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7.4K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1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眾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標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眾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温暖。這也激勵着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繫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裏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2

—月—日下午3:40分,我們在學校觀看了“天宮課堂”,看之前,我懷着興奮的心情,看過之後,我內心又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剛開始,我們還覺得有些枯燥乏味,可隨着鏡頭切換到太空視角,同學們的目光被太空深深吸引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雙重人像”。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形成了水球這一神奇現象,在一個圓環支架上先做一面水膜,往水膜裏灌入更多的水,隨着水的增加,薄薄的水膜漸漸成了圓潤的水球。再往裏注入一個氣泡,王亞平老師在水球的後面,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正王亞平老師”和一個“倒王亞平老師”,看起來有趣極了。

還有一個,讓我感到特別驚豔,是泡騰片的實驗。在原先的水球中放入一個泡騰片,因為水錶面的巨大張力,水和泡騰片不會散開,後來騰片開始起作用,不斷的.冒出細小的泡。從外面看,像極了海底深處一株美不勝收的珊瑚。

乒乓球浮力實驗更讓我感到出乎意料。幾位年齡與我相仿的學生,無論怎樣把乒乓球摁在水裏,只要一鬆手,乒乓球便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頂”上來。在太空中,可就不一般了,我本以為它也會和在地球上一樣頂上來,可我低估了太空的奧祕,乒乓球像石頭一般沉入了杯中。為此,王亞平老師做出瞭解釋:“這和地面的現象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因為浮力是隨重力產生的,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浮力幾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樣浮起來。”聽完後,同學們直呼:“漲知識了!”

在外太空向外望,不是藍,而是深邃的黑。天宮課堂裏還做了許多有趣的實驗,比如有葉光富用手臂畫圈轉身,在太空中,手臂展開轉得慢,手臂收回轉得快,如花滑運動員一樣,是運用了物理學普遍定律之一:角動量守恆。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的無人,再到“神舟五號”的搭載一人,然後到現在的“神舟十三號”,中國都經歷了對飛船的一次又一次修改,對人員的一次又一次更換,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耀眼的成績。現在我完全可以自信的對其他國家的人説:"Im from China. Im a Chinese. ",因為我驕傲,驕傲我是中國人,驕傲我生於中國。

現在的我們,更要努力,努力爬過“學習”的山,遊過“困難”的海,不辜負祖國的期望。正如翟志剛老師所説:“未來是屬於你們的!”是的,未來是屬於我們的!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3

一堂“太空授課”,牽動了無數國人的心,如果説此前和過去的載人航天器我們更多地驕傲於宏觀上發射和運行回收的成功,那麼我們現在驕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實驗的細節上的生動美麗的展示,一堂太空課,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首先是對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航天科技能夠強國,能夠振國威,能夠帶來民族凝聚力,這話過去也許有些抽象,但是,面對天宮課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學演示,會由衷地感歎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給青少年演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

其次是對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的影響。有趣的“太空授課”,讓平時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生動起來,看得見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藴含着幾多科學的原理,一次航天員稱重,藴含了簡便的科技應用,不僅讓青少年興趣盎然,也讓成人觀眾更加喜歡科學,而航天科技並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難解,航天科技最終是為生活科技化服務的,這對於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很有裨益。

第三是對航天科技改變生活的影響。航天科技中藴含了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都會極大推動民用科技的發展,數字温度表、幹吃麪、尿不濕、心臟泵和補充液體等等無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結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經廣泛栽培,服務於人類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沒。

第四是對趣味教育的影響。相信看了這一堂“太空授課”,即使很不願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也會感覺到,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這樣生動,這樣實際,從水滴到失重的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心運動規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象等,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將學習科學知識從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夠激發更多的孩子投身於科技事業,更會在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總之,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不能想當然,過去我們不少人以為航天員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藍,通過這次“太空授課”我們知道了,航天員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學和科技永遠是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航天科技不僅壯國威,更關係我們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國夢腳踏實地,科技夢張力無限!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4

據瞭解,“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授課對象,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由此,我想到了此前首次太空授課。

