得“道理”令人生厭,從小就對“道理”產生反感。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資,我們一定要對他特有的天資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尋找最適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獲得回報。教學中,我經常對學生講道理,但感覺效果不是很好。盧梭的這個觀點,對我啟發很大。學生年齡小,對一些道理不能真正理解領悟。對他們講道理,不如認真觀察他、瞭解他,儘可能讓他的心靈只關注快樂和玩耍。在快樂和玩耍中學習知識。對他的一些缺點或錯誤,要謀定而後動,就像一位良醫,不會糊里糊塗開藥方,一定是在研究診斷後才開始治療的。

盧梭闡述的對女孩和男孩的不同教育方法,對我也很有啟發。盧梭説,教育女孩,只需對她説,別人怎麼會看她就可以把她們管理的好好的。而對男孩如此,則如對牛彈琴。我原來在教育學生時,也特別注重因材施教。但很少想到不同的性別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今後,我要積極採用學到的這些好的教育方法,我想教育學生會更加得心應手,效果會更好。

這本書,使我學到了很多教育學生的新觀念,收穫很大。今後,我在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教育方法,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16

讀此書之前,盧梭的教育理論已經多次在不同的育兒書籍中被引用過,愛彌兒早就不是個全然陌生的孩子了。但或許正如很多育兒理論説的,瞭解一個人要從他的童年開始,早期教育的影子將與一個人終身相伴。

和有些根據自身育兒經歷為藍本寫就的育兒書籍不同,盧梭筆下的愛彌兒是個虛構的形象。既然是描述一種育兒理念,既然是抒發自己對政治、道德的鮮明觀點,既然是一組虛構的人物、虛構的故事,為什麼作者不將理想主義進行到底,給愛彌兒一個完美的結局呢?是一定要有過足夠的磨礪和挫敗,一定要支離破碎過,才能顯示出主人公的強大,才能表明在任何不順遂、不走運、不公平中,他的教育成果都不會覆滅,才能不遭人嫉妒地迴歸平淡?空想的教育結果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並不值得讓我們的孩子完全照本宣科地實踐,僅僅提取起閃光點還是有不少的。不過囉囉唆唆寫了近七十萬字,任誰如此鋪陳,要從中挑出若干金句都是可能的吧?耐心讀完此書只能説是盧梭之所以為盧梭的號召力。

就我的讀書體驗來講,上卷的前半部讀得飛快,可讀性很強。在孩子早教問題上,盧梭是偏向自然教育的。最讓我深以為然的是他對早教的準備工作和背景的挑剔,諸如怎樣為孩子選老師(或者説怎樣為老師選學生)、教師的絕對權威等等,儘管有些理想主義,但真的是我一直努力打造卻難以實現的。作為家裏唯一一個熱衷早教的鑽研者,看到了靠譜或有同感的文章,總希望能進行嘗試,若有人反對,特別是在孩子面前唱反調真是教育的大敵。再比如父母以身作則這件事,我可以為了孩子不看電視不玩遊戲,卻無法約束家裏的每個人都能自律,又如何能真正給孩子做榜樣?孟母之所以能三遷,一方面是當時房價便宜,另一方面反而是得益於他是單親家庭。父親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被反覆提及,可是不配合的父親只是教育的絆腳石。盧梭的立足點是大多數家庭做不到的環境,那接下去的論述就只能水中望月了。

伴隨着盧梭教育理論的展開,愛彌兒一點一點長大了,到他的青春期,盧梭重點探討了如何避免早戀以及隨之引發的後果,如何挑選伴侶(順便討論了淑女的養成和他認為理想的素養),如何談戀愛,夫妻雙方如何維持婚姻幸福,其間也穿插着盧梭的政治觀點。畢竟是不同國度,隔了這麼長的時代,作者的品位基本讓我不敢苟同,偶有真知灼見,大抵當小説讀過,事事都要參合在裏面的作者真是礙眼。愛彌兒和蘇菲結合了,作者也像父親一樣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故事進行到這裏還算圓滿。然而從愛彌兒獨挑大樑開始,劇情才剛剛開始。

愛彌兒的書信中也透露,是從作者離開以後故事急轉直下。愛彌兒的最大考驗是原本對不能白頭偕老嗤之以鼻的妻子忽然出軌這件事。能否從奇恥大辱中調整好心態走出來是一個男人成熟與否的標誌,而作者正想告訴大家,在他功成身退之後,他的教育成果完全具備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夠獨自直面新的問題,勇敢堅強合乎道德地處理。最後再給他一個還算歡喜的結局(假結婚那幕瞬間出戲啊)。

如是觀之,我並不認為愛彌兒是個教育成功的典範,至少像愛彌兒這樣的男人出現在我面前,我是不會動心的(好在以蘇菲的'標準擇偶,他也不會看上我)。他健康強壯,他人格高尚,他興趣廣泛,他有能養活自己的一技之長,他還家底殷實,但缺乏的恰恰是作為一個人該有的情趣和生命力。人可以有缺點,未必要像愛彌兒這樣表面事事完美,但不能缺少情趣,不能凡事像機器人一樣地理性思考下判斷,狀似嚴謹,實則呆板過頭,和這樣的人生活,每一天將是無比沉悶了無生氣啊。我並不希望我兒子將來是這樣的,哪怕這樣的他能像愛彌兒一樣娶個合我心意的媳婦,代價也未免太大。我希望他發自內心真正的快樂,而不只是按照我灌輸給他的標準下的快樂。

