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百年孤獨》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51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1

就在奧雷良諾?布恩迪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孔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百年孤獨》

第一次接觸百年孤獨的時候還是在高三的暑假,那時候有大把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於是我開始看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名著,我左挑右撿,直到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字映入我的眼簾。因為他典型的拉美姓氏,讓喜愛足球運動的我對他多了一份親切,於是《百年孤獨》成為了我接觸的第一本拉美文學,也成為我接觸魔幻現實主義的紐帶。

《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百年孤獨》是一部很難讀的書,是當時的我看不進去的一本書。書本身帶有的奇幻色彩在第一次翻開時,讓我覺得覺得不明所以,整個暑假,我嘗試了一次又一次都是看兩頁就又放下。

直到今年國慶,我又看到了7年前被我拆開的《百年孤獨》,時間已經在它身上留下了黴斑,而我卻還沒有真正的看完過它。於是,我又拿起了這本書,在這個陰雨的國慶讀完了它。讀《百年孤獨》就像是在嘗一道外國菜,你試圖去接受它卻發現還是不合你的胃口。

與以往容易讀書看戲身臨其境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道透明的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道高牆讓我無法靠近,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南美神話的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自由狂野與自己太過遙遠。

把書合上時,我用力把書上的落灰撣下去,不知不覺我的眼角有些酸澀,更多的則是釋然。作者在那個時代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倒敍方法,將過去和未來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錯綜複雜、時空交錯的家族歷史。

馬爾克斯有條不紊地描繪出了一個魔幻的拉丁美洲,也刻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孤獨者們,讓我漸漸接受了孤獨。孤獨和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一樣,都是人生的調味劑罷了,孤獨不可避免,孤獨更像是生活的緩衝區,讓你在筋疲力盡之後,仍然有時間來面對生活。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天我們沉浸在色彩斑斕的現代世界。我們其實已經學會了自己獨處,抱着手機、戴着耳機、坐着發呆。馬爾克斯説:“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一直到現在我還覺得“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名字取得真好,幾十年過去了依然讓人十分玩味。再到後來我非常喜歡唐映楓《記昨日書》裏的一句歌詞,“你可知這百年愛人只能陪半途,你且信這世上至多好景可虛度。”我才覺得我終於找到了百年孤獨的最佳註解。

《百年孤獨》讀後感2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20户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佈石頭的河牀流去,河裏的石頭光滑、潔白,活像史前的巨蛋。”馬爾克斯站在未來,回望過去。這是影響無數作家的經典。那是一個家族的命運,是一個時代的沒落,是人性的孤獨。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説,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至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後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着一個世界的萬象。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乾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嚐着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説: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文明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一部拉丁美洲血淚史,一部魔幻主義開山之作,一部被博爾赫斯譽為比《堂吉訶德》更能體現西班牙浪漫主義色彩的鴻篇鉅製。加西亞·馬爾克斯,將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

一百年,一個家族的興衰道路,鋪陳着一顆顆流淌着苦痛淚水卻堅強如一的心靈,若能讀懂,輕輕拾起,摩挲,傾聽它們柔軟的訴説,那一刻你能感覺,人類歷史天空中不滅的孤獨光環,是無比的美麗,那是窮通天地、震爍古今的悽美,是在毀滅世界的大洪災之後,諾亞方舟上的倖存者眼中所呈現的接天引地的綺麗彩虹。

《百年孤獨》讀後感3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説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敍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閲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説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敍手法。例如小説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敍事角度。緊接着,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説中一再重複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祕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説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説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羣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百年孤獨》讀後感4

用了近三個星期的時間,總算是將這本書看完了,看之前就一直聽很多人説這本書很好,可當自己剛剛接觸這本書的時候只想説一句“貴圈真亂”,或許是各國的文化信仰不同的原因,個人真的很難接受書中那些各種錯綜複雜情感線,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讀完了,但是讀完後我便不禁感歎,《百年孤獨》確實是一本對人影響很大的一本書。

《百年孤獨》這本書的開始的原因是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和表妹烏蘇拉結了婚開始的,因為是近親結婚烏蘇拉怕生下長有豬尾巴的孩子,所以不肯和丈夫同房。鄰居普羅登肖藉機嘲笑布恩地亞,布恩地亞一氣之下拿長矛刺殺死了普羅登肖,從此,鄰居的鬼魂一直纏着布恩地亞一家。夫婦倆和一些年輕人只得遠走他鄉,最終於在人煙絕跡的一條小河邊定居建村,並取名為馬貢多,並在途中生下了他的大兒子,幾年後馬貢多逐漸發展了起來。

之後總有一夥吉卜賽人到村裏來,並帶來了許多的新奇的東西,布恩地亞漸漸地迷上了這些新奇玩意,整天待在實驗室裏,並且他的小兒子也特別喜歡,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的兒子們漸漸長大。不久後大兒子何塞·阿卡迪奧跟一個經常來家幫活並用紙牌算命的女人庇拉發生了性關係。後來他又看中了一個吉卜賽姑娘,不辭而別,遠走高飛。烏蘇拉外出尋找兒子的時候碰巧遇到一羣移民,城鎮也因為這些人繁盛起來,小兒子在一次偶然的相遇喜歡上了鎮長未成年的小女兒雷梅苔絲,並在之後成了婚,可是好景不長,因為家庭的糾紛,被意外的毒殺了,之後大兒子的迴歸了並且解決了這場感情糾紛,此後,奧雷良諾便天天和岳父打牌,消磨時間。並偶然的聽到了保守黨和自由黨競選。一段時間後保守黨軍隊開到馬貢多,佔據學校做司令部,嚴厲搜查武器,槍斃自由黨分子。奧雷良諾帶人衝進學校,殺了保守黨軍官和士兵,委派侄兒阿卡迪奧坐鎮馬貢多,自己並加入自由黨,不久,成為全國聞名的奧雷良諾上校。

