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讀後感1000字

來源:文萃谷 3.63K

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經歷了千難萬苦,終於在1988年寫成並出版了《時間簡史》(副標題為“從大爆炸到黑洞”)一書。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時間簡史的1000字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時間簡史讀後感1000字

  時間簡史讀後感1000字一

有位名人這樣説:“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清楚,有人問我,我想給他解釋,卻茫然不解了。”有一羣科學家,就是衝着空間和時間的神祕,不斷地奮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霍金,我想他的著名更是因為他是個身殘志堅的睿智者。

霍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得了盧伽雷氏症病,從此被禁錮在輪椅上,到後來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剝奪了他説話的功能。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就一蹶不振,雖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動,但他卻用驚世駭俗、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膽提出了目前最偉大的宇宙學説,解開了許多宇宙之謎。

《時間簡史》是霍金的著作。書中霍金對時間本質、宇宙由來作出了權威性的總結,他的理論和構想已經成為科學領域的里程碑。由於過於深奧,我選擇了一種誰都能看懂的版本略探一下霍金的著作。

《時間簡史》中,有很多內容僅僅是假説,但這又不同於生活中的那個假説,這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才能大膽提出來的假説。不過我讀得依然很吃力,每一章只有小小一頁紙,但其中看懂它需要的知識儲備絕不止一座山。原本我想着這篇讀後感應該是一行一個問題,滿頁紙都是問號,雖然足以證明我讀過《時間簡史》,但我還是決定簡潔為好,挑一個自己喜歡、有自己的見解的內容談一談。

有關宇宙的起源,書上説宇宙曾經是一個體積很小、密度很大、很燙的點,爆炸後,温度逐漸降低,直到今天的狀態,然而目前宇宙仍然在不斷地擴大,書中還説這是一個空間有限但沒有邊界,就像地球一樣的封閉宇宙。書中還講到科學家們對大爆炸的過程的一個猜測,提到什麼中子、質子一些我僅僅聽人提到過的科學名詞。我勉強能看完,能懂多少又是另一回事了,我沒法質疑這些我聽不懂的東西。但是之中還提到温度在十億攝氏度以上,大爆炸後温度又迅速下降了一百萬攝氏度左右。我只知道温度是用温度計來測量的,温度計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原理來製作的,其實我只是質疑一下有沒有一種液體能夠測量十億以上的温度,霍金等這些睿智的科學家是如何判斷的。我非常震驚,霍金竟然能在這種只有猜測,而很少有證明的科學世界裏遨遊而且不會迷失方向。

猜測是誰都可以有的,對於宇宙的大爆炸,我有一種猜測,但只是猜測。

首先,一個點的爆炸,如果把點放大成一個球,然後讓它爆炸,它會炸成碎片,如果沒有重力,它會一直往外延伸,這時就會發現,如果碎片包圍的地方都是宇宙,隨着宇宙的膨脹,宇宙會變得稀疏,那麼宇宙誕生的那個點所在的空間——據書上説是一片空白,那麼豈不是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暴露無遺?在宇宙的邊界,原本非常接近的兩個點隨着膨脹,會越來越遠,如果膨脹永無休止地進行下去,隨着宇宙的密度越來越小,宇宙不就會和一片空白融為一體了?

有人説讀《時間簡史》艱澀難懂,但我讀《時間簡史》,僅僅是在讀一本科幻小説,根本無法理解,便無所謂難懂與否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以我現在的知識儲備,連聆聽大師教誨的資格都沒有。今後,除了不斷學習補充知識,別無他法。

我希望若干年後,經過不斷地努力,當我捧起《時間簡史》原版時,能理解得比現在多吧。

  時間簡史讀後感1000字二

學生時代,是一個心智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在這看似短暫的十幾年中,每一個人都從年幼無知走向了能夠獨立思考的階段。面對走入社會這個轉折點,每一個人都雄心勃勃,希望自己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創造出輝煌的業績。而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註定了許多人不假思索地跳進社會這片一望無際的海洋。我很幸運,在這個階段,拜讀了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他讓我從盲目中清醒了過來,反思一些不科學的想法和觀點,對自己過去作一個總結,以更加成熟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的工作和學習。

首先,從自我認知的角度,李笑來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人可以用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比如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人可能會不斷思考目前思考方式的合理性。心智成熟的人可能會將這種合理性反映到目前的思考當中,使其更加趨於合理,而心智不成熟的人,甚至沒有思考其思考方式合理性的意識。越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這種能力的時候,身上的擔子便會越重。因為一旦你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大腦,就會有一種為自己言行負責的感覺。未成年人之所以在法律上被定義為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其根本原因是對自己言行思想的掌控能力有限。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在內心中有另一個自己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一切,才會使一個人的言行更加趨於理性,這也正是我們每一個人心智走向成熟所必需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潛意識裏充斥着對自己大腦控制慾望,也會給思維帶來束縛,我們稱之為顧慮。