教育是一生的修行,孩子終要獨立。在自我修行的漫長的道路上,始終熱愛並享受平淡生活的樂趣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17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

《愛彌兒》是法國啟蒙思想教育家盧梭的著作,他在書中極力倡導自然教育思想,根據學生的發展階段實施教育。其自然教育思想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學生從生活和實踐中去切身體會,通過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獲得他所需的知識。

“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兒童是不應該只跟從一個嚮導的……所以,我們必須一般地觀察問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看作抽象的人,看作無時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響的人。”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或從事不同的職業,或過着不同的生活,他們有着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他們也有自己的特長或某些優秀的品質。從他們的身上,學生可以學到更多優秀的才能,這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變化無常,生活中任何一個小細節都可能影響學生的思維、行動……因此,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細心和耐心,“要防止他們的心沾染罪惡,要防止他們的思想產生謬論”。

教育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其中“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交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問題不在於他拿什麼東西去教學生,而是要他指導學生怎樣做人。他的責任不是交給學生行為準則,他的責任是促使他們去發現這些準則”。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長的,做教師的我們不可能一直陪在他們的身邊,也不可能一直都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評價與指點。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賴別人過完一生!學生的人生之路最終還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的。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學習、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另外,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對於學生所犯的錯,我們最好不要給與直接的糾正,而是對他們的言行進行稍加提點,讓他們可以自己發現錯誤,讓他們自己領悟處理該類問題的準則。一般來説,自己領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別人灌輸的更讓人印象深刻!

“在任何事件中,你們的教育都應該是行動多於口訓。”這是盧梭在書中反覆強調的觀點。是啊,相對於口訓而言,行動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當你滔滔不絕地向學生講述一個深奧的道理時,任何語言對他們來説都是枯燥的。當然,如果你在語言表達上有獨特的魅力,自然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讓他們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不過這份激情也是短暫的,只要時間一衝就沖淡了……“學生是最容易忘記他們自己説的和別人對他們説的話,但是對他們所做的和別人替他們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記。”

説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個詞——懲罰。在我們接受教育的這麼多年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過懲罰。我們現在也是一名教育者,關於“懲罰”的問題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學生而懲罰學生,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後果。”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純粹的懲罰並不能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錯誤。如果不能讓他們知道錯在何處,那懲罰只能起到加深學生對你怨恨的作用。當你的學生對你的怨恨加深並且不知道錯在何處時,這個老師也就很失敗了?得不償失也就如此!

盧梭在書中寫道:“母不母,則子不子。母與子之間的義務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沒有很好地盡她的義務,則對方也將不好好地盡他的義務。孩子知道應該愛他的母親,他才會愛她。”我認為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沒有盡到一個老師的義務,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學生乖乖地接受我們的教育?“要想成為一名優秀人民教師,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即使我們沒有足夠淵博的知識,只要對學生有顆愛心,我相信,我們也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因為:“用熱心去彌補才能,是勝過用才能去彌補熱心的!”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18

他的小腦袋瓜裏裝滿了十萬個為什麼,總是嘮叨個沒完;他嘗試去觸摸未曾見過的東東,即使是個癩蛤蟆;他可以擺弄個玩具娃娃一上午不休息,可下午卻直接把它打入冷宮。他接收着周圍的一切帶給他的信息,然後依靠着大腦中尚不成熟的信息處理機能給予反饋,帶着大腦的指令去做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讓人直呼:我滴個乖乖來。可他是如此的純粹,不藏着掖着,該哭哭,該鬧鬧,前一秒還噗嗒噗嗒的掉着眼淚,下一秒就能因為你的一個鬼臉哈哈大笑,看着淚珠掛在那開心的嘟嘟臉上,竟讓人有一絲成就感。他是如此的自然,還未受到這世間醜惡的薰染,我是如此的想要靠近他,可又怕身上的惡魔有機可乘。親愛的愛彌兒,跟你在一起,我怎感到無所適從。親愛的愛彌兒,我還未用指尖觸摸你的小手歡迎你的到來,便已慌亂,我怕自己還不夠成熟,我怕還沒有想好該給你一種怎麼樣的陪伴,我又能為你做些什麼呢。

我想要教你美德,可又不想你這麼早接觸到善惡。我希望在你年幼時看到的是童真無邪的你,我希望你在童年時盡情的玩耍,盡情的去揮霍你的時光,這將成為你一生中美好的記憶。我不想你小時候就那樣懂事,我不希望你成為一個小大人,不希望你明辨是非。有些人天天把真善美掛在嘴邊,卻成了他們偽裝自己的工具,也成為了自己的束縛,甚至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我和他們一樣,對真善美的含義都沒有了解清楚,又怎敢教授你。

我想要教你語數外,可一想到你那抓耳撓腮的模樣,我又怎麼忍心。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三歲就開始上學,這太可怕了,他們從小就要學習英語,熟讀弟子規,背誦乘法口訣。現在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父母頂着巨大壓力,買到了學區房,支付高昂的學費把孩子送到學前班,又怎會控制住自己不把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呢。當父母對孩子抱着巨大的希望,當他們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攀比,親愛的愛彌兒,如果我這樣做的話,你還有什麼自由可言呢。你不需要藉助這些去獲得智力、邏輯上的開發,這些知識反而會消磨你的意志,掩埋你的潛力。我只希望能和你一起做做小遊戲、造一所小房子、捏一下小泥人。

