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選18篇)

來源:文萃谷 9.39K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選18篇)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瞭解“意象”在詩中的作用。

3、瞭解詩歌的一些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意象的含義、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講解與背誦相結合,輔以電教手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導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

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讀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國,寫下此詩;1931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三、充分熟悉教學材料,獲得感性認識

1、學生閲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2、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長蒿(gāo)漫溯(sù)笙簫(xiāo)載:zǎi(一年半載)zà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斑斕(瀾、闌)

3、教師範讀。

4、學生齊讀。

四、解釋“意象”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麼什麼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2、我們鑑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方法

1、輕輕的(走)(來)(招手):不想驚動別人,更不想驚動這裏的美景。憂愁。

2、“西天的雲彩”換成“東方的朝陽”如何?

傍晚適合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正如“秋”“雨”中寫離別能瀉染出這特定的意境一樣,同時作者是別西(方)而東去,因此別“西天的雲彩”準確。

3、(金)柳→新娘→盪漾:喜愛這美景。(比喻)“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4、青荇→招搖,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戀。(擬人)

5、清泉→虹→夢:再深化,回答了為什麼“留戀”這個問題,景美,更重要的是這裏曾有自己的夢想。

6、因此:尋夢,引起美好的回憶。撇開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陶醉)

7、沉默──回到現實(別離),獲得了短暫的陶醉之後,不得不面對現實。傷感。

8、照應開頭,“不帶走一片雲彩”,飄逸、灑脱。

小結:

1、這首詩每小節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個美麗的圓形結構:

美景(意象)

輕輕的(憂愁)

回憶(想象)

悄悄的(灑脱)

現實(傷感)

2、徐志摩的藝術風格:

投影:

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個性。

六、學生反覆朗讀、仔細體會

七、知識遷移

投影: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新奇而準確的比喻。)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複雜的情感。)

沙揚娜拉!(照應題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注:括號內容為評説。

八、作業

有表情地朗讀,以至背誦這首詩。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2

一、導入新課:

佛雲:人生有七大苦,戴望舒的《雨巷》體現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愛別離”。別離是一種執着的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多情自古傷離別”。馮至《別離》寫道“我們招一招手,隨着別離|我們的世界便分成兩個。”

離別時是痛苦的。待到花落雲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而去,午夜夢迴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離別的詩歌。看他對別離是一種怎樣的描寫,和一般的離別詩有什麼區別。這就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板書)再別康橋

題解及作者簡介

1、同學們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而題目中“康橋”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2、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10月-1922年8月,就讀於劍橋大學(康橋),攻讀博士學位。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作品收錄在《徐志摩文集》。

詩集:《再別康橋》、《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散文:《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

康橋: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因為在劍橋大學,他度過了一年真正悠閒自在的日子,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卧在有星星般的黃花點綴的葱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或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裏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橋的美景中。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逗留一夜之後,一個人悄悄地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友人,遺憾的是他要找的友人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那裏靜靜地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在他眼前展現。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3、關於徐志摩,胡適有一個概括性的評論。説“他的人生觀就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就是為着他單純的信仰而活。我們來看一看他的三個大字。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個富有浪漫主義的詩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愛。徐志摩一向將愛情奉若神明,他認為是一切動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經説過“生命之所在,就是為了愛”。關於他的愛情,我們都知道什麼?在他死後三個女人撲倒在了他的墓碑前:這三個人分別是他的原配妻子張幼儀;還有,哪像天上的一片雲,偶然投影在他波心的,但轉瞬就消失蹤跡的,沒有結果的才女林徽因,這是他靈魂的伴侶啊,他曾經有一首詩寫道“我將於茫茫人海之中,訪我惟一靈魂伴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還有一個就是為了她奢靡的生活,努力兼職都還養不活的交際花陸小曼。他的逝世也為了省錢養家而導致的。我們知道在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要從南京回北平,為了省錢,經朋友介紹而搭坐上了免費的郵班。但不幸的是途中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終年,34歲。太可惜了,是吧?

徐志摩的一生是為了愛情而存在的,他最終象劃過天邊的美麗的流星。

一個是美:如果説他對愛的追求獻給了三個女人,那麼他對美的追求就獻給了他的詩歌。徐志摩是新月派詩人:

4、新月派:

主要成員極其活動

新月派: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受泰戈爾《新月集》影響,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後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入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

前期理論

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詞藻)、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它是針對當時的新詩形式過分散體化而提出來的。這一主張奠定了新格律學派的理論基礎,對新詩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於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自主創造的時期。

後期理論

後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但詩的藝術表現、抒情方式與現代派趨近。

三美

“三美”中的音樂美是指新月派詩歌每節韻腳都不一樣,好像音樂一樣。建築美是指詩歌的格式好像建築一樣。繪畫美指的是新月派詩歌的每節都是一個可畫出的情節。

徐志摩的詩歌有三美的追求: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尤其是我們今天所學的這首《再別康橋》集中體現了他對美的追求。

補充:

説起徐志摩這個人,就不能不提他生命中的三個女人--張幼儀、林微因、陸小曼。徐志摩一生何期有幸,可以遇到這三個女子(三個女子都在中國近代各有其傑出的貢獻)。在我看來,三個女人當中,最幸運的是林微因,最不幸的是張幼儀,而陸小曼這個女人就很難説得清。

張幼儀1900年生於江蘇,其祖父是清朝大官,其兄張家璈和張君幼是當時中國的金融界和政界都有重大影響,可謂是名門望族,她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在1915年時嫁給徐志摩。張嫁給徐志摩後三年就幫徐生下長子徐秋鍇,後徐志摩到英國留學,幾年後張幼儀也去到英國跟徐志摩團聚。怎料當張到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正瘋狂的追求林微因,徐志摩更迫張幼儀離婚,甚至在張拒絕離婚後,扔下懷有身孕的張幼儀。這段不幸的婚姻在1921年結束,後張幼儀留學幾年後返回上海,創辦雲裳公司、接掌上海女子商業銀行,成為中國當代第一位女銀行家。張幼儀應該是最愛徐志摩的女人,徐志摩一生中從未好好對待過她,但張幼儀在同徐志摩離婚後,擔起照顧徐的家人的責任,甚至徐志摩死後,主持編寫《徐志摩全集》。

林微因呢?無論在哪個年代,她都可稱得上是天之驕女。林微因擁有美麗的外貌、顯赫的家世、驕人的事業、美滿的愛情和婚姻。林微因一生被三個男人用不同的方式來愛過--樑思成愛得最寬容、徐志摩愛得最浪漫、金嶽霖愛得最痴情。徐志摩怎樣愛得浪漫相信好多人都知,而林微因的老公樑思成同林志趣相投,兩人合寫《中國建築史》亦成為佳話。而痴戀她的金嶽霖為了林微因終生未娶,甚至在林微因死後多年,鄭重其事的邀請至交好友到北京飯店為林微因慶祝生日。

而陸小曼一生為徐志摩揹負罵名。陸小曼生於1903年上海,出書香世家,精通英、法兩國語言,長於繪油畫。陸小曼20歲時嫁給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的王賡將軍,後遇上徐志摩,兩人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愛情,終於可以結婚。怎料好景不長,在陸小曼29歲時,徐志摩為了去聽林微因的演講會,在上海回北京的途中飛機觸山墜機,於是林就成為徐志摩一生的最後一個女人。後來,陸小曼拜賀天健、陳半丁為師習畫,在徐志摩死後寄情于山水畫。

在我看來,徐志摩一生中最對不起的就是張幼儀,其實張幼儀才貌雙全,只要徐好好去珍惜、發掘,他就不難發現張幼儀的好處。我認為他對張幼儀的無情,有些像是為反對而反對,因為他們兩人的婚姻是包辦婚姻。

二、整體感知詩歌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學習一下這首詩歌。先聽老師給大家示範朗誦。(老師朗誦)

這首詩歌給你們的整體感受怎麼樣?美嗎?(美)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整體朗讀一遍,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教師:朗讀糾正

三、分析詩歌

教師:我們根據“三美”進行分析首先我們來看看其中的

(一)、音樂美和建築美

這首詩歌特別具有音樂的美感。我們來看:全詩一共多少節?(七節)。每一節詩歌都押韻,都壓什麼韻?請找出韻腳(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首節和尾節的韻有什麼特點?(相同,第一節與第七節在結構的特點是: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這就造成一種跌宕dàng起伏和輕柔舒緩的旋律感。

同學們從形式上看,這首詩歌一共多少節?(7節)每一節為多少行?(四行一節),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句子的排列有何特點?(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總體來説字數接近)。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很有建築上的美感。

