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精選37篇)

來源:文萃谷 4.46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精選37篇)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1

很有幸聽了名師鄭英的講座,聽她娓娓道來,字裏行間都體現了她對教育的執着和熱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於是講座結束之後立即拜讀了《教育,向美而生》這本書,延續自己對大師膜拜和虔誠向大師“取經”之路。書中,鄭老師為廣大教育人呈現了一個個“教育,可以如此生動、有趣”的鮮活而深刻的案例,無不激勵着廣大教育人:向美,從修好這顆心開始,在細微處落地發芽,在自己革新中生長。感觸頗深是以下幾點:

一、注重自身修養和儀表

教師的特殊在於對學生有種長久而不着痕跡的薰陶和感染。而學生,是教師的精神後裔,教師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極大地影響着學生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鄭老師認為要想學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長,自己先要成為美善的典範。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氣質上的賞心”“靈魂上的高貴”作為她努力的目標。每天清晨換上一身知性套裝,淺淺淡粧出現在孩子們面前;班會課上會和孩子們一起聊服飾美、儀態美;設計手抄報、班級陣地時,會跟孩子一起聊審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設計,而不僅僅是簡單評價。在許多細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經常用儀式來表達內心的莊重和虔敬。經常會在學生活動時拍下精彩感人瞬間,在活動後詩意地再現重温,點亮學生心中的那盞燈;複習階段會在孩子的作業上畫上大大的愛心,讓孩子在上面鄭重寫下自己努力過程中的優勢品格,點燃孩子的熱情;會用和孩子一起約定他們喜歡的鼓勵方式,把獎勵變成更有意義的尊重與愛的表達;當她被感動時,我會真誠地向學生表達我的讚歎和敬佩等等,這樣把生活的庸常、細碎,注入有儀式感的教育情懷,原本平淡的.日子也會變得光彩熠熠。懷一半詩心,懷一半匠心,過着有品的生活,過着有趣的生活,過着有情的生活。

二、合理和科學的佈置教室

鄭英老師把教室佈置成名符其實的有詩意的地方,他認為向美而生就是從看得見的美開始的。淨化、美化、綠化、書香化是我對教室的佈置要求。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裝飾或展示品都應該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每換到一個新教室,她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重新規劃佈置教室。首先會帶領孩子清除教室所有無意義的物品和裝飾。然後會和學生一起規劃教室的各個文化區角:公告角、圖書角、勞動角、文化陣地角等。接下來會和學生一起清理衞生死角,巧妙修補遮蓋無法修補的角落。經過一番折騰,賞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懷的教室打造完畢。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進整潔有儀式感的教室時,會不自覺做出跟環境相匹配的行為,從而把整潔有序的習慣,轉化為自覺的行為美感。通過這樣在實踐中體驗做事的條理和方法,同樣會遷移到學習中,促進學生成長。

“樹從根上起,水自源頭來”教育本就是一條隨着時間逐漸延伸的路,每個人都可以是起點,但沒有人會成為終點,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當下,安在身處的教育環境,在壓力與前進中找回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初心,走出一條專屬自己的教育路。從鄭英老師的書中我們感受到了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那份美妙的師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護他們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讀到這本書,感謝鄭英老師,感謝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震撼,如此愉悦,如此獨特,如此有力量!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2

生活教育讀後感:生活教育的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在實施陶行知思想的時候,重要的是與當前教育改革結合起來,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規律,以更好地為教育發展服務。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我從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三個方面來認識生活教育理論在教育改革中的現實意義。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毛澤東同志稱陶行知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為大眾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願。他的生活教育是大眾教育。他説:“少爺小姐有的是錢,大可以為讀書而讀書,這叫做小眾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眾教育”,為生活的教育。陸一定曾將陶行知為人民解放、為民族解放、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稱為是“為人民服務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論十分明確,他的小先生制,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觀正是其教育目的論的明證。也同時是川大附小的“平民教育”的理論基礎。

教育為人民、為民族,這其實也不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基石。《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義務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礎教育的任務是“提高民族的素質”,“提高國民素質”。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的學校教育中,每個學生、每個教育對象都無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説的:“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素質教育的要義”

一、面向全體,“搞素質教育首先要有一個普及教育”,“要淡化選拔意識”,“要做一個園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種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錄取率、得獎數……的做法和思想,既與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大相徑庭,也與陶行知教育思想風馬牛不相及。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內容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看來,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內容博大無比,是動態的,因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開展的教育是有利於受教育者的終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裏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他的“社會即學校”學説,更是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這與我們解決當前教育中教育內容的過時陳舊、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不切合學生思想認識、不能很好地為學生的將來生活服務的現象是很有啟發的。

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儘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了,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瞭解生活,瞭解學生生活現狀、瞭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實施素質教育,小而言之,為學生的終身受益負責,為學生的將來負責;大而言之,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負責、為中華為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陶行知作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學方法論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學方法是靈活的,根據“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做”的內容特點及教的規律、學的規律來決定。

陶行知極其重視實踐,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號而改“知行”之名為“行知”。在教育方法論上,他特別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解決了長期糾纏於中國教育史的“勞心”和“勞力”的問題。他説:“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事事在勞力勞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並由此得出學習方法的論斷:運用知識,“積極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這件事做好,如何運用書本,如何運用別人的經驗,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這件事和別事相互影響。”柳斌同志説:“只有讓學生主動發展,人才會有多樣性,如果都是機械被動地發展,那將來都是一個模子。”提倡的是特別。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稱為“裹頭巾”,提出“創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繼續創造。”號召人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在具體教學中,“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質教育講的也是特別、創造,一切陳腐的、機械的、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是錯誤的、有害的,必須堅決抵制。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從社會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國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是豐富而博大的,因此我們進行教育教學理論探索,要緊依生活的母親,進行生活的教育。師德教育讀後感:我含着淚水又一次看完《因持守而美麗一記全身救人的“英雄教師”殷雪梅》這個案例。她的事蹟感動着我,不僅是因為她捨身救人,更重要的是因為她的一生代表着我們千千萬萬的普普通通的在崗教師。在05年3月31日壯烈的舉動之前,殷雪梅就是我們千萬國小教師中平凡的一員,是一位執教29年的平凡、樸實、善良的普通教師。29年來,都沒有什麼特別光輝的大事,更沒有英雄式的豪言壯語。她知道,人民羣眾把子女送到學校,就是把美好的希望寄託給了學校,寄託給了教師。“教師的責任就是把學生教育好、保護好、培養好”。她對待學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她尊重、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她勇於創新,不斷進取,把交給她的任何班級帶好;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主席曾經説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得的是一輩子做好事。29年的教育生涯,腳踏實地的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不正是我們教師的職業本質特點嗎!也是我們教師職業行為規範基本要求。我們在崗一天,就該綁緊這弦。教師,有多多少少這樣的教師在這教育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奉獻着自己的一生。車禍是偶然的,教師的愛和責任是真切的,在危急關頭,教師的捨己救人是必然的。在危險來臨的時候,殷雪梅做到了,重慶市開縣教師羣體做到了,還有更多的教師也做到了。“一切為了學生,把愛獻給學生”,“學生的生命高於一切”,“老師在,學生在”,“在危險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因為我們是人民教師,我們有愛,我們有責任。殷雪梅用她的壯舉寫完了她一個人民教師的愛與責任。今日我們追隨她的魂。因為她的偉大是寓於平凡之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愛與責任是師德之魂。難怪賙濟先生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責任就辦不好教育,要把愛與責任的教育放在師德建設的首位。”讓我們全體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譜寫好合唱好每一曲教育曲子吧!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3

老師,今天你高興了嗎

楊倩初當老師不久,很慶幸的能和這羣剛剛進入國小的學生學在一起,玩在一起!他們在我的眼裏總是可愛的,一個一個眼神,一句話,甚至是一句話都給了不少的感動和快樂,讓我堅定了做老師的決心,朝着自己的夢想繼續前行。——題記

寒假裏,借看了《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看到中篇的時候,被一個標題叫做“控制好你的情緒”所震撼到。

曾幾何時,我作為一個班主任一個學科老師,在控制班級或者教學環節中,常常因為學生的不良行為而失態,不控制自己的情緒。

羅伯.懷特説過:“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這個拔釘子的寓意故事:有個孩子經常發脾氣,爸爸就告訴他,每次發完脾氣就往牆上釘一個釘子,後來當男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並開始慢慢的拔掉牆上的釘子時,爸爸指着牆上的釘告訴他:“你看,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別人的身體,然後拔出來,無論如何彌補,那傷口都會永遠存在!

作為老師,我忽略了自己情緒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記得又一次,我因為學生上課不積極舉手發言很生氣,我還這樣對班級裏的小朋友説:“你們能不能讓老師上一節開心的課啊?現在回想起來,那對學生一定造成了不少的心理困惑,還記得那天學生努力的認真的上了一節數學課,下課了還有學生走來在我耳邊悄悄的'説句“老師,今天你高興了嘛?”現在想起來,多麼的慚愧

所以當閲讀到這裏時:我真的想和年輕老師説;“我們應該努力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用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我們的學生和工作,而不能因為一些不良的情緒影響了自己的教學。然後每天樂觀的問問自己”老師,今天你開心了嘛?“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4

哲人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智者牽手。”《山東教育》就是我人生中遇見的智者,我們教學創新之路上的忠實、可靠、常新的朋友,在她的薰陶下,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而有意義!是它撥開了沉寂在我內心許久的那片烏雲,照亮了我並不寬闊的人生之路。

作為教師,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讀書,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沒有多少教學經驗,沒有多少教學技巧,沒有多少管理方法,書籍更成了我們的良師益友。不知從何起,便開始迷上《山東教育》。這本書對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及鮮活經驗的生動展示,讓我獲益良多,成為我工作中愛不釋手的同伴。

《山東教育》給我最大感受,對教育工作熱愛,對學生熱愛,而這種愛源與心正因為這種愛成就了輝煌,任何成功背後都需要艱辛付出,從該書中中我發現許多教師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優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我還特別喜歡《山東教育》中的教學板塊,它讓我這種教學新手快速在教學路上成長,讓我接受最新的教育理論,瞭解最新的教學方法,關注最新教學動態,學習課堂經驗等等。也讓我在備課、講課中有了學習的模板,建立起自己的教學模式。她開設的“教育版”和“教學版”“校園文化”專欄,包括中學、國小教育、教學論點,從語文到數學到各科教學,從備課的方法、課前的學生預習和隨機訓練、課堂的教學法運用、課後的實踐活動,更好地讓我們教師把教育新理念落在實處,落在一個個教學活動中,從而讓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她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啟發性強,實用性高,讓我讀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並能以此作為指導,展開活動,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山東教育》像一縷春風,給了我成長的力量和温暖的扶助。閲讀此刊,讓我獲益匪淺。每當我捧起《山東教育》這本刊物,一種親切之感油然而生。書中的一篇篇具有時代氣息的教學論文,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耐人尋味的校園文化,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進的路,為我指明瞭方向。

