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讀後感(12篇)

來源:文萃谷 1.58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時間簡史讀後感(12篇)

時間簡史讀後感1

斯蒂芬霍金教授寫的《時間簡史》出版於1988年,回答了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裏去?的問題。

書中認為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温度極高,隨着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温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髮生複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膨脹,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脹之中。

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

宇宙繼續膨脹,將來也會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説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永遠也無法知道。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理論基礎。

我認為;斯蒂芬霍金教授所説的前半部分是對的,後半部分是不對的。就是我們的小宇宙發生了大爆炸到空間隨時間的增長而不斷的膨脹直到今天,是對的。但是我們的小宇宙不會膨脹到一定程度後開始收縮,直到又收縮到一個點成為黑洞,進而再產生一次我們的小宇宙的大爆炸。我們的小宇宙會不斷的膨脹下去!

時間簡史讀後感2

我雖然還沒看完《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但給我最深刻的感覺就是難,不是我這級數能看得明白。剛拿到這本書,看到200頁都不夠,想應該很快可以看完,誰知看了第一章就蒙了。

這書裏面提到宇宙論,宇宙論其實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裏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的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義。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辛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説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説的演化就花了20xx年的時間。時間是什麼?時間和光不是一種東西,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裏,雖然沒有光,但仍然有時間。光速和時間怎麼聯繫起來對於我們這種非專業的大學生還不清楚,因為並未做過深入的理解。《時間簡史》裏試圖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可是我們這些常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它從另一個角度再給我解釋宇宙的起因,物理、天文 、宇宙學和勇氣的前沿被清晰地呈現在《時間簡史》之中。

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裏,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裏,他又指出,黑洞因輻射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

雖然這本書的很多理論我都不會,但從歷史學家對宇宙,時間,空間等不斷的進行猜測,研究,最後得到結果。並且那結果也不是一定的,它可能隨着時間變化,人類的研究而改變。這讓明白什麼東西都是必然的,但不去尋根問低,我們永遠得不到答案。我們也可以從多個角度研究問題,有時不需要太執着。也要對事情帶有好問之心。

時間簡史讀後感3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於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任何物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出來。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中所得出來的結論,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論,你永遠不可能説是真理,哪怕是準確推測了千萬次,只要下一次出現了不貼合的推斷,那麼這個理論就不成立。

正如我在網上所看的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換而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往的動力,僅有這樣禮貌才會提高,不然將會面臨的結果只會停滯不前。以前,我從來沒有過這個觀念。

讀了這本書後,腦中一向旋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個無限小的一個點?會坍塌,還是最終趨於穩定?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還是有盡頭的的?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來過去?所有問題迎面而來。

霍金曾説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識,這包括宇宙為什麼會存在。”包括霍金在04年也宣佈過關於黑洞的理論存在的錯誤。他説:“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

宇宙是神祕的也賦予黑暗,可是在我們內心之中有擁有着這樣的宇宙!

時間簡史讀後感4

逆時和超時,在大家看來,無非是兩個新詞,根本無法實現。但是,假設在宇宙中有蟲洞存在,兩者就有可能實現。

超時空旅行,就是從A點瞬間跳躍到B點,不用再經過A、B之間的時間段。就像《哆啦A夢》中的時光機那樣,瞬間跳躍空間,來到未來。那麼,如何進行超時空旅行呢?

超時空旅行有個前提條件:假設光速是100,就要把宇宙飛船加速達到99.99,還差0.01就到100。當近光速行駛一段時間後,就會到達將來的時段。例如,小明8點鐘開始超時空旅行,會在9點鐘到達。當然,不只有一個小時可以穿越,有二、三、四、五、六小時,甚至一年也可以越過。而且,在未來世界還可以見到另一個自己,另一個爸爸媽媽。

