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

來源:文萃谷 5.29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1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是誰,獨自高登危樓,痛拍欄杆?“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是誰,面對雙溪名勝,長歎一聲,只道:“載不動許多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誰,以這幅對聯為座右銘,上對蒼天,下對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拋開那些花草閒情,丟棄那些所謂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歷史震撼,那真是一種過目不忘的深刻啊!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過於辛棄疾了,他是沙場將軍,人盡皆知,他壯志難酬,報國無門。而樑衡筆下的辛棄疾,卻讓我真正認識了一位悲壯的,執着的他。

他願為君王收復失地,他有一顆比火還炙熱的心,他也有單槍匹馬,利劍斬人的經驗,只是,他錯在了時間,他沒有遇到明君。那時動盪的南宋,只圖苟安,不求收復失地,他欲上戰場,只有淚雙流啊!他再也沒有機會馳騁沙場了!他只能用筆、用墨、用淚去揮灑宣紙;他再也不能血濺戰袍了!他只能仰問蒼天,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歎息,以及無苦奈何,“可憐白髮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熱淚橫流。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無處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詞人的長歎,無語東流。

“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樑衡先生這麼評價:“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遍一遍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空想血灑大漠,臨江水,望長安,拍欄杆,淚空流。

在今天這個浮華、喧囂的時代裏,我們沒了昏君,卻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偉人。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顆寧靜致遠的心,像秋白一樣,像林則徐一樣,像稼軒一樣,在歷史上站起來,將一腔豪邁保存下來,千年以後,浩氣猶存。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2

積北宋兩三百年之動盪,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陣悸動;但想到辛棄疾,彷彿又看到了曙光。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從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個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確定了他的詞除了文學氣質之外還有一種特點。

當年,人民不滿於金的侵略,辛棄疾在22歲時也便拉起一支義軍,後與耿京義軍合併。他奉勸耿京南下歸宋並親自聯絡,不想這幾天又生變故,部將叛亂,耿京被殺,他擒叛將,押解至臨安正法並率萬餘人南下歸宋。不料世事難測,他南下歸宋之後,失去了快刀利劍,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為歷史留下悲壯的呼喊,遺憾的歎息和無奈的自嘲。

辛棄疾願為國棄疾,可當大權由一個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還有説話的機會?只有將諫言嚥下,將忠心深藏,登危樓,怒拍欄杆,痛拍欄杆,這時的他對朝廷仍抱有一絲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報國無望,只得哀歎: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户。

辛棄疾的詞,是在時代的運動裏,磨出來的。他時而被夾在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到一邊,被迫冷靜思考。正是寄予宋幾百年動盪,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3

也許這個故事你並生疏——一位老人,在一個山住了15年,與許多人一起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帶,3700畝林網。與風沙抗爭,雖已經81歲了,但他依然留在這裏,準備好了棺材,在付出心血的山裏等待死亡。

也許他沒有周總理的為人民服務,即使生病也在病牀上批改文件的令人感動,也沒有華羅庚在講台上與世人道別的隆重,有的只是在山溝中綠化便留在這綠色遍野的山溝中,等待死亡。他用這樣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

山溝裏的樹沒有白楊的挺拔,沒有街旁邊樹的公整如一,為城市增添魅力,而只是稍微傾斜,有的已被被雨水沖刷的七零八落,但他們所在的山坡上,已經形成了一層一層的梯形。老人説:“這些樹下有2米多的淤泥呀。”那些樹便像老人一般堅守自己的職責,付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老人從中年到老年,身體漸漸虛弱,拄着枴杖,每一天在自己的小院門口看着自己的成果,有時拿起自己快不能拿動的鋤頭與樹苗,一種下,澆水。誰能想到,就是這樣的堅守。15年做成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巨大任務。並還將自己的辛苦換來的錢全給大家,一冬天,便為村民一人買下了一個彩電。

山,綠色與微風相映成趣,滿山的翠綠,生機勃勃,老人已與這山融為一體。他的生命更已經轉化成了青山,永遠不老。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4

學過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後,我從詞的字裏行間中領悟詩人當時的那種壯志難酬的憤懣和對國家無限地熱愛和擁護之情。今天我又閲讀了樑衡的《把欄杆拍遍》一文,對辛棄疾這位誒大的詞人更增添了許多敬佩之意。

文中寫道:“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的`,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的確,辛的詞摻雜了太多的內心深處的情感和自己的抱負與胸襟,讓我們今日重讀他的文章時,仍會像作者一樣,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

作者寫出了辛棄疾的《破陣子》,那恢宏的氣勢和那其間流露出的愛國熱情,讓我們的心靈為之震撼。

作者寫道:“要是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它的一生大都在被拋棄的感歎與無奈中度過的。”“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歷史的風雲,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修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盪,如地殼內巖漿的滾動鼓脹,衝擊積聚。”

我們為辛棄疾而歎服,為他而痴狂,但我們更要堅信“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