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下冊知識點集錦

來源:文萃谷 2.69W

篇一:高二地理下冊知識點總結

高二地理下冊知識點集錦

高二地理下冊知識點總結

中國疆域、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初教三第一、二單元) 中國位置(緯度、海陸) 國土構成(面積、四至、鄰海、鄰國)

行政區劃(識記中國行政區形狀、位置、簡稱)

民族分佈特點及少數民族集中區

中國人口增長特點問題、分佈特點,人口政策

中國地形(初教三第三單元)

地形總體特徵

中國主要山脈(走向和位置、分界線) 幾大地形特徵和分佈(識圖)、地形對中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影響 中國地震、火山分佈 中國氣候(初教三第四單元) 冬夏氣温分佈特點和成因(六大温度帶範圍)

年降水分佈特點和成因(200、400、800mm等降水線)

鋒面對氣候的影響(初教三P46)

氣候主要特徵

主要氣象災害(梅雨、伏旱、颱風、春旱、洪澇、寒潮等)及其對生產生活影響

1

中國河湖(初教三第五單元) 1.幾大農業地域的比較 農業地域類型分佈地區氣候類型農業生產特點 水稻種植業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氣候精耕細作 種植園農業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

撒哈拉以南非洲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農場

商品穀物農業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温帶大陸性氣候生產規模大,

機械化程度高

大牧場放牧業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

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大牧場放牧

混合農業(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歐洲、北美、南非、

澳大利亞、新西蘭温帶大陸性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家庭農場,農場規模大,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很高,耕種、放牧、休耕進行輪作

乳畜業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澳大利亞、

新西蘭温帶海洋性氣候、

温帶大陸性氣候輪轉放牧

2.

2

農業地域類型分佈地區其他概況典型案例

水稻種植業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季風區,東南亞熱帶雨林區區位條件:①高温多雨的氣候②平坦的地形③勞動力豐富④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亞洲水稻種植業的特點①小農經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大牧場放牧業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條件:大面積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蓄種:牛、羊潘帕斯草原:

區位條件:①優良草場②地廣人稀③距離海港近

所做工作:①培育優良品種②改善交通運輸條件③開闢水源④種植飼料

商品穀物農業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氣候:温帶大陸性氣候

基本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作物:小麥、玉米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優勢:①優越的自然條件②便利的水陸運輸③地廣人稀④高度發達的工業⑤先進的工業

混合農業(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的氣候條件:温帶大陸性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生長特點:家庭農場,農場規模大,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很高,耕種、放牧、休耕進行輪作

作物:小麥、玉米

蓄種:豬、牛、羊等墨累達令盆地農業特點:

①農場成為一個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②農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③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3

3.

兩大工業區與比較

傳統工業區新興工業區

分佈地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美國硅谷等地

工業部門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電子、半導體、核工業、航天、高分子合成、遺傳工程、激光工業

典型案例魯爾區的區位條件: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②距離鐵礦區較遠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陸交通⑤廣闊的市場

綜合整治:

①調整工業結構②調整工業佈局③拓展交通④發展科技⑤消除污染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特點①中小型為主②輕工業為主③生產過程分散④資本分散在小城鎮⑤工業分散在小城鎮

美國硅谷發展條件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②氣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④便捷的交通⑤軍事訂貨

〖第一單元第一節人口再生產

☆知識要點:

1、人口再生產定義:人口的世代更替過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兩個環節)

2、人口再生產類型

決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4

如不考慮人口遷移過程,這三個決定因素之間的關係應為: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類型有:原始型(出生率極高、死亡率極高、自然增長率極低)

傳統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低)

過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高)

現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低)

※難點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質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產力發展;

自然增長率取決於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於人口的素質受生產力的制約,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均受生產力直接或間接影響,所以説人口再生產類型與一定階段的社會生

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當人口再生產類型進入現代型後,由於人口逐年減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所以最後會出現人口的老齡化現象,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和發

展中國家的發達地區已經出現這種現象,而且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進一步延長,時代更替速度減慢。

3、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佈

發達國家:現代型(德國、匈牙利人口出現負增長)

發展中國家:過渡型(部分國家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

我國已接近現代型)

5

篇二: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選修五】

高一地理會考總複習資料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公轉示意圖)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23o26'S向南北降低

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越大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

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 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係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範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温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温,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温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説,夏季向北移,位置

篇三: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高一地理會考總複習資料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迴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係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範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

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温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温,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温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説,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温特點

? 氣温的分佈,一般是低緯温度高,高緯温度低;山上的氣温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

温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温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

和陸地

?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 南北迴歸線至南北緯30o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

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温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幹氣流的影

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