但是主角往往是不幸的不久後自由黨戰敗,奧雷良諾即將被處死的時候被其兄救出,然後兩人一起去解救梅迪納將軍。他們趕到後得知,將軍已經被害,軍中的人舉薦他當司令,就在這時他的兄長死亡,原因不明。

之後奧雷良諾帶兵打回了馬貢多,勝利之後奧雷良諾厭倦了戰爭,於是繼續回到了他的實驗室,他的兒子們逐漸創下一些基業,之後來了一些美國人,奧雷良諾非常厭倦他們,也想過要對付他們,事實確是他的兒子們被美國人所殺害,不久後奧雷良諾死在了一棵大慄樹下,之後工人們組織大罷工,政府派人鎮壓,人們被殘忍的殺害,之後馬貢多逐漸恢復成了剛開始的荒蕪。

書中借用各種各樣的事,書寫着每個人的孤獨,或許是作者故意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們體會不到書中所説的那份孤獨,所以這本書不像其他書一樣可以把自身融入其中,但卻能讓你有一些新的感受。

書中每個人都是伴着孤獨而生,最後又懷着孤獨而死,或許這本書一些人的做法你會認為很可笑,可是現實生活中誰有能説自己沒有孤獨過呢?誰又沒有做過一些可笑的事情呢?雖然這本書結局未必美滿,但是這本書卻可以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不止如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5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百年孤獨》

一本書,訴説了一個家族百年的興衰;一本書,表達了一個作家內心的憤懣;一本書,控訴了一個時代血腥的歷史。它,就是《百年孤獨》。

初讀這本書時,我並沒有被這本書所吸引,它似乎只是在簡單地記敍着一個家族的歷史,沒有驚心動魄的描寫,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

家族開始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爾蘇拉,他們為了躲避亡魂而來到了一片灘塗,並在那裏建立了小鎮馬孔多。起初小鎮是美好的、單純的:人們生活美滿,村莊欣欣向榮,沒有紛爭,沒有災難,甚至“沒有人死去”。但從第一批吉普賽人到來後,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不再忙於治理村莊,利益、暴力、征服等慾望一點點顯露出來:買磁鐵、買放大鏡、買六分儀……。從吉普賽人和意大利人的到來,再到香蕉公司的建立,最後外來的所有都在大雨中化作一片沼澤,彷彿從來沒有存在過。

瞭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的人都會想到,馬孔多就是一個微縮的哥倫比亞,而外來的人們就像是傳來的現代文明。現實中的哥倫比亞因為外來文化,在短短70年間爆發了幾十次內戰,死傷數百萬,對文明無疑是一場災難。而正是不斷輸入的文明成果激發了人們的慾望,最後招致災難。

閲讀中不難看出,從第二代起,家族中的男人們就開始被慾望所操控着:放縱的生理慾望、崇尚暴力戰爭、統治欲、創造欲……甚至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只因為無端的恐懼,就發動了大大小小32場政變,雖然贏得了榮譽,卻卑微地死在樹下。而其他的男人要麼因戰爭死於刀槍下、要麼痴迷於鍊金、要麼死於放縱的慾望。相比之下,家族女人們則像是美的代言詞:美麗、熱情、純真、善良,可以説沒有她們,也就沒有這個家族。即便如此,所有人都逃不過孤獨的晚年: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被綁在樹上、布恩迪亞上校在作坊裏做小金魚、阿瑪蘭妲終日在房裏織殮衣、阿爾卡蒂奧第二在房裏研究羊皮紙到死……

我很好奇,當初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懷着怎樣的一種心情來寫下這些的。對外來者的憤恨?還是對本土人的不滿?又或是對人生的迷茫?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所知道的是:慾望,是孤獨的起始。

生而為人,不可能沒有慾望,那樣只會是個空殼人,畢竟慾望是前進的動力。但如何控制好慾望、積極地利用它,是我們要用一生來學習、領悟的。但你若是被慾望所驅使、渾渾噩噩地去過這一生,那麼最後回頭時你便會像奧雷里亞諾家族一樣兩手空空、終日與孤獨作伴,最後在悔恨與無力中死去。當今社會,許多人被慾望所支配着,為了一己私慾不擇手段、毫無底線,往往害了自己,更多的時候給無辜的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所以我們要學會做慾望的主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慾望衝昏了頭腦,否則後悔莫及的就是你。

最後,我想把書中的一句話送給你們: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裏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百年孤獨》讀後感6

《百年孤獨》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的代表長篇小説,是一部充滿神奇與狂歡的歷史鴻篇鉅著,被後人譽為“魔幻小説界璀璨的明珠”。

在文學界,一直把《百年孤獨》奉為瑰寶,我很早就知道它是一本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也早早買下來準備細細品讀,第一次看了十多頁,就被裏面龐雜的家庭系統和不斷重複的人名繞得頭暈目眩,後又斷斷續續翻看了幾次,可能是浮躁,也可能是因為“書非借不能讀也”吧,我終沒一氣呵成,只好忍痛束之高閣,但又時常惦念着。今年五一,我重拾舊夢,靜心研讀,那匪夷所思的故事,魔幻離奇的筆法,性格鮮明的人物,樸實無華的語言都強烈的吸引了我,雖然書中驚濤駭浪,但讀完最後一個字合上書本時,我反而感到了內心的平靜。

那《百年孤獨》究竟講的是什麼故事,給我帶來什麼啟示呢?

