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7.95K

看完某一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視節目,講的全是美食。今天我看了一集“自然的饋贈”,講的是我國雲南香格里拉雪山上的原始森林,有一種精靈懷抱的食物,名叫松茸,它是野生菌類中的貴族,營養豐富,價格也很高,在大城市的飯店裏,一盤碳烤松茸能賣1600元。還講了浙江的冬筍和湖北的蓮藕,如果配上肉會特別好吃,一點兒也不油膩。還有云南大理北部的諾鄧山區,人們自己利用天然的鹽井又自己加工諾鄧火腿,看着很有食慾。還有吉林查幹湖的漁民冬季凌晨四點就要到湖面上捕魚,他們走在厚厚的冰面上,還有隨時警惕有裂縫的冰面,而且我看到漁民捕到的魚都是四五斤的大魚,沒有小魚,因為他們織的網都要是大網孔,所以小魚是他們故意讓漏掉的,等來年再放些魚苗。這部電視節目讓我增長了不少地理知識,瞭解了中國的美食以及美食製作過程和美食的原材料。

其實,我覺得這一部電視節目應該在我吃飯時看,能夠讓我吃的香,吃的多,要不光看吃不到,會覺得餓。哈哈,同學們,你們看了嗎?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2

20年前,養蜂人老譚向未婚妻許諾,結婚後帶她從事一項甜蜜的事業,出去養蜂,到處旅遊,既容易又浪漫。

但是現實並非如此,四處漂泊的日子讓他們變得勞累。清香的薄荷,焦脆的花生,獨特風味的泡菜,融入香濃的豆花當中,每當他們吃起家鄉的美食,所有的一切爭議都煙消雲散,家鄉的味道讓他們忘卻旅途的疲憊。

麥收季節,麥客們背起傢什外出幹活,一杆杆麥子割入籃中。風箱大柴,一堆旺火,沒有誰能比老婆婆更能讓這碗麪條美味精彩,一碗熱氣騰騰的麪條是招待麥客們絕佳菜餚。

海洋鈔票難掙,沒有牛馬力氣難享海洋衣食,夫妻倆一夜辛勤換來一網魚蟹。跳跳魚的抓取異常艱難,只因女兒愛吃,父親勤練五年,造就一身抓魚好本領,幾尾跳跳魚,就能成就一鍋靚湯,一家三口歡笑的圍坐在一起吃飯是最美好的時刻。

兄妹倆早早的抓好魚做好魚醬等待外出務工的父母歸來,孤身的老人也上山尋好野菌菇晾乾後留給兒女……半生闖蕩,無論腳步多麼匆忙,總有那麼一種味道鎖定記憶,牽絆故鄉。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

每逢週五,對於“吃貨們”來説,必不肯錯過21點準時端坐在電視機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這個一檔關於吃的記錄片,最近特別的“熱”、特別的“火”,要是誰沒有看過的話。哈,一定會被人笑話“out”了。

對於我來説,怎泥拱、香椿煎蛋、紫蘇炒螺螄等食物不斷撞擊着我的味覺神經。我對媽媽説,你什麼時候會做這些菜啊?媽媽説,我會盡量學的,為了我的寶貝!

以前經常聽到賣切糕的很騙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麼是切糕。晚上終於看到廬山真面目了。我感覺這麼美味的食物這麼會是騙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國2》還有一點讓我看起來感覺很爽,就是畫面太美了。感覺比我看的任務動畫片都美。

“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經歷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裏,而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四季的餐桌之上。”這是節目的最後説的一句話。雖然我不大懂這是什麼意思,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卻很喜歡這句話。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時節,我跟媽媽説,以後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4

和媽媽一起看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一則可以瞭解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二則可以看看各地的特色美食,三則媽媽總要照着樣子給我做一兩道菜,那種感覺真的很温馨。

通過舌尖上的中國知道了什麼是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説法。還有不可思議的發酵毛豆腐,神奇的糖葱,像小孩過家家般的用花汁浸染的五色米飯,凌晨探險而又難尋的松茸。再有就是我們熟悉的除夕餃子和花棗糕。

裏面最有特色的是説旁白的那個解説員,聲音又親切又有磁性,介紹起一些家鄉菜簡直就像在念詩,彷彿一盤盤美味佳餚就在你的桌上,叫你饞延欲滴而又回味無窮。南方的米叫你魂牽夢繞,北方的面讓你欲罷不能……難怪媽媽説舌尖上的中國收視率很高,確實有他的道理。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5

今天,我和媽媽在電視上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心傳》。

這是一個美食紀錄片,共有八集,我和媽媽看的是第二集,講述的是中國美食的傳承。片中通過播放榨油、掛麪、糕點、中餐、海鮮等美食的製作過程,講述了我國從南到北、從北到南的美食文化,在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的主要傳承方式中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

