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來源:文萃谷 2.6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

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主要利用了觀察法和範讀法。這兩種教學法,在只有三尺講台,一支粉筆,缺少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農村國小特別適用。

觀察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範讀法。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範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裏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這堂課上,教師範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並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教學的內容比形式更重要,範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裏,我們該反思什麼才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2

今天我上了《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開始上課時,我先用簡筆畫的方式複習了第一課時的內容,畫出來葫蘆藤,綠葉,葫蘆花,小葫蘆。學生被這樣的圖畫吸引了,並且根據簡筆畫説出來上節課積累的詞語:一顆葫蘆,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樣的形式比起直接出示上節課學過的詞語讓學生再讀一遍的效果強很多。

接下來學習第二自然段,“蚜”“盯”都是形聲字,學生能夠很快用這種方法記住這兩個字,“賽”用換一換的方法理解了它的意思。“自言自語”的意思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老師模擬場景,自言自語説話的樣子讓學生理解,這就是“自言自語”。學生通過對“盯”字的理解知道這個人眼裏只有葫蘆,所以覺得“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讓多名同學站起來讀這句話,齊讀,男女比賽讀,指導讀好感歎句,並換成陳述句再比較讀。此時完成了課後練習的第二題的一部分。

第三自然段先自由讀,指名讀,評價,學習生字“鄰”——注意:避讓,高低。再指導讀最後三句話,感情一句比一句強烈,最後幾個字一字一字讀,“葫蘆”重讀。同桌扮演分角色讀,老師讀旁白,再讀,學生很感興趣,並能夠讀好反問句和陳述句。再把反問句和陳述句單列出來比較讀,聯繫生活實際説反問句感受不同的語氣。

最後一自然段的學習聯繫課文插圖,再聯繫黑板上的簡筆畫,畫蚜蟲,葉子被吃光,用黃色粉筆讓葫蘆變黃色,用黑板擦一個一個擦掉葫蘆,學生看着我一個個擦掉的葫蘆,有難過有後悔,接着老師趁機提問:種葫蘆的.人想要的是葫蘆,為什麼最後卻一個也沒得到?學生就能理解到葉子,葫蘆互相聯繫的道理。

這一課學習了生字,積累了短語,學會了讀句子不同的語氣,理解了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

語文閲讀訓練要素在教參的單元分析和課後習題裏面體現,備課時要找準出發點,低年級重視老師的示範朗讀,這是最基本的策略。教師要少講概念,學生不懂,要對比,要讀,要感受。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組織語言,隨文識字,看圖理解,聯繫生活實際體會,從而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3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句。並通過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課上“我能説”、“我能演”、“我能做”,使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例如:請同學上台來掛葫蘆,其他同學觀察他的動作,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掛”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後再想想還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個字,學生們很快想到了“哇、畦、窪”等生字,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識字面,並使以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抓住一條主線:引導孩子們順其自然地識字,並在識字活動的.基礎上滲透漢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幾個想象説話的環節。如:“當看到那麼多蚜蟲時,如果你是種葫蘆人的朋友或者只是個過路的人你會説些什麼?”以及最後續編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種了葫蘆,當再次生了蚜蟲時他會怎麼做?”通過這樣的大膽想象,不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也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培養。

此外,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通過課件創設情境向學生們展示了葫蘆的可愛,蚜蟲的可怕等,從而激活學生們的思維,使之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4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蘆,卻不管葉子上長的蚜蟲,結果蚜蟲把葉子吃光了,剛長出來的小葫蘆變黃了,都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如果只顧葫蘆,不管葉子,最後葫蘆也長不成。

這篇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語言樸實,用詞準確。如:“長滿了綠葉”,“滿”是説葉子長得很多,鬱鬱葱葱,十分茂盛的樣子。“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掛”就是“結”的意思,但用“掛”比“結”更準確,因為葫蘆的柄長,從藤上垂落下來,就像掛在那裏一樣,十分可愛。“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説”,“盯”是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用“盯”突出那個人只要葫蘆的形象。

本課還有兩幅插圖:第一幅畫的是課文第一段的內容,種葫蘆的人盯着可愛的小葫蘆,非常高興。第二幅圖畫的是課文的最後一段,種葫蘆的人不聽鄰居的勸告,不給葉子治病,結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認識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要抓住第一段與第四段中寫葫蘆的句子,使學生知道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抓住寫種葫蘆人所想、所為、所説的`句子,使學生在具體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後,知道不了解或不不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光顧葫蘆,不顧葉子,是得不到葫蘆的。

教學過程中,我試圖通過“生本”理念,先學後教,不教而教。教師確定學習的內容和進度,讓學生自己學,對學生的學給予恰當而不過分的指導,確定學生在課堂上的根本性地位。

具體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預習:學習生字,通讀課文。通過各種方式查找資料,瞭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繫。

第一課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初步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感受語言的樸實,用詞的準確。會寫八個生字。

第二課時:結合課文插圖繼續學習課文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感受事物的變化。理解課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通過師生的共同學習與交流,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心得與經驗。