馬爾克斯以神來之筆,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命運,描繪了哥倫比亞農村小鎮馬孔多從荒蕪的沼澤中興起、發展、鼎盛到最後被一陣旋風捲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圖景,巧妙地把現實生活和虛幻宗教色彩、神話故事糅合在一起,既氣勢恢宏又奇幻詭麗,既曲折離奇又驚世駭俗。

馬爾克斯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長期生活在自我封閉的孤獨中,甚至新出生的孩子都帶有家族特有的孤獨,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所以家族中多數人最後的結局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

在小説《百年孤獨》中,唯一保留着親情的是母親烏爾蘇拉,烏爾蘇拉支撐着整個家族,關心着兒女們的成長。她斥責欲殘忍槍殺戰友的兒子,憤怒地用鞭子抽打濫殺無辜的孫子,不顧一切去探視臨刑前的兒子……她對所有的人都敞開愛的大門,她恪守博愛的原則,然而,她的愛得不到迴應,在冷漠的現實面前,偉大的母愛也顯得蒼白無力,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悲哀。

小説的最後,作者讓這個缺少人情味的城市“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對孤獨的最好定義,因為陰冷的環境很難孕育生命,只有打破孤獨,復活愛心,世界才會充滿陽光,這是作家對美好未來的呼喚,也是《百年孤獨》給我的啟示。

在高度文明的現在,電子產品與軟件的發展,反而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即使待在一個周圍都是熟人的環境裏,卻還要一次次翻看手機才能緩解心中焦慮和無所適從。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快捷化、信息化的時代,很多人很忙,以為忙可以擺脱孤獨,卻只是讓孤獨越跟越緊,其實,孤獨是人生的一種常態。

當夜色吞噬喧囂的城市,當看着遠處樓宇未息的萬家燈火,孤獨會沒有預兆的來襲,正如馬爾克斯所説“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沒有人會喜歡孤獨,但又無法避免,不如釋然,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孤獨時刻,學會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加獨立和堅強。

《百年孤獨》讀後感7

這本書確實是一個值得人深思的書,以致於即使我已經讀過一遍,卻還是忍不住打開塵封的記憶,再次隨着作者從馬孔多開始這段痛苦卻又奇特的旅程。

這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我們通過這本書,可以看到一個家族最輝煌的時候,也可以看到一個家族最落魄的時候,可以最終這個家族沒能逃過作者的神來筆,永永遠遠的消失在了大陸上。

最令我影響深刻的是一個如神祗的女子,她長相很美,及其單純,所有碰到她的男人都難逃一死,命運很善待這個姑娘,可是又早早的,玩笑般的安排了她的死亡——被白色的牀單牽引,飄向了天空,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這個人物的空靈,她不諳世事,簡直是一個天使,我想作者可能想表達的是一個盡善盡美,及所有美好於一身的女子,是有資格受命運善待的。

百年孤獨這個名字也有一定的意義,從翻開書的那一刻,每個人的一生無論過程是否輝煌,結局都是孤獨的,而這個家族的結局可想而知,永遠消失在了大陸上,正如文中的那個神祕的羊皮卷所預言的那樣。

這本書其實最難記的不是人物關係,而是人名,這個家族取名字,往往會用上一輩的名字,最有意思的是取什麼名字,就意昧着性格也是相似的,而對他們而言取相同的名字似乎是他們對祖先的懷念及敬意。

百年孤獨讀的時候心裏總是覺得沉甸甸的,書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可是面對孤獨,每個人的方法又是不一樣的,有人選擇與之對抗,有人選擇逆來順受,還有人堅定自己的心不管那跌踵而至的孤獨,於是每個人的反應最終造成了這個家族最後的結局。

而作者想讓我們思考的大概就是我們該以何種姿態面對孤獨吧。

我們應該正視孤獨,即使奧雷連諾有着輝煌的戰績,可還是不可避免的在老年時期過着孤苦伶仃的日子,直至終老,所以孤獨雖然有的時候是無法承受的,但我們還是不應該把孤獨當做壞事,不像奧雷連諾痛苦的度過那段孤寂的時光,我們更應該慶幸原來人生一遭,給予我們的不只是虛無的繁華,還有令人享受的孤獨,與孤獨中體驗人生另一種驚豔的打開方式。

