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8.38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浮生六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浮生六記》讀後感
《浮生六記》讀後感1

《浮生六記》我相信淳樸恬適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説“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宇宙間美麗的東西。在我翻閲重讀這本小冊之時,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這安樂的問題——讀了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然而我自信這種説法不至於是溢美。想讀這書的,必有能辨別的罷。以上這兩段話是俞平伯和林語堂對此書寫的精彩書評,覺得説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讀此書有從書中的感觸到,過度教養的影響,不只是教養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現代父母對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顧與教導,正面回饋卻似乎不如預期,究竟教養出了什麼問題?過度的保護、指導與關愛,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教養問題,更是影響整體發展的社會問題,值得反思與警惕。我們都忘了,我們該養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養的目標,應該是養出一個心智、情感、能力都與年齡並進相襯的成年人。本書以此為中心思想,希望幫助父母平撫擔憂與恐懼,先放下亟欲為孩子鋪設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緒,而以更穩健的心態、更明智的愛,創造真實永續的教養效果。

在教養孩子之前,父母請先照顧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書打破一般教養思維,除了指陳過度教養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案,更聚焦於父母的心理建設與自我關照,懇切提醒父母別為了教養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當你能好好生活、工作與愛人,孩子就會以你的身影為榜樣,找到自己實踐成功、創造幸福的方法。

《浮生六記》讀後感2

小景入畫,大景入神。看着卷二,我想到的是,開卷就將自己擺到與自然生靈同等的位置的沈先生,若能與寫出《昆蟲記》的法布爾先生會面,必定是相談甚歡。對自然,兩位先生都抱着極大的熱忱和耐心,尤其體現在觀察上——卧於草叢,久久目視,聚精會神,事無鉅細必不漏掉。想來能做到這樣的人一定是保持着永遠的童心的,在他們的眼裏,小如螞蟻蛤蟆都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體魄,縱使是如長得傾斜的植株抑或是尚未變成蝴蝶的毛毛蟲那般醜物,也有美的一面。眼光與視角的不同,決定的不只是站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能從這個世界獲得的快樂有多少。這也是為什麼兩位先生都屬於“苦”中作樂的那類人吧。正如沈復先生提筆:“小景入畫,大景入神”。無論何種風景,總有值得觀賞的那一面,也總值得去紀念,無論用的是哪種方式,無論保存下來又是以何種形式。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先生的世界,可能沒有多麼盛大的美,但是可以肯定,美必然是不勝收的。

不只是單單描摹自然事物,先生還將它們與亭台樓閣綜觀,頗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趣處——走勢多變,虛實相生,綠意盎然,賞得出峯迴路轉柳暗花明的妙義。居於此中,人生也算得圓滿吧。

此處,我想到了前些年遊覽蘇州園林的場景,於先生所言一對照,着實精妙貼切,只可惜當時只顧着看那些建築盆景,卻沒有思考過建築與自然之間的深層關係,更沒有達到先生夫婦為的一盆景唏噓落淚的境地,實在慚愧,還有學習的地方太多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3

如果你是芸娘,你會喜歡沈復麼?如果你是沈復,你會喜歡芸娘麼?

這只是假設,我們無從得知。芸娘是不幸的,年華正好的時候死去,她又是幸運的,畢竟,不是每個文人的妻子能得到丈夫如此的尊重,沈復的確算不上很優秀,但是,能如此念着自己妻子的人,應該也沒有幾個吧

生活並不總是美好的,但是,他們能從容面對這些生活的不幸,這是我們所缺失的,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既然事情發生了,我們能做的只有從容面對,我們改不了那些事實。

沈復相對芸娘來説,是朋友,朋友,表弟,他是可愛的,可作為男人,他還不夠格,他心理還沒有成熟,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他還沒有學會為他們這個小家打算,更多的是大家,可是,他弟弟卻不這麼想,兩面三刀的逼迫,只念兄弟情深;為公公納妾,豈是兒子兒媳應該做的?他也讓芸娘去,芸孃的痛苦,他視而不見,可以説是聖父般的人物,可惜芸娘跟着他貧困潦倒,芸娘重病無錢醫治,賣掉女兒做童養媳,兒子做學徒未及成人而亡。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性格會決定他怎麼想,怎麼做,旁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會認為理所當然的。不知道,如果再來一次,沈復是否會有所長進,對於沈復,芸娘更多的是愛情還是親情?女人,是不是隻有對自己好一點,不追求所謂的賢良淑德的名聲才好?

