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西江月原文、賞析15篇

來源:文萃谷 3.02W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

原文:

(通用)西江月原文、賞析15篇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裏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譯文

滿載着一船的秋色,行駛在廣闊平展的江面上。行船被風浪所阻,微風吹起鱗鱗波浪,泛起波光。明日風向轉為順風更加好,那麼今夜露宿又有什麼關係呢?水中的宮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當到達岳陽時,準定在岳陽樓上觀賞湖光山色。

註釋

山峯:指黃陵山。(黃陵山在湖南湘陰縣北洞庭湖邊。湘水由此入湖。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廟,世稱黃陵廟。詞題一作“黃陵廟”。詞句也稍有差異)

鱗鱗:形容波紋細微如魚鱗。

風回:指風向轉為順風。

水晶宮:古代傳説水中的宮殿。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樂舞名。

賞析:

鑑賞

《西江月·阻風山峯下》上片寫行船遇風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見與感受。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開頭兩句,寫風尚未起時的風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筆,勾勒出時令特徵,引人遐想,可以想見,此時周圍的山色濃郁蒼翠,萬物生機勃勃,開花的花朵豔麗,結果的果實累累;“十里湖光”寫出湖面寬廣坦蕩。這兩個對偶句用“滿載”和“平鋪”相對,將湖光和山色一併畫出,前句説美麗的秋景盡收眼底;後句説無風時湖水平穩,遠遠望去,就象“平鋪”在那兒。水光山色,交相輝映,船上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此二句純屬寫景,而作者張孝祥欣悦之情盡在其中,即所謂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説,水神有意留住我觀看夕陽西下的美麗景色,放起魚鱗般的波紋。這是寫的`天氣咋變,微風初起時的湖上景色,也是變天的前兆。有經驗的船工勢必要拋錨停舟,採取應急措施,因為這霞光輝映,“鱗鱗細浪”過後,將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寫的“濁浪排空”、“檣傾楫摧”的惡劣天氣。這兩句以幽默的手法寫航船遇風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襯出作者此時的心境十分安閒自在。用“斜陽”點明時間是傍晚,以“細浪”説明天氣變化,要起風,皆是妙筆。

《西江月·阻風山峯下》下片寫停船後作者的心裏活動。“明日風回更好”,寫他期待風向迴轉,天氣變好,及時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猶言“有什麼關係呢”,實際上是無可奈何的話,但也表現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露宿”時的曠達胸襟。“水晶宮裏奏霓裳”,“水晶宮”,俗謂“龍宮”;“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聽到陣陣波濤聲,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聲比喻作龍宮的音樂。龍宮既然奏歡慶之樂,明日準是好天氣,航船正常前進,“準擬岳陽樓上”,尾句設想,明天準能在岳陽樓上欣賞洞庭湖的美景勝狀。

《西江月·阻風山峯下》寫航船遇風受阻的情景,寫景、抒情,乃至對“明日”的設想,着筆輕鬆,無半點沮喪之處。

《西江月·阻風山峯下》全詞語言淺易而意境幽雅,讀來只覺作者張孝祥對山水無限熱愛,卻不見船遇逆風受阻的懊惱,這是此詞的特色,作者張孝祥構思獨到之處。

寫作背景

張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市)。後改官離開湖南,乘舟北上,途經洞庭湖畔的黃陵山,遇風受阻,寫了這首詞。《宋六十名家詞》題作《黃陵廟》,個別語句亦稍有出入。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2

原文:

枝裊一痕雪在,葉藏幾豆春濃。玉奴最晚嫁東風。來結梨花幽夢。

香力添薰羅被,瘦肌猶怯冰綃。綠陰青子老溪橋。羞見東鄰嬌小。

詩詞賞析:

《西江月》,唐教坊曲,後用作詞調,取名自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詩句。清季敦煌發現唐琵琶譜,猶存此調,但虛譜無詞。調見《尊前集》,又名《江月令》、《步虛詞》、《壺天曉》、《白蘋香》、《玉爐三澗雪》。五十字,上下片各四句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沈義父《樂府指迷》:“《西江月》起頭押平聲韻,第二、第四句就平聲切去,押仄聲韻。如平聲押‘東’字,仄聲須押‘董’字、‘凍’字方可。”此首《西江月》詞,上下片不押同一部韻,上片押第一部東韻,下片押第八部蕭韻,是換韻,為變格。

“瑤圃”,夢窗詞集中尚有《掃花遊·賦瑤圃萬象皆春堂》詞。瑤圃在紹興榮王府內。此詞應是吳文英客榮王府時之作。

“枝裊”兩句,述青梅枝上透春意。言瑤圃中一株青梅樹裊裊臨風而立。枝上雪痕猶在,幾片芽葉如豆,已透露出一股濃濃的春意。“玉奴”兩句,寫晚花。“玉奴”,這裏借指“晚花”。此言青梅枝上遺留着數朵晚開的梅花,它終於等到了與春風相會的機會,並可以與早春的梨花一起共度春宵好夢。上片贊晚開的梅花,但也含有梅花晚開,以喻己之懷才不遇的`感慨在。

“香力”兩句,由花而思伊人,言詞人從晚花臨風,進而想象出一位玉人因為早春寒重,雖在薰爐內添了香料取暖,牀上又有錦羅繡被禦寒,但瘦削的身體貼着素綃制的內衣還是覺得寒冷難受。此是從梅枝之瘦所引起的聯想。“綠陰”兩句,以梅喻人。言伊人漸老如梅樹成蔭轉而結子,逐漸由青泛黃;女子漸老的外貌一定不如從前那樣嬌豔,所以她害怕再與東鄰的那位嬌小女友相見了。下片由晚花結子引申及人的衰老。下片中的這位女子,也包括了詞人自身的影子。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3

原文

《西江月·重九》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淒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翻譯

樓外點點細雨飄灑,映得江上煙雨重重。遙記起當年,在東徐相會戲馬,看今天,我獨自一人在南浦,分外淒涼。

不要怨恨黃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邊女子。酒興闌珊,無須看那茱萸,古今事不過在俯仰之間而已。