這部片子裏播放了各種各樣的美食,看得我直流口水,肚子餓得咕咕直叫。還有美食的神奇製作方法,比如:北方人制作的掛麪,面在他們手中就像一根彈性超強的繩子,越拉越長、越拉越細,就算底下掛着石頭居然也不會被拉斷,我感覺好神奇啊!在片子當中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是一個師傅對他的徒弟們説的話。他收了二十個徒弟,但只有一個徒弟看到了他的絕技。因為這個徒弟最用心、最努力,每次下班她總是最後一個走,只要有剩餘的材料,她都會用心地練習,所以師傅把自己的絕技傳授給了她。這不就像我們學知識一樣嗎?如果自己不用心不努力,即使老師教得再好,成績也不會提高的。

總之,我覺得這是一部又好看又有意義的紀錄片。如果你喜歡美食的話,你也可以去看一看哦!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6

暑假前,老師給我們佈置作業,寫一篇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我原本以為是歷史紀錄片,便失去了興趣。第二天,我去同學家玩,我看見我同學在看視頻。我就問她這是什麼片子,她説:“這是舌尖上的中國啊!”我心想:什麼這不是歷史紀錄片嗎?還那麼好看,回家可以去看看。

在這本紀錄片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他們的勤勞和智慧讓我印象深刻。誠意麪對食物,精心烹飪,然後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給心愛的人,這是廚房和美食的祕密。一位澳門76歲老阿婆和老伴兒做了50年蝦醬,老伴兒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製作蝦醬,食物裏滿是對老伴兒的懷念。其實,這就是節目想告訴我們的,有感情的東西才是美食。

在本片中,最讓我喜歡的美食是蘭州拉麪。蘭州拉麪,我吃過,在我去蘭州遊玩時吃的。現在還記得那一碗麪,在一個粗瓷大碗裏,滿滿的湯和麪,上面漂着辣椒油,幾片青蘿蔔,一小撮綠綠的香菜和蒜苗,裏面還有手指肚大小的牛肉丁,散發着誘人的香味。

每一道美食背後,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傳統和關於食物樸素而精彩的故事,通過美食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7

前段時間,我看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對其中的北京烤鴨充滿嚮往。烤鴨營養豐富,滋味獨特,令我垂涎欲滴。看我這麼饞,爸爸媽媽真的帶我去品嚐了一次。

廚師把一整隻烤好的鴨子放在特製的小推車裏,推到我們餐桌旁邊。它是棗紅色的,油潤髮亮,香氣撲鼻。看廚師片鴨肉是一種享受,只見他帥氣地拿起刀,如閃電般地下刀了,在他的巧手下,每片鴨皮大小一樣,薄厚一致。再下刀,片出的就不光是鴨皮了,還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鴨肉,看得我們口水直流。沒一會兒工夫,他就片好了鴨肉,裝進盤子裏了。

脆脆的鴨皮,嫩嫩的鴨肉,簡直就是絕配。

烤鴨吃法多樣,最適合包在荷葉餅裏吃。荷葉餅有成人手掌心那麼大,圓圓的、薄薄的,把幾片鴨肉放在上面,蘸上醬汁,夾一根黃瓜條,或者加上幾根葱絲,又酸又甜又脆。

烤鴨好好吃啊,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學着做烤鴨吃。這麼好吃,怪不得能上《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呢。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8

在25歲的年紀,比物是人非更能讓我覺得悲涼的詞念做背井離鄉。苗族的女孩哭着説,我知道他們馬上就要離開了,可我什麼都不能做。我最愛的老人也曾哭着對我説,你怎麼一年才回來一次,你為什麼不留在家裏。

我關於美食最深的記憶,都來自於我的外婆,她長於西北,擅長麪食,會用自家種的蔬菜做各種各樣的醬料,醃菜,會創新出大受歡迎的菜式,她清楚家裏每位成員的偏愛。看這樣一部記錄片,讓我腦中的回憶開始一幀幀閃現,彷彿一切都是那樣的清晰,讓我清楚地看見外婆從菜圃裏摘下幾個番茄,碎碎剁醬,慢慢熬製,再從醃菜罈子裏舀出黃黃的胡蘿蔔,青青的黃瓜擺在碟子中,然後把與好的面切條,只等水開煮下。這樣的情景像是紀錄片一樣彩色,清晰,甚至一舉一動都在放慢動作。再沒有比中國人更注重口腹之慾的了,每次回家,離家必伴着各樣的家鄉小食,水果,家是我的鎧甲,是我的軟肋,家鄉的食物,用人類最原始的需求告訴我,那是我永遠無法拋下的地方。總有一天,我要回去,用我所有的努力。

這樣一部喚醒情感,用心去做的紀錄片,比一千部投資巨大的爛片都來的有意義。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9

近日來,中國中央電視台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播出之初,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廣泛流傳。

《舌尖上的中國》,以一種最簡單的解釋,那大自然的恩賜,故事的主食,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祕密,五味調和。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自由行走中,展現各地民族風情習俗,呈現在面前是童年回憶之一。那些普通的人,善良淳樸,與現代城市文明獨特的田園生活,傳統一脈相承,技能代代相傳,記在心裏。表達一種愛和敬畏自然,一種隱藏在背後的中國菜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文化遺產緩慢下降的擔憂,一種中國食物含有親情,愛心的宣揚。讓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 ,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來之不易。