一、《山東教育報》讓我愛上閲讀。

很多時候我們都説沒有時間,不去讀書;都説買書費用大,也不方便,很少走進書店挑選;都説可以到網上看看,不需要讀書。可當我初次讀到《山東教育報》時,就被它深深吸引。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麼的精彩,每次閲讀,我都能從中學到許多。於是我愛上了閲讀,愛上了《山東教育報》。

二、《山東教育報》讓我更熱愛學生。

教師愛孩子,是一種信任,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激情。熱愛孩子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必須遵循的職業道德規範。

教師應該熱愛每一個孩子,包容所有孩子的一切差異和缺點,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不僅要愛懂事、聽話的孩子,更要對那些調皮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孩子多一份偏愛,他們更需要。從報紙中讀到班主任老師為孩子們的付出,令人感動。讀到了作為一線教師,他們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奇思妙想,令人敬佩。它使我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學生上還可以做得更好,還可以付出更多,給了我很大的動力。

三、《山東教育報》使我知道教育是個良心活。

平淡無奇的教育才會自然。該上學時就上學,不必披着星光進校門;該放學就放學,學生可以“忙趁東風放紙鳶”;該上什麼課就上什麼課,不能讓主課老師把音、美、體這些課給“抓走”了。真正的教育就應當在生活中,在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孩子的生活裏。老把目光盯着獎狀、獎盃的,最終都將跟良心活南轅北轍。不論開展什麼樣的活動,全員參與是最重要的。讓孩子們體會到參與過程中的快樂,雖然我們希望有好的結果,但重要的是孩子們享受了那個活動的過程。讓孩子在每一次的活動中都能有所收穫。孩子們的快樂成長比什麼都重要。

四、《山東教育報》讓我對生活更熱愛。

當人心變得浮躁,認為讀書是一種奢侈的行為時,我對《山東教育報》卻情有獨鍾,漸漸讀懂了它。這裏就像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除了瞭解教育信息,還有更多人文化的東西,它沒有讓眾多像我一樣熱愛讀書寄予厚望的讀者失望,更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在這裏,我們的專業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師的文學風采精彩紛呈,我看到了教師的成功與艱辛,體驗到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工作不再是一種養家餬口的需要,而是一種享受,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它是我內心的“定海神針”,有了它,我沒有再彷徨,生活有了樂趣,有了新的希望。每當在工作中遇到煩心事,解決不了的難題時,我都會把它拿出來,讀一讀上面的文章,內心就會平靜許多。感覺有那麼多的同行在和我一起努力,我的內心要重新燃起了希望。生活沒有一帆風順的,我們不能被自己打倒,享受生活、熱愛生活,我們可以讓自己更快樂。不知不覺中,《山東教育報》陪伴我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有它在身邊,我總覺得日子過得飛快,過得充實。每一次它都不會讓我失望。聞着它散發的清香總是可以讓我激情滿懷走向那三尺講台。有它,總是可以讓我信心十足在這最平凡而又最光榮的路上走下去。相信有它的陪伴,我一定會更出色!一定可以走得更遠更穩!

簡言之,同時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我覺得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並不是如“蜀道之難”。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積累經驗,長期地保持一顆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學生又將演出一幕怎樣的好戲?我今天又將看到孩子們的什麼新花樣?我自己又該為他們做些什麼事?處處為孩子們着想,在為學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時,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教師,我也希望與我的同仁共勉:在讀書中自己提高,走近學生,我們都將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5

這本書其中的教育理念很多都是針對家庭教育中的,但我認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很多地方都是有共同點的,所以就簡單的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粗淺的認識。

賞識教育不是表揚加鼓勵。是賞識孩子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孩子的行為;是賞識孩子的行為過程,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機;創造環境,以指明孩子發展方向;適當提醒,增強孩子的心理體驗,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賞識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種教育方法之一。書中有一段話,我覺得很好: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一生!農民希望莊稼快快成長的心情和家長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樣,但做法卻截然不同:莊稼長勢不好時,農民從未埋怨莊稼,相反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們孩子學習不行時,家長卻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責,很少反思自己的過錯!

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適當的賞識是一種正確的愛。賞識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質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為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發現並表揚,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相反的批評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弱點和短處——小題大作、無限誇張,使孩子自暴自棄,在“我是壞孩子”的意念中沉淪。不只是好孩子應該賞識,所有的孩子都需要。

這本書從那個很多和我們生活中相近的例子來解釋一個操作的方法,讓我的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就可以來解決和反思!這本書利用很多教學中的實例來告訴我們展開賞識教育的方法,下面就我在我們班的一點嘗試和大家分享!

一、嘗甜頭、找感覺

傳統的觀點認為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但實際的教學中,我發現,很多的孩子是先嚐到了成功的甜頭,才去努力!

例子:我們班“小蝸牛”

這是我們班一個漂亮的小姑娘,這個孩子動作非常慢,其他小朋友已經把三四個字寫好了,她第一個字還沒有完成!剛開始,我只是提醒,或者説是批評,“你是最慢的啦!動作要快啊!”一個月過後,我發現她的速度毫無起色!直到偶然的一次,她同桌寫的快,我順勢表揚了她,在這一天裏,她做任何作業都比之前要快速的多,每次完成後我都會給她星星獎勵等,一段時間後,有了明顯的進步!這就讓我想到,其實孩子的進步,不是先努力得來的,而是先嚐到成功的甜頭,再去努力的!

二、給面子給台階

為什麼現在逆反的孩子越來越多?為什麼家長、師生之間越來越難溝通?很多人可能都會説是,代溝!那代溝是怎樣來的呢?很多時候就是教師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沒有估計到孩子的尊嚴!其實,孩子也有很強烈的尊嚴感!比如:我們班的小揚同學。

他上課開小差,作業馬虎。有一次,被我在課堂上抓到後,我對他説:“你看,上學期你寫的字多好呀,這學期怎麼退步了?上課做小動作就能寫好字?”後來他媽媽和我談到,他回去和媽媽説,今天老師批評他了,他沒有難過,沒有失落,脱口而出的是:“差就差,反正都不好了,就這樣唄!”這讓我覺得很詫異,這個孩子説出這樣的話,很有可能是我在大家面前批評了他,讓他受傷了。之後我轉變了策略,給他台階下,説:“以前你能把字寫的那麼漂亮,相信你現在也可以!你看,這個字不就很漂亮嘛!”所以,我們也要時刻記住,也要顧及孩子的尊嚴!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6

從事教師行業來,《山東教育》走進我的生活,教育着我,啟迪着我。從中既學習了她教育管理類富有創意的經驗,又瞭解了教育改革的最新方向;既學習了對後進生幫扶的方法,又接受了教學設計的新理念。《山東教育》給我最大感受是:任何成功的教師都付出了很多艱辛,對教育工作熱愛,對學生熱愛,正因為這種愛成就了他們的輝煌。從該書中我讀到了許多值得我學習的榜樣,他們堅韌、好學、勤奮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將會影響我的一生!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在教學上有所成就 ,通過閲讀山東的教育報刊,諸多方法我體會如下:

首先,我們自身的專業素質要過得去,要給學生一杯水 ,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這桶水如果不更新它,可用含量就會大大降低,作為現代教師, 我們要想辦法去開鑿並擁有“一眼泉”,在平時的教學中 ,不單純追求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搞花架子 ,而應該從教學內容出發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深入學生,聽取他們的意見,那就會事半功倍。

其次,情感交流。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 ,在與學生談心時,通過觀察學生的.舉止言談,瞭解學生的特別特徵,多點鼓勵、少些責備,當學生有了進步時, 應予以肯定 、讚揚、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當學生犯錯誤時,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當學生遇到困難時 應該深入瞭解學生情況,幫助解決,從而使學生感到可以信任依賴我們老師。真誠地熱愛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

再次,經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拋棄那種反映出“師道尊嚴”,尊重、關心和愛護每個學生,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師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況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溝通思想,增進雙方的相互瞭解、相互信任,從而在平時的課堂中互相配合,教學相長。

在我們班,只要你在進步,有特長,有一顆熱愛班集體的心,人人都有獲獎的機會。獎勵有時是一個微笑,有時一個讚許的目光,有時是一句評語,有時只是一顆順手畫來的小星星。這些做法,都緣於《山東教育》對我的啟迪,她的教誨時時縈繞在我的耳邊,她教給了我如何奉獻與付出;教會了我如何管理;使我懂得了責任;她時刻激勵我培養創新的學生首先自己必須是創新的教師;她讓我感悟到“寬容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只有當我們真正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敞開心扉,獻出摯情,我們才能贏得學生真正的尊重”、“只有當我們用感情激發感情,積極靈碰撞心靈,用智慧啟迪智慧時,才能成為學生才智覺醒的過程”。

有人將學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顧不周就不會開出令人滿意花朵,如果對們多一些關愛與細心,就會開出又大又美的花朵來,教師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更有一顆愛心,和學生像朋友一樣,繼續着“教與學”獲得了桃李滿天下的碩果,我想作為教師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呢?

《山東教育》那一個個師生間相處的案例讓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積極會換來學生的進步 !

一期期刊讀完,掩卷而思,收穫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也多了一個請教的良師、交流的益友。思想需要付諸實踐,作為一名年青教師,懷揣着對孩子、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在《山東教育》的殿堂裏不斷的學習與汲取,將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堅持、一種追求。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7

教育是當今世界的一大關注的問題,現在的社會是知識的社會,是文化的時代。

我國的教育水平遠遠的低於許多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在我國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許多孩子連九年義務教育都無法享受到,更別説享受高等的教育。

回想現在的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接受着大學知識的潤育,現在擁有的這一切並不是全靠我自己創造的'更多的是源於我的父母,是他們給予我這一切,他們生活我養育我,把我撫養長大,撫養成人,還讓我享受着幸福快樂,不用我為自己的生活擔心,為自己的學費擔憂,我可以無憂無慮的學習。

所以當我擁有這一切時,我應該怎樣做呢?該安安心心的接受,該毫無顧慮的享用,不!