逆時空旅行,是從B試點瞬間返回到A時點。可前提是要超越光速。這似乎無法達到。現在,有一家公司製造的火箭能加速到99.99,但仍未達到位居第一的光速。唯一的辦法,就是尋找宇宙中具備條件的蟲洞,他可以彎曲空間。何謂彎曲空間?就是能將時空彎曲的物質,縮短了A、B之間的距離為彎曲空間。有了它,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超越光速,回到從前,看到以前的自己。遺憾的是,至今科學家沒有找到半個蟲洞。

我相信,在未來。一定有更多驚人的發現和發明,一定有更多的機器人超過“哆啦A夢”。

時間簡史讀後感5

公元前4世紀,孔子在泗水邊望着流淌的河水,長歎:“那逝去的時間不就像這奔騰不息的河水嗎?”表面是慨歎歲月如流,實際是以此勉勵學生珍惜時間。古往今來叫做宙,宙是時間。佛經裏講世界,世指過去、現在、將來,也就是時間。

日常生活中,時間是分、秒、小時、日、月、年。這些只是度量時間的尺度,不是時間本身。人們曾經相信,時間是由無數瞬間組成的。瞬間與瞬間之間彼此連接,不可分割。並且以均勻的速度彼此連接。就這樣從過去到未來延伸。如果畫在紙上,就是一條箭頭指向前方的直線,這是牛頓的絕對時間。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打破了絕對時間的概念。他用光速不變重新審定了時間的概念。沒有不變的時間,沒有絕對不變的同時性。最著名的例子是雙胞胎的故事。如果雙胞胎中的一個以光速在宇宙空間旅行。若干年後,等他回來時,他的同胞兄弟已垂垂老矣,而他還是年輕時的樣子。這正是因為每一位觀察者都擁有他自己的時間。這種時間是用他攜帶的時鐘來測量的。記得以前看過一本科幻小説,一對不小心進入宇宙飛船的兄妹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神奇旅行後,回到家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時間比地球上的時間晚了一個季節。

因為在他們的旅行中經過一個黑洞,為了擺脱黑洞,飛船的速度一瞬間達到光速。

時間簡史讀後感6

由於暑假裏韓老師讓我們再看一本數學故事書,所以上個星期天,我就硬拉着爸爸到上海書城給我買書。我想:一直都十分熱愛數學,而且又很喜歡看書的爸爸,一定能為我挑出一本適宜我看的書。果然,爸爸馬上為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書——《時間簡史》。

這本《時間簡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寫的。書名叫做《時間簡史》,那麼書中所寫的一切自然是和時間有關的了。為了講明時間,作者從宇宙開始寫起,而後説到空間,而後又説到黑洞,而後再説到蟲洞,最後才得到了結論。書中的語言都充滿了知識性與專業性,讓我感到懵懵懂懂的。雖然如此,但我似乎也瞭解到了時間。如果讓我結合書中的話來談談時間,那我會説:時間確實可以是一種物質,因為萬物皆是物質,如果時間不是物質,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很明顯,它對於我們無比重要,我們也無法離開時間。用書中的一句深奧經典的話來概括時間:時間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我們這些生命短暫的物質看來,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接在一起,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做那宇宙創造者的壽衣。

我覺得這本書不太適合我看,畢竟我還沒有學過物理,對書中所説的一切都還不理解,但我知道,這是一本對我們人類來講相當重要的書。我想:等我長大一點了之後,再讀一遍這本書,到時候一定能掌握書中所説的知識。

時間簡史讀後感7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名為《時間簡史》的著作,它的作者就是人們熟知的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殘疾科學家史蒂芬·霍金。

這整本書講的全是關於宇宙的知識,而且還涉及了時間。它最大的特點在書後,還介紹了幾位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伽利略和牛頓這些在宇宙學方面有很大貢獻的偉人。整本書告訴我們宇宙的圖像、宇宙和時間的關係。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黑洞的奧祕。黑洞就是由質量大、密度高而且擁有能讓光線都逃不出去的強大引力場。