《浮生六記》讀後感4

《浮生六記》的取名,源於李白的詩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其中寄寓了作者對人生的體悟和感慨。從內容來看,全書涵蓋六個章節: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道,較為完整地記錄了作者一生的經歷。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境界,深為後世文人所推崇,流傳至今,已成經典。

沈復十八歲娶舅女陳芸為妻。芸娘,既是前四章的核心人物,也是全書的靈魂主線。林語堂先生説:“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芸娘在沈復眼中是“形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芸娘本人既能寫出“秋輕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也能與沈復談論詩書,賞月飲酒,更有無比的心路。她女扮男裝去看廟會,僱餛飩攤子為丈夫賞花温酒,主動為丈夫謀妾,實在是聰穎活潑的一位女子。是娶芸娘為妻乃沈復之幸,同時,託沈復之筆,如今我們才能知曉有芸娘這麼一位才女。

婚後,沈復和芸娘雖生活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飢寒交迫,但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他們舉案齊眉,吟詩,作畫,郊遊,聚友,烹餚,興趣昂然,意興飛逸。他們相愛甚篤,始至不渝,不落世俗,耳鬢廝磨二十三年。遺憾的是因受封建禮儀家教之害,倆人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芸娘死後,沈復“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浮生六記》所記所敍,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沈復和芸孃的愛情並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但我為他們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細微的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

《浮生六記》讀後感5

有幸在朋友的介紹下,近期看完沈復的《浮生六記》,所記述的內容雖稍顯日常繁雜,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讀來如清風拂面,意氣盎然。

書中記錄着沈復一生經歷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書中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彷彿置身於舊世其間,體味着人生百態。沈復的心裏始終懷念着自己的妻子,人雖已逝,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卻長久世間。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沒有人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無論是疾病,還是失去親人,這些並不是不可能,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

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過於淺薄的理解,我應該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後行,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處境都應思慮再三。困難和挫折破壞了生活的樂趣,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克服困難,也要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賦多少閒情。有多少繁花似錦,便要有多少承擔滿眼凋零的勇氣。

《浮生六記》讀後感6

做個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過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記實際上主要描寫的是生活的遊歷,是自傳體散文,而作者將自己遊歷的.所見所聞分享給了大家,但其實存稿並不完整。

沈復之所以成為我們熟知的“沈復”,不僅僅依賴於他自身的才華、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還歸功於他的妻子芸。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此段描述已足見芸的魅力。

在那個時代,芸不僅能打理好家裏的事務,還能做女紅養家、自學識字,陪沈復賞花賞月、吟詩作對,把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潑,感性風雅而不失緘默沉靜,難怪林語堂先生説她是“中國文學裏最可愛的一個女人”。反倒是沈復,半生遊學,卻一直碌碌無功,甚至多次意氣用事陷家庭於困境,始終未能給芸穩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歲的芸終在深深的遺憾中客死他鄉。

沈復遇到芸,是幸運;芸遇到沈復,是幸運,也是不幸。他們相遇,是中國文學的幸運。

《浮生六記》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是“閒情記趣”,原來日子真的可以過成詩,而這首詩真的可以和錢沒多大關係,實為驚豔。

真遺憾,我喜歡畫畫卻不會畫畫,真想作一本插畫版的《浮生六記》,把沈復和芸的才情意趣都畫下來。

《浮生六記》讀後感7

“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題記

芸,這位擁有了許多美好品質的女人,為何最後落到如此下場——“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初看只覺是因血疾,而後想到血疾並非平白無故。之前有許多引子,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悲劇。

血疾始因弟亡母喪,悲痛過甚。而最大的引子並非憨園,而是姚姬。

在古代的封建禮數中,一夫可納多妾,而妻乃父母指定。被強迫結在一起的並非愛情與親情,而是兩個人苦苦糾纏的一生,彼此間何來“信任”可談。沈父也想納妄,因為他與沈母並無家人間的温暖;沈母又不信任芸,認為她在信中亂寫。陳芸呢,她只想當一個好媳婦,不想破壞沈家的表面和諧,把過錯歸結於自己,最後支撐不住而崩塌。

這是一個家庭嗎?互相猜疑、不信任,他們只是被許多的上一代,用一雙籠罩世界的黑色大手關起來的毫無關係的人,在黑色的猜疑中互相折磨着對方。讓他們大打出手的,只是因為姚姬這個可憐的引子。她將黑暗中埋藏的封建禮教引出,撕破了血淋淋的手,手中填充的棉花密密麻麻寫滿了“表面和諧”與“封建禮教”。

