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白》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03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麥克白》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麥克白》讀後感

《麥克白》讀後感1

以不義得來的王位必須以罪惡加以鞏固。麥克白登上王位後,想起了女巫們對班柯所説的話語,他覺得十分驚恐懼,便派刺客去暗殺班柯和他的兒子弗裏恩斯。班柯雖然死了,但弗裏恩斯卻逃去了,這也從此成為麥克白的一塊心病。麥克白為了確保自己統治的穩定,又去拜訪了那三個女巫。這次女巫派鬼魂對他預言,説麥克白要留心費埔爵士麥克德夫,還説麥克白可以將所有人類的力量付諸一笑,沒有婦人所生的人能傷害麥克白,並且麥克白永遠不會被擊敗,除非勃南的森林有朝一日向麥克白的首都鄧西嫩移動。麥克白很高興,但為了確保自己的絕對安全,他又派刺客襲擊了麥克德夫的城堡,把麥克德夫的妻兒殺得一乾二淨,但麥克德夫已經逃往了英格蘭。這一輪的殺戮過後,麥克白成為了一個十足的暴君。

惡人是終究要受到懲罰的。麥克白雖然殺了這麼多的人,但仍然得不到安寧,還眾叛親離。麥克白覺得,他的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指手畫腳的拙劣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着喧譁與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所有的爵士都背叛了麥克白,前往英格蘭去投奔潛藏在那兒的鄧肯長子馬爾康。馬爾康在英格蘭的支持下,舉兵進攻麥克白。與此同時,惡貫滿盈的麥克白夫人也因負疚過多而精神崩潰,患了夢遊症,在夜間自殺了。馬爾康所率領的軍隊來到了勃南森林附近,馬爾康命令士兵們一人折一根樹枝做掩護,向鄧西嫩進軍。麥克白在鄧西嫩的城頭上眺望敵軍,看到一大片“樹林”正從勃南森林向鄧西嫩移動。鬼魂的預言應驗了,“勃南森林”真的正在向鄧西嫩移動。麥克白有些膽怯,但想到鬼魂曾説沒有婦人所生的人能擊敗他,麥克白再次拾起了勇氣。他出城迎戰,再次重現了當年作為忠臣時那橫掃千軍的威風。但由於他的士兵不斷倒戈,麥克白退入了城內。在王宮內,麥克白與麥克德夫狹路相逢。麥克德夫要為家人報仇,要和麥克白決鬥。麥克白很藐視麥克德夫,説女巫預言沒有婦人所生的人能擊敗他。麥克德夫説,讓你的女巫告訴你,麥克德夫是不足月就從母腹中剖出來的,不是婦人所生的。麥克白醒悟了,明白了女巫的邪惡和模稜兩可,但事已至此,他仍要和麥克德夫血戰到底。最終,麥克白被麥克德夫斬殺,一代暴君終於落得個梟首示眾的下場。

麥克白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他原是一個忠臣,女巫的蠱惑,夫人的慫恿,激發了他的野心,讓他變得邪惡,最終篡奪了王位。為了鞏固自己的王位,他又大開殺戒,成為了一個千夫所指的暴君。麥克白就這樣一步步地墮落,變得越來越陰邪,直到最後被正義之師所討伐。莎士比亞的這部悲劇揭示了人心的罪惡:一個看似心無邪念的人也可能會因種種外在因素而一步步墮落,直到自取滅亡,自我毀滅,就像麥克白一樣。

《麥克白》讀後感2

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麥克白》堪稱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鉅作。它巧妙地向讀者展現了命運、志向、野心、人性及迷信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麥克白曾經是一個英勇、有野心的人,在凱旋而歸後,因巫師的預言和國王過分的讚譽使他改變了,他從一個忠實的臣子變成了一個弒君的逆賊,他使用了不正當的手段使自己登上王位。他當上國王后開始了他的暴政,他先後殺害了他的好友、臣子及他們的家人,最終使他走向滅亡。

《麥克白》是一部經典的悲劇,但讀完之後並沒有一種悲傷的感覺。也許許多人都會覺得麥克白的滅亡是罪有應得,但是這種罪有應得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命運、人性以及這個國家的悲哀。

