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月牙兒》讀後感900字5篇

來源:文萃谷 6.48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月牙兒》讀後感900字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月牙兒》讀後感900字5篇

關於《月牙兒》讀後感900字5篇1

最近央視8頻道《月牙兒與陽光》正在熱播中。我並不是一個涉獵文學很多的人,看過劇前介紹才知道這是根據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月牙兒》、《陽光》、《微神》這三部短篇小説所創作劇本拍攝而成的。看過電視劇便萌發了想讀一讀老舍先生的原創小説的想法,讀過《月牙兒》後有一些感觸,因此寫下了這篇讀後感。

小説講述了一個自強、自尊、上進的女孩苦苦與命運抗爭最終卻不得不屈服於現實,淪落於煙花柳巷的故事。我敬佩她與命運鬥爭的堅韌,感歎她命運的多舛。老舍先生的這部短篇小説與我讀過的其它小説有所不同,其它小説注重對人物的描寫、場景的渲染,而老舍先生的這部短篇小説讀起來卻更像一篇散文。極少的人物外形描寫與場景描寫,僅僅通過主人公月兒在不同時期對夜空中懸掛着的月牙兒的感觸烘托出了主人公悲慘而又無奈的命運。全篇給人以悲傷、壓抑的感覺,充滿着抗爭與無奈。

這是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那樣一個大時代背景下最底層小人物的一個生活縮影。當一個人連基本生存都成問題時,理想、抱負、信仰都成為奢侈品,更顧不上道德。就像在小説中主人公所説的,“所謂仁義道德只不過是有錢人講給別人聽的“。此種想法雖然有些極端但在那種時代背景下也不無道理。就連我們的孔聖人也曾説過“衣食足而知榮辱,廩倉足而知禮節“可見,想要建立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就必須要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和一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只有這樣,人們的各方面素質才可以提高,人和人之間才能更好的和平相處。

文學、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雖然在文學作品中不免有誇大但卻是由生活而來。由此聯想到今日社會,雖然現在消除了階級、等級觀念提倡建立平等的和諧社會,但由於在中國幾千年的等級制度下所衍生而成的文化,人們真的從心裏消除的等級觀念嗎?想要建立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就要從根本上解放思想,可這又是一個何其艱鉅的過程。職業岐視、性別岐視等等這些,到什麼時候才能消除呢?特別是女性,這一特殊羣體。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女性是弱勢的,在平等的自身條件下,用人單位另可用男性也不願用女性;女人生孩子有顧慮,怕丟了工作或崗位;女人填寫婚姻狀況有顧慮,怕影響工作成績,以至出現了“隱婚”現象。有時候,女性的弱勢不是自身的弱勢,而是社會造就的。面對這些,我想,社會對於女性應該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讓女性更加的獨立。

關於《月牙兒》讀後感900字5篇2

在泛讀老舍先生的作品的時候,月牙兒給我的印象就格外的深。可能是因為描寫的是女人的生活吧,這篇文章讓我覺得格外難受。

月牙兒,似乎在生活中忽隱忽現。那一鈎月牙兒,有時候清涼,有時又有一點朦朧的安詳。但那一點點美好,連影子都看不到。更多的時候是像一條冰一樣紮在天上,藍瑩瑩的光,沒有希望。這月牙兒就像主人公的生存環境一樣不給人希望,但她稱它為好朋友。生活中每一次變動都令她有一段時間的不安,身邊沒有始終陪伴的物件,抬頭就看到月牙兒,只有它老是戳在那兒。

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母女倆,在那個似乎只能靠男人生存下去的年代掙扎。沒有男人天就塌了。那個社會就是這樣的。爸爸去世時這樣,新爸爸離去後更是這樣,最後母女倆先後為娼等於還是靠男人才得以活下去的。在那個年代,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屬品,是男人的玩物,沒男人就沒女人。這讓我這個生活在現在的人看得心裏很難受,尤其是主人公已經上過學了但是又改變了什麼呢,在那種黑暗之下知識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一層一層的生存壓力之下,母愛變得那麼的渺小。為了活下去,媽媽可以拋棄女兒,即使可能這一輩子再也不見面。為了活下去,母女倆在抱頭痛哭之後連一句哄騙式的安慰都沒有。其實不是母愛不強大,生活太殘酷了。之前媽媽在洗牛皮似的臭襪子的時候還不讓主人公插手,在新爸爸剛剛離去的時候還是堅持讓主人公去念書——她希望唸書可以改變女兒的命運,可是結果呢?!生活啊生活,強勢得連這樣兩個弱女子都不肯放過。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是沒有母愛,是隻有這樣才能活下去。