註釋

戲馬:即戲馬台,位於徐州南。

東徐:即徐州。

黃花:菊花。

紅粉:歌女或侍女。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元豐六年(1083年)重陽節。當時蘇軾身處黃州,登高上棲霞樓,念及弟弟蘇轍而寫下此詞。

賞析

賞析(一)

該詞上片寫別情,開頭兩句寫景由近及遠:“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這兩句詞行文結構上的整齊對仗,也為這首詞的意境鋪開增加了無限的美感。然而,空間上的開闊卻和時間上的收縮不同,後兩句詞人開始交代事件:“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淒涼南浦。”這兩句應題説明了送別一事,通過時間上由遠及近的對比,借“當年”徐州聚會的熱鬧氣氛與“今日”送別友人的悽清情景作比較,更表現出作者當時的寂寞和失落的悲涼心情。上片營造出的詞人送別友人時的矛盾心理,很好地暗示了他與徐君猷的感情之深,於是下片起韻先説道:“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這兩句詞人站在朋友的角度言語,他深知朋友還不想離去,重陽節後菊花就快開放了,但是由於離別兩人無法共賞秋菊,這便是“恨”的由來。此時的詞人已經不似過去那樣對離別傷感斷腸,歷經人世風霜和厄運的蘇東坡此時已經可以笑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和仕途上的沉浮進退。人的一生就在俯仰之間,醉酒當歌,及時行樂,這才是把握與朋友短暫相聚的最好辦法。所以詞人一個“莫恨”便打消了“淒涼南浦”的'婉約惆悵,“黃花未吐”“紅粉相扶”兩處相應的意象,在字面上也通過飽滿的暖色色彩渲染了全詞的温熱的氛圍。結尾兩句詞人點出心意:“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等酒喝得差不多了就不用再上山看茱萸了,人生就是轉瞬間古今變換了。重陽節本來應該賞菊,還應該遵循舊習俗佩帶茱萸香袋以辟邪氣、求長壽。此時詞人卻認為這一切都不必要,人間一切都在俯仰之間,相聚總是短暫的,別離是令人悲傷的,不用拘泥於這些風俗。乾脆縱情暢飲一番,直到盡興酒闌。這種略帶淒涼意味的超曠情懷與蘇東坡早先寫下的眾多送別詞都不同,這樣的情懷也正是詞人身處人生最低谷時的真實內心獨白。看慣看穿了身邊發生的一切,詞人以空間上極廣、時間上極長、內心極開闊的心理去面對喜樂,面對順逆,面對一切。

賞析(二)

該詞首句寫眼前,系實境;次句寫遠眺,系虛境;第三句由遠眺而思憶遠方弟弟。“當年”在徐州同遊戲馬台,“今日”在黃州孤居長江邊,於對比中落實心境的“淒涼”。過片以“黃花”點出重九。“莫恨”、“且教”,語似曠達而實含惆悵。結末二句反用杜甫詩意,給全詞瀰漫上一股濃濃的人生虛無之感。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4

宋代·劉辰翁《西江月·新秋寫興》

天上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

夜來處處試新粧。

卻是人間天上。

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

夢從海底跨枯桑。

閲盡銀河風浪。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天上日落月升,斗轉星移,景象跟從前一樣,人間男女依然如痴如狂,陶醉在節日的歡樂中。七夕夜,處處可見着新裝的人們,彷彿來到了人間天堂。

不經意間感覺新秋涼意似水,因為思念故國,我兩鬢已斑白如霜。我夢見自己在海底跨越枯桑,又在天上看盡銀河風浪。

註釋

西江月:詞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低昂:起伏,指星月的升沉變化。

成狂:指歡度七夕的景象。

“夢從”句:用《神仙傳》滄海屢變為桑田的典故,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閲盡”句:本指牛郎織女七夕經歷銀河風浪,暗寓人間經歷風浪險惡。銀河:是指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在中國古代又稱天河、銀漢、星河、星漢、雲漢。銀河在中國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漢族神話傳説故事鵲橋相會。閲:經歷。

鑑賞

這首詞是作者借七夕來抒發底己寄寓故國之思。

似片側重寫七夕兒女幸福歡快景象。為天似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二句緊扣為新秋”,分寫為天似”與為人間”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感降的意思。

似句説天似日落月感、斗轉星移等天象變化,依然像從前一樣。為似舊”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間卻與底然界的景象不同,發生了巨大變化。暗逗結尾兩句。

下句説人間兒女也象從前一樣,狂歡歡度七夕。為成狂”即包為似舊”之意,言外有無限感慨。在詞人看來,經歷過人間滄桑鉅變的人們,新秋七夕,本應深懷黍離之悲,但今天人們竟依舊狂歡。這種景象不免使詞人感慨萬千。

為夜來處處試新粧,卻是人間天似。”為處處試新粧”原是當時七夕風習,也是似文所説為兒女成狂”的一種突出表現。人們幾乎誤認為這種處處新粧的歡慶景象為人間的天堂了。正如似文為兒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樣,這裏的為人間天似”也含有諷刺意味。為卻是”二字,言外有意,淪陷後的故國山河,已成為人間地獄,而眼前的景象卻竭然相反,彷彿人們早已忘卻家國之痛,叫人無限悲痛。

下片側重直抒詞人的感受。為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時間飛逝,不經意間,感到新秋涼意,原來夜深了。由於為相思”——懷念故國,底己的兩鬢已經如白梅一樣。似句寫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無語,幾乎忘卻外界事物,下句將長期懷念結果與一夕相思的現境聯接在一起給人以時間飛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現作者深深的思慮。

為夢從海底跨枯桑,閲盡銀河風浪。”結拍寫七夕之夢。似句暗用《神仙傳》滄海屢變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為銀河”切為新秋”。詩人夢見在海底超越枯桑,又夢見在天似看盡銀河風浪。這裏雖明為紀夢,實為借夢來表達對於世事滄桑與人事鉅變的感受。這兩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結末二句起到了畫龍點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似片為兒女成狂”的情景諷慨底深,就連過片的為新涼”、為相思”也都獲得了特殊的含義。

作者以底己作為獨醒的愛國者與普通人相對照,抒發了底己眷懷故國的深沉悲壯的情感,是這首詞構思和章法似的基本特點。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5