起初的麥克白,他並不是一個人人唾棄、禽獸不如的逆賊,而是一個勇士,一個為國打了勝仗的英雄。是什麼使他走向了這條不歸路?首先,是他的野心。麥克白的野心之所以燃燒,主要是因為巫師的預言,所以麥克白才會認為他將成為蘇格蘭的國王。因此,他才會殺鄧肯,以這種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王位。巫師的預言在這裏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使得麥克白內心深處最陰暗的野心燃燒了起來。也正是因為他野心的燃燒,才使得他人性泯滅。麥克白在妻子的煽動和激將下,麥克白最終還是做出了這罪惡的舉動,殺掉了鄧肯這個好國王。所以,麥克白妻子的煽動性也是至關重要的。

麥克白良心的泯滅是和他的妻子分不開的,因此這讓我們不得不聯想到那句話: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一個能幹的女人。麥克白夫人的確是一個能幹的女人,她的能幹把她的丈夫推上了王位,也同時把她的丈夫推近了無底的深淵。

要是麥克白因為刺殺了鄧肯而感到良心不安,那麼他刺殺班柯還有麥克德夫的家人就沒有罪惡感。麥克白刺殺班柯是因為他感受到了班柯對他的威脅,使他必須殺了他。麥克白殺害麥克德夫的家人,同樣也是因為感受到威脅,不過幸運的是,麥克德夫逃走了。如果説當上國王前的麥克白還有一些良知,那麼當上國王后的麥克白就連人性都泯滅了。麥克白為了保住他的王位而大開殺戒,使得蘇格蘭的許多貴族離開這個國家。麥克白的不安還是來源於他的迷信,他過分信賴巫師,認為巫師説的話都是對的,這使他自己也走上絕路。

雖然《麥克白》堪稱悲劇,但是整部戲劇中並沒有悲的色彩。也許許多人認為麥克白和他的夫人最後的結局是罪有應得,但是麥克白只是那個時代的代表。莎翁是在用麥克白這個人物代表那個時代的悲哀。雖然麥克白是暴君,但是繼任的馬爾康也許會比麥克白更糟糕。莎翁向我們展現的不僅僅是人性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麥克白》讀後感3

二十多年前,那本藍綠色封面的《麥克白》,那時候叫《馬克白斯》,是作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掩護從單位圖書室借出來的,圖書管理員一邊登記一邊懷疑地打量着我:“借這些書家裏大人知道嗎?能看明白嗎?“又把《羅密歐與茱麗葉》抽出來抖了抖,14歲的我己經和管理員有5年的“鬥爭”經驗了,我是從容的:“幫家裏大人借書。”書自然是借出來了,然而看明白了麼?我想是明白了那時要明白的,“以不義開始的事情,必須用罪惡使它鞏固”,類似於“一個謊言,需要無數個謊言來掩蓋”,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如果有野心,卻缺少相應的奸惡;慾望大,但又不屑於宵小的手段;不願玩弄機詐,卻又想作非分的攫奪;沒有麥克白夫人那樣的“政委”,那麼還是偃旗息鼓,做一個平庸的充滿“人情的乳臭”味兒的好人吧,我的道德準則就這麼確立了。

時間是如何改變人的呢?“時間會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飾,會在美人的額上掘深溝淺槽”,同時,“無數人事的變化孕育在時間的胚胎裏”。莎翁時代的倫理道德秩序,麥克白沒有恪守的“本分”,他所尊重與放任的慾望,在這個鼓吹“自我實現”的時代已經全然不是問題;把時間的座標再縮小一些,初讀《麥克白》至今的二十五年間,胼手砥足獨立生活在人間叢林,而今重讀這個故事, “我的習慣於殺戮的思想,再也沒有什麼悲慘的事情可以使它驚悚了。”麥克白的起事和失敗並不是一場悲劇,一個功高蓋主的貴族將軍,在命運女神的誘發下,面對並忠實於潛意識裏對權利的慾望,他的失敗不是因為馬爾康帶來的英格蘭大軍,不是被滅門的麥克德夫的復仇火焰,而是他骨子裏無法突破的那個當下“世俗的禁忌法則”,“在這種事情上,我們往往逃不過現實的裁判……他生前的美德,將要像天使一般發出喇叭一樣清澈的聲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弒君重罪”,麥克白從起意到身亡,內心沒有停止過對自己的審判,他也因此失去了正常的感官,失去了睡眠,失去了朋友,直至失去了妻子,“流血必須引起流血”,深陷血泊的麥克白選擇了涉血前行,面對滅亡;這是一出求仁得仁的正劇,拋開其中的殺戮和鮮血,無謂悲喜,今天關於這個故事,我讀到的是一句話:“命運和性情是一種概念的兩個名字”。在我們試圖將心中脱穎欲出的本性付諸於生活的時候,我們是否有力量打破可能悖逆的世俗的禁忌法則,坦然面對所有的結果?