我不希望你迷上手機,看到現在太多的孩子無時不刻盯着手機,我真的很害怕,怕你也會像他們一樣。你的世界如此之大,怎能偏居手機一隅,這個角落的內容確實很精彩,它像是另一世界,但是親愛的愛彌兒,你的世界不在這。很遺憾我們沒能給你做個榜樣,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自制力神經發達,在手機面前我們表現的就像個低能兒,甚至一些父母親自將手機送到孩子的面前,以免他們嚷嚷個不停,讓自己取得片刻的寧靜。我不否認,從手機中你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現在的手機傳達信息更多的是你這個年齡不相匹稱的,如果可以,我多麼希望你接觸手機的時間儘可能的往後推延,哪怕是一天,但在你拿到手機的那一天,我一定給你拍張照片:親愛的'愛彌兒,歡迎來到互聯網的世界。但請不要忽略外面的世界,它是如此的美麗、讓人陶醉,你要了解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多麼想帶你去鄉下沾花惹草、騎驢牽羊、逮個魚兒摸個蝦,這大自然的饋贈,我敢保證,會讓你一刻也不想離開。

我會給你講故事,我會給你讀伊索寓言、格林童話,但我僅僅是跟你講故事的內容,我不會告訴你故事中誰對誰錯、我們以後應該怎麼做。在大灰狼與小紅帽的故事中,我希望你不僅因為小紅帽和奶奶的得救而手舞足蹈,我也希望你對大灰狼也有一絲的同情心。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也可以站在更多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因為別人所謂的大道理先一步進入你的耳朵,而一直牽引你思考的方向,如此,我會很欣慰。

親愛的愛彌兒,我不會悉數滿足你的要求,即使你在哭泣;親愛的愛彌兒,我不會因想讓你停止哭泣,而對你許諾什麼或對你撒謊;親愛的愛彌兒,我不會因為你即將犯錯而制止,那隻會讓你以後栽更大的跟頭。如果你跑的太快,我不會大聲對你喊:愛彌兒呢,請慢一點,如果你因此摔了一跤,那請你自己爬起來好了。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19

我早就聽説盧梭的《愛彌兒》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絕世之作。曾有人作這麼評價:縱令其它教育著述全毀,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還留存,教育園地還是馥郁芬芳的。懷着一份探究和崇拜的心情,我拜讀了盧梭的《愛彌兒》。看後才知道後人為什麼會如此評價這本著作了。《愛彌兒》確實是值得老師和家長拋忙去看一看的好書。

盧梭的《愛彌兒》以夾敍夾議的體裁,論述了教育的`各個領域理論及孩子從嬰兒時期到青年時期各階段發育成長的身心特點。貫穿其中的鮮明線索就是“歸於自然”和“發展天性”。他細密的描述,獨到的見解,精闢的闡述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思考和借鑑。下面我談談讀《愛彌兒》的第一點感想。

要解放孩子。盧梭認為嬰兒期也不能“把嬰兒的手足束縛起來”,要讓“新生的嬰兒伸展和活動他的四肢”。孩子稍大了就不能讓他呆在空氣污濁的屋子裏。“反而每天都要把他帶到草地上去。在那裏,讓他跑,讓他玩,讓他每天跌一百次”。他認為“從自由中得到的益處可以補償許多的小傷”。這些觀點寶爸寶媽們有嗎?

也許這些道理都懂。但是不妨看看我們的周圍:多少孩子的身邊不是“前呼後擁”?多少父母長輩對着孩子喊“不許跑!”、“不許跳!”、“別吵了!”之類的話?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有過多少的要求、多少的束縛和多少的限制啊!解放孩子,讓兒童成為自然的人、自由的人説説容易,做到何其難啊。

盧梭主張“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即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他覺得“事事由他作主,反而比你作主要好一百倍”盧梭的卓見把教育引入了新的軌道。

尊敬的寶爸寶媽,解放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這是我這次要對大家講的要點。您看懂了嗎?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20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滿足自己的慾望的人。那麼,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辦法是達到慾望和能力之間的平衡,用擁有的能力去滿足擁有的慾望。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慾望也得到了滿足,這樣人就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狀態,能力和慾望之間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獲得幸福。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少,所感覺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為讓我們痛苦的不是缺乏什麼,而是需要什麼。

除了公認的幸福因素健康、體力、良知以外,每個人對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實上,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和良心上受到的譴責,其他一切痛苦都源於個人的想象。

法沃蘭曾經説過:“一個人的財富越多,他想要的`東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獲得自己所缺少的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捨棄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對幸福永無止境的追求。一個人如果能在自己現有的物質基礎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會很快樂。同時,他也會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做壞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慾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吧,這樣痛苦就會離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堅守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位置上,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要脱離了那裏。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21

