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精選21篇)

來源:文萃谷 2.17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邊城讀後感(精選21篇)

邊城讀後感 篇1

假如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者餬口仍將在平庸中繼承。那方才萌發的戀愛的動機,或者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獨一的親人——祖父。或者他就是為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以是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以了他們倆溝通的運氣。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滅亡,也總會有繼承。一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呈現。正如擔任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如故在做着擺渡人的工作。

沒有大張旗鼓的古蹟,沒有浩瀚光鮮的人物,乃至單純的戀愛壹貝僨方才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庸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舒適的餬口畫面。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委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餬口的真諦。這就是我所讀到的《邊城》。

在這內裏還潛匿着一段戀愛的悲劇故事,就是翠翠的怙恃。固然沒有正面報告,但仍能給人震撼。故事的末了是悲劇性的,只剩下這個孑立的小女孩,守着孤傲的渡船。然而悲劇更能傳染人的心靈。由於悲劇意識是任何一個成熟的民族,任何一種成熟的文化中所必需具有的。

小説的三要素人物、情節、情形,在這一篇中依我看是情形形貌最為樂成,並且它為情節的成長,人物的刻畫起了重要浸染。

邊城讀後感 篇2

手捧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縈繞在心頭。小説以真摯的感情、優美的語言、詩化的意境,把我們帶入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時空裏,使我們陶醉於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

小説沒有曲折複雜的情節,翠翠在滿眼葱茂的山林中,無知無覺地長到了15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和渡船,如今中心竟湧出了“薄薄的淒涼,“翠翠和二老之間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為作家娓娓道來,點燃着清風白月,浸潤着流水淙淙,青春的夢如一顆晶瑩剔透的玻璃球,被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碰撞得破碎之離——夢的碎片。卻留待主人公用她稚嫩的雙手在餘生裏日復一日地撿拾!這樣的結局怎不令善良的讀者為翠翠的命運起到:青春的夢幻請你駐留!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説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當“水鴨子”的老大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老二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有人説,世界最痛苦的人是藝術家,因為他們最敏鋭地看見美的逝去,可時間最快樂的人也是藝術家。因為他們可以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裏,而我要説,今天最幸運的人是《邊城》的讀者,因為這些人在心底留存了一個夢,塔駐留在湘西的一座邊城……

邊城讀後感 篇3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着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裏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翠翠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翠翠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裏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裏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煙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裏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可以説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並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翠翠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裏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 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着,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也許 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有着如此悽美的愛情。愛情,同那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空氣裏,也使那條小溪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自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渡船為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門也容入了社會。

邊城讀後感 篇4

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靜靜地立着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大黃狗。太陽緩緩升起,溪邊的小船開渡,夕陽歸沉,小船收渡。《邊城》就是這樣一幅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畫,意味深長,永不褪色,夾雜着濃郁的鄉野氣息。

坐享船中,品讀《邊城》中的愛恨交織。《邊城》裏邊描繪的是一個沐浴着濕潤與和諧的水鄉小城,一代代質樸純善的人民在此誕生。一座如水的城,孕育了一位如水般的姑娘——翠翠。她帶着一份恬靜與淡然,攜一片浪漫與美好,在那個平靜卻又讓人心裏不禁泛起陣陣愛的漣漪的碼頭。譜寫了一段愛的篇章。

翠翠,一個聰明、美麗、乖巧的山裏姑娘;儺送,一個純真、善良、勇敢的鄉下小夥。兩顆年輕的心自然地靠攏。他們按照自己的標準同時選擇了對方。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的權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林孕育下的幾手自然的樸素純情。有的只是“遵從古禮”的淳厚風俗,有的只是東方的傳統美德。愛意涓涓,他們在每個飄滿思念的碼頭,擺渡他們的人生,那樣平凡,卻又那樣絢爛、美妙。這,就足以吸引人。

