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1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讀後感

《心》讀後感1

成為讀心大師,就從這本書開始吧。

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聽其言而觀其行,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這是孔子説,而聽其言而觀其行,正同當下的察言觀色相符。人的想法會不自覺地反應到身體上,身體上的動作也會影響心理層面。從這裏,可以看出動作和想法在某一種程度上是同步的。

我們好奇於別人的想法,想知道別人的這個動作的含義,不妨一同來看看這本《讀心》。這本由瑞典的亨利克費克薩斯所寫的《讀心》是一本與眾不同的讀心術的書。重點在於不僅僅告訴我們讀心術,還可以指導練習不同的讀心術,以及影響他人思考的方法。是不是瞬間感覺書裏有乾貨呢。

既然是讀心,就要了解正確的讀心是什麼意思。

作者在開篇就先明確指出錯的讀心,然後引出正確的定義: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表情,肢體語言,音調高低等來推斷出這個人的內心活動,心理想法。

那麼懂得讀心,又有什麼作用呢?

可以懂得商業夥伴的心,可以懂得愛人的心,可以懂得孩子的心,可以懂得客户的心,那便可以合作更愉快,可以夫妻更甜蜜,可以給孩子更適合的教育,可以銷售更多的產品等等。

這麼看來讀心非常重要,應用範圍非常廣,那該怎麼學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正在交談中,突然對方的一句話,你感覺到,對方好懂你,你正有此意。不知道你收到電子郵件,因為你發的一個笑臉或是符號,而對方回信的時候,也帶用笑臉或是符號後,你再回信的時候語氣用詞很輕快。

其實這就是與對方無意中溝通,你釋放出來的信號,或是別人釋放出來的信號。作者在書中指出,可以通過肢體語言拉近與對方的關係。簡單點就是模仿他人。

通過對方的姿勢,如頭偏向哪邊,雙手怎麼擺,身體移動某個部位,然後你需要做出相應的動作。

當然作者指出,這種模仿,一開始只需要模仿對方經典的動作,或是説代表性的。然後不要刻意的,要小幅度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模仿對方的特殊情況,這是要記住的。

書中作者還列出如何做觀察練習,以及給害羞人單獨舉出如何練習。我們可以觀察文學作品中的例子。作者以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一個片段為例,這就是最高手段的説服技巧——先認同,後引導。就是先認同大家的想法,稱讚,然後運用論點,做出結論。

我們常常想要融入某個團體,就必須要很熟悉這個團體,那就必須懂得這個團體常用語,或是他們交談內容。這是有針對性的,同樣道理,如果我們聽到對方常用“有點兒”“這那個”等字的時候,可以嘗試用這些詞與對方説話。

我們看電影或是電視劇中,往往有這麼一類情節:大佬在賭桌前,往往有的會戴上墨鏡。這是因為人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瞳孔收到自主神經系統的消息,也會不自覺地有反應。所以這些人為了不在看牌後,情緒外泄,才戴上墨鏡。

作者指出,無論多麼好的遮擋,人激動或是興奮的時候,除了瞳孔有反應,身體也會發出其他信號。比如流汗,脈搏加速等等。之前也讀過很多關於讀心術之類的書籍,關於人類肢體語言或是動作的,但是從來沒有一本跟這本書一樣,讓人從內心燃起想要去照着做,想要去試驗的想法。

這本《讀心》是作者費克薩斯的代表作品,他是瑞典知名的讀心專家,還是作家。個人感覺正是因為他懂得讀心,才知道買書人想要讀什麼內容,才會寫得這麼吸引人。

這是一本教人練習不同的讀心術和影響他人思考的方法的書籍,讓人們更好的與人交流,更好的溝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學習速度,期待我們成為下一個讀心大師。

《心》讀後感2

一個人之所以活的不快樂,原因可能在於他想要的東西太多了。當一個人想要得到的東西越多,這説明同一個時間他要為之奮鬥的目標就很多。而我們在一個時間段內,只能做一件事情,所以在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焦慮。在本書中,這種焦慮表現為精神墒。精神墒會使我們感到焦慮,讓我們精神混亂,無法安住於當下,然而精神墒卻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一種意識狀態。

其實精神墒,它也能夠給我們帶來成長的機遇。因為我們的思想易被影響和我們所處的環境的複雜性,我們的精神墒就很大,但也正是因為環境的複雜性,我們才擁有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一個機會。不經歷磨難的人生,是無法真正的體會幸福的感覺的。當我們經歷磨難的時候,種種混亂導致精神墒值很大。但是此時若我們確立一個目標,並全神貫注的去行動的時候,我們就在我們的頭腦中,逐漸建立起了一個新的秩序,這個秩序使我們的思想和人格更加的豐滿和獨立。我們因此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當形成精神墒的因素越複雜,我們所形成的這個秩序所帶來的能量影響就越大,我們由此所獲得的成長也就越大。

心流是一種全然忘我,無我的境界中產生的,因為我們全神貫注的做一件事情而獲得,它是精神上的一種自由之感。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也許是在讀一本非常感興趣的書,也許是在寫一篇自己的文章,也許是在做一道喜歡的料理,也或是在與他人交心的聊天……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很久,我們卻毫無察覺,彷彿這過去的幾個小時,只是彈指一揮之間,回想一下剛才自己在做什麼,只覺得心中充滿了滿足感。這就是心流產生時帶來的魔力。

若想要擁有心流這種體驗,我們首先要具備對於自我意識的掌控權,並且有一個明確的要去做的目標。不管這個目標是什麼,全神貫注的為之行動是非常必要的,沒有行動支持的目標,只是空中樓閣虛無縹緲,對我們沒有任何的幫助。所謂全神貫注的行動,實際上就是把心安住在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把每一件事都當作目前要做的唯一目標,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所連續產生的就是心流。

心流是我們獲得幸福生活的一個有力的方法。它讓我們不去關注那些複雜混亂的外部環境,而只關注在當下我們能夠做到的行為之中。遇到困難磨難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很容易變的焦躁不安,迷茫,混亂,有些甚至會抱怨或者試圖去改變他人來試圖解脱困境,然而,這些並不能夠對我們所處的複雜環境有任何的改變作用,情緒上的混亂,只會讓我們被外在的環境所控制而失去自我。此時我們應當理智的分析此時最想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然後就是去行動。一個成熟的人面對問題不應該滿腹牢騷,而是去尋找可行的辦法去改變現狀。當我們在全神貫注的去行動實現目標的時候,外在的環境自然就由混亂變得有秩序了。而面對複雜的問題,解決的過程,也使得我們獲得幸福和滿足。