不是沒有努力。在上學的時候開始攢點心錢用來以後“逃跑”,被好心的校長收留後給學生們做活掙一點錢,可那點錢能做什麼呢。後來也做女招待,但是做不來。不是沒享受過美好時光。新爸爸沒走之前,有吃有喝有學上;甚至後來迷醉在春天裏,也算是過得相當滋潤——或許也應該感謝這個春天?因為他那個小磁人的出現,讓主人公最後還是走進了那一直躲着的黑影裏,走到了可以活下去的路上。

老舍先生的文筆總是很乾淨,但卻讓人感受到無盡的絕望。或許那個年代就是這樣讓人絕望。可貴的是老舍先生拿捏得很到位,就寫到那個不多不少的關卡,生生把人放到文字所營造出的環境中,讓人跟着主人公走,看到她看到的一切,感受到她的感受。

對於月牙兒這篇文章的任何讚頌都是多餘。因為它就是那麼完美的印在了紙上,每次看的時候就又回到文中走一遭。讓人能有這種感受的文章,我找不出什麼詞彙去讚頌它。只是每讀一遍就多一層感觸,從文字中感到文字應該有的力量。月牙兒就像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樣,帶着點寒氣的一鈎淺金,讓讀的人有寒冷的感覺。

關於《月牙兒》讀後感900字5篇3

本篇沒有老舍慣用的幽默,而是嚴肅沉痛的,對現實有着強烈的揭露和控訴。這大概是因為《月牙兒》是烈火過後的重生吧。

1928年春夏之間,對於濟南來説是一個累累彈痕,斑斑血跡的回憶。“五三慘案”(稱“濟南慘案”)在這裏發生,1930年暑假,初到濟南老舍,在驚訝於濟南的“來自天然”的美麗與“詩境”的同時,也敏鋭地注意到了那次慘案留下地遺痕,並由此牽動了創作的慾望。

這個時候,《大明湖》也就是《月牙兒》的前身,新鮮出爐了,這是老舍歸國後的第一部長篇作品,書寫了一對母女的悲慘命運。然而,這個鮮活的“嬰兒”,剛剛離開母體,就被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毒火燒死了。

《大明湖》被焚後,老舍十分沉痛,他寫作素來沒有留底稿。從記憶中搶救出來的一篇短篇《月牙兒》,使一對母女的命運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再現,故事的進展仍以愛情為聯繫,這裏所謂的愛情並不是花前月下的那一套,而是直截了當地追求肉與錢的獲得。

然而,這種重新的整理畢竟已經變形,而且離開了“五三慘案”的大背景,她們的真實面目似難以複製的,隨着上海“一、二八”的那場大火,全都付之一炬。但是,日本侵略者的毒火沒有能夠把它燒掉,由此也可以看出它頑強的生命力。似乎老舍的創作也需要這樣一場火的洗禮,後來才能寫出筆尖上滴出的血與淚的《駱駝祥子》等名篇。另外,因為對故事已經寫過一遍,所以對情節和人物和情節也是爛熟於心,刻畫人物心理十分細嫩,“我”對母親的感情變化從敬佩,驚訝,埋怨,到理解,再到有了自己的看法。人物思想感情一步步的變化,從容不迫,舒緩玲瓏,讀來如飲清泉舒心寧靜,又若春雨潤物於無聲。這是老舍唯一的一篇“以近似散文詩的筆法”寫的小説,這無論對老舍,還是對中國現代文學來説,都是一個積極的有益的嘗試。

在老舍先生誕辰105週年的時候,電視劇《月牙兒與陽光》開拍,《月牙兒》的故事也即將搬上銀屏,用另外一種形式去詮釋老舍先生的作品。這表明《月牙兒》是現實性與藝術性俱佳的作品,有着極大的藝術空間可以讓我們去挖掘。

《月牙兒》對殘缺人生的詮釋十分獨到,品讀《月牙兒》眼前展開一副城市底層貧苦市民的生活圖景,耳邊響起一個受盡蹂躪,而又常常被忽視的羣體發出的撼人心魄的呼喊和控訴,一股月光般的清冷和蒼涼,直抵內心的深處。

