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1.69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篇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

最初翻閲這部小説時,撲面而來的感覺便是沉重。而後細看這部小説,漸漸明白這股子沉重已經滲透進了小説的字字句句中。有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興衰的沉重;有三代人命運沉浮的沉重;有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形態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的沉重。

小説目錄便耐人尋味,從序曲到尾聲,十七個章節,都是圍繞着月和玉展開的。月是指韓新月,月字章節從臨考前的新月講起,到新月抱憾離去,樑冰玉歸來結束。玉便是指韓子奇,從幼時師從樑亦清,到最終死去。兩條線索,穿插地講述着這個長長的故事。

第一條線索韓子奇,他的一生離不開一個玉字。他似乎就是為玉而生的。他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離不開玉。幼時的被玉吸引,師從樑亦清,從此踏上了以玉為生的不歸路。玉已經成為了韓子奇的心魔,執着,甚至可以説是固執。玉已經不僅僅是他的夢想,從他第一次見到玉時,玉便已經在他的心裏根深蒂固了。相比較於師傅樑亦清的只愛玉不謀利與蒲綬昌的只為利而不愛玉,從現代思想來看,韓子奇似乎已經接近完美。他度世事,學習外語。他愛玉,痛恨蒲綬昌的奸商行徑。他有遠見,懂得在那個時代生存的道理。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戰爭是無情的。在那個可謂是兵荒馬亂的時代,韓子奇是無奈的。為了他最純潔的夢想,他不顧一切。

而小説另一個靈魂人物,韓新月,她真是個單純的姑娘。她的夢想,做一個英語翻譯,努力學習,不給他們回族丟臉,同時也期盼着一份美好的愛情。她的夢想是如此簡單。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2

書名一向聽説,總感覺應當是一種歷史類圖書,像是要介紹穆斯林的風俗習慣,就從來沒有拿起來讀過,真正讀完還是去年的事。《穆斯林的葬禮》背景置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特殊的歷史時期,奇特的經歷,不平凡的人世生活。讀完後,書中的那些鮮活的呼之欲出的人物,韓新月、楚雁潮、韓子奇、樑君璧、樑冰玉等等,總是盤旋在腦海之中,印象深刻,揮之不去。

整部書結構安排的十分巧妙,以“玉”、“月”為每章的標題,交織在一齊,在小説的結尾又合二為一。小説情節緊湊,高潮迭起,總是能不斷地吸引讀者,不斷地讀下去。尤其是韓新月的身世之謎,深深地吸引着讀者看下去,去解開這個謎團。此外,異於漢族的回族伊斯蘭穆斯林文化也是小説的一個亮點。讀這本書之前,我幾乎很少真正瞭解穆斯林這個民族,甚至對他們頗有誤解,印象中他們是滿臉鬍子、頭戴白色小帽、行動有些怪異甚至讓人有點害怕的一個羣體。看了這本書之後,對這個民族有了新的認識,回族人很愛乾淨,無論從他們的日常生活的習俗和禮儀,還是他們在生活方面十分講究節制。

這本書,能夠讓我們懂得什麼是人世間最純真的感情,啟迪我們,少一點遺憾,少一點悲傷。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3

茅盾文學獎還是值得一讀的,民族、信仰、愛情,親情,雖然時代遙遠,但還是感覺置身其中,引發共鳴。特別是人物內心描寫,格外細膩牽動人心。

看完書問了熟人,才印證了書中回族不與漢人通婚,除非入教,萬物非主,唯有安拉。一直覺得有信仰的人是值得尊敬的,那是立身之本,做人之根。有信仰的人同樣的是可怕的,有時信仰高於一切,甚至超越道德法律。我並不覺得信仰就是簡單的信教,信仰是一種宏觀的追求和執着的堅守,如日月星辰,它就在天空,你抬起頭,就會看到它。

我無法理解韓子奇對玉的痴迷,痴迷到為了玉拋妻棄子,如果這算是一種信仰,那我寧願不要。我可以想象韓子奇和玉兒的抱團取暖,但我不認為也不接受這種所謂的愛情,愛情不能違背道義,不能抹殺親情,愛情是美好的,如楚老師和新月,它會給人帶來温暖和力量。

魯迅説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悲劇不是偶然的,因果輪迴,冥冥之中皆有定數。每一種選擇都會有不同的結局,沒有對錯,只有你的在意。如果説小説是悲劇,那麼生活每天都會有悲劇發生,想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就看自己想畫一個什麼樣的粧。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4

