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詞》賞析精選[14篇]

來源:文萃谷 4.92K

《春詞》賞析 篇1

憶王孫·春詞

《春詞》賞析精選[14篇]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翻譯

茂密的青草可使我想起久客不歸的王孫。楊柳樹外樓閣高聳,她終日徒勞地佇望傷神。杜鵑烏兒一聲聲啼叫,悲悽的聲音令人不忍聽聞。眼看又到了黃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閉緊閨門。

註釋

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樣子。

王孫:這裏指遊子,行人。

杜宇:即杜鵑鳥,鳴聲淒厲,好象在勸説行人“不如歸去”。

鑑賞

就其所用詞語看,全詞所用也無非是宋詞中慣用的語彙,如柳外高樓、芳草斜陽、梨花帶雨、黃昏杜鵑。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僅憑藉七個音符的不同組合就能構成無數美妙的樂章一樣,這首詞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組合和不露痕跡而天然精巧的構思,描寫了一個獨立、不可替代的藝術形象。

我們先看一看這首詞的結構。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思緒。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為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詞終而趨於封閉的心態特徵。此詞起筆展示的是一種開闊的傷心碧色:連天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閨中人的心也輕輕飄揚到天盡頭了。這一句,情與景都呈現出一種杳眇深微的特徵。接下來,場景收束為田間路頭楊柳、柳外高樓。繼而,在杜鵑聲聲中,將到黃昏時,隨着時間的推移,場景再次收束為小院梨花帶春雨。最後,螟色入庭院,場景收束為一個無言深閉門的近鏡頭。可以想見,閉門人遊蕩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將最後回到常日緊閉的心扉內。詞作結構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由景生情,總體上表現為收束的特徵。這一特徵又準確地表現了古代婦女那種內向型的心態。

這首詞的另一個特點是,不以錘鍊字句為能,因為可以看見詞中選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見的意象。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詩詞中反覆出現過,積澱了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象本身就有很強的美的“張力”,足以調動人們的生活文化積累,從而幫助讀者想象美麗的意境。比如,詞中寫到的'芳草、楊柳、高樓、杜宇、梨花,無一不是中國雅文學中的基本意象。這些意象經過歷代詩人傳唱,已具有一觸即發、聞聲響應的高度感發能力。即以“柳”而論,從《詩經》中的“楊柳依依”到韋莊的“無情是台城柳”,從李白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到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那一縷柳絲寄寓了多少中國文人的愁緒啊!人們讀到這個字,就會隨着各自的文化積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種縈繞在心頭的憂怨。再如“芳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隱士》):“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蘇幕遮》)……那無處不在的芳草,承載了遊子思婦的無窮相思。

這首詞中的其他意象也大多具有這種美的聯想性。因此,當作者把這些意象巧妙組合到一起時,就形成了一種具有更豐富的啟發性的畫面。於是人們在熟悉中發現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無限。

讀這樣的詞,應當是回味大於思索,聯想重於分析。這樣可以得到比幾句詞的字面意義更多的東西。

賞析

李重元的《憶王孫》是一首描繪閨中少婦思念丈夫的“閨情”詞。

詞的首句“萋萋芳草憶王孫”是化用劉安《招隱士》賦中的“王孫遊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之語,寫出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時節,點明瞭時間、季節。

“柳外樓高空斷魂”謂登上高樓,憑窗遠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現在眼前,只是仍不見丈夫身影,不覺悲從中來,益覺傷悲。“杜宇聲聲不忍聞”言杜鵑鳴聲淒厲,更能引起思念親人的悲悽之情。“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時將黃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傷情離緒更進一層。少婦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隨悽風厲雨,更加魂消腸斷。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關掩門户,不再見人。給人以無窮遐思,悲苦難以盡言。

全詩一句一層渲染,層層推進,直至最後“深閉門”打住,大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讀來令人為之心慟。

小令如絕句,易成而難工,最重神韻。此詞利用傳統意象,將芳草、煙柳、杜鵑、春雨、梨花諸物與所抒離恨別緒結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遠而韻味悠長。

《春詞》賞析 篇2

新粧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唐代劉禹錫《和樂天春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精心化好粧容緩緩走下閣樓,深深庭院春光雖好只添愁。

來到庭院中數着那開得正豔的花朵,蜻蜓飛到了玉簪上頭。

註釋

春詞:春怨之詞。“春詞”為白居易原詩題目。

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一作“粉面”。朱樓:髹以紅漆的'樓房,多指富貴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頭上之香。

玉搔頭:玉簪,可用來搔頭,故稱。

鑑賞

此詩描寫一位宮女扮好新粧卻別人賞識,只能百別聊賴地獨自數花朵解悶,引得蜻蜓飛上頭來花別緻情景。全詩抒寫宮怨閨情,但與其他同類詩迥然不同。詩人通過對宮女神態花傳神刻畫,表現了她不勝幽怨之情。詩意別她心裁,富有韻味。

白居易原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粧樓”來暗示青年女子,而劉禹錫和詩“新粧宜面下朱樓”説得十分明確,而且順帶把人物花心情也點她來了。詩中女主人公梳粧一新,急忙下樓。“宜面”二字,説明她粧扮得相當認真、講究。看上去,不僅沒有愁,倒似乎還有幾分喜色。豔豔春光使她暫時忘卻了心中苦惱,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發了一絲朦朧花希望。

劉禹錫詩花第二句是説下得樓來,確是鶯歌蝶舞,柳綠花紅。然而庭院““,院門緊鎖,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從詩花發展看,這是承上啟下花一句。