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美麗也是令人憂愁的。《邊城》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的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美,不會總是完美,邊城純淨的生活中還是存在着一絲絲一片片悲涼與悽美,還有無奈。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父母親相聚不得而先後離世的狀況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獨與悲涼不時湧上心頭。最後作為“水鴨子”的大哥天保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儺送離家出走;與翠翠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的夜晚悄然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塊塊巨石壓在翠翠的心頭。但正是天保對攤送的忍痛割愛的成全,攤送對翠翠無限的愛,老船伕對女兒、孫女的摯愛。與當時社會上的你爭我鬥、弱肉強食形成鮮明對照,呼喚起那失去已久的善良人性,讓人們自覺去維護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邊城》體現出來的人性美與藝術美珠玉生輝,高度一致,它譜寫了一段至純至美的理想的生命旋律,這既是一曲湘西生活的牧歌,也是一顆晶瑩圓潤的藝術明珠。有時,我很不解,為什麼作家們都喜歡以悲劇收尾?為什麼不可以團團圓圓皆大歡喜?張愛玲曾著《半和緣》,親手將團圓的大結局改為了一個聲淚俱下的悲劇,或許這才是對那個時代的折射吧!施耐庵寫的《水滸傳》中眾山好漢痛擊當朝奸臣的片段。我看得熱血沸騰,拍手叫好,可是當宋江接受招安,為朝廷賣命卻悉遭小人陷害,好漢皆慘死。我恨過宋江,但這不過是施耐庵的安排罷了。閲過《邊城》,一切盡在不言中。

《邊城》,不僅屬於沈從文,更屬於我們,屬於這個時代。

邊城讀後感 篇5

《邊城》是一篇由沈從文寫的短篇小説,該故事以湘西的小城鎮,小村落為背景,以翠翠與天保和儺送兩兄弟的愛情為線索,把沈從文先生心目中的美好的湘西世界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與外祖父相依為命的十四歲女孩。她與外祖父單獨住在溪邊白塔前。外祖父以撐船過渡為生,偶爾受“茶峒”小山城裏的居民賙濟。

城裏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他們倆分別在端午節上認識了並喜歡上了翠翠。兩兄弟在月夜下唱歌。儺送獲得翠翠的心。天保退出,外出闖灘,意外死去。儺送覺得對不起哥哥,於是開始疏遠翠翠,也外出闖灘,一去不復返。

外祖父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死去,翠翠獨自守着白塔,等待着儺送的歸來……

我非常喜歡這篇小説的語言風格,它古樸,淳厚,樸實無華。沈先生用最常見的,最普通的字眼,描繪了一幅浪漫,細膩的圖畫,構成了一曲哀婉動人的樂章。無須雕琢,無須堆砌。所有的字詞像是隨意丟下的,卻處處能泛起浪花。

我知道,作者並不是用字詞等在外的東西吸引讀者的,而是用內在的感情打動每一個閲讀它的人。感情是隨着簡單樸素的文字流出的,簡單的文字也透着光芒。如同溪水順着山谷流出,單調的山谷就變得有生機。

所以,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沈先生是一個可愛的,祥和的,內心充滿愛的人。他筆下的邊城就是他的內心世界。他的語言不犀利,不極端不似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樣一個動盪的,黑暗的,迷茫的時代。能保持內心的祥和是很不容易的。

邊城,是作者的故鄉,是坐着的內心世界,是作者的理想王國。《邊城》一書,體現着濃濃的湘西世界的地方特色。書中的邊城,是一塊神奇的純淨的野性的土地,書中的人也同樣如此。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天生地長的精靈。他從小就生活在那裏,單純,可愛,爛漫。男主人公天保,儺送是熱情健壯樸實的湘西漢子典型的代表。外祖父,船總順順,駐軍將士,就連“茶峒”賣肉的,賣茶的,賣酒的小販都透着一種淳樸,善良的人性美。

全文是以一種淡淡的哀傷為基調:天保喪命,外祖父死於風雨交加的夜晚,翠翠孤獨地守着白塔,孤獨地守望。雖然很傷感,但作者以一種温柔的筆觸把這一件件事情描述了出來。沒有嚎啕大哭,沒有撕心裂肺。只有默無聲息的哀傷。如春夜裏的雨,於無聲出慢慢浸透我的心脾,牽動我的感情。

我覺得這個故事最精彩之處在於作者設計了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尾。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有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個故事結尾處,翠翠守着白塔,等待着儺送歸來,但不知他是“明天”回來,還是永遠不會回來。在這種淡淡的憂傷中又給人以希望。

我覺得,正是由於這樣的結尾,才使人們更難忘,使人們在嗟歎之時永遠地把它記住。

我剛讀完這個故事,想給它安個結局。但後來想想,這是在自作聰明。有了結局,也許這個故事就不會那麼動人難忘了。必定沈先生看到了這點,才故意設下懸念,引人遐想。

邊城讀後感 篇6

初讀《邊城》,有種道不盡的感概,書中為節選部分,看完全文更是感概萬分。在文章一開頭,便將讀者帶入一個“世外桃源”。那裏,是與世無爭的地方;那裏,有最淳樸的人們;那裏,有最古老的風俗;那裏,曾發生過一段悽美的故事

