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2.6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5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

陷入病痛中的莫里老人,在失去了行走能力,自理能力,告別了自己的隱私的情況下,用他的親身經歷給我們上了一堂人生課程,向我們闡述了生命應該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他把自己認作"連接生與死的橋樑",向我們證明了來日無多和毫無價值不是同義詞,並告訴了我們"學會了怎樣死,便學會了如何活,有意義的活,只有拂去外表的塵埃,才能看到生活的.真諦"。

莫里提醒我們:我們不僅需要原諒別人,我們也需要原諒自己。原諒自己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情,與自己和解。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着付出愛和接受愛。不羨慕年輕,因為我們也曾年輕過。熱愛人生,慶幸活着的每一天,不哀歎時間的逝去。接受自然規律的賜予,相信衰老只是人生的循環,無論是軀體的萎謝,還是病魔的纏身,都坦誠相待,以逝者的姿態進行當下的活。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2

“每一天晚上,當我睡着時,我便死了。第二天早晨,當我醒了時,我又復活了。”

——聖雄甘地

最後發現,原來泣不成聲也是種幸運,它讓我們不再忽視周圍的.世界。莫里最喜愛的詩人W·H·奧登説:相愛或者死亡。若要使生活有好處,需要愛。

如果我們不幸福,無疑是親手為生命鍍上悲色。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人死於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後果。鐵鎖易解,心獄難釋,既然死亡必定回來,何必逃避這樣的恐懼卻因此遁入自己製造的囹圄。莫里用餘生上的這門課,一向在告訴我們,就應勇敢應對衰老,應對死亡,應對人生。

合上書,彷彿一片澄明月色關照着內心,我已不虛此行。

認真飄過世界,歲月盈手時,瑣碎與呻吟必是了無蹤跡,愛卻留存。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3

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縮側束硬化症。比腫瘤更殘酷的絕症。

如果還有一個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做什麼?這是學生在莫里教授臨終前幾天提的一個問題。教授想來想去,最滿意的安排竟然是這樣的:“早晨起牀,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一次只請一兩個,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教授説,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莫里最後的願望,在我們看來是很容易實現的,我們每天過的不正這樣平凡的一天嗎?人在健康活着的時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而奢華的夢,或許是住上小別墅,開上寶馬車,或許是功成名就……就在我們每天在忙於追夢的時刻,不要去無謂地把自己搞的很痛苦。

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感覺。一個人並不是除了偉大就是卑賤,絕大部分就是平凡,偶然來到這個世界,平平凡凡活着,安安靜靜離開。其實幸福很簡單,就在平凡之中。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4

有人説:“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是在這本書中的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説出的話又何止只是“善”?莫里在他生命垂危時,繼續完成作為教授的最後一課。

如果,你説,這只是一本書,那麼就大錯特錯了,準確的説這又何止是一本書、一堂課。這是莫里教授與心靈的對話,這十四節課又何償不是對於人生的一番徹底醒悟?他無私的把這些分享給了我們,在他的面前,我們都是人生這門課程的學生!(對!我們都有幸成為這樣的.學生!)死亡永遠讓我們恐懼,當我們知道生命快要結束了的時候,又會做些什麼呢?也許此刻我們無從得知。但是顯然莫里教授選取的是好好的活下去,帶着樂觀和笑容繼續活下去!

應對他我們是多麼的渺小,甚至到此刻還有那麼多人拼命想結束這看似毫無好處的生命,這種人是可恥的、無知的,他們從來不會感恩,從來不會學會去愛別人,這種人苟活在世界上又有什麼好處?就這樣結束了,他們想過家人的感受嗎,以為以這種方式結束就能夠擺脱一切嗎?不,當看到家人悲痛欲絕的時候,你逃得了心靈的譴責嗎,應對生命與愛,這一切都太渺小了。

莫里依舊活着,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上着這個關於人生與死亡的大課!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5

國家首腦成天躲在家裏不理“朝政”;工廠員工整天藏在酒吧裏大口大口地灌啤酒;孩子們個個不去上學,頹廢地在家裏看電視。大家都認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自己……

可莫里沒有,他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更不幸的人,他沒有太多的自哀自憐,他一向在從自己的不幸中尋找幸運的存在。“只有當你覺得它可怕時它才可怕,”莫里説。“看着自己的軀體慢慢地萎謝的確很可怕,但它也有幸運的一面,正因我有時刻跟人説再見。”

是的,莫里他做到了。他把他自己的`幸運變成了大家的幸運,他把自己畢生的經驗傳授給了米奇,傳授給了世上所有的人。

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便是一個幸運的存在,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去抱怨,有時候塞翁失馬,也焉知非福。只要能以樂觀的心態去應對一切,不自怨自憐,不自暴自棄,不為過去煩惱,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就好!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6

乍一看這標題像是一部愛情小説吧!其實不是!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臨終老人和他的學生的故事。老人是社會學教授,他已年邁,患了絕症,他的學生是一名記者、作家,老人每星期給這個學生上最後一門課,時間是星期二。這便是這本書書名的'由來。