看完了整本書,我覺得科學是十分重要的。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科學,因為科學能是人類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沒有科學就沒有快捷方便的交通,沒有科學就沒有四季恆温的房間,沒有科學就沒有有趣好玩的遊戲……現在的牌子上寫的都是“中國夢,我的夢”,這些“夢”的基礎就是科學。

記得書上的總序裏有一句話“沒有科學的‘教育’,只是培養信仰,而不是教育。沒有受過科學教育的人,只能稱為受過訓練,而非是教育。”我認為一點兒不錯。如果受教育是使人得到知識的公交車的話,受科學教育就是使人得到知識的私家車了。

霍金自強不息,勇於探索,敢於大膽推理,他的這種科學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推薦大家看《時間簡史》,相信大家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時間簡史讀後感8

宇宙的起源果然是非常奇妙的,就像《道德經》所言,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啊。奇點也好,暴漲理論也罷,都是從觀察到的現象的角度儘量解釋大爆炸及之後的宇宙如何發展。當然,也會有人擇理論,認為宇宙之所以如此發展,是由於我們的存在。

種種理論,都能夠解釋一些現象,卻還是無法對於宇宙之所以有起源作出最準確的解釋,所以有造物主撥動了大爆炸的齒輪似乎也不是一句玩笑話啊。大爆炸後的1秒鐘,温度降低到約為100億度,這大約是太陽中心温度的1千倍,亦即氫彈爆炸達到的温度。這是第一次瞭解到氫彈爆炸能夠達到如此的温度。鐵的熔點不過1500多攝氏度,熔點最高的材料碳化鉭鉿合金也只是3990攝氏度,100億度真的是一個人類無法想象,無法描述的温度——你甚至找不到什麼詞語去形容它。不過現在我知道了,原來人類已經能夠造出爆炸可達10億度的武器了,想不到究竟什麼物質能阻擋一顆氫彈的近距離爆炸。想一想人類還是脆弱的。小到疾病的困擾,大到武器的襲擊,每一樣都可以奪走人類的生命。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也是強大的,可以造出毀滅地球的武器,也可以看到光年之外的星系。《時間簡史》不僅僅給我帶來了物理意義上的思考,還有生命層次的啟迪。智慧這種看不到摸不着的存在,竟也可以反映在幾條染色體上,並且經歷了30億年的從粒子到生命體的演變。我相信以後一定會有基因改造人出現,只是不知道那時候人類是否已經衝出了太陽系。

當下為宇宙起源爭論不休,或許若干世紀之後,人類也能親手製造一個宇宙——就像吹泡泡一樣簡單。作者:李明哲

時間簡史讀後感9

一般認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於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的理論。在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框架裏,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最著名的奇點即是黑洞裏的奇點以及宇宙大爆炸處的奇點。在奇點處,所有定律以及可預見性都失效。奇點可以看成空間時間的邊緣或邊界。只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於邊界條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給定,所以宇宙的命運就操縱在造物主的手中。這就是從牛頓時代起一直困擾人類智慧的第一推動力的問題。

如果空間-時間沒有邊界,則就不必勞駕上帝進行第一推動了。這隻有在量子引力論中才能做到。霍金認為宇宙的量子態是處於一種基態,空間-時間可看成一有限無界的.四維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樣,只不過多了兩個維數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結構都可歸結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允許的最小起伏。從一些簡單的模型計算可得出和天文觀測相一致的推論,如星系、恆星等等的成團結構,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勻性,空間-時間的平性,即空間-時間基本上是平坦的,並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發展成為可能,還有時間的方向箭頭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於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時間簡史讀後感10

宇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從亞里士多德的發現,到托勒密的模型,再到哥白尼的改善,最終證明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地球是繞着太陽轉。這個真理是多少個天文學家、科學家奉獻一生,堅持探索的成果!他們精神使我們感動。正是這份堅定,是人類的思想進行了深刻轉變,使現代科學對宇宙的理解更加深刻。

