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學習方法三篇

來源:文萃谷 1.77W

歷史方法篇一:學習歷史的方法

歷史的學習方法三篇

1.培養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憑藉時間、空間兩條線、雙座標牢牢記住歷史事件

3.多看歷史方面的書籍,歷史故事、人物傳記、事件介紹

4.如果你想學好中國古代史,必需學好古文,牢記實詞、虛詞的用法,這對於以後想學中國古代史的你相當有用!

5、平時多看歷史有關的書,最好是貫穿時段較長、涉及面較廣的通史,有利於建立知識網絡和興趣;

6、做練習很重要,買套卷子,專門做選擇題,一道題隔開時間重複做它幾遍;

7、簡答題,論述題一般需要背點東西,可以根據關鍵詞來記。先把要記的一段文字分開類型,例如記“什麼原因”之類,先分開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經濟原因,社會原因,文化原因”等等。再列出關鍵詞,如“半封建半殖民”“民族融合”等,就算不能逐字完全背出,考試也能根據關鍵詞“吹”出來。

8、説到這個“吹”,在文科考試很重要。之前看多點答案,看答案是怎麼答的,考試時根據背好的關鍵詞按答案的格式擴展開來,這就是“吹”的精髓!

講究方法,輕鬆學歷史

雖然我們常常説學習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的學習也是一樣。特別是對七年級剛進門的學生,教師更要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認知能力,選擇適合七年級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並教會學生靈活運用這些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做好學習三步驟:預習、聽講、複習。課前認真預習可以使學生對即將要講到的歷史事件、人物等有一個簡單瞭解,並找出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上課時要認真聽講,這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

課上要勤于思考,跟着老師的思路,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在聽講時還應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除了老師的板書以外,還要培養對一些重點內容作記錄,如老師多次重複的內容,課本中一些思考題的答案等等。

最後就是“温故而知新”。這三點看似簡單,但做好這三步,確是至關重要的。但對七年級學生來説,學習自覺性不是很強,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形成,所以老師更要從七年級開始

抓起,開始培養起。

2.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概念等知識的獲取是通過記憶來完成的,這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

如果沒有對歷史知識的牢固記憶,理解和運用就無從談起。

記憶不是機械的死記硬背。背書要講究方法講究技巧,應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

後再去背誦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這樣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並且重要的考點的才記,非重點、非考點只需瞭解,不需要識記。下面簡單介紹4種適合七年級學生記憶方法:

(1)“五要素、三步曲”法。學習一個歷史事件要掌握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意義)、三步曲(原因、經過、結果)。運用這種方法歸納每個歷史事件的要點,能將書本上的知識化繁為簡,複習起來更加一目瞭然。

如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中關於陳勝、吳廣起義,運用“五要素、三步曲”法就能將起義的各個要點系統地掌握

(2)知識串聯法:一個歷史事件由“五要素、三步曲”組成,一個一個歷史事件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所以運用知識串聯法,將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

如七年級歷史講的是中國古代史,就可以以時間發展為線索,將每個時期每個朝代串聯起來,形成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如七年級上冊知識串聯:原始社會(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黃帝、堯舜禹)→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會(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通過朝代串聯法,將整個七年級上冊所學到的中國古代史分三種社會形態串聯起來,線索簡潔,方便學生識記。這一方法的特點是能化繁為簡,可以一目瞭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

(3)圖表歸納法:歷史事件儘管內容多,記憶量大,但只要我們按照其類別進行歸納比較,不但能化繁為簡,而且還能夠提升其複習的質量。

圖表可以是簡單的歷史事件大事表,還有歷史專題一覽表、歷史大事數軸圖示等。圖表歸納法不但對歷史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有具體的、直觀的認識,而且還通過比較將這種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提升學生歷史的思辨能力。如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4)歌謠巧計法:歌謠記憶法就是把識記材料編成便於記誦的富有韻律和節奏的歌謠或口訣進行記憶的方法。如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歌謠:祖國曆史真悠久,一百七十萬

年有。北京人用天然火,最早人類在元謀。

山頂洞人多年後,氏族公社血緣湊。磨製鑽孔人工火,依靠集體與天鬥。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歌謠秦朝暴政民憤激,陳勝吳廣揭竿起。勢力發展“張楚”建,陳吳敗後項劉繼。鉅鹿項敗秦主力,劉率軍隊咸陽逼。秦亡楚漢爭四年,劉得民心得天下。??通過將每課的知識重點歸納成歌謠,學生朗讀起來朗朗上口,更方便記憶。

