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3篇)

來源:文萃谷 1.72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3篇)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1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本詩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圖。

本詩共七行兩句,前兩行直接描寫了江南水鄉的美,介紹了此處是一個可以採蓮的好地方;後五行寫魚兒在蓮葉下面游水嬉戲。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

可謂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來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於在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學生通過學習古詩可初步體驗到詩中精彩的語言,受到古詩文的薰陶。可要讓剛接觸漢字的一年級學生體會到詩的意境,感悟到語言的凝練之美,就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必須由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指導學生看圖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

一、揭題激趣,感受美。

新課一開始,我從課題引入江南是一個魚米之鄉,然後憑藉多媒體課件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小朋友説説江南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二、讀誦詩句,感悟美。

請小朋友們讀讀詩歌。全詩共兩句話,教學第一句時,抓住“何田田”理解蓮葉茂盛鮮亮的特點。我讓學生讀課文理解什麼叫“何田田”?看圖,教師引導: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説些什麼?學生説,“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又大又綠!”“滿湖的蓮葉又大又綠,綠油油的,像一把把大傘,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學生交流後,教師引導朗讀:“小朋友們説得真美。老師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們一起來把第一句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把蓮葉的大,蓮葉的綠,蓮葉的美讀出來。”鼓勵同學站起來,配上動作讀。通過師生齊讀,同桌互讀,互評等形式多樣的練習,學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純的語音, “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這就悟出了文字間藴含的美。再有課文要想熟讀成誦,就必須反覆地讀。但我不提倡機械的反覆讀,因為這樣做會大大降低學生讀書的興趣,嚴重壓制他們身心的發展。低年級學生的表現欲很強,在指導背誦上,可以採用表演背的方法,對於這個學生應該很感興趣,這樣課堂氣氛就比較活躍,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讀中想畫,欣賞美。

請小朋友們看畫面,猜一猜“蓮葉何田田”是寫蓮葉怎麼樣的?以圖解詩,以讀代講,用想象把詩句還原成畫面,把學生帶入夢中的江南,自然地讀出了讚歎之請。還沒讀到“魚戲蓮葉間”時,學生顯得有點坐不住了,一年級的小孩子自控能力差,很難把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堅持到底,於是,我靈機一動,話鋒一轉,説:小朋友們,願意跟着老師划着小船到“蓮葉田田”的湖裏去採摘蓮子嗎?這麼一説,小朋友們的精神頓時又來了,我因勢利導——“那就讓我們划起槳兒,去欣賞蓮葉田田吧!”話畢,輕輕地劃了起來,小朋友們也都學着他的樣子,進入了情境,有的小朋友動作太大了,影響到了同桌的小朋友划槳,於是我説:“我們可要輕輕地劃小船哦,別碰疼了蓮葉,碰傷了荷花哦!”小朋友們都是善良的,聽我這麼一説,趕緊放慢了速度,劃得很輕很輕,好象真的是泛舟湖上一樣,入情入境,就在小朋友們開心划着小船的時候,我突然叫起來:哎呀,快看一小魚,我接着吟誦:魚戲蓮葉間——故意拖長了聲調,小朋友們沒跟着接,於是我又接着説: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小朋友們明白了,有的説:魚戲蓮葉南。有的説:魚戲蓮葉北。就這樣,由發現小魚的驚喜而發出的叫聲不絕於耳,當時那場面的熱鬧和划船的歡快溢於言表。這五句幾乎相同的詩句,本來學生是很難讀出層次感的,讀這五句詩時,大部分學生不解其味,只知道有魚,與上句斷開理解,抓的是“魚戲”。卻不知道此處是“互文見義”的手法,經這麼一劃槳,一發現,一驚喜,一叫喊,小朋友們茅塞頓開,立即領悟到了這五句詩是採蓮人的驚喊,再指導朗讀自然也就輕鬆得多了。

這首詩簡單易讀,琅琅上口,故不須在背誦上花較多時間,應着重指導學生對詩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臨寫。在指導朗讀詩的第二句時,因為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學生讀起來會沒有精神,設計教師口述魚兒嬉戲的情景,讓學生表演一條條快活的小魚,盡情“游來游去”的環節,學生很活躍,達到預先的目的。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2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可謂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來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於在誦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

