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觀看感想作文

來源:文萃谷 2.17W

三國演義講述了三國時期的戰亂,名著《三國演義》已經不僅僅以書本的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現在還有電視劇等形式了。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三國演義的觀後感,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國演義觀看感想作文
  三國演義的觀後感篇1

《三國演義》觀後感 利用十一小長假將《三國演義》(電視劇版)重新看了一篇,頗有感觸,潦記幾筆以發感思。 核心思想 《三國演義》宣傳了忠義和仁愛的思想,用呂布的不忠撐託了關羽的忠義,曹操的奸猾映襯了劉備的仁愛。 印象最深刻的幾句話 疏不間親 領導者都比較喜歡聽話的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喜歡聽話的人。父母教育孩子要聽話,要乖,領導也要求下屬順從。牢獄中關的是牛和犬,牛的特點是辛勤,犬的特點是忠誠,但卻都被關在牢獄之中。而羊温順,受到尊重,大羊為美,魚羊為鮮。

人物點評 1.關羽 1)大意失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後被孫權所擒,為何被殺? 孫權的目的僅在奪取荊州嗎?如果不是,為何不乘勝追擊?如果是,其為何又殺害關羽?僅僅因關羽對劉備的衷心,不願降吳,還是孫權早已對關羽恨之入骨(諸葛瑾入西川索要荊州等地,諸葛亮和劉備礙於諸葛亮的兄弟情面,答應將長沙等郡還給東吳。東吳遂派遣太守以赴任,結果被關羽趕回,孫權焉能不恨關羽。單刀赴會藐視東吳羣雄焉能不使吳主和東吳諸臣心理憋屈,滿懷怨恨。)?還是因為懼怕放了關羽等於放虎歸山,擔心其日後再圖荊州?前期劉備巧奪荊州、南郡等地,破除美人計賺得孫權之美使得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諸葛亮氣死周瑜等能不招致東吳君臣的憤恨,只是懼怕曹操來侵,不敢對劉備用兵。 關羽之死源於恨也,懼也,畏也。 人們這麼敬畏關羽,為何東吳殺害關羽後沒有引起民憤? 忠義、勇敢 2)事蹟:桃園結義 破黃巾 戰呂布 温酒於萬軍中取敵軍大將首級 斬顏良文丑 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 為報恩華容道放曹操 單刀赴會 刮骨療毒 水淹七軍 敗走麥城 寧死不屈 3)為何千古流芳? 忠義歷來為統治者所看重,其對劉備的忠誠受到後人的敬仰。關羽的忠是拿呂布的不忠來襯托的。呂布始認丁原為義父,在受到董卓以赤兔馬和重金誘惑後殺掉丁原後認董卓為義父,後因所喜歡的貂蟬被董卓佔有將董卓殺害。呂布為了利益分別認丁原和董卓為義父,又為了利益將丁原殺害,為色將董卓殺死。呂布固然勇猛,但心術不正,根本沒有忠誠的思想,為當時人所不齒,尤為張飛等人所看不起,被其稱作“三姓家奴”。 2.劉備 1)真仁義,還是假仁義?為何引得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人的追隨? 劉備的領導藝術 2)真識人,還是假識人?為何龐統初來時沒有得到重用,僅得縣丞之職,後受諸葛亮舉薦得以重用?劉備是因龐統外貌醜陋,還是因為用人的風險沒有重用龐統? 3)優點:仁愛:危難中不惜以身犯險,不棄百姓;愛惜人才,三顧茅廬;識人,臨死前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為馬謖失街亭埋下伏筆;情商高,總能博取他人的同情和憐憫,美人計時獲得喬國老和吳國太的庇護;心機深,甘曲居曹操手下,後園種菜,在曹操煮酒論英雄道破其志向時,借雷電之聲掩蓋內心的驚慌向曹操示弱;借勢,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以當今皇上之叔自居,將自己狼子野心出於合理合情之中;有耐心,在徐州、