文章以端午節為線索貫穿全文,秋天過後等待的又是下一個秋天,翠翠等待的卻始終唯一,自從與‘他’在河邊邂逅,就已註定了他的命運,儘管初次見面,但倆人卻無拘束的動了嘴皮子。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於是,似乎有什麼東西在翠翠心中滋長了……

然而,生命不只是邂逅一人,雖情為二老所繫,卻終究遇見了大老,就這樣,二老與大老同時愛上了一個女人。但他們並沒有不戀手足之情而奪愛。儘管愛情面前人是自私的,但他們寧可選擇一種和平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意。倆人相約為翠翠唱歌,二老的歌聲美妙的似世間絕唱,自二老開口唱歌的那一刻起,大老就已遇見自己的命運,於是他決定退出離去,卻怎料意外身亡。

這本是一個沒有時間流逝的小城,十七年來,在這與世隔絕的小山村裏,翠翠和他的爺爺為人渡船過日子,一切事情不過是過眼雲煙,消縱即逝,生活在風輕雲淡之中,若不是那年進城,遇見了城裏的男子,翠翠會不會有個美好的結局。只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畫悲扇?’悲劇的開始往往是毫無徵兆的,命運伸出手來,把種子埋下,幽祕的笑着,等待花開結果的那一天,就如同那年翠翠與二老的短暫邂逅,當時如此清純的翠翠,在最後獨自等候着他,寧可捨棄一生去等那個‘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的他,給人以遐想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的悲傷。

如果沒有遇見,生活依舊平淡繼續,然而命運伸出手來,我們無能為力。若人生只如初見,多好,沒有相遇,相知,相愛,就不會有相離,與煎熬的等待,他仍是他的城裏男,她仍做她的擺渡女,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

她的等待,是否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一片光明,這是值得深思的,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去,等到最後,竟忘了承諾。等待是一種痛苦,我若是沈從文,我定不會讓你這麼難受,我會還你一個青澀的愛情。翠翠,你是否會感覺到徐志摩也同樣與你是天涯淪落人?

最後的最後,在碧溪邊的渡船上,依然有一個清寂的身影在執着的守望着……

邊城讀後感 篇7

連日的陰雨,心境本就有些鬱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與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我温熱和活力起來。然後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閲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説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裏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於小説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女孩,卻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麼?“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子她是否能夠靠着那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豔的文字了,這驚豔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感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子怎樣竟有比女子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那麼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説:“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子?”

有時間,有適宜的心境,再讀《邊城》!

邊城讀後感 篇8

沈從文曾經説過:“”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人。”

茶峒這個質樸的小山城,有着淳樸的風土人情,令人感到輕鬆雀躍。

三人愛情的悲劇從來不是一個人。天保老實可靠忠厚,他愛翠翠的美麗,活潑。對翠翠有意,上門説親。儺送聰明富有感情,秀拔出羣,他心悦翠翠的機靈可愛,在黑夜裏徹夜為翠翠唱歌。最後卻釀成愛情悲劇。

祖父因為女兒的悲劇,在對翠翠的事上格外謹慎,想為翠翠找個可以依託的人家,又想尊重翠翠的意見。翠翠的表現讓他面對天保的求親含糊其辭。天保在與弟弟的唱歌求佳人中自愧不如,心灰意冷下河,卻不幸遇難。儺送雖心悦翠翠,在哥哥遇難後,心中本就無比苦悶,還要面對父母催親那以碾坊為嫁粧的姑娘。以及翠翠始終都不給他任何迴應的情況下,心灰意冷的離去。而翠翠也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失去了祖父。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讀後感 篇9