關於《月牙兒》讀後感900字5篇4

我國著名的藝術大師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兒》,以高懸於空中的月牙兒為主旋律,通過主人公對它的不同感受,譜寫了一曲天上人間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藝術技巧之精湛都令人歎為觀止。

月牙兒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筆下它卻成了主人公孤獨寂寞時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侶,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會控訴的代言人。總之,它變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兒出現了達十幾次之多,其中有三處是説沒再看見月牙兒,而這又恰恰劃清了主人公性格發展的三個不同時期。

“那第一次帶着寒氣的月牙兒確是帶着寒氣”,“它那一點點微弱的淺金光兒照着我的淚”。小説中此時的主人公還只是個七歲的孩子,這時她感覺到那月牙兒是帶着寒氣的是因為飢寒和喪父的巨大不幸正降臨到這個只知道冷、餓和沒人理是悲慘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許此時她還不懂得那裝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個地方是件多麼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為冷、餓和沒人理而感覺到那月牙兒是帶着寒氣的。接下來作家又寫了月牙兒的第二、三、四次出現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現時帶給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進一步揭示了她的內心世界和悲慘命運。當“我”拿着媽僅剩得惟一不可當的東西——銀簪,坐在那嚴嚴關閉着的大門前時,月牙兒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淚,當媽哼哧哼哧給人洗髒衣服時“我”更愛這個月牙兒,愛它給地上的那點小影子。

由上可見,此時的主人公還只是個孩子,她是那麼的天真、可愛、孤獨、寂寞、可憐和不幸,她對自己所遭遇的不幸還沒有任何準備和認識,每當她孤獨寂寞時,她便去看月牙,因為只有它還能給她些許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見月牙兒是在“媽坐了一乘紅轎”,“被抬到城外去”,一個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時,此時的月牙兒“象個要閉上的一道大眼縫”。這時,媽為了不餓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會是什麼,此時她的腦海裏一片迷茫混沌,這個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這月牙兒的形象恰是“我”心靈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對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來文中寫道“我”在三四年裏似乎沒再看見月牙,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沒看見月牙”,此時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沒去噹噹,有吃有喝甚至還上了學,生活似乎變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與安慰了,因而這次月牙的出現成了主人公性格發展過渡期的標誌,從此作家便進入了對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它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着,光兒微弱,不大會兒便被黑暗包住”,這是“我”在三四年後再一次見到的月牙。因此時“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後“媽”屋裏常有男人來,儘管她還不大懂這些事,但已是“要在國小畢業”的她已猜到那不是好事,因此她不得不恨媽。可後來媽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在這種無倚無靠的情況下,她又看到了月牙,感覺到它是那樣“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着”,它“只能亮那麼一會兒,而黑暗是無限的。”月牙兒的形象正是主人公心裏的感受,此時的她孤苦無助,但她還是努力地同命運抗爭着,沒有喪失做人的尊嚴,她不願象媽那樣,雖然她也理解媽。然而將來對她來説是渺茫的。“我又老沒看月牙了,不敢去看,雖然想看。”從此作家又開始了對主人公由掙扎到最終被黑暗的社會吞噬的敍述。

畢業後她只能自己掙飯吃了,她懷着希望四處奔波,然而沒有事情給她做。“我的心就好像在月光下的蝙蝠,雖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她沒有了任何希望,可是她要活着,終於她認識到“羞恥不是我造出來的”,殘酷的現實已把她純淨的心靈無情地塗上了污點,竟致使她在黑暗中看到那“月牙是清亮而温柔的,它把一些軟光輕輕送到柳枝上”,並感到“這個月牙是希望的開始”,於是善良、單純和美好的希望使她陷入了愛的迷夢,她從“他的笑”“他的頭髮”上看到了那也在微笑的月牙,使她忘了自己、沒了自己,而當月牙兒忽然被雲遮住時,她也失去了自己,她的精神即將崩潰了,然而此時的她還善良,還有同情心,直到為了別人,她又沒飯吃了。

“我早知道我沒希望,一點雲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將來是黑暗”。果然,為了活着,她曾努力找事做,可最終殘酷的現實使她徹底絕望了,尤其是她還得養活已完全失去了掙錢能力的媽。媽的失而又歸無疑給她的心靈以更沉重的打擊,她從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將來,“我至好不過將變成她那樣,賣了一輩子肉剩下的是一些白頭髮和抽皺的黑皮”,是無情的現實使她“不願為誰負着什麼道德責任”而墮落下去,就這樣一個曾經純潔善良、正直倔強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運也使她對這個地獄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認識,“我所做的.並不是我自己的過錯”,這是對自己行為的最好詮釋,更是對黑暗社會的無情揭露。