“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天宮一號”進行授課,向我們青少年講述了失重環境中的物體運動和液體表面的張力情況。

失重是太空環境中最獨特的現象。在失重的環境下,人可以隨意漂浮,而且可以做出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

看,這是王亞平在向我們演示單擺運動。只見她把小球向後拉了一小段,然後鬆手,小球並沒有像在地球上一樣做往復擺動,而是神奇地飄浮了起來。王亞平姐姐又把小球提高了一點,再鬆手,小球還是沒有做往復擺動。這是因為小球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沒有了回覆力。

這時,王亞平姐姐推了小球一下,小球竟然在做圓周運動,而且一直在轉,好像永遠都不會停下來一樣。再換個角度又如何呢?小球仍在做圓周運動。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只給小球一個很小的初速度,它就可以繞着擺軸做圓周運動,但在地面上卻不行。

王亞平又從飲水袋中擠出了一個小水滴,這小水滴就像一個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她還把一個金屬的圓環伸進水袋裏,製成了一個水膜,並往上面加水,水膜就一點一點地變厚,形成了一個水球。王亞平姐姐還向水球中注射了兩個氣泡。

等把氣泡抽出來後,又把紅色的`液體注入了水球中,紅色的液體便在水球中慢慢地擴散開來了。水球也變成了一個紅色的水球,像一個紅色的水晶球。

這就是“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太空授課時的情景。這次授課共用了40多分鐘呢。我認為這樣的課特別有趣而且富有吸引力,同學們都很喜歡。看的時候,同學們個個都很專注認真,沒有一個説話的。有的託着下巴,連口水都流出來了,也來不及擦。

通過這節課,我萌生了一個理想:我也想當一名宇航員,因為在太空中,我可以做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譬如,在太空艙裏隨意地飄來飄去、做一些奇特美妙的實驗、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環境……

這就是令人神往的、充滿了奇思妙想的科學的無限魅力!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5

《天宮課堂》終於和我們見面了,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這個振奮人心的節目,這次是把課堂搬到了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中的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授課”。

20xx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航天員們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身處太空,面對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課,是中國太空老師的第一人,彰顯了一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採取了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地面分課堂。由三名航天員在空間站中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環境,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細胞在熒光顯微鏡下不停的跳動;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使實驗現象更加直接和直觀。液體表面張力試驗,使水在太空中變成一張水膜;繼續注水後,形成水球;將氣泡注入水球后,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還有宇航員在無重力狀態下活動等現象,並實時與地面課堂進行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了我們對科學的興趣。

王亞平説:“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着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宇宙是複雜多變的,宇宙中有許多奧祕值得探究。

昔日“上九天攬月”之宏圖,不再是夢,中國航天人要把滿天的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裏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據悉,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將在太空中駐留6個月,中國航天員們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航天員們來自太空的祝福。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更新、更大的“航天夢”,我們終將在星空中寫下精彩的一筆,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6

“頂流冰墩墩也來到了空間站。”直播中,王亞平用冰墩墩玩偶演示“太空拋物”實驗。和在地球上拋物不一樣,冰墩墩在被拋出後仍沿原有方向勻速前進。在人大附中經開學校八年級學生們的眼中,這個實驗背後的原理並不陌生:牛頓第一定律。

“我們之前就從網上了解了這次‘天宮課堂’要做的實驗,把涉及的知識點提前給學生們温習了一遍。”人大附中經開學校八年級物理老師王濤告訴記者,與第一次收看“天宮課堂”相比,這一次老師和學生做的準備更充分,“其實很多實驗都跟物理學科聯繫緊密,八年級的學生也剛好學了牛頓第一定律這個知識點,所以對照着這幾個實驗,學生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也能知道在地面和天宮不同的環境下實驗的不同情況。”

該校九年級物理老師孫魯豔則帶領學生在“水油分離”實驗中再次複習了浮力和壓強的相關知識,“在微重力的情況下,浮力是不存在的。在地球這種有重力的環境下,水油可以自然分離。但是在微重力的情況下,只有藉助離心力才能分離。這跟高中物理知識也有銜接。”

