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軒的作品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3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曹文軒的作品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曹文軒的作品讀後感

曹文軒的作品讀後感1

風,吹着我的臉。我已沉浸在《紅瓦》這樣的一本美好的小説中。它感動我們的是道義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感的力量,而這些就在我們身邊。

它以油麻地為背景,從一個中學生的視角詩意地描寫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鄉村生活的淳厚風情,描繪了少男少女們在特殊的年齡階段所經歷的人生歷程,表現了成長的艱難與坎坷,悲憫情懷中充盈的是成長的痛。

小説的開篇就將林冰置入新的成長階段的起跑線上:跟着父親,我走到油麻地中學的大門。他看了一眼門裏的一條鋪着煤渣的白楊夾道,將我的身子扳動了一下,以使我的後背對着他。在我感覺到本來抓在他手裏的鋪蓋已轉移到我的背上時,我聽到了他的聲音——“自己走進去吧。”

那條道很寬,很長。兩行白楊拔地而起,青森森地直指天空,讓人覺得有一條深不見底的隧道,要通向另一個陌生而不可把握的世界。

但下面經歷的事更令人入迷。最後林冰走了,離開了紅瓦房和黑瓦房。

少年時代的成長期,之於人的一生是極其重要的。少年的靈魂是一塊柔軟非常的橡皮泥,生活中的任何指印只要在上頭輕輕一摁,便會留下指紋。這些指紋如同胎記一樣,伴隨着一生,抹是抹不掉的。一個人在這段時期內就已定型了,剩下的只是發展,只是實現。好似煉出爐的鋼,它在本質上已無法改變,能變化的只是它的形狀、用途。

人是在痛的伴隨下成長的,沒有痛,就沒有成長,因此,我們並不會因為怕痛而拒絕成長。回憶是對生命的過濾,是重新上路的準備,所以《紅瓦》有了這樣的.結尾:“黃昏時,我已背起鋪蓋卷,走上了靜寂的白楊夾道。在我的身後,是紅瓦房和黑瓦房,是永遠的紅瓦房和永遠的黑瓦房。

曹文軒的作品讀後感2

第一次接觸曹文軒的作品,是兒子學校暑期推薦書目之一的《草房子》。兒子讀的書我閒來無事也喜歡翻看一下。本來在我心中對小孩子讀的書有些不屑的感覺,但這本書真的改變了我的看法。書中的一個個小小人物讓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為書中的人物們有時哭有時笑,是那種看了之後有種揮之不去的記憶。之後在百度搜索,居然發現原來根據這本書還拍了電影。我讓兒子看,他不愛看,我看着看着也不是很想看。總之書本上的描述能讓你插上想象的翅膀,電影總不能按你的想象來設計。我還是建議孩子們少看電視、電影,多讀書的。

《草房子》之後我又看了他的《青銅葵花》,看名字很排斥,看了之後才知是兩個少年的名字。這本書比《草房子》還感人。真性的美在這本書展現的淋漓盡致,看得我有些哽咽。

再之後接觸的是他的一套帶有喜感的16冊叢書,總書名《我的兒子皮卡》,這是以主人公皮卡的成長經歷為主線寫的。每一本都有一名字。第一本叫《尖叫》,第二本叫《仰望天空的貓》……我一晚上看了第一本的大半,説明此書真正吸引了我。而兒子寫完作業,竟然看了兩本,在我的再三催促下才上牀睡覺。

兒子從小就養成了睡前閲讀的好習慣,而且閲讀速度很快,這一點我自歎不如。現在他問我好多問題,我回答不出來了。確切地説不是“問”,是“考”,這説明他的閲讀面寬了,知道的東西自然多了。

強烈推薦國小生空閒時可以閲讀曹文軒的相關作品,真得是一種享受,家長有空的時候也可以陪孩子一起讀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