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著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07W

劉備只是漢末涿州鄉閭間一個小小的地主豪強而已,或者是有些聲色犬馬之喜好,稍微講講義氣,並有着一個眾多人都會有的夢想和一副不俗的外表罷了!只因揹負了曹操對他的“天下英雄”這樣一個品評,勉強地經營着辛苦的一生,急急如喪家之犬般流浪了大半輩子,卻無所事事。都雲劉備能知人用人。嗟乎!劉備販履織蓆之徒耳,豈足以言能知人用人!不然,以關、張之力,諸葛之智,若能驅使得力,南面稱王自是綽綽有餘,何至於蠅營狗苟一生,大喊着“恢復漢室”而最終侷促一隅,鬱鬱而終?

中國古代名著讀後感

??

??從公孫瓚、陶謙、呂布到曹操、袁紹、劉表,劉備一路投靠一路背叛,幾經波折,卻仍無自己的地盤。最終是靠着“借”了荊州立足,然後緊接着以同宗的名義騙了老實人劉璋的成都。在漢中打贏一個“非典型性”的不完全勝仗之後,他便急急忙忙地稱王稱帝,又立刻無聲無息並十分恥辱地把荊州給人送回去了,還搭上了自己手下第一號大將的性命。——這是一個什麼樣氣局的“英雄”啊!稱帝之後他大事已了,便可以不顧大局,打着一個給手下人報仇的名義,傾全國之力去討伐同盟軍。他章武元年三月稱帝,當年六月就大軍東伐,從此再也沒有回過成都,回過自己的帝宮,回過自己的親人身邊,並在兩年之後悽慘地薨於白帝城。——這是什麼樣氣局的皇帝啊!他用關羽守荊州、用魏延守漢中,用馬超守邊關,什麼地方都沒得守的是趙雲,他用龐統攻蜀中,一再用老兵黃忠當先鋒,並託孤李嚴,這些大約都是失敗的戰術策略。他一輩子就用那幾個人,卻仍然不能做到人盡其材。夏侯敦對趙雲曾經説過的那句話很恰當:“汝等隨劉備,如孤魂隨野鬼耳!”——這是什麼樣氣局的領袖啊!

??

??終劉備的一生,是不斷戰鬥的一生,卻也是不斷失敗的一生。他自己基本上從來沒有打過勝仗,除了襲取成都這個不堪一提的陰謀之外,他還打過誰並打贏過誰麼?沒有!反觀曹操,也是從一文不名起步,卻最終打敗了無數豪強軍閥,堂堂正正地統一了整個北方。説當時是“三國”,實在是蜀國後裔陳壽先生的地方觀念太強所致;説當時是“三國”,實在是揹負了儒家觀念太久的明初文人在時代環境下厚積薄發所致,説當時是“三國”,實在是太看得起劉備了!不過,這就是歷史。套用當前那個紅紅火火、胃口很好、不停地品這個品那個的老專家、老學者、老文人易中天老先生的一句話:我們需要這樣的歷史!

品林黛玉

格本質是自持己見

林黛玉根本未曾融入周圍的環境中,由於不通世務,所以顯得目下無塵,清高而具叛逆性,使她避免受社會的污染,她從不勸寶玉追求功名,也不會得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顯得“真”。但也由於她的“出世”,使她侷限於“自我”的'小圈子裏,視野未免過於狹窄,導致她過多地關注自己而忽略了外界,所以陷入自憐自傷裏不能自拔。表現在外面便是:多慮、敏感、多愁善感,過分的自尊以及所謂的的“小家子氣”了。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中後部分黛玉的“小家子氣”是有所改變的,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黛玉出場時,不過左右(按原著寶玉出場時十一歲,黛玉小兩歲,才九歲,寶釵十二歲。但魯迅先生認為黛玉出場時與寶玉同歲,均為十一歲),相當於現在的國小生,及年漸長,小時候的任性自然有所改變;二、開始時,寶玉與黛玉之間雖互相愛慕,但仍未表明,黛玉不免對寶釵和湘雲懷有疑忌,到後來寶玉和黛玉達成默契時,黛玉才丟開疑忌,與寶釵和湘雲的關係漸好了起來;三、寶釵的寬容大度對她亦產生了一定影響,使她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寶釵的觀點。

總體而言,林黛玉與她所處的環境是絕不協調的,所以她後來的死,似乎便是不可避免的了。而薛寶釵這個形象我覺得更貼近一般的中國傳統女性:寬容,善於適應環境,善解人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