所以,不論人生之中,遇到怎樣的遭遇,請不要逃避,不要抱怨。你只需要去確立一個你可行的目標,然後就全神貫注的為這個目標去行動。當你真的做到了,你會發現,你之前所處的環境,竟也在不知不覺之中改善了。一個人,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不應該放棄學習貪於安逸,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總是有着變得更加混亂的傾向,不斷的建立新的秩序是我們要時刻準備做的事情,我們的人格也將在這不斷建立的秩序過程之中,而變得充實厚重,人生也許就是不斷的遇到一個又一個難題,然後在不斷的解決難題之中去學習,去成長,去賦予我們人生意義的過程。

《心》讀後感3

在《臣心似水》中,沒有那些御劍江湖的俠客豪情,沒有什麼仙劍修行的古老門派,只是一些為家為國的善良而普通的人。這樣的故事距離現實更近,更加厚重。每個人,都在做着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然而造化弄人,天不從人願,當一面旗幟落下,又一面旗幟揚起,多少青絲成灰,舊愛成塵,青史每一筆的背後,都有多少生命的斑斑凝血。

人初逢,劍初鳴。千里雲山任縱橫,臣心似水清。愛千重,恨千重。暮角聲聲悲帝城,興亡一笑中。

歷史中總有一些人,不管經受了多少苦難折磨,總能保持一顆如水純澈的臣心,為國為民,不惜一切,或許並不是愚忠,或許也並不是為了千秋後世名,愛國,就是這麼一種簡簡單單的情感, 發自本能,出於本心,雖死不悔。

公子琮從年少時便被人設計成為一枚棋子,在楊王的疏忽下,雖然錦衣美食,有求必應,但是心裏從來敏感不快樂,身體也被人下毒受折磨。但是在書的後面,公子琮在山上受刑,身上沒一處完好的肌膚幾乎要痛死過去,仍然堅持不將代表王族的玉佩交出去。“並不能因君父不慈,我便可以不孝,並不能因國家虧欠你,你便可以不忠啊!”在這本書中,除了龍陽,我最喜歡的便是公子琮。而龍陽同樣臣心似水清。在姜楊兩國開戰後,龍陽一次用手指點划着灑在案上的酒,勾畫出姜國輿圖形狀,喃喃低語,最終重重點下手指,舉杯飲盡了杯中酒,“這,就是我姜國大好河山!”説罷,眼中驀然湧上一片霧氣。除了龍陽對晏薇的好,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龍陽反問晏薇的一句話:“你哪裏知道什麼是戰爭,什麼是滅國……”那麼淒涼的語調,倒不像反問,更像是自嘲。讓人覺得壯慨又蒼涼。一柄劍,可破開幾尺光?一雙手,又可為心上人護住幾番風雨?亂世之中,不強大,便會被吞噬。那個身肩千鈞擔,勉力對抗天命的男子,那個誓死也守衞姜國的男子,最終和魔劍一起,永遠沉睡於漪湖之中。

臣心似水,是袁崇煥祠中的一方鈐印,是乾隆皇帝對工臣的殷殷寄託,是歷盡艱辛、受盡荼毒之後仍笑對天地、無愧春秋的淡然一回眸。

當初看《仙劍奇俠傳三》的時候,就莫名的不喜歡唐雪見,反而對龍葵有種淡淡的偏愛。在戰國的那一段回憶裏,他們兄妹倆的快樂,憂愁,龍陽對龍葵的愛護,龍葵最後為國獻身而殉劍,都讓我覺得唐雪見像個外人。但是景天是龍陽又不是龍陽,景天首先不肯承認千年前的那一段過往。《仙劍三》中龍葵和景天第一次在城隍廟裏遇見時的詞。

在《臣心似水》中,晏薇這個女主角讓我不怎麼感興趣,最後的結局也甚不合我心意。“楊國的楊”這四個字瞬間讓我覺得龍陽對晏薇的付出都是東流水,好似一場笑話。但是龍陽對妹妹龍葵的關愛依舊讓人感動。猛拍桌案,説道:“若換作小葵在楊國,我斷不會讓一兵一卒越過長巖關!”醉酒時感歎“我算什麼好兄長!”喃喃低語道:“小葵,我一定要讓她幸福快樂,就算是拼上性命,也一定要護得她周全!”可是一切都逃不過國破家亡,妹妹殉劍,哥哥戰死,和魔劍永沉湖底。月如人心,總也盼不到長久的圓滿;花似少年,青的紅的轉眼落了,空餘滿枝的傷……

仙劍讓人喜愛,因為它有太多的感動。其中的故事,需得自己慢慢品味。

《心》讀後感4

讀《文心》,感受很深的一點是兩位老先生對於場景描述的畫面感非常強,隨便舉個例子:

“陽光從窗外的柳條間射進來,在沿窗的桌子上、地板上、同學的肩膀上印着繁碎的光影。王先生新修面頰,穿着一件洗滌的很乾淨的舊綢長衫,斜受着外光站在講台上。誰望着他就更親切地感到初秋的爽氣。”

讀完之後,一副圖立馬展現在眼前,類似這種“活”的場景描述還有很多。這看似簡單的幾句話,是作者經年累月對於生活無微不至地觀察而磨鍊出來的,並不是隨便可以寫成的。

另外,書中有很多觀點對我來説都是耳目一新的。

它強調寫作不是生活的點綴,是生活中一個必須的項目。這彷彿和我們普遍的認知不同,尤其在當今社會,能提起筆來寫文章的,除了專業工作者恐怕就只有學生了。我以前對寫作的認知是,寫作能讓我靜下心來總結和思考,從這種角度來説,寫作對於我來説也是必須的。慚愧的是,我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任由好的思路在電光火石間轉瞬即逝,如今分析和思考能力變得一塌糊塗。

書中《題目與內容》這一節,指出應該先有內容後有題目。讀到這裏時我感觸頗深,也許我們被學生時代的作文課訓練習慣了,習慣於老師出一個題目,我們便去順應這個題目組織相應的內容。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處處留意、積累素材,對素材有所思考,才寫就一篇文章。但是學生時代為了練習,為了統一標準,只得給出題目讓大家統一去做。可是在訓練過程中,這種本末倒置的思想似乎有些根深蒂固,使得我們都是為了作文得高分而去寫作,忘記了寫作其實應該服務於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人生助力。