詩花三、四兩句是進一步把這個“愁”字寫足。這位女主人公下樓花本意不是為了尋愁覓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樓”,也不必“新粧宜面”。可是結果恰恰惹得別端煩惱上心頭。這急劇變化花痛苦花心情,使她再也別心賞玩,只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打發這大好春光。“數花朵”花原因當亦有對這別人觀賞、轉眼即逝花春花,歎之、憐之、傷之花情懷。就在她在默默地數着時,“蜻蜓飛上玉搔頭”。這是十分精彩花一筆。它含蓄地刻畫她她那沉浸在痛苦中花凝神佇立花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花容貌,以至於使常在花中花蜻蜓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而且也意味着她花處境亦如這庭院中花春花一樣,寂寞“鎖,別人賞識,只能引來這別知花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負。“為誰零落為誰開?”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她了人愁花愁一院愁花主題

有人説:“詩不難於結,而難於神”。這首詩花結尾是她人意料花,詩人剪取了一個偶然花鏡頭——“蜻蜓飛上玉搔頭”,蜻蜓別心人有恨。這個結句是在迴應“思量何事不回頭”而設計花,它洗煉而巧妙地描繪了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爛漫之中花冷寂孤悽花境遇,新穎而富有韻味,真可謂結得有“神”。

《春詞》賞析 篇3

原文:

春詞二首

唐代:常建

菀菀黃柳絲,濛濛雜花垂。

日高紅粧卧,倚對春光遲。

寧知傍淇水,騕褭黃金羈。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蠶飢,盈盈嬌路傍。

譯文:

菀菀黃柳絲,濛濛雜花垂。

日高紅粧卧,倚對春光遲。

寧知傍淇水,騕褭黃金羈。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蠶飢,盈盈嬌路傍。

註釋:

菀(wǎn)菀黃柳絲,濛濛雜花垂。

菀菀:茂盛。濛濛:原意為雨雪雲霧迷茫的樣子,此指雜花繁茂。

日高紅粧卧,倚(yǐ)對春光遲。

紅粧:美女。倚:靠。

寧知傍(bàng)淇水,騕(yāo)褭(niǎo)黃金羈(jī)。

寧:豈。傍:靠近,此指居住在淇河邊。騕褭:良馬名。淮南子·齊俗:“夫待騕褭、飛兔而駕之,則世莫乘馬”。褭:裊的異體字。“騕褭”,《英靈》作“腰裊”。羈:馬籠頭。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蠶飢,盈盈嬌路傍。

賞析:

該詩描繪了優美的淇河風光,極言生活在淇河邊的`常人意想不到的美好。

《春詞》賞析 篇4

減字木蘭花·已卯儋耳春詞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古詩簡介

北宋著名詞人蘇軾被貶海南時所作的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託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註釋

:春牛:即土牛,古時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耕,並象?春耕開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丐:乞求。春工:春風吹暖大地,使生物復甦,?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作物催生助長的農工。肉紅: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春幡:春旗。立春日農家户户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楊花:即柳絮。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禮讚海南春天的詞。在詞史上也是第一首寫海南之春的讚歌。詞中歡快地描繪了春回大地,海南島上,一派慶春備耕的景象。這首詞是一副工仗的春聯詞。用詞寫春詞,在詞史上這是第一篇。鑑賞這首詞是作者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託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後漢書、禮儀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後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綵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的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上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説:“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下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接着上、下片對應着力寫景。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這裏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後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謂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於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歎。此詞禮讚海南之春,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同時詞又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這首詞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複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複。《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結果反取得異樣的藝術效果,不但音調增加美聽,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這又是蘇詞高出他人之處。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捲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事實上,作者也許並非有意要作如此複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這也是蘇詞不同流俗的地方。

《春詞》賞析 篇5

新粧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註解】:

1、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

2、蜻蜓句:暗指頭上之香。

【韻譯】:

宮女打扮脂粉勻稱,走下紅樓;

春光雖好獨鎖深院,怎不怨愁?

來到庭中點數花朵,遣恨消憂;

蜻蜓飛來,停在她的玉簪上頭!

【評析】:

這首宮怨詩,是寫宮女新粧雖好,卻無人見賞。首句寫粉脂宜面,新粧初成,豔

麗嫵媚,希冀寵幸;二句寫柳綠花紅,良辰美景,卻獨鎖深院,滿目生愁;三句寫無

端煩惱,凝聚心頭,只好數花解悶;四句寫凝神佇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顯冷

落。層層疊疊,婉曲新穎。寫宮女形象,丰韻多姿,嫵媚動人;寫孤悽幽怨,委婉含情,得之於神。

這首詩的標題寫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詞》一詩的。所以,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詞》:“低花樹映小粧樓,春入眉心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白居易此詩,先描繪一個斜倚欄杆、背向鸚鵡、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頭”的問句,輕輕一撥,引而不發,意味深長。而劉禹錫的和詩,也寫閨中女子之愁,然而卻寫得更為婉曲新穎,別出蹊徑。

白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粧樓”來暗示青年女子,而劉詩“新粧宜面下朱樓”説得十分明確,而且順帶把人物的心情也點出來了。詩中女主人公梳粧一新,急忙下樓。“宜面”二字,是説脂粉塗抹得與容顏相宜,給人一種勻稱和諧的美感,這説明她粧扮得相當認真、講究。看上去,不僅沒有愁,倒似乎還有幾分喜色。豔豔春光使她暫時忘卻了心中苦惱,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發了一絲矇矓的希望。