憨園負芸,倒也是個引子。只是若沒有沈家父母趕芸出門,何來“憨園負芸”、“阿雙逃矣”。哪怕芸為情深之人,血疾也不會匆匆奪命。

她的後半生在“好媳婦”與“封建禮教”中被撞得崩潰。

姚姬,只是封建禮教的引子。而陳芸,只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

《浮生六記》讀後感8

去年遊大足石刻,良多景不雅觀不雅觀我都已忘懷,可是唯獨對其間一個字記憶猶新。該字為上中下構造,上面一個寶蓋頭,中心一個“弗”字,下面一個“林”字。導遊講解這個字道出了一小我餬口幸福的三大要素,寶蓋頭代表着財產,“弗”是佛心,“林”指好的餬口情形。一個幸福人應該有必定的物質根本,豐盛的精神餬口和一個美好的餬口情形,細想之後,我深覺得然。

一小我的幸福如斯,一對夫妻、一個家庭的幸福更是如斯。《浮生六記》中沈氏夫妻琴瑟和鳴二十年有餘,雖志趣相投、舉案齊眉,但其間餬口貧寒困難、流離失所,甚至難覺得繼、骨血分手、妻子早逝,現實了局為這一對令人欽羨的夫妻蒙上了悲劇色彩。

沈復《坎坷記愁》一篇中自述人生坎坷都是從何而來的呢?往往是本身作孽得了報應罷了,而我並非如斯:多激情,重容許,爽氣爽直不羈,成效轉成了扳連。阿誰既按時代,既定的人和事,我們已無法評説,只可憐了芸這個聰穎會意的女子在本身病重之時還得為一家人的生計操勞,末了因趕製繡品嘔心瀝血而逝。

最好的愛情是相知,沈氏夫妻是幸福的,這幸福源自志趣相投、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貧賤夫妻百事哀,沈氏夫妻是不幸的,這不幸源自物質根本的匱乏。

不外,這世上又有幾人能擁有完滿的人生。

《浮生六記》讀後感9

《浮生六記》的作者是沈復,他生平簡單通俗,沒享受過榮華富貴,也沒有風雲大事,出生在幕僚家庭,會畫畫,能以此餬口。他周邊是簡簡單單幾個家人,為着柴米油鹽而奔波。具有文藝情懷的他,也會泛舟煙湖,吟詩作畫,並且好在嬌妻芸也是個文藝女青年,能懂良人的情懷,也能唱和,雖然餬口在貧困傍邊,卻也沉醉在夸姣的激情和藝術世界裏。

“事如春夢了無痕”,沈復説逝去的年光,若不以筆墨記實下來,便了無蹤跡,不免不免孤負彼蒼的厚愛。於是他用密意的筆調寫下這通俗餬口中的點點滴滴。與其説《浮生六記》是自傳散文,不如説是沈復寫給妻子芸孃的一封絕美情書。與其説它是一封絕美情書,不如説是一部悽美的愛情小説。

沈復棄世後半個世紀,有個叫楊引傳的文人,在姑蘇的一個書攤上,隨手翻閲了一本破破爛爛的書,不看不曉得,一看嚇一跳:天吶!這書太雅不雅觀不雅觀啦,幾乎不能自休。作者是誰?沈三白?此人是何方神聖?楊引傳在姑蘇城裏四處探詢,成效就像在探詢一個火星人似的,沒人曉得他,沒人注意他。獨一能確定的信息是:作者已經棄世半個世紀!

不能讓這麼雅不雅觀不雅觀的文字永久藏匿下去,楊引傳決然抉擇出書此書,光緒三年,也就是1877年,他把這部《浮生六記》刊佈出來了。現實證明楊引傳的目光沒有錯,書一出現,立馬引來粉絲無數,一時辰市道上脱銷,洛陽紙貴。

《浮生六記》讀後感10

《童趣》節選自沈復的《浮生六記·閒情記趣》,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間人,雖然出身於“衣冠之家”,讀過幾年書,卻終生未進學中舉,主要職業是習幕、經商。然而其人靈秀聰悟,於人於事皆重於感情。寫作本文時作者已46歲。