做得較成功的地方有:教案設計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與學習規律,脈絡清晰,容易操作,讓人感覺語文就是要這樣簡簡單單地教。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也表現得很從容,能很好地駕馭課堂之上。因為整結課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將學生推向“舞台”,因此課堂氛圍輕鬆活潑。在這樣的氣氛下,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效果很好,小組成員敢説敢評價,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也將小組學習作為訓練重點,通過各種互動,孩子們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故事所要説明的道理。

有待改進的地方有:學生的小組展示還是要移到台前,那樣更能鍛鍊學生的應變能力與表達能力,從小培養從容淡定的説話習慣。小組合作時各組員的職責還需要更細化一些,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不放過每一次展示的機會。在學習中還可以更放手一些,充分信任學生,併為其創設更和諧的學習環境。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5

本次公共課我講的是第一課時,這是我講課中的一次嘗試。雖然,平常每一課的第一課時都有識字教學,但看過教學參考書後,總感覺講的不夠細緻。這次嘗試過後有如下感受:

一、識字教學採用集中識字和隨文識字相結合的辦法進行。

集中識字有利於學生歸類識記。再教學中學生能找出帶有草字頭的字:“葫、蘆、藤”豎心旁的字“怪、慢”,並且還知道了這些字分別與植物有關,和內心的感受有關;還能找出“盯、啊、葫、蘆、蚜”等形聲字,這種教學方法太高了教學效率。

隨文識字降低難度。隨文識字,這種在語境中識字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語言環境,學生在認讀生字,識記生字,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在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圖片,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與生字的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認讀生字的興趣,降低了識字的難度。如“藤”字形複雜,學習“細長的葫蘆藤”時,讓學生藉助圖片識記並拓展生活中常見的“絲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激發學生原有的生活認知,進一步瞭解葫蘆藤的特點。再如生字“謝”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謝謝,感謝的意思,而在這裏指葫蘆花開過了花謝了的意思。採用查字典選擇義項的方法,進一步理解謝的意思。又如通過觀察插圖中人物的神情,動作進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的'看,比看更進一步。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結合語言環境,學生既知字音認字形。又能借助語言環境解字義,明白用法,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對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抓住詞句,注重積累。這篇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細長,長滿綠葉,幾朵雪白的小花”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這些詞語把葫蘆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和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三、找突破口,變序閲讀。當學生和文本接觸之後,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亂呢?涉及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閲讀,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在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的是有密切聯繫的。

四、寫字。在寫字這一環節,我採用讓學生歸類書寫的辦法提高了效率。“棵、盯、怪、治”四個字都是左窄右寬的字,學生從結構、佔格、關鍵筆畫三方面進行觀察,書寫,這樣學生在比較中學會了識記方法、提高了書寫效率。

教學設計環節完整,也注重了細節,但是還存在如下問題:

1.學生讀書有了感情,但是聲音過小。

2.學生的書寫還需要有歪的現象,在平常的教學中還要糾正學生的書寫習慣。

3.自己在教學中缺少對識記方法系統的總結,課上只做了口頭上的説明,要是打出來學生讀一讀,該多好哇!

4.缺少鼓勵性的評價語,學生不敢發言。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6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而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兩幅插圖的不同為切入口,採用不同的方式通讀全文,然後分別學習一、四兩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再探究其緣由,學習二、三兩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現反思總結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為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閲讀感悟和體驗,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夥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閲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閲讀行為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閲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參與閲讀,又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語文能力。另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閲讀實踐,組織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

二、仔細觀察,大膽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説話的內容,想象説一説:你想對他説什麼嗎?這樣學生説話既有了依託,又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習的增量,進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後,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閲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教學中採用角色換位,“你要是種葫蘆的人,看了心裏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説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7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故事。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生動有趣,便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易於學生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有這麼一句話: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説:“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在教學這個部分時,我請一個學生來解釋一下什麼是“自言自語”,這個學生由於預習不夠充分,一時語塞滿臉通紅,其實這個這個詞從字面也可以瞭解大概意思,於是我就拿出一個小葫蘆,對這個學生説:“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演一下這個種葫蘆的人吧?”他擺脱了這一尷尬局面,也鬆了一口氣,接着上台,做出盯着小葫蘆的樣子。我讓其他同學評議,有的同學説,他雖然做出了一動不動的樣子,但沒有做出自言自語的樣子,表現種葫蘆的人着急的心情,然後我順勢指導他們讀種葫蘆的人説的這句話,然後我再問那位學生,“這句話是種葫蘆的人在對誰説的?”學生們紛紛説:“對葫蘆説的”“對自己説的”,在其他學生的提議示範下,他最終準確地表現出了種葫蘆的人自言自語的樣子,在學生的掌聲中走下了台。我就抓緊機會説:“這種自己對自己説話,就是自言自語,老師就曾有過這樣的體會:有一次,我的筆不見了,我自言自語地説: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麼一會兒功夫就不見了?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會?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紛紛應用

