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精選5篇)

來源:文萃谷 2.87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語文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精選5篇)

  語文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1

一、揭題激趣,感受美

新課一開始,我從課題引入江南是一個魚米之鄉,學習了“江南”二字,然後憑藉多媒體課件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趣,讓他們做好閲讀學習課文的準備。

二、巧妙講解,滲透詩意

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後,將畫面轉換為第一句詩的景色:“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這句詩中的“何田田”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沒有單獨講解字詞的意思,而是將其融入對整句詩的描述之中。“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説些什麼?”“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又大又綠!”“滿湖的蓮葉又大又綠,綠油油的,像一把把大傘,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學生交流後,引導朗讀,鼓勵學生站起來,配上動作讀。學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純的語音,舒緩的動作告訴我,“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他們已經悟出了文字間藴含的美。

當然課堂中也有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

1、對識字的處理不夠全面,課堂中出示了田字格,但沒有和學生分析字形及佔格位置。

2、將理解難點“何田田”放入整句詩的敍述之中,有的孩子並不能很好的理解。課後問“蓮葉何田田”是什麼意思,個別孩子不能説出“蓮葉很多很綠。”這説明課堂上的處理還不夠,需在第二課時進行強化。

3、不能很好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因為多媒體器材的突然故障,對課堂的控制有些吃力,以致於沒有完成預期的教學內容。

  語文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2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可謂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來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於在誦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

一、揭題激趣,感受古詩美

新課一開始,教師可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小朋友説説圖上畫了些什麼?你喜歡這幅圖嗎?為什麼喜歡?待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可充滿感情地對學生説:“江南是個好地方,這裏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來到湖面上採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遊玩嬉戲,大家想去嗎?”小朋友們都喜歡去,有的孩子會問:“怎麼去?”教師順勢引導:“古人把採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題目叫《江南》,我們學好這首詩,不就是去採蓮了嗎?”這一環節通過圖片展示的實在情境和教師繪聲繪色描述的.語言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們帶入了課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鄉的美景。

二、自主閲讀,培養學生的個性化

閲讀教學既是認識過程,也是活動過程。在教學中我堅持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個性,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我通過創設情境,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學、個人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學生通過讀讀、想想、演演的學習方式理解、再現、創造詩歌的意境,並進入角色體驗“小魚”的快樂,以演促讀,以演促思。

我還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給他們創造無拘無束的探究的天地,學生在課內研討、交流自己的閲讀體驗和自己的閲讀方法中,盡情地品讀和表演,在活動中充分地主動地動口、動手、動腦、動情,自然而然地獲得思想的陶冶、知識的積累、能力的發展,習慣的養成、個性的豐富,再相機點撥歸納又使學生豁然開朗,認識得以昇華。

  語文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3

一、揭題激趣,感受美

新課一開始,我從課題引入江南是一個魚米之鄉,然後憑藉多媒體課件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小朋友説説江南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二、讀誦詩句,感悟美

請小朋友們讀讀詩歌。全詩共兩句話,教學第一句時,抓住“何田田”理解蓮葉茂盛鮮亮的特點。我讓學生讀課文理解什麼叫“何田田”?看圖,教師引導: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説些什麼?學生説,“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又大又綠!”“滿湖的蓮葉又大又綠,綠油油的,像一把把大傘,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在學生交流後,教師引導朗讀:“小朋友們説得真美。老師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們一起來把第一句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把蓮葉的大,蓮葉的綠,蓮葉的美讀出來。”鼓勵同學站起來,配上動作讀。通過師生齊讀,同桌互讀,互評等形式多樣的練習,學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純的語音,“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這就悟出了文字間藴含的美。再有課文要想熟讀成誦,就必須反覆地讀。但我不提倡機械的反覆讀,因為這樣做會大大降低學生讀書的興趣,嚴重壓制他們身心的發展。低年級學生的表現欲很強,在指導背誦上,可以採用表演背的方法,對於這個學生應該很感興趣,這樣課堂氣氛就比較活躍,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足之處