《浮生六記》前四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為沈復所作,沒有爭議;尚缺《中山(指琉球)記歷》《養生記道》二卷,一般認為“筆墨滯重”,視為偽作。

從現存的四記和後二記的標題可知全書主要有兩大內容:

1、參與社會生活的艱辛,家庭生活,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由於作者受封建禮教浸染不深,書中與妻陳芸相親相愛的感情溢於言表。陳芸會刺繡,因而“漸通吟詠”,與丈夫趣味相投,夫唱婦隨(如山水之遊、書畫之樂、用情伴趣等)。

2、記敍了遊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作者生在山清水秀的蘇州,家住滄浪亭附近,在吳文化的薰陶下,不僅愛讀書,好書畫,而且在盆景花木的侍弄、經營與鑑賞方面頗具造詣,常在旅遊中,用藝術家的眼光去評判名勝古蹟,並將大自然的清新之氣融入創作之中。總之,作者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關愛他人、體貼妻子,又能師法造化、享受山水的普通人。

《浮生六記》讀後感11

讀完全本之後,我個人認為,要把《浮生六記》當作功利的書籍來讀的話,可能就會失望了。因為沈復本人就是清代士大夫家族的平庸子弟。

他賢德兼備、樂善好施,當然這些優點很好,但是他同時也不思進取,貪圖玩樂,要不然最後也不會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了。同時他學問也並不太精,要不然書的開頭也不會説自己有語法錯誤希望大家原諒。

而這本《浮生六記》便是集畢生玩樂經驗所集齊,好在什麼地方呢,好在懂生活,有態度。

這本書由狗糧開始,就是講述與芸孃的愛情故事,芸娘死後還魂那篇簡直讀的我淚流滿面。後來便是許多山水園林之所聞所感。

還有一點非常好,在於沈復儘管後半生遭受苦難,但是卻沒有半點怨懟之情,可以説是非常豁達樂觀的人了。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全書讀起來養眼養心,沒有説教解惑,沒有仕途功利,沒有政治豪情,只有情真意切的詩意生活。

七夕節拜天孫贈"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吃梅花盒,飲荷花茶,住活花屏,生活閒淡雅緻,真可讓當代人頂禮膜拜。

前兩卷恩愛美好,轉筆到卷三,坎坷記愁,恩愛夫妻不到頭,不禁讓人潸然。也許這就是生活,有點不如意,也許才是最美好。

《浮生六記》讀後感12

“奉勸世間夫婦,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餘者,可作前車之鑑。”——題記

譯記道:“沈復簡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讀文章時,覺得沈復出身書香世家,滿腹經綸,又不乏浪漫情懷,所以對這個觀點持有懷疑態度。然而越往後讀卻越感諷刺。

沈三白,為墨客無儒俠灑脱之致,為人子無家成業就之心,為男兒無獨當一面之力。他自詡性格爽直,落拓不羈,其實都是毫無擔當的託辭。他自命清高,嚮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將自己視作傲然不羣的風雅文人,卻終不過是個揮霍無度的、毫無擔當的、軟弱無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喪、憨園負義、不得公婆歡心的精神打擊。沈復卻偏偏將此歸咎於“恩愛夫妻不到頭”,他説芸是他的賢妻良友,是紅顏知己。就因為“自古紅顏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當芸被誤解時他能夠站出來,如果當芸的血疾復發時他能夠及時籌錢就診,如果芸不是嫁給這麼個學問不高的窮酸書生,那麼結局是否會發生改變?

最可憐的,莫過於沈三白的一雙兒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個被送去當了童養媳,一個做學徒夭折。看到這裏,只得歎惜。

唉,罷了,罷了,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對待執拗地滾着食物的神聖甲蟲又有什麼區別呢?

《浮生六記》讀後感13

很早就聽説過這本書,想找來看看,找了好幾家書店,就是未買到,近日去南京看病,順便到新街口書店轉轉,偶然發現這本書,隨手翻翻,便覺不錯,於是就買了回來,一口氣看完了,由於工作繁忙(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現在我已很少時候能靜下心來,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看完一本書了,除非書中內容特別吸引我,一本書全部看完後,到現在仍覺得裏面有許多情節值得回味。

作者沈復(三白),是清朝一個生活較清貧的文人,雖然不是富貴之家,生活也遭遇諸多坎坷淒涼,但他又非常的幸運的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有一個紅顏知己相伴,他的髮妻芸娘是一個集諸多優點於一身的中國傳統女性,聰穎、善良、可愛、活潑,有了她,清貧的生活也充滿了樂趣,人生顯得多姿多彩,可惜早早離他而去,書中瀰漫着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中,雖寫樂事但始終有一股淡淡的、深沉的憂傷縈繞其中。