當我們處於孤獨的時候,不應該像這個家族的人一樣,作者筆下的這一家人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面對孤獨我們不能妥協,即使可能被打敗,我們也要發揚“於無聲處聽驚雷”的精神,在孤獨的巨大的大山下,坦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更要在這種環境下學會思考,即使是一個人也要活出自己的風采,而不是像書中有着同樣名字,就決定着相同性格的思想一樣,活出別人人生的另一種可能,而註定不是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孤獨的時候,我們或許會傷心,會難受,會崩潰,因為人是羣居的動物,我們本能的不希望孤獨,所以當我們面對孤獨的時候,傷心的同時,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笑看人生總不會有錯,令我印象極深的還有一幕,是一個女人一個人,在一個大房子裏坐在椅子上,一直到死,大概是等死,後來她就真的以這樣的方式死了,不禁唏噓,為何一定要以這種姿態面對自己的生命,孤獨是可怕的,可是更可怕的是我們面對孤獨時所採取的方式,正因為孤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大多數人無法處理的,所以馬爾克斯平淡的闡述了這個故事,以這種方式告誡我們不應該怎麼做,同時也以這種方式告訴了我們面對孤獨的正確方式。

《百年孤獨》讀後感8

《百年孤獨》是一本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名著,講述的是一個龐大的百年家族,由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創建,由最後一代長着豬尾巴的嬰兒奧雷里亞諾被螞蟻啃食而結束。隨着第六代奧雷里亞諾破譯出了羊皮卷,整個馬孔多被颶風捲走,再也沒有人記得家族的興衰歷史。

該書最大的標籤是“魔幻現實主義”,即指對現實的詩化和否定,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將魔幻當做現實來寫,在敍述中插入神話傳説或是不可思議的現象。這種寫法的好處在於,劇情詭譎離奇,變幻有趣,讓讀者的閲讀體驗極佳,彷彿脱離現實進入了一個魔幻的世界。若是真的讀進去了,對漢語為母語的`讀者會發現,除了人名之外,並無所謂晦澀艱深的情節。作者用一些魔幻的現象來反映和隱喻歷史和當下的現實,比如傳染全村的“失眠症”象徵着拉美人民對於歷史的遺忘,持續四年之久的大暴雨象徵着革命結束後國家的滿目瘡痍等。

在敍述方面,作者並不是像編年史、流水賬一樣記載這百年來每一年每一天發生的每一件事,而是“把家族某個人生命的某一段像切片一樣剔出來,順帶牽連其他人的血肉。使得長達百年的時間主線,被一個個家族成員的生老病死切割,又錯落着重疊在一起,疊成厚薄不均的一百年。”

孤獨是書名,也是該書的主題。縱使名字重複,布恩迪亞家族並不團結,每個人都是自我封閉的,甚至從一出生開始就帶上了孤獨的特質,經歷一個個孤獨的時刻,比如何塞阿爾卡蒂奧被綁在樹下風吹雨打直至死亡;烏爾蘇拉為家族忙碌奔波一生最終眼瞎也無人知曉;奧雷里亞諾晚年才發覺戰爭的動機不是自由而是自尊,在小金魚的重複熔鑄中終其一生;阿瑪蘭妲經歷兩次深刻愛情卻終生不嫁,在悔恨中死去;費爾南達為家族名譽努力奮鬥,不為任何人理解和尊重,昔日貌美的“女王”鬱鬱而終;第六代奧雷裏喪妻喪子又隻身面對家族百年曆史。

文學是人學,人類的感情是相通的。從布恩迪亞家族中我們也能看到自己的縮影,我們接受父母的教導,好好學習,上一個好大學,找一個好工作,結婚生子,最後也教導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未嘗不是一種人生的復刻和循環。生命歷程中,我們也會越發感受到孤獨,我們不斷向前奔波,所秉承的情感卻不為任何人感同身受,最親的人也會漸行漸遠最終離我們而去。友誼和愛情只不過是對孤獨的暫時消解劑,孤獨才是常態,我們能做到的只是用過往的回憶和未來的期許與孤獨和解。

該書講述的不僅是個體的孤獨,也是羣體(拉丁美洲)的孤獨。小小的馬孔多是拉丁美洲的縮影,拉丁美洲經歷的文明發源、殖民入侵、資本入侵(聯合果品公司)和內戰屠殺,與書中馬孔多的故事也有所對應。迷信,愚昧,落後一直是拉美大陸融入民族血液的劣根性,阻礙國家的進步,造就了其“孤獨”的特質。加斯通試圖融入馬孔多,卻越發覺得無聊和格格不入,最後不帶一絲眷戀離開,這代表着外來文明和拉美文明交互作用的失敗,即使是現代文明也無法拯救落後文明。而拉美人民對此不僅不自知,而且在逐漸遺忘這片土地的歷史——遺忘,則是更大的孤獨。

作者在結尾説“羊皮捲上的一切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表達的其實是對拉美人民最後的期許,試圖用文字喚醒拉美人民,並給全人類提供警示。

《百年孤獨》讀後感9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梅爾基亞德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説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諾貝爾的頒獎詞。他們説,這是值得全人類閲讀的文學鉅著。

我在一口氣看完之後,卻忽然想到了《紅樓夢》,對於《紅樓夢》,人們褒貶不一。對於《百年孤獨》,我也一直堅信這種説法,你也許能看到人性、愛情、親情,也會看到戰爭、迷信、神幻,我只能説,這個由馬爾克斯創造出來的世界足夠現實,也足夠真實,真實得讓人不禁潸然淚下。也許,這就是一本鉅著的力量吧。