《麥克白》據説是莎翁在彼時的新英王詹姆士一世授意下創作的,故事原型來源是編撰於1587年的《霍林斯赫徳編年史》,首演做為丹麥國王訪英時的招待演出,莎翁為詹姆士一世奉獻了一顆大彩蛋:那位高貴正義、不屑命運女神誘惑,拒絕了麥克白拉攏最後遭到暗殺的班柯將軍,乃是詹姆士一世的先祖。

《麥克白》讀後感4

相對於《奧賽羅》和《李爾王》,《麥克白》給我的感想不是那麼深刻——可能是因為沒有觸及我的痛點?嗯,應該是這樣,因為我這個人,平庸又沒有野心,所以對於野心造成的悲劇,感想就不是那麼深刻吧。

其實我並不討厭野心,野心換個字眼其實就是夢想,兩者在我看來是一樣的。

所以野心在我看來並不是壞事,一個人有了野心就是有了夢想,有了這樣的東西,才會有努力的動力、指引前進的方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説,我覺得野心絲毫沒有壞處。

只是,過猶不及,適度的野心讓人發奮,而過多的野心恐怕就會招致毀滅,而太沒有野心的人則不會有什麼成就——又應了中庸的道理,人生在世,所追尋的永遠都是中庸,而這偏偏又是最難的。

《麥克白》這個故事,我覺得是想告訴我們膨脹的野心會帶來怎麼樣可怕的後果吧,麥克白本身就已經夠尊貴、擁有的夠多了,可偏偏他的不知足、對國王之位的覬覦讓他做出了許多違背良心道德事情,而最終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所以我在想,野心本身無罪,但是為了達成野心所選擇的手段、做出的事情,卻是有善惡對錯之分的。

用合理的手段做正確的事,通過正確的方式達成野心,那就並沒有任何罪惡;而一旦走了彎路,用了錯誤的方法、罪惡的手段去達成野心,那就是錯了。

做人要有野心,也要有道德的約束,在道德的約束下用合法合理合情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野心,那邊皆大歡喜,大概如是而已。

而麥克白和他的夫人,應該是一類人,麥克白夫人的野心比麥克白更厲害、罪惡感更少,但他們其實是相似的,而最後這種相似導致了悲劇——我在想,是否在這對夫妻的身上,莎翁也在探求一種和諧,怎樣的夫妻能夠更長久更幸福,到底是性格相似的還是性格互補的?

從故事的發展可以看出來,在故事最初,麥克白對夫人的感情很深,什麼事情都可以跟夫人商量,大概也正是因為他們天性中的相似,他們的感情更好、相處更合得來,但是也因為這種相似,他們太清楚對方的弱點和缺陷,所以到最後感情磨滅的也特別快。

而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李爾王》中的'法蘭西國王和科迪莉亞(善的相似,結果陰陽兩隔)、裏甘和康沃爾公爵(惡的相似,最後雙雙殞命)身上。

而若説互補的好,似乎也不盡然。

性格互補,就是性格天差地別,有時候甚至相處不到一起去,連感情都很難培養,比如《李爾王》裏面戈納瑞和奧爾巴尼公爵,就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人,一直都是同牀異夢,最後也是悲劇收場。

所以,到底怎樣的兩個人,才能得到幸福?我覺得我大概得去再研究下喜劇再來得出結論了,悲劇故事裏,所有的都是悲劇。

不過套用小魚一句話,比起《李爾王》和《奧賽羅》,《麥克白》的結局我覺得不算悲,到有幾分正劇的感覺,就是那種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勝利感,看到結局的時候並沒有那麼悲涼。

《麥克白》讀後感5

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麥克白》講述的是主人公麥克白從忠臣到暴君的轉變以及他墮落與毀滅的故事。

人們常説,麥克白是一個十足的惡人——弒君、篡位、兇殘、暴虐、嗜殺……幾乎一無是處。但是如果你們翻開《麥克白》的劇本細細閲讀一下,會發現真相其實不然,麥克白最初的時候是一名驍勇善戰且赤膽忠心的蘇格蘭大將,曾幾乎憑一己之力平定了一場叛亂。