教師:好,同學們我們剛才知道第一節與第七節在結構的特點是:首尾迴環呼應,那麼據此我們可以把這首詩歌分為多少部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表現對康橋的留戀之情,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第二部分(2-6):以特有的意象表達對康橋無限愛戀之情。

第三部分(7):照應開頭,承上總結,表明對康橋的留戀之情。

(二)、繪畫美

第一節:女生朗讀

教師:提問這節連用了多少個“輕輕的”。?這三個“輕輕的”是否重複與累贅。為什麼?--前兩個“輕輕的”是指來的輕輕和去的輕輕。只是來到這裏,又隻身離去。沒人相接與相送,都是很寂靜與落寞的。第三個“輕輕的”是什麼?我們輕輕的揮手,有什麼感覺?大家示範一下,揮動你的手臂。如果很重的揮手,“走了,走了”,是一種什麼感覺?很灑脱,很不在乎。而徐志摩的“輕輕的”招手,表現了他的一種什麼心情--很不捨得離開。

(作為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確使人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在這裏詩人運用借代,“西天的雲彩。”指康橋美好的一切。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三個:“輕輕的”創造了輕盈而柔和的氣氛,營造出寧靜而纏綿的氛圍)所以這幅圖畫就有一種“不捨之美。”

第二節:男生朗讀

教師:第二節裏面出現了一個意象。什麼啊?“金柳”

教師: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因為綠柳在夕陽照射下,它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

教師:那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什麼?(一位美豔的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使無生命的景物,化為有生命的人。)這美豔的新娘,倩影倒映在康河裏,也照映在我的心上。並激起層層的情感漣漪)

教師:像夕陽中的新娘。夕照霞輝,給她鍍上了一層金光閃閃的顏色,她的玉樹臨風、婀娜多姿,在徐志摩的眼中,金柳就像新娘,而“我”就是新郎,作者面對此景此情的感情是怎麼樣的?(眷愛康橋裏的一草一木,如同迎親娶新一般喜悦,深情痴迷。)那我們這幅畫的題目是“喜悦之美”。

(課文描寫了許多意象,已經分析説明了“金柳”。我們再分析其他的意象。)

第三節:全班朗讀

教師:第三節描寫了什麼意象?“青荇”

教師:、“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有何作用?

擬人,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並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其中“招搖’常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在這裏是褒用:是自由自在的意思。)

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和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

7、你認為詩中哪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感情的是什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水草是什麼?(青荇)這是一棵自由自在的水草,在康河的清清的河水中,水草搖來晃去,自己心甘情願的成為康橋的一部分,其實是作者對自由的嚮往。作者在此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所以,這幅圖可以叫“自由之美”

第四節:全班朗讀

教師:這節描寫了什麼意象?“潭”--拜倫潭

教師:作者的視角由岸邊的金柳,低頭轉向了水底油油的青荇。接着他把目光轉向了拜倫潭。

教師:那榆樹濃蔭覆蓋着的清泉倒映着什麼?(天上的虹)潭裏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夢又是什麼?”是“作者的夢想”“那作者的夢想是什麼樣子的呢?”“彩虹似的”,彩虹什麼顏色?“五彩斑斕”那就説明作者的夢想也是五彩斑斕的。

教師:作者昔日的夢想,被揉碎在哪?(浮躁間),但有沒有消失呢?(沒有)它沉澱在這裏,猶如彩虹般美麗。透過眼前的美景,可以品味出詩人內心深處的些微苦澀與惆悵。所以這是“絢爛之美。”

第五節:教師朗讀

教師:這節描寫了什麼意象?“青草”“星輝”

教師:作者要去尋夢去了,尋找自己過去的美好的生活。(徐志摩一生追求的就是“愛,美,自由”。)

他似乎忘記了,她是要離別康橋的。他撐了一個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一直到了星輝斑斕的,從夕陽一直到了星輝斑斕,可見作者在康橋停留的時間之長,這也説明作者不願意離別康橋了。就在這種無意識中,作者忘記了他的即將的離別。而要在星輝斑斕裏怎麼樣?(放聲歌唱)。

教師:同學們作者放聲歌唱是在星輝斑斕裏歌唱,“星輝”給人感覺就是浪漫,是啊,徐志摩在劍橋學習期間,不僅這裏的景色令詩人醉,還有一段沒有結局的戀情讓他刻骨銘心。在這期間,他有幸結識並一見傾心地愛上了活潑美麗的中國少女林徽音,他們倆在此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美好回憶了。詩人此時又想起以往的難忘的戀情了,又想起心愛的她了。(接教師用書112頁)這個就是“浪漫之美。

第六節:個人朗讀

教師:這節描寫了什麼意象?“夏蟲”

教師:前面説(尋夢?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為什麼樣又説不能放歌呢?)

對康橋世界無限依戀,百般珍惜。不想破壞不想打破寧靜,我,夏蟲,康橋都是沉默的。正應了心有靈犀一點通。康橋和作者融為一體了。

教師小結:作者突然從夢中回到現實,意識到我今天就要離開了。心情頓時為之沉默。離緒重重,他不能放歌了,只悄悄地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一切都寂然了。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別離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往日康橋的歡樂笑語,都將使人的離去而寂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這是一幅沉默之美

第七節:全班朗讀

教師:同學們中國一般人,喜歡某地,愛刻上“XXX,到此一遊。”或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表露詩人不願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不願意把以往的在回憶那段戀情。表明了詩人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

教師小結:與開頭呼應。雲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什麼手法強調説“不帶走一片雲彩”,?(誇張),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願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這是一幅不捨之美

教師:好,我們看在這首詩中,我與雲彩作別,我與金柳成親,我與青荇相融,我的絢爛的夢想與潭水相糅合,我的浪漫在星輝中閃現,夏蟲是我的知音,康橋的一草一木都與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就要離開康橋了,我怎麼能不感到愁悵呢?在這首詩裏,沒有了人與人分別時的“執手相看淚眼,少了份嘈雜,多了份淡定。景物本無情,可遇到多情的人兒,無情的景物也有了感情。天邊的雲彩也似有留人之意,卻始終留不住作者離去的腳步,只能眼睜睜看他離開,無盡的離別之情盡在這雲彩中顯現。景已如此,人何以堪?”

你瞧,這就是“詩歌三美”中的“繪畫美”。

四、總結全詩

今天我們學習了這首現代詩,歸納一下是從哪些層面上賞析詩的呢?

1)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選取了: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同時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

2)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一、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二、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1、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2、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一、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二、《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一、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二、媒體設計:

1、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2、播放動畫《再別康橋》。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説: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動畫《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鑑賞《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點撥: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築美,最後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4

【學情分析】

現代詩歌較之於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教材分析】

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説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説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採用第二種説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徐志摩及本詩歌的寫作背景;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主題;瞭解現代派詩歌的語言特點。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對母校的眷戀之情和如煙似波的離情別緒。

【教學方法】

在熟讀和背誦的過程中,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蒐集徐志摩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5分鐘)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

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説,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設計意圖:對徐志摩的個人經歷的瞭解是感知詩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説説各自的初讀感受。(2分鐘)

(述説感受: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讀,交流詩歌內容: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設計意圖:瞭解詩歌內容的目的在於為下一步分析詩人抒發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感情夯實基礎。)

3、自讀詩歌初步感知詩人情懷。

(設計意圖:初步立即基礎上的再朗讀可以加強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

4、欣賞配樂詩朗誦。

5、自由朗讀。

6、讀交流誦讀感受。

(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着──激動──沉默──平靜)

(設計意圖:欣賞的同時學生會不自覺地與自己的朗讀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體味詩歌的感情為進一步研究詩歌的“三美”創造條件)

三、再讀詩歌

完成練習:字詞注音(青荇

榆陰

漫溯

斑斕

笙蕭)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預設問題:

1、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風光如畫。

2、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五、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六、作業

背誦詩歌、體會詩人感情。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5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閲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在這個環節中介紹詩人:(略)