總之,識記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效果也是因人而異的。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應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具體方法,反覆實踐,持之以恆,力求用得純熟;熟能生巧,方法便能助你奔向理想彼岸。

七年級新生如何學好歷史

七年級開始,學生才系統的學習歷史。學習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的學習也是一樣。

首先,還是要做好預習、聽講、複習這三個環節。

課前認真預習可以使學生對即將要講到的歷史事件、人物等有一個簡單瞭解。另外,學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上課時要認真聽講,這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課上應勤于思考,跟着老師的思路,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很多同學開始時,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膽怯而不能積極舉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習慣,惰于思考和回答了。在聽講時還應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除了老師的板書以外,還要培養對一些重點內容作記錄,如老師多次重複的內容,課本中一些思考題的答案等等。“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所以課後一定要及時複習,要持之以恆。

其次,使學生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

新的歷史學習內容滿足了孩子們的興趣追求,增加了孩子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內容。教學內容變得生動、豐富、多彩,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歡。學生對歷史產生了興趣,才會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再有,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概念等知識的獲取是通過記憶來完成的,這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

如果沒有對歷史知識的牢固記憶,理解和運用就無從談起。這裏所説的記憶並不是機械的死記硬背。在學習歷史,背誦記憶課本上的知識時,應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後再去背誦記憶,這樣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記憶複雜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時可以嘗試教給學生一些記憶的方法。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幫助學生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後果,這對今後歷史學科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就是適當佈置練習題。

生的能力。

22世紀初,6月18日那天,當陽光普照大地,我終於乘坐了我夢寐以

求的“神州X號”,正緩緩向月球進發。從窗口往外望,月球就如一位女神,披着銀灰的紗衣,然而歲月的滄桑卻給她留下了道道皺紋,她一直在默默無聞守護着可愛的地球。啊,近了,更近了,當我投如月球的懷抱,我激動無比。待我準備好,出了艙,此時月球正是白天,氣温高達127攝氏度。不過我的表皮貼了張神奇保護膜,所以體温正常。踏進了陌生的世界,這時,不遠處飄來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仔細一瞧,是嫦娥姐姐。她果然沉魚落雁,我立即歡喜起來,跟着嫦娥四處飄蕩。我們來到了有名的桂花園,噴清香桂花初綻,我忽感神清氣爽。嫦娥姐姐告訴我,桂花是廣寒宮中的花中之王,它不但芳香襲人,而且樹枝挺秀,能使人精神爽朗。我多嗅了幾縷花香,有世外桃源之感。走着走着,忽見一個身強力壯的大漢在砍伐桂樹。嫦娥姐姐細心告訴我:“此漢名叫吳剛,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球上砍月桂。但要知道月桂的生命力是頑強的,因此,月桂隨砍隨合,他就要不停地工作。”吳剛漲紅了臉,與我相互招呼後,便又埋頭砍樹。這一早上,我都在桂花園中與嫦娥姐姐遊戲,樂此不彼。中午的氣温開始漸漸下降。我來到嫦娥姐姐的宮殿,嘗完香甜的月餅,想着:這兒真是個好地方,不僅香氣逼人,而且寧靜幽雅。但我們的地球,卻在一天天地衰老枯竭。這時,我的手心有着軟綿綿的感覺,原來是玉兔兒。它與地球的兔兒不一樣,不僅乖巧,還熟知人類語言呢。不知不覺,我進入了夢鄉。當我醒來,我禁不住打了個寒顫。原來是傍晚了。我迷惑不解:“嫦娥姐姐,為何早晨的空氣炎熱,傍晚就有點冷嗖?”“你要知道,我們的廣寒宮與你們的地球截然不同,廣寒宮的温差較大,白天氣温高達127攝氏度,夜晚氣温低達零下183攝氏度,所以宮中人煙稀少,我們都在時時盼望着有新的朋友來做客呢。”我瞬間豁然開朗。回家的時間要到了,我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嫦娥姐姐,並告訴她我今天十分愉快,下次一定再來。登上了舟艙,我感覺月球越來越遠了,但我的心卻與月亮越來越近了。

歷史方法篇二:歷史方法

怎樣學好國中歷史

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説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方法:

1、抓基礎、重平時。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

2、多看書、會看書。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歷史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更需要的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