小説寫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半個多世紀的生活,歌頌回族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的主人樑亦清,原是回族低層的琢玉藝人,他家有兩個女兒,長女君壁長於心計,次女冰玉嬌小任性。一天有位長者帶名少年去麥加朝聖路過樑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決定留下當學徒,這就是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師徒兩人正為一件訂貨勞作,這是專做洋人賣買的“匯遠齋”定做的“鄭和航海船”。鄭和是回族的英雄,他們決心做好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細刻將在中秋佳節完成。不料樑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着的玉坨上,寶船被毀,人也喪命。為了抵債,韓子奇到“匯遠齋”當了學徒,苦熬三年終成行家。

他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壁,決心重振家業,十年之後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不顧姐姐反對,偷出家門執意隨姐夫遠行。在倫敦冰玉與亨特之子奧立佛相戀,可是奧立佛在倫敦大轟炸中卻不幸喪生。韓子奇與樑冰玉在海外相依為命十年,曠男怨女終於結合並生下女兒新月。戰後一同回國,姐姐收留新月為自己女兒,冰玉遠走他鄉。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上學後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因楚系漢族,為樑家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可是紅顏薄命,新月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絕。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5

早在三週前就看完了這本書――《穆斯林的葬禮》,當時看完後心裏感覺很沉重,讓我無從下筆,所以,直到這天才寫下這篇讀後感。想到書中講述的故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兩個發生在不一樣時代的感情杯具,心裏還是很難平靜下來。

冰心在給《穆斯林的葬禮》寫國際版的序言時,她説在讀這本書之前,幾乎對穆斯林一無所知。自我親自看過之後,我深深表示贊同,我缺乏對其他民族和宗教的瞭解。小説大概講述了一個北京玉器家族兩代人的故事,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講述民國時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業的老字號和文化;講述北大燕園的景色,讓我對北大和學生時代有些感傷;講述避難倫敦,讓我想起上個世紀的世界戰爭。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主人公韓新月的命運和與楚雁潮老師之間的感情。新月還是死了,帶着遺憾走了。但是讓我們明白了一個真理:感情以及人性中完美的東西是能夠超越宗教和種族的,雖然在現實中經常會被扼殺,而正因為現實的殘酷,才越發覺得這些東西的珍貴。

一本厚厚的書,承載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感情,《穆斯林的葬禮》是一本好書,值得一看。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6

穆斯林是一種宗教信仰,他們信仰真主。而《穆斯林的葬禮》講述的就是以宗教信仰而引發的故事。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的作者。她用雙手編出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興衰。三代人的命運,愛情交錯在一起。

《穆斯林的葬禮》中有着這樣一段對話。“楚老師,魯迅他為什麼要寫《起死》?也許他要喚醒沉睡的人生。”“莊子為什麼要五百年的骷髏‘起死’呢?也許,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雖然艱難,生命畢竟可貴。”我不知為何這句話讓我如此震撼。也許人生就像莊子説的那樣:要像鯤鵬展翅,扶搖而上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這樣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不是嗎?

《穆斯林的葬禮》中有一名名為韓太太的人物。她不是主人公,但她心計多端,專橫冷酷。她的一生遭遇了多麼凜冽的背叛,承受着多麼沉重的負擔。她不是聖人聖母,她也會恨會痛。她恨丈夫的背叛,也因一個個親人的離去而悲痛萬分。她所做的一切在我看來她只是守護着她認為應守護的東西。雖然在他人看來十分迂腐。

這本書中還有如初生之月一般純潔的韓新月;文質彬彬的楚老師——楚雁潮……霍達將這些人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最終以悲慘的結局為這本書畫上句點。

合上書的最後一頁,緊閉雙眼,三代人都愛恨情仇仍然在腦海中不斷演繹着,不知從何處傳了楚老師那悽婉的琴絃。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7

“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天地之間,久久地迴盪着這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喃,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合上封面,指尖劃過封面上“穆斯林的葬禮”五個字,眼睛仍是濕潤的,心中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久久不能平靜,這是怎樣的一本奇書啊,回族女作家霍達用獨特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洋洋灑灑五十萬字,把近代中國穆斯林的艱辛歷程以及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相互包容展現得淋漓盡致。獨特的敍事結構和精彩的情節竟驅使我在在一天之內看完了這本鴻篇鉅製,掩卷之餘,頓覺蕩氣迴腸,唏噓嗟歎。