二、詩歌可以分為敍事詩、抒情詩、哲理詩,《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抒情詩。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很重要。它是一個“切入點”。閲讀教學非常那個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找恰當的“切入點”,也有人叫做“導入”,但我以為二者有區別。“切入點”是對課文而言的,是為了把學生引入課文情景而尋找的突破口,屬於閲讀教學內部的有機組成部分;“導入”是對課堂而言,是為了把學生從課前的無序狀態引入課內的有序狀態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屬於閲讀教學外部組成部分。提出“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這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出下面的核心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這是一個核心問題,關係到本課的教學目標——詩歌意象的問題。高一的學生可能不會順利的回答出“通過意象來抒發感情”,這不要緊。教師引導學生讀詩歌的第二小節,抓住“金柳”這個詞,讓學生充分品味。“金柳”是這一小節表現的對象,詩人為何如此表現它?我們來推測一下,是不是“金柳”包含了什麼東西在裏面?是的。詩人寫“金柳”是“新娘”。作為同學們,可能感覺到奇怪,由“金柳”怎麼會想到“新娘”呢?是不是與詩人的生活有關係?會不會與詩人的感情有關係?有可能。誰能説説詩人與劍橋大學有什麼關係?簡要介紹詩人的生活歷史。由此學生明白了,原來由“金柳”聯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僅這個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詩人寫什麼,怎麼寫都可能與詩人本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有關係。下面可以總結一下什麼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詩人寫入作品的包含了詩人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隨着聯想與想象。只有通過聯想和想象,讀者才能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來,詩人寫道“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要想——美麗的影子;“盪漾”是什麼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所為聯想,就適合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同學們“盪漾”過嗎?如果你盪漾過,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到詩人用詞之妙。哪位同學盪漾過?不妨説説。好了,下面請一位同學完整的朗誦這一小節。

四、進入第三小節詩人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這個問題更深入了,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理解詩歌,進入到詩人精神世界,進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靈活及時地把握學生的感覺,相機引導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讀,後回答。詩人的感情有變化,是進一步了,感情更強烈了,從“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看出這種變化。“青荇”“招搖”,整天與金柳相伴,早夕相處,你低頭看着我,我仰頭看着你,説着別人永遠聽不懂的話,訴説彼此之間的心曲。“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草這一節着意表現“意象”。是在“柔波”裏呀!在徐志摩的詩歌作品中,經常使用“柔波”一詞,我想是有其特殊含義的,同學們讀“柔波”能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請同學們説一説,就像孩子在媽媽温暖的懷抱,就像戀人含情脈脈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歎號不行呀!感情進一步發展了,更加強烈了。同學們感受到這種強烈的變化了麼?感受到了,那就好,請同學們來讀一讀。“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一定要大聲讀麼?使勁喊,行麼?不行。怎麼辦?“使勁輕讀”?好,使上勁,換得輕輕地讀。

五、請一位同學朗讀第四小節

讀得不錯。不過老師有一個問題:“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覺得寫得不好。怎麼不是清泉呢?“那榆陰下的一潭”明明是寫清泉嘛,怎麼成了彩虹呢?詩人寫錯了。是不是?這個地方很多老師容易疏忽,這麼一問,就問出趣味來了。彩虹,象徵美好的事物,代表了詩人的夢。“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噢,明白了,原來彩虹就是詩人的夢呀!這個美好的夢怎麼了?“揉碎”了,“沉澱”了,就是説,這個夢沒有變成現實。正是因為沒有變成現實,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懷,時不時地“盪漾”一下。讀這樣的句子,體會到了詩人的什麼?似乎有一些傷感。這種寫法,我們叫做“移情”。景隨情遷,以情入景,以我觀物,則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這種句子:“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出自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詩人唯恐讀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當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處,所以才用這樣的寫法來提醒讀者。在詩人眼裏,這的確不是一般的泉水,那裏有詩人的“夢”。詩人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來到英國,來到劍橋。在這裏,詩人遇到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啟蒙者,同時也是自己最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並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他説:“我的眼睛是劍橋叫我睜開的,劍橋是我的心靈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戀之鄉。”所以,在別人眼裏的清泉,在詩人眼裏就是彩虹,就是夢。

六、一提到夢,人們常常回憶起往昔的生活,特別是那些銘刻心頭的往事。

詩人也是這樣,提到“夢”,他就好像回到了那個美好的時刻,讓他難以自持。於是他就去尋找那昔日的夢。昔日的夢究竟是怎樣的美好呢?詩人告訴我們了麼?

“撐一直長篙”。你知道什麼是長篙麼?噢,在《社戲》裏學過,多美好呀!你們撐過船麼?撐過,感覺如何?美極了。我們想象一下:長長的船篙,輕輕地波動着水面。船上只有兩個人,劃呀劃呀,往遠處劃,為什麼?那兒人少呀。來到幽靜的地方,心裏高興,那就唱吧:放開喉嚨,盡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好像在想我們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詩人高興得放聲歌唱,他醉了——詩歌到這裏可以説達到了高潮。聯繫上一節,我們可以説,這裏所寫的就是詩人那個美好的“夢”。盪漾在詩人心頭的也就是這夢中的情和景。那麼,這一小節如何朗讀?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誰有過“放歌”的經歷,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刻!讓同學們展開想象:可以張開雙臂,仰起頭,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讀法也可以變成“放——歌——”

七、詩人沉浸在裏面,沒有醒來。對嗎?

不對。詩人很快就醒來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種什麼滋味?遺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麼辦?“悄悄”地離開。“悄悄”就是我的“笙簫”,憋在心裏,此時無聲勝有聲。夏蟲瞭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個康橋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還是藏在心底吧,就讓我一個人知道。從詩歌情感的發展脈絡看,這就是從高潮一下子滑落下來,形成了一個大的波折。那麼,朗讀的時候也要有所體現

八、為了突出“沉默”的特點,詩人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怎麼寫的?

開頭寫的是“輕輕的我走了”,結尾寫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靜。詩人就這樣走了,我們彷彿看到一個輕手輕腳走來,又輕手輕腳離開的身影。在他的內心深處,藏着無限的留戀。

九、最後,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國現在詩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為代表的“新月派”詩歌,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建立了功勞。他贊同聞一多先生的“三美”詩歌理論,認為詩歌要有韻律美、繪畫美和建築美。他的詩集有《志摩的詩》《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他的詩廣為流傳,人們張口就可以朗誦,據説,1928年11月,也就是詩人再別康橋後,就去了印度,拜見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爾。泰戈爾當眾朗誦了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裏有着甜蜜的憂愁。”寫的多好啊!同學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徐志摩的詩選來讀一讀。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中國海上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分析,品味詩中創造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詩意美。

2、重點掌握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音樂《情人的眼淚》,讓學生交流在音樂的旋律中聽到的內容。

音樂,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詩,它用詩一般的旋律向我們傾訴心中的愛與情。同樣,好的詩歌也是美的音樂,它用音樂一般的韻律向我們述説着人世間憂愁與歡樂。

二、學生朗讀全詩,思考

1、找出體現詩意美的詩句,並簡要分析:

明確:

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

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康河,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

榆陰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醇厚的詩意,詩人的留戀全都融進了康河的風光中。

詩人乘着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向着青草悽悽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

詩意美除了構思的新巧、韻律的和諧,更主要體現在意境美。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間,不同於一般的別離詩,他選擇的意象是夏季的“雲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輝”等,而傳統的別離詩選擇的意象多是長亭、流水、浮雲、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時節。詩人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為一,因而造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顯得瀟灑、飄逸,而不是一般別離詩的纏綿、愁苦。

2、詩人情感高潮在哪節詩中體現出來?

明確:

第五節詩,詩人陶醉在康橋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條水草,盡情的享受康河愛的輕撫,,一任康河波光裏的豔影,在他的心頭盪漾。正所謂“沉醉不知歸路”,似乎已經忘卻了他要離別康橋而去,他撐着一枝長篙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的夢”,等到興盡歸舟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飄逸、灑脱之情,感染着我們,讓我們的心一同快樂着,達到極致。

三、教師範讀、學生朗讀,進一步體味詩歌的詩意美

四、討論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橋,詩人結識了著名的哲學家羅素,在康橋,詩人心中有自己夢牽魂繞的情人,在康橋的秀麗風景中,有詩人幸福的生活。詩人曾飽含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彌蓋我愛的康橋,

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

康橋!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

康橋!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橋,再會吧!》)

徐志摩遊學於英國劍橋大學期間,不僅深受康橋周圍的思想文化氣氛的薰陶,接受了英國式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洗禮,他還忘情於康橋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發現了人的靈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詩人離英返國時,康橋已成了詩人“難得的知己”,詩人稱康橋為自己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此時的詩人,心頭盛滿離愁別緒。在詩裏,詩人熱烈而又纏綿地傾訴自己對康橋的精神依戀。詩人對康橋的欣賞和讚美,實際上就是對大自然、對美和愛、對和諧的一種欣賞和讚美。

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祕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

這岸邊的草坪又是我的愛寵,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這天然的織錦上坐地,有時讀書,有時看水;有時仰卧着看天空的行雲,有時反僕着摟抱大地的温軟。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躺着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面上飄浮,魚羣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黃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

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沒有盤錯的根柢深入在無盡藏的地裏?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

在青草裏打幾個滾,到海水裏洗幾次浴,到高處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你肩背上的負擔就會輕鬆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橋》)