堂上謀臣尊俎,邊頭將士干戈。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歟?”曰:“可”。

今日樓台鼎鼐,明年帶礪山河。大家齊唱《大風歌》,不日四方來賀。

古詩簡介

《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是宋代詞人劉過創作的一首詞。上半闋寫有利於北伐的大好形勢,説堂上有善謀的賢臣,邊疆有能戰的將士;下半闋由全國形勢説到韓侂胄本人。全詞表達了詞人對國家的熱愛和勝利在握的豪情和壯志。

翻譯/譯文

大堂之上謀臣開宴,邊疆將士手持武器。作戰的自然氣候條件具備,地理環境優越,且眾志成城。“可以討伐燕國了嗎?”説:“可以。”

今日在樓台之上籌謀國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風歌》,不需多日四方便來慶賀。

註釋

①西江月:詞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②尊俎(zūnzǔ):酒器,代指宴席。劉向《新序》説:“夫不出於尊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謂也。”

③燕可伐歟(yú):可以討伐燕國了嗎?

④樓台:指相府。

⑤鼎鼐(dǐngnài):炊器;古時把宰相治國比作鼎鼐調味,古以之代相位。

⑥大風歌:漢高祖掃平四海,統一天下之後,以家鄉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齊聲高唱大風歌。

賞析/鑑賞

公元1204年(宋寧宗嘉泰四年)韓侂胄定議伐金,其用心是為建功固寵。當時南宋國用未足,軍備鬆弛,人心未集,不久韓侂胄就揮師北上,結果大敗而歸。故這次北伐本身意義不大,但在主和派長期把持朝政,抗戰派軍民長期受壓制之後,還是確實起到了振奮民心的作用,因此,受到朝中抗戰派人士和全國軍民的響應。劉過的這首詞即是當年為祝賀韓侂胄生日而寫的,詞中表達了愛國軍民企盼北伐勝利的共同心聲。

詞的`上闋分析宋朝伐金的有利形勢,首先刺堂之上有在宴席之中就能戰勝列手的智謀之士,而在邊疆有驍勇善戰的將領與士兵。宋朝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説伐金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要這樣分析,主要是針對當時朝廷瀰漫的自卑、畏敵情緒而言的。雖然已經議定要伐金,但是朝野上下對於抗金的勝利並沒有太大的把握,劉過這首詞就是鼓勵大家要看到希望,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抗金事業中去。詞中引用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蓋子·公孫丑下》),其實就是強調雖然南宋的軍隊實力比不過金國的軍隊,但只要南宋軍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敵,充分發揮人和的作用,最後的勝利一定是屬於南宋的。

詞的下闋瞻望南宋伐金的大好前景:只要執政者治理有方,君臣同心,同休共慼,那麼明年一定會取得勝利的,而用不了多久,國家一定會強盛起來,引來四方朝賀的。這從全詞的形勢説到韓伉胄本人,是對他的強有力的支持,讓人充滿信心和勇氣。

該詞運用很多口語化、散文化的句子,大有以文為詞的傾向,讀來朗朗上口,更增加了詞的魅力。全詞語言流暢、氣勢磅礴。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6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宋朝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秋涼一作:新涼)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譯文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到了晚上,風了動樹葉發出的聲音,響徹迴廊裏,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頭,鬢邊生出了白髮。

酒並非好酒,常因客少發愁,月亮雖明,卻多被雲層遮住。在這中秋之夜,誰能夠和我共同欣賞這也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悽然望着北方。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註釋

西江月:原為唐教坊曲,後用作詞調。《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中呂宮”。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

世事一場大夢:《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後知其大夢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新涼:一作“秋涼”。

風葉:風了樹葉所發出的聲音。鳴廊:在迴廊上發出聲響。《淮南子·説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徐寅《人生幾何賦》:“落葉辭柯,人生幾何”。此由風葉鳴廊聯想到人生之短暫。

眉頭鬢上:指眉頭上的愁思鬢上的白髮。

賤:質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獨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盞”,酒杯。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賞析

詩詞聯想

提起蘇軾的中秋詞,大家都會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但同是寫於中秋的這首《西江月》,情緒卻顯得非常落寞,應該是寫於被貶黃州之時。在這首詞中,蘇軾以“中秋”這一深具情感意義的節日為背景,抒寫了遠貶黃州的孤獨悲苦的心情,同時又在感歎時間的流逝中,表達出對人生歷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的營造中,讀者可以見到豪放詞人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後悲情婉約的一面。

詩句賞析

詞一開端,便慨歎世事如夢,雖然蘇軾詩詞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語,或為往古來今之思,讀來往往覺其放達,而不覺其悲切。此處卻不然,以一種歷盡滄桑的語氣寫出,加上幾度秋涼之問,風葉鳴廊,忽覺人生短暫,已驚繁霜侵鬢,益覺開頭浮生若夢的感歎,並非看破紅塵的徹悟,而是對自身遭際有不平之意,從而深感人生如夢境般荒謬與無奈。

“世事一場大夢”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體的歷史實事,即指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為蘇軾對人生命運的抽象意義的認識。“世事如夢”,“人生如夢”,一切皆如白駒過隙,雪後飛鴻,人生只是天地間偶然的飄蓬,所以不可執着於現實中的得失榮辱,而應超脱於具體的萬事萬物,使自己內心趨於平衡。“人生幾度秋涼”,用“新涼”指又一個秋天的來臨,並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見詩人對節候變化的敏感,時間的流逝磨蝕着有限的生命,詞人由此產生出真摯的惜時之情。“新涼”亦指詩人再次遭到排擠打擊的人生際遇,用一個“涼”字,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淒涼之情,所以,“人生幾度秋涼”不僅指自然節候的變化,同時也是指人生命運的起伏不定、變幻莫測。這句話把自然與人生結合起來,以自然的變幻來反襯出詞人對人生命運的無奈謂歎,寄意深刻,韻味悠遠。開頭兩句詞遠遠不止是蘇東坡在記敍一時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寫具體的事實,表達他對抽象意義上的人生命運的深沉思忖。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在冷落清秋的夜裏,涼風吹打着庭院裏的樹葉,在空曠的長廊裏發出淒涼的迴響。詞人取過鏡子,看見兩鬢爬滿了白髮,“人生何處得秋霜?”詞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讀者同樣可以感覺到陣陣寒意襲來。