一、揭題激趣,感受古詩美。

新課一開始,教師可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小朋友説説圖 上畫了些什麼?你喜歡這幅圖嗎?為什麼喜歡?待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可充滿感情地對學生説:“江南是個好地方,這裏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來到湖面上採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遊玩嬉戲,大家想去嗎?”小朋友們都喜歡去,有的孩子會問:“怎麼去?”教師順勢引導:“古人把採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題目叫《江南》,我們學好這首詩,不就是去採蓮了嗎?”這一環節通過圖片展示的實在情境和教師繪聲繪色描述的語言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們帶入了課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鄉的美景。

二、自主閲讀,培養學生的個性化

閲讀教學既是認識過程,也是活動過程。在教學中我堅持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個性,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我通過創設情境,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學、個人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 學生通過讀讀、想想、演演的學習方式理解、再現、創造詩歌的意境,並進入角色體驗“小魚”的快樂,以演促讀,以演促思。

我還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給他們創造無拘無束的探究的天地,學生在課內研討、交流自己的閲讀體驗和自己的閲讀方法中,盡情地品讀和表演,在活動中充分地主動地動口、動手、動腦、動情,自然而然地獲得思想的陶冶、知識的積累、能力的發展,習慣的養成、個性的豐富,再相機點撥歸納又使學生豁然開朗,認識得以昇華。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3

江南這一篇課文詩一首漢樂府詩歌,比較有節奏。在講課的時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感和江南這個地方的美麗。

講這首詩歌的時候首先讓學生了解江南在哪裏,我選擇用多媒體展示江南的地圖。首先讓學生找我們所在的位置——山西。然後找到長江,長江以南就是江南。知道了江南的位置就開始讀課文。讀課文的時候,讓個別學生讀課文,糾正讀音。然後讓學生讀詩歌時要注意節奏和感情。

講課文內容時,我讓學生通過圖文結合來觀察蓮、荷葉、荷花等。圖文結合可以直觀的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江南可採蓮”,江南可以採蓮,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認識了蓮以後觀察課文圖片中的姑娘是如何採蓮,並模仿器動作。放幻燈片中荷葉,讓學生理解很多葉子的樣子就是“田田”。在後面的課文,我在黑板是板書東南西北,放一張學生已經畫好的魚兒各個方向遊動,來理解課文魚戲蓮葉間、東、南、西、北。這樣既調動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理解的課文。

這節課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習了課文。但是在內容涉及上,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引入課文,相對一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不應該涉入太多。總體上這節課比較理想。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4

學生學習古詩,總不能脱離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理解。所以在教這首古詩之前,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知道白居易在哪憶江南嗎?”知道的學生可以回答,然後我再補充白居易寫作的背景,並及時打出他描寫洛陽春天的一首詩,讓學生找出洛陽春天的特點,就是那的春天來得很晚,於是乎,就有了回憶江南春天美景的這首詩。

既然這首詩是描寫江南春天江邊江水美景的一首詩,那麼詩句開頭一句“江南好”中的“好”字能換成“美”字嗎?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嘗試回答,發現學生回答不上來,於是我又補充了作者白居易曾在蘇州等地做官十年,與百姓建立了良好關係的背景。學生就能大體體會到作者第一句話用“好”字的緣由了。而詩的最後一句話“能不憶江南?”,也可結合這個背景,讓學生體會作者回憶的不僅是江南美景,還有那的人、事、物。

但是,這首古詩的中間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在教學時,沒考慮得很多,教學時不覺得很難。但是課後,與其他老師相互討論時,才發現很多有爭議之處,仍需進一步探討。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5

《憶江南》是國小教材第一篇詞的教學。這首詞選取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個典型景色,藉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絢麗景色,最後用一個反問句“能不憶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達了對江南的思念和眷戀之情。

古詩詞教學應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薰陶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引領學生走進這民族獨特的文化,從而熱愛古詩詞。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以“以讀為本”的理念,本節課讓讀始終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古詩詞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的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讀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本詩詞是白居易老年回憶在杭州任職期間的美好時光而作的,共三首,這是其一。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白居易對江南的特殊感情,我除了讓學生課前查閲資料、充分誦讀之外,還為學生準備了這首詞的解讀視頻,把白居易的江南生活軌跡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展現畫面,在讀中想象意境。如圍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聽着配襯得體的歌聲、音樂,讀着這優美的詩句學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過展開想象,把彷彿看到的、聽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誦讀傳達出來,從而化語言文字的符號為鮮活的畫面,鮮活的意境。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江南》這一課,本課的重難點在於讓學生通過識字,能正確流利地讀古詩。