詩的第二句是説下得樓來,確是鶯歌蝶舞,柳綠花紅。然而庭院深深,院門緊鎖,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從詩的`發展看,這是承上啟下的一句。三、四兩句是進一步把這個“愁”字寫足。試想這位女主人公下樓的本意該不是為了尋愁覓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樓”,又何必“新粧宜面”?可是結果恰恰惹得無端煩惱上心頭,這急劇變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無心賞玩,只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打發這大好春光。為什麼要“數花朵”,當亦有對這無人觀賞、轉眼即逝的春花,歎之、憐之、傷之的情懷吧?她默默地數着、數着……“蜻蜓飛上玉搔頭”,這是十分精彩的一筆。它含蓄地刻畫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佇立的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於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而且也意味着她的處境亦如這庭院中的春花一樣,寂寞深鎖,無人賞識,只能引來這無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負,“為誰零落為誰開”?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題。有人説:“詩不難於結,而難於神”。這首詩的結尾是出人意料的,詩人剪取了一個偶然的鏡頭──“蜻蜓飛上玉搔頭”,蜻蜓無心人有恨。它洗煉而巧妙地描繪了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爛漫之中的冷寂孤悽的境遇,新穎而富有韻味,真可謂結得有“神”。

《春詞》賞析 篇6

紹熙辛亥除夕①,餘別石湖歸吳興,雪後夜過垂虹②,嘗賦詩云:“笠澤茫茫雁影微,玉峯重疊護雲衣;長橋寂寞春寒夜,只有詩人一舸歸。”後五年冬,復興俞商卿,張平甫、銛樸翁自封禺同載詣樑溪③,道經吳鬆,山寒天迥,雲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錯雜漁火,朔吹凜凜,卮酒小能支。樸翁以衾自纏,猶相與行吟,因賦此闋,蓋過旬塗稿乃定。樸翁咎餘無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樸翁皆工於詩,所出奇詭,餘亦強追逐之;此行既歸,各得五十餘解。

雙槳蓴波,一蓑鬆雨,暮愁漸滿空闊。呼我盟鷗④,翩翩欲下,揹人還過木末。那回歸去,蕩雲雪、孤舟夜發。傷心重見,依約眉山,黛痕低壓。

採香徑裏春寒⑤,老子婆娑,自歌誰答?垂虹西望,飄然引去,此興平生難遏。酒醒波遠,正凝想、明璫素襪⑥。如今安在?惟有欄杆,伴人一霎。

「註釋」

①紹熙辛亥:光宗紹熙二年(1191)。下文“後五年冬”作是闋時,為寧宗慶元二年(1196)。

②垂虹:指吳江利往橋,長橋上建亭日:“垂虹”。

③俞商卿:名灝,進士,世居杭,晚年築室西湖九里鬆,有《青松居士集》。張平甫:名鑑,張俊之孫,白石自謂與平甫“十年相處,情甚骨肉”。鉿樸翁:葛天民,字無懷,初為僧,名義鉿,字樸翁,後還俗;山陰人,居西湖。封禺:封山和禺山,在今浙江德清西南。樑溪:無錫之別稱。

④盟鷗:謂居雲水之鄉,如與鷗鳥有約。事出《列子·黃帝》。稼軒有《水調歌頭·盟鷗》。

⑤採香徑:蘇州香山旁的小溪;吳王種香於香山,使美人泛舟於溪以採香,故有此名。

⑥明璫素襪:用指美人。王當,以珠為耳飾。

「譯文」

蕩雙槳泛起波浪,船行進在漂浮着蓴菜的水上,松風送來雨點,披上一件蓑衣,看引人發愁的暮色,漸漸地瀰漫於空闊的水天間。我招呼着那與我舊有盟約的沙鷗,它在空中盤旋着,像是要飛下來,又轉而離開人掠過樹梢去了。五年前,那次回吳興去,衝着寒雲積雪,一條小船夜間出發經此。令我傷心的.是,又一次見到這隱隱約約的遠山,好像女子低低垂下的黛眉。

那夜,古代吳宮美人曾來採香的溪上正春寒襲人,我徘徊其間,獨自唱起自制的新詞,可惜無人相和。兩望長橋上的垂虹亭,飄然地離去,這種遊賞吟詠的興致我平生總是欲罷不能。眼前酒醒來時,波聲已經遙遠,我正凝神默想,那明珠垂耳、羅襪生塵的美人如今又在哪裏呢?只有那長橋上的欄杆,能陪伴着人們一陣。

「賞析」

紹熙二年(1191)冬,姜夔自合肥歸湖州途中,訪石湖(江蘇吳縣西南,交吳江縣界、通太湖處)范成大,留居一月,除夕別歸。範以家中有色藝之婢小紅相贈,姜夔攜小紅雪夜孤舟過垂虹,曾乘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其時節氣已過立春。五年後慶元二年(1196)的冬天,姜與三友人自浙地往無錫,再經吳鬆時,又是寒夜,他們泊船垂虹,漫步長橋,憑欄眺望,又飲酒禦寒,彼此吟詠。此詞即作者當時所賦,後又經十餘天修改始定。這次重經舊地,范成大已去世三年了,小紅也不在,所以心情與往年大不一樣,詞多傷逝懷人之感。

