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淑倫的詩句賞析

來源:文萃谷 7K

戴叔倫作為唐代的著名詩人,他不但才藝為世所推許,其一生也留下光輝的政績,在唐朝眾多的詩人中並不多見。以下是小編帶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戴淑倫的詩句賞析

客夜與故人偶集 / 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朝代:唐代

作者:戴叔倫

原文: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

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蛩。

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

譯文

秋夜裏一輪滿月高掛天空,

光華灑滿宮城的門户千重。

在京城能和江南一樣相聚,

大家反而懷疑是夢裏相逢。

秋風驚動枝頭棲宿的烏鵲,

露草裏唧唧哭叫着的寒蟲。

漂泊在外的遊客應該長醉,

相互挽留怕聽報曉的響鐘。

註釋

1、偶集:偶然與同鄉聚會。

2、城闕:宮城前兩邊的樓觀,泛指城池。

3、千重:千層,形容夜色濃重。

4、翻疑:反而懷疑。翻:義同“反”。

5、風枝:風吹動樹枝。

6、羈旅:猶漂泊。

7、曉鍾:報曉的鐘聲。

鑑賞

寫故人在秋夜月滿時,居然能偶集京城長安,感慨無限。因為相見非易,應作長夜之歡,故最怕曉鍾,擔心分手。

首聯寫相聚時間、地點;頷聯寫相聚出其不意,實屬難得;頸聯以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典故,暗寓鄉思。末聯寫羈旅之愁,應作長醉,款款寫來,層次分明,寫景有致,抒情深沉。

詩的頸聯通過烏鵲的驚動和秋蟲的悲鳴表現了夜色的沉寂和淒涼,書寫了身世飄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懷鄉思親的悲涼況味。

末聯中的“長”“畏”兩字用的最好。“長”意即永遠沉醉不願醒來,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中,才能忘卻飄零之苦,暫得歡愉;側面表現了流離之苦。“畏”是説害怕聽到報曉的鐘聲,曲折的表達了不忍與朋友分別的心理,傳達了對友情的珍視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賞析

這首

描寫了作者羈旅之中與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聯寫與故人相聚的時間、地點;頷聯寫在亂世中相聚實屬出其不意;頸聯寫秋夜的淒涼景色,暗寓他鄉生活的辛酸況味;尾聯寫長夜敍談,借酒澆愁,深刻地表達了對故人相聚的珍惜和朋友間深厚的友誼。全詩敍事寫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轉,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秋夜裏,一輪圓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城池沉浸在夜色重重的包圍之中。詩的開頭兩句,一寫時間:秋天的滿月之夜,一片清輝;一寫地點:京城長安,已沉睡在靜靜的深夜裏了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我們不期而遇,一起在長安相聚,卻令大家懷疑,是相逢在夢裏。雖身在長安,還能與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懷疑起來,這莫不是在夢中相會吧。“還作”、“翻疑”,感情真摯,筆底傳神。為什麼會有這樣動人的感情呢?因為自己離家在外,心境也是極為悽苦的.。

“風枝驚暗鵲,露草泣寒蟲。”秋風颯颯,驚飛了樹枝梢頭棲宿的烏鵲,玉露冷冷,秋草裏寒蟲唧唧地啼泣着。第三聯所寫的“驚暗鵲”、“泣寒蟲”,固切時序寫秋景,實寓有懷鄉的悲涼況味。“驚”、“泣”二字,含意深刻,寫盡了身世飄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於飲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裏只怕聽到報曉的鐘聲又要分手。末聯裏,作者直抒胸臆“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羈旅他鄉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鄉啊,那就長醉不用醒吧;雖欲相留,共話鄉情,卻怕聽到報曉的鐘聲,因為曉鍾一敲,彼此勢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長談,猶不忍分離,這既表現了對故人的深情厚誼,也加深了對故鄉的思念。

全詩情景交融,婉轉深至,韻調清美,悠然不盡。夜深將曉,顯示出異地故人相會的喜悦及友人們的真摯感情,襯托出羈旅生活的孤獨、寂寞和愁苦。他鄉遇故人,是人生之一大極樂,正因為當中浸透着多少的異鄉孤寂啊!

蘇溪亭

【作者】戴叔倫【朝代】唐代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白話譯文

蘇溪亭邊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

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干象《西洲曲》裏的那人是誰呢?

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豔麗的容光,顯得悽楚可憐。

賞析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與《蘭溪棹歌》相近。戴叔倫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舊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令,蘇溪在今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與浙江省東陽市不遠,這首詩大約是他在這段期間所作的。

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別之情。“蘇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候。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這時的溪邊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淥波”,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緒,正為下句中的倚闌人渲染了環境氣氛。“誰倚東風十二闌”,以設問的形式,托出倚闌人的形象。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干的那人是誰呢?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裏的人:“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干頭。闌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這位倚闌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的是什麼呢?“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雖是眼中之景,卻暗喻着心中之情:遊子不歸,紅顏將老。“一汀煙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體描繪。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豔麗的容光,顯得悽楚可憐。這景色具體而婉曲地傳出倚闌人無端的悵惘,不盡的哀愁。如此寫法,使無形之情因之而可見,無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詞裏的警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可能就是受到這首唐詩的啟發的。

四句詩全是寫景,而景語即情語,情景融渾無跡。詩人描寫暮春景色濃郁而迷濛,恰和倚闌人沉重而憂鬱的心情契合相印,詩韻人情,雋永醇厚。

蘭溪棹歌

【作者】戴叔倫 【朝代】唐

涼月如眉掛柳灣, 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鯉魚來上灘。

【注 釋】

⑴蘭溪:即婺州(今浙江金華)境內的蘭溪江,也稱蘭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蘭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搖櫓時唱的歌。

⑵涼月:新月。

⑶越:古代東南沿海一帶稱為越,今浙江省中部。

⑷三日:三天。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開時下的雨。

【譯 文】

一彎蛾眉月掛在柳灣的上空,月光清朗,涼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鏡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瀝瀝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漲,魚羣爭搶新水,夜半人靜之時紛紛湧上溪頭淺灘

【賞 析】

這是一首富於民歌風味的船歌。全詩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了蘭溪的山水之美及漁家的歡樂之情。

歌唱當地風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劉禹錫《踏歌詞》)取景多在日間。因為在麗日豔陽照映下,一切景物都顯得生氣蓬勃、鮮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們的美。此篇卻獨出心裁,選取夜間作背景,歌詠江南山水勝地另一種人們不大注意的美。這是它在取材、構思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通觀全詩,可以發現,這首船歌雖然以蘭溪之夜作為背景,但它着重表現的並非夜的靜謐朦朧,而是蘭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這,正體現出這首詩獨特的民歌氣韻,漁家的歡樂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