然而更為耐人尋味的是文章的結尾,正當她打算嫁人不再繼續墮落時卻被送到了監獄裏。此時在心靈經歷了長期的摧殘後,她深刻地認識到“獄裏是個好地方,世界比這並強不了許多”,於是她甘願在此了結一生,也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她又看見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兒。

縱觀全篇可知,女主人公有文化,有個性,善良正直,聰敏倔強,不遺餘力地執着着飄渺的希望,她本該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終她還是被黑暗的社會吞噬了。

總之,全文“我”與月牙兒形影相弔,構成了小説中的景與情,使作品具有詩一般的意境和低迴婉轉的抒情性。首先用月牙兒為題象徵女主人公那隻能亮那麼一小會兒而黑暗是無限的生命,而作品前半部分月牙的頻繁出現暗示着主人公雖屢遭不幸的打擊,但其生命還有希望存在,儘管那希望渺茫的象月牙的微光;而後半部分月牙的不再出現卻暗示了主人公已被黑暗的社會吞沒了。至此,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學長廊中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便誕生了。

關於《月牙兒》讀後感900字5篇5

“是的,我又看見月牙兒了,帶着點寒氣的一鈎兒淺金。多少次了,我看見跟現在這個月牙兒一樣的月牙兒;多少次了。它帶着種種不同的感情,種種不同的景物,當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記憶中的碧雲上斜掛着。它喚醒了我的記憶,象一陣晚風吹破一朵欲睡的花。”“一朵欲睡的花”,這花,該是一朵潔白的百合花吧,它美麗而脆弱,就像老舍筆下的這個女孩。我一字一句的讀着,讀着這樣安靜的文字,文字裏溢出的淡淡憂傷,在我的內心裏掀起波瀾。我追隨着這文字,來到了一個無人的野外,一鈎帶着寒氣的月牙在荒蕪生長的樹木縫隙中刺入我的視線。

她説:“我心中的苦處假若可以用個形狀比喻起來,必是個月牙兒形的。它無依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着,光兒微弱,不大會兒便被黑暗包住。”就像是她面對殘酷命運時的無奈。的確,月牙兒如她,月牙兒的冰清玉潔和柔美正如她最初心地純潔善良,自愛自重;月牙兒的殘損形象好似她的命運;月牙兒的微弱,像她掙扎的無力;月牙兒又是那麼的孤獨的掛在黑夜之中,像她孤獨無依無靠,時時會被吞沒;月牙兒的傷感,像她的心情;月牙兒也時現時失,時而清亮温柔,忽而被雲遮住,象徵她的希望一次次破滅,儘管這種希望渺茫的如同月牙兒的微弱的光,可她還是沒有放棄抗爭,可後來,月牙兒不再出現,主人公被黑暗的社會吞噬,如同月牙兒被黑暗包圍。

“為我們的嘴,我們得受着一切的苦處”她痛苦的説。“還有人羨慕我,我真要笑了!我有自由,笑話!她有飯吃,我有自由;她沒自由,我沒飯吃,我倆都是女人。”她諷刺的説。“獄裏是個好地方,它使人堅信人類的沒有起色;在我做夢的時候都見不到這樣醜惡的玩藝。自我一進來,我就不想再出去,在我的經驗中,世界比這兒並強不了許多。我不願死,假若從這出去而能有個較好的地方;事實上既不這樣,死在哪兒不一樣呢。”她最後絕望的説。我的心像是平靜的水面投下一顆石子,激起陣陣漣漪,而後變為海洋滾滾的波濤,洶湧着,我的心壓抑而無處宣泄。她曾執着於渺茫的希望,一絲一毫就讓她喜悦無比,可黑暗的社會、殘忍的現實奪走了她最後的堅持,奪走了她的一切,讓她徹底的絕望。終究還是逃不出命運的圍城。

《月牙兒》和《駱駝祥子》有着相似的主題,都寫了在不公正的社會制度下,窮人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勞動尋找人生的出路,是不可能的。祥子也奮鬥過,終究也還是走向墮落。充滿力量的男性命運尚且如此,何況是女性,她的悲劇,不是一個人的悲劇,是一個時代、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