我認為不該怎樣做,父母所做的這一切,其實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我們能有一個好的前途,所以,身在學校的我不應該自私的享受着這一切的“美好”,應該更多的為父母考慮,儘量做到不讓他們的希望變成失望,所以我應該在學校裏好好學習,盡我所能做到學有所用,學成有識,不辜負他們的希望。我要好好的做到這一切,做一個有知識,有前途,有能力的好兒子!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8

康德曾將心中的道德法則和頭上的星空,也就是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並且堅定地認為道德法則高於自然法則。然而,現在部分領域道德失範的現象層出不窮,如何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進行道德教育滲透成為教學活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一問題,我也暗自苦惱,手足無措,但這一困惑在讀完《守望教育》一書以後消失殆盡。

劉鐵芳先生在《守望教育》一書中提到,要善於利用美德故事去喚醒學生的道德情感,他認為,知識和故事是教育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讓人們對宇宙和世界擁有清晰的認知,一個通過真情實感、跌宕起伏的人生機遇來撫慰聽眾。作者還提到,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應該下沉,而不是高懸於天際,教學內容應該根植於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重視美德故事的運用,以美德故事作為道德教育的切入點,讓學生在故事中感受“人對人的理解”。為此,教師應該先學會理解和尊重學生,在學生偶爾調皮犯錯的時候,不過於苛責,而是以包容的心態給予學生改正的機會,讓學生明白,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視和改正錯誤的決心,違反道德並非十惡不赦,違反道德卻不願重塑自身的道德觀念才無法被原諒。

就像劉鐵芳所説,美德故事不具備道學家“道德推理”的系統性和嚴密性,但是卻具有直接性,便於學生理解,更加貼近生活實際。美德故事常常採用敍事的手段,讓聽眾在優美的文筆中體驗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以規範化的倫理闡述要求學生被動遵守相關行為準則。如今,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教師要想擺脱道德教育的泥潭,在教學活動中進行道德教育的滲透,就應該讓道德教育走進日常生活,真正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而温馨感人的美德故事,就是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鑰匙。因為,無論是誰,可能會對以講道理為主要呈現方式的`規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卻無法對貼近實際生活的美德故事產生反感。美德故事之於學生,如同冬日的暖陽,給予學生心靈以陽光般的温暖,滋養學生心中的道德之花。

教育的本質是愛,愛存在於教育之中,教育之中也藴藏着愛,愛人育人並非是單純化的職業素養,更是教育中人道主義的要求。作為教師,應該始終保持良好的人道主義情懷,對學生具有無限的關愛之情。為此,教師可以將自身對學生的愛寄託在點滴故事當中,讓學生在閲讀美德故事的時候,去感知教師對自身的關愛,去體驗世界的絢麗多彩。而我也始終堅信,當學生感知理解愛時,學生也會將一份真誠的愛意反饋於我。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9

假期裏,我潛心研讀了朱永新的著作《新教育》一書,使我對新教育的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感受頗深。《新教育》不是一本枯燥的教育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用觸動心靈的哲理箴言給我們引領方向,指點迷津。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新教育對閲讀的重視,《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動之一是“營造書香校園”,倡導閲讀生活,朱永新老師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閲讀的水平,一個沒有閲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新教育就是通過師生共讀、親子閲讀等互動閲讀發掘孩子的潛力,發展孩子的特別。

在學校就要讀書,學校是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老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晨讀–午讀–暮省”,這一兒童學習方式是新教育探尋的重要成果之一。讓孩子們能在他們的童年和美好而永恆的經典相遇,讓這些經典為孩子們鋪展一個豐厚廣闊的智力背景,從而開啟美好的人生。讓閲讀成為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飯、睡覺、看電視一樣,進而推動書香校園的形成。

教育,就要積極去愛學生。朱老師在書中説;“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書,而在於他積極教了多少年書。”積極的前提是什麼?無非就是愛,愛這一職業,愛自己的崗位。正如書中所説的,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的教師。深得學生喜愛的教師,能放下教師的架子,走進學生心靈的教師。所以多點時間和學生交流,一定能讓學生真正認識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喜歡自己。

通過閲讀《新教育》,深刻體會到了新教育的教育理念。我將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以教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為指導,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10

與“新教育”的不解之緣源於學校開展的書香校園教師讀書活動,這段時間再次翻讀了這本書。當我細讀了這本《新教育》以後,對新教育實驗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也深深體會到這份情有獨鍾其實就是因為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發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第二,新教育的價值取向:“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

第三,四種精神:追求理想的執着精神;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

第四,五大理念: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強調特別發展,注重特色教育;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

第五,四大改變: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的科研範式。

第六,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

通過閲讀並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我體會到: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他説,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着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教師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

另外,朱永新教授認為,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人不同於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為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為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舞台,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台,成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反戰的.理想空間。

人的理想層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認為,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為自己設置一個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才能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和使命感,才能不斷進行自己挑戰,與理想堅守,以智慧的行動、堅韌的行動,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説的那樣,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

教育永遠沒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建構自己,在永不停步的發展中壯大自己,教育永遠是一個美麗的夢,是我們每個教育人擁有的夢,我將與新教育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尋教育之夢,讓自己與學生真正能夠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11

寒假裏我買了一本《愛的教育》這本書,裏面有一篇《費魯橋的血》裏面有一句非常打動人心句子,就是:“費魯橋看見那個短刀向外婆,費魯橋就趕快跑向外婆用自己的身子保護住了外婆,但那把短刀卻插進了,費魯橋的後背”。讀到這裏我的眼框濕潤了,我把這件事給媽説了.她也感動的留下了淚,這也太讓人感動了,雖然句子用簡單樸實的言詞,表現出了極為平凡的人物,沒有華麗的詞藻。

這個假期里亞米制諦吹摹棟的教育》讓我知道了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的思考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呢?愛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什麼使人您願放棄生命來挽救愛,來挽救親人之間的愛。帶看這個問題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

我知道了愛,能讓心中的恨化為勇氣。它使你微笑面對生活;它是還魂草讓罪人新生;它是慈愛的母親喚浪子回頭;它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

它是我們人人不可缺少的東西,有了它就有了一切。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12

近期翻閲了張文質先生的《慢教育》。我細細地品味着慢教育的每一個實例,我深深地感到每一個實例都在向我傳遞一個看似平常卻藴含深意的教育哲理。

教育是慢的藝術。張文質先生這樣闡述:知識的獲得是一個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人的成長更是曲折、艱難。有時候我們簡直沒有辦法使一個人學得更多、學得更好,也沒有辦法讓他迅速形成所謂良好的習慣。教育其實就是一種互相尋視、發現的過程。教師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耐心、敏感、剋制、清醒,同時要有樂觀的態度,積極恰當的臨場智慧。

教育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是教育的大忌。正如德國哲人所言: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生命活力與精神靈魂的教育需要耐心、寬容、細心……

以“慢”的心態對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成長的快樂,慢慢地等待長大,何嘗不是一種睿智,一種氣度?在“慢”的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保持充分的從容和寬容,慢慢地等待孩子的思考與幼稚,慢慢地感受孩子的挫折與成長。老師要擁有足夠的童心與細心,慢慢地聽孩子講故事談理想。同時要學會真誠的欣賞與體驗,慢慢地表揚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慢慢地和孩子一起品味純真的快樂童年。

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範。

我很欣賞書中的這段話:“要把教育當作一件事來做,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盡力去做,而且從具體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從今天起,在教學中,我會“慢一點,再慢一點,放慢欣賞的腳步;等一等,再等一等,等到遲來的花開。”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13

“老師,這是什麼?”

“飛機。”

老師很自然地回答。或許,我們平時都是這樣回答孩子們的提問的。

但現在我是這樣回答的。

“老師,這是什麼?”

“飛機。一架飛機。你看是什麼顏色的?”

“白色。”

“像什麼?”

“像小鳥。”

“它會怎麼樣?”

“飛機會飛。”

“你真棒!你看到了什麼?”

“你看到了……”

“不,是‘我’。”

“我看到了一架白色的飛機,像小鳥一樣會飛。”

每次,我和孩子們聊天時,總能説上這麼一段長長的話。當孩子們有發現時,我想盡辦法讓他們去觀察他們所發現的東西,設計一個又一個“陷阱”讓他們去鑽,來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我的這種教育方式的改變是受了美國教育家安妮恩格爾哈德和謝麗爾沙利文的《玩教育》的啟發。在《玩教育》中,作者探討了學前期孩子的發展歷程和需要,設計了一些具體的教育活動方案,幫助我們把孩子的學習變成好玩的、有趣的活動。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都很清楚,孩子天生就有一種學習的願望,在生活中常常會主動的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年齡越小,問題越多。因為孩子很熱切地想觀察和發現他周圍的世界,懷着一顆好奇新,他會興奮地探究生活中出現的每一個事物——小到泥土裏的小螞蟻,大到天空中的一切。隨着身心的不斷髮展成熟,他們在自己的玩耍中找到了歡樂。在幼兒園裏,我們也要讓孩子感到快樂,在快樂的同時,進行學習。也可以這麼説,當孩子玩的時候,就是他在學習。現在我們都很提倡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提倡歸提倡,做起來終是難的。因為玩耍和學習只有在適宜的條件下才會合而為一,它需要適宜的環境。

通讀全書,我覺得建立最適合的`有利於幼兒茁壯成長地環境有四步:

首先是“愛的種子”,也就是我們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要有一種對孩子心靈的理解的心。在教育孩子前要做好準備:給予所教育的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一切東西。有了這種準備,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就近了,會覺得這些孩子就是我自己的孩子。

第二步要做的是“撒播愛的種子”。為孩子們創設家的環境,設計各種適合他們的遊戲活動,在活動中包含某一方面的學習內容。學習的內容要多方面,這樣可以促進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第三步要開始“培育小苗苗”,在全遊戲化的活動中讓孩子全面發展。

在付出辛勤的教育後,最後可以“欣賞花朵”,對孩子進行發展的評價和身心需要的調查。

《玩教育》不僅給我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多新的思路,使我的教育漸漸地充滿智慧,又開闊了我的視野,讓我從孩子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很多。以前我從來不喜歡各種小動物,但在孩子們要我摸一摸小兔子開始,我漸漸接受了這些原來在我眼裏有些可怕的動物們,是孩子們讓我學會了去試一試。我覺得我很幸運,因為與《玩教育》相遇,使我懂得把自己的愛進行撒播,要讓我的孩子們有更多的吵鬧聲、玩耍聲和笑聲,也使我與他們的父母交上了朋友,把“愛”的教育從幼兒園延伸到每一個家庭裏,我分享着每一個家庭教育孩子的喜怒哀樂,我的生活變的更豐富、更充實、更有意義,也讓我願意花更多、更有效地時間給我的孩子們!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14

哲人康德曾説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説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iamcotent分割線

每當讀一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談,拓展了思維,提供了方法,指點了迷津,在共鳴中不知不覺地提升了自己。在讀了劉鐵芳《守望教育》這本論著後,有幾分的`激動,因為自己的一些謎團在讀完了這本書後也日漸明朗。讀了這本論著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與反思。