自“雙槳”至“木末”六句,寫乘舟重經吳鬆情景。“蓴波”、“鬆雨”,本地風光,偶句精磨巧琢。“暮愁”,點出心情,此行與五年前自石湖歸苕溪之愉悦迥異,已伏下文“傷心重見”。煙雨迷茫之中,暮色漸至,愁思也隨之而增長,終至充滿空闊的水天之間。“漸”字有神。後三句描摹出鷗鳥盤旋飛翔,欲下而又遠避的習性,同時用“呼我盟鷗”四字,表達了自己熟悉此景的親切感。引出五年前“那回歸去”的種種情景。石湖離垂虹並不算遠,雪夜孤舟,出發經此,也曾見山似黛眉。“依約”,因其被雲所遮,即題序中引詩所説的“玉峯重疊護雲衣”。“傷心重見”,合今與昔之景物,與物是人非之感。“傷心”又應前“暮愁”,而分量極重,無疑為已作古的好友范成大而發。遠山雖是“重見”,但今已染遍愁緒,“低壓”二字亦因心境而用,該山也彷彿在低眉垂淚。

過片仍承前,由今之所見而憶昔,寫的還是當年事。“採香徑”,夏師雲:“借用其名,不指實地。”甚是。吳鬆、垂虹一帶,皆近吳宮,故借用之;白石《除夜自石湖歸苕溪》詩也有“吳宮煙冷水迢迢”句。“春寒”二字正説明是當年(眼前則是“冬”),點題序中“長橋寂寞春寒夜”詩句。那時,興致甚好,故“婆娑”而“自歌”,所謂“自作新詞韻最嬌”也。“誰答”,説無詩友唱和,此行有三友同往,而那次“只有詩人一舸歸”。再三句寫“過垂虹”情景,其詩句“曲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可作“垂虹西望,飄然引去”的註腳。記當年之輕快,亦即寫此日之沉重。“此興平生難遏”,又合今昔而言。對景吟詩賦闋的興致過去很高,現在也一樣,此行所得,竟多至“五十餘解(首)”,即題序所謂“意所耽不能自已也”。至此結句回憶,以下回到眼前。序中“中夕相呼步垂虹”事,偏偏先不説,留待最後;是夜“朔吹凜凜,卮酒不能支”,以至“以衾自纏”等旗亭候館情事,也略過,而徑接“酒醒”,但我們因“波遠”二字,而知人已泊舟離岸,不在船上或水邊了。猶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所謂“渭城已遠波聲小”。人雖離而心未離,“正凝想”者,仍是歷史上在“採香徑裏”採過香的“明璫素襪”的吳宮美人如西子一類人物。“如今安在”,若擴而大之,借古喻今,可以聯想到范成大,也可聯想到當年石湖所贈之小紅。“惟有”八字,倒點“步垂虹”,曾在長橋上憑欄悵望(橋上建亭,亭必有欄;又《吳郡圖經續志》:“吳江利往橋……縈以修欄。”),黯然神傷的情景。

《春詞》賞析 篇7

畫堂春

[宋]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捻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韻譯>

飄零凋落的花瓣已經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天空灰濛濛一會晴一會雨的,杏園已經失去原來的動人景色,杜娟在枝頭悲哀的叫着,多令人傷感啊。

她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靠着欄杆,信手拿着花枝,一會兒又放下花枝,滿臉愁容,默默無語地看着天空,她心中的“恨”有誰能理解呢?

<評析>

【賞析一】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秦觀應禮部試,落第罷歸。賦《畫堂春》。這首詞就是寫他落第後的不快心情。應是一首傷春之作。

詞的上片寫春歸景物。先寫飄零凋落的花瓣已經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時間分明已進入殘節令了,天氣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會下起小雨,説晴不晴,説陰不陰,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樣。觀看杏園已失去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動人景色,它像一個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顏顯得憔悴而沒有光澤了。再聽枝頭杜鵑鳥兒,傳來聲聲“不如歸去”,泣血啼喚,多麼令人傷感。杜牧詩有:“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這句可能化用小杜詩意。片末,總括一句“無奈春歸”,其無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寫中得到充分表現。

詞的下片,側重寫人。寫她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倚欄杆,手捻花枝。這句似由馮延巳:“閒引鴛鴦香徑裏,手挼紅杏蕊”詞意化來。她信手捻着花枝兒,一會兒又放下花枝,默默無語上視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見遠處一道殘陽從雲縫露出來,把霞輝灑在她滿是愁容的臉上。她心中的“恨”有誰能理解呢?誠然,詞人沒有寫她“恨”什麼。但從詞人給我們描繪的這幅春歸圖裏,分明看見她面對春歸景色,正在慨歎春光速人易老,感傷人生離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詞藴藉含蓄,寄情悠遠。真是義藴言中,韻流弦外,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餘味。(董冰竹)

【賞析二】

此為春歸傷懷詞。詞的上片寫春歸之景。從落紅鋪徑、水滿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園花殘、杜鵑啼叫,寫來句句景語、情語,清秀柔美,深美婉約。下片寫傷春之人。換頭“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捻花枝”,畫面精美,情意深婉。而從“手捻花枝”,接以“放花無語”,又對“斜暈”,委婉含蓄,哀怨動人。全詞充分體現了少遊詞出於心性之本質的纖柔婉約的特點。

開端“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三句,從所見所聞之春歸的景物寫起,不用重筆,寫“落花”只是“鋪徑”,寫“水”只是“平池”,寫“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寫“杏園”雖用了“憔悴”二字,明寫出春光之遲暮,然而在“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斂的意致。所以下一句雖明寫出“春歸”二字,但也只是一種“無奈”之情,而並沒有斷腸長恨的呼號。這樣就見出一種纖柔婉麗之美。