學生時代我對於作文有一種理解,那就是如果我寫的東西感動了自己就能感動別人。如果真的感動了自己,那就説明這些內容確實出自我的真實生活和真實感受吧。

在《詩》這一節中,作者提醒後來者不要成為時代錯誤者。陶淵明描述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場景固然是人人嚮往的美好田園生活,但我們生在當今鄉村沒落、都市發達的時代,就要在都市“塵網”中勇敢生活,把那份逃避現實生活的心思收起來吧。退一步講,即使在現代真的過上了陶淵明所描述的那種生活,可能也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麼,需要不斷考問自己才能得到答案。一個時代的人肩頭有各自的時代使命,扛起肩頭那份責任繼續向前走吧。

至於讓很多人驚豔的《觸發》,我所領悟到的是老先生們教導我們要多多思考。事情遇到了、經歷了,學到了什麼?書讀過了,能否學着應用於生活,觸類旁通?再讀一遍時,是否能有新的感想?另外還要多做記錄,有時候我們腦海裏的火花是稍縱即逝的,如果不趕緊記錄下來,它們就會像從來沒有來過一樣,從此和你再無關聯。凡是觸動心絃的,都值得好好對待。想到這裏,不禁反問:偉大的作品也是由一個個觸動人的靈感衍生的嗎?

作品中還處處透露着基礎而樸實的學問。學過之後要不斷練習、用心打磨才會出好作品、凡事總要抱着認真的態度、要有組織有條理。

本書看完,就像跟飽學的老師完成了一場促膝長談。但我明白這只是指引,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具體問題,我們最終要靠自己用學到的這些知識去解決這些難題。

《心》讀後感5

在公司舉行的"新形勢,新起點,新希望,新徵程"讀書活動中,我閲讀了《將心比薪》這本書的相關章節。書中用大量生動的故事,闡明瞭許多深刻的道理。聯繫自己的工作深入思考,獲得了不少有益的啟示。其中有一個重要啟示:只有用心工作,才能讓企業放心。

書中第二章第四節寫了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年輕時的一個故事:那時學歷不高的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巡視工,每天確認石油罐的蓋子有沒有自動焊接好。石油罐在輸送帶上移動到旋轉台上,焊接劑便自動滴下來,沿着蓋子旋轉一圈,作業就結束了。每天做着這種枯燥無味的工作,一般的人只把它當作消磨時光,認為只要在工作中不出差錯就可以了。可是洛克菲勒能在巡視中特別用心,他發現:罐子每旋轉一次,焊接劑就滴落39滴。他又用心地進行試驗,研製出"38滴型"焊接機。每焊接一個石油罐蓋就能節省一滴焊接劑。他的發明被公司採用後,竟然每年能節省5億美元!

這個故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作為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員,就應該像洛克菲勒那樣,時刻為公司的利益着想,用心對待工作,才能讓公司放心。在工作中,首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例如對油氣和輪胎的管理,必須細心觀察,要善於發現問題,定期分析,拿出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案。洛克菲勒的故事還能告訴我,只有用心對待工作,才能在工作崗位上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貢獻,才能夠自豪地對公司領導説:"我辦事,你放心!"

洛克菲勒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工人出身的資本家,尚且還有這樣高的思想覺悟令人敬佩。

而今朝,我們公司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壓力,面對各種不利政策影響,困難、壓力前所未有。而我作為一名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裏,在紅旗下成長起來的一名黨員、公司的一名老員工,就更應該以主人翁的態度努力把公司交給自己的每一件事做得更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公司的轉型升級和發展出一份力量。

聯繫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必須要一如既往地堅持安全生產的原則,進一步認真做好現場巡檢查的工作,一絲不苟做好輪胎及油氣的管理工作。同時要自覺嚴守規章制度,盡心盡力地維護企業的核心利益。例如:1、車輛輪胎管理:要正確處理好安全與降本的辨證關係, 要實事求是的做好降本節支工作。對確實將會影響行車安全的,該換的則換,對能修補的,還有利用價值的輪胎,則修後再要用;報廢車輛好的輪胎堅持做到先換下來再出售的原則。要把握輪胎市場價格的脈搏,要最大化的降低輪胎的進價成本;2、油氣管理:由於我們加氣、加油點多,給我們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要發揚共產黨人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用心地做好每一項管理服務工作,以對企業高度負責任的工作態度,認真做好油氣的監管工作, 及時在現場發現和處置過程當中產生的各類問題, 杜絕漏洞,遠離浪費,確保公司的利益決不能遭受損失。

同時,要定期認真準確的做好油氣、胎的成本消耗分析工作,多提出合理建議,並及時提供給領導參考決策,真正擔當起作為一名公司管理人員的職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工作做得讓公司放心,讓員工滿意。

《心》讀後感6

任何一個人都做不了世界的中心,也獨佔不了人間的豐美,任何自私狹隘、霸道蠻橫的企圖都是對人生的一種自我毀滅。 ----題記

在蔚藍的天空中,飛翔着強壯而驕傲的雄鷹;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奔騰着健壯的駿馬;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還有排着隊運輸的駱駝們。在地球上我們不是孤獨的人類,無論是在神祕幽冷的原始森林還是在黑暗莫測的海洋深處,到處都有我們的動物朋友。動物與我們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而我正是一個非常熱愛動物,又有一種想親近它們,瞭解他們的強烈慾望。走出去,與動物為伴,朝夕相處,我還沒有這樣的膽量和勇氣,那麼就讓我通過書本來親近可愛的動物,認識偉大的動物吧。

説到描寫動物的書籍,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動物小説家——沈石溪。今年暑假,我認真拜讀了沈石溪的多本動物小説,有《狼王夢》、《殘狼灰滿》、《兵猴傳奇》、《野犬女皇》、《象母怨》等。在他的作品裏動物們不是低級的生命,他那生動形象的筆觸,賦予了動物許多人類的情感,這些情感伴隨着動物們的生命,在我閲讀的時候,這種類似於人類的情感起伏變化也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的神經。

在眾多的沈石溪小説作品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雪豹悲歌》。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和強巴如何放生雪豹——雪妖的故事。作者和強巴絞盡腦汁想幫助雪妖恢復狩獵技能,可是雪妖早已過了黃金學習年齡段。正在他們一籌莫展之時,雪妖的生母——北斗母豹出現了。它教雪妖如何狩獵。在與北斗母豹相處的生活中,雪妖獲得了珍貴的母愛。但是貪婪的雪妖並不滿足於和北斗母豹其他孩子分享的母愛,雪妖為了獲得北斗母豹的全部母愛,竟然殺害了北斗母豹的其他幾個孩子。北斗母豹知道後,傷心欲絕,永遠離開了雪妖。不久以後,雪妖死在了豺口之下。