一、學生在學校受到的是“訓練”還是“教育”。

我對本書中關於“升學”的一元教育論述印象比較深刻。我曾經在高中教過兩年的語文,高中就拼一點,學生的分數,學生的練習滿天飛,國中也是這樣,“升學”的一元教育價值取向往往會將孩子置於“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訓練”。還好我們國小階段沒有把分數看得那麼重,注重的是學生各種習慣的養成。但是我覺得在我們的課堂上,訓練的成分還是比較多。文本只是一個載體,上面承載着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思維的創新,文化的傳遞,我們需要的是立足於文本,走出文本,培養學生的能力,思維與素質。對於語文這門學科來説,知識的訓練是必須的,但我們不要把知識點的訓練作為我們教學的歸宿。

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鑰匙。

本書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着示範性的作用,學生去明白一個道理,很多時候,説教遠遠不如給孩子講一個故事,一個故事也許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能一個故事孩子聽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並且正確地去做,而並不需要我們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們都願意聽故事,並且聽故事對孩子們好處多多。比如説我給孩子講的一些故事,一遇到類似的問題,好多孩子會一起説出這個故事的名字。這就説明這個故事已經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學生形成“悦讀”的習慣,真正會讀書。

《守望教育》第二輯中強調了閲讀的重要性。閲讀見證着一個人的精神成長,閲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樣讓“閲讀”變成“悦讀”,這讓我想起了一本書《悦讀是怎樣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徑,這裏面有一套比較好的閲讀方法。具體方法如下:在學生剛開始課外閲讀時,“放任自由”是比較合適的辦法,天文地理、神話傳説、卡通笑話,全憑學生喜歡,當學生逐漸覺得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和生命的需要時,老υ偈實備萍鮃恍┍冉鮮屎蝦⒆釉畝戀氖榭⑻岢齠潦橐螅取胺擰焙蟆笆鍘保醚桓鍪視善冢欣嘌⒆擁腦畝列巳ぁR虼耍詒Vた甕庠畝潦康幕∩希慘Vて湓畝戀摹爸柿俊薄T誑甕庠畝戀鈉鴆澆錐危蟛荒芴摺5牽孀拍曇兜納擼鑰甕庠畝戀囊蟊匭朐諡柿可蝦蜕疃壬舷鹿Ψ潁傅佳Щ嵴嬲腦畝痢

四、還給孩子童真童趣。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那時侯讀書生活比較單純。簡簡單單的幾本教材,沒有任何別的讀物、輔導材料,早上來上課,午後輕輕鬆鬆回家,作業儘管有一些,也還有課文的背誦任務,但感覺好象都能比較輕鬆地應付得過來。不僅如此,愉快經歷還有兩個重要由來,一是經常有夥伴自由玩耍,一是與自然隨意地接觸。”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幾個銅錢,幾根雞毛和一小段麥管用線一紮便紮成了一個雞毛毽子;一個瓦片,地上畫幾個方格子,就是我們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裏的草垛,各種杆秸多成了我們躲貓貓的快樂場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可謂天壤之別,學生知識訓練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學生的生存狀態卻不容樂觀,在陽光體育課上,如果我們能夠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動,孩子們可能會是更快樂。

總之,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要抱有這樣一個胸懷,不是教好某些優秀的學生,教好一個班的學生,教好幾屆學生,而是從“人”這個概念出發,為每個孩子的終身發展考慮,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我們的目的應該是讓每個孩子具備頑強的生存能力,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就讓我們帶着這個任務開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iamcotent分割線

通過劉鐵芳教授發表的學術論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誠的學者。在兩次學術年會上見過他,樸素中有一種睿智,謙和中有一種堅持。

劉鐵芳,生長在一個貧困的鄉村,國小就讀的學校是用泥土築起來的,師範三年畢業後到鄉村教書,幾年後進入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為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從這一簡歷中可以看出,他無疑是一個“愛學之人”。在《守望教育》一書他説道:“我所夢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書櫥之中做一個純粹一些的問學之人,與此同時,又能時刻把心靈的觸角伸向人間社會的冷暖,不忘記自己作為普通個體的良知與社會一員的責任。”

所謂“做一個純粹一些的問學之人”,依筆者之見,就是對教育的複雜性保持一種敬畏,同時對教育的應然狀態懷有一種詩意的期待和浪漫懷想;所謂“不忘記自己作為普通個體的良知與社會一員的責任”,就是以敬畏和詩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並憑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憑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態。

有人説,教育的複雜性超出了人類的想象,在這一點上,只有愛情和幸福之類的話題可以與之媲美。面對紛繁複雜的教育巨系統,任何一個人都處在“無知”的境地,我們所應做的就是“保持我們自身理智的清醒,對我們的已知保持一份謙遜,對我們的未知抱有一種敬畏,對我們探索未知的意願,擁有一份理性的剋制,不至於出現一種理性的自負”。

我們的理性不是萬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遠沒有我們想的那樣簡單。然而,現實中總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現,甚至在教育領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過學,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對教育問題指手劃腳。劉教授在書中指出了這種“理性的自負”的根源:“什麼都説,什麼都敢説,什麼都宣稱能説清楚,把教育的世界變成一個毫無迷魅的世界,對於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這其中隱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術主義傾向。”

“技術主義”,就是要尋求“規律”,追求“模式”。當下,“按教育規律辦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時髦”用語,總認為教育存在着一種能提示育人本質的確定的“規律”,只要找到了規律,按照規律的操作程序去執行,就會收到預期的效果。於是,教育領域也有了“造星運動”,名校辦學模式和名師教案成為模仿和學習的重點,不少老師就此成了“熟練操作工”,執行着專家、大綱、教參、教科書、名師的旨意,而自己的思想卻在教育世界中缺席。這就是“理性的自負”的代價。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論道、對教育侃侃而談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觀點之前,我們可以先仔細品味一下劉鐵芳教授這段話:“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論、方案、謀略説得天花亂墜者,皆不可信;凡動輒稱“學習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動輒宣稱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奧義説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發展説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教育是富有詩意和理想的事業,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有一種教育情懷,有一種“烏托邦”情結,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勒出一種“絕對”的“好教育”。也許,這種“好教育”永遠不可能實現,但如果連理想都沒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復一日地耗費生命。

“絕對”的“好教育”在哪裏?劉教授提出:“從柏拉圖到杜威,從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現實總是現實,總是匱乏的事實……但我們相信它們‘在’,‘恆在’,在我們堅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業之所以富有詩意,就在於它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個靈魂推動另一個靈魂”的過程,是“一個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個人的體會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們要時時追問: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是好的教育?我們究竟為什麼教?……否則,教育就毫無詩意可言,只能成為一種謀生的工具,學生就成為“工作的對象”。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15

讀生命教育後,讀罷之後方恍然大悟,原來我所理解的生命教育是多麼的狹隘,視野有多窄,目光有多淺。“生命誠可貴”這是人最基本的認識,活在這個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樂,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過的一切坎坷,甜與苦、歡與悲、希望、憧憬。人間所有的一切都源於生命的存在。沒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標是為了讓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義。

沒有辦法的是“在應試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義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失落了,成為塑造單向度的人的工藝流程”。這就是我們目前的教育現象“各掃門前雪”。國小不為國中負責,國中不為高中負責,高中不為大學負責,大學不為社會負責。各個階段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都不為人的一生負責。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於:捍衞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

強調生命教育是培植學生的生命情懷。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確認、接納和喜愛,只有對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對整個生命世界的肯定,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必須要提高到這個高度。可以説,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線。教育者對生命的遺忘是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學了生命的教育讓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對生命教育的論述,其中兩個觀點讓我大受益處。

一是生命教育反對一切以犧牲個體生命為代價而去換取所謂的“大業”。一句話讓我猛然驚醒,忽然想起了從小到大那種“捨生取義”的價值觀。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為人民,總之是為了一切遠離自己生活的“虛幻的共同體”而獻身的教育。不是説這些不對,而是説這些口號教育不適合兒童和未成年人。以上這些觀點和信念應該是在人生命價值的自己確認之後才能產生的人生觀,不可以越俎代庖,跨過生命情懷而直接把生命與這些捆綁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受教育者明確是應該為“某個客體”而犧牲,還是為自己的“生命價值”而犧牲,這可是一個實質性的區別。

二是道德是社會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兒童是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這樣一句話,以前一直很糊塗,現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對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問題,孩子是正在培養道德的過程,而並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説孩子,就連大人們還在不斷地提煉,修養自己,更何況是他們呢?孩子的行為是不能用道德來評價的,這一點讓我大受啟發。

生命教育包羅萬象,如果要真正開展起來,也絕非易事,這需要整個教育體系都得認識到位。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16

愛,好比一個環,把一顆顆心聯繫在一起。我一口氣讀完了。

這本書中記錄着一個意大利國小生每天所過的生活和接觸的人,發生了許多平凡而動人的故事,描寫了他們對祖國和人民,對老師和同學的'深厚、真摯的愛——這裏面的每一個故事都不誇張離奇,可卻生動引人。

讀完這本書後,我沉浸在愛的海洋中,從中我領悟到了:再壞再可怕的人也會被融化的,遇到可憐的人,應當伸出援助之手,愛能挽救一切,愛是黑暗中的一束陽光,是寒冷中的一支火把,只要你願意付出,得到的就是驚人的回報。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刻體會到了愛是什麼。雖然我們離開那個年代很久遠了,但愛的品質不會離我們而去。愛是偉大的,愛是無私的,我想以安利柯為榜樣,做一個善良正義、勤勞孝順、勇敢愛國的人。我深深的感受到:只有懂得愛,才能做一個有品德的好人!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17

玫瑰芬芳—讀《玫瑰與教育》有感

柳林中心校第八國小—李茜

西方有一條格言:“懷着愛心吃菜,勝過懷着恨吃牛肉。”當一個人心中盛滿陽光、充滿愛的時候,她一定是快樂幸福的,她眼中的一切都將是美的,這樣的人都是那善良之人、寬容之人,也最懂得感恩。

感恩的玫瑰在他人的眼裏是最豔最美的,——清華大學附屬國小副校長、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標兵竇桂梅老師就是一朵懂得感恩的玫瑰。

她在給培養了自己十六年的吉林市第一實驗國小的信中這樣寫到:“一實驗啊,是您培養了我,創造了我。當我站在新的起點時,有您的祝福;當我失意時,有您的鼓勵;當我成功時,有您的鞭策??您的寬容和期待,會讓我在新的`環境中以最佳的狀態展現自己??”字裏行間飽含着她對一實驗的依戀與感激。難怪一實驗的校長看了後激動不已。生活工作在集體當中,個人的成功永遠離不開“集體”力量的幫助,如果個人身在集體卻想拋開集體而獨自獲取成功,那將是很難的事。每一個在集體中獲得成功的個人,都不該忘記“集體”的功勞,否則,他的成功只能是暫時的,等待他的將是末路的開始。