過片兩句,更可見牢騷。“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酒賤”是因為“人賤”,暗指身遭貶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隱喻小人當道,君子遭讒。蘇軾遠貶黃州,心中的失落與不滿是以這種自我嘲諷的形式來表現的。因“烏台詩案”受蘇軾牽連被貶的人太多,而蘇軾也因此不願連累友人,所以絕少與故人交往,這裏的`“客少”應是指當時的實際情況。在這靜寂的夜裏,在這皓月當空之時,清秋的寒氣陣陣襲人,此時,蘇軾心中的孤獨淒涼之感是難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總是被烏雲遮去光芒。有人認為“東坡在黃州,中秋夜對月獨酌,作《西江月》詞”,可見“月明多被雲妨”一句寫的是眼前實景,是自然現象,但似乎還有更深的內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寫他對社會環境的認識。這裏隱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憤懣情緒,“雲妨”比喻小人當道,欺瞞主上迷惑視聽排斥忠良。作者為自己忠而被謗,謫居偏地黃州,政治抱負難於發揮而深感憂傷苦悶,而此情此景,唯有對月把孤盞聊以解憂愁了。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涼北望”點出了作詞的時間與主旨。“中秋”是傳統意義上團聚的節日,蘇軾選取“中秋”這一宴樂的節日作為背景,以虛筆中的樂景寫哀情,使哀情為之更哀。“北望”點出了作詞的主旨。“北望”的含義,歷代論者有所爭議,《古今詞話》認為蘇軾“一日不負朝廷,其懷君之心,末句可見矣”,而胡仔認為是“兄弟之情見於句意之間矣”。據記載這首詞下原有註釋“寄子由”,可見蘇軾此詞是在中秋之夜寫給其兄弟蘇轍的。其實,蘇軾當時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悽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憂國之心,身世之感,或許交織在一起,作為欣賞者,也不妨拋開考證,作寬泛理解。蘇軾晚年飽受政治打擊,他多以佛、道思想來超然物外,以消解現實的苦悶,但此詞籠罩着一層悲涼的氣氛,可見蘇軾始終沒能擺脱塵世的痛苦。在這熱鬧的中秋月明之時,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懷的是那真摯的手足深情。蘇軾渴望着與兄弟一訴衷腸,無奈遠貶黃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遙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兩地情,遙望卻不能與之相聚,明天卻又要面臨現實中太多的痛苦與無奈,蘇軾因而陷入更為深沉的悲涼之中。

特點

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蘇軾借寫節候之“涼”,抒寫人生之“悲涼”,表達了他對現實人生的深沉思考。與這首詞意境與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寫於密州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那首詞中,蘇軾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與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相比,兩詞都是借寫景抒懷,都渲染了一個“寒”、“涼”情緒意境,給詞蒙上了一層深厚的情感意韻。所不同的是前者在於指出節候之“清寒”,後者重在喻示人生之“淒涼”;前者寫天上人間之“清寒”,後者寫現實人間之“淒涼”;前者想象天上人間之“寒”以反襯人世間值得留戀,後者借人間之真情以慰藉自己“淒涼”的心靈。兩詞相得益彰,情韻悠遠,表達了飽受政治打擊的蘇軾對歷史人生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

總結

蘇軾這首詞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這種哲理意味是通過營造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傳達出來的。讀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與空寂的長廊,孤獨的詞人身影與孤獨的黯淡燈光,以及由此流露出來的詞人深沉的人生思考與真摯的人世之戀,讀者並不感覺到説理、議論的空洞與枯燥,而是為詞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動,然後體驗出作者藴含於詞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蘇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詞人,然而這首詞風格柔婉,可以看出蘇軾的詞風也有悲情婉約的一面,這種哀怨隱忍之作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賞析二

詞的上片寓情於景。詞人首先寫道:“世事一場大夢。”首句把人世喻為夢境。夢總是空虛的,轉瞬即逝的。這裏的“人世”與“夢”恰如《西江月·平山堂》中説的“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一樣。詞人借夢抒懷,以此感歎人生的虛幻與短促。接着第二句寫道:“人生幾度秋涼。”其中,一個“新”與“幾度”搭配,更好地表現了人生坎坷,人生的短暫,似如過客一樣來去匆匆。可以説,詞人在此感時傷懷。

於是,詞人接着寫道:“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這裏兩句緊承“世事一場大夢”而來,進一步通過時令風物,來表現時光匆匆而引起心中的惆悵。從意思來説,前一句説秋風吹來,樹葉零落,在迴廊上發出聲響。這是從視覺來寫的,表現出了“秋風掃落葉”的淒涼。

下一句寫人,寫人對“秋風掃落葉”景象感受。悲秋,就是因為秋催人老去而傷感。詞人把自然之景與人的感受結合起來,不但表現了季節的轉換,而且也表現出時光易逝、容顏將老的無奈之感。

下片寫獨自一人於異鄉把盞賞月的孤寂處境和傷時感事的思緒。“酒賤常愁客少”,委婉地點出作者遭貶斥後勢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雲妨”,隱喻奸人當道,排斥善類,忠而被謗,因讒遭貶。以上兩句,流露出詞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憤,包含的情感非常豐富:有念懷親人的無限情思,有對國事的憂慮和對羣小當道的憤懣,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難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淒涼。這一結拍,是一個天涯淪落人帶着血淚的人生吶喊與宣泄。它巨大的悲劇力量,確乎令人蕩氣迴腸。

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蘇軾借寫節候之“涼”,抒寫人生之“悲涼”,表達了他對現實人生的深沉思考。與這首詞意境與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寫於密州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那首詞中,蘇軾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與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相比,兩詞都是借寫景抒懷,都渲染了一個“寒”、“涼”情緒意境,給詞蒙上了一層深厚的情感意韻。所不同的是前者在於指出節候之“清寒”,後者重在喻示人生之“淒涼”;前者寫天上人間之“清寒”,後者寫現實人間之“淒涼”;前者想象天上人間之“寒”以反襯人世間值得留戀,後者借人間之真情以慰藉自己“淒涼”的心靈。兩詞相得益彰,情韻悠遠,表達了飽受政治打擊的蘇軾對歷史人生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