我主要設置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播放江南美景圖片

一年級學生又是剛入學不久,可能會產生緊張的心理。為消除其緊張心理,特意安排學生欣賞美麗的江南圖片,讓學生放鬆,同時營造優美的情景,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2、讚美江南,過渡新課

(在觀看了圖片後,教師因勢利導的進入新課,帶學生去江南)

(二)以讀引字,以字入讀

1、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體現學生主體性)。

2、同桌讀(通過兩人互讀,幫助糾正字音)

3、指名讀(讓學生試讀,提出自己不熟悉的字。教師加以指導,糾正,體現教師的主導性)

4、齊讀(在集體的朗讀下,進一步幫助個別學生糾正字音)

請學生依次讀生字,課件發出掌聲表示鼓勵。本環節也是讓學生在遊戲中鞏固生字,認讀生字。

(三)朗讀訓練

1、教師範讀(教師有效的範讀,幫助學生提高朗讀水平,給學生一個模仿的榜樣)

2、學生模仿教師練習讀(給學生時間練讀,充分發揮兒童愛模仿的天性)

3、指名讀、檢測(檢測學生的朗讀、針對不足加以引導、糾正)

4、齊讀(集體讀古詩,訓練學生讀出節奏)

5、師生對讀、賽讀

6、背讀課文,演背古詩

讓學生邊背邊想像池塘裏的美景,感悟魚兒嬉戲的快樂。讓男同學充當荷葉,女同學充當荷花,指名同學來當魚兒,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邊演邊背古詩,讓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得到昇華。

不足之處:

1、設計和操作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朗讀環節,沒有真正展開,具體操作時朗讀的.多樣性沒有表現出來。

2、兩個人互讀這個環節,有點浮於表面,應該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互相檢查是否認真讀了,是否按老師的要求圈出了不熟悉的生字,然後交叉彙報,這樣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在認讀生字環節指導學生書空筆順與整節課的安排不協調,還佔用了不少讀的時間,以至課堂後半程有點草草收尾,沒有給朗讀和背誦課文留出充足的時間,所以顯得教學目標不明確,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7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可謂有景、有情、有韻。

結合課文的特點在教學時,我採取了以下幾種手段:

首先,開始上課前我先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學生説説圖上畫了些什麼?回答問題後,我開始講解課文並聲情並茂的大聲讀:“江南是個好地方,瞧荷塘裏碧綠的荷葉像一個個大圓盤,鮮豔的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露出翠綠的小蓮蓬。微風吹過,荷花隨風擺動,好似仙子在水中舞蹈。這裏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來到湖面上採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遊玩嬉戲,古人把這採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題目叫《江南》。”深情並茂的朗讀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小孩子入迷了,進入了課文的意境中,我能感受到同學們和我一樣沉浸在江南水鄉的美景中。

其次,在學習課文時候讓學生邊讀課文邊看圖,讓學生結合詩句進行看圖。觀察小姑娘是怎樣採蓮的,荷葉、荷花美不美,蓮葉間的小魚是怎樣遊動的。通過這樣教學訓練,我和學生的腦海中浮現出美麗的採蓮畫面,也讓讓體會出江南水鄉的美,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詩歌之美。

最後,經過上兩個環節的訓練,讓學生細細體會詩句的美,要有更深刻的認識體會,還得通過細讀課文詩詞來完成。全詩共兩句話,教學第一句時,我抓住“何田田”來讓學生理解蓮葉茂盛鮮亮感覺,我鼓勵學生站起來,配上動作朗讀。學生誇張的表情,閃亮的眼神,各異的動作,帶來班上同學的笑聲,我想“何田田”一詞深深的印進了同學們腦海中,這就是詩歌之美。教學第二句時,抓住一個“戲”首先進行這樣的引導:“蓮葉長得這麼綠,蓮花開了,結了蓮子兒。人們划着小船採收蓮蓬。河裏的小魚呀,也樂開了”我講敍着魚兒開心嬉戲的情景,學生也進入慢慢進入詩中的意境中,同學們把自己想象成了小魚,在水中暢遊,課堂氣氛慢慢變得活躍起來,學生也進入了角色,把自己當成小魚。我相信這堂課一定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回憶。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8