與其説雪妖是被豺咬死的,還不如説是被它的貪婪、自私害死的。貪婪和自私,一開始就存在於我們的血液中,這是人類基因裏自帶的遺傳密碼。見到比你強大的人,難免會嫉妒。我是個男子漢,可是我也有嫉妒的時候,見到媽媽對錶弟表妹好一點,我也會心裏酸酸的,但是聽到到他們親熱地叫我哥哥的時候,我又會很高興,嫉妒也拋之腦後。嫉妒有時候需要剋制,在去年競選班長的時候,我的好同學比我高出幾票,他當上了正班長,而我這個連任幾個學期的班長要讓位的時候,心裏除了難過還有嫉妒和不甘心。後來,我想多一個班長朋友總比多一個班長敵人強,於是,我祝福他,並熱情地傳授着我往年當班長的經驗,與他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今年我又當選了,他也來祝福我,這是件多麼愉快的事。當看到雪妖為了獲得獨霸的母愛的時候,我多麼想告訴它:你的想法是多麼愚蠢啊!你的貪婪和自私會讓你最終失去所擁有的一切,乃至毀掉自己的人生,甚至是失去自己的生命。

看完書,靜下心來,我會想,在生活中,朋友比你好,應該祝福而不是嫉妒,與朋友相處是合作而不是自私。一根稻草扔在路邊,它不值錢,把這根稻草綁在白菜上,它賣的就是白菜的價錢,綁在大閘蟹上,它賣的就是大閘蟹的價錢,有時,我們的價值體現在我們小夥伴的身上。丟下貪婪、自私,我們更要懂得寬容和分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在你有困難的時候,也會得到更多的幫助。

沈石溪的動物的小説帶給我們的有時是智慧,有時是驚喜,更多的是對生活的啟示。小夥伴們,熱愛書吧,它將給我們開啟一扇更為廣闊的世界之窗,宇宙之窗,心靈之窗。

《心》讀後感7

一次偶然的機會,翻開《一心一意來奉茶》,立刻感受到一脈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使人神情氣爽。

童年時自己也喝過茶,卻沒有作者那樣的感悟。那時偷偷地喝上一口爺爺的茶,苦得夠嗆,於是大口地喝起果奶,讓滿嘴的果香沖淡那苦澀的茶味。

爺爺常説,茶是有回甘的。可等到我想要去驗證的時候,爺爺已帶着他的紫砂壺以及鍾愛的龍井在天邊品茗了。家中再無人喝茶,爸爸偶爾喝起的,是那苦澀得嚇人的苦丁茶。我與茶,再無交集。

這次翻開《一心一意來奉茶》,作者娓娓道來的述説,那與茶有關的一切,從爸爸的茶,到解毒的茶與斷腸的草,這一切,都使我有如捧起了香茗般難以釋手。

作者在買茶時聽一位女子説,相同的茶種因為在不同的地方種植,氣味上會有差異。而即使是在相同地點所種的茶,也要在炒茶時達到最佳的火候才能得到真正的好茶。可別以為這樣就萬事具備,品茶者無需操心了,他們還要替茶選出適合它的茶具,這樣才可以將茶的妙處發揮到極致,真正喝出茶的真諦。

茶,正是如此的嚴謹,然而,也並非所有的茶都需要如此的嚴謹,茶有功夫茶與大碗茶之別。大碗茶,是真正給予天下人的,那是普天之下共分享的感受。它讓我們不論貧富,都可以喝上一口,哪怕只是粗粗地品味,抑或是隻為解渴,卻着實讓眾人都接觸了茶。

中國的茶文化,一邊要求着嚴謹的品茶,一邊又毫無保留地向眾人敞開。它,完美地詮釋了“細膩”與“博大”這兩個詞。

身邊有人説:“多喝茶對身體不好。”可卻有人誤解為“喝茶對身體不好。”這對茶,是多大的冤屈!的確,茶過量飲用會引起諸多不良症狀,而它也確實是能夠清熱解毒的良藥啊。《一心一作文意來奉茶》中説得好:“如果喝茶,未得意趣,不徇其理,不知其法,只是囫圇吞棗,邯鄲學步,那不過是就着牛馬飲,乃不解人間愁痛的一介莽漢罷了。”是茶,告訴我們,萬事都有其兩面性。

中國的茶文化,以它自我的奧妙玄理,提醒人們凡事應恰到好處。

有人質疑:“既然茶這麼好,為何西方人卻是喜歡喝咖啡呢?”據我所知,歐洲人一開始也是喜歡喝茶的。只是因為某些原因,才以咖啡替之。然而咖啡只是讓人興奮,而茶卻使人清醒明智。茶是可以不斷續水的,不停地泡,雖然味道會漸漸清淡,卻依舊自有它的高遠。這一點,咖啡哪能做到!此外,茶單純,純粹而乾淨,而咖啡,若不加伴侶,其苦澀程度,一般人是難以承受的。而加了糖精,奶,香草等物,卻又顯得混濁了。單看這點,便是茶又勝上一籌了。

又有人説,日本的茶文化似乎更為博大精深。然而,我認為,還是中國的茶更好。日本的茶,是粘稠的。相較之下,中國的茶更為清冽,它有更多的回味。單是茶的品種,也是數不勝數,我這個與茶几乎無半點關係的人尚知道碧螺春、龍井、苦丁茶等,中國茶的品種實在是以萬計數的!

中國的茶文化,它的淡泊高遠,它的博大精深,教會了我們為人之道,更教會了我們何為“君子之交淡如茶”!