蘇軾這首詞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這種哲理意味是通過營造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傳達出來的。讀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與空寂的長廊,孤獨的詞人身影與孤獨的黯淡燈光,以及由此流露出來的詞人深沉的人生思考與真摯的人世之戀,讀者並不感覺到説理、議論的空洞與枯燥,而是為詞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動,然後體驗出作者藴含於詞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蘇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詞人,然而這首詞風格柔婉,可以看出蘇軾的詞風也有悲情婉約的一面,這種哀怨隱忍之作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創作背景

不同的蘇軾詩詞選本、論著對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一詞作於何時、為誰而作有不同的説法,有的甚至標題都不同。大致有如下二種不同的説法:一、公元1097年(紹聖四年)作於儋州。二、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作於黃州。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7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朝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一作:溪頭)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彷彿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裏,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討論,説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

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註釋

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鳴蟬:蟬叫聲。

舊時:往日。

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同“現”,顯現,出現。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從《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在詞人的感覺裏,儼然聽到羣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説豐年。先出“説”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説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前四句就是單純的抒寫當時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着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説這是夏景,還不如説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峯,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裏,“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裏,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句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詞的前兩句,由六個名詞詞組組成,描繪出了一幅清新的鄉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驚起了枝頭的烏鵲;夜半時分,清風徐徐吹來,把蟬的鳴叫聲也送了過來。以動襯靜,表現了鄉村夏夜的寧靜和優美。

喜鵲對光線的變化極其敏感,月上時分,它們常會被月光驚起,亂飛亂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蘇軾《杭州牡丹》有“月明驚鵲未安枝”.

首句中“別枝”之意,一直眾説紛紜。有解作“遠枝”;有解作“斜伸的樹枝”;有解為“烏鵲要離開樹枝飛走”;有解為“烏鵲揀選樹枝”;還有人解為“月亮離別了樹枝”.雖然難有定論,但從一二兩句對偶考慮,“別枝”對應“半夜”,“別”字當是形容、修飾“枝”的,故解釋為“遠枝”或“斜伸的樹枝”似乎更為恰當。

詞人雖是夜行,卻似乎一點也不着急。我們彷彿看見他不緊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會兒看看明月走到哪裏了,一會兒聽鳥啼蟬鳴,悠閒自得。此時的他,沒有需要快馬加鞭的緊急公務要處理,也不用為他人的指責、誹謗而徹夜難眠。雖然遭彈劾免職,胸中還有諸多憤懣愁苦,但美麗的自然和恬淡的鄉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憤激之情。所以,在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寧靜的山間小路上,他已經完全沉浸於清風明月之中,融於天地。

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路旁的稻田裏,稻花飄香,預告着又一個豐年的到來。田裏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陣陣叫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寫出作者熱愛自然,夏天的生機勃勃。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聽着蟬鳴蛙叫,輕鬆愉快的詞人繼續信步前行。抬頭望空,“七八個星”掛在天邊,稀稀落落,原來星星們都叫烏雲給遮擋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來,“兩三點雨”滴落到了詞人身上。

這一來,剛才還閒情逸致的詞人不禁有些着急了。夏日的天,説變就變,也許一場傾盆大雨就會繼之而來呢?他加快了腳步,趕着尋找避雨之所。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從山嶺小路轉過彎,過了一座溪橋,就在土地廟旁的樹林外,一座茅屋現在詞人眼前。高興的他細細一看,竟然就是從前落過腳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創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這首詞即是其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8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彷彿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裏,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陣陣蛙聲,好像在説着豐收年。

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註釋

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鳴蟬:蟬叫聲。

舊時:往日。

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同“現”,顯現,出現。

賞析:

【評解】

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的作品。着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

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集評】

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作者以寧靜的筆調描寫了充滿着活躍氣氛的夏夜。一路行來,有清風、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鵲聲、蟬聲,還聞到了稻花香。走得久了,忽然看到那家熟識的小店,可以進去歇歇腳,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艾治平《宋詞名篇賞析》:這是一首筆調靈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語淺味永,摹寫逼真的佳作,是一幅頗有審美價值的淡墨畫——充滿着農村生活氣息的夏夜素描。

賞析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説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詞。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説豐年的主體,不是我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裏,儼然聽到羣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説豐年。先出“説”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説豐年,是詞人的創造。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着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説這是夏景,還不如説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説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峯,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裏,“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裏,我們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9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

宋代:張孝祥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譯文

問候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間的春鳥,你們太美了,這次的到來距前次已是三年了。東風順吹,我駕船駛過湖面,楊柳絲絲拂面,似對我的到來表示歡迎。

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習慣,無論到哪裏,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飛起一羣沙鷗。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註釋

西江月: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雙調,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

題溧陽三塔寺:溧陽,今江蘇省溧陽縣。三塔寺,溧陽境內寺名。這首詞原無題,南宋周密《絕妙好詞》本增補為“丹陽湖”,而厲鶚箋註則作“題溧陽三塔寺”。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謂丹陽湖在當塗縣東南六十九里。當時為建康和宣城之間內河交通的必經航道。黃異《花菴詞選》題作“洞庭”,顯系疏誤。按岳珂《玉楮集》有詩題《三塔寒光亭張於湖書詞寺柱吳毅夫命名後軒》,所云“張於湖書詞”,當指此篇。

問訊:問候。湖:指三塔湖。

重來又是三年:相隔三年重遊舊地。

過湖船:駛過湖面的船。

楊柳絲絲:形容楊柳新枝柔嫩如絲。拂面:輕輕地掠過面孔。

世路:世俗生活的道路。

寒光亭:亭名。在江蘇省溧陽縣西三塔寺內。

沙鷗:沙洲上的鷗鳥。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賞析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時隔三年舊地重遊的懷戀心境。“問訊”,表達出詞人主動前來探望的殷切心情。“湖邊”,點明遠道而來,剛至湖岸,為下文乘船遊湖作鋪墊。“春色”,形容萬紫千紅的美好春景,乃下文“東風”、“楊柳”之引筆。“重來”,説明是再次來此,表明“問訊”實是有意重訪。“又是三年”,不僅突出相別的確切時間,而且暗示其間經歷了人生的多少波折變幻;一個“又”字,內涵複雜,既包含了對時光流逝的歎惜,對歷經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對湖邊春色的懷戀,對再次來此的欣喜。詞人酷愛自然之情,瀟灑出塵之姿,就在這質樸明快、語近情深的起句中脱穎而出,奠定了全詞飄逸清朗的基調。