這首歌的歌詞取自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歌《憶江南》,是詩人晚年回憶江南風景時寫的,原作共有三首,這是第一首。詩的風格清新,語調輕鬆活潑,像一首動人的民歌。曲作者為該詩配上了優美婉轉的旋律,更加表達了詩人熱愛江南美景的情感。

記得原來看過一個名師在介紹自己成功經驗時曾經説過,課堂上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手勢都是自己在家裏就訓練過無數次的,就像一個舞蹈演員對着鏡子練習自己的舞姿一樣,當時看的時候我還大相信,覺得太誇張了。以前同事也有説過自己上課的時候語言和姿態需要改進,自己卻從來沒有在意過。這兩次課,仔細揣摩自己上課時的言語,才覺得説出的話與當時的表情是那麼的不自然。有那麼幾句剛説完就覺得特別的彆扭。也不知道別人是怎麼看待,不知所措後自己敷衍而過。教學形態暫且不提,語言缺少美感、貧乏、生硬是我對自己言語的評價。這些表現跟當時緊張情緒有些關係,但我想它在很大程度還是反映了自己平時上課的一種狀態。《憶江南》這節課中設計了三個大板塊,分別是“賞江南、唱江南己沉浸在如詩的美景,通過準確的語言傳達給學生,藉助優美的形態語言把美展、舞江南。”這三個環節對教師的形態或言語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教師要把自示給學生,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整個身心都帶進了一個“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麗江南。上完了同樣內容的兩節課,我突然之間相信了,相信一個滿意的表情和手勢是需要訓練的,是可以訓練出來的。看來我下一階段的目標,就是不斷的改進自己在言語與形態這些方面的不足。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深體會到在每一堂音樂課中,我們的每一個不經意對學生來説都是經意的。靈性的頓悟,思維的流轉……課堂上我們的智慧和學生的智慧在碰撞。在摩擦時,每一次不足,並形成新的起點;每一次磨練,開啟課堂成功之門。只有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去鍛鍊、反思、總結,教學水平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第一課時時,我主要抓住孩子們對詩歌的整體把握,知道詩中描繪的是怎麼樣一幅場景,以及對“蓮葉何田田”及“戲”字等重點詞句的解讀。

首先,讓孩子在已學拼音的基礎上,自由練讀詩句,並提出練讀要求:將自己識讀有困難的字圈出來,重點練讀。然後在小組間比一比誰的朗讀最標準,聲音響亮且落落大方,

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逐句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通過大量的圖片讓學生視覺感知荷塘的美麗,體會“蓮葉何田田”的中蓮葉的多與美。並經由播放動畫“魚戲蓮葉間”,讓孩子們在動態中感知魚兒的自由自在與悠然自得。最後,如何才能讓孩子們準確記住詩中的四個方位詞,我採用的方式是動作配合。每個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分別向“東、西、南、北”不同的方向作小魚狀“遊走”,經過多次的動作遊戲練習,孩子們都能在教室內準確辨別和掌握各個方向,同時也感受到了魚兒們的快樂。總的來説,這是我自己上得比較生動的一課,課堂氣氛也較為活躍。

然而,當我聽完師傅華老師的展示課後,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還是有很多。

華老師的課堂,生動活潑、意境優美,充滿着童真童趣。簡筆繪畫帶出問題:猜猜老師畫的是什麼,世界上最長的江是哪條?充分勾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引出課題。手繪圖片貼出意境:在孩子們讀課文的同時,從蓮葉到蓮花,從蓮花到蓮藕再到小魚,一幅美麗的魚戲荷塘圖就展現在了我們眼前,整個教室頓時鮮亮了起來!看着生動的圖片,配上悠揚的音樂,孩子們韻味十足的朗讀將每一位老師都帶入了那熱鬧而美麗的荷塘深處。識字教學生動實用:長江裏水多,“三點水”加“工”就快速地記住了“江”的字形;魚兒的圖片與生字“魚”結合教學,讓孩子在學習象形字“魚”的同時,腦海中有了形象的記憶。遊戲辨向、學以致用:請小朋友們做一回小魚,快樂地遊向“東、西、南、北”不同的方向,在遊戲中體會魚兒的歡快。