玉和月是貫穿整部作品的兩條線,代表過去的樑冰玉與代表現在的韓新月分別作為兩個獨立又交織的故事的主人公,尾章中兩線合一,曲終文罷。這樣富有創造力的雙線敍事結構和兩個悲劇故事,兩個相似卻又不同的女人的命運天衣無縫的契合在一起,可見作者講故事的能力絕不亞於故事本身的精彩。

魯迅先生在《再論雷峯塔的倒掉》中曾説: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譏諷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但悲壯滑稽,卻都是十景病的仇敵,因為都有破壞性,雖然所破壞的方面各不同。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8

書名一直聽説,總感覺應該是一種歷史類圖書,像是要介紹穆斯林的風俗習慣,就從來沒有拿起來讀過,真正讀完還是去年的事。《穆斯林的葬禮》背景置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特殊的.歷史時期,奇特的經歷,不平凡的人世生活。讀完後,書中的那些鮮活的呼之欲出的人物,韓新月、楚雁潮、韓子奇、樑君璧、樑冰玉等等,總是盤旋在腦海之中,印象深刻,揮之不去。

整部書結構安排的非常巧妙,以“玉”、“月”為每章的標題,交織在一起,在小説的結尾又合二為一。小説情節緊湊,高潮迭起,總是能不斷地吸引讀者,不斷地讀下去。尤其是韓新月的身世之謎,深深地吸引着讀者看下去,去解開這個謎團。此外,異於漢族的回族伊斯蘭穆斯林文化也是小説的一個亮點。讀這本書之前,我幾乎很少真正瞭解穆斯林這個民族,甚至對他們頗有誤解,印象中他們是滿臉鬍子、頭戴白色小帽、行動有些怪異甚至讓人有點害怕的一個羣體。看了這本書之後,對這個民族有了新的認識,回族人很愛乾淨,無論從他們的日常生活的習俗和禮儀,還是他們在生活方面非常講究節制。

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懂得什麼是人世間最純真的感情,啟迪我們,少一點遺憾,少一點悲傷。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9

讀完《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深深的沉痛在心頭久久地縈繞……

“玉”與“月”,宛若兩條清澈的河流,相融相會,娓娓地訴説着兩個悽美的愛情悲劇,串起一個穆斯林玉器世家幾代的盛衰,最終匯成一條人生的長河,命運的長河,悲劇的長河。悲壯淋漓,催人淚下。圍繞這條長河,一個個虔誠的穆斯林有着各自鮮明的性格,獨特的內心世界:韓子奇一生為玉所傾倒,他因玉而飛黃騰達,名噪一時,也因玉變得一貧如洗;樑君璧雖然表面上有股壓人的威勢,內心卻有説不盡的悲痛……然而,最感動我的人物是新月。

新月純潔善良,美麗聰穎,考上了北大,而且在班裏成績是第一名,但出人意料的是,心臟病的突發使這個純真的少女一下子跌入人生的劫難,不再擁有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當樑君璧拒絕楚雁潮時又波瀾突起,新月的心碎了,再加上偶然瞭解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自己真正的母親,思念與絕望徹底摧垮了她的身體。臨死前,她還盼着天明,天明瞭,她卻看不見了,最終,她在絕望中死去,多麼令人痛心呀!她純潔、美麗,卻偏偏有着最痛楚的命運,這種悲劇的美與力量震撼着我,牽動着我的心。我想:這種純潔與美,不僅屬於新月的靈魂,更是穆斯林的靈魂,全書的靈魂,悲劇的靈魂。這種美,是最觸動人們心靈深處的,它使讀者在悲痛悽美的情節中受到心靈的淨化與洗滌,感悟人生的真諦,而新月這個形象的感人肺腑之處不正在於此嗎?