中國的茶文化,其範圍廣闊,真正做到了“眾生平等”。

中國的茶文化,教會了我許多許多……

一個國家的飲品,也象徵着國家的精神,或許,茶中所滲透出的淡淡茶境,就是我們中國所要告訴眾人的吧。

合上書目,卻也悄悄打開了心扉,一心想,要在陽光和煦的日子,捧一杯香茗在手,好好體會中國茶文化中的意境。讓生命融入茶,讓茶走進生命。

《心》讀後感8

用文字記錄快樂的想法,是受看過的一本叫《心流》的書啟發而來的。心流,即一種專注到物我兩忘的狀態,差不多等同於我們平常説的快樂。每個人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都不同,對於我而言,寫作就是很好的心流體驗之一。

在書中作者認為,心流是不可能作為人生目標而直接追求的。

直接追求快樂是永遠也追求不到的,因為快樂是隻有在追求其他目標時才會產生的副產物。換句話説,就是隻有在日常生活中幹實事時,快樂這種虛的感受才會出現。所以要想獲得快樂,就必須得在具體事物的操作中去體會。

那要如何落實到具體的事物中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樹立清晰的、稍高於目前能力的目標,充分調動自身的技能和全部的注意力,去達成此目標,並且在過程中要有及時的回饋。

為什麼目標要稍高於目前的能力呢?因為當目標高過能力太多,總達不成的話,容易讓人產生挫敗感。當目標低於能力太多,輕輕鬆鬆就能完成,又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

只有當目標和能力相匹配時,才有可能產生心流。

比如一名追求跑步速度的人,他目前跑100米最快需要20秒。那他想要長久地享受跑步的樂趣,就要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如15秒內完成100米。為此他得想盡一切辦法、應用各種技巧、投入全部注意力,在這個過程中,他就有極大的可能性體驗到心流的狀態。

再舉我自己的例子,我練瑜伽的大目標是讓身體健康,並最終能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思緒。

這些目標太過籠統,且週期太長,沒辦法讓自己短時內獲得回饋和激勵,所以應該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如每天練多長時間、一個月內解鎖某個體式、體重減輕多少,或冥想時能專注多少分鐘。把這些小目標不斷地積累,那大目標的健康、控制身心也就能不知不覺達成了。前提是這些小目標離我目前的能力不要太遠。

當然我早就養成瑜伽的習慣了,而且在瑜伽的一呼一吸、一伸一展中我都能沉浸其中,進入到心流的狀態,所以不需要再運用這些設立目標的小技巧了。如果屏幕前的你們尚不能享受且持久地運動下去,那建議你們嘗試一下此辦法。

除了用設立與能力相匹配的小目標來獲得快樂外,我們也可以通過把自己感興趣的事跟不喜歡的事結合起來的方式,讓自己快樂起來。

瑜伽,以及其他很多形式的運動我都能自然而然地進入心流狀態,因為我喜歡運動,但我也有不喜歡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洗衣服。

對於一個隱居在鄉野的人來説,洗衣機是沒有的,所以一年四季衣服都得手洗。以前洗衣服,尤其是冬天,即使不感到痛苦也會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但如今洗衣服也成了我快樂的源泉,因為我把自己喜歡的音樂和跳舞,跟洗衣服結合在了一起:邊搓衣服邊聽歌,跟着音樂的節奏搓,這樣不僅耳朵能享受音樂,手還能隨着音樂“跳舞”。

除此之外,冬天時我還穿着長筒雨鞋在大盆子裏踩衣服,腳步也是跟着音樂踩動變化,這樣洗衣服既能把衣服洗了,又把身體鍛鍊了,關鍵是還十分享受。

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很多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情,包括工作和家務。如何把這些活動都發展成產生心流的體驗?希望我們都不要向痛苦低頭,而是想出辦法來,把痛苦轉化為快樂。

看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為此,看完書後必須將書中道理落實到生活細節中去,否則就會落入“看很多書、懂很多道理,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怪圈中。

《心》讀後感9

“你幸福嗎?”“你快不快樂?”這是近幾年在社會上流行的一個提問,也是每個人在探問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隨着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開始關注精神生活的內涵,但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現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帶來幸福的體驗。《心流》一書便是告訴讀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細細讀來於你於我都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當我們做一件事時,如果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過程具有一定的挑戰,而我們的技巧又跟這種挑戰匹配,且能在過程中不斷獲得反饋,那我們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於這件事上。結果並不重要,關鍵是這個過程,你在此間達到“心流”的狀態,便能體驗到快樂。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當我閲讀一本書時,如果這本書只是一本閒雜文字(不具備挑戰),那我就會經常從書中走神,注意力無法集中。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題比較複雜的書(有挑戰),我想從書中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有目標),那我就能聚精會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閲讀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獲得反饋),這時我感覺周圍的空間和時間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這就是“心流”的狀態吧。每天我都會帶一本書在包裏,上下班的交通車上,通過獲得閲讀“心流”,我便不會受到塞車和顛簸的煩擾。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給我們進入心流的環境,比如感官之樂:運動、聽音樂、看書、享受美食等;思維之樂:記憶、寫作、白日夢、演講等;工作之樂:創新工作方法、換個工作思維等;人際之樂:結交知己、把配偶當朋友、獨處時自得其樂等。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內心的體驗品質就能得到提高,這就是幸福和快樂的來源。

書中還説到,我們快樂與否,端視內心是否和諧,而與我們控制宇宙的能力毫無關係。金錢、地位、權力只能帶來一時的控制感和滿足,卻不一定能改善內心體驗的品質。追求內心和諧,唯有從掌控意識着手,成為“自得其樂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對事物的評價,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説同樣的一件事,你對它的闡釋不一樣就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同樣都是雨,近代人寫出了“秋風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卻寫道“天街小雨潤如酥”,一個顯得冷硬肅殺,一個卻軟潤舒心。所謂掌控意識,也就是説的這點,我們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資訊,決定讓哪些資訊進入自己的意識,如果不假思索讓所有的外部資訊都進入意識,那就會造成內心秩序混亂,也就是書中所説的“精神熵”,嚴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症。

現代人因為比古代人獲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臨更多的選擇,特別是現在移動通訊技術的發達,讓每一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獲得無限的資訊,所以現代人才會更加苦惱,不知作何選擇,從而內心秩序混亂,體驗的品質降低,感覺不到幸福快樂。每一個人,不論是政治家、科學家、外科醫生,還是藝術家、運動員和生產線上的操作者,唯有給自己樹立明確的目標,不斷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對挑戰,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過程中,才能發現樂趣,最終才能收穫幸福。

誠然,外界的物質條件和環境是讓人幸福的必要條件,而個人內心的和諧有序才是獲得幸福的充分條件。願每一個人都能在生活中體驗到“心流”,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心》讀後感10

看到“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的標題,讓我立馬浮現出女兒半期考試後的家長會上,語文老師用温柔的語氣嚴肅地説:儘快適應國中語文學習的節奏,我們需要讓孩子儘快成熟起來。當時就在想?成熟到什麼程度呢?原來答案在這兒,成為大人,或是古人!

