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論稿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88W

呂叔湘先生説過: “ 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 ” 既然一半是藝術,那麼,語文教學就離不開一個 “ 美 ” 字。 宋其蕤的《課堂教學美學論稿》也認為“語文教學不僅是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需要在美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其藝術化即審美化的途徑,通過審美化的途徑使其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在藝術殿堂裏佔據一席之地。”

教學論稿讀後感

近期我讀了她的《課堂教學美學論稿》,受到非淺。《課堂教學美學論稿》雖不是國內首部從美學角度研究課堂教學的著作,但它的體系較同類的其它一二部要完整,框架較嚴密,對課堂教學的細部研究較深入。它試圖用美學原理探討課堂教學創造美的規律、特點、途徑、方式等。該論稿總共有八章:課堂教學美的本質,教師和學生的審美活動,教學美的審美構成,教學的內部形式美,教學形象美,教學的中介物——教學語言美,教學的美學基本規律和原則以及教師的教學風格。其中,教學形象美和教學語言美這兩章令我印象深刻,把它聯繫到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大有裨益。

“形象性是指:課堂教學中活躍着課文的形象。教師頭腦中有鮮活的課文形象活動着,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具有描繪性的教學言語,喚起學生頭腦中的有關形象,這些形象在學生頭腦中不斷生成不斷變化,像放映電影似的鮮活地活動着。”可以説,語文是最富有形象性的課程,它的課文大多塑造了鮮明的形象。而“語文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理解感受這些語言符號表述的形象,讓課文的語言符號表述的形象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鮮活的形象,讓他們栩栩如生地活動在學生的頭腦裏。”可是在現代教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許多年輕的語文教師的教學最主要使用並依賴多媒體課件作為引起學生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而往往忽略了語文教師本身所具有采用言語手段喚起學生頭腦裏形象活動的本事。能夠“以生動、傳神的、繪形繪色的極具描繪的形象性的教學言語使學生頭腦中產生想象、聯想,再造和創造出課文的各種形象”,能夠“讓課文的語言符號完全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形象,甚至比課文語言符號的形象更生動豐滿真實和動人”這就要依靠語文教師自己,而且這也是語文教師最基本的功力。因此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應該更注重鍛鍊這樣的基本功,而非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的一種主要方法和手段。

另《課堂教學美學論稿》也讓我對教師的'語言美有了更深一層認識。

有人從信息論觀點看,認為“課堂教學是一種傳遞信息的過程,教師的教學語言便是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能否準確使用美的教學語言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信息傳遞的效果。”語文教師更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因此教學語言要優美悦耳,像音樂一樣,使學員如沐春風,滿懷温馨,在學習知識同時能得到美的薰陶之外,最好不要説些毫無意義的話語。但是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其他教師的交流,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存在着使用教學語言上的不足。有的教師喜歡問 “ 是不是 ” 、 “ 好不好 ” 、 “ 對不對 ” ,甚至成了口頭禪,這就造成了語言的浪費;而有的教師喜歡玩接龍遊戲,自己説上句,讓學生接下句,如 “ 表現了什麼 ?”( 主題 ) , “ 體現了什麼 ”( 精神 ) ,其實這些問題,完全可以改成由教師直接説出,何必讓學生回答。又有的教師會提一些讓學生感到莫名其妙的問題,造成課堂的緊張和沉悶氣氛。其實語文教學語言要發音準確,用語優美之外,還要簡練明瞭,不要把教學語言給浪費掉 。

這書其他章節也令我眼前一亮,我相信只要把美學和教學適當的結合起來,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而語文教學更是藝術中的精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