如今的文學,不知怎麼,沒有了華麗的文字,沒有故作姿態的情節,每一個字似乎是越來越普通,但當它們相遇的時候,又會產生一種無法言喻的舒適感。我不管這是否是現代文學的一種趨勢,還是一種手段,我終究還是欣喜這種變化的,如同讀完《百年孤獨》時的那種充實感一樣,就像經歷了別人的整個人生,明明是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可就是這樣一個接着一個的故事,堆積了整個人生,甚至是一個家族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我在想,當初他在寫《百年孤獨》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會得諾貝爾,有沒有想過自己跨越了幾乎一個世紀,甚至在獲諾貝爾的前一年,他還在寫一部兇殺案的小説,甚至在2年,他還在寫具有現代氣息的文章。

他是幸運的,看看他上世紀早期的作品吧:《枯枝敗葉》,再看看他年的作品吧:《我不是來演講的》,只是看着這兩個書名,就能感受到兩個世紀文化的衝撞。我個人是很羨慕能夠跨越世紀的人,也許我跨過,不過那時的我兩三歲,沒有激動,沒有欣喜,不知道昨天和明天竟然就是兩個世界,沒有像8後那樣做一些紀念百年的事情。

而馬爾克斯不同,他帶着自己的記憶、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熟,在另一個世紀繼續寫作着。現今,我擁有了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思想,卻只能看着那年份上個位數的變化,不知那百位上的數字何時會變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見到那新的一天。

也許我不會見到,但若真有那麼一天,我一定會登上那高高的山頂,看着昨天的月亮和明天的太陽,就這麼垂垂老去。

我願意去相信這偌大的天地間有一個世界平行於我們,我也願意去相信這個世界屬於那個百年孤獨的家族。他們在我們不知道的空間裏生存了一年又一年,一個百年又一個百年,如同當初他們誕生那樣,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又消失不見

。也許這就是《百年孤獨》的魔力,他們太過真實,又太過虛幻,好似有時我們就是他們,他們就是我們,只不過他們消失地快了些,我們消失地更慢了些。

22離我們似乎又更近了,他就在我們的眼前,比起瑪雅“22”我更願意相信中國科學家的預言。忘了那數字,只記得那單位是億年,現在想來的確是很遠,若當真到了那一年,有人如同現在一樣,告訴他們,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我只是好奇,那時的人們是否會相信。

也許,那個時候,會有第二顆“地球”,比現在人們的擔驚受怕要好得多了。

這一切一切的天馬行空,説到底還是《百年孤獨》給我們的難題,也許,活在當下。比什麼都重要!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сто>> роман писателя Маркеса, одно из наиболее популярны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в направлении магического реализма.

<<百年孤獨>>是作家馬爾克斯的小説,是魔幻現實主義方向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В этом романе описывается история, закольцованная во времени:события Макондо и семьи Буэндиа. Например, имена героев, повторяются снова и снова, объединяя фантазию и реальность.

這部小説描述了一個時間循環的故事: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的事件。例如,人物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結合幻想和現實。

Макондо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 родную деревню писателя. Писатель хочет выразить, что колониальное правление препятствовало прогрессу Латинской Америки. В то же время народы Латинской Америки забыли историю, и каждое поколение повторяет жизнь предыдущего поколения.

馬孔多代表了作家的家鄉。作者想表達的是,殖民統治阻礙了拉丁美洲的進步。與此同時,拉丁美洲人民已經忘記了歷史,每一代人都重複了上一代人的生活。

Я впервые прочитала этот роман десять лет назад, но поняла его содержание только в этом году.

十年前我第一次讀這本小説,但今年我才明白它的內容。

За последние десять лет я поступила в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 покинула свой родной город, чтобы учиться и работать в более развитых городах,а также уехала за границу учиться в магистратуре. Когда я вернулась в свой родной город в этом году, я обнаружила, что большинство людей повторили свою жизнь десять лет назад.

十年來,我考上大學,離開家鄉到比較發達的城市學習和工作,也去國外攻讀碩士學位。今年回到家鄉時,我發現大多數人都在重複十年前的生活。

Возможно, в этом мире мало кто стремится понять прошлое, накопить знания и добиться прогресса, и большинство людей просто живут.

也許,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渴望瞭解過去,積累知識並取得進步,而大多數人只是在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讀完《百年孤獨》後,這本書有兩個極為明顯的便籤。一是“孤獨”,二是“魔幻現實主義”。作者將“孤獨”寫得深入人心,覺得書中人物就是自己,覺得書中所講的事蹟似曾相識,作者又將“魔幻現實主義”貫徹到底,展現得淋漓盡致。

説起孤獨,讓我印象深刻就是第一位出場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第一次看時,我對他的印象就是不負責,對家庭不聞不問,以自我為中心,毫無底線的人。後來,我好像慢慢地開始瞭解他,嘗試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他對孤獨習以為常,他享受孤獨,在孤獨中有新突破,有新的發現,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他心之所向。同時,他是個太過優秀而孤獨的人,他有卓越的體能,也有高超的智商,意志力驚人,對事物的看法也異於常人。