3、聽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集中注意力,及時和準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其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可以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

4、閲讀教材的方法。主要是解讀。一般地説,閲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閲讀材料的文字含義。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瞭解閲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閲讀中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理解書面材料中的潛在的意義,然後把理解到的潛在的意義同認知結構聯繫起來”,才是有效的閲讀。閲讀的方式,有泛讀和精讀之分,要求也不一樣。此外,為提高閲讀的效果,可以在閲讀時做必要的筆記,或在閲讀材料上(如教科書)做一些提示性的記錄,如畫線、標符號、寫批註等。要熟悉教材,就要把教材精讀數遍,一般是逐字逐句地讀,不放過課文的註釋和插圖。然後要背教材,各個知識點都不能放過。背的時候通常是先讀一遍要背的內容,然後邊寫邊記憶。過一段時間後,再在腦子裏如放映電影一樣地重過一遍。由於記憶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其間伴隨着遺忘,所以在進行下一步的時候,有必要再對前邊的內容簡略地重複一下。記憶就是這樣在迂迴中不斷前進的。

5、記憶的方法。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①朗讀記憶法:利用晨讀晚讀時間,反覆朗讀課文,強化記憶爭取做到讓歷史知識脱口而出。②反覆記憶法:學歷史不必花太多、太長時間,每天就

花幾個十分鐘來看課本,這樣對於熟悉課本有很大用處。總的來説,記不記得住關鍵是看重複的夠不夠。所以記憶歷史要有恆心和耐心。③睡眠記憶法:每天利用睡前十分鐘回憶一遍需要記憶的知識。④骨肉相連法:以時間為骨,歷史事件為肉。回憶時,按時間順序,回想歷史事件及與該事件相關的發生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⑤關鍵詞記憶法:通過選擇識記知識中的關鍵詞或關鍵短語,作為記憶整體知識時的橋樑和線索,把識記知識主要內容進行簡化記憶。⑥比較記憶法:把一些相反或相似的知識進行比較以加強記憶效果。學歷史要紮實、牢固、脈絡清晰,由一根時間的紅線串起,要注意理出線索。

6、練習的方法。練習題分為兩類,一類是考察記憶能力的`,把書背會了,就行。一類是側重於考查思維的,這一部分題目如果你沒有那個能力,書背得再多也沒用。練習對於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7、複習的方法。“學而時習之”,複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達到“在腦子裏翻書”的境界,對教材相當熟悉。一般來説,複習的類型有隨堂複習、課下複習、階段複習、期末複習等,每一種類型的複習目的、複習範圍、複習要求是不同的,這需要在進行具體的複習時加以瞭解和適應。複習的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學習筆記、編寫複習提綱、重點閲讀、比較相關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構建知識體系等,並與練習相結合。最好是能每星期複習一次,每個月再總複習一次。複習時關鍵是要反覆地看書,在反覆中提高。因為歷史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所以複習歷史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複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哪段時間複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

8、答題的方法。歷史對文字組織的能力要求很高,平時一定要多加鍛鍊,多做些文字題,不要圖省事而只做選擇題,不願練習問答題、材料解析題,不能只重答案,而不考慮組織語言。在答題時,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是按點給分的。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

歷史方法篇三:歷史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方法專題學習資料

資料整理:紫陌紅塵

一、史料的分類

A按表現形式: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獻(文字)資料: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

1、種類:①以紙張為載體的:如: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史乘、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書籍、報刊、雜誌、信件等

②以電子媒介為載體的:如:電子郵件、BBS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載體,使文化知識得以流傳後世

3、侷限:個人因素(階級立場、個人修養)、政治因素(政治權勢纂改歷史)

時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例.某學生在檔案館讀到上海《民立報》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則報道,題目為《浙江敢死隊之壯觀》:“浙江革命軍之編制皆以敢死隊為先鋒,然後繼之以各標新軍。敢死隊之編制共分五隊,以蔣介石為指揮官……(隊員)出入於彈雨之中,而無一懼色。”這則報道①是珍貴的史料②它是在吹捧蔣介石,不具備史料價值③經考證無誤後,可作為研究蔣介石的史料使用

A.①正確,②③錯誤B.②正確,①⑧錯誤

C.①③正確,②錯誤D.③正確,①②錯誤

2.依據上海警察局檔案,1919年5

校長髮出的通知(見右框)。引發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A.民族工業發展,勞動力需求增加