對於不少國中生而言,此前已有的物理知識儲備和生活常識儲備讓他們對這次“天宮課堂”中的實驗更有興趣,感受也更深。

“互動的.時候,西藏的一個學生提問,在空間站能不能把水燒開。當時學生們都説‘我們也想問這個問題’。”王濤表示課堂氣氛很熱烈。孫魯豔也表示,學生們對這些實驗十分感興趣,“尤其是看到太空離心機、無容器實驗櫃這些實驗儀器,他們也很好奇、很自豪,這些物理課本上學習到的知識真的運用在了社會中。”

除了提前温習相關的知識點,老師們還格外注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在王濤看來,這些實驗並不複雜,也是物理學科中比較基礎簡單的實驗,但恰恰是這些簡單的實驗構成了物理學科的基礎,“我們也會引導學生去想,還有哪些實驗可以放到空間站這個環境去做?給他們也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讓他們通過實驗之美感受物理學科之美。”與此同時,學生們對中國空間站的偉大工程也充滿了自豪。

天宮課堂”第二課雖然已經結束,但討論和思考卻不會在學生們的課堂中結束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7

何為中國式浪漫?星河燦爛,宇宙寥廓,中國式的浪漫其實是隱在歲月中,藏在骨子裏。

從“嫦娥奔月”到“萬户飛天”,從“嫦娥探月”到“載人航天”,從“天問探火”到“北斗指路”……“神舟”“天宮”“嫦娥”“玉兔”“祝融”“天問”“北斗”……這些充滿神話典故的名字,盡顯中國式浪漫,航天人不僅有星辰大海,還有詩和遠方,不僅有文明血脈的延續,更有中國精神的見證。它藴含着我國航天人的科學夢想和浪漫情懷,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偉大精神的積澱。中國航天事業歷經探索發展之路,從無到有、由弱至強,激發了無數國人的愛國情懷。一路走來,多少艱辛,多少奇蹟!這是命名之浪漫。

何其有幸,生於華夏,一覽神州,世界領先,為之震撼,就是出艙。翟志剛在踏入太空時,高舉雙手,大聲喊道:“我已出艙,感覺良好”。葉光富緊跟其後説道:“我一會兒出艙,感覺良好”。一聲清脆的女生隨之而來,説道:“我下次出艙,感覺良好。”這一聲聲背後都有一句“曙光明白”。“曙光”曾是星星之火,點亮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我國啟動第一次載人航天計劃,名字就叫“曙光一號”工程。如今,隨着我國載人航天事業邁入空間站階段,“曙光”的職能也得到拓展,成為航天員出艙活動專項指揮的代號。曙光,黎明的曙光,中國的曙光,人類的曙光,象徵着光明和希望。這是行動之浪漫。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三位航天員在太空空間站與地面進行互動,普及科學知識,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科技創造生活,創新成就未來。我們要從中學習“航天”精神,從創新突破中汲取前進力量,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科技之浪漫。

王亞平老師在天空課堂中説道:“你們都是祖國的花朵,含苞待放,未來是你們的,希望你們的夢想在廣袤的宇宙中綻放。”新時代的我們應樹立遠大的'理想,走過泥濘,翻過高山,越過海洋,揚起希望的風帆,駛向未來的彼岸。縱然前途漫漫,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一顆追夢的心。無論何時,都要記住少年與愛永不老去,即便披荊斬棘,丟失怒馬鮮衣。

仰望星空,探索未知,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有你,有我,中國永遠浪漫!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8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九天攬日月。幾千年來,人類所有璀璨的夢想中,最閃耀的一個就是飛天夢。而我們的時代,不僅實現了飛天夢想,更是在這浩瀚的宇宙中,來了一場天地對接,開啟了九天之上的空中課堂,在每一個孩子心中播撒科學的種子。