一部《邊城》使湘西揭開神祕面紗,走進大眾視野,湘西成就了沈從文,沈從文也成就了湘西。在書中的湘西,我一度被眼前的風景和民俗所吸引,甚或分不清是在現實中還是小説裏。如畫的山水,氤氲的燈光,揉碎在一灣碧水間,遠處閣樓上傳來細碎的聲音,間或聽到有人在唱歌。那是儺送唱給翠翠的情歌嗎?每天守侯在渡船旁的翠翠,還能等來她的情郎嗎?一曲哀婉的歌,總免不了讓人傷神。回到現實,美好的時光已一去不復返。沒有得到的總是最好的。它至少深藏在心底,耐得住一遍遍咀嚼回味,幾十年來相伴着,且一直會伴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讀罷此文,只覺得清澈靈動,厚重哀傷。小鎮茶峒,猶如一幅清麗卓絕的山水畫,它孕育出了一個黝黑靈秀的女孩——翠翠,她在爺爺的寵愛中慢慢長大,她天真、懵懂、羞澀,那雙美麗的眼睛使她被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同時愛上。她對英俊的儺送情根深種,他才華洋溢,她芳心暗許。天保為了成全弟弟,放棄了對翠翠的追求,不幸淹沒在無盡的海水中。儺送因這事生了嫌隙,他選擇了離開。當爺爺去世後,這個單純、善良、脆弱的女孩,將獨自面對世間的疾苦與磨難。翠翠等候的那個人或許永遠不會歸來,她守着一個美麗的念想,也守着一首夜色中的歌。孤獨,卻乾淨。“他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文章在此處戛然而止,這就是最好的結局。

《邊城》是一部淡然優美的小説,它不似我們平常閲讀的小説那般波瀾四起、矛盾從生,對於衝突做濃墨重彩的刻畫。它是淡到極致的濃,儘管用着寡淡平凡的語氣,卻藴含着濃重的哀傷,令人震撼。

邊城讀後感 篇10

這個暑假,是從讀《邊城》開始的,讀着讀着,內心不由地發出一聲感慨,世間萬物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篇以湘西邊城一個有山有水,世外桃源的地方為背景的愛情,親情故事,那裏風景優美,民風純樸。主人公脆脆,和祖父一起渡船過日,後來愛上了順順的次子儺送,而儺送的各個天保又愛上了催催,作為兄長,天保選擇遠走他鄉去做生意,卻不幸遇難,天保的遇難,讓儺送在手足親情面前,暫時放下了愛情……

沈從文先生用手裏的筆,在樹上寫盡了世間的愛,親情,友情,手足情,愛情……都説翠翠是愛的女兒,也是大自然的女兒,那沈從文就是描繪愛的人。通過這本書,通過翠翠純樸的愛,表達出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從而體會出作者追求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一個平靜,充滿愛的世間,而不是一個動盪的世界。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淒涼和哀傷。我本不是什麼易動感情的人,卻在這個昏昏沉沉的陰雨天,因為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衝動。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悲劇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殘缺。《邊城》就是如此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是給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麼,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不是這一個邊城。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似乎是在告訴讀者,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後,活着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邊城讀後感 篇11

讀罷《邊城》,腦海裏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綠色,那種綠不同於油畫家筆下沉穩厚重的墨綠,也不同於水墨畫中輕描淡寫的石青,而是一種純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發亮,翠得瑩潤,翠得彷彿能憑空沁出芬芳的水氣,翠得彷彿草木間所含的天地靈氣都劈面撲來。

故事隨着如溪水般清靈地慢慢展開,每一個字符都熨帖在心上,看似平淡敍事、語言也充滿着口語化,卻讓人能品出一種優雅的美感,這真是令人驚歎。這個故事裏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沒有扣人心絃的矛盾衝突,卻用真情真意寫活了一座質樸的小城和那裏淳厚的人們。沈從文先生的筆觸細膩恬靜,又帶着淡淡的愁怨,讓生活在喧囂現代都市的我不再心神浮躁,慢慢沉浸在這個世外桃源中。

熱鬧的小鎮中,每個人都是快樂的,他們淳樸善良地相處,樂於助人卻不求回報,甚至面對愛情,也要謙讓起來。三個端午節的故事,美麗單純的翠翠用行動和話語堅定了對愛的決心。可憐祖父始終擔心她走母親的老路,不肯告訴她事情的真相。世事無常,偶然的因素太多,我們既無法預測美好,也不能改變事實。每一次機緣巧合往往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讓我們陷入變化莫測的事端。

在感歎邊城人們的人性美的同時,我也感受到現代生活的渾濁。擺渡的老船伕過渡不收錢,翠翠的嬌憨與伶俐,儺送的善良淳樸,順順的豪爽大方,在現代的社會是何等少見。但是,人性中也有卑劣自私的一面。順順和二老不願讓間接害死大老的翠翠嫁給二老而使老船伕死在雨夜,讓不知前因後果的翠翠孤單地守着渡船!