談到教育我相信大家都會浮現出這樣的一些問題。什麼是教育?怎樣去教育?教育又是為了什麼呢?這是很多人的疑惑也是大家一直在討論的熱點話題。前有虎媽狼爸,給幼兒園的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壓得孩子喘不過氣,後有濟南一博士以偷電動車為生,還有大學生抑鬱症頻發,高中生跳樓事件,這些目前出現的種種現狀讓我們思考更讓我們反思,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帶着這樣的思考,也是跟着小組的選擇安排我去讀了《愛彌兒》這一教育著作,希望通過閲讀可以解決上面的問題。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裏就變壞了”,這是法國思想家盧梭的教育著作《愛彌兒》的第一句話。也是對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這句話也反映出盧梭認為人性本善,是社會上的一些腐化的東西使人失去了本性從而變惡,基於此盧梭在《愛彌兒》中倡導的是自然教育,順應本心。

該書創作於18世紀,而18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同樣當時的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在此背景下盧梭以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為主人公,敍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成長和受教育的全過程,根據他成長的不同時期提出對應的教育原則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德智體感愛五方面的教育。共分五卷。第一卷,嬰兒期着重論述了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自然發展。第二卷,幼兒期是着重論述了對2歲~12歲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少年期論述了對12歲~15歲的少年進行智育教育。第四卷,青年期着重論述了對15歲-20歲的青年進行德育教育。第五卷,愛情。以蘇菲為範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樣板,同時對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也進行了論述。

首先在第一卷,幼兒期盧梭首先提出了人的發展的目 的、教育的作用和原則:從自然出發,以符合自然的方式把人培養成公民,同時防止社會將人引入歧途。其實這裏盧梭提倡的是不要溺愛孩子,在嬰兒時期我們只需要給他必要的幫助同時注意防範,防止他偏離自然生長就好。在我看來,教育就是使人成為真正的人。那麼這裏人是“自然的”還是“公民”其實並不衝突,只是對於不同的事情我們有不同的選擇。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關係,而我們教育中也應該包含如何平衡這二者關係。

在第二卷幼兒期的時候,這一階段的`爭議比較大,因為在這一時期對於孩子性格等的培養至關重要。談論的是自由,盧梭提出了他著名的“消極教育”原則。

第三卷和第四卷分別是少年期和青年期,少年期的潛力巨大應該進行智育,青年期會有情感懵懂應該進行德育。盧梭在德育這裏倡導的是通過實際的事物來進行教育。這裏也剛好反映出我們目前德育教育缺失的一個主要的原因便是過於書本化。同樣在智育的時候盧梭也倡導的是不要過多的去進行理性教育。其實這裏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我們不去進行理性教育僅僅依靠自然教育又如何能夠真的使孩子瞭解到他們應該瞭解到的東西呢,這也是盧梭過於理想化也是不適用與當代社會的一點,僅僅依靠孩子自己探索是不行的,同樣的現代社會孩子們更為早熟,在這種情況下,理性教育我認為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所有的理性教育孩子都不能理解,我們要做的也是父母主要做的就是弄清孩子的特性,有針對性的進行理性教育並結合實際,言傳身教這才能更好的實現教育。

要想真正的使人成為人,首先對待孩子的教育要因人而異,要多關注孩子,我一直覺得父母跟孩子最好的相處模式可能是朋友或者説是大多數是朋友的存在。盧梭説:“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在偏見、權威、需要、先例和社會制度的荊棘中為靈魂築起一道圍牆”那我認為,教育是要為靈魂建造濾網,給原有的靈魂上添加我們的先進知識,包容吸納改進,這才是我認為的真正的教育。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22

讀過了《愛彌兒》之後,我學到了很多很多,在閲讀的過程中,我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會一直跟隨着書中愛彌兒的成長經歷,他身上發生的一個又一個的有趣故事,不斷地聯想自己的未來教育之路。我本身很喜歡小朋友,也正是這個原因,讓我選了這個教育專業,看着愛彌兒的成長,我的腦海裏面,彷彿在為日後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描畫着偉大的藍圖。當我看到盧梭先生在兒童教育上的獨特見解,我會感到很震撼,心中跳出一句:“這樣也行?”當我讀到那些與我自己有共鳴的觀點的時候,我就會感到一定的成功感,幻想着未來,幻想着自己能把孩子教育成才,從中得到無盡的喜悦與成功感。

讀過盧梭的名著後,理所當然的是,我對這名偉大的作家、思想家的認識也進一步加深。記得最初接觸他,是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不過對他的描述也只是粗略地列出其作品名字、思想概況、對社會國家的重大貢獻等等。而且他是歷史書上眾多歷史偉人的一個,我只能很抽象地記憶着他,坦白説,我對他的認識不深,也沒有什麼敬佩之情。不過在閲讀其作品之後,我對他的瞭解可以説是上了一個層次。他是不僅僅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他也是一名稱職的父親。

雖然愛彌兒是虛構出來的一個孩子,但是書中描寫其從出生、成長到結婚成家,從家庭走進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他以愛彌兒的年齡層次作為劃分章節的依據。第一,初生到兩歲的嬰兒時期的教育,第二,兩歲至十二歲兒童的教育,第三,十二至十五歲兒童的教育,第四,十五歲至成年階段的教育,最後還有一部分是關於他對“女子教育”的看法。如此細緻的分段分析,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並且配合生動有趣的日常生活故事,讓我對盧梭的兒童教育觀有了感性的認識。

盧梭先生在《愛彌兒》中,表現出的“自然教育論”,顧名思義,盧梭是推崇“教育遵循自然”的法則,在我的理解中,可以具體從三個大方面去深入體會,它們分別是:第一,崇尚個性發展,因材施教。第二,重於示範,輕於懲罰。第三,注重實踐活動。