20xx年3月23日,春和景明,一碧萬頃,下午3點40,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正式拉開序幕。這次授課的老師是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位將相互配合進行授課,為孩子們帶來精彩的空中課程。七里河國小的學生們在學校的組織下,全程認真收看了這節特殊而有趣的“天宮課程”。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由航天員在軌演示,有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最後的.還有天地互動環節,更是讓孩子們激動萬分,相信通過這節特殊的課程,同學們不僅學到了空間科學知識,更加點燃了追尋科學,築夢藍天的熱情。

通過天宮課堂授課,讓同學們直觀的看到了空間站的內部場景,同時也知道了冰雪實驗的奧祕,懂得了失重狀態下水的表面張力的作用,看到了失重狀態下水油分層現象消失和在太空拋物的奇妙現象。三位宇航員向同學們展示空間站的科學設施:有核心艙高微重力、無容器實驗機櫃以及本次任務中開展的空間科學實驗進展。這些都激發了同學們對科學的興趣,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科學,愛科學。

實驗項目進行期間,七里河國小每一位同學都是目不轉睛,驚歎不已。孩子們有的記筆記、有的畫圖畫,用各自獨特的方式將這次對話定格,化作了人生中最難忘的時刻之一。

將近1個小時的太空課到了尾聲,宇航員為同學們送上了祝福:“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鼓勵同學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觀看結束,同學們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紛紛將今天學習的收穫和感悟記錄了下來。

通過天宮課堂,同學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空間站的建立,飛天夢的實現,靠的就是先進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同學們需要更加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為未來中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9

今天,我們在教室參與了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首次太空授課,“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物理課。

首先,王亞平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天和核心艙的主要結構,先後帶我們參觀了居住區、衞生區和太空廚房。隨後,老師還介紹了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企鵝服”等運動裝置的用法,並解釋了太空中鍛鍊的重要性:空間站幾乎沒有重力,微重力的環境會使人血液上湧、骨骼疏鬆、肌肉萎縮,需要堅持鍛鍊以保持身體健康。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轉身,從而讓我們對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

接着,就是最激動人心的太空實驗環節了。三位老師演示了太空細胞學實驗、浮力實驗、泡騰片實驗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實驗。王亞平老師先製成一個水膜,再向水膜中緩緩注水。由於微重力環境下表面張力較強,水膜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

老師又向水中注入一個氣泡,將臉靠近水球時,水球裏竟然呈現了一正一反兩個像。老師解釋道,這是由於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部分,使其分別成像。這樣一節別開生面的“天宮課堂”結束之後,我終於明白了“太空授課是物理課堂上最生動的'實踐案例”這一説法。

正如王亞平老師在課程最後給我們青少年的寄語,“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們的夢想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綻放”,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10

今天下午的三點四十分,“神舟十三號”裏的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三位“教師”為我們講授了一堂關於在外太空生活的課程,我聽完之後感覺非常有意思,也收穫了很多。

一開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漂浮着的陀螺,之後,就陸續出現了三位老師,首先登場的呢,就是王亞平老師,她給我們介紹了一些在太空艙裏的東西,比如:太空跑台,太空櫥櫃,飲水分配器等等。我認為太空真的很奇妙,在太空艙裏的太空廚房功能很全,以致他們還可以吃到鮮蘋果,王亞平老師還告訴我們在太空中如果看上去胖胖的,是因微重力致血液上湧,也讓我們知道了在太空中如果長時間不鍛鍊會影響健康。

在王老師的一步一步帶領下,我們看到了葉光富老師和翟志剛老師,他們兩個則是給我們介紹了葉老師身上穿的服裝——企鵝服,它在許多地方都有一些拉帶,也可以對抗肌肉萎縮心管血功能下降,很神奇吧,小小的服裝背後,迎來的竟是科學家的奇思妙想。之後,葉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太空細胞學實驗。等同於他們開展的是失重條件下細胞生長髮育的'有關研究,當然,顯微鏡是在“醫學樣本顯微觀察記錄裝置”中拿出來的,把樣本放在顯微鏡的鏡頭下,再利用軟件,就可以對細胞觀察檢測了,在太空中的細胞和在地球上的細胞不一樣,在太空中的細胞非常“活躍”,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啊,看來,這節課對我們的生物學也會有一些幫助。老師在乒乓球實驗當中,給我們傳授了“浮力隨着重力出現,空間站內浮力幾乎消失”的知識。到這裏,就已經有了不少收穫了。