“自言自語”説出自己的經歷。

這樣,我通過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這一小插曲,反而使學生對自言自語這個詞語理解的更為深刻了.。

看起來,這是一個很小的`教學環節,但由於我處理的靈活富有創意,因而就有了特別的意義。首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相信學生會感謝老師給他解了圍。其次,通過這次表演,不但這個學生,全班所有學生都對這個詞語印象深刻。第三,調劑了單調的課堂氛圍,用短短的幾分鐘的時間,讓孩子表演一下詞意對於活躍課堂氣氛作用很大,可以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持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1、理解詞語的意思,學習積累優美詞句。

2、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互相有聯繫的、懂得課文中藴涵的事理。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並能續編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1、理解重點詞句,在讀中懂得道理。

2、分析事物之間關係,懂得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弄清葫蘆掉落的真正原因。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複習生詞

2、齊讀課題

二、體會“可愛,喜愛”1、2自然段

(一)“可愛”

1、文中的“我”指的是誰?種葫蘆的人種了一棵怎樣的葫蘆?

2、課件出示第2句結合圖理解讀

3、課件出示3、4句讀出喜愛的語氣

(二)“喜愛”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種葫蘆的人很喜歡葫蘆?

生自由讀1、2自然段,

2、“那個人每天……”

課件出示句子,“每天”—天天,用每天造句,“看幾次”“越看越喜歡”。自讀抽生讀齊讀

3、“他盯着……”

生找出句子師範讀生評價生自由讀抽生反覆讀教師評價,注意“快”“賽”“自言自語”齊讀

三、探究葫蘆掉的原因2、3自然段

(一)質疑

課件出示:葫蘆落了

看到葫蘆落了,有什麼想問的嗎?

預設生:葫蘆為什麼時候要落呢?生:葫蘆是怎麼落的呢?

板:葫蘆落了?

(二)探究

1、讀、思

課件出示要求:默讀2、3自然段,用勾出種葫蘆的人是怎麼想的,找一找鄰居與種葫蘆的人的對話。

2、原因一:不怕蟲子

“有幾隻蟲子怕什麼!”課件出示。

生反覆讀在讀中體會句子的意思

課件出示有幾隻蟲子不用怕

齊讀兩句,從讀中體會第二句語氣更強烈。

3、原因二:不聽勸告

(1)鄰居

A、生讀出鄰居説的話。課件展示

B、生試讀抽生讀,生評價注意語氣的急切齊讀

(2)種葫蘆的人

A、奇怪-------抽生讀,引導讀出奇怪的語氣------加表情齊讀

B、3自然段,分角色讀表演讀

C、他為什麼感到奇怪?生説説課件出示

(三)悟出道理

1、分角色讀2、3自然段

生同方交流葫蘆掉落的原因------集體交流

2、集體交流3、板書葉子生了蚜蟲

四、惋惜4自然段

聽到葫蘆都落了這個消息,你是怎樣的心情?齊讀

五、分角色齊讀課文

六、拓展訓練

我會説,課件出示:“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生自由編故事,同方講故事,抽生講故事。

教學反思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六單元的課文,都是用具體形象的事例來説明一個道理。其中的一篇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繫的。這篇課文還有一些好的詞語描寫,可作為寫話的示範。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閲讀時,什麼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2、為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通過自己閲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後,導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為什麼他那麼喜歡葫,那他在做什麼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三、讀、畫、説結合

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説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為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以抓重點詞來理解,指導朗讀,如“自言自語”説話就要小聲,在讀這句話時要想象自己這時就在跟自己説,“快”鄰居的勸告很急,“奇怪”種葫的人無知又不聽勸告的語氣等。不足,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了不同的語氣,但在讀時的語氣還沒表達出來,主要是重點詞的讀的引導還不夠。

 幾點思考:

教師的提問欠精。

有時提的問題,會把學生問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話寫出了葫蘆的可愛?”“有幾隻蟲子怕什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以後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模稜兩可的提問使問題繁雜,不成體系,又浪費了課堂的時間.

朗讀的指導欠方法。

當每種情緒分析出來後,學生還是讀不出感覺,教師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引導?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9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繫的。這篇課文還有一些好的詞語描寫,可作為寫話的示範。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閲讀時,什麼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學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2。為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通過自己閲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我再順勢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個自然段學完後,導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為什麼他那麼喜歡葫蘆,那他在做什麼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三、讀、畫、説結合 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説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為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以抓重點詞來理解,指導朗讀,如“自言自語”説話就要小聲,在讀這句話時要想象自己這時就在跟自己説,“快”鄰居的勸告很急,“奇怪”種葫蘆的人無知又不聽勸告的語氣等。不足,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了不同的語氣,但在讀時的語氣還沒表達出來,主要是重點詞的讀的引導還不夠。

教完這節課,我最深的感觸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揣摩文字背後的東西,讓學生產生怦然心跳的感覺,使其意皆若出於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於我之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讀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讀得有滋有味。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0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虛擬的故事來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事物之間的聯繫。