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張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自然似乎有着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詩人與自然交流,將自己的留戀全部融入對康橋瑰麗風光的盡情描繪中,是他對“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詩人在康河邊徘徊,正是追尋美、自由與愛於一體的理想。康橋,於軀殼,徐志摩是過客,但於靈魂,正是他詩意的棲居地。

五、小結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徐志摩的確是悄悄地走遠了,但揮不去帶不走的是他的康橋。它做為學院建築留在英國,它做為一篇具有生命質感的美文,留在中國文學史中。自然中的康橋會老,但文字中的康橋,將在所有愛志摩的讀者心中永遠年輕。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三美”;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以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三、教學難點:

把握徐志摩詩的純藝術美。

四、教學方式:

1、聲畫同步,視聽一體、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2、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3、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一張作者的掛像,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片段,樂曲《神祕園》;印發補充資料《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間部分;提前板書聞一多詩歌“三美”主張(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以及“現代詩”字樣。

2、學生:閲讀課本中現代詩的相關文章,查詢徐志摩生平資料,有條件可以先看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展播片段,準備回答教師提問。

六、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播放電視劇片段和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再別康橋》章,掛出作者頭像,讓學生初步瞭解作者,感知其代表作的風格。

(二)由學生簡單複述“我所知道的徐志摩”(根據自己查詢蒐集)

徐志摩1921年開始詩歌創作,曾與胡適、梁實秋、聞一多等創辦《新月》月刊。他熱烈追求“愛”“自由”“美”,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他“活潑好動,瀟灑空靈的個性與不受羈絆的才華和諧統一”形成了徐志摩特有的“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徐志摩的詩歌在我國現代詩歌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儘管對其人譭譽不一),但是由於“極左路線”影響使他這位把“美奉獻給人類”的詩人和他的詩,被長期封存。改革開放以來,才有他的數種詩集和散文集出版。

詩人就讀於劍橋時,這“世界上最秀麗的地方”曾給了他美感,給了他靈性,在這裏他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康橋成了他“永久的戀情”。這首詩作於1928年的11月,寫的是他再次遊歷歐洲重返康橋時的感受,故名曰“再別康橋”。作者另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三)初讀原文(自由讀)整體感知

1、讀完後,讓學生説説讀完全詩的“整體感知”。

“空靈”“飄逸”“瀟灑”,無以名狀的“舒適”和“輕鬆”“淺淺的惆悵”等。

2、本詩以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實踐了聞一多的“三美”主張,的確值得細品:有哪些表現?(結合本詩,學生回答: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正適合朗讀)

3、把握全詩感情基調: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板書)

(四)配樂朗誦,加深理解(學生鑑賞為主,教師指導為輔)

1、放《神祕園》樂曲,教師飽含感情地朗誦,充分營造讀詩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入境;

2、展示多媒體:康橋風光片,請學生帶着聽樂感受再次小聲讀詩,注意重點字詞讀者與全詩意境;

3、學生放聲朗讀,自行品味,教師適時點撥;理解與吟誦雙向並進。

(1)全班齊讀第一節,提問:大家覺得哪個詞語要重點強調?這又襯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提示】有三個字須重讀(輕輕的),節奏整體上呈輕鬆微跳躍之感——理解詩眼。

(2)請一女生朗讀第二節,要求給人鮮明的視覺形象,自己提問。

【提示】“金”“新娘”“豔”“心頭”要重讀,“盪漾”用琵音——理解意象。

(3)找到情感發展高潮段,請一名男生先讀再揣摩。作者在水波星光交輝下想泛舟尋夢,放聲高歌,這表明了什麼心情?你有這體樣的體會嗎?

【提示】讀時應投入,表現詩人豪情;突出個別動詞,節奏加快——理解抒情法。

(4)可是詩人接下來的抒情格調陡轉,請全體女生讀這一節,説出自己的感受。

【提示】此節讀前要有較長停頓,語言突轉後再一氣呵成——理解讀音跌巖。

(5)結尾部分全體男生齊讀,學生三言兩語談其特點。

【提示】要將“濃得化不開”的離情充分表現出來,重讀“悄悄的”,“雲彩”二字可採用拖音或一字一頓,以顯示結句的意味深化。——理解詩的迴環美。

(6)分小組讀以上四節,把握詩歌意象及其抒情意味,深入體味徐志摩詩的藝術之美。

(7)中間兩節與第二節結構及表意均相似,故而留白給學生多角度朗讀鑑賞;

【點撥】詩中哪些字詞激起你的共鳴?換一種讀法會怎麼樣?如何理解詩歌三美,怎樣通過朗讀體現?

(8)師生合作,在整體鑑賞過程中,完成全詩結構提綱的板書。

(五)學生討論的鑑賞小結,教師點撥。

【小結】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藴涵詩人濃濃的深情,情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六)再次播放音畫。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七)分層佈置作業:

1、利用補發資料進行比較閲讀,説説散文與古詩歌在寫法和讀法上的不同(層次較高的同學做)。

2、課外延伸:找徐志摩另外一首詩《偶然》進行自我朗讀鑑賞(全體)。

3、仿寫精彩詩句,多讀好詩,有條件可試着配樂(其他學生完成)。

【教學設計思想】本節課的總體設想是:為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喚起他們讀詩的興趣,教師充分運用各種手段調動其入境;然後穿插讀詩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朗讀水平,以此培養其審美情趣,整個過程中,教師只起導演和引路人的作用。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8

一.導入:看到題目《再別康橋》,我們知道這是一首離別詩,之前我們也學過很多離別類的詩歌,我們學過:“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我們也學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還學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ye、)”,這些詩歌都是以人為離別對象,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歌《再別康橋》,它離別對象卻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地方,康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英國的劍橋”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反覆品讀,把握詩歌抒情線索;

2.在品讀中,欣賞詩歌意象;

3.體會意象中所藴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板塊一:誦讀詩歌,品味音樂美

(一)由學生介紹作者,並交代背景,老師加以補充:(《再別康橋》一詩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1920年,徐志摩來到英國留學,1922年學成回國,他在8月10日啟程回國前夕,寫下了《康橋再會吧》一詩,表達對康橋的眷戀,1928年。徐志摩重遊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久別的母校,漫步於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乘船歸國途中,唯有康橋美景可以排解枯燥、寂寞的海上航行生活,於是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

(二)理出詩歌中7節的結構關係:第1節為一部分;2、3、4節一部分;5、6一部分;最後一節為一部分

小節:作者作別雲彩後,開始描寫三個意象或景物:金柳、青荇、清泉,之後感情達到高潮,最後照應開頭,悄悄離別康橋。

(三)通過誦讀,感知作品的音樂美

首先,教師配樂範讀,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標出韻腳,同時老師進行指導,比如注意停頓、重音、前後句音量的變化等,之後讓學生自由朗讀兩遍,並男、女分別推出一名高手朗讀,其他學生評價,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大意:詩人在黃昏時分獨自一人懷着喜悦而安靜的心情欣賞康橋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不忍離去的感情。

(四)品味首尾音樂美,連用三個“輕輕的”和“悄悄的”有什麼特殊的效果?品味疊音詞的藝術效果,換成“緩慢的”和“安靜的”可不可以?

“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輕緩、徐舒,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最後詩人“悄悄”的走了,從第一節“輕輕的”變為第七節的“悄悄的”,在原來輕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灑脱,輕柔的歎息般的韻律與依依別離情緒完美地統一地在一起。

板塊二:品讀詩歌,賞析意象

(一)2、3、4節是詩歌的第二部分,其中描寫了三個意象,請同學分組討論,找出最喜歡的一節,並根據自己理解,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這三節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語調來讀呢?

2.柳為什麼是金色的,並引出“折柳送別”這一意象和古代有關柳的送別詩。

3.分析“青荇”這個意象,在古代有一個固定的意思,是愛情的象徵,在《詩經》中説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體現作者對往事的一種追念。

4.分析“清泉”這一意象,老師加以補充:其中這裏的“清泉”是指“拜倫潭”,拜倫是指英國19世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對詩人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裏表達了詩人對拜倫的無限仰慕與追懷。然後集體朗讀這三節

(二)在對各節的內容有所感知之後,請大家思考這三節可不可以互換順序,為什麼?