首先,盧梭特別強調,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環境和具體情況因人而異,絕對不可以千篇一律。儘管如此,盧梭的道德教育方法還是具有其鮮明特色,最突出的是順應自然和行為實踐。盧梭提出道德教育要“順應自然”,道德教育的程序要符合兒童成長的自然性,這體現在他的分期理論上:第一階段是兩歲以前的嬰兒,盧梭認為應着重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自然發展。第二階段是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他主張應該對他們進行感官教育,因為這一階段的兒童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第三階段是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已經具有一定的感官感受經驗,所以盧梭人為應對他們進行智育教育。第四階段是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他們開始進入社會,所以要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第五階段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這是要對他們進行愛情教育。道德教育的內容要適應兒童情感和智力的發展水平;道德教育的目標要切合兒童的個性特點。因此,盧梭主張從嬰兒出生時起,伴隨他一生成長過程中都應得到自由,要排除各種外在的、強制的束縛,這樣才是合乎自然的,他極力主張“遵循自然,跟着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

其次,在書中,我們幾乎不能找到盧梭對孩子採取訓斥、責罰,這應該是他反對舊教育當中的“訓誡法”和“灌輸法”所造成的。他認為要通過道德習慣、道德情感和道德認識的途徑,重行為實踐而不尚空談,重示範引導而不尚訓斥,使學生在自然而然中養成道德行為,鞏固道德教育成果。

《愛彌兒》裏有一個關於教育愛彌兒不要在玻璃窗邊打球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我腦海中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也讓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當愛彌兒頑皮而不聽取家長的勸告,在玻璃窗旁邊嬉戲打球,他不小心把玻璃窗打破了。按照我們通常遇到的情況,家長大多數會訓斥我們,讓我們因為恐懼而感到羞愧,其實我們未必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繼而,家長便會很快地幫我們把錯誤改正,把傷害缺陷彌補好,孩子往往對後果一無所知。然而,盧梭則選擇讓破的玻璃窗繼續放置在原位,不進行修補,讓愛彌兒自己去親身感受、深切體會做錯事,所要承受的'後果,雖然他是被迫熬過寒冷的夜晚,不過這個經歷是可貴的,是讓他真真正正知道是與非、對與錯,一種責任感同時會生髮出來。實實在在的感受與承擔,比接受訓斥好得多。最初接觸這種教育方法,我感覺有點極端、放任,不過深思之後就發現當中啟發性、實踐性是無比的重要。

再者,老師的示範、學生的實踐,也是盧梭多次強調的教育重點。我們不難發現,盧梭的道德教育方法中另一個方面是特別強調行為實踐。行為實踐既包括教育者的身體力行、示範引導,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參與活動、實行踐履。盧梭在教育愛彌兒時就始終堅持這一條,他們共同到工廠學木匠,共同到農村學耕種,這種言傳身教、重於示範的教育方法,也使我眼前一亮,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缺乏這種以實踐活動為主的傳授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卻是最直觀、最高效的,盧梭提出的“遠離説教”和“讓孩子享受快樂和自由”無論在當時或是現今,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也許部分讀者會認為“自然教育論”有些部分過於偏激,而且也不是完全適合用於現在的孩子們,不過,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則是經久不衰的,也是當今社會上仍然值得我們提倡的精神。“自然教育論”可算是《愛彌兒》中的靈魂,它把教育方法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23

“教他們不去聽那些廢話,也就是對他們進行了非常有用的教育了。”

《愛彌兒》第一卷的最後部分,講到孩子學習語言,本文來談談幾個關鍵點。

01、從哭開始表達

孩子出生從第一聲啼哭開始,他在使用人類的這種基本的通用語言進行表達。這種表達,只能通過語調和節奏來表達有限的內容,但是確實孩子學習語言的第一步。

這裏的學習可以會引起誤解,因為哭沒什麼好學習的,每個人天生就會。但是這裏的學習是指孩子對哭的運用。

此時的嬰兒如果只有在痛苦時哭,那麼成人就知道他此時需要幫助,可以立馬實施幫助,換尿布、餵奶等等。如果不能夠找到痛苦的原因,成人應該鎮靜,不能通過搖晃或者撫摸的方式叫他不哭。

因為沒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我們就在助長嬰兒通過哭來擺佈成人的習慣。這種習慣通常會很頑固,比如很多大孩子在玩具商店裏面打滾,成因從嬰兒就開始。

02、不對他們説廢話

最初,嬰兒以哭的方式來和成人交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在使用他們的語言和這個世界交流。但是我們往往不知道他們的語言,妄圖以自己的想象去和他們交流。

這種妄念表現在很多方面。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成人和他説很多話,擾亂了他的學習。在小時候應該經常性的教幾個簡單的發音,清晰、重複,而且這幾個詞要他能夠觀察到。比如説媽媽等等。多了反而會讓他混亂。

在稍微長大的時候,成人會説一些超過孩子能夠理解的話,比如問“愛不愛啊?”之類的問題。這些話對孩子來説是廢話,因為他們不能夠理解,反而引起他們的混亂。就是能夠回答對,也不是通過理解,而是他在判斷形式,按照最有利於他的方式回答。