同為十四歲的樂華和大文,一頭霧水地準備預習魯迅的《秋夜》,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腦中浮現出“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文字。我立即衝着在書房做作業的女兒問了一句:“你們這學期語文書上有沒有魯迅的《秋夜》?”十二歲的女兒今年剛上七年級,我曾經和她提起過這篇文章。女兒在書房裏大聲回覆我:語文書上沒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老師讓我們本期閲讀魯迅的《朝花夕拾》,裏面也沒有這篇文章。言語間夾雜着慶幸,最後還補充了一句:幸虧沒有!

學習最忌諱存有僥倖,上週女兒還跟我説:“媽媽,我運氣真差,今天考試考了我馬上要自學到的一篇《世説新語》”。其實哪是運氣差,真的就是心存僥倖,身有懶意!家長們都知道,要學好語文,需要大量閲讀,可是讀什麼?怎麼讀?如果需要豐富寫作素材,當然是旁徵博引地泛讀,但如果是針對從容應對考試題目,就得對優秀作家的經典文段作精細的閲讀分析。而這項工作是孩子們不太願意做的,不僅因為學校的作業量已經不少,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樣的文段不易讀懂,使孩子造成畏難情緒。我們往往更重視孩子在數學上的畏難情緒,而忽視了語文的學習其實也有畏難情緒。

文中的樂華和大文是用功的孩子,預習課文、生字查明,可仍有許多莫名其妙的地方。於是他們相互提問,“‘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一株也是棗樹’,你懂得嗎?為什麼要這麼説?”這是學習中的理想狀態,試想我們的孩子在平常作業中,自己怎麼可能有這樣的預習方式,大多是生字查明,能想的地方想一想,想不明白的擱置起來。不懂的問題堆積越來越多,但又不會像數學題那樣對錯分明地展示出來讓人着急,到了讓人着急的時候,他便説“最難好學的是語文”了。所以語文預習至關重要,切忌敷衍,如能做得更充分,便能先聲奪人,增強學習信心。

“字是個個認識的,連結起來竟會看不明白”是語文學習中最尷尬的情況。書中借枚叔的口告訴我們,國中開始所學的文章大多是富含哲理的名人名篇,這些文章寫作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教學,而是講述作者自己的經驗和感受。進入國中伴隨語文學習難度的提升,讀後感總會有這樣不適應的時期,看來,我得鼓勵女兒放下包袱,慢慢來!就像枚叔鼓勵樂華和大文:古時候的小孩兒更不幸,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讀着四書五經,被逼着成為聖人賢人呢,你們還只是要做大人古人而已!

要做大人和古人,總用自己的經驗去觀察事物總是不夠的。同樣的景物,試着與作者對比想想自己看到同樣事物時的感受,比較一下其中的差異,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風格去感受作者的“內部經驗”,感受從文字裏去積累經驗、學習經驗的方法,從語文學習中找到樂趣。

枚叔最後説了一句話,值得教孩子們銘記:“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練習到水平線的程度,將來才不至於落伍”!

《心》讀後感11

今天我讀了一篇短文叫《桔子的心》,讓我沒想到的.是,一個看似普通的小桔子竟然隱藏了這麼深奧的大道理。我在佩服短文中的那個小孩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的同時,更佩服這個孩子的媽媽,她對孩子天真無邪的提問不是隨便的應付,而是通過耐心的講解,在閒談中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

小孩子手裏拿着桔子,問了她媽媽兩個問題:

“為什麼桔子不能拿來就吃,而要剝皮呢?”

“為什麼桔子裏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呢?”

“吃桔子要先剝皮,那是桔子在告訴你,你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應的勞動。”瞧,這位媽媽説得多好啊!其實生活中我們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辛苦的勞動,就連吃桔子都是如此,再拿我們的學習來説吧,只有平時把基礎打好,考試的時候才不會臨時抱佛腳呀!

“桔子裏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那是桔子在告訴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來慢慢享用的,而不是用來揮霍的,更不是用來浪費的。”是啊,平時我總以為爸爸媽媽掙錢很容易,總是讓他們給我買這買那,如果他們不答應,我還發脾氣呢!讀了《桔子的心》,讓我知道了我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幸福的生活要珍惜,而不是浪費!

另外,“桔子的果肉長成一小瓣一小瓣的,還有另一層意義,那就是為了讓你懂得與人分享。”説得多好啊!平時我們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裏面有什麼最好的,爸爸媽媽總是第一個想到我們,這也讓我們根本沒有機會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懂得勞動、懂得珍惜、更要懂得分享,這就是今天我讀了《桔子的心》所體會到的。

“媽媽,明天就買一箱桔子回來,好嗎?我要好好地體會一下分享的快樂!”

  讀《桔子的心》有感【2】

桔子,在生活中是再常見不過的東西了,而《桔子的心》的作者,卻從平凡的桔子中看出了許多不凡的道理。

故事主要是講一個孩子手持一個桔子問了媽媽一連串關於桔子外形的問題,媽媽一一給出了和常人不同的回答,讓孩子明白了人世間許多道理。最後,她告訴孩子,桔子之所以長成一瓣一瓣的。這也就是在告訴你,你手中的東西,不能獨自佔有,不能獨自享用,而要懂得與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個桔子,那就要懂得把桔子分成很多份一小瓣一小瓣,然後分給別人與你一起共享。更重要的,則是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來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來揮霍的,更不是用來浪費的。這也就是在告訴你,要懂得珍惜生活的甘甜和幸福。

這是一個短小精悍的故事。用短短三百字就向我們説明了一個人世間的真理——知足常樂。是啊,人世間有太多享受不完的繁華,知足常樂,不要去追求太多的榮耀。人世匆匆,哪能有那麼多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對今天的生活滿足吧,貪心是魔鬼!為了一時的利益而昧着良心的人們,覺醒吧!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來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來揮霍的,更不是用來浪費的。知足常樂,滿足今天的生活,不要抱怨,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心》讀後感12

作家林清玄撰寫的《感恩的心》是一篇精緻的散文。作品字數不多,字裏行間藴涵的真諦卻令人深思;文章充滿詩意,卻不只是浮於表面的華美詞章,作者從更深入的視角挖掘了“感恩”一詞背後的深意。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開出像海一樣的蔚藍的花――這就是小草對生命的感恩;

一雙毫不起眼的小鳥,竟在枝頭唱出遠勝小提琴的夜曲――這就是小鳥對生命的感恩;