不可以,理由:1.按照視覺欣賞順序,就是應該先看到河岸的柳樹,再看到河中的水草,之後看到榆蔭下的清泉;2.按照情感變化的順序,可以從各節所使用的動詞中看出來,首先是豔影在心頭盪漾、之後作者感情更進一步,深切的投入其中,甘心化作康河的一條水草,在下一節中感情更加深入,使用“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中“揉碎、沉澱”兩個詞可以充分體現出來。

分析完之後,再讓學生朗誦,同時老師加以小節

板塊三:品讀章節,體會感情

第5、6以感情為切入點,感受意象中藴含的感情

1.體會這兩節在情感上有何變化

2.指出第六節是詩歌感情的高潮,體會作者當時的感情

3.進入探究性環節,指出對於這首詩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主要表達了一種離愁別緒,而有的學者卻認為這是一種甜蜜的告別,對此同學們怎麼看?這個探究活動,通過辯論會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同學們加以辯論,發揮各自的觀點

學生朗誦,教師小結

結語: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首詩歌寫於11月份,也就是深秋時節,當時呀詩人在7月份告別了自己的母校,4個月後作者才寫出這首詩,可見佳作是需要時間的沉澱和情感的醖釀,此時此刻讓我們化身為作者徐志摩,一起朗誦這首詩歌。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層面:體會全詩巧妙的構思,初步掌握通過意象分析鑑賞新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層面:朗讀、設問、啟發、講解相結合。

3.情感與價值觀層面:領會詩人的惜別深情。

教學重點

全詩意象的把握和體味。

教學難點:

詩人對康橋的深沉情感及新詩鑑賞方法。

教學設想:

一、回顧離別詩作,引出《再別康橋》

古來痛苦之事莫過於死別,恰如歸有光的三番喪親,林覺民的就義別妻;死的別離縱是無奈,也只得坦然接受,而生的分離更令人黯然傷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涼,“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此去經年,縱是良辰美景虛設,更與何人説”的悽清。

古人對於離別有着深深的體會與情思,那麼現代人又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板書: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介紹徐志摩個人資料,他與康橋的淵源。

(1)學生讀一讀詩歌,説説詩人的初印象。(情感細膩、對母校的不捨、愛自由有夢想)

(2)作者徐志摩,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深受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思想的影響,形成獨特的人生觀:追求愛、自由和理想的美。他喜歡以浪漫主義的情思、筆調抒寫自我的性靈。詩作章法整飭,講究意境和形象,形式富有變化,代表作有《再別康橋》《沙揚娜拉》等。

他曾經這樣寫到:“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説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麼。我不敢説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脱凡胎。我敢説的只是——就我個人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

三、朗讀。(音樂美、建築美)

明確: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學生自由朗讀;

齊讀;

教師範讀;

體會、找差距;

齊讀,指名讀。

詩歌朗誦不僅要咬準字詞的讀音,更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詩人怎樣表達自己惜別情懷?)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説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説:“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

2、(1)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板書,圖畫PPT展示,繪畫美)

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2)分析意象:哪些景物或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點評)【重點】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是“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引導學生感受全詩意象之美:全詩通過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表達了詩人在離別康橋時的那份戀戀不捨,那份依依別情,詩人對康橋由衷的喜愛。

附:意象句子分析:

(1)雲彩。離別的對象與眾不同。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2)金柳。為什麼不説楊柳、綠柳而要説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裏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裏的柳已經不是普通的柳樹了,而是代表着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明確: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裏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對於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

(4)潭水。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麼這個夢引起我們什麼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裏的一個夢,像夢裏的一聲鍾",大家知道夢時美好的,鍾時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

(5)“長蒿”一句。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唐温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6)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繫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悦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説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着"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麼一再重複"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7)“輕輕的”“悄悄的”“沉默”。營造的氣氛輕鬆。“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五、遷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詩。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楊娜拉!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10

一、創設情境

教師播放歌曲動畫《再別康橋》,導入本課。

二、朗讀詩歌

1、提問:你覺得詩詞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2、教師介紹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徐志摩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徐志摩曾説:“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3、教師朗誦全詩,配背景音樂和畫面。要求學生注意節奏與重音。

4、學生分各種形式朗讀,教師逐節指導。屏幕出示全詩及其節奏與重音提示。

點評:詩歌重在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悟是學習詩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學習

學生帶着任務在學習網站的“自主學習”欄目自學。“自主學習”包括“學習任務”、“徐志摩”、“詩歌意象”、“詩歌形式”、“詩歌誦讀”和“英國風光”等內容。

四、學習反饋

方法:屏幕出示問題,學生搶答。

1、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剛才你閲讀了哪些古代的別離詩?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它們送別的對象有什麼不一樣呢?

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雲彩等)我們叫什麼?詩歌選擇的是哪些意象呢?

詩人告別康橋時,按理説,應該有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卻避開了這些,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有什麼好處呢?

2、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聞一多提出的詩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張是什麼?你覺得《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嗎?

音樂美:

A、從押韻上看:本詩一節一韻,每節換韻。

B、從節奏上看:詩歌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從首節和末節來看:迴環復沓,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建築美:

A、從字數上看:《再別康橋》共7節,每節兩句,每句6~8字。

B、從排列上看: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給人以流動的美感。

繪畫美:

A、選用“雲彩,金柳”等詞語,給讀者色彩想象。

B、詩人用了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如“招手”、“盪漾”等。

C、全詩共7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等。

重點賞析“繪畫美”,賞析的同時出示畫面,然後學生看着畫面回憶相應的詩句,再看着畫面背誦全詩。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屏幕顯示。

點評:詩歌鑑賞的方法是重點,通過重點講解便於學生網上拓展,同時也有利於對本課另外三篇現代詩的學習。

五、網上拓展

佈置任務:點擊“相關網站”,進入“徐志摩名作欣賞”網站,和因特網上的專家一起賞析徐志摩更多的詩歌名作。然後,把你的學習成果讓我們大家來分享。

點評: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去學習和創新。

六、成果展示

學生朗讀並賞析“徐志摩名作欣賞”中的現代詩,重點賞析詩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3、學會朗讀

學情分析

揣摩詩歌意象,欣賞詩歌意境,領會詩中湧動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品味詩歌藝術上的"三美"。

2、培養提升學生鑑賞,評價詩詞的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

1928年夏天,倫敦,康橋。一個風度翩翩又帶着倦容的年輕人,在夕陽的餘輝中踽踽而行。晚風拂起身旁的柳條,也連綿不斷的牽起他心中的愁緒。他是誰?為什麼來到這裏?......

今天,我們將一起踏上賞美的旅程,去探尋《再別康橋》--這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的魅力,去聆聽徐志摩內心世界最純粹的絕妙迴響。

活動2【導入】朗讀

深情美讀,整體感知全詩:

背景簡介-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朗誦。

活動3【講授】教學過程

(一)作者及背景

1、徐志摩:(1896----1931)筆名雲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散文以及藝術觀,受英國浪漫主義影響較深,注重意境創造與音律和諧。他一生留下4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雲遊》等。

2、課文背景: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河以其獨有的靈性滋潤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憶康橋時説:"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康橋創造了一個充滿性靈的詩人。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國留學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國前夕,曾作長詩《康橋再會吧》,在詩中稱康橋為"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自然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在誦讀中去感悟他的萬千思緒。

詩歌鑑賞方法啟示一:鑑賞詩歌我們要關注詩人及背景,聯想當時現實。

(二)學生齊讀全詩。

(三)教師糾正範讀全詩,學生聆聽,體會音節和旋律上的特點。

教師小結:詩歌音調和諧,旋律完整,(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它是尾聲,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體現了音樂美

(四)學生觀察詩節和詩行排列上的特點

教師補充:詩歌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間有八字句),節的勻稱,句的均齊,體現了錯落有致、曲折迴旋的建築美。

(五)合作探究,品讀鑑賞全詩:

(從詩歌的意象,意境作為切入點賞析這首詩歌)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説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一)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那麼從文章的眼睛推斷,這首詩抒發的大致是什麼情感?

生:離別之情。

師:提及離別大家馬上會想到什麼?

設想: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與自己最親密的人......寫離別的詩可以説是數不勝數,比如説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那麼本文離別的是什麼?

生: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而是康橋,他的母校。

二)如果你寫告別母校你會怎麼寫?

設想:再見了嵩明一中,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嶄新的教學大樓和宏偉的科技樓,再見了陪我三年的桌子凳子,再見了硃紅的大門......再見了我每天黃昏坐在上面背英語單詞的大石頭。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雲彩等自然景物轉移,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同是離別詩,那麼詩人送別的又是什麼呢?