宗白華曾説過:“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但它同時也是嚴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當我們仰望天空時,是否真正看清了宇宙的祕密?在我們疑問的同時,《時間簡史》已經給了我們答覆。

《時間簡史》已成為科學著作的里程碑,作者迷人而生動的表達方式,用最權威的語言,最精確的數據,使宇宙這個令人敬畏的話題變得更加清晰。

時間,使這些深奧的道理逐漸被人們明白。庫爾德·哥德爾發現了愛因斯坦方程的新解,這使物理定律允許時間旅行的預示,並且之後科學家們發現了超光速的時空旅行。

這就意味着你可以進行逆時空旅行。你可以回到2008年,並且如果你的旅行過快的話,你甚至可以在北京奧運會未開始前,買票去看比賽。

這些道理的總結,到歸功於霍金。他雖然在21歲患了病,但他從不放棄,在輪椅上發表着他的看法。他的奮鬥讓我們驚異與讚美。他用他的行動證明了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並使他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

一個人不因環境惡劣而氣餒,堅持努力着,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我們要珍惜它,並要做一位堅強而勇敢的人。

我們從宇宙中探索和發現,我相信只要我們利用我們善於發現的眼睛,就一定會找到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快樂!

時間簡史讀後感11

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雖然事實上我們已經把它很形象化了,比如提起時間你可能會想到滴滴答答的鬧鐘,或者不斷變換數字的電子錶等等這些形象的東西。關於時間我拜讀了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於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時間簡史》,這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任何物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出來。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中所得出來的結論,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論,你永遠不可能説是真理,哪怕是準確推測了千萬次,只要下一次出現了不符合的推斷,那麼這個理論就不成立。

正如我在網上所看的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換而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往的動力,只有這樣文明才會進步,不然將會面臨的結果只會停滯不前。以前,我從來沒有過這個觀念。

讀了這本書後,腦中一直旋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個無限小的一個點?會坍塌,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還是有盡頭的的?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來過去?所有問題迎面而來。

霍金曾説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識,這包括宇宙為什麼會存在。”包括霍金在04年也宣佈過關於黑洞的理論存在的錯誤。他説:“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

宇宙是神祕的也賦予黑暗,但是在我們內心之中有擁有着這樣的宇宙!

時間簡史讀後感12

有比光更快的速度麼?有,那就是思速。

這是我編的名詞。大清早,一眼望穿窗外巨大的廣告牌,我的思想可以穿透到宇宙的邊緣,不,宇宙以最近的理論來説,是無邊緣且在膨脹中。那思維可以跟它一起膨脹。沒有人能證實你所想的是對是錯。那完美的想像,只屬於一個人--你自己。

如此幸福。在有時間之前,時間沒有意義。時間是一隻沙漏,用於歸結,在宇宙誕生的起點之時起,用於發散。

一部巨史如果僅靠時間記載,最終會丟失。時間中藏着太過臃腫的沙礫,你是一粒,我是一粒。

繞了一個碩大無比的彎子,我丟失了我所想訴説的欲|望。欲|望在無止盡時,若疲累過度,則必然消亡。此道理與相對論的誕生異曲同工,與生命之存亡同歸。

愛因斯坦的年代,恰逢佛教南宗盛起。用佛教來説説他,可以概括為“放下執迷,修成正果”。如此説是因為:一個經典的試驗,即在地球上以相 對光的來向運動和垂直於光的來向運動的不同觀測者,測得的光速相同。無數人頓時蒙了。若速度等同於距離除以時間,那麼相對運動與垂直運動所測的時間無疑是 不同的。相對運動必然加上相對速度,因此減耗了時間。無數人在這個圈子裏走不出,愛因斯坦大聲説一句:請別用距離來反推時間,請用時間來論算距離。

如此一個華麗轉身,實在是逼得緊了。懸崖邊,沒路了,怎麼辦,怎麼辦,想半天,還是在原地。不就是,轉身嘛。

世上大智之事,莫非若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