他從吉普賽人那裏用養家餬口的牲畜換來磁鐵,想利用它開採金子;看見放大鏡能聚集太陽光,就自己站在超大的放大鏡下,被太陽灼傷,即便這樣,也改變不了他想利用這個研造出威力無比的武器;他從吉普賽人那裏得到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就通過實驗認識到了“地球是圓的,像橙子”,這種超常人的遠見卓識,又怎能不令他孤獨呢?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孤獨,沒有人會理解他,即便是他的妻子,也不例外。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他們二人都獨自彷徨在自己孤獨的世界中,彷徨久了,他向自己的妻子吶喊——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他的堂吉訶德,他的理想之劍,最終還是敵不過現實的風車。終於,他陷入孤獨之中不可自拔。他的生命漸漸退化,直至凋零。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講:他並不是個俗人。

要知道,布恩迪亞家族留着孤獨的血,留着與常人不同的血。可孤獨也並非全是壞事。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二兒子,也是個孤獨的人,奧雷良諾生性沉默寡言,他有自己的內心世界!他的內心深處充滿思辨與論證,奧雷良諾的思想清晰無比,他有着驚人的判斷力,他能夠預測未來的事情,這種卓絕的預判能力,甚至無數次幫他躲過了針對自己的暗殺。面對外來的入侵者與暴政,他怎麼不戰,要麼一站到底,絕不妥協!這種勇氣與魄力的背後,是智慧,是孤獨醖釀出來的思想與智慧。

《百年孤獨》以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來反映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拉丁美洲的風雲變幻,其中仔細描述了七代人的坎坷歷程,書中人物雖有血緣關係,卻從未深入理解彼此,也沒有感情交流,讀到這,孤獨彷彿充斥在布恩迪亞家族且永世也無法散去。

這部意義深刻的作品,讓我思考的人生問題有許多,萬法不離其宗,孤獨的意義無非就是內心深處有着未被捂暖的地方,有着某種空缺,沒有一個是一座孤島。在信息化的社會,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跟許多人發生這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學會情感交流,不僅僅是為了避免孤獨,也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的靈魂得到更好的交流,讓人與人心靈靠得更近。

終有一日,孤獨的人的心會被捂熱,空缺被填補。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他匆匆走過後不留下任何事物,其實留下了一些,但是人們不會在意。都是些與之無關的事,那麼他來過,那麼他從未來過,孤獨的,不過是人心。

和趙説起我要看《百年孤獨》時,我相信QQ的另一端他隨意的,像一個紳士一樣。他回覆道:哦,那個我看過。我也不是很驚訝了,我只是繼續走着我的進程,他總是走在我前面,或許他才是孤獨的,我每每都這麼對自己説。

書裏的人其實並不孤獨,他們有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一個聰明的老爹,子女們不坑爹也不坑娘,每個人很好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只是偶爾會有那麼一些事,其中一次全村的人得了失眠症,這種疾病帶來的痛苦還有重度失憶,於是全村的人都失憶了,於是全村的人都不在孤獨,他們每天猶如接受新的事物,每天猶如看到一個新的人,終於有一天他們的病好了,一個遊行的吉普賽人妙手回春。當布恩蒂亞家族的大當家重新獲得記憶後,發現那個吉普賽人是自己死去多年的朋友,因為太孤獨了而選擇死亡,因為太孤獨了而選擇了重生。

他們居住的村莊叫馬孔多,村民們與世隔絕,啊不,不能這麼説,往往幾天幾天中,就會有一批外來人員,有的推銷,有的賣藝。裏面有一個老人,他遊走世界各地,把所有看到聽到的編成一首歌,唱給沿途的人聽,老人一個人走,沒有伴侶,對所有人來説他只是一種信息載體,沒用了不會理會,老人還是邊走邊唱,到世界各地,他就是孤獨。還有一個女孩過來,因為睡時忘了熄蠟燭燒了家,她被迫賣身。家族中的二兒子因慈悲和憐憫,第二天準備贖她時,她已走遠。

馬孔多不是一個村莊,是一座心靈監獄,人們在裏面自得其樂,過往的行者來來複復,沒人記得,偶爾會有那麼幾個人牽掛到內心深處,並因之悔恨,但很快就會被遺忘,因為他們永遠是孤獨的。沒有人嘗試過搬家,大家都知道這是監獄,大家都有能力走出去,可為什麼要走出去?那外界的強大感染,人們明白,只是更大的監獄。

過了很久以後,就像每個人慢慢的成長,他們對一些事物越來越在意,又過了很久以後,人們後悔在意那些事物。生命總是演繹着循環,孤獨不過是一種生命的狀態,可悲的狀態,可喜的狀態。不過歲月怎樣流逝,我仍然喜歡這句話:每個人出生時都認為這天地是自己的,當他意識到錯誤時,他便開始長大。這句帶着傷感的真理牽扯着很多人的心,不知道是因為真理還是因為傷感,兩者可能兼而有之,後來我才知道,只是孤獨中,人們回味時,非常的有味道罷了。

一輩子那麼長,一天沒走到終點,你就一天不知道哪一個才是陪你走到最後的人。有時你遇到了一個人,以為就是她了,後來回頭看,其實她也不過是這一段路給了你想要的東西。趙寫完這句話後狡黠的笑了,後來我知道這不是他原創的句子,可他非要營造着那種大師級的氣氛,不過這樣對,這天地都是自己的,何況這一句句子呢?

