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1.76W

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

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賞析

◇原文 太尉執事①: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②。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③。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④。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⑤。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⑥。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⑦。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⑧!

註釋 ①太尉執事:太尉左右管事的人。這是尊敬對方的稱呼,意謂不敢直接向對方陳述,而通過對方的執事者轉達。

②文者氣之所形:文章是由人的內在氣質所形成的。

③疏蕩:指文章暢達而有跌宕之勢。

④汩(gǔ)沒:埋沒。

⑤憚(dàn):畏懼。不敢發:不敢發起**。

⑥周公:名旦。召(shào)公:名奭(shì)。二人都是佐武王滅商的名臣,後又共同輔助成王。

⑦向之來:謂當初來的本意。

⑧辱教之:謙遜之辭,意謂不以教誨我為辱而教誨我。

◇鑑賞 本文是蘇轍中進士後寫給當時樞密使韓琦的信,目的是求得這位北宋名臣的接見。向如此顯赫的大人物上書,既要表達仰慕之情,又要不卑不亢,確非易事。但是才華橫溢的十九歲年輕學子蘇轍,卻能因難見巧,寫得恰到好處,因之被後人奉為“絕妙奇文”。

文章開門見山,一起始就作自我介紹,“生而好文”,而且是“思之至深”,充滿了自信。由此而提出了創作的指導原則:“為文必須養氣。”先以孟子的言論及其文章作證,再以史學家司馬遷遍覽名山大川及其文章補充,從而得出結論,只要“氣充乎其中”,就自然會“見乎其文”。這裏的`“氣”與“文”之説,雖沿襲古人之言,已是作者會心之談。

而作者開篇如此立論,並非是在自我吹噓、顯示高見,卻原來是要以此為標準,來檢驗己之不足。因之文章隨即轉入個人經歷,一一道來。先説往日之事,繼言離蜀赴京,不虛此行。到第三段,文章才進入本意。首先頌揚韓琦出將入相、治國安邦的巨大功績;隨之反繳上文,再申經歷,以明其志。又特意將拜見韓公的這一心願,奠立在“學”的基礎上,盡情抒發自己渴望拜見的激切之情。文中寫對方,又皆實有之事,為世人所共認,故雖頌而無阿腴之嫌;寫求見卻能寫得懇切動人,又立足於“學”,亦無攀附之意。末尾再作訴説,以明心跡。聲稱這次來京,並不是“有求於升斗之祿”,而是為了在今後能“益治其文,且學為政”,以俟他日有成。目光遠大,絕非急功近利之徒,説得何等通達。最後仍歸結到“文”上,以與開篇“養氣”之説相應。

通篇以論文述志的姿態出現,筆調疏蕩,情致灑然,行文顧盼自喜,英豪勃勃,令人傾服。

◇妙評 樓昉雲:“胸臆之談,筆勢規摹從司馬子長《自敍》中來。歐陽公轉韓太尉身上,可謂奇險。”

——明·楊慎《三蘇文範》卷二十八

上書大人先生,更不作喁喁細語,一落筆便純是一片奇氣。此一片奇氣最難得。若落筆時寫不得着,即此文通篇都無有。

——清·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

“養氣”二字,為一篇骨子,以下觀名山大川,及求見賢豪長者,皆是助其養氣處。從山水陪出歐公,從歐公陪出太尉,一過一柬,高奇豪邁,的是規摹史公處。

——清·過珙《古文評註》卷九

通體絕無一干求仕進語,而紆徐婉曲中,盛氣足以逼人。的是少年新得意文字。本傳稱子由為人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淡泊,而有秀傑之氣。讀此具足窺見一斑雲。

——清·餘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