教他們不去聽廢話,家長首先要意識到那些是廢話。這種教育就非常有用了。

03、限制詞匯量

人們在教孩子説話這件事情上操之過急,反而會產生相反的結果。而降低這種急躁感或者焦慮的結果就是不用專門提高孩子的詞彙量。

如果只瞭解詞彙,而不瞭解詞彙背後的思想。這就是鸚鵡學舌,有壞處無意義。因為通過不同場合的使用同一詞彙,哪怕是用錯,但會讓這個詞的意思深入人心,而且隨着場景的逐步增加,孩子自己會產生區別,用新的詞彙去表達新的'情況。

簡單的説不在詞彙上不拔苗助長,他們才能把已經詞彙,通過經常反覆的比較,深入把握每個詞的意思。等他們長大以後不至於混淆這些詞的意思。

04、迴歸語言的本來意義

否定了很多的方面,但是如何把握這其中的度?就是在孩子語言發展的每個階段,迴歸語言的本來意義,即交流。

在嬰兒時期,哭就是一種交流,成人需要準確迴應這種交流,那孩子哭的這種交流方式也不會變形。

在説話階段,不需要操之過急,因為單單會説並不是最重要的,最本質的是讓孩子學會每個詞語背後的思想,從而能夠實現準確交流的目的。

在更大一些的時候,也不用要求他們的語法,字的正確性,而是看發音是否清晰,用詞是否恰當。交流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清晰意思,而不是書法優美,態度端正等等外在的東西。

總之,語言是拿來交流的,特別是孩子,應該聚焦於本質,其他的東西不需要教,自然就學會了。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24

《愛彌兒》,這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這樣的不朽之作,令我肅然起敬。

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全書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雖然從現代社會看來,把德、智、體的教育截然分開的施教方法是不科學的,但是在當時,這樣的教育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

以下我將講講讓我產生共鳴的兩點教育思想。

盧梭最偉大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其概念比較抽象,據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這樣,比如説:天冷了,窗還開着,老師不是直接提醒學生,關窗可以讓你感覺温暖;而是讓學生自己體會到冷,並自己去關窗,讓他們自己體驗到通過關窗可以減小寒冷程度。這樣的教育是比較依靠學生的實踐和生活的,其效果速度比較慢,而且得出的規律也不成體系。從我們現在看來是太注重孩子的個性解放了。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的書本知識傳授,它是前人的豐富經驗整合成的系統規律,可以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缺少了孩子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所以我覺得讓學生通過個人實踐加上前人經驗,這樣可以保留一點學生的.自然天性,又可以給予社會的引導,這樣的教育會不會更加完善一點呢?

書中強調:“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我們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要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25

自然人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他是一個數字單位,一個絕對整體,只對自己或自己的同類負責。公民只是一個取決於分母的分數單位,其價值在於他與整體(即社會)的關係。一種好的社會制度懂得如何改變人的天性,為了給他相對存在而除去他的絕對存在,並把“我”運送到共同體的一部分,並且只對這個整體很敏感。

書中例舉了羅馬將軍馬爾庫斯·雷古魯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被俘虜,然而他已經成為了迦太基人,且擁有相當的地位和財產。然而在迦太基人的一次戰敗後到羅馬卻拒絕外國人的身份坐在羅馬元老院中,而當羅馬元老們試圖挽救他的生命時,他卻憤怒的慷慨陳詞,羅馬必須戰勝迦太基。最後他被迦太基人折磨致死。我很佩服他的勇氣然而這種對於國家的愚衷卻是盧梭不贊成的。

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培養下一代新興青年呢?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在指導學生的自我教育的過程中,我想勸告青年教師和學校領導者們阻止一種最主要的困難,那就是故意地、人為地做出教育別人的樣子。”未來的學生們受着高素質的教育,在父母的希望下變得能歌善舞。天性開朗活潑的他們,如果一味地進行思想灌輸和説教,必然不會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為此,我們需要在實踐中根據學生特有的地域、文化、性格等特點,開展一些針對性活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

那些處於社會秩序之中的人把情感天性保持在首位的人,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因為他一直處於矛盾中,總是在自己的願望和自己的責任之間漂浮不定,它既不是自然人,更不是一個合格的公民。言行一致,熱情滿懷的走下去或許有一天會出現理想中的自然人或者公民。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26

我們太過於通過表面現象判斷幸福了。我們想當然的認為幸福所在的地方,往往是它最不可能存在的地方。我們往往在不可能有幸福的地方尋找幸福。快活是非常不確定的一個表徵,一個人快活並不一定就表明他很幸福。一個快活的人往往是一個不幸福的人,他只是在努力地欺騙他人,並轉移他自己的注意力。

我們生活在生活中,卻不敢捫心自問,這是我們嗎?帶着一副面具,幾乎從未做過自己,當我們被迫做回自己的時候,這生冷的面孔我們看着可會安心?曾經因為戰爭的影響,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一書中表現了自己的極度空虛,書中的他諂上媚下,故作小丑去求得他人的關注,可是結果呢!那一雙彷彿能攝取人魂魄的眼睛嚇住,彷彿懂得他所有的不堪一般。敏感的心乞求獲得更多的關注,或許連他自己都不懂得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在我看來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幸福的特徵就是心靈的平靜,所謂知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幸福就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悦。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着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後,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當你實現一個願望、達到一個目的、愛一個人、被人愛、一時的心情愉悦、快樂等等都屬於幸福。幸福沒有距離、沒有標準,幸福是一種感覺。當你心滿意足時,就是幸福。知足常樂能使幸福保鮮。有人説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穫;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是“長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回憶;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27