下片,則由寫景而轉為寫人。過片“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於撚花枝”兩句,情致更是柔婉動人。試想“柳外畫樓”是何等精緻美麗的所在;“獨上”“憑欄”而更“手撚花枝”,又是何等幽微深婉的情意。緊接着又寫下一句“放花無語對斜暈”,真是神來之筆。因為一般人寫到對花的愛賞多隻不過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對花的愛賞之情,變成了帶有某種目的性的一種理性之處理了。可是秦觀這首詞所寫的從“手撚花枝”到“放花無語”,卻是如此自然,如此無意,如此不自覺,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於內心中一種敏鋭深微的感動。當其“撚着花枝時,是何等愛花的深情,當其“放”卻花枝時,又是何等惜花的無奈。而“放花”之下,乃繼之以“無語”,便正因為此種深微細緻的由愛花惜花而引起的內心中的一種幽微的感動,原不是粗糙的語言所能夠表達的。而又繼之以“對斜暉”三個字,便更增加了一種傷春無奈之情。上片既已經寫了“落紅鋪徑”與“無奈春歸”,可見花既將殘,春亦將盡,而今面對“斜暉”,則一日又復將終。“放花無語對斜暉”一句在表達極深切的傷春之悲感時只是極為含蓄地寫了一個“放花無語”的輕微的動作,和“對斜暉”的凝立的姿態,但卻隱然有一縷極深幽的哀感襲人而來。所以繼之以“此恨誰知”,才會使讀者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種難以言説的幽微之深恨。

全詞所寫的,是由於春歸之景色所引起的一片單純鋭感的柔情。描寫精美的春歸之景,以惜春之懷,發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盡,可謂這首詞的顯著特點。

【賞析三】

一直以為,如果説哪首詞能最大限度的表現秦觀的風格,那就是這首畫堂春。記得有人説過,秦觀詞類女郎手筆。誠然,這種説法有一定的道理,秦觀詞的纖弱與柔美確實讓有人類女郎手筆之感,但再想想,其實,這所謂的類女郎手法也正是秦觀詞所以能感人的原因所在。

讀豪放詞和讀婉約詞的感覺是不同的,豪放詞氣勢很大,卻不易觸動人內心最深處的那根神經,而婉約詞不然,往往在不經意中讓你感動。比如,這首畫堂春,全詞不着一句重筆。很顯然,這首畫堂春是寫的雨後春天的景色。詞的一開頭寫道:“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讀到這句的時候,讓人有忍不住的心中一動的感覺,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這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啊,給人一縷傷感,傷感但不痛心。比較歐陽修同樣寫落紅的那個“狼藉殘紅”四字,讓人覺得,狼藉殘紅用來説落花,委實太重了。緊接着,作者又進一步描寫了雨後的景色“杏園憔悴杜鵑啼”,在這裏,作者點明瞭具體的時間,春暮。杏花謝了,花謝作者只用了憔悴二字,這也正給出了那種內心深處的纖柔和對大自然的憐惜之情。而“無奈春歸”四字,正是對上面的一個總結。在發生了這許多以後,作者只用了無奈春歸四字來作結。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獨捻花枝”,如果説上片是純靜態的描寫,是對景色的一個總結的話,那這句就是動態的表現了。獨上、獨捻,兩個獨字寫出了一種孤單、落寞的身形。這時,當讀者都在猜測獨捻花枝後是否該折花歸去的時候,作者卻出人意表的“放花無語對斜暉”,讀到這裏,不由心中感歎多多。那些所謂的花開堪折當須折、折來喜作新年看等等,所有的折花動作,哪怕是描寫的再怎麼優美,都是那樣的`粗魯不堪,放花無語,這才是秦觀啊。於是,在這種氛圍下,此恨誰知,雖然這恨字是那樣的沉重,這裏卻顯得異常的輕柔。終於知道,因為一句話,再重的字眼也可以變的輕柔啊,因為一個動作,再重的字眼也可以觸動人的內心。

掩卷罷,閉上眼,想着這首詞,腦海中似乎湧現出一個優美的畫面,那是真正的畫,一幅能深及人的內心的畫。女郎之筆,原來,最能扣及人的內心的,也正是這女郎之筆。那樣的纖弱、柔軟,也那樣的細膩、敏鋭。這就是秦觀,得之於內,故不能傳的詞心。

<文學常識>

體裁:詞

年代:北宋

作者:秦觀

作者小傳:

秦觀(1049-1100),字少遊,號邗溝居士和淮海居士,學者稱淮海先生。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文學家。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祕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税,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脱不拘,溢於文詞。20歲,作《浮山堰賦》。24 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説:“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歷來詞譽甚高,然而緣情婉轉,語多悽黯。有的作品氣格較弱。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説:“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其《蠶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又善書法,小楷學鍾、王,姿媚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真、行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高郵文遊台、秦觀讀書枱、《秦郵帖》石刻、揚州雲山圖、“淮東第一觀”石刻,保存至今。

《春詞》賞析 篇8

【原文】:

和樂天春詞

劉禹錫

新粧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註釋】

①這是一首寫宮女新粧雖好,卻無人見賞的宮怨詩。②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③“蜻蜓”句:暗指頭上之香。

【翻譯】:

濃粧豔抹打扮一新下紅樓,深深庭院春光雖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數新開的花朵,蜻蜓有情飛到了玉簪上頭。

【賞析】:

《和樂天春詞》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為友人白居易的《春詞》創作的一首和詩。此詩抒寫宮怨閨情,但與其他同類詩迥然不同,描寫一位宮女扮好新粧卻無人賞識,只能百無聊賴地獨自數花朵解悶,引得蜻蜓飛上頭來的別緻情景。詩人通過對宮女神態的傳神刻畫,表現了她不勝幽怨之情。詩意別出心裁,富有韻味。

這首詩的標題寫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詞》一詩的。白居易的《春詞》:“低花樹映小粧樓,春入眉心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白居易詩先描繪一個斜倚欄杆、背向鸚鵡、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頭”的問句,輕輕一撥,引而不發,意味深長。而劉禹錫的和詩,也寫閨中女子之愁,然而卻寫得更為婉曲新穎,別出蹊徑。

閲讀訓練】:

一、

1.本詩的“詩眼”是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3分)

2.請結合全詩,賞析“蜻蜓飛上玉搔頭”一句。(4分)

二、

(1)解釋詞語:朱: 一: 數:

(2)“春光”一詞在詩中有何意思?