《舌尖上的中國》中提到一種苗魚,是湘西苗族人民的美食烹飪魚,辣尤其之重。做苗魚功夫在於煎功上,是講究以文火慢慢煎,把魚炸香脆而不是炸糊,火候不容易掌握。配料是青椒為主,比例是五五。魚有辣味,椒有魚香,湯既魚味也辣味。起初入口很香的氣味撲鼻而來,吃起來既香滑柔軟,有鱗片的皮吸收也有很多的湯,咬魚皮時湯水溢出,別有一番風味。《舌尖上的中國》記錄是美味的食物,也是中國吃苦耐勞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0

對美食無愛,但仍然覺得這個紀錄片很好看,究其原因,自思得果。

印象最深,第一集中的採摘松茸,美麗的雲南和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單珍卓瑪母女。走20公里的山路到大山深處採摘,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當城裏的人們遠離自然吃到美味時,確實應該感謝大自然的饋增和勤勞的山裏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向自然索取時的智慧和善良。他們挖了松茸將留下的坑用松枝掩埋好;挖了竹筍後不破壞其根系。他們這樣做,雖然都是為了以後的資源不枯竭而能夠取其不盡,但這種對生物的愛護,對自然的敬畏,他們比有文化的城裏人更懂。

這部記錄片拍得好,引發了食慾和情感上的雙重共鳴,食慾不等於貪婪,索取更懂得奉獻。就是這麼容易被感動,和我説話要講道理,我心很軟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1

自然,主食,轉化。中國人在自己的自然條件下馴化改良了各種主食。雖然主食的來源很少,但中國人仍然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來改進他們的生產方法和手段,創造出無數美味的食物。中國人的主食取決於天氣,這增強了他們的性格。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天氣會怎麼樣,所以中國人習慣於接受現實,盡最大努力改善生活。“一個人懶,就沒人給他錢。”老人説的是中國人骨子裏最相信的道理。其實中國人最喜歡抱怨,也最不關心抱怨,因為為了生存,還是要振作起來,安慰自己,然後繼續努力。

努力永遠不會白費。中國人在自然允許的範圍內,盡最大努力改良和創造一切對自己有益的食物,把豆做成沒有味道的豆腐,把米做成供宴飲的米酒。中國人在自然共存的過程中幾乎用盡了所有的智慧,為的是把大自然能給予人類的東西發揮到極致;為了把火代代相傳,把生命的全部智慧留給後人,然後像季節的莜麥和大米一樣快樂地看着自己的子孫後代。

今年過年回家祭祖。當我在先人墓前把餃子和酒倒進燒過的紙灰裏時,我突然想到,祭祀先人的.真正意義也許在於對先人的感恩,而不在於他們所謂的陰靈的加持,而在於他們努力把活着的智慧和活着的智慧代代相傳。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2

近來,中國中央電視台多個頻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流傳甚廣。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着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平心而論,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3

和第一季對比起來,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氣了,展現了更加淳樸的勞動者們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中的一切,給我們帶來那麼多的感動。第一集中主要講的是腳步,從追逐花期的養蜂夫妻,漸漸消失在這個時代的麥客們,頂着海風出海捕魚的漁民,跋山涉水採集香菇的老漢,捕捉十幾米開外僅五釐米長跳跳魚的爸爸……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美食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個叫做“家”的東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瑪佔堆這個人讓我對於那些質樸的美食多了幾分感動。為了給家裏帶去一份蜂蜜,他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到樹上40米……那樣一份簡單美味的蜂蜜是白瑪家裏對於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時代在變化,我們吃的東西也在不斷變化,一切都還會繼續發展下去,但願這些淳樸和美食永遠都不會消失,永遠都在我們身邊給我們帶來更多更美好的感動。

二:舌尖上的中國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着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4

今天,我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本電影。令我影響最深刻的,是年糕的製作。

每當晚稻成熟時,就是寧波人做年糕的時候。對於 5歲的寧寧來講,做年糕就是她最大的愛好。她喜歡和外婆、祖母一起做最傳統的年糕。井頭村,三面環海,是個美麗的村莊。這村裏,顧阿婆今年已經78歲了,她已經養育了三代,現在正在養育第四代。

寧波水磨年糕用晚粳米制作。經過 浸泡、磨粉、蒸粉、搡搗,稻米的分子得到重組 。再用做好的米粉團使勁揉壓,一條條的腳板年糕就做好了。寧波人總喜歡在臘月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在外出的時候,年糕既是吃飽的主食,也是美味的菜餚。

用年糕和螃蟹一起煮,螃蟹吃起來就別有風味。

用做年糕的麪粉還可製成小圓子。小圓子代表着團圓之意。

用艾草混入米粉團中,可製成青色年糕。剛做好的年糕温潤軟粘,再撒上 金黃色的松花粉。這味道真是讓人慾罷不能。

中國的美食博大精深,可千萬不要錯過哦!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5

中國中央電視台多個頻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流傳甚廣。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着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與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