通過執教本節課,我最大的反思就是教學目標的設定。如何準備備課,怎樣才能備好課,讓備課不偏離方向,這就看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否準確。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依據20xx版語文新課程標準,瞭解各學段的語文學習要求,同時結合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本課的課後題。只有教學目標確定,找準了方向,那在接下來的相關資料蒐集、課文內容的取捨等問題上,才能撥開雲霧,才能柳暗花明。《我要的是葫蘆》是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第四單元的導讀是這樣的:一些詞語和故事能使我們受到啟發,讓我們認真讀一讀吧!從導讀中我獲得了兩個信息:一是受到啟發,即讓我們明白了什麼道理;二是朗讀,指導學生們能夠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因此我將這兩點作為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了重難點就要大膽取捨課文內容,篩選重要的契合的信息。如何更好地呈現本節課呢?便要思考通過什麼樣的教學策略來實現。與訓練點結合地行雲流水,水到渠成,這需要教師的匠心獨運。而所有的這些都要指向教學目標,達成教學目標。而檢驗教學目標是否準確有效的唯一標尺,就是學生。關注是否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關注是否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提高。學生沒有所得沒有提高,這節課無論如何佈局皆是失敗的,因為教學的最終對象還是學生。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準確,一定要依據學情來分析。本課教學目標的設定我還借鑑了學校語文教研活動的語用與拓展閲讀的前沿思潮,注重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執教本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本篇故事揭示的道理沒有被很好地引導出來。本課揭示的道理對於二年級孩子的.認知來説有些難度,課堂中大部分的孩子能夠明白葉子與葫蘆的關係,但是上升不到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繫的這種哲學層面。如何將抽象的哲理通過具化的葉子與葫蘆的關係一步一步推敲出來,還需要在設計中層層推進。

(二)板書不完整。板書一直是自己的薄弱之處,好的板書設計會很好地串聯起整節課的內容,更好地揭示本課的道理。板書了“蚜蟲”“葉子”兩個詞,忘記板書“葫蘆”這個詞。其實這三個詞只要通過箭頭的標識就能輕鬆地讓孩子們明白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引導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

(三)對學情掌握不準確。本節課在同年級三班進行了試講,課堂教學更加順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對本班孩子的學情缺少深入的瞭解,導致有些環節出現不流暢。

(四)評價語要更關注於孩子,要真實客觀具有激勵性及正面的引導。

(五)關注課堂,關注學生,關注課堂生成。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1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講的是從前有一個人種葫蘆,不知道葉子和果實的關係,只盯着葫蘆,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果沒有收到葫蘆的故事。該文內容淺顯易懂,但隱含的寓意學生一時難以領悟。這節課的設計以求達到目標,掌握重點,解決難點。教學目標:1、認真觀察畫面,看懂圖意,理解課文內容。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並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教學重點:是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並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使之樂於並善於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祕。教學難點: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瞭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係,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繫。

這堂課在設計時,我試圖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新課程的這個理念在我的課中有所體現,下面我就簡單來説一説。

教學過程:

1、 直接導入,初讀課文。

直接導入,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後想想課文裏講的是誰和誰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2、出示課文圖,提出觀察要求

先讓學生整體的觀察這四幅,看圖上畫了什麼?比較四幅圖的變化(生自己觀察,小組討論)

3、彙報觀察結果

a 圖中都畫了什麼?(葫蘆、葉子、小花、人)

b 讓學生説一説葫蘆發生了那些變化(包括葉子、花、果的變化)

c 説一説種葫蘆的人的表現有什麼不同?(包括眼睛、表情、姿態)

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麼課文是怎麼描寫的呢?下面請同學門仔細聽讀課文

4、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師扮演種葫蘆的人向扮演鄰居的學生髮出疑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怎麼就要了我的小葫蘆的命啊?

5、把自己畫下來的句子抄寫兩遍。

一觀察法。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二以讀促悟。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對語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讀”在閲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可謂是一舉多得,事半而功倍,何樂而不為呢?但這所謂的“讀”必須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匠心設計下,有針對性去閲讀。是為着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更深層次的感受語言而選擇的最佳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且能結合各自生活的實際賦予其不同的內涵。

當然在指導朗讀上,教師或許可以適當地進行範讀,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裏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2

又一堂公開課過去了,真的是苦並快樂着!這個過程是一種煎熬,但是當自己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收到了效果,並得到了大家的讚賞,又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我要的是葫蘆》這種帶有常識性的課,我是很害怕上的。因為像 “為什麼葉子死了,葫蘆就會落了呢?”這樣的問題我自己就説不清楚。但是我以為像這樣的問題應該是屬於常識課範疇,不必要在語文課中得到解決。我們語文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以聽説讀寫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在這堂課中安排了四個教學板塊:1、複習鞏固;2、學習課文,知道葫蘆落的原因。3、拓展閲讀《小蟲和大船》;4、筆頭練習,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幾棵葫蘆……