這門課上了十四個星期,每個星期學生都如約而至。他們談論的話題有: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愛的永恆、婚姻、我們的文化、原涼。最後一堂課是老人的葬禮。每上一次課老人的病情就會加重,説話就會更困難。到最後,要靠學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説出話來。他是一名終生的教師。他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思考!也許談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確很玄!誰也不知道下一妙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那麼還在等待什麼、猶豫什麼、好好把握今天!每一個今天都是精彩的!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7

每個人都會老,但是大多數人雖然知道卻決不願意理解這個事實。大家都願意年輕,願意停留在精力旺盛,身強體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哪個階段。但是那個階段並沒有什麼生活閲歷和經驗。莫里很偉大,他樂於理解變老。他不羨慕別的年齡階段,正因老去必定是建立在年輕之上的。其實我們也不必害怕變老,死亡才是人生的彼岸,老去只是離目的地,一片歸於純淨的淨土更近些而已。這就應值得慶幸。畢竟,擁有過了,奮鬥過了,就足夠了。如果硬要卡死在一個階段,扼殺成長,這違背的上天和自然規律的事情,只怕不是上天的意願,也不是我們應對死亡的'迴歸時,該做的準備工作。我們不需排斥,不需反抗,只需要認真的過好每一天,今日是今日畢,哪怕明天會死也死而無憾,問心無愧,那才是我們的人生應有的生活狀態,雖然真正能做到的人極少,但是哪怕只吸取了一點,應用了一點,就已經足夠受用終生了。(無愧此生足矣!)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8

在病中,他很幽默,還常拿自己的生命來開玩笑,“當你躺在牀上時,你就是個死人”,“相愛或死亡”,“一旦你學會了死,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這幾句堪稱經典的語句在無聲地講述莫里教練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所獲得的感受。那麼我就想,如果把你的`每一天都當成你生活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萬分地珍惜它,一個身患重病的老人,如果有一個完美健康的一天,他肯定會去發奮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莫里教練卻選取了“一個有甜麪包圈和茶的早餐,去游泳,和朋友共進午餐,然後去公園散步,在晚上享用意大利麪,之後跳舞,最後才回家,美美地睡上一覺,這樣平凡的一天,他從中得到了常人也許無法得到的快樂和愉悦。由此我深知,人生,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課。懶惰的,勤奮的,誰都無法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券,正因,無論你怎樣度過,都或多或少留有遺憾,而為這張券子寫下評語的人————是你自己。(因此,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9

《相約星期二》是行將去世的社會學教授莫里在每個星期二教給他最喜歡的學生米奇的最後一課,沒有書本沒有時限,是有關人生的話題。相愛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禱文,貫穿他的整個課堂。

莫里教授認為現在的社會文化是灌輸人賺錢、養家、買房、買車等一大堆的瑣事,而沒有教人學會照顧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視物質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滿足。對於這樣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辦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對於自己的夢想,也許在現實生活裏實現很困難,但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圍人的思想所影響,爭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認為最重要的是: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

相愛或者死亡。

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

莫里教授樂於與人交談,活着就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談,去感受他們的思想。

我想我要學着象莫里老人一樣建立自己的文化,學着去愛,學着去給予,學着去交流,學着去關心,建立自己愛的文化,堅持自己的夢想,獲得生活的真正意義。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0

這本書很好讀,這種好讀是由於每個華章都是莫里教授的口述,而作者也用十分簡單的文字去記錄,讓讀者會很簡單進入到教授的房間,面臨面的坐下來傾聽每節課,然後一起考慮與討論。在這終究的.十四周,咱們考慮的即是最簡單的主題:自我、逝世、愛情、家庭、金錢等等,老教授以一個行將逝去的人的考慮,期望喚醒或許説是引導咱們去愛惜咱們如今擁有的東西,去愛惜身邊的人、事、物。

讀完這本書,他並不能帶給你格外多的能量,可是你會記住他説過的話,當你遇到一件工作覺得後悔時,俄然就想到我應該去舉動、去改變,而不是持續沉浸在這種心情裏;當你遇到和兄弟鬧彆扭時,你會想到莫里從前由於和兄弟鬧彆扭,終究卻失去了他的友情,然後你會願意從兄弟的視點去考慮,去解開心結。

這本書是一種最粗淺的道理,它協助你改進自個,找到你現在日子的盲區。我信任莫里老先生期望傳播給更多人的,即是用“愛”去面臨日子、家人、兄弟,愛惜自個,活在當下。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1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樣令人悲哀。”讀完《相約星期二》這本書,莫里教授的這句話深深地鐫刻在我的腦海裏。

也許,不幸的活着會比死亡更加悲哀。

世上總有這樣的一部分人,他們總是汲汲營營忙忙碌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他們試着努力關注一大堆世俗標準下的重大問題,卻又不時受着能言善辯者的鼓動誘惑,輕易放棄初衷和堅持,終於也沒有了自己的判斷。他們迷茫,他們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在哪裏,常常忽略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當歲月流逝,他們突然意識到了什麼,開始珍愛身邊的一切,開始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沒有做,有着千千萬萬個所謂的“來不及”。但到了那刻,也許他們已經到了莫里的那個時候了。於是他們便懺悔、哭泣......