《愛彌兒》的童年期,是盧梭講述的最詳細的一部分。童年是孩子思想認識快速發展的時期,對一切事物,他開始有自己的看法與判斷。在他的眼裏,一切都那麼新奇。“兒童期是從兩歲到十二歲,這是人生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也是種種錯誤和惡習逐步滋生的時期,如不及時糾正,他們就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深處紮根,永遠無法根除。”此時,家長和教師的引導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的語言、態度、方法等等都對孩子的發展有着很大影響。

愛彌兒童年的經歷,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與指導。這種指導,並不只是在理論的高度,而更多的是實踐。愛彌兒的.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孩子們都會遇到的問題,如哭的時候、任性的時候、撒謊的時候……作為家長或老師,應該如何應對和引導,書中做了詳細的描述及講解。這些問題也是此時期的孩子經常出現的問題。

書中尤其對教師提出了諸多建議與要求:因材施教、寓教於樂、公正善良、熱情淳樸、謹言慎行、做孩子的模範……細緻的講解與深入的分析,帶給既是教師又是家長的我們許多良策。“奇怪的是,人們除了向孩子灌輸‘競爭、嫉妒、猜疑、虛榮、貪婪和怯弱’之外,竟然想不出其他的手段。而人們還以為自己創造了教育的奇蹟。”切不可讓這愚昧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延續下去。

“要想培養他們的智慧,首先要培養他的體力,鍛鍊他的身體。”不要認為鍛鍊就會影響學習,不要等到身體柔弱到不堪一擊了才想起鍛鍊的好處。近年來,國中畢業考試中體育測試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國家旨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可很多學生卻是在進入九年級後才開始惡補體育測試內容的。真希望家長能從小就注意讓孩子鍛鍊身體,真希望這種用考試來促進身體素質提高的方法早點結束,讓健身成為人人自覺的行為。

書中還對如何訓練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做了詳細的講解。即將成為父母的人,先讀讀這本書吧,相信你會受益多多的。

我的寶貝,剛剛走進童年。經常看着天真可愛的她,想:“寶貝,我該如何愛你?”總想讓她受到最好的教育,總想祈盼她有最平坦順達的人生路,總想讓她時刻都快樂幸福……我想,這也是每一位父母的心願吧。

帶着《愛彌兒》給我的啟示,陪寶貝走過童年。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28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三種,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他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我認為盧梭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教育對於現代社會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現代社會對孩子總是喜歡進行超前教育,對兒童甚至進行“填鴨式”教育。如今的兒童,為了“打好升學的基礎”承受者沉重的知識學習的負擔,大量練習題鋪天蓋地地壓向他們。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除了超負荷地要孩子讀書、寫字、計算外,還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和假期的學習班,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動和愛好。這時的兒童心智還不是很健全,他們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裏去感悟人生的斑斕多彩,什麼是美好的。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29

暑假裏我有幸讀到法國教育學家的盧梭的曠世名作——《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直接表達了盧梭主張的教育觀念,即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這也正是我我在過去一年的教學中所欠缺的,而在《愛彌兒》這本書中,我也重新定義了自己教學的目標和方向。

一、培養什麼樣的人

“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我們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我們的第一個教師便是我們的保姆。

二、怎樣教學生

“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問題不在於防他死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而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不小,特別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面臨學業的巨大壓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學之後,又面臨就業的壓力。如今大學生、研究生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前不久還有大學生自殺,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殺的報道。盧梭的教育觀點是,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學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對挫折。

三、痛苦教育

“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什麼傷,而且,要是他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嘗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非常苦惱的。忍受痛苦,是他學習的頭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有些人用各式各樣的東西把孩子圍起來,預防他受到任何傷害,以致他在長大後一有痛苦便不能對付,既沒有勇氣,也沒有經驗,只要刺痛一下便以為就要死了,看見自己流一滴血便昏倒過去,弄成這樣的結果,我們還能説這一大堆設備有什麼用呢?”痛苦教育大概也應該是現代社會所必須的,我們不能總是小心翼翼地避免孩子們受傷,因為受傷總是難免的。但是我們可以告訴他們避開無謂的傷害或受傷。比如利器戳到眼睛總不是好事。但是,有一些傷痛大概再所難免,比如奔跑中的摔倒。我們應該讓孩子們知道誰也不能避免痛苦的困擾,但這不意味着我們一遇到痛苦就要投降。不然我們的孩子就會太軟弱,太沒有力量。如果被打火機的火花燒了一下手指,他們就知道玩火是危險的;如果手指流血我們就要教他們學會使用創口貼,方法是最重要的!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30

《愛彌兒》是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本書是盧梭通過對他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閒暇,我就手捧《愛彌兒》,似乎每時每刻都在經歷思想的洗禮。現摘錄一些觀點如下,並略寫些感悟,與大家一同分享:

“有時候,一個兒子不尊敬他的父親,多多少少可以原諒,但是,如果一個孩子的天性竟泯滅到不尊敬她的母親,那麼人們就應當趕快像掐死一個不配見天日的怪物那樣掐死這個可惡的人。”

範美忠在《那一刻地動山搖》一文中説,“我是一個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卻不是先人後己勇於犧牲自我的人!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不敢想象這位連母親都不愛的人,天性何在,愛心何在?作為一個母親,我疼愛我的女兒,但是一定要切記在疼愛女兒的同時一定要教她怎樣尊敬我、愛我。