這堂課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關於水球的一系列實驗了,在水球裏面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就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如果是在地球上,那麼水球都不可能有,他會直接變成液態後消失,何況會有這一現象?還有一個實驗,是在水球裏面放上一個泡騰片,我們都知道,泡騰片遇到水後都會形成一串小氣泡,三位老師首先是將水球染成了藍色,之後把泡騰片放進了那裏。當時我就想到了這個水球和地球很像,所以有一種親切感。

這一次的“天宮課堂”讓我覺得,中國的發展技術真是一流,以前的中國被人踐踏,欺負,現在的中國終於站了起來!不會在被人欺負!而且我也很敬佩這三位“老師”,他們連過節都回不去家裏,而是為世界繼續在外太空研究東西,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真的希望“天宮課堂”還會有第二課,第三課,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11

作為新時代的“趕路人”,我們要品嚐“天宮課堂”中的“特別”味道,並從中汲取奮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讀懂“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無我境界,涵養“我將無我,不負眾望”的為民情懷。為了心中的航天夢,航天英雄們舍小家為大家,無數次的刻苦學習和訓練,只為了那萬眾矚目的一飛沖天,只為了全程工作的萬無一失。例如,航天英雄聶海勝更是“三探蒼穹”,每一次都圓滿完成了任務。但是,有誰知道,太空中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哪怕發生一點點的意外,就可能永遠不能回來。但是,因為心中有夢,他們甘之如飴、無怨無悔。作為黨員幹部,我們就是要學習他們這種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努力工作、奉獻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黨員幹部愛崗敬業、廉潔奉公的崇高品格。

讀懂“一腔熱血報國志”的愛國境界,點燃“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的精神火炬。愛國,是公民最樸素最深刻的感情。發展航天事業,建設世界航天強國,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為了讓祖國和人民放心,為了讓全體中華兒女揚眉吐氣,三位航天英雄無懼無畏,滿懷着一腔報國熱情,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以最佳狀態、盡最大努力完美完成了太空探索的各項任務目標,併成功返回地球。這樣的歷史功勛極大振奮和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為黨員幹部,我們也要積極培育這種愛黨愛國的情懷,爭做忠誠、乾淨、擔當的好乾部。

讀懂“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奮鬥境界,激發“志存高遠,逐光而行”的磅礴力量。“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鼈”,夢上九天,一直是中國人民的'夢想。作為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的三位航天英雄,聶海勝三人執飛任務的圓滿完成,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標誌着中國航天事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出新步伐。如今,我們黨又團結帶領人民向着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作為黨員幹部,我們也要有追求卓越、一往無前的勇氣和膽識,努力開創新輝煌,書寫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嶄新華章。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12

李白詩中寫道:“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在古代,人們就嚮往着天上的世界,因此就有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故事。但今天的我們已經幫助古人揭開了這神祕的面紗。今天,三位宇航員再次為我們展開了“天空課堂”的活動。

天空課堂講了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實驗、會掉頭的扳手實驗。這次天空課堂中還展示出問天實驗艙的一些神奇設備,包括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和變重力實驗櫃等。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這些都讓我歎為觀止。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變“懶”實驗了。劉洋老師製作了一個紫色的水球,她用裝滿空氣的針管快速衝擊水球,水球也用較快的震動迴應。劉洋老師又往水球裏放了一個空心鋼球,再次用空氣衝擊水球,神奇的一幕出現了:水球竟沒有像之前一樣作出劇烈地震動,而是微微扭了一下身子,就不動了,似乎變懶了一樣,我驚歎極了。