書中內容主要有:一是閨房記樂。主要回憶與芸娘從小青梅竹馬,婚後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二是閒情偶寄。主要是文人的閒情雅趣,中間穿插與芸孃的生活細節;三是坎坷遭遇。主要是家庭變故,生活落魄,芸娘病逝。四是旅遊快記。主要是描寫曾經遊玩過的山水風景。五是域外遊記。主要是記到琉球國所見所聞;六是養生之道。

書中因主要是懷念髮妻,故感情真摯,語言平淡樸實,但又深沉耐人尋味,人生的不幸遭遇、對芸孃的深切懷念,用簡潔平淡的文字表達出來,寓濃情於簡約,委婉而又深致。

作者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可愛女性,彷彿就在眼前,令人難忘,因了作者的記載,她的故事、她的形象,從古代活到了現在,直至將來。

《浮生六記》讀後感14

本卷主要從沈復的愛好入手進行講述,從兒時喜歡看蟲鬥,到長大後的插花、養盆景,每個愛好都能詳細描述,甚至能從浮生六記的文字中感受到沈復是如何去選花、修理枝幹。可以看出只要是他所愛,都會認真對待。

但是從文中也可以看出沈復沒有好的功名,沒有優厚的俸祿,似乎並不是那麼成功的一個人,甚至可以説他的人生軌跡和追求特並非當時傳統的人生路線。但是值得慶幸的是,他娶到了那個與他三觀一致的芸,一個願意陪他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並保有對生活的熱愛的人。

反觀現在,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將成功與金錢劃等號,將人生的可能性限定到掙錢。我們老是這樣的雙標,似乎不去做正式的工作就是玩物喪志,但如果有人能夠邊玩邊掙錢由覺得別人的人生都在閃閃發光,可是人生真的只有一條路麼,評價一個人真的只能靠金錢麼?因為工作原因和愛交朋友,我認識凌晨兩點還在準備文案的自媒體工作人員,見過凌晨四點採購新鮮水果的甜品店老闆,我也看到那個自媒體朋友從月薪3000做到月薪30000萬的時候仍在努力為粉絲們營造最好的形象,準備最認真的文案,那個甜品店老闆從一家小店做到今日的連鎖加盟。同時,我也傾聽過他們剛開始起步時來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那些讓他們放棄的刺耳言語。可是他們仍在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人生。

我始終相信每個認真生活都值得尊敬,而每個努力終會回報。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勸大家放棄現有的工作去追逐自己的熱愛,而是希望大家在評價一個人的同時,嘗試用更客觀和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待別人,每個人都不容易,也都在認真的活着。正如林語堂所説:我真誠的相信,一個謙卑渺小的生命能快樂的過一輩子,是宇宙間之至美。

《浮生六記》讀後感15

《浮生六記》的譯文者張佳諱在序言中寫到“古來通文辭,善解語的才女,和通情達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許多時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渾身璞玉地湊成了一體。”林語堂也曾經評價過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芸,就是沈復所編寫的浮生六記中閨房記樂中的重要人物。

沈復自小便有親事的,但由於對方病逝,也是無可奈何的,同時也讓他在一次機遇中結識了芸這個温暖賢良的人。

芸所生長的環境不是那麼良好,多年來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愛而沒有什麼地位的家庭裏當媳婦兒,雖然有為人婦的許多壓力,但她依舊活地瀟灑自在。而且温柔冷靜,落落大方,總是十分寬容沈復,這做為一個女子,確實是十分可愛的地方。也是芸之所以成為本書的亮點之處。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芸女扮男裝同沈復出門去逛廟會,害怕惹了麻煩,大方地承認自己的女人身份。將芸的活潑可愛寫的活靈活現。還有一處十分令人動容的故事,便是芸主動幫沈復找妾室,而且十分樂意,並説這樣一來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這樣便不會孤獨。後來認識了憨園,也是十分優秀的女子,便幫丈夫暗示,雖説最後憨園還是因為社會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錢人家裏,但這件事卻寫出了芸的心胸開闊,温婉賢良。

芸是《浮生六記》的一抹美麗的色彩,芸的早逝也無不是一個遺憾,但芸的可愛之處卻被眾人所頌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