看似簡單的第一個板塊複習鞏固,其實也是由易到難,包括了很多的訓練。例如先認識生字“藤”,再認讀詞語“葫蘆藤”,接着説説“( )的葫蘆藤”,最後用剛剛訓練過的“細長的葫蘆藤”和“可愛的小葫蘆”兩個詞組説説課文中的兩幅插圖,由此引入課文內容的教學。在這一個板塊裏,字、詞、詞組、句子的訓練一氣呵成,促進了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當然,老師們在課堂評價和引導方面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小魚兒認為,當一個學生説那個造船的人比種葫蘆的人更笨時,我引導説是一樣笨就有點不妥當。因為一個只是造成葫蘆的凋落,而另一個卻造成船毀人亡的慘劇,所以説更笨是正確的。我覺得她説得有道理,拓展閲讀不能僅僅作為一種形式存在,應該去吃透它,研究它與教材之間的聯繫,這樣自己心裏有了底,課堂上可以從容應變。

餘萍認為在教學“一個鄰居看見了,( )地對他説:‘你別光盯着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時,學生出現了“熱情、生氣”等偏離文本傳統取向的回答時,應該要及時引導,讓學生的回答回到“着急、擔心”上來。我覺得也很有道理,因為我也認為這句話帶着着急、擔心,而我當時光顧着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沒有及時引導。但是我也有個想法,這是不是學生對文本的一種獨特理解呢?當然,低段學生還不太會感悟,更多的是把這個回答當作填空題來完成,怎樣合適怎樣填。教師還是要及時引導。

“自言自語就是自己對自己説話,朗讀不用這麼響。”這個本來讓我稱道的設計在具體操作中卻變得牽強附會。因為我在心裏沒有一個適合的音量,所以課堂上判斷錯誤,把一個學生合適的朗讀説成是不合適,讓學生跟着糊塗了一番。

總的説來,上課還得磨練,要精益求精。

“星語聽泉”研修活動快結束的時候,小葉子突然問我:“這堂課是你自己想的.嗎?有沒有參考?”我一愣,隨即回答:“有。最後的筆頭練習,給‘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換種説法是參考來的。其他的都是自己想的。”説完,一陣竊喜湧上心頭,看來她還是比較認可我的設計,呵呵。其實,剛開始的時候,一碰到要上公開課,我就四處搜尋教案,像蜜蜂採蜜一樣,把好的設計好的想法都糅合在一起,組成自己的教案。上課時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總是要去看教案,怕忘記。不知從什麼開始,我學會了自己思考,等有了自己的思路後再去看人家的設計,然後選擇一個更好的。再後來,自己想的更多了,參考的更少了。上課的時候就不需要再看教案了,因為一切都在你的心中了,就像現在。

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在《好課的境界》中説,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第一重佳境,應該是“思在”之課。這重佳境的實現,關鍵在於堅持和尊重自己的獨立思考。上經過自己思考的課,才能進入佳境。我不敢説我的課是好課,但是我的確經過了思考。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3

《14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講一個種葫蘆的人十分喜愛小葫蘆,但葫蘆葉上生蟲了,他認為葉子上的蟲子和他要的葫蘆沒有關係。結果小葫蘆掉光了。這則寓言説明,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我們要正確全面地看問題。

一、抓關鍵詞,注重積累

這篇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細長”“長滿””、“綠”“幾朵”“雪白”“掛”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以讀品文,加深理解

閲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閲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在教學中,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三、依託文本,啟發想象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本課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進入人物的內心,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幾個情景:在教學“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的情景時,心裏會想什麼?”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設計用“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 )地説:“( )”這樣的句式來説。最後,設計了一個語言拓展訓練:“第二年春天,那個年輕人又種了一棵葫蘆,___________________。”讓學生續編故事,學生依託文本,發揮想象,都能有話説,語言表達能力也進一步得到了鍛鍊。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這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諸如寓言故事之類的文體,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整個授課中我雖然是以讀為主,在讀中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但始終還是牽着學生走,沒有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今後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4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生動形象,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在朗讀中識字和感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並懂得與課文有關道理是教學難點。

長時間以來,在強調識字與閲讀的有效整合過程中,低年級的大部分語文教師都存在有這樣的困惑: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該怎樣安排課時內容?究竟是先識字還是先學文?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注重了識字卻忽視了閲讀,強調了感受又錯失了最佳識字時機,顧此失彼的現象比比皆是。許多教師依然堅持識字和閲讀“兩張皮”。採取“兩段清”的模式——先指導識字,再帶領閲讀,即為掃清障礙,再讀文;進入“閲讀教學”環節,生字被孤立地擱置在一邊了,學完課文,生字還是陌生的,使得識字與閲讀形同陌路。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識字的基本途徑,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特定的語句,甚至再將語句納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例如: “盯”是本文的一個生字,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這個人是怎樣在再跟葫蘆説話?

生:盯着葫蘆。

師:盯字怎麼記?

生:目+丁。

師:這個字跟什麼有關?

生:眼睛。

師:誰能表演一下?