這種細緻認真的備課精神,多種教學手法的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教學基本功的紮實韌勁,我都應該虛心請教、認真學習。並努力從關注自我成長中走出,還給學生一個真正自主、完整的課堂。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10

所以,在教學“魚戲”時,我請學生上台演一演。在一部分學生的吟誦中,其他學生一起表演後五行詩句,體會小魚遊戲蓮葉間的自由自在。

與此同時我把蒐集到的歌曲《江南採蓮》播放出來,整間教室就是一片活潑、和諧的荷塘。

當然,課堂中不足之處也甚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新課一開始,我從課題引入江南是一個魚米之鄉,然後憑藉多媒體課件展示江南風光圖給學生看,帶小朋友看看江南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許多小朋友沉醉於江南風光,因此久久回不來。

思索:

江南風光圖片應再做篩選,江南小鎮1——2張圖片做個引子即可,自然銜接至江南成片荷塘風光才是關鍵,所謂先入為主,為下文中的“蓮葉何田田”埋下伏筆,讓學生初步感受江南美。

(2)在教學第一句詩時,應該向學生多強調一下,“田田”指的是蓮葉的多,“何田田”指的是蓮葉多麼地茂盛。此時還應該適當地展示蓮葉挨挨擠擠的畫面,增強印象。

(3)在練習説話部分時,有學生説:“小魚有的在玩耍,有的在你追我趕。”這句話不夠準確,而我沒有及時地為他指出、糾正。

(4)在表演“魚戲蓮葉間”時,我還可以嘗試全班學生共同表演,分工合作,比如:男生扮演小魚,女上扮演荷花、荷葉等。這樣既能體現出詩中描繪的荷葉的多,又能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關注學生的面應該要更廣一些。

在今後的工作中還是要不斷磨練自己的教學基本功,也要關注好課堂中的一些細節,爭取做到上課胸有成竹,與學生交流自然、流暢。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過程很平實。我一改以往教詩詞的老套路:解釋理解——朗讀背誦——寫意做題(這種完全為了應付考試的做法延傳至今,而且還會在很長時間內存在。至少我們這裏會)。學生不會朗讀——全是唱讀,沒有半點節奏和韻律感,這是我事先預計到的,因此有意加強了古詩詞的朗讀訓練,把讀作為這堂課一個重要目標。從試讀,到指導讀,再到體會意境後的感情朗讀,這一線索貫穿始終,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終於能讀出韻味來了。之所以要花這麼大功夫去完成這一目標,就是希望孩子們明白:書要這樣讀,僅僅是要這樣朗讀!也希望我們的一部分老師知道——朗讀,朗讀,還是朗讀!別不在乎語感!我想給大家傳遞一個信息:跟上,與現代教學理念近點!

其次是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讓人真的很無奈。整堂課中除了在試讀環節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舉手要求讀之外,在自學過程中,不與同伴交流,不與集體交流,只有一兩個學生有慾望。在體會意境環節,要求學生談談江南美景,居然沒人主動舉手。雖然這們這裏還不是典型的江南,但生活在長江以南的他們,並不缺少那些感性認識。他們能説上青山、綠水,能説上蜂蝶、鳥雀,還有紅花、綠樹。但,沒有人發言......

今天上了一節相對成功的語文課了。今天上的是《憶江南》。

這同樣是一首簡單的詞,詞裏的內容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大致瞭解。有了前兩節課的經驗,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在這節課裏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內容?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從網上找了許多的內容。找了關於白居易的生平。還有其他兩首詞等來豐富課堂內容。

課伊始,我就向學生介紹詞人。“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詩人,這首詞是他在任杭州刺史的時候寫下的。看到學生那認真的目光我就向他們提問“你知道刺史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嗎?”學生都搖着頭説不知道。看着他們搖着頭的樣子,我心裏一陣高興,因為他們的注意力被我吸引了,我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接着我向他們解釋 “刺史相當於現在的市長。白居易曾經在杭州當過市長,那他一定遊覽過許多的地方,那他筆下的杭州是什麼樣子的呢?請同學們認真的讀一讀這首詞。”這樣的導入或許會顯得過於簡單,但是當我看着學生們那認真讀書的樣子,我認定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導入。當學生以愉快的心情讀了詞,我給了他們鼓勵的掌聲。這是一羣可愛的學生,只要給予一些陽光,他們就回報給你們無限的燦爛。這掌聲是給學生,也是給我自己的。壓抑得太久的我也需要一些鼓勵來肯定自己。當然這是我的努力換來的。