竇桂梅在成功後沒有忘記培養了她十六年的原學校,而且對她充滿了感恩。這是難能可貴和令人欽佩的。她不僅感恩原學校,更感恩清華附小,感恩家人、朋友,感恩幫助過和接受過自己幫助的每一個人。有人説:“你越對生命中發生的事情知道感恩,你生命中的幸福就會越來越多。”是的,感恩,讓竇桂梅收穫了更多的成功與喜悦,她的路走得也更遠更穩。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學會感恩就要養豪氣而不失霸氣,揚正氣而不是邪氣,養大氣而不是邪氣。對待教育事業,對待自己的學生,不僅僅有愛,還有一顆慈悲的感恩的心。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多少地經歷的挫折與痛苦,不要抱怨,不要放棄,懷着一顆感恩的心默默做着自己該做的一切,我們的生命也會因感恩而更加美麗。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18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作品,全文以小孩子的日記方式記錄了三年級的主人公安利柯所見所聞的'感人故事,每一篇的篇幅雖然不長,但是都是感人的故事。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這個世界上的愛有很多種,愛情,親情,友情。但我認為小孩子的愛是最純真也是最感人的。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在一個學年十個月裏記載的日記。這本書吸引人的地方,並不在於它多高的文學價值,而在於那平凡細膩中體現出來的親子情,師生情,朋友情。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全文以一個愛字貫穿始終,這不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

這本書感人的故事有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爸爸看護着》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鄉下少年去看望爸爸卻陰差陽錯認錯了爸爸,但在這個年輕人知道真相後還好心的照料這個爸爸,直到這個老人家去世。故事太感人了,年輕人的愛心真偉大。

這本書我喜歡的是卡隆,他善解人意,還樂於助人,充滿智慧和正義感。我覺得孩子們應該像他學習,以他為榜樣。如果孩子從小就知道愛別人愛自己,給予和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圖回報,別人幫助我們時常懷感恩之心,孩子就會因富有愛心而善良,世界因充滿愛心而美好。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19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校組織開展了學習《教師職業道德》相關內容活動。通過學習,我充分認識到了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性。結合這次學習,我閲讀了孫浦遠的《美麗的教育》一書,在此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讀完《美麗的教育》,我不禁想起這樣一句話,“守住一份童真會年輕一生,堅定一份信念會執著一生,銘記一本好書,記住一個美麗的名字——孫蒲遠,記住了一個令我為之震憾的美麗句子:“我覺得我頭頂上的陽光最燦爛,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在《美麗的教育》中,孫老師通過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案例向我們展現着愛的力量。字裏行間,散發出快樂和幸福的氣息。孫老師,是一個真正把學生裝在心裏的人。

1、尊重,愛的起點。如何尊重學生,孫老師在這本書裏教了不少方法。如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愛好的做法,與學生的溝通、向自己的學生學習、抓教育契機的技巧等。在教學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事情:“傾聽”學生的訴説、讓一年級學生愛上學、讓孩子渴望與老師親近、注意學生的心理健康,給孩子“台階”、“寬容學生”、重視自身的“以身作則”等,都是我們做老師的平常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在看待孩子的“淘氣”這一方面,更使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作家冰心説:“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卓立校長也説過:“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但是做老師的通常都不喜歡淘氣的孩子,特別是上課淘氣的孩子,請看書中的那句話:淘氣是孩子的“權利”,也是他們的“專利”。你不可能限制他,你要從他的淘氣中搜尋到他身上閃光的地方,把它看作是“寶”,並讓孩子自己和同學們也認識到這是寶,是有創造性的表現。那麼我們就不會嫌棄和害怕他的淘氣,而是用欣賞的眼光來對待他的淘氣,來認可與尊重孩子的淘氣。這時,我們的工作就會變得主動和輕鬆起來,甚至還可以從中得到很大的樂趣。這一席話對我的啟迪很深。細細想來,在我們所教的歷屆學生中,這樣的學生並不少見。但是很多時候,看到不斷製造意外的的孩子,厭煩、畏難的情緒總會爬上心頭。當然,我們也常在工作中品嚐到教育好一些孩子的喜悦。如果我們能完全把自己的愛浸透到孩子們的骨子裏,一定會收穫更多快樂吧!

2、寬容,也能成就美。在體會着孫老師的工作方式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孫老師有一顆寬容的心。因為她深愛着學生,所以她能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在孫老師的心目中,孩子就是孩子,是可以犯錯誤的,是可以被原諒的。即便孩子犯了很大的錯誤,令人十分氣憤,老師最好也不要聲嘶力竭、暴跳如雷,這頭的話,做過頭的事。有失教師的尊嚴,破壞了教師的形象。有一次,學校要舉行百詞測驗,班裏有幾個學生錯字總是不少,孫老師就留下他們,沒有批評和指責,而是耐心地幫助他們分析默寫出錯的原因,並鼓勵學生一定能學好。結果,幾個孩子回去不但自覺地改了錯字,還進行了認真的複習。在百詞競賽中,全班學生總才錯了9個字,平均99.8分。在這件事中,孫老師用他的寬容打動了孩子們自尊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從內心深處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產生了要刻苦努力的強烈願望。反思自己在教育學生的時候,總是以一種挑剔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總關注學生的缺點和錯誤。甚至常常氣急敗壞、聲色俱歷:“你昨天才向我保證,今天怎麼又犯了,還是教家長來吧!”不能容許學生的反覆。再看看孫老師,她的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是從心靈深處對孩子的理解和關愛。她在把學生當作人來教育,所以孫老師的學生都願意在老師身邊和老師親近。我從中體會到若真想成為學生的良師,就必須讓學生從心裏去接受你。而讓學生接受你,在有些事情的處理上就要向孫老師那樣放下老師高高在上的姿態,真心對待學生,學會寬容,學會理解。

3、生命與童心相約的快樂。從教43年的孫老師,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但是,她樸實依舊,天真依舊,美麗依舊。她總是説,“我是一個班主任。班主任這個工作最適合我,和孩子的交往可以淨化靈魂,完善自己,不斷進取,永葆青春的活力,我甚至覺得在這個崗位上最能體現我的人生價值”。也常聽人這樣説,長時間教低年級的老師不但越來越年輕,而且連説話時的語氣、表情,都覺得跟孩子似的。每每聽人説起,總是開心一笑。這不正是因為受到孩子傳染的緣故嗎?你想,誰又能説,孩子不是我們最珍貴的寶藏呢?正如孫老師在後記中寫的“學生的進步是我最大的幸福。當我看到膽子小的孩子變得開朗了,攻擊性強的孩子變得文質彬彬了,不愛學習的孩子知道主動寫作業了,情感淡漠的孩子變熱情了……都會從內心產生由衷的喜悦。”老師愛學生,學生感到幸福,老師也會感到幸福;同樣,老師也得到了學生最真摯的愛。這就是所有班主任的幸福,這樣的教育也是最為美麗的教育。

總之,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必須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在行動上提高自己的責任心,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人,崇高的師德塑造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真正擔當起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20

最近讀了幾篇有關教師素養的文章:《以人為本師德觀的本質》、《讀書:教師職業的起碼底線》、《矛盾與為難—談教師素質》感受頗深。在商品經濟浪潮下物慾橫流的世界中教師往往會感到價值天平的失衡而教育是一個國家的興衰之本全國1100萬教師教師支撐着國家的命運許多家庭的命運因此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着一個民族的興亡。

那麼在新的時代如何提高教師素質呢?

首先應具備以素質教育觀為核心的觀念素質這是教師的靈魂。“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我們談素質教育是要求教師要從人的角度去看待學生。而一個人的能力有十種即語言、數理邏輯、運動、空間認知、音樂、自然、自省、人際交往、生存、靈性與價值(思想)。我們平常意義上的優秀生只是前兩種能力比較發達罷了。我們在長期的教學中以此為衡量的依據勢必會扼殺一大批學生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應當不斷的學習認識到素質教育的真正含義從人性的角度去考慮你會發現調皮的學生是未來的畫家、運動員、音樂家、哲學家……

其次應具備以獻身精神為主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我説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説教師只要精神不要物質奉獻並不等於毫不索取。我所講的犧牲精神是指不為金錢、權利所動能夠安於清貧、踏踏實實地做一名教師。附詩一首與大家共勉“人不重我我自重我看教師最光榮。若非教師費心血你我才學盡是空。”

第三應具備以精通教育科學為主的科學文化素質。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除了熟練掌握本學科的知識之外還應當對教育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網絡技術有一定的瞭解和實際應用能力可以説想做好“今天”的教師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四應具備以創新能力為主的能力素質。《七一講話》中明確提到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的培養這説明對學生這兩種能力的培養已經是教師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我們設想一下一個毫無創新精神的教師又如何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呢?我們在教學中應當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大膽發問敢於懷疑敢於標新立異。

我只是從個人認識的角度談教師素質的培養隨着時代的發展對於教師素質的要求會相應變化。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和舉動才行。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21

每天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有時,我們因孩子的懂事而欣慰;有時,我們因孩子的調皮而苦惱……我該如何更好地去教育他們,和他們共同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周弘的《賞識教育》讓我找到了工作的核心,那就是愛。周弘通過賞識教育讓雙耳失聰的女兒婷婷堅強快樂地成長,成為中國第一位聾啞大學生。這是一個教育的奇蹟,然而在這位父親的眼裏他只是做了一件他應該做的,他的賞識教育是每位家長和老師都使用過,無意中又遺忘的.教育,是讓家長和老師撿回寶藏,迴歸到教孩子學説話學走路心態的教育,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方法,更是使孩子舒展心靈,盡展潛能的教育。

我想任何成功的教育都離不開周弘老師的《賞識教育》,我反覆地讀着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故事,讓他們逐漸滲入我的心靈,在工作中能潛移默化地影響我。

在對班上每一個特殊的情況,我要告訴孩子們的是:孩子,在老師的眼裏,沒有差生,只有差異,你們都是生命的奇蹟。真高興能聽到蔡崇澤媽媽説孩子這幾個月都沒發過脾氣了,真高興能見到李如雲能開心地和大家相處了。

三個月過去了,我們從陌生到熟悉與瞭解,感受着孩子們的快樂與悲傷,我們的心在一點點靠近,我知道是賞識教育讓我和孩子們友好平等地溝通。

“賞識是温柔的提醒,堅定的懲罰。”這是周弘老師倡導的賞識教育。換一種眼光,換一種心情看孩子,我發現他們既幼稚又成熟,既調皮又可愛。於是我將自己工作的角色定位為嚴慈相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對於每一項常規訓練就應該狠狠地抓,讓學生養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讓他們牢記“學就學個踏實,玩就玩個痛快”,正確處理學與玩的關係。孩子們明白了老師喜歡的是愛學會玩,不斷追求進步的學生,他們都希望成為老師眼裏的好學生。