用一顆簡單純粹的心來看待世界、人生,生命便會更有質感――這就是人對生命最大的感恩。

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在這個炎熱煩躁的夏天裏發生在南京的一件事:一個失戀的小夥子酒後決定在一座大橋旁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在橋上,他藉着夜色看見一位老人跪在地上,他想自己反正也是將死之人,不如不啊自己身上的錢全捐給這個流浪的老人,也算做了一件善事。於是小夥子走了過去,發現這位老人根本不是什麼乞丐,而是在寫遺書!小夥子的酒意當時就醒了一半,經過一番交談,他才知道這位老人和家人發生了家庭矛盾,吵架之後賭氣離家出走,老人越想越生氣,乾脆死了得好。小夥子把自己失戀的苦惱和老人不被至親理解的痛楚下去能夠比較,頓時茅塞頓開,自殺的念頭灰飛煙滅,反而坐下來勸説老人。因老人意念堅定,小夥子只得撥打110,隨後警—察和老人的家屬一起趕到。最終雙方和解,老人和妻兒一同回家去了。

一個原本對生活充滿失意、對戀人充滿恨意的小夥子在聽完老人更不幸的訴説後意識到生命的寶貴與美好,這難道不是他一生中經歷的一場最有意義的心靈洗禮嗎?這樣一個從仇恨到感恩生命的過程怎麼能叫人不感慨呢?

最近網上熱議把八月三日定為男人節、把八月八日定為爸爸節,各種關於節日的提議真是你下台來我登場,好不熱鬧。節日,在某種意義上來説就是感激某一種特殊人羣的日子。但是盲目地增設各種節日讓人在觀望商家藉機炒作謀利的同時也體會到現代都市人內心的空虛與寂寞。有人説:“看一個人缺點什麼,就看他炫耀點什麼。”如此大規模地自發尋找感恩之情的集中爆發點,不正是缺乏日常感恩的生動體現嗎?

真正的感恩是什麼?

是母親節那天粉盈盈的康乃馨嗎?是情人節那天昂貴的藍色妖姬嗎?是兒童節那天豪華的一日遊嗎?

真正的感恩就像薰衣草,小巧輕盈,飄逸着一縷縷若有若無的清香。

感恩爸媽,就常回家看看,不必拎大盒大盒的營養品,只要陪他們坐在暖洋洋的陽光下,一邊仔細地幫他們梳頭髮,一邊耐心地聽他們嘮叨往事;感恩愛人,就和他(或她,以下出現“他”均可替換為她,不再重複)在週末一起做家務,為他做一頓也許並不豐盛卻很可口的家常飯,晚上陪他一起看他最愛的電視節目;感謝家裏那個頑皮得滿地打滾卻帶來無數歡聲笑語的小天使,就推掉那些可有可無的應酬,每晚抽出一點時間聽他講學校裏發生的趣事,睡前給他讀個甜蜜的故事。

薰衣草可以做香精治療失眠,可以加在甜點中品嚐,它的繽紛用處充滿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感恩也正是這樣。

感恩生命,不一定要非參加那種眾人簽名的橫幅秀,不一定非要把“工作狂”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不一定非要去很多地方領略大好河山的神奇。

真正的感恩生命就只要像那個幡然悔悟後的年輕人一樣,用一顆簡單純粹的心來經營生活――也許人生不一定要發展得有聲有色,但無論如何都要從容平和地邁出每一步,不放棄不拋棄地走完這趟歲月旅程,便是把“感恩”二字詮釋到極致了。

《心》讀後感13

工作是每個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每個人心中都有理想和信念,工作就是我們執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是我們賴以維持生存的生活來源,讀了《贏在責任心勝在執行力》這本書後,給我的感觸很深:認同你所從事的職業,並且長久地保持工作熱情,是人的生命中最有意義也是最永恆的使命。

“負責任是一種生存法則,即使是在動物世界,絕大多數動物也不是隻顧自己的‘獨行俠’,也要擔負起一定的責任。在職場上,負責是一個人最基本也是最寶貴的職業素質,沒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負責的人,糊弄工作就是糊弄自己,對工作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當我們開始推諉責任,當我們喪失工作激情,當我們對工作產生怨恨的時候,我們需要暫時停下手中的工作,靜靜反思一下這個簡單而又包含着深刻人生意義的問題。羅丹説過:“工作就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歡樂,也是幸福之所在。”因此工作真正是為了自己。

其實,每一份工作都是一座寶貴的鑽石礦,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要腳踏實地地去做,都能得到收穫。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已才能的舞台,我們寒窗苦讀來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我們的決斷力,我們的適應力都將在這樣的一個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沒有哪項活動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和一種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質量往往決定生活的質量。今天的成功就是昨天的積累,明天的成功依賴於今天的努力。

人生經歷了怎樣一個工作之路,酸甜苦辣,箇中滋味,我想也只有自己最清楚不過了。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來之不易所以倍感珍惜。面對我們養家餬口的職業,雖然辛苦卻樂此不疲。試問其原因,我的回答是:感激我的工作,熱愛我的工作吧。

對待工作不找任何藉口,時時刻刻體現出誠實,負責、敬業的精神。“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那麼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執行力?通過學習,我領悟到了很多,具體體會如下:

一、要具備一定的領悟能力。認識的高度決定執行的力度,對上級的指示和下達的工作任務認識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領悟領導的意圖和工作的重要性,就會消極懈怠,馬虎應對。因此,我們必須認識領悟領導的意圖,真實、全面的貫徹領導的意圖和反映員工的呼聲,切實當好領導的助手。

二、要有百分百責任心。責任是最基本的職業精神和敬業精神,它可以讓一個人在所有員工中脱穎而出。一個人能力再大,如果在工作中不願意承擔責任,他的工作也不一定會有良好的結果,都説:沒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負責任的人,在很多時候,責任都會勝於能力。因此,在工作中,我們應該盡職盡責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時刻擁有百分百的責任思維。當我們失敗時,我們不能找任何的藉口,必須保持良好的心態,勇敢的擔當起責任,這樣的人在工作中才會全力以赴。

  三、要努力學習,讓自己具有危機感。在工作中,時刻鞭策自己,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要學會使用方式方法,遇到問題不是直接去請示領導,必須學會提出合理的方案,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同時體現自己的工作能力。