明確:有"雲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輝""夏蟲"等自然景物。

三)這些意象、意境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又融入了詩人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詩人將意象寫得越美,表達的對康橋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越濃)。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

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間,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為一體,因而造成了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整首詩,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構成了詩的深邃意境,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體現了繪畫美。

明確:聯繫詩歌標題分析,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是抓住一個"別"字。因此,作者運用這些意象,創造了一種特殊的離別氣氛;同時,再聯繫正文中"作別""不帶走"這樣的詞語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這些意象中寄託了對康橋深深的依戀和惜別之情。(這個過程,正是把握這首詩的主旨的方法)

活動4【活動】感悟拓展

《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裏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

朗讀課文,並結合《我所知道的康橋》(《語文讀本》P118)和剛才介紹的相關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口頭作文:以"徐志摩與康橋使我想到的"為話題寫片斷。

提示:《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

範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説:"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説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彎彎曲曲的清澈見底的河水,河水裏飄着長長的青草,兩岸四季長青的綠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橋的兩端的棵棵垂柳,矗立於岸邊的宏偉的教堂,莊嚴秀麗的各學院的建築羣......徐志摩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為這優雅、秀麗、寧靜、和諧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織錦一般的草地上讀書,有時俯身觀看康河裏的流水,有時仰頭眺望天上的行雲,有時撐一隻長篙在康河裏划船,有時則在夕陽西下的晚景裏,騎上一輛自行車,獨自去追趕天邊闊大的太陽......康河以她獨有的靈性滋潤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憶康橋時曾説:"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康橋創造了一個充滿性靈的詩人。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講讀篇目。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詩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美麗的風光影片,以輕柔的具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相伴,以使學生能夠在詩意的氛圍中充分感受意境。

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説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説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採用第二種説法。

通過不同要求的朗讀,逐步深入地引領學生進入詩歌的氛圍,理解詩人所傳遞出來的情感。初讀,只要求讀準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讀,也只要求讀出節奏,對於高一的學生,這也不是難事;三讀,要求讀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這時,再把詩人和康橋的關係介紹出來,為學生降低難度。那麼,這一步也並非高不可攀。在這個基礎之上,賞析詩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詩歌的意象分析,是對詩歌進行深入理解的鑰匙,沒有意象,也就無所謂詩歌。

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三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來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詩歌融情入景的寫法。

2、學習詩歌意象的選擇和運用對於表達情感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熟悉詩歌,逐步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和詩人的深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的情感,生髮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要點

重點:朗讀,體味詩歌的感情

難點:意象的運用和選擇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高一學生對現代詩歌接觸不多,着重通過朗誦手段,展開想像的翅膀來把握詩歌情感,培養其對詩歌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採用的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預習內容設計:

1、走近詩人。

學生自行上網查詢徐志摩生平資料,有條件可以先看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展播片段。查找些寫離別的詩作。

2、創設情景。

播放電視劇片段和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再別康橋》章,展示作者頭像,讓學生陳述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感知其代表作的風格。

四、教學過程

教學板塊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教學板塊二:誦讀入境(初讀原文,整體感知)。

教學板塊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樂,充分發揮學生聯想與想象,理解與吟誦雙向並進)。

教學板塊四:賞文品美,感受“三美”(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五、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

教師活動

一、教學板塊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離別時是痛苦的。待到花落雲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而去,午夜夢迴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離別的詩歌。看他對別離是一種怎樣的描寫,和一般的離別詩有什麼區別。這就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

再別康橋

預設學生活動

學生主要任務是認真傾聽老師的導入內容,並通過自己提前瞭解的作者資料和老師的講解內容進行有機的聯繫,在腦中形成初步印象。

設計意圖

初步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慢慢走進課文。尤其是校園圖片的直觀展示和徐志摩的話更有助於學生理解作者對康橋的那一份痴情、眷戀和不捨。

二、教學板塊二:誦讀入境(初讀原文,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1、教師範讀。播放背景音樂,教師飽含感情地朗誦,充分營造欣賞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入境。

2、學生自由朗誦。初步指導學生讀出停頓、節奏、重音。

3、把握全詩感情基調: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預設學生活動

1、學生認真聽老師朗誦,初步感受文本,並在課本上標註字音。

2、在聽完老師朗讀後,自己嘗試朗讀,注意節奏和重音,把握作者情感。

設計意圖

聽讀和自己朗讀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先聽後讀,並且要不斷嘗試,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作者對康橋的那份深情。

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樂,充分發揮學生聯想與想象,理解與吟誦雙向並進)。

教師活動

1、國維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説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的景物用以表達特定的情感,你能從文中找到相關依據嗎?

2、連用三個“輕輕的”,有什麼好處?

明確:透露了對康橋依依不捨的淡淡憂愁,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哀而不傷抒情的基調。

3、“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句中“油油的”“招搖”兩個詞有什麼好處?

預設學生活動

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明確:雲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輝等自然景物。

指導學生進行煉字訓練。可以對比練習,讓學生換成其他詞語進行比較。

設計意圖

關於意象,學生在國中已經初步涉及過,所以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學生可以獨立完成。

意在引導學生和大學聯考考點進行對接,錘鍊、推敲詞語,鑑賞詩歌。

四、賞文品美,感受“三美”(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教師活動

1、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2、通過以上的朗讀、想景悟情,同學們認識到了作者獨具的藝術匠心。請同學們欣賞詩歌之美。生討論,師點評。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其二美在語言,即音樂美: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輝等。

預設學生活動

1、學生展開誦讀小賽,

在誦讀中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過徐志摩進而瞭解新月詩派和改派的特點。

設計意圖

1、激發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和積極性,喜歡詩歌,從而嘗試鑑賞詩歌。

2、意在讓學生從內容到形式兩者融合在一起,瞭解新月詩派。

六、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講讀課文,是現代詩歌中的經典篇目,所以誦讀是本課的教學方法和訓練重點,通過誦讀和把握意象來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也是以誦讀和意象作為學習的重點,以學生為核心,老師作為輔導,讓學生走近康橋,走進作者徐志摩的內心世界,深深的感受作者對康橋的那一份痴情和眷戀、不捨。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體會詩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鑑賞其意象所營造的空靈的意境和清新飄逸的風格。

教學重點:

鑑賞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韻美。

教學目的:

瞭解徐志摩的創作與對康橋的感情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背誦課文,導入新課,板書課題作者並析題

二、瞭解徐志摩的創作與對康橋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學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創作”

3、補充知識

梁啟超説:“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

胡適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創作出版的作品有:

詩集4部《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散文集4部《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説集1部《輪盤》,劇本1部,譯作5種,以及信札、日記4種。

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蔡元培輓聯曰: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康橋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橋”實際上是在英國東南部的劍橋。1920年9月,24歲的徐志摩,通過論文《論中國的婦女地位》的答辯,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後,赴英國,入倫敦劍橋大學研究院為研究生,跟賴斯基教授學政治,擬攻博士學位。1921年,認識了狄更生,併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當特別生。1922年10月從英國返回中國。

康橋之美:古風古色,橋影藻密,

嫵媚河身的兩岸,

穆靜騰輝的晚景,富麗的温柔;和緩的鐘聲

春陽晚照,潑翻一海純金,

千百家屋頂煙突,白水青田,黃昏,遠樹凝寂,象墨潑的山形,襯出輕柔螟色,密稠稠,七分鵝黃,三分桔綠,

村裏姑娘腮紅頸白;屏繡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雖微如寸芥殘垣,亦不乏純美精神,流貫其間。

康橋情結:

“康橋”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時光,而這兩年,卻是那麼魂牽夢縈的兩年。

“就我個人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説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一個老村子“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樹蔭下吃茶,花果會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別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橋》)

你是我難得的知己,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數不勝數;

此去身雖萬里,夢魂必常繞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風東指,我亦必紆道西回,瞻望顏色;歸家後我母若問海外交好,我必首數康橋,

賴你和悦寧靜的環境,和聖潔歡樂的光陰,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聽自然音樂,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雖歸鄉土,而臨行怫怫,轉若離家赴遠;

別時之情景:心頭盛滿了別離的情緒

雨色悽清,小鳥無歡,悵別情深,涕淚交零,

別後願望:來春花香時節,當復西航,重來此地,再撿起詩針詩線,繡我理想生命的鮮花

三、觀賞動畫課件,反覆誦讀課文,初步體會情感

四、佈置作業:熟讀並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再別康橋》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

詩風: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康橋之美:人天妙合,雖微如寸芥殘垣,亦不乏純美精神,流貫其間。

康橋情結:你是我難得的知己,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鑑賞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表達之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誦讀課文。

二、研討:

1、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麼特點?

答:輕輕地、悄悄地

2、為什麼要這樣?

答: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再會吧,康橋!),深怕驚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説“作別西天的雲彩“?

答: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答: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柳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5、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答: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6、“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答: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7、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答: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8、重回康橋,他觀金柳,賞青荇清泉,還做了什麼?