一個懂得如何感知自己思想的人往往對時間十分敏感,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李笑來在討論時間管理之前,花大量篇幅去闡述其心智理論的原因。一個懂得自我感知的人往往在虛度時間時充滿負罪感,其生活狀態往往比忙碌時候更加糟糕,因為當他們自我評估的時候,總是發現這段時間的自己又輕易地被自己的惰性所征服,從意識角度不再朝自己理想的狀態發展。這也並不是説所謂的放鬆對於心智成熟的人是不可取的。如果在自己合理的規劃和控制中的放鬆,才是真正的放鬆。這也是為什麼計劃在時間管理中佔據主要地位的原因。無論是《把時間當朋友》中的方法還是其他流行的時間管理理論(比如GTD)都推薦把計劃以框架或者列表的形式展示給管理者,其根本目的還是希望人們能夠清楚地瞭解自己目前的行為是否在自己理想的控制範圍內。所以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放鬆,其實是理想與現實行為並進時帶來的快感,哪怕你現在忙得不可開交。

有了自我感知能力作為行動的動力,有了時間管理能力作為行動的辦法,那麼剩下的只有行動了麼?換句話説我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成功了麼?本書再次給了我顛覆性的答案。唐駿先生有一本新書叫《我的成功可以複製》。在我的學生生涯中,非常喜歡看類似的名人傳記,也經常向成績優秀的同學討教成功的祕訣。我一直堅信人與人彼此差距並不大,只要有適當的方法,就可以複製成功,但是卻忽略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每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截然不同,成功人士的環境很有可能成為其成功的催化劑,使其成功祕訣更快更好的發揮作用,而換作別人,效果也許就不那麼明顯了。另外,在獲得方法,埋頭苦幹之前,好好評估一下自己的奮鬥目標,是否真的能夠實現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書中所舉的例子:“再努力也發明不出永動機。”

  時間簡史讀後感1000字三

這個春節花了半天時間看《時間簡史》,實話説雖然這本書已然經過編撰,評述已經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從小物理成績就差的我讀起來依然稀裏糊塗,貿貿然寫下一點讀後感表示一下對自己的嘲諷。

看過《時》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個物理學是人類在總結對宇宙和時間的一個漸進認識的過程,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馬赫,牛頓,以及後來的愛因斯坦再到當代的霍金。都是後人在總結前人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然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牛頓説他不是個偉人,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這個道理。伽利略通過研究哥白尼的地心説而提出日心説和地動説,牛頓在此基礎上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再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再到現在霍金的時間簡史,他們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思考,總結提出了新的理論。可見沒有事物的發展是一觸而就的,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來源於人類對未知事物不斷地孜孜以求的思考,辯證和總結。

雖然從小物理很差,但是我一直以來對天文和地理很感興趣,會考時候地理甚至還拿過滿分,只是對理論物理這樣的抽象的純理論基礎學科理解起來很困難,肯能是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吧。所以看了《時間簡史》後對其中所闡述的理論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時間簡史》在我膚淺的認識看來是向讀者描述這樣一個世界:整個宇宙是一個服務器,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小行星,彗星,行星,恆星甚至星系都是跟這個服務器連接的一個節點,他們獨自運行又通過服務器相互關聯,依靠各種基本物理法則相互作用。服務器的運行是單向的不可逆的,不可存檔當然也不可能回檔。各個節點之間通過各種光波等來通訊,因為相互之間的距離以及各種光波在傳播路徑上受到的各種影響等原因產生網絡延遲,導致節點之間的通訊並不同步。節點由於自身運行速度的質量等等原因導致相對於其他節點的運行時間是不確定的,但是每個節點相對於整個服務器的運行時間確是固定的。所以在A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和在D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而在服務器觀察A,B,C,D節點狀態的結果是確定和一致的。這又讓我聯想到人類社會,人類社會也是一個服務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服務器的一個節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各自生活的圈子。很多人看似遙不可及,卻在這個大的服務器下面相互影響,哪怕是非常細微的。有一個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認為哪怕完全不可能認識的兩個人之間只要通過6箇中間人就可以建立聯繫,這是通過大量統計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反過來看這個宇宙,我認為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節點能夠讓宇宙中遙不可及的兩個互不關聯的節點建立最短的聯繫路徑。這就像一些物理學家正在研究的蟲洞理論。

我相信按照目前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用不了多少代人就可以讓我們人類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在宇宙這個服務器肆意漫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