(指名演一演)

師:他看的時候怎麼樣?

生:非常認真。

生:眼睛眨都沒有眨一下,

師:是的,認真地只看着一樣東西就叫盯着。那這裏為什麼用盯而不用看呢?

生:因為盯看得仔細,説明他太喜歡小葫蘆了。

師:我們一起讀出他對小葫蘆的喜愛吧!

這樣聯繫上下文,在具體的語境中,從認識字形到理解字義,再昇華到幫學生理解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愛,可謂一舉多得。

隨文識字,這種在語境中識字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語言環境,通過多種方式感知含有生字的`詞語、句子、段落或短文。學生在認讀生字時,生字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圖片,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與生字的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認讀生字的興趣,降低了識字的難度。“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結合語言環境,學生既知字音、認字形,又能借助語言環境解字義、明用法,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對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以後要多嘗試。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

一、談話激趣,引入課題

(課前交流)

聽你們的班主任説,你們是最聰明的小朋友,那這個謎語你們能猜出來嗎?

説我是絲瓜

我比它圓

説我是梨子

我比它大

我中間細,兩頭圓

小的時候,我可以做成一道美味

年老時,我可以用來做藥和裝酒

還能吹出動聽的樂曲!猜猜我是誰?

(葫蘆)

孩子們,果然聰明,一下子就猜到了。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個關於葫蘆的小故事,孩子們讀課題《我要的是葫蘆》。

咦?怎麼葫蘆不高興啦!原來是你們把它的名字叫錯了,葫蘆的蘆字兒單個讀二聲,它們合在一起的時候應該怎麼讀?

(注意輕聲)聲音很洪亮,如果把那個葫蘆的蘆字讀得再輕點就更好了。(師範讀生跟讀)

二、複習生字

小朋友們,這一課的生字你還能認識吧? 如果你還認識,就準確的,大聲的叫出它的名字,叫兩遍。

孩子們讀得都很認真,老師現在要把你們帶進葫蘆園去摘一摘小葫蘆。(給生字組個詞語)。

孩子們剛才都自己給生字組了詞,老師也給每個生字都組了詞。看,這是什麼?(葫蘆)。葫蘆兩頭圓,中間細,多可愛啊?想要嗎?(想)你把它讀準了,這葫蘆就送給你!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小朋友們表現得這麼棒,這些生字娃娃現在都跑到課文中去了,你還能認識嗎?(能)

2、我請大家輕聲的讀這篇課文,讀準字音,還要把課文讀流利。讀完了就坐好。

3、現在老師要請四個小朋友站起來讀讀,聽的同學當小老師,如果發現他讀錯了,就等他讀完後幫他糾正過來。

4、請孩子們再去讀讀課文,注意剛才糾正的地方。請大家邊讀邊想,這篇課文講了個什麼故事。(誰還能用簡單的話來説説)

(誰能流利的説説)

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葉上長了蚜蟲,他不治,後來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

四、精讀課文

<一>、一自然段

1.師:孩子們這棵葫蘆一開始長得怎麼樣呢?

生:長得很好。

師:你們從哪裏知道答案的?

生:第一自然段

2.師:請孩子們去自由的輕聲的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用橫線勾出描寫這棵葫蘆的句子。

生彙報成果。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課件出示)

3.你們是找的這些句子嗎?老師找的也和你們一樣。我們一起來把找到的句子讀讀。

4.這是一棵怎樣的葫蘆?(可愛)

可愛在哪些地方呢?(找文字)

長滿綠葉,長滿是什麼意思?説明葉子長得很好,很多。

雪白的小花,(雪白,潔白)

掛了幾個小葫蘆,掛上去,風一吹,和我們打招呼呢!

5.你能不能把葫蘆的可愛讀出來給大家聽聽。

6.還有誰想來讀讀,讓人一聽就喜歡上這可愛的葫蘆。

7.老師從你們的朗讀聲中覺得葫蘆太可愛了。老師也想來讀讀,請孩子們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8.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想不想去看看?(想)(師指導觀察圖片)

欣賞完了這棵葫蘆,你們能把這些句子補充完整嗎?

(圖文課件)

的葫蘆藤上長滿了,開出了幾朵的小花,花以後,藤上了幾個。多麼的小葫蘆哇!

(把剛才填完整的句子認真的讀一遍。)

9.孩子們,這麼可愛的小葫蘆你們喜歡嗎?還想不想再讀讀?讓我們跟着音樂一起把這棵可愛的葫蘆記在心裏吧!

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我們喜歡,那個種葫蘆的人比我們小朋友更喜歡。他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越看越喜歡。

10.這棵可愛的葫蘆如果繼續健健康康地生長,小朋友想一想,到最後,它會長成什麼樣呢?

(會長得很大很好,長得塞過大南瓜,會結出很多很多的果實)

〈二〉、四自然段

1.結果是不是像小朋友想的那樣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課件出示葫蘆變黃,一個一個的都落了)(板書:落了)

2.孩子們,你看到了什麼?(小葫蘆變黃了,這麼多可愛的葫蘆最後一個一個都落了)

3.孩子們,學到這兒?你有什麼問題嗎?