答: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到星輝斑斕時。

9、此時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答: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10、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答:“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11、中國有這麼一句古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用在此處明顯不妥,你認為結合此詩的情感和意境,應該改做什麼?

答:“別有深情摯愛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12、中國一般人,喜歡某地,愛刻上“XXX,到此一遊。”或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答: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

13、詩中還有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感情的是什麼?

答: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14、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答: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三、總結全詩

四、佈置作業:背誦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板書設計:

思想感情: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如多情郎之於戀人,含情脈脈,又默默示愛。

藝術特色:

(1)善於取景;

(2)精於抒情;

(3)音韻和諧,清新上口。

語言表達:用韻細密精巧,產生和諧迴環之美。

A,雙行用韻,雙線交織或鈎連,交叉押韻

B、節與節之間顧盼鈎連

C、多次復沓,產生輕柔飄逸之美。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指導學生學會鑑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趣味

3、品味語言,感悟徐詩的獨特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1、教會學生詩歌閲讀方法,

2、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問學生世界名校有哪些,學生會説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徐志摩。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也可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10)

四、引導學生感受美(15-20分)

欣賞朗讀後,讓學生指出本詩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

1、鑑賞情感美

詩歌抒發的感情有:愛國、思鄉、親情、友情、愛情等,讓學生總結本詩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或對康橋的戀之情等

本詩的感情脈絡

讓學生把七節詩分別用兩字概括:

作別――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尋夢(放歌)――沉默――-告別

讓學生感受感情的波瀾: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達到高潮,在第六節陡然低落,沉浸於寂然,只能帶着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於對康橋不可遏制的愛,是柔情,還是激情,還是深清,是一種熱烈的柔情。

2、意境美

教師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讓學生找出本詩的意象: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一支長篙、

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作者融入人什麼感情。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3、語言美

讓學生選出美的語言加以分析,提高鑑賞能力。

五、總結徐志摩詩歌特點:

語言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

六、背誦全詩(配樂)(8分)

七、課後作業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15

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分析:

1.教材特點分析:

《再別康橋》是一首現代新詩,它不同於學生接觸、學習最多的古典詩歌,在字數、句數、聲韻、節奏等形式上,用詞和語言表達上,抒情方式上等方面有較大不同,同時現代新詩對古典詩歌也有繼承性,他們有着某些一脈相承的聯繫。

《再別康橋》中,詩人描寫了康橋柔美的風光,運用想象和聯想和暗喻等的修辭手法,把康橋的景物描寫的妖嬈有情,表達了對康橋的依依不捨、感恩、懷念之情。學生要領會詩人描寫的畫面的意境,深刻體會作者對康橋的情誼。

2.學生情況分析:

從國小到高中,學生在課文中學習的詩歌並不多,且大部分是古典詩歌,對於現代詩歌的特點體會不深,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高一學生對新鮮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因此在教學中設置整體一貫的有價值的問題,對於調動學生積極性,理解現代新詩《再別康橋》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感受康橋柔美的風光,領會作者對康橋的熱愛、懷念、惜別之情,品讀詩人個性特徵。

2.學會運用聯想和想象,分析詩歌意象。

教學重點:

感受康橋柔美的風光,領會作者對康橋的感恩、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

運用聯想和想象,分析詩歌意象。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渲染,小組探討,反覆朗讀涵詠

導入:

同學們,有一個詩人曾經説過,“我不敢説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脱凡胎。我敢説的只是——就我個人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同學們能夠猜出這個人是誰嗎?對,這個人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通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欣賞一下徐志摩眼中的母校康橋。

請學生介紹作者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1897年1月15日生於浙江海寧,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教師補充:

我們看,徐志摩一生短暫,但是他在這短短的十多年的文學創作中,給現代文壇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在現代文壇上始終是一顆皎皎明星。他的婚姻愛情故事也非常動人,三個女性與他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為人們説道,甚至還被拍成電視劇《人間的四月天》,同學們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搜索一下徐志摩的相關信息和詩歌作品,或者通過購買紙質書籍放在案頭時時欣賞,瞭解一下這位傳奇的詩人。

解析題目:為什麼作者説是“再別”?

徐志摩三次旅行歐洲,在劍橋大學學習兩年,也就是詩歌中的康橋,他在劍橋大學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受到西方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等流派的影響,結識了許多有名的文學家,遇到了自己的愛情,在這裏他的詩情得到觸發,進入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康橋成為徐志摩一生不可磨滅的記憶。

在1922年離英前夕,寫有長詩《康橋再會吧》。1925年途經英國,沒有留下告別康橋的詩篇。1928年7月,徐志摩故地重遊,在歸國的海上,面對浩瀚的大海,詩人寫下了這首傳世的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初次朗讀,注重朗讀技巧

我們現在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大家聽聽他的朗讀並作出評價。

朗讀技巧:重音,快慢,聲調高低,歡快或低沉

金柳(重讀)新娘、豔影(歡快愉悦)盪漾(徘徊縈繞延長讀)招搖(延長)柔波(輕柔)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適當讀快一些)彩虹似的夢(夢幻空靈的感覺)

第一、七節讀輕緩調,第五節適當高昂,第六節低沉

這首詩第二、三、四每節中,兩句四行,一三行是一句的前半部分,二四行是後續部分,一三行是主語部分,是一些具有寧靜柔美特性的事物,二四行是謂語部分,是對寧靜柔美性質的事物的進一步、具體的描繪,因此一三行重讀,二四行輕讀,使柔者更柔,形成一揚一抑的詠歎效果。

現在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讀一遍吧!

再次朗讀,劃分詩歌層次

同學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思考一下,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由哪幾節構成,試着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層意。

本詩四行一節,一共由七節構成,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層:告別康橋(1節)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第三層:康橋尋夢(5-6節)

第四層:再別康橋(7節)

三次朗讀,研讀揣摩康橋風光景緻

下面我們來重點分析一下徐志摩為我們呈現的康橋風光,思考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實實在在的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主要意象

河畔的金柳(色彩)-----新娘(暗喻)-------無情變有情,富有女性的温柔、羞澀、美麗

波光裏的豔影(擬人)---------心頭盪漾------康和美景在作者的心頭縈繞、搖盪不去,美!

軟泥上的青荇(色彩)------油油招搖甘心(擬人)------水草濃綠生機,富有情趣,向人招手?

榆陰下的潭水---------------天上虹(暗喻、移情)--------究竟是不是天上虹?為什麼這麼寫?

移情解釋:作者主觀感情投射到客觀物象上,併發生了移位。“天上虹”是美好的意象,象徵着作者的夢想、追求、愛情等美好的回憶,作者認為這榆陰下的潭水承載着自己的夢想、追求、愛情等美好回憶,這潭水就在作者的強烈的感情的催化下,移位成了“天上虹”。例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辭》有“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作者看到漫天飛舞的楊花,引發離別的傷感之情,眼前的楊花在詩人離愁的強烈傷感情緒下,移位成離人的眼淚。

我們現在看一下,這些景物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運用了暗喻、擬人、移情、想象、聯想等手法,描繪出筆下的這些景物,富有生機活力,充滿了人性美,尤其是女性的温柔嫵媚的美,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熱愛和對舊日夢想的懷念。

分析討論詩歌的關鍵點

1.作者在第一節連用三次“輕輕的”,有沒有累贅重複之嫌?

三次“輕輕的”是作者對自己離別時動作姿態的描寫。作者面對康橋,“輕輕的走”“輕輕的招手”,做出了這樣優雅瀟灑的姿態,實在是一種離別的樂觀的情緒表達。

這體現了一種什麼樣的是詩人形象呢?

樂觀,飄逸,灑脱,優雅的紳士形象。

2.為什麼“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作者在離別康橋的那天,沿河划船而上,直至夜幕掩映,夏蟲也都陷於沉默,康橋的周遭環境是那麼安靜肅穆,而作者在康橋景色的描繪中,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不時陷入對過去學習、創作、愛情等生活的美好回憶,徐志摩對康橋的懷念是靜悄悄的進行着的,是屬於個人的獨家回憶的,是不可以用歌聲表達出來的,是作者灑脱、優雅的性格的寫照。

課堂總結及佈置作業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在徐志摩的指引下,對康橋進行了一番遊覽,感受到了康橋的美景和詩人對康橋的熱愛和深深的懷念,還從詩歌中感受到了詩人灑脱、優雅的性格特徵和詩人的人生理想。那麼老師希望你們課下,認真回憶自己曾經學習生活過的校園或者反觀我們現在的校園生活,找到自己情感的觸發點,寫成一篇小詩。

下課。

板書設計

第一層:告別康橋(1節)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第三層:康橋尋夢(5-6節)

第四層:再別康橋(7節)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能鑑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

2、能瞭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整體把握其詩歌特點。

教學設計:

1、學情:現代詩歌較之於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説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説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採用第二種説法。

3、教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928年夏天。倫敦。一個三十開外、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的年輕人在康河邊長久的躑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聽不厭近村晚鐘。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橋,還有那上游的拜倫潭,潭邊的果樹園……一切是那麼熟悉,而如今卻又不得不向它們告別。

這位風度瀟灑、相貌英俊而又略帶倦容的人是誰?他為什麼要到這裏?