“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之後怎樣保護自己,教他經受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裏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户外活動,學會熱時脱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後,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網絡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對別人表示關心和善意,比任何禮物都能產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禮物對別人來説都有更多的實際利益。”“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你愛別人,別人就會愛你;你幫助別人,別人就會幫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對你就會親如父子。”

多有哲理的話呀!人與人相處都是相互的,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其實付出的時候不求收獲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我不是聖人,但是可以把這種美德當作一種目標。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孩子,而且對各種年齡的人來説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

的確,在社會上,沒有哪個人不做好事的,即使是壞人,有的對父母有孝順的一面,有的對妻子有體貼的一面,有的對兒女有慈愛的一面,但是他所有的善心都無法抵消他所做的壞事。“不做壞事”才是一種境界,即便你沒有做一件好事,但是你沒有做危害別人、危害社會的事情就應該是一個好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雖然不是聖人,其實也有必要不斷地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的行為有損別人就應該改過,這樣才會不斷地淨化純化自己的靈魂。我是一名母親,還是一名教育者,在道德方面一定要銘記盧梭的這句話“決不損害別人”,這樣才會教育出許多“不損害別人”的學生來。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31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作者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狀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貼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個性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

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説的:“人們也許希望他的教師以前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希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説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麼他憑什麼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驗,當然能夠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完成一次之後,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於説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能夠預斷第二次也必須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於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説,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職責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這些來説,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説,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讀完這本著作,我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足夠重視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沒有充分思考到學生的自主性和個體差異性。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十分值得:“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我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務必充分思考到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把“要我學”變“我要學”。

愛彌兒的讀後感 篇32

暑假名存實亡,以前還讓休息個10天和半月的,今年連這點也沒有了。幹也沒幹成個什麼,休息也沒休息成啥樣。假期,反正就這麼拖拖拉拉、糊里糊塗、窩窩囔囔的被打發了,真是可惜。

張馳有道,乃社會前進和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難道當官的連這點也不懂?這樣教師受苦不説,學生受害可就大了。教師反映説,假期補課、上新課,開學後學生上新課就沒興趣、沒勁了。真是疲勞戰術、拔苗助長、欲速不達。

不過,收穫還是有的,雖然沒放假,畢竟沒有正式上班那麼緊張,抽時間完成了夙願,讀了一邊《愛彌兒》,儘管是粗粗的瀏覽了一邊。

《愛彌兒》,18世紀法國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盧梭著,假借對虛構人物愛彌兒從出生到長大的跟蹤培養,詳細敍述了其自然主義的教育觀,讀起來真讓人蕩氣迴腸,歎為觀止!

自然主義教育觀,即主張按照兒童自然成長的規律來培養孩子,一切順其自然,張揚個性,以使孩子健康成長。盧梭主張自然主義的教育觀,明顯反對英國洛克的紳士教育觀。法國,崇尚自由、民主、創新、浪漫,似乎明顯可以看出受盧梭自然教育觀的影響;而英國人處處中軌中矩的紳士風度,又似乎明顯可以看出洛克紳士教育觀的.影子。當然,作為教育家,盧梭對洛克的揚棄和超越,以及以後赫爾巴特對盧梭的繼承和發展,這都是正常的現象,他們各具千秋,都對世界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都是偉人。

我認為盧梭對兒童教育最感人和成功之處在於對兒童10歲-15歲之間和20左右即將談婚論嫁時期的教育。

10歲-15歲時期,愛彌兒有一次特別的調皮任性,要出外旅行,盧梭就表面上任其按自己的方式行動,盧梭知道其結果必然要碰壁和失敗,為了不致孩子有什麼危險,盧梭又暗地派人跟蹤保護,直至孩子在碰了壁後自我醒悟,完成了自我教育,這即典型的自然教育法。

當愛彌兒到20歲談婚論嫁時,盧梭對其和蘇菲之間戀愛的描寫,極為細膩傳神,那些細微美妙的描寫,可使任何言情小説家汗顏和相形見絀、望塵莫及。當然,盧梭不是言情小説家,主要是要闡述其自然教育觀。當愛彌兒和蘇菲雙雙墜入愛河,看官都認為水到渠成,他們就要結婚時,盧梭卻來了個急剎車:讓愛彌兒到鄉下鍛鍊,學習木工技能,以得到作丈夫的能力。之所以不在城裏,因為盧梭認為鄉下自然,沒有城裏那麼多的污泥泏水,鄉下的環境自然清新。

很是遺憾,由於自己才疏學淺,對盧梭大量關於哲學的論述、尤其是對宗教的論述,多半半懂不懂,更多的是根本不懂,只是走馬觀花的瀏覽了一下。但就哲學來説,盧梭主張不要施恩圖報,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景仰。

以前斷斷續續的讀《愛彌兒》,主要是開始和結尾部分,寫過兩篇感想,《有感盧梭關於愛情的研究》和《驚歎教育經典——“愛彌兒”》。

不管怎麼説,儘管是粗粗的閲讀,總算是對《愛彌兒》有了一個全貌和梗概的瞭解,這也很心滿意足了。因為,這畢竟是和哲人和偉人的一次對話,心靈得到了一次沐浴和滌盪,收穫了澄明和敞亮,超越和昇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