麥克白是蘇格蘭王室,國王鄧肯的表弟。身為王室貴族,麥克白自然不免有一些覬覦王位的念頭。但是,這只是一個潛伏於內心深處的一點點野心,或許連麥克白自己都不知道。

每個潛藏的野心都會因某種外在的因素而一觸而發。真正觸發麥克白這種念頭的,則是那次在荒原他和另一員大將班柯與三個女巫的邂逅。三個女巫對麥克白説:“萬福,麥克白!祝福你,葛萊密斯爵士!萬福,麥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萬福,麥克白,未來的君王!”她們又對班柯説:“祝福!祝福!祝福!比麥克白低微,可是你的地位在他之上。不像麥克白那樣幸運,可是比他更有福。你雖然不是君王,你的子孫將要君臨一國。”本來麥克白不相信鬼神,對這些話語只會付諸一笑,可是,偏偏一場巧合激發了麥克白的野心。麥克白剛剛轉身,便看見一個大臣騎馬飛馳而來,告訴他考特爵士通敵叛國,已經被鄧肯王斬殺。大臣告訴他,國王因他戰功赫赫而將考特爵士轉封給了他,而且國王晚上將去他家住宿。麥克白很高興,與此同時他也覺得似乎那些女巫的預言真的不是空穴來風,自己真的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君王。一個潛藏的野心浮上了表面,麥克白也從此走出了他從忠臣到暴君的第一步。

但是,以不義得來的王位必須以罪惡加以鞏固。麥克白登上王位後,想起了女巫們對班柯所説的話語,他覺得十分驚恐懼,便派刺客去暗殺班柯和他的兒子弗裏恩斯。班柯雖然死了,但弗裏恩斯卻逃去了,這也從此成為麥克白的一塊心病。麥克白為了確保自己統治的穩定,又去拜訪了那三個女巫。這次女巫派鬼魂對他預言,説麥克白要留心費埔爵士麥克德夫,還説麥克白可以將所有人類的力量付諸一笑,沒有婦人所生的人能傷害麥克白,並且麥克白永遠不會被擊敗,除非勃南的森林有朝一日向麥克白的首都鄧西嫩移動。麥克白很高興,但為了確保自己的絕對安全,他又派刺客襲擊了麥克德夫的城堡,把麥克德夫的妻兒殺得一乾二淨,但麥克德夫已經逃往了英格蘭。這一輪的殺戮過後,麥克白成為了一個十足的暴君。

麥克白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他原是一個忠臣,女巫的蠱惑,夫人的慫恿,激發了他的野心,讓他變得邪惡,最終篡奪了王位。為了鞏固自己的王位,他又大開殺戒,成為了一個千夫所指的暴君。麥克白就這樣一步步地墮落,變得越來越陰邪,直到最後被正義之師所討伐。莎士比亞的這部悲劇揭示了人心的罪惡:一個看似心無邪念的人也可能會因種種外在因素而一步步墮落,直到自取滅亡,自我毀滅,就像麥克白一樣。

《麥克白》讀後感6

一般公認的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是:《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和《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最傑出的乃至文藝復興時期最突出的四部悲劇,這一直被認為是悲劇的圭臬。

在我看來這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傑出最-陰-鬱最血腥的一部悲劇。書中最經典的就是麥克白夫婦,尤其是麥克白夫人。在這部劇中,人的慾望展現的淋漓盡致,也成為一切罪惡的根源。麥克白的悲劇不是命運的原因,就算沒有三個女巫的預言,我想還是有別的誘因會讓他做出一系列髮指的行為。因為深埋在他心底的慾望,一定很早就有。魔由心生,是心裏強大的慾望魔力戰勝了道德,人倫,最終把他推上了不歸之路。

與其説Macbeth受了三個女巫的引誘,不如説是三個女巫的預言與他內心的想法剛好相吻合,成為了整個事件的導火索,如果沒有那個預言,事件同樣會以另一種方式進行,由另一個導火索引發。人的慾望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它確實像一個黑洞,吸引着你一直往裏走,等你懊悔,回頭時,才發現已無力挽回,對於macbeth夫婦都是這樣,不過他們的結局,讀完之後,一方面為他們罪有應得大快人心;另一方面,可憐他們用最後那僅存的王位來不斷安撫自己早已冰冷了的內心。突然想到了“命運”這個詞,我相信命運,但不是迷信。命運要用事實來説話,而不是預知猜測。