邊城的白塔邊,美麗的陽光守護着孤單地女孩。生活也許充滿了未知,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等待下去......

邊城讀後感 篇12

到底是如何的處境,才能讓一個作家用手下的筆繪造了這樣一座美麗的邊城?到底是如何的期盼,才能讓一個不染世俗塵埃的民族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不完美是人性,要多些包容體諒;不完滿是人生,如果我們對現實不滿,要麼學會知足,要麼行動起來,去創造自己喜歡的生活。

時間並沒辜負我們,我們也不能辜負時間。不管人生如何不完美,來了,我們就要盡興地活一場。這或許是《邊城》這本書最大啟示吧?

sun

讀完《邊城》告訴我一個道理,不要覺得中學課本學過片段,就以為掌握了小説裏的精髓。實際上,學過的端午節片段,只是小説裏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沈從文對翠翠、爺爺的人物心理活動,甚至狗的心理活動的精準描寫讓人折服。恬淡的文風,也像小説所呈現的環境,一個桃花源般的存在,恬淡質樸,民風純粹。開放式的結局,讓人有所聯想,但我感覺儺送大概是不會回來了。看完小説去看了1984年的《邊城》電影,覺得以前拍電影是真實誠,旁白、對白都是小説原版。

CM

《邊城》越讀越覺得壓抑。翠翠的極度靦腆、祖父的過分婉轉代入到那個年代又覺得情有可原。好像大家都沒做錯,但結局卻是這麼悲涼。想把姐姐書中那位穿着藍色禮服女郎身邊的字送給翠翠——“愛是無秩序,但放手去愛吧!”

包包820

也許因為自己小時候在川西小鎮長大有關,覺得茶峒鎮的故事就像身邊的事一樣,鎮子不大,人不多,每個人都努力生活,都善良生活,先生的用字樸實,把小鎮的恬靜展現在我們面前,人們對於命運的安排,那種默默的承受,特別讓人難受。

邊城讀後感 篇13

初次看到這部作品我便被封面的圖畫所吸引了。

《邊城》的作者是沈從文,我們學過他的文章。從照片上看他是一個非常幸福的老爺爺。但讀完一本書後,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作品中的翠翠,一個小女孩,她:“簡單、善良、孝順、乖巧、勤勞、樸實、執拗、堅強、追求。”這還不夠,作品似乎還有更多的承載,更大的容量。在行雲流水的字裏行間,在巧奪天工的山水畫面,在栩栩如生的眾人相中,在恰似一台恢宏大氣的舞台藝術劇裏無不流淌着“忠孝禮義廉恥”這中國儒學的魂。小黃狗對主人的忠,翠翠對外祖父的孝,茶峒小城人的温良恭儉讓之禮,翠翠外祖父去世後,小城鄉親幾乎傾城出來幫助女孩發喪,辦完喪事後且留下了老馬兵繼續照料翠翠和渡船的義。

而廉恥便是:自尊、自信。翠翠拒絕了茶峒鄉親們的憐憫、同情,以為外袓父守墳為由,堅持繼續在茶峒小溪上一邊擺弄渡船為鄉親們服務,一邊等待着他心裏深愛着的船總順順的老二的歸來,表現出一個山村鄉鎮女孩對人情、人性、愛情極其單純的執著的追求和極大的自尊與自信。

翠翠的父母因愛雙雙殉情,一身好水性的天保因得不到翠翠的愛而葬身魚腹,儺送因為哥哥的死與老船伕產生隔膜、誤會,後終遠走他鄉。老船伕因擔憂翠翠的命運,以致身心交瘁,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氣絕身亡。象徵着當地風水的白塔傾塌了,只剩下翠翠這隻“孤雛”無望地等待着情人的歸來。

《邊城》通過人物的種種悲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人生寄託。他對湘西下層人民的存在深深的感慨,這感慨是苦楚,是憐憫,所以便給予書中的他們以無限希望。從而造出了這般美麗淒涼的樂音。

或許我們會身陷痛苦與不幸,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戰勝它。

邊城讀後感 篇14

美,到底要怎麼樣去定義。

我並不認為好看就是美麗,相反的,我認為破碎的美麗更為單純的美增添一份嫵媚。

殘缺的人性只會讓原本美好的一切變得醜陋。二老對翠翠的真情卻遭到父親的阻撓,他的父親只想到擺在眼前秀色可餐的利益,完全沒有顧及兒子的感受,沒有理會屬於二老感情的自由。在整本書看來,我就覺得這裏是讓人氣惱的,原本二人郎有情妹有意,是一件幸福美滿的事情,卻讓父親硬生生破壞了,也突顯出他醜陋的面孔,令人討厭。