所以,對於我們來説,不管以前的生活是怎樣,從此刻開始我們都應該用莫里教授的那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去珍惜生命,珍愛生活與他人,讓自己過得充實有意義,不要等到生命的終點再回頭感歎,那時哪怕你表現得再樂觀、再豁達,結局都不會再完美。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2

人總是傾向於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在看到別人談論深刻的或者自己不願意接受的話題時,總會滋生出此人站着説話不腰疼的想法,而這一切,也許只是自己缺乏改變的勇氣,我們的教育教授給我們的並不總是正確的,只有堅強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絕接受,而我無疑是個懦夫。沒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為了以後的車子、房子、票子,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生活,從來不會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過去的兩年裏,日子過的渾渾噩噩,毫無意義可言。

關於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狹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對他們毫不關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愛,這個話題過於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愛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愛,也許這並不是我失去了愛的能力,而是我處於愛中而不自知。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也許是該多出去走走,看看這個未知的世界。

關於自憐只有你覺得可怕時才是真正的可怕

每個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評判,都必須自己選擇,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決定。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3

有人説:“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是在這本書中的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説出的話又何止只是“善”?莫里在他生命垂危時,繼續完成作為教授的最後一課。

如果,你説,這只是一本書,那麼就大錯特錯了,準確的説這又何止是一本書、一堂課。這是莫里教授與心靈的對話,這十四節課又何償不是對於人生的一番徹底醒悟?他無私的把這些分享給了我們,在他的面前,我們都是人生這門課程的學生!死亡永遠讓我們恐懼,當我們知道生命快要結束了的時候,又會做些什麼呢?也許現在我們無從得知。但是顯然莫里教授選擇的是好好的活下去,帶着樂觀和笑容繼續活下去!

面對他我們是多麼的`渺小,甚至到現在還有那麼多人拼命想結束這看似毫無意義的生命,這種人是可恥的、無知的,他們從來不會感恩,從來不會學會去愛別人,這種人苟活在世界上又有什麼意義?就這樣結束了,他們想過家人的感受嗎,以為以這種方式結束就可以擺脱一切嗎?不,當看到家人悲痛欲絕的時候,你逃得了心靈的譴責嗎,面對生命與愛,這一切都太渺小了。

莫里依舊活着,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上着這個關於人生與死亡的大課!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4

人活着是為了什麼?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面對不可預知的死亡與衰老,我們該做些什麼?什麼是愛?愛何以永恆?該怎樣看待金錢和自身的價值?我們有着怎樣的文化和價值觀?

人生有太多的疑問待我們去思考,是的,我們需要一位智者,當作我們的引路人。

而莫里,就是這樣的一位智者。站在世俗之上,俯視着社會。

他樂觀地面對病痛,他從容地體驗死亡。他在享受,因為他知道:面對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和無法避免的痛苦,要學會享受。

這是人生的一課:

我們所在的社會告訴我們:越多越好。可一個人,要分清楚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想要的。真正的`所需其實很少,而慾望的雪球卻會越滾越大。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可以把握現在。

當一個人能夠平靜地面對死亡,他就會知道如何生活。

愛是人生永恆的話題。

三毛説:“我們不能僅僅為了活着而活着,更是要是活着的每一天都散發出光和熱來。”

這是一堂永恆的人生課。(也許,讓你們現在讀這本關於人生的大書還不算太早,你的理解已經很深入了!)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5

讀了阿爾博姆的紀實作品《相約星期二》,我知道這是他的三部作品(另外兩部是《你在天堂裏遇見的五個人》和《一日重生》)中最好的一部。正因其中展現的,是一位智慧老人莫里教授應對死亡時,對生活的種種體會。

或遲或早,人總是會死的。“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人們總是在死亡到來時才去應對,其實,早點思考死亡,也許能夠讓我們更從容的應對它,也許能夠讓生活的過程更有好處。

書中,米奇·阿爾博姆和他的老教授莫里討論了世界、悔恨、衰老、金錢、婚姻、死亡、寬恕等多個話題,莫里教授深刻的認識,給人以深入內在的啟發。

書中多次提到媒體對暴力、訴訟、侵犯等事件的渲染,與莫里教授的世界構成鮮明的對照。其實,媒體中的世界,就是我們現實生活的物慾橫流以及大多數人浮躁心理的真實反映。

也許,我們能夠認真一下思考莫里教授的'話語,也許,我們能夠過一種稍微不一樣的生活。

好書是和作者做心靈的溝通,使自己更好地成長和生活,而不只是增加知識或茶餘飯後的談資。《相約星期二》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