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我上網搜了一下,原來它的原理是:外力施加到水球上,水會發生共振,加入一枚鋼球后,水球固有頻率就會發生改變,相對不容易引起共振,我茅塞頓開。可我又想:生活中有沒有用到這個原理呢?我想來想去,還是想不到,於是跑去問媽媽,媽媽看着滿臉疑惑的我,語重心長地説:“孩子,我們要多留心生活,做一個生活小達人。在爬山時,你有沒有看到有些阿公的肩上挑着兩桶水?他們挑水時,為了避免水濺出來,都會在水桶表面放一片荷葉,這是不是用到了這個原理?”我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用“懂了”的表情回覆了媽媽。

很多人都説,航天是個浪漫的話題,星辰大海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但今天我明白了,它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所以如果浩瀚無垠的宇宙是一本書籍,那麼航天是一把開啟宇宙智慧的鑰匙,我們要感謝越來越多的航天員,他們成為我們的眼睛、雙手,不但為我們揭開了星際神祕的面紗,也讓我們懂得了更多的科學知識,他們觸發了我心中的航天夢。

通過這次天宮課堂,我也再次感受到了航天事業的蒸蒸日上。我知道,只要我們學好知識,為航天事業獻上一點點的祝福和支持鼓勵,都可以成為航天事業發展的小小動力。同學們,讓我們一直關注航天,點亮心中的航天夢吧!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13

20xx年10月12日,第三次天宮課堂拉開帷幕。

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將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

與天宮課堂二號不同,“天宮課堂”的“講堂”在以往天和核心艙的基礎上,新增了問天實驗艙,這樣“太空教師”的活動範圍更大了,相應在直播當中用到的攝像機機位和保障設備變得更多,地面調度的操作也更加複雜。這也是課程的第一項:介紹問天實驗艙。

身着藍衣的航天員們一邊介紹一邊來到植物樣品採集的地方—生物技術實驗櫃,航天員陳東老師為我們簡要介紹了實驗櫃的原理與功能,並引出了今天的第一個小實驗:毛細效應實驗。在實驗中,同學們發現沒有重力作用下,液體表面張力會更大,促進液體不斷上升。

緊接着,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了“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掉頭的扳手等多個有趣神奇的小實驗,讓我們充分體驗到了太空的奇妙與神祕也激發了我們對太空未知事物與太空自然的探索精神。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會掉頭的扳手”這個實驗,宇航員陳東轉動了一個小扳手,又轉動了一個大一點的`扳手。小扳手上端一會兒再上,一會兒在下,旋轉地十分快速,如秋天的落葉一般,隨風飄舞,不一會兒別從陳老師的手中逃之夭夭了。大扳手呢,一端做了橙色記號,陳老師輕輕一撥,扳手左右旋轉起來,橙色的一端一會兒在左,一會兒往右,同時還向下不住地逃竄去,陳老師迅速一抓才讓這失去重力束縛的小扳手停下來。這個現象被稱為賈尼別科夫效應。

實驗後,同學們積極提問,航天員們一一解答。

最後,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主持人們言畢後的一陣陣掌聲中落下序幕,此次天宮課堂圓滿結束。

在本次天空課堂,我學到了繁多的知識,也漲了很多見識,對生活也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對未知也產生了許多追求與嚮往。

在太空,連原本身邊普遍得不曾入眼的小物,都成了科學家們重點的研究對象。每一次不經意間的舉動,都會成為偶然發現某種定理的契機。

地球的奇觀異景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那未知的遠在天邊的星河裏又充滿了多少神祕呢?在未來,我們將去探索,去發現,去應用一個又一個不一樣的奇妙事物,去完善,去成就,去感受每段瑰異的專屬於宇宙的故事……

那遙遠的蒼穹之上,又藏着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

觀看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篇14

北京時間20xx年10月12日16時01分,“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新晉“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

在約50分鐘的授課中,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等神奇現象,並生動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此外,航天員還重點介紹了在中國空間站開展的水稻和擬南芥種植研究情況,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授課期間,航天員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地面課堂專家也就有關科學問題進行認真解析。

此次活動,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設地面主課堂,在山東菏澤、河南鄭州、雲南大理分設3個地面分課堂,約400名中國小生代表參加現場活動。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全程現場直播。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説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無論是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着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着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