天生的缺陷雖然無法滿足當事人的美好心願,卻促成另一件美妙的事。大老不會唱歌,唱得不好聽,只能讓二老去唱,誰知就這麼唱着唱着,引出了翠翠的心事,二老的心意,與祖父恍然大悟的發現。一件因緣有了美好的牽引,卻被無情的命運壓制了。

命運讓這段感情支離破碎。大老的喪命,二老的出走,祖父的落葉歸根,讓小説的結尾帶出了破碎的美麗。生命中無數的失之交臂,所有尚未開始卻已經消失的一切,賦予了人生另一種催人淚下的悽美,卻更能觸動人的`心絃。

誰能斷定失去就是厄運的到來而不是命運對你的眷顧?命運是公平的,它在讓你失去的同時一定是為你帶來了什麼。就像樹葉飄零,或許它是大樹的不挽留,是命運中的註定。但它是真切地預示着新葉即將抽出嫩芽,長成朝氣蓬勃的枝葉。花兒謝了會再開,燕子去了會重來。失去與擁有是相對的,沒有人規定失去一定是壞事,擁有一定是好事。不失去些什麼,又怎能激起你的心去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不嘗試失去的痛楚,又如何懂得擁有是什麼滋味?

破碎是一種美麗。在你看來是厄運的到來,或許會有新的機會在雨後呈現。雨過天晴的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破碎的美麗。

邊城讀後感 篇15

一條漸漸流動的白江,一段靜靜哀痛的往事……

邊城,在沈從文筆下哭泣。這是一座美麗卻籠着一層紗的城,它在歡與悲的接壤,獨自徜徉。

白江,是夾雜在山與岸之中的,要想出城到外邊去,只能乘渡船。那是艘不大的渡船,由一個老頭子擺渡。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媽在生下她時就死了,翠翠爸也在不久後自殺,只留下老頭子獨自照料翠翠。儘管只留下祖孫二人,日子過得倒也甜美。在翠翠十三四歲時,已出落得娟秀美麗,得到城裏許多人的尋求,特別是船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遠走他鄉。翠翠的親人——爺爺,也在電閃雷鳴的夜晚,靜靜地死去了。書的結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地等候二老回家……

不論終究二老是否回來,在我看來,都不或許成果一段他與翠翠的夸姣姻緣。由於二老關於翠翠的愛並不是真愛。真愛是經得起種種苦難與檢測的,比方金庸筆下的楊過與小龍女,他們之間有過綿長的別離,也有存亡的檢測,終究卻不離不棄,這才是真愛。或許二老仍愛着翠翠,可是他能放掉自己同胞兄弟的恨,放掉全部,放掉所謂的體面嗎?他已然現已下定決心去了桃園,那麼即便有朝一日回來,説不定也已是有家室的人了。在今後的日子裏,翠翠必將過着仰人鼻息的日子,如林黛玉一般。船總收養她,是由於二老,假如二老不歸,莫非他們就會輕易地把他嫁出去嗎?他們只會讓她等,等那個或許再也不歸的人。

《邊城》是在悲與歡之間搖曳不定的,沈從文用略帶憂傷的筆觸,描繪着這一段純美的初戀。常常讀完《邊城》,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翠翠的影子。

《邊城》,一座飄忽不定的城,一段憂傷的故事,訴説着人世的不公和命運的悲歎……

邊城讀後感 篇16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情詩和小品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心靈的清澈純淨。

如此詩意的文章,略帶悲情的人物。從?喜萬分到悵然傷心力交瘁的老船伕,從情竇初開到常年為人擺渡心中充滿等待的翠翠,從頗有名望的少爺到不幸落水斃命的天寶,從非卿不娶到不願再提婚事的儺送,人物之間的關係似乎混亂,卻又是如此的清晰。

翠翠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對愛的執着,使硪深受感動。現在開放的社會,使人的意識更加清楚,但人似乎並沒有更加清醒。結婚成了一件不再奢侈的事,離婚更是成了一個十分輕鬆的決定。似乎大家都忘記了老人家常説:千世修來共枕眠。可見一份感情是多麼珍貴,作者通過寫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淡化了現實生活的黑暗和痛苦,用詩一般的文筆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反映了作者對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邊城的文字是優美鮮活的,只有深沉的愛才會孕育出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或許應該説,每個人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邊城隨這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下我們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邊城讀後感 篇17