陪我走到最後的人,浪漫又奢望。陪我走過一段路的人,或者不只是我,很多人都陪自己走過一段路,很多次以為就是他會一起走到終點了,很多次痛苦的想着這原來是錯的,《百年孤獨》裏恰好是這樣,原來所有的人都不斷的在更替,每一個人都只是一段路人,路走完之後,不捨的會懷念,懷念的會淡忘。這也許是每個人都留不下來的原因,這也許是每個人都孤獨的原因。

有誰能真正明白呢?人生若有輪迴,為何每一次生命都刻骨銘心。大家現在都享受着生命的樂趣和痛苦,數年之後,誰會記得?很少人記得,沒有人記得,因為孤獨的,到底不過是人心。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百年孤獨這本書讀完後,雖然不像我讀三體那麼震撼,但是我還是感覺到了震撼。魔幻又現實,情節和人物多而複雜,有摻雜複雜的情慾和家族歷史,令人眼花繚亂。

不僅讓人聯想起拉丁美洲的歷史,好像是一場徒勞。我想寫母親的一生,好像有點不值一提。沒有那麼多人物,也沒有那麼多情節,只有普通人生活的瑣碎和點滴,只有對命運的屈服和悲涼。

人們總是在小説家的作品裏找到他們樂意找到的東西,而不是他們能夠找到的東西。我要為我童年時代所經受的全部體驗尋找一個完美無缺的文學歸宿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孩子們終其一生都將記得父親如何在桌首莊嚴入座,被長期熬夜和苦思冥想折磨得形銷骨立,因激動而顫抖着,向他們透露自己的發現:“地球是圓的,就像個橙子。”

死神一直追隨他的腳步,嗅聞他的行蹤,但尚未下定決心給他最後一擊。世上正發生着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對烏爾蘇拉説,“就在那邊,在河的另一邊,各種魔法機器應有盡有,而我們卻還像驢子一樣生活。”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當初建功立業的雄心,迅速在磁鐵迷狂、天文演算、鍊金幻夢以及見識世上奇觀的熱望中消磨殆盡,曾經勇於開拓、儀表整潔的他,變成一個外表懶散、不修邊幅的男人。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熱情受到沉重打擊。他將此視為頑皮的命運對自己的嘲弄:曾經作出巨大犧牲、歷經無數苦難尋找大海而不得,如今無心尋找它卻送上門來,橫在自己前進的道路上成為無法逾越的障礙。

“我們還沒有死人,”他説,“只要沒有死人埋在地下,你就不屬於這個地方。”

“如果非要我死了才能留下,那我就去死。”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沒能解開鏡屋之夢,直到見識冰塊的那一刻。那倦怠的模樣和深邃的眼神與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時一般無二。但那時他尚未感覺到命運的預示。你那麼憎恨軍人,跟他們鬥了那麼久,琢磨了他們那麼久,最終卻變得和他們一樣。人世間沒有任何理想值得以這樣的沉淪作為代價。

權力帶來的陶醉消失於陣陣煩惱之中。她從家族漫長曆史上重複命名的傳統中得出了在她看來無可爭辯的結論: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都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鋭,富於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衝動,富於事業心,但命中註定帶有悲劇色彩。讀後感·懂得幸福晚年的祕訣不過是與孤獨簽下不失尊嚴的協定罷了。直到羈留塵世的最後一刻,她都絲毫不曾察覺自己紅顏禍水的宿命意味着日常生活中的災難。我知道你老了,可現在才明白你比看起來的樣子還要老得多。

她最終得出結論,自己不惜為他付出生命的這個兒子,不過是個無力去愛的人。等費爾南達發覺丈夫還在世自己就成了寡婦,已經錯過了挽救的時機。

看着他裝門鎖,修鐘錶,費爾南達不禁暗自擔心他會不會也染上了且造且毀、且毀且造的惡習,就如同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做小金魚、阿瑪蘭妲縫釦子做壽衣、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讀羊皮卷、烏爾蘇拉追憶往事那樣。

他看到羊皮卷卷首的提要在塵世時空中完美顯現: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百年孤獨具有宏達的視野,將每個人都摸索的很透徹,寫了百年的歷史,寫了很多事情,情節,人物。我寫小説,也要有足夠多的人物,足夠多的時間,足夠多的情節來推動人物的變化。人物的變化才能推動情節的發展,進而再次推動人物的思想變化。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苦苦地在世上掙扎。前日聽聞作者馬爾克斯與世長辭,情不自禁地拿起他的《百年孤獨》重温一次。我沒有能力去評價作者與他的《百年孤獨》,只是認為書是一面照映內心的鏡子,閲讀書籍彷彿就是看到了自己。“孤獨”是一種愛的無能、是團結的對立面。

這本書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與小鎮馬孔多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這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誠如小説中寫道:“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

對他們來説,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逃不出去的怪圈,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孤獨的百年,孤獨的馬孔多人們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獨的恐懼又無時不刻的侵襲人們,讓人倉皇不安,讓人為了逃避恐懼而相互之間越來越疏遠,作者把“孤獨”——這個無法擺脱的厄運,書寫的如此沉重、細密。

馬爾克斯説“孤獨是一種愛的無能”。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對於“愛”缺乏能力,這是他們家族天性,他洞悉一切的眼神充滿着冷漠,然而這並不代表着他不渴望愛,只是他天性的冰冷,所以在摸到冰,他説“它在發燒!”——冰的冷在面對人性的冷時也成了温熱。上校或許就是人性複雜多面中冰冷的一面,內心中總存在着難以觸及的部分,雖然渴望着有人能知道這一部分,和自己共同承擔這份未知,然而別人卻乏於理解,結果我們總會在某些時刻感覺與世界的格格不入,總是會把最真實的自我封鎖起來,所以上校把自己關起來製作小金魚,每次做了25條後又全部熔掉重做,周而復始看似無意義又瘋狂地循環。然而這就是“愛無能”,我們不願去溝通,愛就會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