(為什麼葫蘆都落了?)(它是因為什麼原因落的呢?)

〈三〉、二自然段

這些答案都在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中,有沒有信心把答案找出來(有)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1.知道什麼原因了嗎?

⑴葉子上長了蚜蟲他不治)

⑵(鄰居勸他他也不治)(板書:蚜蟲)

2.他看見了蚜蟲,心裏怎麼想的?又怎麼説的呢?請同學們輕聲的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直線勾出想的句子,用波浪線勾出説的句子。

誰來告訴我他想的句子:

有幾隻蟲子怕什麼!

師:通過這一句,你覺得那個人看着這幾隻蟲子的態度是什麼。

生:(不怕)(不在乎)

3.那你再來讀讀,把他的不怕讀出來。

4.孩子們,看這個標點符號是什麼?(感歎號)(感歎句)

5.那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把這一句讀好呢?既要讀出感歎的語氣又要把他的不怕讀出來.請自己練習練習.(生彙報)

6.孩子們真會讀書,老師聽出來了,那個人根本不怕這幾隻蚜蟲.

7.小朋友們,你們怕不怕這些蚜蟲?(怕)

老師也很怕,因為蚜蟲可厲害了,這種害蟲專門吃葉子,而且它們會慢慢的把葉子吃光的.

8. 蚜蟲這麼厲害,可那個種葫蘆的人根本沒把蚜蟲放在心上。看見葉子上的一些蚜蟲,那個人説了些什麼?是怎樣説的?

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説:小葫蘆,你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9.盯:一動不動的看,説明那個人的眼裏只有小葫蘆。(指導寫)

10.他盯着小葫蘆説了什麼?(請一個孩子起來讀)

11.孩子們,這句話是對誰説的?對自己説的。(自言自語)

師:自言自語是什麼意思?

生:自己對自己説話。

師:咱們平時大都自言自語過,同學們把那個人説的話讀一讀,體會體會,然後説一説怎樣讀才算是自言自語。

(學生練讀,師巡視指導)

生:聲音不能高。

生:速度要慢一些。

師:説得好!自言自語是自己對自己説話,當然聲音要低一些,速度要慢一些。另外,讀時還要注意那個人説話時是一種什麼心情。大家練一練,看誰既能讀出那個人自言自語的語氣,還能讀出他的心情。

12.(學生練讀後彙報)

師:不簡單!你能一邊讀,一邊體會課文中的感情,讓我們為他鼓掌(師生鼓掌)。不過,老師

想補充一點,那個人説的話,其中有兩個感歎號,表示他心裏特別(高興)(着急)

10.哪些小朋友能演出來?拿上小葫蘆,沒有的可以用雙手。

〈四〉、三自然段

1.種葫蘆的人眼裏只有小葫蘆,根本不管葉子上的蚜蟲。可有一天他還有誰看見了?(鄰居)

2.(小朋友們鄰居就是住在他家旁邊的人,我們一起來寫寫這兩個字。)

3.鄰居是什麼態度呢?請同學們仔細的聽對話!(課件)

4.鄰居看到了蚜蟲説了什麼?

5.通過這句話你們覺得鄰居的心情怎樣?(着急)

(着急葉子上的蚜蟲)蚜蟲越來越多,鄰居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誰想來讀讀鄰居説的話。還有誰也想來勸勸?(生朗讀)

6.是啊,快治治吧,再不治就來不及了。

7.種葫蘆的人聽了鄰居的去勸告,他的反映是什麼?(奇怪)

心裏頓時冒出兩個大問號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8.孩子們,他為什麼覺得奇怪?

那個人心想,葉子上生了蟲子,關葫蘆什麼事,所以他認為葉子上的蟲(不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9.我請小朋友起來分角色朗讀一下(兩組)

(孩子們剛才朗讀得真好,像個小演員在拍電影似的。)

(讀得真棒,我還以為那個鄰居和種葫蘆的人來到我們課堂上了呢。)

我知道大家都還想讀讀,現在老師讀旁白,女生讀鄰居説的話,男生讀種葫蘆的人説的話。

10.葉子上的蚜蟲不治,他要得到葫蘆嗎?(要不到)

11.為什麼要不到?

(因為葉子是來給葫蘆輸送營養的)(孩子就是你説的這個道理)

葫蘆葉與葫蘆的關係可大着了,孩子們看圖,這些小小的葫蘆葉,通過太陽公公的幫助,製造出營養,輸送給小葫蘆,讓小葫蘆快快長大。

那個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不久之後,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一個一個的變黃,都落了!