其實《邊城》這本書早在大學時候就拜讀過,一直比較喜歡沈從文小説的風格,自然的風土,淳樸的人情。現在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想尋求內心的淨土,所以最近又拿出了這本書。

其實這本篇幅不大的書並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

説這本書不容易讀並不是説這本書有多麼複雜的情節,眾多的人物,相反,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渡口的老船伕臨死前希望能給自己外孫女翠翠找個靠得住的孫女婿,在所謂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中選擇,結果大老在一次載船運貨途中溺水身亡,二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麼為什麼説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呢?這個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稱為“茶峒”的小鎮,特有的風物讓沒從未到過此地的人沒法想象作者到底説的是什麼。不信?你説説什麼是桐油,青鹽,還有什麼是檣子?

而作者特有的敍事方式也給讀者帶來困難,當然可以稱為一種語言特色。例如“在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裏,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這樣只能意會的句子到處都是,無疑會給“農人”和“士兵”帶來閲讀的困難。

上面還只是説了一下小説的語言特色,從內容上來説,對我來説簡直是一種折磨。原本很簡單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複雜。對於大老託媒人提親和二攤山崖唱歌,老船伕都沒有給出正確的迴應,彷彿在藉着外孫女不斷地調兄弟倆的胃口,我沒法理解一個鄉下的船伕怎麼會有如此細膩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後兄弟倆先後離開家鄉,順順也失去了對這個婚事的興趣,而老船伕也無奈地死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是誰釀成的呢?

我只能説是作者杜撰了一個美麗而糾結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 篇18

一部簡短的小説,文字細膩有畫面感,像處在遠山高處隔着一層薄紗霧看煙火人間,波瀾不興,寧靜祥和。

甚至連導致悲劇結果的衝突都發生得那麼柔和。明明是看了一出悲劇,卻不覺得悲傷壓抑。朦朦朧朧的愛情萌芽,簡單真誠的人際關係,都讓人心生柔軟。

難道這本小説的成功就是因為用白話文寫了另一個版本的桃花源記?我想着看它是因為和菜頭説這是國內文學作品排名於四大名著之後的第五種獨特的文體。

看完之後不知道獨特在哪裏。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平淡無奇得很。難道就特別在這平淡裏?故事裏沒有其他小説的反抗精神,人物的“美好”都來自於認命,知足。沒有野心,沒有鬥爭,老船伕小小的算計了一下就破壞了孫女的好事。

很像很多年前的一部電視劇《似水年華》,烏鎮背景下故事緩慢的展開,波瀾不興,不悲不喜。當年看得非常喜歡,除了迷黃磊和劉若英,也喜歡整個故事裏都沒有一個壞人。

如今的感悟卻是,這些文藝工作者為什麼要把這樣一個虛幻的世界嫁接到一個那麼現實接地氣的環境裏。讓沒見過世面的年輕人分不清現實還是虛幻,耽誤了對真實世界的理解,影響了真正的成長,有什麼意義。

曾經大概也是受這些文字的影響,總覺得會有些地方民風特別淳樸。走過一些地方看過一些人之後,發現那種淳樸其實很脆弱,經不起一點經濟利益的污染。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正是因為極其稀有而被世人歌頌。如果硬要保住那點淳樸,恐怕只有把那地方隔絕起來才行。

這樣説起來《桃花源記》倒算是一篇非常寫實的良心之作了。

邊城讀後感 篇19

沈從文説:“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段話我是不太懂,不過透過作者淡淡的飽含生活文筆,對優美、健康、自然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是不太喜歡這些“大家”的文章,文筆總是淡淡的,要靜下心來才能好好的品味,而且文的中心也不是一下子便能明白,是在讀的過程中一點點滲透給你的,只看其中的一段,是不大能有什麼感受的。好在邊城不長,耐着性子也看完了。裏面的人物用一句話概括“那是相當具有淳樸的本色美”極度符合老一輩的審美觀……(這段跳過)都説什麼樣的環境孕育什麼樣的人,在這青山綠水間,善良純潔的少女的誕生。人的一生總是會經過坎坷和波折。文中,翠翠在雷夜裏失去了摯愛的親人,又在孤獨中守護心中美好的情感,等待二老的歸來。也很討厭這樣的文筆,就這麼淡淡的,讓人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也摸不透故事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而在大老溺水,爺爺死亡的情節上也沒有用特別多的筆墨,特別是翠翠對聽説大老去世時的片斷,僅用一句話概括,讀起來讓人感覺情感扼在心裏宣泄不出來。但正是在這種淡淡的氛圍中給文章加上了另一層奇妙的色彩