荊州、西川等地唾手可得時,多次辭讓,博取美名(其真心不想獲得這些地方,非也。龐統獻奪取西川的上中下三策,其認為上策太急,下策太緩,中策正適宜。説明其也渴望獲得西川),尤其是在初進西川時龐統、法正(孝直)向勸其奪取西川,劉備以同宗之地不可奪而拒之,並向劉璋表達了其僅是幫助劉璋守衞西川、絕不是有意謀求西川。在曹操率軍攻打西川時,主動建議出兵拒曹,在拒曹時善待士兵和百姓廣播美名。 在羣雄逐鹿時,劉備是最沒有地位,孫權則依賴其父孫堅、其兄孫策的功勞虎踞江東,曹操也頗具家世和地位,其本姓夏侯,祖父受皇帝重視而賜姓曹。相比而言,劉備白手起家,創下蜀國基業已屬不易。 劉備的事蹟:桃園結義,破黃巾救董卓,伐董卓時三英戰呂布,聯盟失敗後遷居小沛,聯盟徐州以抗曹操,三讓徐州後獲徐州,接待呂布引狼入室失徐州,不得已投靠河北袁紹,後以攻打荊州為名投靠劉表,深得劉表喜歡卻遭蔡瑁等人忌恨,在白馬躍檀溪後認識水鏡先生司馬徽,方知謀士的重要性,旨在招募卧龍、鳳雛等優秀人才,後得單福(徐庶)來投,出謀劃策小出名氣,徐庶受曹操誆騙欲會許昌時,多次哭訴和不捨感動了徐庶,向其推薦了諸葛亮,三顧茅廬以獲得孔明的忠心,後聯東吳以抗曹操,破曹後明知是東吳計策隻身犯險去娶吳主的小妹,在龐統和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取得西川。

  三國演義的觀後感篇2

平時,我對《三國演義》一類的歷史劇不怎麼感興趣,《三國演義》也只是在課本上學到過,當初也沒什麼感觸。但在一段時間裏各個電視台都在播這部電視劇,偶然之間看到了課本上所寫的那一段,也許是瞭解一些劇情吧,越看越有意思,因此找了一個剛開始演這部電視劇的電視台開始了我的《三國演義》收看史。

《三國演義》描述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到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三國演義》設置了大量的巧合,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個場面描繪的更是跌宕起伏。 曹操也是用兵大家,但心胸狹窄,曾經説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不難看出他的.多疑。而正因他多疑又心胸狹窄,從而導致一個個名士之死。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太過陰險。 吳,佔據了三江六郡的國度,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 劉備,論才智,他沒有曹操聰明;論謀略,他沒有曹操出色;論武功,他也沒有曹操高強。但他心胸寬廣!三請諸葛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還有,他在長沙誠懇接收降將黃忠,從刀下救下魏延的命等等,這一個個充滿仁義的故事讓將士們又驚又喜,不能不説是蜀國從弱小一步步走向強盛的一個原因。 諸葛亮的出現使三國變得更為精彩,真是進入白熱化階段.火燒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智取三城等都是諸葛亮的"傑作",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看起來真的使人回味無窮。

《三國演義》不只是故事的精彩,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好多的啟發:從三國的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周瑜雖年少有為,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關羽,太驕傲;張飛,勇有餘而謀不足;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 ;人才 在三國中體現出重要的作用,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脱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着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三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最重要的。另外三國中教會我們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

  三國演義的觀後感篇3

上學期我就在看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至此時,已全部看完。

經典之作,看完受益匪淺。一部戰亂史,看到的不只是戰爭的無情,百姓的疾苦,感受最深的還是人性的迥異和智謀的深淺。感歎我不識萬物之區別,不知人之可馭。

《三國演義》中,刻畫了許許多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有馳騁沙場的猛將,有運籌帷幄的統帥,有洞察世情的隱士,平凡無才的庶民,也有齷齪奴顏的小人。眾生萬態,千差萬別,精彩之至。

儘管其中有許多的智謀看起來難以理解,但仍不失人之嚮往。例如有很多推斷,給出一個原因就説XXX一定不會這樣,XXX肯定不會聽身邊人的話。不知道對人性的透徹理解真的就能如此,還是作者故意只説開始和結果,省卻了其中的許多環節,讓看客只覺精彩,生出許多幻想。

前期我看到精彩處,會將所感所想寫出來,記錄我看的過程中對情節的理解和人性的領悟,自這個學期以來,我少有閒情去一一記錄,想來有一絲遺憾。特別看到諸葛司馬相鬥時,我對司馬的才智,氣量,處事之道深感敬佩,若我智能如此,足矣!!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把天下弄得一團糟,導致羣雄逐鹿,烽煙不斷,雖説是苦了當時之百姓,卻為後世之人留下了價值難以估計的精神大餐,每每看到三國風雲中,人與人鬥智鬥勇時,我總感心中豪情萬丈,總覺大丈夫不當苟且偷生,平凡度日,當發揮應有的智謀,馭人性於掌中,笑看世間萬物,則一生無憾矣!!!!

看三國,可感可想實在太多,可以想國家之大事,也可思居家之瑣碎,可感萬物之迥異,亦可覺生靈之一般,可感人世,也可感自然,可感人情,亦可感邦交,實在是囊括世間萬物之理,藴含宇宙生滅之律。

經典之物,不可完而棄之,當不時翻閲,若能獲益一二,終身受用。

今後待人處事/世,應時時從中取意,不可妄自尊大,頭腦發熱,棄世之瑰寶不用,逞匹夫之勇,則吾看史書之費力,值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