如果説起首兩句是從詞人有意重訪的角度而言,三四兩句則從客觀風物歡迎自己的角度下筆,描畫出上船離岸乘風過湖的情景。“東風”、“楊柳”,都緊承“春色”發展而來。東風似乎有意,輕輕吹拂,送我渡過湖波;楊柳似乎含情,微微擺動,絲絲擦着我面。詞人不説船乘風勢,人觸柳絲,而説風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於物的擬人寫法,從而創造出一個物我合一、通體和諧的藝術境界。詞人那種超脱塵網、得其所哉的無限快意,就這樣得到了淋漓酣暢的表現。

上片以作者自己與風物的互相映襯,表達了重訪三塔湖離岸登船之際的快意感受;下片則以世路與湖亭的強烈對比,抒發了置身寒光亭時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過湖”,由描述轉入議論,看似語意突兀,實是一脈相通。“世路”,是一條政治腐敗、荊棘叢生的路,與眼前這東風怡人、楊柳含情的自然之路豈能相提並論。然而,詞人説是“如今已慣”,這不僅表明他已歷盡世俗道路的傾軋磨難,對權奸的打擊、社會的黑暗業已司空見慣,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棄塵俗的`莫名悲哀和無比憂憤。因此,“此心到處悠然”,也就不僅在説自己的心境無論到哪兒總是悠閒安適,更包含着自己這顆備受折磨、無力迴天的心只能隨遇而安、自尋解脱了。詞人由愛國志士而成江湖處士,無奈去到和諧美好的大自然中尋求解脱,內心悲憤難言,卻説“到處悠然”,可謂語近旨遠,沉鬱至極,與那“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辛棄疾先後同調,從而鑄成凝聚全詞主旨的警句。

結尾兩句,緊承“悠然”二字宕開一筆,着力描寫來到湖中寒光亭時所見的自然美景。詞人撇開“世路”,來到寒光亭上,只見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萬頃,猶如遼闊無際的藍天;在這明麗如畫的水天之間,一羣沙鷗展翅飛起,自由翱翔。這一靜一動、點面交映的畫面,充滿了蓬勃的生氣,陶醉着詞人的心胸。特別是沙鷗飛起的鏡頭,不僅使整個畫面靈動起來,更寄寓着“鷗鳥忘機”(典出《列子·黃帝》)與鷗同盟的深意。如果説上片以問訊春色和風物含情寫出了物我一體的美妙境界,那麼,下片就以唾棄世路和同盟鷗鳥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這末尾兩句,純粹寫景,以景結情,語淡意遠,餘味不盡,詞人對於世路塵俗的鄙棄憎惡,對於返歸自然的恬適愉快,盡在言外,從而成為全詞意境曠遠、餘音繞樑的結筆。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創作背景

這首詞大約是紹興三十二年(1162)春,張孝祥自建康還宣城途經溧陽(今江蘇省溧陽縣)時所作。三年前,張孝祥在臨安兼權中書舍人,後為汪徹所劾罷。不久知撫州(今江西臨川),一年後又罷歸。這樣前後三年之內,兩次遭罷。這與詞中所吐露的人世感慨是相一致的。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作者介紹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於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於湖集》40卷、《於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0

西江月·添線繡牀人倦

吳文英〔宋代〕

添線繡牀人倦,翻香羅幕煙斜。五更簫鼓貴人家。門外曉寒嘶馬。

帽壓半檐朝雪,鏡開千靨春霞。小簾沽酒看梅花。夢到林逋山下。

鑑賞

“添線”兩句,敍貧家冬至夜。言貧寒之家冬至夜仍需通宵幹活,婦女坐在繡牀前漏夜刺繡,人雖極感疲倦,然而還是續添絲線繼續刺繡。惟一表示“冬至”的是燃起一束敬神的信香,裊裊香煙斜沖天上。“五更”兩句,富貴之家的冬至夜。此言“冬至大如年”,富貴人家徹夜簫鼓不絕以示慶賀。來賓的`坐騎拴在門外的栓馬樁上,馬兒耐不住五更曉寒,所以揚蹄昂首嘶鳴。上片貧富對比,雖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般的尖鋭,然而也反映出當時社會上的不平等。

下片“帽壓”四句,述己過冬至夜的情景。言詞人帽下已露出斑白的頭髮,然而鏡中卻映出了他臉上桃花般的醉酡色。他舒適地在簾內邊飲酒邊賞梅花,醉夢中好象到了孤山下去遊賞梅花一樣。這説明詞人雖屬“寒士”,終是有酒度歲也。

吳文英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後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1

西江月·梅花

宋代: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麼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粧不褪脣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譯文及註釋

玉骨那愁瘴(zhàng)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qiǎn)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麼 同:幺)

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它淡雅的姿態有着神仙般的風致。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

玉骨:梅花枝幹的美稱。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濕熱之氣。冰姿:淡雅的姿態。仙風:神仙的風致。芳叢:叢生的繁花。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素面翻嫌粉涴(wò),洗粧不褪脣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翻嫌 一作:常嫌)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於用鉛粉來粧飾,即使梅花謝了,而梅葉仍有紅色。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着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梅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

涴:沾污,弄髒。脣紅:喻紅色的梅花。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它淡雅的姿態有神仙的風姿。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於用鉛粉來粧飾,即使梅花謝了,而梅葉仍有紅色。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着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梅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

註釋

玉骨:梅花枝幹的美稱。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二:“袁豐居宅後,有六株梅……(豐)歎曰:‘煙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無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濕熱之氣。