(3)詩歌通過哪些細節寫出了被深鎖宮廷的宮女的“愁”?

【參考答案】

一、

1、①本詩寫閨中女子之愁,“愁”是詩眼。

②在結構上,“愁”起到貫穿全詩的作用。詩中女主人面帶喜色下樓賞春,然而庭院深深,院門緊鎖,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寫出“愁”1分,分析2分)

2、結尾含蓄地刻畫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佇立的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而且也意味着她的.處境亦如這庭院中的春花一樣,寂寞深鎖,無人賞識,只能引來無知的蜻蜓。她巧妙地描繪了女子在春光爛漫之中的冷寂孤悽的境遇。(寫出一點2分,寫出兩點4分)

二、

(1)紅色 滿 數數

(2)自然的良辰美景;宮女的青春年華。

(3)新粧初成無入賞識,只有“數花朵”的無聊,只有被“蜻蜓”吸引的無奈。

《春詞》賞析 篇9

原文:

亭亭畫舸系春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 載將離恨過江南。

詩詞賞析:

鄭文寶的《柳枝詞》是寫離恨,用了反襯手法,“畫舸”“春潭”等美景寄寓離別時的不捨。同時,詩人還描繪了一個生活畫面:“酒半酣”酒只半酣,船卻起錨,多麼的不捨和無奈啊!三四句,字面上是説行人“不管煙波與風雨”,依然遠去,實際上是借對友人的毫無道理的埋怨進一步抒發自己依依不捨的真摯情誼。

這首詩抒寫離情別恨。“亭亭”句是説一隻漂亮的畫船系在岸邊的柳樹上,句中沒有正面寫柳,但“系”字和詩題相照應,已暗示了所繫之處。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為“柳”諧“留”音,寓有惜別之意。劉禹錫《楊柳枝詞》其八説:“長安陌上無窮柳,惟有垂楊管別離”。因此,本詩第一句所展示的系舟楊柳岸的畫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別圖。我們可以想見,在船將發未發之際,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話別,作最後一刻的流連。珍重彼此的友誼,珍重這別離的時刻,送行的人殷勤勸酒,“直到行人酒半酣”,這裏含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意思。同時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來是朋友情重,二來是為了排遣離憂。語言很含蓄,意思卻很明白。三四句是説,不管煙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風吹,無情的畫船帶着行人離去了,將越走越遠,滿載着離恨去遙遠的江南。這裏不説人有情而怨別,卻怪畫船無情,真是無理而妙。“不管”兩個字,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現了行人慾留不能,不得不走的無奈,像是友人對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寫得情意盎然。末句將抽象的離恨,化為有形體、有重量的東西,使人分外感到離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

此詩用清新柔婉的筆調,描寫了一個生動的送別場面,極富詩情畫意,詩風委婉細膩,情真意切,為後來許多詞曲作者所仿效。周邦彥把這首詩改寫為《尉遲杯》詞:“無情畫舸,都不管煙波前浦,等行人醉擁重衾,載得離恨歸去。”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王實甫《西廂記》“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些詞句顯見地都是受了本詩的影響寫出的。

這是首詩味雋永,意境優美,情致深婉的佳作。送別詩的`風流早已被唐人佔盡,但這一首確實是可以和唐人比美。《蔡寬夫詩話》説鄭文寶的詩“須在王摩詰伯仲之間,劉禹錫、杜牧之不足多也。”儘管這一評價有誇大其詞之嫌,但還是有些道理。

首句很有詩情畫意,“亭亭”多用來形容姑娘之苗條、靚麗,作者卻用來描寫船,可見構思不同一般;“系”的後面省略了賓語,讓人聯想起劉禹錫的“只有垂楊綰別離”,且暗切題意,手法不同凡響;“春潭”自然使人想起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春潭的美麗景象一下子就浮上了讀者的腦海,確實是用筆老到,佈局精巧。這樣一幅春潭送別圖就非常完美地展現了出來。第二句寫送別時的情景,自然使人想到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而不是白居易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因為主、客都只有“半酣”,且臨別時“帳飲無緒”,怕“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第三句一下子就讓人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里,暮靄沉沉楚天闊”和崔顥的“煙波江上使人愁”,以及王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別情充溢宇宙。

最值得讚賞的是末句。恨也好,愁也好,怨也好,都是無形的,既看不見,也摸不着,沒有點創造性思維,是難以形容的。前人曾把愁、怨、恨“物化”,説它可以量——“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可以拋——“故已拋愁與後人”,可以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可以割——“美酒如刀割斷愁”…鄭文寶用“載”是一個創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後來李清照反過來説,這船“載不動許多愁”,王實甫又把它搬上了車,“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筆者也曾把它搬上飛機,“波音縱願馱奴怨,載向雲霄當墜”。這一個看似簡單的“載”字,不知為後人的創作提供了多少空間!