《邊城》帶給我無盡的遐想,那城,那山,那水,那人……最最真實的情感,最最古樸的畫卷。

邊城讀後感 篇20

讀完《邊城》留給我的是一種淡淡的悲涼,書裏的文字處處透露着湘楚景色的温潤明淨,處處藴含着誠懇淳樸的風土人情,體現出人性的美。

而悲涼則是因為,天保的負氣離去,落水死亡,讓儺送和翠翠的愛情成為悲劇,而翠翠日日的等待則令我動容。全書以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一個女孩的對愛情懵懂,對愛情的,到對愛情的追求。似乎閉上眼睛就能看見山水明淨,綠塔白水處翠翠等待的身影。

我雖理解儺送的離去,卻不認同他的做法,這樣只會變成三個人的悲劇。

《邊城》裏,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翠翠,那個活潑天真,淳樸善良的少女,那個眸子清澈動人,清明透亮如水晶的少女。她是善良純真的人性美的形象代表,她對爺爺的孝心,孝舉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她情竇初開後,便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地等待,不管他究竟還回不回來,她,令我看到了愛情的偉大。

《邊城》裏,守渡人爺爺“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是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克盡本分的人性美的代表。他對女兒,孫女的疼愛,讓我看見父女之情,爺孫之情,令我想起童年時外公對我的疼愛。

《邊城》裏,一個有着赤城淳樸的風土民情的小城,似乎是另一個陶淵明所想的桃花源,“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也永遠那麼渾厚”,這種如水般純澈明淨的民風,詩意的地境或許便是我們所追求世外桃源。

《邊城》,沈老描寫美的力作,是一幅自然美,人性美,風情美的水墨畫卷。讀完後,那段為愛守候的故事在我心中流淌,那些美好的人格品質,風土人情會永遠被我謹記,那些美好的人性將會在我的心中永遠閃亮。

邊城讀後感 篇21

走進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座白塔,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故事的開頭樸素又温柔浪漫,小説裏描繪的湘西,風光秀麗,民風淳樸,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邊城之美在裏面描繪得淋漓盡致。

如畫的山村,汩汩的小溪,沈從文先生以一種樸素,平和的文字,塑造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整個故事看起來像大段大段的沉默着的電影,沒有轟轟烈烈,沒有風起雲湧,只是用簡單文字勾勒出生命的理想之歌,看完整個故事,感受到的是意猶未盡的治癒。

翠翠和祖父祖孫倆的感情讓人羨慕,翠翠從出生開始就跟着祖父,對祖父百般依賴,跟着祖父撐渡船,翠翠天真可愛,勇敢活潑,可以説她是沈從文先生筆下愛與美的化身。自從翠翠母親去世後,祖父把翠翠撫養長大,十分疼愛翠翠,翠翠心情不好時給她唱山歌,帶她到鎮上玩,知道翠翠愛慕二佬,暗地裏想幫翠翠撮合。

大佬和二佬對於翠翠的愛慕是最純真美好卻又充滿遺憾的,大佬意外離世,二佬遠走高飛。殊不知,白塔邊上一個水靈靈的姑娘正摘着一大捧虎尾草盼着他回來。隨着老船伕祖父去世,白塔崩塌,故人還未歸,翠翠還在盼望。

故事的結尾是讓人惋惜的,白塔重新建起,茶峒的溪水緩緩流淌,渡船接過來來回回的客人,虎耳草在歌聲中給予翠翠多少幻想,一切恍然未變卻物是人非。整個故事於平淡寧和中起筆,於餘韻未盡中消散,邊城之美貫穿其中,沈從文先生並沒有寫二佬是否歸來,留下了一抹淡淡的冷月光,籠罩着邊城朦朦朧朧的婉約美。

邊城的美不是一眼驚豔之美,而像一杯香茗,越品越有味道,它沉澱的,是喧囂浮世沒有的桃源之美,從頭到尾是優雅的基調,讓人感覺很舒服,我有幸與這種美邂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