《心》讀後感14

今天中午正在休息的我被女兒從牀上拉起來,因為我還沒有完成女兒交給我的任務:與她共讀文章並寫讀後感發到她的網上。

因為工作關係我很少與女兒共同做一些事情,作業我也從來沒給她檢查並指導過,但她很優秀。今天是節,我作為一位答應了女兒今天的要求,我很少讀書,她為我找了一本《感恩的心》,讓我讀完接着寫,也許是巧合,這本書是去年我為女兒挑選並買的,買來後我斷斷續續讀過,今天又重温了一下。這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是改變中國人心態的和諧人生讀本。“常懷感恩心,一生無憾事”這是它的題記,對這句話我感悟深切。今天我犧牲了我的休息時間為女兒完成交給父母的工作,所以我感謝給了我感恩女兒的機會,因為她帶給了我幸福與快樂,兒女也同樣值得我們深深感恩。和諧社會離不開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感恩領導、感恩……,一個人在社會上充當着不同的角色,不論角色如何變換,那必須有一顆善待別人和善良的心。

今天是,通過讀《感恩的心》,首先感恩我的父母,願全天下做兒女的都要感恩我們的父母,不管他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他們給了我們這個世界上誰也無法替代的最重要的東西——生命!因為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享受陽光、呼吸新鮮空氣;因為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追尋自己夢想,品嚐奮鬥的艱辛、成功的快樂。當我們整天忙忙碌碌之後,請不要忘記了頭髮斑白的父母,他們在期盼我們能抽出一點點時間與他們共吃一頓飯,即使他們忙活了大半天我們僅僅品嚐幾口,他們的眼神、他們的行動、甚至他們的嘮叨都充滿着對孩子無盡的關愛和眷戀。所以我們要常回家看看。

當我與女兒聊天時,我常説,一個人要善良,對待朋友要真誠,作為國小的她已經是非分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一個人事業做的大還是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態,心態好了,你就會覺得你是最幸福的,幸福沒有標尺,幸福是一種感覺,你真心待人,別人也會真心待你,所以要感恩朋友,你只有一顆感恩的心,你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你困惑的時候,朋友會給你指引方向。

感恩的人很多,現在我們還要感恩我們的老師,我們從最簡單的0開始,學會了無窮無盡的知識,懂得了如何品味人生,利用老師傳授的知識、潛移默化的品德教育、素質教育,學會了如何奮鬥,沒有一個老師不想把全部的知識交給學生,當你長大成人、事業發達的時候請不要忘記了還在那三尺講台上孜孜不倦的老師們,他們不是不能發達,而是國家賦予他們培養一代代國之驕子的重擔,他們才是最偉大的人,所以我們要感恩老師!

我們要感恩社會,是社會給了我們發展自己的平台,讓我們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感恩,陽光、雨露和春風滋潤着我們;山川、河流和草原孕育這我們;土地、草木和五穀餵養這我們;生物、礦產和資源陪伴着我們……這些都是給予我們的禮物,對於這麼多豐厚的禮物,難道我們不感恩大自然嗎!所以我們要熱愛並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美好的生存空間。

最後,借母親節之際,祝願全天下的母親們快樂!健康幸福!

《心》讀後感15

媽媽向我推薦閲讀劉墉的《點一盞心燈》。我隨手翻閲發現這本書並不是什麼經典的小説,也不是什麼優美的散文,更不是什麼有着完美的結局的情節書,這只不過是一本不起眼的“道理故事書”,但是在本書裏卻隱藏着106個人生的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這話説來不假。《點一盞心燈》大部分都是以第三人稱寫的小故事,很親切、很平易什麼天真的小徒弟、孤僻的老太太、偷藥方的華佗、勤儉致富的富翁、身經百戰的老兵等,其中還有語文課上常提到的第三人稱,什麼老王、老温、老曹……,可以被替換為每一位讀者,彷彿發生在自己身旁的事。此外書中也包含了一些寓言形式的童話故事、禪玄趣味的對話,乃至令人莞爾的幽默小品。其中有一則我很喜歡。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長輩,以愛吃魚頭聞名,每逢家裏吃魚,子女們總把魚頭先夾到他的碟子裏;朋友們聚餐,大家也必然將魚頭讓給他,只是在外面她比較客氣,常婉拒大家的好意。

不久前,她去世了,臨終,幾位好友到醫院探望他,有位太太還特別燒了個魚頭帶去,那時她已無法下嚥,卻非常艱苦地道出了一個被隱藏了十幾年的祕密:‘謝謝你們這麼好心,為我燒了魚頭,但是,到今天我也不必瞞你們了,魚頭雖然好吃,我也吃了大半輩子,卻從未真正愛吃過,只是家裏環境不好,老婆孩子都愛吃魚肉,我吃,我吃他們就少了;不吃,他們又過意不去,只好裝作愛吃魚頭。我只一輩子。只盼望能吃上魚身上的肉,哪曾真愛吃魚頭啊!’如今,每當聽到説有人愛吃魚頭,總會多看他幾眼,心想:他真是‘愛吃魚頭’呢?抑或‘吃魚頭為了愛’?”不難回答,答案就是後者。母愛無言啊!但它卻是最誠摯、最潔白無暇的。

讀罷故事,我心如大海翻湧,我們身邊的親人是否也在用“愛吃魚頭”的方式在表達着心中的那份愛呢?

媽媽是一位偏胖的人,每當餐桌上有我愛吃的雞翅、龍蝦、排骨的時候,她總是含笑地看着我吃,每每我好奇地問:“你怎麼不吃?”得到的答案都是“我胖,不能再吃了。你瘦,你多吃點。”久而久之,一切我喜歡吃的東西在餐桌上,我都會毫不客氣地大快朵頤,心中也默唸:媽媽不能吃的,她太胖了。

家中的活,一切都是媽媽在承擔,我都心安理得地認為,媽媽得多運動,她太胖了。

殊不知道,“我太胖了。”不正是愛的表現嗎?生活中人們常常用不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讓受愛者享受的坦然,接受的心安。

媽媽是一位國小老師,也許是職業的緣故,她總是用老師的方式在教育我,要求我,不允許這樣,不允許那樣。你看看誰誰多好,你看看誰誰進步多大!無論我取得什麼成績,聽到的就是“沒有什麼了不起,你前面還有太多的人。”我常常在心中埋怨,為什麼我的媽媽如此不瞭解我,不愛我呢?讀罷此文的我終於明白,媽媽臉上的每一道皺紋,頭上的每一根白髮都在述説着“孩子,我愛你。”媽媽的愛就如同一把傘,為我遮風擋雨,在我成年時為我抵擋一切困難。媽媽的愛就像一劑藥,為我療傷,讓我擁有健康的體魄。媽媽的愛就如同航標燈,引領我一路前行……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份沉甸甸的愛,我們將如何擔當呢?讓我們用心去感受那如同空氣一樣無影無形的愛,用愛將自己的人生裝點得充實而無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