《柳枝詞》這一題目是後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所以寫柳也多與敍別相聯繫。劉一禹錫《柳枝詞》説:“長安陌上無窮樹,只有垂楊綰離別。”

詩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楊柳。《竹莊詩話》卷十七引《詩事》裏的話説:“終篇了不道着‘柳’,唯一‘系’字是工夫,學者思之。”其實此詩中心不在詠柳,而在詠別。

如何把無形的別情直觀可感地寫出來,這首詩的構思有三點值得稱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載”字,把抽象的別情化為有形的,可以被運載的東西,同時也顯示出別情的沉重。這一形象化的説法,後來常被詩人所仿效,如周邦彥用入其《尉遲杯》一詞中:“無情畫舸,都不管煙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擁重衾,載將離恨歸去。”

二是移情於物。清人吳喬説此詩,“人自離別,卻怨畫舸”,似乎是這無情的畫舸,在經過一段沉默難耐的等待之後,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遲疑地把人載向江南。人情無奈,遷怨於物,如此言情,深婉藴藉。

三是如清人陳衍《宋詩精華錄》所説,“此詩首句一頓,下三句連作一氣説,體格獨別”。七絕詩通常分為兩節,前兩句與後兩句間有一個轉折,而此詩一氣而下,使我們直覺得相別之乾脆、舟行之飛速,不容人有絲毫的纏綿悱惻,有力地烘托出濃重的怨別之意。

《春詞》賞析 篇10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

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古詩簡介

《憶王孫·春詞》是一首別具風格的小令。作者李重元共作有四首《憶王孫》,分別題作“春詞”、“夏詞”、“秋詞”、“冬詞”。此詞是第一篇。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意緒,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觀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斂的特徵。全詞用一連串帶有傷感的暮春景物來襯托相思的傷感,深切動人。

翻譯/譯文

茂密青草使我想起王孫,柳畔的高樓上憑欄凝望,杜鵑蹄聲哀切令人神傷。眼看着又到了黃昏時分,雨打梨花深閉門。

註釋

①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樣子。

②王孫:這裏指遊子,行人。

③杜宇:即杜鵑鳥,鳴聲淒厲,好象在勸説行人“不如歸去”。

賞析/鑑賞

李重元的'《憶王孫》是一首描繪閨中少婦思念丈夫的“閨情”詞。

詞的首句“萋萋芳草憶王孫”是化用劉安《招隱士》賦中的“王孫遊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之語,寫出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時節,點明瞭時間、季節。

“柳外樓高空斷魂”謂登上高樓,憑窗遠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現在眼前,只是仍不見丈夫身影,不覺悲從中來,益覺傷悲。“杜宇聲聲不忍聞”言杜鵑鳴聲淒厲,更能引起思念親人的悲悽之情。“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時將黃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傷情離緒更進一層。少婦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隨悽風厲雨,更加魂消腸斷。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關掩門户,不再見人。給人以無窮遐思,悲苦難以盡言。

全詩一句一層渲染,層層推進,直至最後“深閉門”打住,大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讀來令人為之心慟。

小令如絕句,易成而難工,最重神韻。此詞利用傳統意象,將芳草、煙柳、杜鵑、春雨、梨花諸物與所抒離恨別緒結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遠而韻味悠長。

《春詞》賞析 篇11

低花樹映小粧樓,春入眉心兩點愁。

斜倚欄干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

翻譯

低低的花和綠樹掩映下的小樓,將點點愁帶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欄杆背向鸚鵡,思忖着為什麼不再回過頭來?

註釋

粧樓:華美的樓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處。

背鸚鵡:以背對鸚鵡。鸚鵡是一種鳥,善學人語。

思量:思忖。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低低的花和綠樹掩映下的小樓,將點點愁帶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欄杆背向鸚鵡,思忖着為什麼不再回過頭來?

註釋

春詞:春怨之詞。

粧樓:華美的樓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處。

背鸚鵡:以背對鸚鵡。鸚鵡是一種鳥,善學人語。

思量:思忖。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大和三年(829)春天。這時朝廷中宦官氣焰日張,白居易的好友宰相韋處厚已經逝世,李宗閔勾結宦官將出任宰相,政敵王涯也於這年正月自山南西道節度使入為太常卿。所以是年春天,對作者來説是個極不愉快的季節。於是作得此詩。

賞析

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粧樓”來暗示是青年女子,並且交代了地點,其餘都是對女子的刻畫,通過“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不回頭”等一系列的靜態描繪,展現出一幅靜態的畫面,一幅始終處在低氣壓中的畫面。低低的花和綠樹掩映下的小樓,將愁帶入了少女的眉心,點點的愁一下就進入了主題的表達層面。寫出了這個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但後二句,也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對愁思的迴應,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頭”這句,給全詩帶來了重重疊疊的神祕感。結尾沒有説明其“愁”的原因,只是點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讀者自去聯想,這雖然是出自於藝術方面的考慮,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聯想,因為關於女性悲愁的經典語境早已確立併成為了傳統。至於究竟為了何事,作者沒有明説,這正是供讀者體味的`地方。但聰明的讀者已可以猜到是傷春傷別,之所以背向鸚鵡,怕的是鳥兒學舌,勾起傷心之事。此詩雖然顯得比較纖巧,但也説明了作者觀察人物的細緻。

這首詩既寫春愁,又刺春愁,對只會冥想不會尋求解脱春愁辦法的人進行諷刺。另外,全詩不僅表現了封建社會婦女對女性自由幸福快樂的渴望與追求,而且也表現了詩人對這種渴望與追求為何不能出現的隱性思考。全詩雖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畫生動,語約意遠,詩意別出心裁,堪稱佳作。

《春詞》賞析 篇12

寶鼎現·紅粧春騎

劉辰翁

紅粧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台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簫聲斷,約綵鸞歸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輦路,喧闐且止,聽得念奴歌起。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還轉盼,沙河多麗。漾漾明光連邸第。簾影凍,散紅光成綺。月浸葡萄十里。看往來,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撲碎。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説,三千樂指。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又説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裏。