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衞,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貴族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裏越來越有鬼,也越來越冷酷。麥克白夫人神經失常而自殺,對他也是一大刺激。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落得削首的下場。《麥克白》的成功之處有三:其一,麥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劇性,心理描寫真實而細膩。在莎士比亞的筆下,麥克白由一個高貴前途無量的英雄人物,在野心與權力的誘惑下變成了一個舉國聲討的歷史罪人,展現出了麥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劇性。女巫的預言、妻子的慫恿、野心的驅使使麥克白走上了弒君的邪途,坐上王位後,權勢的貪戀使其人性徹底泯滅,不僅殺害了侍衞,就連班柯和麥克德夫的家人也慘遭毒手。可見麥克白的悲劇是由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劇本中作者通過大膽而文藝的言語表達深刻的展現了人物的心理。

該劇大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殘酷黑暗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希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係和倫理思想的要求。

作品是當時社會的寫照,這説得一點也不錯,通過這部作品我就深刻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動盪,黑暗的籠罩,光明的渴望。看完這本劇,我深刻的明白了:一個人的可以有慾望,但卻不能膨脹。一個人的野心會矇蔽人性的雙眼,終將導致一個人的滅亡。

《麥克白》讀後感7

《麥克白》講述了蘇格蘭大將麥克白因為聽信巫女的預言而弒君謀反當上了蘇格蘭的國王,同時又因為懼怕命運而殺害自己的好友,導致眾叛親離,麥克白最終也沒有逃脱所謂的“命運”。

“命運”是什麼東西?當巫女預言麥克白將會當上考特爵士並最終成為蘇格蘭王的時候,麥克白是不信的,然而隨後的消息卻是鄧肯冊封其為考特爵士,於是麥克白開始相信巫女的預言了。麥克白相信自己命中註定會成為蘇格蘭王,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麥克白弒君謀反,在這一過程中,麥克白身上原有的忠誠、善良等信念最終沒有敵過權力的誘惑。

麥克白如願以償的把王位握在了自己手中。他以“命運”的名義殺戮,卻又想反抗“命運”。正是因為麥克白相信了巫女的預言,所以才弒君,同時他也相信了巫女關於班柯的後代將為國王的預言,所以才想殺掉班柯及其子。這種行為的結果是悲哀的,因為刺客最終也沒有殺掉班柯的兒子,在麥克白看來,這似乎在應驗所謂的“命運”。

於是麥克白再次求教於巫女,幽靈告訴他“沒有一個婦人所生下的人可以傷害麥克白”,“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樹林會向鄧西嫩高山移動”,否則麥克白不會失敗。於是麥克白勇敢、殘忍的接受了王子馬爾康帶領的英格蘭軍隊的挑戰。最終麥克白失敗了,似乎是因為“勃南的樹林移動了”,而且麥克白也是死在所謂的“非婦人所生”的人手上,這一切似乎都在證明命運如滔滔河流般不可逆轉。

《麥克白》的行文始終存在着“命運”這一暗線,然而,何謂“命運”?難道命運不是自己選擇的嗎?如果麥克白不相信巫女的預言,很難想象他會弒君謀反。那樣這場悲劇還會存在嗎?我堅持認為,所謂的“命運”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無論如何,選擇都是人們自己作出的。麥克白對權力的野心使其輕而易舉的相信了巫女的對自己有利的預言,但是卻又想反抗對自己不利的“命運”,這不失為一種諷刺。我們無法責怪麥克白,因為這對每個人來説都可能是抵禦不住的誘惑。很多情況下,“命運”只是藉口,為我們做出的選擇進行辯護的藉口。成功者可以用“命運”來為自己的成就披上神聖的外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為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失敗者可以用“命運”來為自己的失敗尋找藉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所犯的錯誤本身。

在巫女作出對班柯的預言時,班柯曾經説“魔鬼為了要陷害我們起見,往往故意向我們説真話,在小事情上取得我們的信任,然後在重要的關頭我們便會墮入他的圈套。”這番言論可謂一語中的。而沙翁最終並沒有説明班柯後代的命運,這可能也是作者對麥克白相信命運的諷刺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