1、理解東南西北方位時需要加以練習就更好了,這樣到運用的時候才會比較熟練。

2、這首詩簡單易讀,琅琅上口,故不須在背誦上花較多時間,應着重指導學生對詩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臨寫。在指導朗讀詩的第二句時,因為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學生讀起來會沒有精神,如果教師口述魚兒嬉戲的情景,讓學生表演一條條快活的小魚,盡情“游來游去”的環節,就會達到預先的目的。

  語文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4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是一首古詩,選自《漢樂府》,寫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詩句的前兩行介紹了江南水鄉是採蓮的好地方,後五行則寫魚兒在蓮葉下面游水嬉戲。整首詩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寥寥幾句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圖。這裏詩美、圖美、境美。

“美”在這裏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教學中,我將“美讀”訓練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如果説初讀感知使學生對整首詩的意境留下了淺層的記憶。那麼推敲品讀卻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江南,領略了一幅生動活潑的美景圖。當學生對“何田田”不知所云時,我適時的出示了“蓮葉圖”:小朋友們,你們看到了什麼?“我看到了蓮葉。”“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蓮葉。”“我看到了滿池的蓮葉。”把它的顏色也説出來。“蓮葉是綠綠的。”“蓮葉是碧綠碧綠的。”“蓮葉是又綠又亮的。”“是呀,小朋友説了這麼多,可詩中只用了兩個字,你能找出來嗎?”學生一下就找到了是“田田”。正因為看到這麼多又綠又亮的蓮葉,詩人不由得發出感歎“蓮葉何田田!”你能看着圖來讀這一行嗎?緊接着我又出示文中的插圖:你們看,美麗的姑娘在滿池的蓮葉間——採蓮,這是多——美的畫呀!此時詩的前兩行已變成了一幅美麗的畫留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讀好詩句也已不成問題了。後面的五行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讀,一邊聽一邊想:這幾行在寫什麼呢?當學生睜開眼睛時,個個搶着回答——是小魚。我又鼓勵學生:你們也來讀讀這幾行,再看看圖,想想你是怎麼理解的?也許是因為詩句的朗朗上口,也許是插圖色彩鮮豔太吸引孩子的眼球了,總之每一個孩子都在認真地讀着,想着。有個孩子説“這幾行是寫小魚在游來游去。”我趕緊肯定他:説得真好,那為什麼詩中用的是“戲”而不是“遊”呢?“因為小魚游來游去就好像在做遊戲,很開心的。所以用戲。”“因為小魚在水裏是自由自在地遊着,所以用戲。”説得多好!我相信此時學生眼中的江南已成了一幅靈動的、活潑的,有生命力的畫了。讀好詩句也成了他們自己真切感情地流露,此時的美不光在江南,更深深地留在了學生的心中。

我們的語文課堂,如果僅僅讓學生感受到美,體驗到美也許還不夠。我們還應該盡力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積累和發展語言的目的。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用眼看,用耳聽,用心想,用口讀,多感官的參與學習,才能使美的語言內化為美的想象。

  語文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5

眾所周知,《漢樂府》是專用來譜曲吟唱的,它們一般都具有短小精煉、朗朗上口、易於流傳的特點。而其中《江南》一首,則更是流傳久遠了。這首詩以採蓮女採蓮為基點,描寫了江南水鄉特有的寧靜美、活力美。基於這樣的考慮,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反覆的品讀上。具體來説,我覺得本課有如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好:

一是以不同形式的讀為中心,讓學生通過讀來熟悉、理解、品味詩歌。由於這首詩淺顯易懂,所以我沒有在字詞方面花太多的時間,只是在幾個關鍵字方面教了一會兒,一起學了寫法。在讀的方面,我試着讓他們通過個別讀、對讀、小組讀等方式,反覆讀出詩歌原本的美感。

二是充分把學生推到了前台,老師只是導演。學生回答、討論、角色演讀等等環節,佔了整節課的三分之二多時間。比較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感悟,有些學生在對詩歌有獨到理解的同時,我給予了認可和引導。

三是學生參與積極,參與程度很高。整節課學生的讀、演、説、思都很主動,一些學生的感悟和理解是比較深刻的。基本達到了設定的目標。

不足之處也明顯,主要表現在對生命課堂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刻,學生真正的參與不夠好,一些活動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品讀的層次性和目的性體現的不是很好,沒有隨着讀的深入,加強對文本詩歌的理解,需要繼續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