B.羣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C.淞滬會戰,逃避戰火

D.國民經濟崩潰,難以維持學業

(二)實物史料: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

1、舉例:遺蹟,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①比文獻資料可信。

②關於史前和上古的歷史,實物史料顯得特別重要。

③與文史資料相互參證,從差異中尋找歷史的真實,還可以彌補文獻的不足。

3.侷限a.它們可能只是很小的一個碎片,並不一定能展示歷史的全貌。

b.對有些器物,人們還只能猜測它們的意義,並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三)口述資料:口頭講述並被記錄下來的資料

1、種類:神話、傳説、故事、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採訪記、座談錄等。2、侷限①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口述資料會與本來面貌有較大差距

②在史詩、神話、傳説、故事當中,也會有大量創造和虛構的情節;

③由於種種客觀原因,當事人回憶也難免不準確或不全面

B按史料價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義:(1)第一手史料:原始資料,即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發生的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材料,特別是當事人和目擊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對象的情況。

(2)第二手材料:距離那個時代較遠的記錄、轉述,或者後人的研究成果,間接反映了研究對象的情況。

2.價值:①一般來説,第一手的史料價值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時需要更加小心謹慎。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價值高低也不能絕對化。

3.與三類史料的關係:①實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②文獻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③口述史料輾轉相傳,更需要仔細甄別。

二、獲取史料的途徑

1、去圖書館或相關機構查閲檔案、文字史料、圖片史料。

2、參訪當事人或目擊者獲得口述史料

3、觀看紀錄片的影視資料

4、到當事人活動過的地方探訪遺蹟或獲取實物資料。

5、現場考古(或考古現場的實跡復原)

6、上網搜索

三、影響史學觀點和史料運用的幾個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場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選取和運用上的差別;

4.時代的侷限性等。

四、運用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的方法或原則

1、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選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堅持正確的史學觀點: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進行

3、選取客觀、公正、正確的史料。

4、對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論結合論由史出

5、蒐集更多的史料,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不取孤證)

五、歷史觀

1、含義: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

2、主要歷史觀:

(1)全球史觀(也稱整體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發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狀態,逐漸融合成密切聯繫的全球統一體.。這一史學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歐中心論”和國別史拼湊世界史的傳統史學框架,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來考查歷史,全面探討世界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發展主流和總體趨勢,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滲透

(2)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就是以“文明”為單位來看待整個人類歷史,通過不同文明類型的演進過程探討人類社會的進步。縱向看包括:採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橫向看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承認文明的多元性,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統一,既看到人類社會發展有共同的規律和趨勢,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獨特的具體發展道路。從現實人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去追溯歷史,説明現代文明是如何傳承演變而來的,把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

(3)社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歷史,更是與平民百姓。芸芸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件的歷史,包括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

城市進化和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係史等。

(4)現代化史觀(也稱近代化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實現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包括政治.經濟.思想等,其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與法制化,思想文化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社會生活現代化等。

(5)革命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通過不斷的革命鬥爭推動社會演進的歷史。主要觀點①在階級社會裏,兩大對立階級間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②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基本矛盾,爭取民族獨立以反對帝國主義,爭取社會進步以反對封建主義,是近代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並以此作為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主要標準。

附:史學史觀訓練題

一、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

(一)教育科學歷史研究法的基本概念

1.歷史研究法、教育科學歷史研究法的概念

歷史研究法是藉助於對相關社會歷史過程的史料進行分析、破譯和整理,以認識研究對象的過去,研究現在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是通過蒐集某種教育現象發生、發展

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客觀地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其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2.歷史研究法的基本特點歷史性

(1)歷史性。在歷史研究中,研究者主體與作為被研究客體的歷史現象之間是一種非共存的歷史性關係,研究者只能在其所處的時代環境中去認識過去所發生的事件。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研究對象:過去發生的教育事件

2.研究過程: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範圍再現歷史過程

(2)具體性。根據歷史研究的定義,是在豐富具體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揭示教育現象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歷史形式、全部豐富內容以及各種相關因素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必須把握最能説明問題的具體史料。

(3)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主。用邏輯分析方法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論概括,能更深刻地認識事物演變的歷史規律性,更深刻地認識那些還處於萌芽狀態、表現模糊不清的東西。

3.歷史研究法的作用

(1)通過歷史研究揭示教育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幫助認識現代教育的實質。

(2)通過歷史研究,幫助我們借鑑歷史經驗,預測未來教育發展的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