冰姿:淡雅的姿態。

仙風:神仙的風致。

芳叢:叢生的繁花。

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涴(wò):沾污,弄髒。

脣紅:喻紅色的梅花。

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

“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公元1096年(紹聖三年)。據《耆舊續聞》《野客叢書》記載,此詞乃蘇軾為悼念死於嶺外的歌妓朝雲而作。作者創作這首詞時大約60歲。

賞析

此詞當為悼念隨作者貶謫惠州的侍妾朝雲而作,詞中所寫嶺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脣紅,高情逐雲,不與梨花同夢,自有一種風情幽致。上闋通過讚揚嶺南梅花的高風亮節來歌贊朝雲不懼“瘴霧”而與詞人一道來到嶺南瘴癘之地;下闋通過讚美梅花的豔麗多姿來寫朝雲天生麗質,進而感謝朝雲對自己純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為知己的情誼,並點明悼亡之旨。全詞詠梅,又懷人,立意脱俗,境象朦朧虛幻,寓意撲朔迷離。格調哀婉,情韻悠長,為蘇軾婉約詞中的佳作。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説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説它的仙姿豔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脱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翻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粧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粧),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脣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遊目騁情。面對着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歎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着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裏的“曉雲”,可以認為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首詠梅詞空靈藴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藴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以這一標準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藝術技巧的精湛。

詞典釋義

(釋義為系統自動檢索,難免有誤,僅供參考。)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素面翻嫌粉涴,洗粧不褪脣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2

原文:

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宋代: 劉過

堂上謀臣尊俎,邊頭將士干戈。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歟?”曰:“可”。

今日樓台鼎鼐,明年帶礪山河。大家齊唱《大風歌》,不日四方來賀。

譯文:

堂上謀臣尊俎,邊頭將士干戈。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歟?”曰:“可”。

大堂之上謀臣開宴,邊疆將士手持武器。作戰的自然氣候條件具備,地理環境優越,且眾志成城。“可以討伐燕國了嗎?”説:“可以。”

今日樓台鼎鼐,明年帶礪山河。大家齊唱《大風歌》,不日四方來賀。

今日在樓台之上籌謀國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風歌》,不需多日四方便來慶賀。

註釋:

堂上謀臣尊(zūn)俎(zǔ),邊頭將士干戈。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歟(yú)?”曰:“可”。

尊俎:酒器,代指宴席。燕可伐歟:可以討伐燕國了嗎?

今日樓台鼎(dǐng)鼐(nài),明年帶礪山河。大家齊唱《大風歌》,不日四方來賀。

樓台:指相府。鼎鼐:炊器;古時把宰相治國比作鼎鼐調味,古以之代相位。大風歌:漢高祖掃平四海,統一天下之後,以家鄉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齊聲高唱大風歌。

賞析:

詞的上闋分析宋朝伐金的有利形勢,首先刺堂之上有在宴席之中就能戰勝列手的智謀之士,而在邊疆有驍勇善戰的將領與士兵。宋朝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説伐金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要這樣分析,主要是針對當時朝廷瀰漫的自卑、畏敵情緒而言的。雖然已經議定要伐金,但是朝野上下對於抗金的勝利並沒有太大的把握,劉過這首詞就是鼓勵大家要看到希望,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抗金事業中去。詞中引用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蓋子·公孫丑下》),其實就是強調雖然南宋的軍隊實力比不過金國的軍隊,但只要南宋軍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敵,充分發揮人和的作用,最後的勝利一定是屬於南宋的。

詞的下闋瞻望南宋伐金的大好前景:只要執政者治理有方,君臣同心,同休共慼,那麼明年一定會取得勝利的,而用不了多久,國家一定會強盛起來,引來四方朝賀的。這從全詞的形勢説到韓伉胄本人,是對他的強有力的支持,讓人充滿信心和勇氣。

該詞運用很多口語化、散文化的句子,大有以文為詞的傾向,讀來朗朗上口,更增加了詞的魅力。全詞語言流暢、氣勢磅礴。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3

[宋]劉辰翁

天上低昂仰舊,人間兒女成狂。

夜來處處試新粧。卻是人間天上。

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

夢從海底跨枯桑。閲盡銀河風浪。

作品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借七夕來抒發自己寄寓故國之思。

上片側重寫七夕兒女幸福歡快景象。“天上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二句緊扣“新秋”,分寫“天上”與“人間”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上句説天上日落月升、斗轉星移等天象變化,依然像從前一樣。“似舊”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間卻與自然界的景象不同,發生了巨大變化。暗逗結尾兩句。下句説人間兒女也象從前一樣,狂歡歡度七夕。“成狂”即包“似舊”之意,言外有無限感慨。在詞人看來,經歷過人間滄桑鉅變的人們,新秋七夕,本應深懷黍離之悲,但今天人們竟依舊狂歡。這種景象不免使詞人感慨萬千。

“夜來處處試新粧,卻是人間天上。”“處處試新粧”原是當時七夕風習,也是上文所説“兒女成狂”的一種突出表現。人們幾乎誤認為這種處處新粧的歡慶景象為人間的天堂了。正如上文“兒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樣,這裏的“人間天上”也含有諷刺意味。“卻是”二字,言外有意,淪陷後的故國山河,已成為人間地獄,而眼前的`景象卻竭然相反,彷彿人們早已忘卻家國之痛,叫人無限悲痛。

下片側重直抒詞人的感受。“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時間飛逝,不經意間,感到新秋涼意,原來夜深了。由於“相思”——懷念故國,自己的兩鬢已經如白梅一樣。上句寫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無語,幾乎忘卻外界事物,下句將長期懷念結果與一夕相思的現境聯接在一起給人以時間飛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現作者深深的思慮。

“夢從海底跨枯桑,閲盡銀河風浪。”結拍寫七夕之夢。上句暗用《神仙傳》滄海屢變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銀河”切“新秋”。詩人夢見在海底超越枯桑,又夢見在天上看盡銀河風浪。這裏雖明為紀夢,實為借夢來表達對於世事蒼桑與人事鉅變的感受。這兩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結末二句起到了畫龍點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兒女成狂”的情景諷慨自深,就連過片的“新涼”、“相思”也都獲得了特殊的含義。

作者以自己作為獨醒的愛國者與普通人相對照,抒發了自己眷懷故國的深沉悲壯的情感,是這首詞構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點。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4