12.孩子們你現在知道葫蘆落了的原因了嗎?(用因為所以結合板書練習説話,總結出原因)

13.他那麼喜歡小葫蘆,可他的小葫蘆卻都落了,你們猜,他看着這些落了的葫蘆,他的心情會怎麼樣?(難過,傷心,失望,後悔)

14.他可能會説些什麼呢請同學們用(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地説:)的句式想象説一句話。

同桌之間相互討論一下,師下去指導。

(教師用幻燈片打出這一句式,生彙報。)

生: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後悔地説:都怪我不好,要是我當初聽了鄰居的話,我肯定可以收到葫蘆。

生: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傷心地説;如果我治了葉子上的蚜蟲,我的小葫蘆就會長得比大南瓜還要大呢。

生: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自責地説:我真糊塗,我真傻!我當初要是聽鄰居的勸告,現在不就收到很多大葫蘆了嗎

15.那我們以後生活中做事情也因該要怎樣?

五、課外拓展

學會了這麼多道理,老師心裏真的很高興,我們的小朋友變得更加懂事和可愛了。想想,如果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個葫蘆,結果會怎樣?請孩子們編一個小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朋友,老師們聽!

下課,孩子們再見!

附板書:

h lu

23、我 要 的 是 葫 蘆

蚜蟲

葉子 落了

《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是西師範版二年級一冊第六單元中的課文,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共四個自然段,主要講述了一個種葫蘆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也不治,結果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一個一個都落了。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只顧結果忽略了過程

以下我就以我自己上的《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片段進行評析,從而反思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與落實。

片段一:

師:請孩子們去自由的輕聲的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用橫線勾出描寫這棵葫蘆的句子。(生彙報)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課件出示)

師:你們是找的這些句子嗎?老師找的也和你們一樣。我們一起來把找到的句子讀讀。

師:這是一棵怎樣的葫蘆?(可愛)

可愛在哪些地方呢?(找文字)

長滿綠葉,長滿是什麼意思?説明葉子長得很好,很多。

雪白的小花,(雪白,潔白)

掛了幾個小葫蘆,掛上去,風一吹,和我們打招呼呢!

師:你能不能把葫蘆的可愛讀出來給大家聽聽。

師:還有誰想來讀讀,讓人一聽就喜歡上這可愛的葫蘆。

師:老師從你們的朗讀聲中覺得葫蘆太可愛了。老師也想來讀讀,請孩子們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師: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想不想去看看?(想)(師指導觀察圖片)

欣賞完了這棵葫蘆,你們能把這些句子補充完整嗎?

(圖文課件)

的葫蘆藤上長滿了,開出了幾朵的小花,花以後,藤上了幾個。多麼的小葫蘆哇!

(把剛才填完整的句子認真的讀一遍。)

師:孩子們,這麼可愛的小葫蘆你們喜歡嗎?還想不想再讀讀?讓我們跟着音樂一起把這棵可愛的葫蘆記在心裏吧!

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我們喜歡,那個種葫蘆的人比我們小朋友更喜歡。他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越看越喜歡。

師:這棵可愛的葫蘆如果繼續健健康康地生長,小朋友想一想,到最後,它會長成什麼樣呢?

生:會長得很大很好,長得很大很大;

生;長得塞過大南瓜;

生:長得塞國大西瓜;

生:會結出很多很多的果實

在這個片段中,我以文本為主,讓孩子們自己找到描寫葫蘆的地方,先從文本中體會葫蘆的可愛,訓練學生的朗讀,讀出葫蘆的可愛。再觀察圖片,通過多媒體生動形象的展示,孩子們的朗讀情緒高漲,然後進行填句子,為達到誦讀的目的做鋪墊。在這個片段中,我從文本到圖片,從抽象到形象,訓練孩子的朗讀能力,讓孩子們真實的感受到葫蘆的可愛,在喜愛的情緒中展開誦讀,從而也達到了積累這些優美詞句的目的。

片段二:

我的小葫蘆你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師:孩子們,此時此刻那個種葫蘆的心情怎麼樣呢?

生:很好;

生:很好,很開心;

生:很興奮;

生:急於心切;

我請孩子們帶着自己的這些感受來讀這個句子。這樣孩子們既表演出了盯和自言自語,又讀出了自己體會到的心情。

任何的朗讀行為都是基於一定的理解基礎。沒有理解便讀不出語言文字背後所藴藏的感情色彩。但我們知道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只是使孩子喜歡閲讀,培養閲讀的興趣,並沒有要求具備一定的朗讀技巧,故教師這時應起到一定的榜樣示範作用,使學習漸漸地積累起朗讀的技巧,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我覺得這是我這一堂課中所不足的。通過這堂課,我明白了做為教師應充分尊重孩子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由於自己太年輕,教學經驗不足,課堂駕馭能力不成熟,導致了課堂時間沒把握好。最後的環節是擴散思維,以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為開頭續遍一個小故事,沒有完成。這堂課學生學習和朗讀的氛圍都很濃,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沒有抓住孩子的閃光點來進行啟發,沒有給予他們更大的想象空間。孩子們在學和讀的過程中,我沒有注意到個性評價,沒有對他們取得的進步給予即時的肯定和讚美。但我相信,通過我今後不段的努力,我一定會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給予者和引導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