“只問播種,不問收穫,像春風吹過大地,永不回頭。”是周弘老師教育女兒的態度。有時,氣急敗壞的我們也會困惑為什麼我的辛苦白費了,你還是沒有進步?靜靜品味這句話,發現原來是自己太心急了,是呀,不要期望孩子一下子就長很高,那樣肯定沒有基礎,就像竹子是一節一節長高的,它長了一節又一節,我們要等孩子一節一節地往上長。永遠別和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肯定他,鼓勵他。讓我們像欣賞嬰兒説話一樣,欣賞孩子在各方面的點滴進步,在欣賞中教育,在教育中欣賞。

從事我熱愛着的教育工作,我是幸福的。仰望星空,成為教育屆的一顆新星將是我奮鬥的目標,現在我應該做的是腳踏實地。不是誰生來就會做老師、家長,教育的確是一門藝術,這需要不斷付出,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為孩子的成長喝彩。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22

閒暇在賀老爸老媽領着兒子在動物園玩時,老爸看着外孫提醒我説,孩子得賞識,不能打罵,給孩子樹立信心,你們小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

不久翻出好久之前一的一本書《賞識教育》,賞識教育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模式,但已經過時了。看這本書的出版年代,初版是2000年,聯繫當時的社會環境,正是對教育重新開始重視的時候,幾千年的封建教育,導致了中國普遍的家長制風格,而這本書卻提出對孩子要捧而不是壓,鼓勵孩子,樹立孩子的自信,讓孩子喜歡上學習,由興趣引發成績的不斷提高,儘量地博覽羣書,開闊自己的眼界。多看書,就能多瞭解情況,掌握更多的信息,瞭解最新的教育動向,不會鼠目寸光,眼光只放在自家孩子身上。正面、反面的`都瞭解一下,孰優孰劣,比一比就知道,或者説各有千秋,那麼我就取精棄粕。每個孩子都是個體,沒有一種教育方法適合所有的孩子,在不斷的摸索中,提煉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這才是目的。緊跟潮流,才能跟自己的孩子有共同語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動向,首先你得跟孩子交流,孩子願意把心裏話告訴你。而要交流,那麼首先你們得有共同語言。所以做家長的也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緊跟時代的潮流,看看最近在流行什麼,俗話説,一年一個代溝,等代溝真形成了,要消除就比較難了。小孩子中間潮流動向很快的,不要説你家孩子在熱議殭屍和巴拉巴拉小魔仙,你不但不知道這些東西為何物,還要跟他講什麼貓和老鼠這種小兒科的(當然在一代人心中這是經典,但在另一代人心中卻未必如此),他對你説的我看興趣不會很大。或者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一下問題,玩一玩他玩的遊戲,或者你就會理解那些你認為“幼稚到極點”的遊戲,也有它吸引人的地方的。你理解了孩子理解的東西,那麼你們就有了共同語言了,你説的話在他身上才能有起效果的作用了。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23

老師教了我們很多人生哲理,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偉大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雕刻的大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大衞,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大衞。我們都是為了心中的那個大衞而奮鬥、而努力。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還未雕刻這個大衞的時候,在外人眼中這只是一塊很普通很普通的大理石,但是在雕刻家米開朗基羅眼中,這塊大理石中就藏着一個大衞。在雕刻大衞的途中需要什麼?對了,需要耐心、智慧和想象力。就是應為有了這些,我們心中的“大衞”才會出現,才會實現。這個“大衞”不分高貴貧賤,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敢想,那麼你就得敢做,你不試試怎麼知道能不能成功?

除了大衞,老師還教了我們很多學習的方法。比如學習累了的時候可以休息5-10分鐘,這樣既放鬆了自己,也不會讓我們討厭學習。你也可以做一個學習表,做這個的好處是今天你所要做的是都一目瞭然。老師還教我們了一種身體記單詞的方法。比如:耳朵上掛着一個咖啡,頭上頂着一個硬盤,鼻子夾了一個訂書機......除此之外,老師又教了我們一種方法。那就是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把今天一天所學習的東西都想一想過過腦子,不然昨天剛學的東西今天就忘了,那多不好啊。

老師還問:“我們學校的老師有沒有跟以前有什麼不同”。我們小聲的'回答:“不打人了...”老師又問:“那老師都怎麼改變你們了?”這時我們班的馬雲龍高調的舉起了手。於是老師讓他去前面説説老師改變了他什麼。馬雲龍在前面嘀咕了半天我一句也沒聽懂。後來只見他説:“老師讓我從倒數第一變成了...怎麼説呢。反正不是倒數第一了,我很感謝老師。”其實他現在的狀況那可是名列前茅啊,只不過謙虛了點。......

看了生命教育,我懂了許多道理。你的大衞是由你自己定的,旁人怎麼也掏不走。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24

假期,我讀了《生命教育》這本書,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有人會説,是聰明與智慧,有人會説,是家財萬貫,其實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

而在我們的生命中,有着特別的,豐富的情感。哭,笑?既然你有着與別人不一樣的感覺,那麼,就應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哭與笑不同。眼淚真的很奇怪,它會使人們擁有多種複雜的情緒,讓人們難以揣摩與分辨。幸福?痛苦?其實,眼淚也是一種幸福!哭泣不一定就是軟弱、無能、可憐的表現;微笑也不一定就是快樂、開心、幸福的標誌。自己的心境只有自己最清楚,別人再怎樣説,也不會代替自己。所以,不要掩飾我們的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難受就難受,開心就開心!流自己的淚,讓別人説去吧!

仔細想來,我已記不清自己有多久沒有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不該哭,不能哭,也不敢哭,為了種種理由,我最多讓眼淚在眼眶裏打幾轉,然後讓它們自然蒸發,我常問自己:“我還會哭嗎?”哭,究竟是不是壞事?哭是情緒宣泄的重要方式,但大人們卻總是説:哭,是無能的表現;哭,是心胸狹義的證明。考試考砸了,不能哭,要尋找失敗的原因,爭取下回考好;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能哭,生活不相信眼淚,只要努力,辦法總是會有的';和同學相處中受了委屈,不能哭,不是説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嗎?

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種心情嗎?既然高興時能笑,為什麼痛苦時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種率真,哭,也是一種享受。於是,我暗暗地告訴自己,想哭就哭吧!假如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轉。讓淚水衝去所有的憂傷,所有的委屈。那時,自己的心情一定能會重新明朗起來的。

書中也説到,流淚,其實也是一種特別的幸福,因為它宣泄了心中的不快,讓心靈重獲温暖。學會流淚!對自己,何必太過苛刻。讓自己或微笑,或流淚,隨心而動,那樣,我們會更加的成熟,快樂。

雨過天晴,天會更藍;淚水過後,心情會更舒暢。生命,就要活得與別人不同,要快樂,要滿足。

幸福的時候,我喜極而泣;傷心的時候,我淚流滿面。

生命,就要與眾不同,就要自由自在,就要活得精彩!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25

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狀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資料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就應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能夠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必須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但是他不會不明白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理解道德律令。”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就應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就應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持續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26

《守望教育》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著作。在書中,劉鐵芳教授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於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的教育?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是劉教授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惑。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了劉教授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劉教授更加關注中國小教育,熟悉中國小教育,對中國小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共有六輯,本書充分展現了在當今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我非常欣賞這一段話。是的,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不是教學改革的先鋒者和勇士,但是並不代表我不鋭意進取,我堅持每節課都做教學反思,不斷反思自己我班級教育管理,儘量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讓學校放心、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滿意。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到轉化後進生的問題,劉教授所説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説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啟示的。雖説在教學中教師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差生那樣,説實話,大部分教師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着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還提到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他強調知識和故事是教育中兩個並行的要素,一個讓我們獲得對世界與自己的認識,另一個則憑藉真實可感的世界來撫慰我們的生命。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感情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長,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願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閲讀,留給學生閲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作為教師,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不僅有利於我們教師的成長,而且有利於我們書香校園的建設。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吧。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27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初次看到這句話時,是在某個學校的宣傳條幅上,當時不甚瞭解其意。後來讀了朱永新的《新教育》這本書才知道它的出處,原來是朱永新教授在談新教育的時候特別強調的觀點。這句話應該是新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新教育的目的所在,更應該是新教育精神的最終追求。“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認為應該解讀為“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讓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先來講一個故事:1536年瑞士的鐘表大師塔·布克因反對羅馬教廷的刻板教規被捕入獄,入獄後就被安排做鐘錶,在那樣一個沒有歡樂和自由的環境中,無論獄方採用什麼高壓手段,他都無法做出日誤差低於1/10秒的鐘表,可是入獄前他在自己的作坊裏整天樂悠悠的,每天都能使鐘錶的日誤差低於1/100秒。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他後來越獄成功後總結為是當時的環境和自己的心境。

一個鐘錶師的創作尚且需要一個好的心情和合理的環境,那我們祖國花朵的學習與成長呢?

他們整天處在一個“唯分數是圖”的環境下,整天除了中規中矩的接受式學習,刻板式訓練,分數高,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讚揚,分數低,很可能得到的是所有人的白眼。這樣的一個環境,這樣的一種氛圍,這樣的一種心境,孩子們的心情能夠放鬆?禁錮和壓抑已經使孩子們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衝動,甚至會使他們在心理上覺得上學是一種負擔。更有甚者,就連該讓孩子們動起來的體育課上,由於安全問題的禁錮,孩子們連最起碼的“隨意奔跑”的權利都被剝奪了,何其可悲!

現在的許多孩子已經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嘗試成功的勇氣與感恩的情懷。是我們的教育所為折斷了孩子的翅膀,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讓孩子展翅飛翔?

歎其可悲的同時,多羨慕《窗邊的小豆豆》裏的主人公小豆豆和他每天都欣然嚮往的巴學園,在小豆豆的心裏,巴學園是個充滿神奇力量的地方,他在那裏可以哭,可以笑,可以不用為了闖禍而遭到批評,當然你得給自己闖的禍用自己的力量畫一個完美的句號。在那樣的環境和心情下,小豆豆覺得在這裏到處都能讓他學得開心快樂,讓他充滿鬥志,讓他懷着感恩的心和嘗試的勇氣。

多希望我有一根魔法棒,在空中這麼一畫,就能讓孩子們在小林宗作所創建的那樣的巴學園裏生活,讓我們的孩子在那樣的環境中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充滿激情與成就的學校生活。

二、讓教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有人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在這樣的光環下,我們的教師生活並沒有想象的那樣光輝燦爛,對有些人來説甚至成了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那麼,當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後顧無憂去辭職不幹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努力嘗試過一種幸福快樂的教育職業生活。快樂的心境是一切創作的源泉,當我們懷着快樂的心情工作時,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複、繁雜的工作就會變得豐富多彩,趣味無窮,這時候的工作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快樂的心情可以讓教師精力充沛,思維縝密,想象豐富。

以這樣的心態投入工作,投入課堂,投入孩子,怎麼會沒有成績,怎麼會沒有激情,怎麼會沒有奇蹟呢?