望望宙外,一彎新月出現在天際,輕盈、美好,我不禁思緒萬千……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0

前幾個星期,我讀了一本書,叫《穆斯林的葬禮》。

《穆斯林的葬禮》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作者是霍達。這部書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時代交錯着的愛情故事。從主人公韓子奇、韓新月身上,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一股頑強的生命力,和他們對生活的熱愛。發生在兩個時代,同時又是兩個民族之間的故事,愛情沒有完美的結局:樑君壁為了愛只能將妹妹冰玉趕走,韓天星和容桂芳被母親硬生生地拆散,韓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之花還沒來得及開放,就隨着新月的死去而成了永久的遺恨。

作者將故事娓娓道來,隨之將一個天大的祕密在新月面前展開,一個負罪的靈魂在新月面前顫抖——新月的親生母親,不是樑君碧,而是樑冰玉!她最終還是走了,離開了這個世界,她對這個世界留戀也好,憎恨也罷,最終都離開了!

這一切,都是因為玉!是韓子奇那雙痴玉的眼睛,讓他跟隨了樑亦清,是沙蒙亨特的玉玦讓韓子奇重振了奇珍齋,同時,也是乾隆的翠佩使他心碎!

這部書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氣息。我很喜歡這本書,對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感到惋惜,為樑冰玉的離開感到悲傷,同時也為樑君碧的強硬感到有些憤怒,也有些憐憫——她為這個家付出得太多了,卻收穫了厭惡和悔恨!!

我建議大家看一看這本書,它充滿真情實感,我很喜歡它。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1

今天,我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禮》,我瞭解了穆斯林的文化,也長了知識。

這本書講述了三代人命運的沉浮。

師傅樑亦清死後,徒弟韓子奇獨自挑起大梁,完成師傅未雕完的玉,並娶了師傅的女兒樑君碧。之後他們有了韓天星。可是,因為當時戰亂,韓子奇只好帶着玉和妹妹樑冰玉去了英國,可回來時卻多了一個小孩子,韓新月。姐姐看到後逼得妹妹遠走他鄉,新月也成為她的女兒。而冰玉卻成為新月的“小姨”。

時光荏苒,天星和新月都漸漸長大了。天星去掙錢了,並娶了新月的同學陳淑彥。而新月卻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燕大,認識並喜歡上了自己的老師楚雁潮。這一切,應該是最好的結局。可命運總是不盡人意。韓子奇突然住院了,家人都聞聲趕來,可是新月因為承受不住,也病倒了,而且醫生説她沒多少時間了,這對全家人來説是一個晴天霹靂,可最後又有什麼辦法?她得的可是風濕性心臟病,心臟二尖瓣閉鎖啊!命運為何如此殘忍,奪取了一個十八歲少女的命,這是人生中美好的年齡啊!而新月死後不久,韓子奇也走了。“玉王”從此也消失了。

幾年之後,冰玉回來了。可惜的是她再也見不到她的“侄女”了………

這個結尾引人深思,為什麼主人公會落到這般田地?平常我們總在怨天尤人。但其實,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掌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規劃我們自己的人生!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2

這本書裏,兩條軌跡穿插着前行——“月”與“玉”。兩代人,兩條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又何其地相似,是悲字溢滿心頭的苦澀,抑或是被感動良久的悲楚?命運無情,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真想用我的眼淚來祭奠這白紙黑字,這無盡的愛。

正義,何以才能讓你生,抑或是滅呢?正義站在了新月身邊,但同時死神也同時降臨。正義,有時候是那麼脆弱,連同脆弱的生命,一併離去,為什麼?為什麼?復仇失去了理智,上一代的悲劇,一個宿命,又輪迴到下一代身上,時代的悲哀已將一切掩埋,沒有人能理解這樣的家庭。逃離戰火,樑冰玉猛地發現:比戰爭更可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六十年的興衰,那麼無力地控訴着人生,那麼有力地詮釋着生命。

一條是恩怨分明的不歸路,一條是愛恨情仇的死衚衕,韓子奇啊韓子奇,就這樣被命運捉弄!新月與子奇,父女間有着無盡的愛,但這也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或許,新月從一開始,便是一個錯誤。韓新月與楚雁潮,更是一個錯誤,在那戰火紛爭的年代,容不下浪漫——即使是在北大園內,未名湖畔!