原文:

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粧成。

青煙翠霧罩輕盈。

飛絮遊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笙歌散後酒初醒。

深院月斜人靜。

譯文

挽了一個鬆鬆的雲髻,敷上了淡淡的脂粉。青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着她輕盈的身體。她的舞姿就像那飛絮、遊絲,飄忽不定。

此番相見後相思更甚,不如不見,多情不如無情。笙歌散後,醉酒初醒,只見深深庭院中斜月高掛,寂靜無聲。

註釋

西江月:詞牌名。

寶髻:婦女頭上帶有珍貴飾品的髮髻。

鉛華:鉛粉、脂粉。

輕盈:形容女子的儀態美。

爭如:怎如、倒不如。

賞析:

司馬光不以詞作著名。然而,北宋詞風甚盛之時,一些名臣如韓縝、韓琦、范仲淹都能事業之餘寫出很好的詞,司馬光也不例外。他的詞作不多,遺留下來的只有三首,多系風情之作。其詞不加虛飾,直抒胸臆,繼承了“國風好色”、“《小雅》怨悱”的優良傳統。此詞中的“相見爭如不見,多情何似無情”,即是寫情的佳句。這説明,司馬光並非假道學,而能表達真率的感情。

上片寫宴會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寫對她的戀情,開頭兩句,寫出這個姑娘不同尋常:她並不濃粧豔抹,刻意修飾,只是鬆鬆地換成了一個雲髻,薄薄地搽了點鉛粉。次兩句寫出她的舞姿:青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着她的輕盈的體態,象柳絮遊絲那樣和柔纖麗而飄忽無定。下闋的頭兩句陡然轉到對這個姑娘的情上來:“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上句謂見後反惹相思,不如當時不見;下句謂人還是無情的好,無情即不會為情而痛苦。以理語反襯出這位姑娘色藝之可愛,惹人情思。最後兩句寫席散酒醒之後的追思與悵惘。

這首小令只幅之內把驚豔、鍾情到追念的'全過程都反映出來,而又能含蓄不盡,給人們留下想象的餘地,寫法別緻。它不從正面描寫那個姑娘長得多麼美,只是從髮髻上、臉粉上,略加點染就勾勒出一個淡雅絕俗的美人形象;然後又體態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飛絮遊絲無定”,連用兩個比喻把她的輕歌曼舞的神態表現出來。而這首詞寫得最精彩的還是歇拍兩句。當他即席動情之後,從醉中醒了過來,又月斜人靜的時候,種種複雜的感受都盡括“深院月斜人靜”這一景語中,達到了“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

從結構上説,詞的上片寫其人其境,營造出惝恍飄忽,撲朔迷離的意境,下片寫自己的感受,性靈流露,雅而不俗,餘味深長。全詞造句自然,意不晦澀,語不雕琢,隨手寫來,妥貼停勻,足見司馬光作詞雖為餘技,卻也顯示出學識之厚與感情之富。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5

西江月·送朱泮英原文

青錦纏條佩劍,紫絲絡轡飛驄。入關意氣喜生風。年少胸吞雲夢。

金闕日高露泣,東華塵軟香紅。爭看荀氏第三龍。春暖桃花浪湧。

詩詞賞析:

謝逸詞是以輕倩婉媚為風格特色的,但是此詞則屬例外,顯得豪邁飄逸,朝氣勃勃。這可能是作者抒寫壯懷宏願的少時之作。

上片抒發風華正茂的旺盛意氣。“青錦纏條佩劍,紫絲絡轡飛驄。”意謂所佩之劍是以青色錦條裝飾的,而所騎之馬則是用紫色絲絛做成的韁繩。一開頭這兩句,表現出作者少時,既好讀書,又重仗劍交遊,頗有李白那種傲岸不羣的自由解放精神。第三句更把這種精神明確點示出來了:“入關意氣喜生風”。這和李白詩“意氣人所抑,冶遊方及時”,無疑同聲同調,一脈相承。“年少氣吞雲夢”這一句,再進一步把他的少年意氣作了形象化的渲染,與前面一句構成點染寫法。“雲夢”,為古澤名,在湖北安陸縣南,本二澤,合稱雲夢。司馬相如《子虛賦》雲:“雲夢者,方九百里。”又云:“秋田乎青丘,榜徨乎海外,吞若雲夢者八九於其胸中,曾不蒂芥。”此處作者顯系化用《子虛賦》之語,來表達自己的凌雲壯志,氣概不凡。

下片想象科考及第的金色美夢。“金闕日高露泫,東華塵軟香紅。”“泫”,露光,謝靈運詩有“花上露猶泫”句;“東華”,東華門,為宋東京宮城東面之門的名稱。這過片兩句意謂:將來赴宮闕廷試高中,宴開瓊林,那時空中紅日朗照,花枝樹葉上的露滴也輝耀着五采,何等愜意;新進士們騎馬進入東華門,出遊天街,紅塵軟繡,又何等榮光。這正如蘇軾《送蜀人到殿》所寫的:“一色杏花紅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接着“爭看荀氏第三龍”一句,更點明自己確是為雁塔題名的`進士,即在幻想中成龍了。按東漢荀淑有子八人,皆備德業,時稱八龍。也許,謝逸排行第三(姑作如是設想,待考),便借用荀氏八龍自稱“第三龍”。歇拍“春暖桃花浪湧”,既為寫景佳句,結得有韻味,也寓有高中之意,表達了作者的自得情懷。《三秦記》雲:“河津一名龍門,桃花浪起,魚躍而上之,躍過者為龍,否則點額而已。”當時,作者自信未來如魚跳龍門,定會跳過去而化為龍的,科舉仕途將一帆風順。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儘管他才氣橫溢,學識淵博,卻屢試不第,只得以詩文自娛,少年時的金色美夢徹底幻滅了。

此詞具有如此豪邁飄逸的風致,是由它的題材社會意義廣泛及作者抒寫的壯懷宏願所決定的。這也説明了,即使如“遠規《花間》,逼近温、韋”(薛礪若《宋詞通論》)的婉約派詞家謝逸,亦能寫出豪放詞,在詞風上並不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