他就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一個風流倜儻、灑脱不羈、放浪形骸的短命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卻又是痛苦的,這個我並不多説,有興趣的自己動手去查閲資料,我要説的是詩人的“康橋情結”: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夏天,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國途中的輪船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説,“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揚娜拉》等。

胡適説:“他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由愛、自由、美三朵鮮花所編制的詩的世界——

二、整體感知

1、題目:題目中的“再”,交代了這是詩人第二次離開,第一次的離開,作者寫就《康橋,再會吧》,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此外,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從這點上説,這首詩較之於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

2、朗讀。要求入情入境地誦讀這首詩。

①正音,正字。青荇榆陰漫溯斑斕笙蕭

②教師範讀。

③學生自由朗讀。

④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着-激動-沉默-平靜)

三、討論:

1、胡適所説的詩人的“愛、自由、美”的人生觀可以在詩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無限眷念,難捨難分——真愛無聲

(開頭的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的寧靜與優美已經深深印刻在詩人的內心深處,以致於詩人在即將告別之際,也不忍打破康橋寧靜之美,這種細膩而真實的惜愛之情緣自詩人對康橋對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也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結尾處的三個“悄悄”,比起“輕輕”,略顯沉重,但是,通過詩歌主體部分感情變化可知,詩人在壯懷激烈準備高歌一曲的時候,讀懂了“悄悄是別離的笙蕭”這一清淡雅緻的離別主題,因此以沉默的姿態悄悄告別,可以説,感情上更是加深對康橋的尊重和熱愛。可謂真愛無聲。)

學生也可以從選擇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條水草”表明永不分離等)來表現熱愛自然這一角度作答。

②尋夢放歌,瀟灑揮手——自由無邊

(儒雅的文人也當是性情中人,尋夢就是尋找自由,尋找愛情。當唱欲唱,卻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壓制,實際上卻體現了詩人還給靜謐的康河風光以自由而獲取自己心靈上的更大自由。從開頭的招手到結尾的揮一揮衣袖,感情由眷念到灑脱,境界頓出。)

學生也可以從“做一條水草“等語句分析詩人對待“物”的民主、平等態度。

③如夢如幻,如畫如歌——大美無形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着陶淵明的動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説,這是詩人現實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意象,描繪出一幅靜美悠閒的西方油畫。加上整齊的詩行,鮮明的節奏,平平仄仄起來,聲調舒緩有致,參差錯落,就像一支動聽的小提琴樂曲。那旋律真是太悦耳、太讓人陶醉了!每節的換韻,又使得我們聽出了旋律的流動之美。首尾的呼應,又使得樂章的迴環嚴密。而這一切的造化了無痕跡,得益於詩人那顆敏感纖細的心,到這裏我們可以悟出:康橋是美麗的,康河的河畔是美麗的,而最美麗的當時詩人那顆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學生可以從意象上進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進行想象。不贅言。

2、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語言)

繪畫美: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意境)

四、課堂練習

怎麼理解詩題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參考資料:

寫於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徵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餘味無窮,意溢於言外——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小詩,對我來説,用上“情有獨鍾”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於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義。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説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後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祕密。”(《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脱,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裏尤需着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着。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説是此詩富於藝術魅力的一個奧祕。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説,可看作是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係。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並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於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藴滿飽含着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説,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藴蓄着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麼內容,應當説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裏的雲偶爾投影在水裏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徵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於“張力”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為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着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裏,歸結在同樣的字眼——“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徵性——既有總體象徵,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徵——也許格外值得注意。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徵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雲——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係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閲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繫辭》)的“象徵”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五、作業

1、隨筆,下週一交。題目自擬,字數不少於800字。

2、背誦《再別康橋》

3、預習:如何分析《死水》中的“三美”?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鑑別關鍵詞、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激發學生朗讀品賞詩詞的興趣。

2、培養學生鑑賞,評價現代詩詞的能力。

3、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雲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散文以及藝術觀,受英國浪漫主義影響較深,注重意境創造與音律和諧。著作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別康橋》。

他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位譭譽不一的詩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歐,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研究英國文學時,曾在康橋河裏划船,在康橋上漫步,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懷抱中。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雲遊》等,《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

二、中國現代詩人簡介

現代詩誕生於五四運動前夕,它不斷接受外來影響並溶化在自己民族風格中,湧現了眾多藝術流派。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等。聞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國新詩發展史上的先驅,雖然他們風格迥異,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為我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概述詩歌寫作背景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説得太傷感於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脱一些好。

三、示範朗讀課文(展示多媒體課件)

四、同學們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生討論

(展示課件)

1、整體感知《再別康橋》內容和形式。

2、具體分析《再別康橋》的內容(節)1、2、3、4、5、6、7。

六、學生討論

《再別康橋》語言形式(展示多媒體課件)

七、再次朗讀本詩,討論它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展示多媒體課件)

八、其他作品欣賞(展示多媒體課件)擴大學生的視野

九、志摩影集(展示多媒體課件),進一步瞭解徐志摩

十、英國劍橋大學掠影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鞏固練習

(展示多媒體課件)

十二、課後作業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1、感知詩歌的三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體會志摩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

3、培養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揣摩詩的意象,領會詩的象徵意義。

2、體會詩的意象組合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點撥法。

【媒體設計】

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中的片段,並配以朗誦。

【教學時數】

1課時。

【課前準備】

印發北大中文系教授孫玉石先生撰寫的《悄悄是別離的笙簫──重讀〈再別康橋〉》一文供學生自學。

【教學步驟】

一、播放有關康橋的錄象片段,配以解説(畫面要能展示康橋的美麗風光;要突出解説徐志摩和康橋的關係)

作者介紹:

徐志摩,1896年生於浙江海寧,他很早就開始新詩的創作。1923年加入新月詩社,成了這一詩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詩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徐志摩在中國埋下了一顆顆豐潤肥沃的種子,直到今日依舊開着繽紛的花朵。

寫作背景介紹:

徐志摩1920年曾留學英國的劍橋大學,也就是康橋。劍橋是一所800年曆史的大學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築,作者對這座大學城懷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經這樣説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可以説是詩人的精神依戀之鄉。1928年的秋天,他帶着失意,重回劍橋,故地重遊,勃發了詩人的興致,他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溶進了這首《再別康橋》。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途中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他就這麼悄悄的來,又這麼悄悄的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品嚐這道堪稱徐志摩詩作絕唱的佳餚。

二、朗讀

1、聽配樂朗讀《再別康橋》。

2、看課文題目,找出字眼。

(別,由此可見,這是一首別離詩)

三、研讀詩歌

1、提問: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説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

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得出本文的感情基調──柔美纏綿。

3、詩的主旨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和離別的悵惘,但全詩七節二十八句,不用一個留戀、惜別之類的詞語,那麼這種情是怎麼體現出來的?

(把這種感情全部融化於景物描寫中)。

4、同學們找出詩中一些能傳達出柔美纏綿的情調的意象。

5、下面請同學們靜思默想,選擇一種你最喜歡、最能撥動你心絃的意象,結合本詩體會它妙在何處?

6、請同學們把你最愛的講出來,讓大家共享本詩帶給我們的美。

7、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但是靜止的嗎?

(不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8、跟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本詩的意象美。

9、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請一學生朗讀五、六節,其他學生評判,有無讀出感情的起伏來)

10、大家已經閲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

(學生先自己品味,然後自由談論,與同桌交流)。

11、請學生推薦一位站起來有感情的朗讀,再次體會詩歌的這三美,從而把握詩人對康橋的摯愛。

12、要求學生當堂背誦。

四、總結

追求內心的自由而不得,追求真正的愛情而不得,在1928年的秋天,徐志摩是帶着生活中的不如意來到劍橋的。就比如荷塘月色在朱自清的心中是一個美好的夢一樣,這時候的康橋,在徐志摩的心中也是一個夢,在這個虛幻的纏綿悱惻的世界裏,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所以作者才會那樣的愛它,那樣的對它戀戀不捨才會費勁心思來描繪這樣一個柔美的纏綿的使人久留而不願離去的夢的世界、詩的世界。

五、遷移練習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沙揚娜拉》

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温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温柔之中。

六、作業

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