另外,我們的學校也要為我們的教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保駕護航,不要再用那種亙古不變的制度來壓抑教師的成長,應該建立起更人性化的精緻管理,讓我們教師的工作是“累並快樂着”。用快樂的心境,專業化的心態,端正的態度點亮每一個孩子童年路上前行時的每一盞燈。

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這是專家、學者提出的一種構想,我們的教育領導機構、學校、教師能緊貼這樣的旋律,在頂層設計,在制度構建,在氛圍營造等諸方面形成一種環境,唱響音符。這樣,專家、學者所倡導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觸手可及,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不會成為望梅止渴的一種奢望,搖籃裏的教育永遠也體會不到馳騁在草原上駿馬的風采!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28

對新教育第二節新教育學理基礎進行了閲讀。新教育的學理基礎分為:發展論,行動論,潛力論,特別論,崇高論,和諧論六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獨特的視角,讀完後,讓我感受頗深。

發展論: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在朱永新老師的發展論中,他把“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作為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我深表佩服。“教育”這個詞語,從人的角度來説,本身就包括老師、學生、家長。在這個要素中,其實是相互影響、相互成長的。我們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而且要關注教師,關注校長,關注父母,關注一切和教育相關的人,無論他是什麼生活狀態,什麼精神狀態。因為新教育覺得: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沒有父母的'發展也不可能有孩子的發展,俗話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行動論: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

新教育講到就教師教育行為的改變而言,“新教育實驗”主要是通過倡導教師撰寫教育日記、教育敍事、教學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隨筆等實現的。其中講到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質。談到反思,我應該好好自己反思一下,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管理班級中,我缺少的恰恰就是經常性的自己反思。

潛力論: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

相信相信的力量。剛畢業的時候,就有一位老師這樣告訴我,相信學生的潛力,只要你相信,他們就能做到。但是那時的我,不相信學生,課堂上不敢放手。一個知識點,講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學生不會;一個任務,強調了一次又一次,生怕學生玩不成。其實,老師們不僅不相信學生,也不相信自己,總覺得自己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特別論:強調特別發展,注重特色教育。

新教育崇尚特別,新教育崇尚特色。而我們平時所做的,很多時候從事的卻是規模生產,整齊劃一。很多時候,不知不覺中,我們不但不鼓勵特別,還扼殺特別,就愛幹槍打出頭鳥的事兒。先有特別,再追求特色,我覺得這個順序不能顛倒。

崇高論: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

新教育認為,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事業,是一項通過培養人,讓人類不斷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業。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實現的重要途徑就是閲讀,而且要閲讀經典。堅持閲讀吧!

和諧論: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

新教育説,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對學生的人生負責,人的一生有許多比考試更加重要的東西,一個人的幸福,取決於他的習慣、技能和生存,那我們就應該教給他們這些東西。當了十一年的老師,有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我教給學生的那些東西,到底有沒有用。

總結一句話,因為有夢,所以衝動;因為衝動,所以行動;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29

朱永新的《新教育》不是一本枯燥的教育理論,他用詩一樣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用觸動心靈的哲理箴言給我們引領方向、指點迷津。手不釋卷地讀完《新教育》

後,新教育的四大改變(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的科研模式)、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和每月一事都讓我深深地震撼,朱永新的新教育竟能把教育問題分析得如此透徹,方方面面考慮得如此完善,不是在實際的教育生活中不斷地分析、總結、歸納,怎會有如此精闢的結論?

除了這些指導性的實施模式給了我不止一次的震撼以外,《新教育》中很多語句也同樣精闢、凝練,每讀一遍,都會在我的意識裏產生強烈的震撼和共鳴,例如:教育就是對平庸的挑戰,對成功的跨越,永遠服務於今天,為明天做準備;一名教師如果沒有遠大的理想,就不會有超越性、創造性地成功;既然我們當了老師,與其痛苦承受,不如開心擁抱,與其平平庸庸地活,不如紮紮實實地幹;新教育的理念是讓教師、學生、學校、一起成長,讓孩子享受學習的快樂;一個人要獲得成功有兩個重要的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一是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學校教育就是要做好服務;不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去換取分數,不以不講科學地敬業去貽誤學生,不以唯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教師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心裏湧起一種愛的熱潮,只有持之以恆地把這場愛的'接力賽堅持到底的人,成功的大門才會敞開,他的教育才能走進孩子們的心靈;要無限相信教師和學生的潛力。

教育就是一種喚醒和激勵,當一個教師停止了撞擊,就意味着他對工作失去了熱情,對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只要我們學會欣賞,學會發現,就會有無數個學生找回自信,尋回他們的夢想。如果我們的老師都能學會欣賞,我們的教育就會改變模樣,學生們的心田就會充滿陽光……諸如此類的教育箴言數不勝數,如果我們一線的教師能將這些箴言牢記在心,並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認真實施,相信我們能喚起更多學生的學習熱情,相信我們龍源湖學校的教育事業會更加欣欣向榮!

朱永新的新教育對家庭教育也提出了很多地指導與期待,我對照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找出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忽略的方面,逐步地實施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更進一步感受到朱永新教育理念的系統化和完善性。我很慶幸我仔仔細細地閲讀了這本書,它讓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明白了很多道理,少走彎路。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30

今年,我閲讀了《新教育》前七章內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個事例:猶太人口1300多萬,占人類總人口的0.2%—0.3%。1901年—2001年共有6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猶太人(或者説猶太裔)有128位,佔獲獎總人數的19.84%。其中獲物理學獎的有39人,佔物理學獲獎總數的24%;化學獎獲獎者23人,佔16.8%;生理學和醫學獲獎者51人,佔29.1%;經濟學獎獲得者14人,佔36.84%;文學獎獲得者12人,佔13%;和平獎獲得者9人,佔10.98%。許多研究認為,猶太人的成就與他們嗜書如命、崇尚讀書息息相關。在猶太人家中,可以沒有高檔傢俱,但不能沒有書櫥書架。從這樣一個事例中,我們就不難理解曾經飽受苦難的猶太民族之所以能傳奇般地崛起,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謎底了。

説實話,我不太喜愛讀書。但讀書讓人明理,豐富人的內在積澱,使人的心靈變得高尚,卻都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那些特級教師,博覽羣書,講課過程中隨口都能適時適地、恰到好處地引經據典,為他們的課堂、演講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觀眾覺得聽他們演講是一種享受,絕沒有宂長的感覺;孩子們聽他們講課久久不願離去,進入情境了。作為這樣的老師,本身是一種幸福,生活在他們班上的孩子也是幸福的。這正驗證了朱教授在《新教育》中所倡導的:“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句話,説起來不難,但要想做到絕非三年五載的功夫。

今年,我有幸去聽了幾位特級教師的課,感觸甚多。其中劉老師在給我們作報告時提到,他希望我們中國的校長都能像《窗邊的'小豆豆》裏的小林宗作先生,那樣,再也不會有孩子怕上學了。我當時感到非常慚愧。這本書是我們學校的師生共讀課本,同年級的孩子身邊每人都有一本,但我竟然沒有讀過。所以,從蘇州回來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學生身邊借了《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並且一口氣把它讀完。之後我又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百條裙子》等。以前,我認為這些童書是給孩子們閲讀的,成人看了沒多大意思。但現在看來,我的想法錯了。真的,每讀一本書,都有不一樣的收穫。也許,學生愛讀書的興趣也就是這樣慢慢培養起來的吧!

《新教育》其中十大行動之一就是營造書香校園,讓教師和學生都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從而做一個自由而幸福的人。我們學校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生活在這樣一個校園裏,有這樣的環境和氛圍,想不讀書都難。

《新教育》這本書帶給我很多的思考,以上只是我就其中的一小點闡述了我的個人看法。今後我將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努力讓我和我的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31

教育永遠沒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建構自己,在永不停步的發展中壯大自己,教育永遠是一個美麗的夢,是我們每個教育人擁有的夢,我將與新教育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尋教育之夢,讓教師與學生真正能夠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其崇高建立於對每一顆稚嫩生命的呵護和關愛,對每一份生命尊嚴和質量的扶植,對每一顆純潔心靈的理解和尊重。當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時,許多學校的課桌有了,精神沒了,樓房高了思想矮了,純粹、人文、博愛、————這些教育的本真被滾滾紅塵淹沒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質,是應該被還原的教育夢想。

曾幾何時,年少的我懷揣着激情和夢想,從學生跳上講台去追尋自己的夢,也是從那一刻起,心中的教育夢想就像是被針輕輕的次過的氣球,再也無力膨脹,剩下的只是日益被磨滅的激情還有就是謀生的本能,對教育的人士也停留下來,失去了那股鑽研到底的勁頭,原來教育就是日復一日的重複抄寫與練習,原來心中的神聖地位也被考試蒙上了灰色,也曾深深的發問是什麼改變了教育?還是教育改變了什麼?

所幸的是在內心的希望並未完全破滅的時候新教育來了,感謝朱永新的新,感謝新教育的新,正是一個新字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曙光,是我自己找到了方向,正如新教育人所説的那樣,堅持上路,就會收穫奇蹟,就會遇到慶典。為了心中的.夢想,只要學生得到的更多一些,更全一些,更高一些,更美一些,我們不是也會笑得更燦爛一些嗎?又有誰會在意那慶典是否隆重呢?