接着我開始解釋詞中重點詞語的意思。根據課文的註解學生能較正確的理解詞的內容。於是我縮短了這一部分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帶着感情朗讀詞。

課文就這樣結束了?這是我在頭天晚上在備課的時候一直在考慮的問題。但是當我找到了《憶江南》這首詞的其他兩首時,我決定用剩下的時間來朗讀這兩首詞。當我説這首詞還有另外兩首,“想不想看看時,學生興趣較大,於是我把另外兩首詞抄在黑板上,並且簡單的解釋了意思。”我並不能預測到底這另外的兩首詞會對學生有多大的幫助。但是當學生做同步指導的作業時,裏面出現了《憶江南》的第二首看到學生那興奮的表情,我知道了這額外的學習的好處。這讓我有了一種想法,如果學生的學習都能如此般愉快和簡單,那將是一筆多大的財富啊。之前的課堂是我束縛了學生的能力嗎?是,我將改正。

今天我也感覺到了壓力,因為我的請假和對學生的不熟悉。現在我們的課已經落在了別班的後面了。我應該如何才能追趕上他們呢?我不想佔用學生別的時間,或許只能逐步的提高自己上課的質量了。我應該怎麼樣備課才能讓學生更準確的吸引到精華呢?於是我開始努力的備好《桂林山水》。

不急,慢慢來,這是我對自己的勸告。我現在一直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備好每一節課。現在的我已經開始瞭解學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趕超別人。一起加油吧我的學生人們。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的理念。

古詩古詞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敍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憶江南》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⑴多層次的誦讀:

“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⑵要求學生質疑。在激情中成長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者學習是知識積累的橋樑,興趣是最好的導師。這次的拓展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真情的投入,自由的表達,放飛智慧的風箏,在歌唱中感受快樂,在歌唱中燃放激情。

總之,新課標要求國小生掌握、記憶的詩詞為70餘篇,如果篇篇要孩子死記硬背,豈不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兒。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説過:人類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背誦。尤其是讀中國書,更要高聲朗讀,讀得多了,自然就懂得言語與文字的音韻。他還特別指出,硬記不是背誦,背誦就像唱歌一樣,很愉快的。為此,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思索:古代詩詞琅琅上口,易於傳唱,現代人也願意用古詩詞填詞作曲。既然詞曲作家能為古詩詞譜曲,為什麼不能將它填於學生熟悉的歌曲之中,讓他們相互傳唱,在傳唱中記憶,在傳唱中領悟,在傳唱中抒發自己的情感,讓學生在快樂的歌唱中學習呢?首先,我讓學生欣賞歌曲《憶江南》,進一步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和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既有思念又有讚美,在讚美中思念,在思念中讚美,為學生用熟悉的曲譜填詞打下基礎。其次,給學生一個拓展的方向。詩詞與音樂的結合,既讓學生欣賞了詩詞的韻律美,也將學科性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我也可以為自己喜歡的詩詞譜曲了!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向開課的激情導入、幻燈片的順序、對詞句的理解等等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為今後的教學做更好的鋪墊。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篇13

《憶江南》這首詞我已教過三遍,很熟悉了,沒想到今天的授課,學生給了我一份不曾意想的驚喜。教學時,在讀通,讀正確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自己的理解,解釋這首詞的意思。在解釋這首詞時,有的學生認為“江花”是指“江中的浪花”,有的學生認為“江花”是指“江邊的浪花”,在理解“綠如藍”時也出現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是“藍天”,有的學生認為是“藍草”。針對這種情況,我想這正是給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過程的一個好機會,於是我把這些問題留在課後去討論,查資料完成。下去後,學生通過上網、查課外資料、問家長等方法,理解了“江花”是指“江邊的浪花”“藍”指“藍草”。

這堂課的學習,讓我更多的聽到了學生們來自心靈深處的聲音,讓學生切身感到了學習過程的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