註釋

①金吾:漢代官名,即執金吾。

②念奴:唐天寶時著名歌女。

③宣和:宋徽宗年號。

④沙河:錢塘(今杭州)南五里有沙河塘,宋時居民甚盛,碧瓦紅檐,歌管不絕。

⑤三千樂指:三百人之樂隊。

⑥霓裳:樂曲名。

譯文

開春,紅粧少女跨着輕騎,踏着明月的光影,打着彩旗,穿過市街。一眼望不盡的是重重樓台、處處歌舞,陣陣香風在女子輕盈的步履下揚起灰塵。簫鼓聲停後,年輕人約了美麗的情侶雙雙回去,由於元夕解除了夜禁,他們喝醉了也不必擔心會受到警官的呵責。正奇怪皇家大道上喧鬧聲怎麼暫時停止了,只聽得一旁響起了那位歌唱女明星美妙的歌聲。父老們還記得宣和年間的舊事。當金銅仙人辭別漢宮去往異國時,他們抱着銅仙,眼中的'淚水如清泉般地湧出。沒奈何,又轉而盼望杭州沙河塘的風景能絢麗多彩。元宵在水邊設置燈火,光燦爛地與官邸第宅相連,珠簾影搖動,散發出的紅光猶如帶花紋的羅綺。一輪明月,靜靜地浸泡在十里葡萄綠的西湖水中。你看,來來往往的才子佳人,誰能預想到將會有國破家亡之禍,而肯把菱花鏡先打破,以作日後團圓的憑證呢?那些騎竹馬的兒童們,自恨無緣得見從前的盛況,徒然地聽老人説當年教坊樂隊有三千隻手指一齊奏樂。他們等待多時,也沒有等到元宵夜春天回來,到了春來時刻,又早已都睏倦欲睡了。把往事再説為婦女們聽,她們只是在燈下手抱髮髻,滿腧愁雲,偷偷地淌着眼淚。唉,即便當年能親眼目睹演奏《霓裳羽衣曲》的熱鬧場面,今昔景況之異,猶如天上與人間之別,那還不是一場夢嗎?

賞析

在宋亡近二十年後的元宵夜,作者感慨今昔,寫下這首《寶鼎現》,寄託亡國哀思。全詞三闋。上闋寫丁酉元夕燈市的熱鬧場景,暗示懷舊主旨。中闋開頭直抒懷戀前朝之意。下闋寫前朝遺民,暗地垂淚,緬懷往事,徒有天上人間之感,更使人無限傷悲。詞意悽婉,韻味深長。

《春詞》賞析 篇13

原文

新粧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註解

1、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

2、蜻蜓句:暗指頭上之香。

韻譯

宮女打扮脂粉勻稱,走下紅樓;春光雖好獨鎖深院,怎不怨愁?

來到庭中點數花朵,遣恨消憂;蜻蜓飛來,停在她的玉簪上頭!

評析

這首宮怨詩,是寫宮女新粧雖好,卻無人見賞。首句寫粉脂宜面,新粧初成,豔麗嫵媚,希冀寵幸;二句寫柳綠花紅,良辰美景,卻獨鎖深院,滿目生愁;三句寫無端煩惱,凝聚心頭,只好數花解悶;四句寫凝神佇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顯冷落。層層疊疊,婉曲新穎。寫宮女形象,丰韻多姿,嫵媚動人;寫孤悽幽怨,委婉含情,得之於神。

《春詞》賞析 篇14

原文:

春望詞四首·其一

唐代:薛濤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譯文: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花開的時候你不能和我一起欣賞,花落的時候你無法與我一起悲傷。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想要問我相思之情讓人最為難耐的時間?那一定是在花開花謝的時候。

註釋: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欲問:想要問。

賞析:

這首詩寫思婦渴望與久別丈夫相聚首的無限相思之情。

思婦面對百花盛開的撩人春色,面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景象,觸景生情。“花開不同酵步翻賞”,而花無百日紅,其花易衰,其色易逝,花開花落,最惹思婦青春易逝之哀怨,自然令人不勝低迴與哀婉,自然使思婦聯想到青春易逝,丈夫不在身邊,辜負了青春年華,這讓她怎能不思念遠別的'丈夫(或戀人),也就自然而然傾述出心中既怨又慕的傷春情懷。

花開“同賞”,花落“同悲”,這是思婦與丈夫(戀人、情人)共同追求和嚮往的最理想的情愛境界。然而,事與願違,卻花開不能“同賞”,花落也不能“同悲”,這恐怕是夫妻之間的情愛的不幸與悲愴。有哪一對情人不希望“比翼雙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朝夕相處,歡樂與共呢?即使在生活的長河裏,碰見點風雨,有哪一對真正的情侶不能同舟共濟呢?

在共渡難關中的“同悲”,又何嘗不是含有苦澀的愛的甜蜜呢?何況“苦中甜”,即詩中説的愛情生活中的“同悲”,這要比“同賞”更有其深刻的內涵。“同賞”與“同悲”共同構成人生旅途中相知相愛、休慼相關、相濡以沫、相互依戀,這恐怕才是詩人在這首詩裏要講的愛情真諦!這恐怕是這首詩中所説的不能“同賞”,又不能“同悲”的巨大失望的惆悵和無限哀怨的幽恨所在!所以,郭煒《古今女詩選》稱此詩:“不同悲勝不同賞’多多。”趙世傑《古今女史》説此詩:離恨綿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