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圓自己的教育之夢。

細讀了以後對新教育實驗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發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其基本思想是:

朱永新教授認為,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人不同於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為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為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舞台,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台,成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反戰的理想空間。人的理想層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認為,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為自己設置一個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才能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和使命感,才能不斷進行自己挑戰,與理想堅守,以智慧的行動、堅韌的行動,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説的那樣,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32

愛的教育裏到處都體現了最温暖的愛。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萬里尋母記》講述了馬爾可的媽媽為了讓家裏償還債務,遠渡重洋,孤身一人來到了阿根廷共和國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富人家去做女傭,後來與家人失去了聯繫。馬克爾和爸爸十分擔心,13歲的馬爾可,不顧去美洲的危險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尋找母親的請求。於是,馬可爾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途中,他歷盡了各種艱難險阻,他吃的苦頭比任何人都多,嚐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憑藉着馬可爾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們的幫助,終於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識的奄奄一息的媽媽。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在醫生的幫助下,馬可爾和媽媽終於重逢了……

掩卷沉思,馬爾克是這樣的愛媽媽,為了媽媽,他甚至不顧一切危險,遠渡重洋,從熱那亞來到阿根廷共和國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並且每當他來到母親曾經住過的地方,見不到母親時,心是多麼難受,但他並沒有放棄,依舊沒有拋開母親,真令我感動。

讀了這篇故事,我深受啟發:馬克爾多麼愛媽媽,我們一定要馬克爾一樣考出優異的成績給爸爸媽媽看,長大後回報爸爸媽媽,回報社會,我的'媽媽和爸爸一直在內蒙古打工,他們賺錢是為了讓我們上學。爸爸媽媽只有放寒假的時候,才會回來,每當他們回來的時候我會好好孝敬他們。當然,我有時會犯錯,每當母親打罵我的時候,我對媽媽的尊敬頓時無影無蹤,回想起來真不應該。

讓我們深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讓我們攜手,一起乘上愛的小舟。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33

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之一,誰的家中都有許許多多的書。在書的海洋中,有數不勝數的好書。在我看過的書中,愛的教育這本書就算一本好書。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寫的,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個學期中所記的日記,以及每月一次老師所講的關於意大利少年的故事。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好強心”這篇日記。這篇日記講了一個駝背孩子那格,在一次體育課上,大家都在“爬稈”這個項目上取得了及格以上的成績,那格的母親因兒子駝背而向體育老師説明,那格身體不便,不宜爬稈,而那格不願讓別人看不起自己,毅然向高達5米的`豎杆發起衝擊,最終,他沒有靠別人的幫助,奮力地爬上了豎杆,取得了優秀的好成績。然而,在他下杆時竟然暈倒了,這是因為他的好強心給了他力量,使他爬上了杆頂,但因他體格弱小,實在堅持不住,才會導致他累暈在杆上,我被他執著、堅持不懈的精神而感動,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不論幹什麼事情一定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愛的教育這本書中還有許多像這個故事一樣感人的事情,有機會的話你一定要好好看看呀!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34

《我們怎樣教育孩子》是好久好久以前學校發的一本書,當時順手放在了辦公桌裏,一直沒有再翻出來。這學期無意間翻出來,就順便看了看,結果就被裏面那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和撥出問題看實質的質樸的語言吸引了。

《我們怎樣教育孩子》是張廣利校長結合他在學校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對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思考的文字呈現。其“社會即學校,家庭即學校,父母即教師”的觀點,是我伴隨着教育工作年限的增長,感觸越來越深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基礎,學校和家庭應形成合力,共同承擔起培育孩子的責任,為孩子的一生髮展負責。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談舉止、處世態度、生活方式及對每一件事、每一個問題的看法都會對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在孩子的心中打下烙印。“在孩子幼小的.心田裏該播種些什麼”使我更加清晰的知道:讓孩子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合作、學會共處、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比學習書本的知識更重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裏,該播種些什麼,教育孩子從小該崇尚什麼,反對什麼,珍惜什麼,愛護什麼……是值得我們做父母和老師應該注意和深思的問題。

“一心渴望偉大,追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影;甘於平淡,認真做好每一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是汪中求先生説過的一句話。我想,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體會到: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們不要期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多麼偉大,關鍵是要關注孩子成長的當下,讓孩子在平凡的生活和學習中成長,從小事做起,從腳踏實地地做事中體驗成功,從平凡的經歷中發現偉大,成就孩子真實而豐碩的人生。

一篇一篇細細品讀下,再與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所做的一切相對比,發現自己對孩子的某些教育行為是不恰當的。或許,我們早就知道,或許,我們才發現,但這需要我們改變。“要想改變孩子,首先應該改變自己”。這是一句非常簡單好記的話,但做起來卻相當困難。就像教我們家的小姑娘識字,發現就是簡單的“東南西北”這四個字,她在學習時卻東張西望,一遍一遍記不住,在那裏胡猜。大怒,訓斥一頓之後,孩子一邊哭,一邊嚇得往大人懷裏鑽,還得一邊繼續胡猜。或許,冷靜之後想一想,讓孩子休息一下,等她能精力集中時再來認,效果一定比邊哭邊學習的效果要好。但當時盛怒之下,知道是錯的,卻還在和孩子,也和自己較着那個勁。

掌握孩子成長的規律,做個智慧的父母和老師,我想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追求的。為此,我們都要努力呀!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35

讀了於漪老師的《教育魅力》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太多的感動,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藝術,需要我去追逐,去領會,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項修煉都讓我受到啟發和深思,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學和教育工作中的細節,讀罷此書,我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還有那麼多的地方做得不夠好。每個修煉都可以成為我今後教育教學工作的指領。在這裏我要介紹自己體會最深的五點:

一、教師要注意自身形象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傳: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務: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紀的教師形象應該富有時代的朝氣。這種朝氣,集中體現了當代教師應該更懂得美、追求美、體現美。講究外在的美、儀表的美、風度美的教師對學生有着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學生的喜愛。整潔、得體、典雅、美觀的着裝,也是完成教育任務的需要。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為“審美的客體”,通過自己形象的示範,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作為教師本身就是美的傳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和諧統一,是當代教師自己形象塑造應該追求的理想目標。

二、教師每天要反思一下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善於思考必定受益無窮。因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癥結,使僵化的思維方式疏通,變得清晰,構建新的思維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養成了善於思考的習慣。可關鍵是平時該怎樣做?這裏的意見為我指明瞭方向:要持續不斷、讀思結合、以寫促思、系統性。

三、教師語言要有親和力

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要使語言具有親和力,就要注意平時言談要和藹可親如春風化雨細細密密潤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課堂上和學生進行知識和思想的交流,語言要自然親切,熱情明快,做到活潑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澀;對學生的提問、輔導解答要不厭其煩;課下可以融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進行無拘無束的交談。

學生學習上有失誤或做了錯事也能夠循循善誘給予正確指導。學生生活中有苦惱或痛苦,教師要給予關愛,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話語,也會讓學生心中燃起暖暖的愛意。

四、教師要與家長常溝通

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複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與家長聯繫,這是每一個教師經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時候才聯繫,而且多半是作業不交或者出了什麼事故的時候才聯繫,所以,許多家長都條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師的電話。

本書就提出很好的建議:教師應該在休息的時候,打兩三個電話,與家長閒聊一會兒,瞭解一下學生在家的表現,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家長對老師有些什麼要求和建議等。平時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可以預防很多事故的發生,比“亡羊補牢”般的事後談話效果更好。

五、教師在教學中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同的教師在課堂上會演繹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儘管有規定的教材和相應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卻沒有固定的台詞,課堂教學給予了教師充分的空間,可以自由馳騁,自由探索。從書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求自己:設計獨樹一幟的特別化教學思路、尋求與眾不同的特別化教學藝術、塑造別具一格的特別化教學風格、展現略高一籌的特別化教學品位。

人們都説: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

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什麼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學生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見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髮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又能給予學生怎樣的環境呢?這不禁讓我感覺到身上的責任重大。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讀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河流。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36

“教育應該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於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的結果。”這名話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腦海。

國小生,年紀小非常調皮,當我看到了這句話後,我每次走進教室的時候,總是面帶微笑。我不希望他們的童年,他們的國小生活因為成績方面的問題而糾纏在不快樂中,這對於我的教學無一點益處。只有讓他們感到學習是快樂而有趣的.,他們才會喜歡我,喜歡我所教授的,聽我的教誨,這就是我的教育哲學。

要以興趣來為求知引路,瞭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因為興趣和滿足能夠給他們帶來快樂。而其實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對某些對象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一旦他們發生興趣時,也就是教育的好時機”。

斯賓塞認為,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首先自己就要做個快樂的教育者,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時教育孩子,否則很容易把這種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不要在孩子情緒低落或者剛剛鬧之後開始教育或強迫他學什麼,這樣常常會根據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誤以為孩子天賦太差;努力去營造快樂、鼓勵的氣氛,讓孩子有實現感和成就感;努力做一個樂觀、快樂的人。一個快樂的人,看孩子的時候,更多的是看到他的優點,而一個不快樂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點;同時,教育者必須做一些教育的準備,要鑽研,要機智,要忍耐;目光短淺、缺乏同情、感情易怒,是很難教育好孩子的。

我們提倡“快樂教育”,就是要用愉快的教育環境、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去激活學生的求知慾,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享受,得到滿足,並在享受學習的快樂中逐漸學會做人、學會求知。

真正有效的“快樂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觀念。僅僅在教學手段、方法上“快樂起來”,遠遠不夠。還應在觀念上予以更新,教師素質也需提高,還應把握好快樂的尺度。

我認為教育是一項充滿快樂而漫長的事業,需要一點耐心和同情心。你和我,都選擇了教育這一項事業,只因既教書,又育人,就讓我們在這條充滿快樂而漫長的事業道路上,去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地努力實踐着!

我學習、我進步;我工作,我快樂,快樂是人一生的追求,作為教師,快樂教育孕育快樂人生,要珍惜這個讓你能夠每天又忙又累的職位,學會“累中求樂”,忙併快樂着。

快樂是人一生的追求,作為學生,快樂教育塑造快樂人生,作為教師,快樂教育孕育快樂人生!孩子在快樂的學習環境下對人生的啟迪是很關鍵的,就讓我們和家長、社會一起行動起來,加倍關注我們的學生,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也讓我們快樂的工作吧!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篇37

過去的教育,被單純地理解為傳授學生知識就行,而對學生的思想不予重視或沒有好的對策,一味地説教。現在的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須為社會發展服務,過去的應試教育己跟不上時代潮流了,我們需要對教育進行改。那麼究竟在學生思想教育上作為一線的老師們應該怎麼做呢?

前幾天有幸看了《快樂教育法》這本書,我覺得受益匪淺,這實在是本好書,讀着讀着自己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彷彿豁然開朗了,也更有信心了,更加覺得教育是一種充滿趣味的事業。以後,再遇到學生不良行為也從容應對了。

我們發現通常老師在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時,往往會採取用權力、壓力和懲罰來控制學生,使學生暫時性地服從,或感到氣餒,乾脆放棄對學生的希望,其實這樣做,並不能真正地改變學生,相反,他以後會變本加厲,那麼該怎麼做呢?我們可以試着改變自己對學生的態度,如果教育得法,相信絕大多數所謂行為不良的孩子是可以改變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地對待學生,做一個民主的教師,給學生一個民主式的學習環境。關於如何做一個這民主的教師,給學生一個民主式的'學習環境。關於如何做一個這樣的老師,具體如何應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書上作了很具體的説明。

在這裏,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第一就是本書建議我們對學生應多鼓勵不宜對學生表揚和批評。鼓勵和表揚是有本質區別的。表揚只獎勵個人,容易使孩子只注意他自己,而孩子由此得到的滿足感或成就感是很少的。鼓勵激發孩子努力,並使孩子把注意力集中於加入團體的能力,使他認識到自己的內在潛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表揚認可的是行動者,而鼓勵認的是行為本身。第二是對付教育行為不良的學生有一個很好的器,那就是自己是團體中的一員,融入其中,那麼再發揮團體中其他成員的影響,就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這麼一個充滿團結友受,合作的環境中,不適宜讓學生之間有競爭,至少越少越好,競爭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我們應該學習這本書所闡述的原理,把它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屆時,我們將會是個更快樂、更健康、更隨和的教師。孩子們將會更加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熱愛我們,明天將會更美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