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道中除夜書懷》全詩賞析

來源:文萃谷 3.02W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這兩句是説,三巴的路途遙遠,羈旅之人,時時懷着戒懼之心,客居在這萬里之外的險地,實在艱難得很啊!崔塗窮年羈旅,終生飄泊,到過今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陝西等地,這裏言“萬里身”即寫其長途跋涉之艱辛,情調抑鬱低沉。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全詩賞析

出自崔塗《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

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

  注

①迢遞:遠貌。

②三巴:東漢末,益州牧劉璋分巴郡為永寧、固陵、巴三郡,後改為巴、巴東、巴西三郡,稱為三巴。相當今四川省、重慶市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東的大部。

③羈危:客居於險地。

  【詩文解釋】

遙遠的三巴路,萬里跋涉,艱辛不已。在亂山被照下的雪覆蓋的夜晚,孤燈映照着我這異鄉人。漸漸地與骨肉疏遠,反而與僮僕更加親近。怎麼能忍受飄泊的生活,但願明天新的一年有新的景象。

  賞析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是唐代詩人崔塗的作品。此詩寫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懷。首聯即對,起句點地,次句點人,氣象闊大;頷聯寫除夕客居異地的孤獨;頸聯寫親眷遠離,僮僕成了至親,再烘托“獨”字;尾聯點出時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詩流露出濃烈的離愁鄉思和對羈旅的厭倦情緒。

崔塗曾長期流落於湘、蜀一帶,此詩為詩人客居四川時所作。此詩抒寫詩人避亂流離巴蜀,旅途之中適逢除夕之夜的慘淡心情。全詩核心是一個“悲”字。

首聯“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寫離鄉的遙遠和旅途的艱辛:感歎三巴道路的迢遠,感歎與故鄉的萬里相隔。詩人隻身流離萬里之外,舉目無可親之人,生活的艱辛,生命的危險,如影隨形地糾纏着他。“迢遞”“羈危”用字精煉而準確,讓人頓感起筆之突兀。同時,“三巴路”“萬里身”又顯得氣象宏大,真可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生動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勢。雖是深摯地抒發飄泊天涯的無限情懷,卻並不給人以蕭瑟的'感覺。

頷聯“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具體地描繪出了異鄉除夜的淒涼。住所外面,是覆蓋着殘雪的亂山;屋裏,孤零零的一支蠟燭陪伴着詩人。“亂山”、“殘雪”既是寫旅居的環境,也是在烘托詩人除夕之夜的紛亂、淒涼的心清。寫山用一“亂”字,展現其雜亂的形態,藉以寫詩人諸事紛雜的心態;寫雪用一“殘”字,既扣住了時令,又寫出殘冬餘寒未消,藉以表現心境的淒冷。此二字皆詩人匠心運籌、刻意錘鍊的筆墨。“孤燭”二字也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往年過除夕,閤家團聚,雖説生逢亂世,節日清貧,總還是快慰的;如今過除夕,卻是獨自一人處在異鄉,論相伴者,只有無言的蠟燭,而蠟燭又是孤獨一支,“孤燭”照孤客,孤客對“孤燭”,物態人情,相互映襯,有力地揭示出詩人孤苦的心境。此句與馬戴的《灞上秋居》“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一句,可謂是異曲同工,同樣扣人心絃,讀來令人心碎。

頸聯“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真切地寫出了久別家鄉之人常有的親疏情感。文字雖直樸,道情卻非常細膩曲折。在家時,有骨肉相伴,自然感覺不到僮僕的可親之處;如今飄泊在外,遠離了親人,與骨肉遠隔,無法與親人們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對於身邊朝夕相處的僮僕才倍感親近,同時也為除夕增添了一些歡樂。對僮僕感情的轉變,固然是好事,但這也暗中陳述詩人當時處境的寂寞孤獨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詩人用筆巧妙,明寫“情親”之樂,暗道羈旅之苦,於無字之處發出一片浩歎。此聯語言質樸,感情細膩,與第二聯互相映襯,真摯感人。

尾聯“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歸結本題意旨,言不堪在這飄泊的生涯裏過此除夕,想到明日又增一歲不禁愁苦萬分。所以,詩人寄希望於新年,祈禱不再漂泊流離,顯得順理成章,真切自然。這種結尾統攝了全篇的情感,把歎羈旅、思故鄉、念骨肉、感孤獨諸多紛雜的心緒歸為“那堪”二字,以強化之,又用“明日歲華新”把這些思緒框定在“除夜”,意境鮮明,結構嚴謹。句中的“明日”緊扣題中的“除夜”二字,於篇末點題,強烈地表達了詩人不堪忍受的異鄉飄泊,希望早日結束羈旅生涯的願望。離愁鄉思,發泄無餘。

全詩語言樸素,鉛華皆無,於平實之處湧動真情,意境蒼涼,語言工麗,感情真摯,刻畫細膩,情韻幽絕,感人至深。“亂山”一聯堪稱佳句,令人回味無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