阿瑪蘭妲的一生就是對愛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生。她一次次拒絕了自己所愛的鋼琴師,這種面對愛時的恐懼、惶惑,不正是我們在恐懼那些未知的將來時所表現出的焦灼麼,當別人要走進自己的世界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恐懼什麼,躲避什麼,然而又武斷地拒絕着。最終鋼琴師絕望地自殺,當我們回絕了愛的時候,所得到的只有悲劇、懊悔的沒有結果的等待。

馬爾克斯還把孤獨這樣定義“孤獨是團結的對立面”。這個家族乃至馬孔多是孤獨的,因為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是遊離的,每個人鎖在自己的空間裏。這個家族就像一個四分五裂的巨輪在滾動,每一個試圖聚攏家族的人都在徒勞裏被消磨,進入了另一種孤獨。烏爾蘇拉殫心竭力地維持着布恩迪亞家族,然而她就像在黑色的壁壘裏吶喊,聲音被困住,只有她聽得到來回傳蕩的迴音。桑塔索菲亞忍辱負重默默為家族操勞,但最終所有人像忽略空氣一樣感受不到她的存在。每個人都希望解開別人的孤獨,卻不知自己正處在另一種更悲壯的孤獨之中,然而正是這種交流被阻斷的孤獨成為這個家族衰亡的原因,這種孤獨把這個巨輪推動着,不斷地磨損着它,最終在孤獨裏消亡。這個家族的背後站着的是整個拉美大陸,也許直到近代以前,這千百年來美洲的孤立所形成的孤獨的性格是這片土地在中世紀以後蒙受劍與火災難的原因。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國慶節在書店逛,無意中發現了經常聽説的一本書《百年孤獨》,因為一直聽別人説這書好看,於是我也買了本。

回到家裏,我迫不及待的看起了書,這一看便是一個下午。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了我。

馬孔多是個神奇的地方,根據書中的內容,我覺得是17世紀左右的一個小村莊,這當然是坐着虛構的地方了。小説的背景,便是通過兩個線索,一個是馬孔多的建立,發展,頂峯,衰敗的過程,這個是暗線,主線則是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生活。

布恩迪亞家族是個悲慘的家族,他們就如書名中所寫,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但是我覺得每一個人的孤獨卻也是不同的。

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因為受到普魯鄧西奧的諷刺,一怒之下拿起長矛戳穿了這個可憐人的喉嚨。可是普魯鄧西奧沒有走,他出現在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的家裏,到處遊蕩。用茅草堵住自己喉嚨的傷口,用水一遍遍的清洗自己的傷口。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和他的妻子烏爾蘇拉再也無法忍受,帶着朋友一路翻山越嶺,最終建立了馬孔多。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是孤獨的,他的孤獨源於自己對真理的追求。梅爾基亞斯通過假牙,望遠鏡,鍊金術激發了他對科學的渴望。後來,他又帶着村民去開闢新的道路,最終無功而返。晚年,他説着無人聽懂的拉丁語,被家人綁在樹下,最終死去。死亡後孤獨的靈魂並未散去,反而仍然不時在家中游蕩,與老朋友普魯鄧西奧交談,與妻子烏爾蘇拉聊聊孩子們的生活。

烏爾蘇拉也是孤獨的,她在丈夫死後日益孤獨,在這個全是瘋子的家族裏,靠着她這麼一個唯一正常的人,賣着糖果,養活家族。她在晚年眼睛失明,卻不想被任何人發現,她靠着自己的聽覺,嗅覺,維護着她的尊嚴。在四年十一個月零四天的雨季後,烏爾蘇拉悄無聲息的死了,人們幫她數年齡,得出了一百一十五歲到一百二十二歲之間。烏爾蘇拉是正常的,無疑也是為了家族着想的。但是這也使她因為這個充滿了瘋子的家族而傷心了一輩子。

梅爾基亞斯也是孤獨的,雖然他並不是這個家族的人。作為一個知識超越了現在水平幾十年的人,他的部落因此被抹去。他也在新加坡死於熱病。多年之後,他卻又來到了馬孔多,幫這裏的人們趕走了困擾他們許久的失眠症。在他生命的末期,他被人遺忘,最後死在了自己那個小小的房間裏,留下了五人看得懂的手稿。

還有很多很多孤獨的人,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

作者寫作手法是魔幻超現實主義,在書中也有很多的表現。例如普魯鄧西奧的鬼魂,下了5年的雨,越生越多的家畜……作者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考,創造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其中,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第六代族人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破譯出手稿之後説的:“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藉此表達出自己對拉丁美洲的百年發展感到不滿,百年了歷史卻沒有一點改變,仍然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

作者以第七代有尾巴的孩子被螞蟻吃掉結尾,讓人們對布恩迪亞家族百年的興衰感到了一絲同情,悲傷。馬孔多已經被颶風吹走,這個經受了百年孤獨的家族也不會第二次出現在這廣闊的世界了。這本書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卻能發人深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