她的師生之戀只能走向死亡,生命在宿命面前是那麼的無力,即使有楚老師深情的召喚,點燃她生的希望,也不能改變現實,冷酷的“母親”!韓子奇投入仇人門下,我只是深感佩服,而一絲哀之情也飄然入心,直到讀到新月之死,已禁不住淚流滿面,為什麼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擊?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3

總評: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而且實在是對不起它昂貴的價格…真情實感地心疼我辛苦攢下來的書幣QvQ)。

當然,作為茅盾文學獎的“經典”,豆瓣8。2的高分作品,開頭還是好看的~雙線敍事在出版年代還是新穎的~宗教和玉文化更是大大的加分點~(當然也是本書的特色)沒得説,四星好評~

但是!!這劇情咋越往後越狗血了呢…禁戀出軌治不好…這跟宗教和玉器有啥關係?放到別的角色和背景也成立吧…減分!至於好評如潮的文筆…實在是不敢恭維…作者的文學素養也還能看吧(雖然個人感覺作者有點強行秀還秀得很尷尬:梁祝魯迅拜倫莎士比亞等挨個給楚韓愛情打了一遍醬油,本質上相當雞肋)…但人物刻畫真的是過於單薄了…對白和描寫甚至有些瓊瑤上身,本來應該很感人的生離死別愛恨糾葛看得實在是尷尬,減分!最後還有一些常識性錯誤不可原諒,給我一種碰瓷名校借個佈景的感覺(新月秀竹從湖心島回宿舍是怎麼無視近在咫尺的德才均備等樓一路到博雅塔還迷路了的…整天在湖邊溜達的表示很迷…而楚老師天天在北大和同仁醫院之間走來走去可不可行也不好説…但作者請你解釋一下牛津大學是怎麼搬到倫敦去的好嘛= =)減分!

綜上,這本書整體來説是一本還不錯的書,消閒看看也還行,但是作者從文筆到架構都有些撐不起長篇,書寫得虎頭蛇尾,實在是擔不起經典之名。給它兩星不覺得委屈它。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4

以玉為線,以月為名

玉魔玉王新月天星一半真實參雜着一半虛擬寫下了一家三代的興衰,一書看似兩部,卻又緩緩交織。讓我意猶未盡,看到章名就想到了之前小夥伴的劇透,讓我不忍繼續往下讀,害怕作者筆下的文字比友人口中更加悽美傷感讓人揪心。

當文中班長將哈姆雷特和奧菲利亞讓兩人蔘演時,我竟沒有想到楚老師竟會如劇中人一般為新月丈量墓穴,文中道:“一個獨往獨來的幽靈,一隻無伴無依的孤雁。雁歸有時,潮來有汛,唯獨明月不再升起。”楚雁潮已隨韓新月一同離去,看到的我真的心碎。

文中人物各個飽滿鮮活,原先活潑愛憎分明的壁兒,隨着丈夫的十載離別和出軌小姨子,也漸漸遠去了。天星因為母親的操縱,錯失了一個最愛的女人。文末雖未提及他與陳淑彥是否美滿幸福,但我希望他能忘記過去好好善待這個漂亮踏實可愛的姑娘。韓子奇一生起起落落,為玉着魔,為玉興起,卻又在生活中因兩姐妹優柔寡斷。如果他當初選擇與玉兒遠走,不知道會是怎樣一翻場景?也許美滿幸福?也許新月能與楚老師有個美好的結局?

留我一個人獨自開啟另一個想象。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

玉之潔,冰之淨

——題記

一路艱辛,一生不順。琴聲的迴盪,如清泉淙淙流過,如細語呢喃,如春蠶吐絲……一生的崎嶇不平;一塊“玉石”的精心雕琢。細心的雕磨一塊玉,也許只是一種安慰,卻沒發現角落在悄悄碎裂……

平靜的生活變成嚮往,噴出的火舌在天空中炸響,玉的不慎碎裂,只在一剎那,心血瞬間化為灰燼,雲團被生命染紅,讓紅了潔白的雲團。

持續的侵華降臨在這裏,日月不停,留下傷痕累累的城市在被曙光染紅的黎明中包圍。無情地推到房屋,留下它們東倒西歪的立在那裏。

它是那麼無情,不管是綠地,是鮮花,還是血和肉的生命,或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或有温馨的夢和美好幻想的地方。原先本就不完整的玉石,再一次碎裂,一點,一點……

人們平時對生活的絕望,可是人們偏偏在這個時刻卻充滿了對死的恐懼、對生的依戀。到處躲藏,感謝活着,平靜後又漸如絕望;離別,打散了家庭的安心。毀後重雕,雕後碎裂,無法復原,隨時間逝去……

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反覆地雕,用心地磨,僅僅只為堅守職責,雕其碧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