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社會讀後感4篇

來源:文萃谷 1.62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無緣社會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無緣社會讀後感4篇

無緣社會讀後感1

讀完了。挺喪的一本書。

一開始讀的時候我並沒有覺得是件多大的事兒。不過就是老生常談的那些關於孤獨的事。而且就我個人而言,比起無意義的社交不如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讀的時候,慢慢就發現我所處的情境和這些真正與社會徹底斷絕的人來説是有顯著差別的。我雖自我排斥但只要我有意願隨時都可以回到其中。而這些“無緣”的人卻是與社會徹底切斷了聯繫。無人問津。

無緣社會的人大多指退休後的老年人。子女成家立業之後,各自有家庭。逢年過節見上一面,來往自然不比從前。而退休後,和單位上的人接觸次數以加速度遞減。倘若身在外地,早年的親戚朋友更是長久的斷聯。街坊四鄰就更不用説了。人與人之間彷彿有着與生俱來的戒備心,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早就不合時宜了。還有一些老人此生並未結婚,或並無子女。想想每天醒來都還是那個自己,也只有自己。也真的挺可怕的。

想起無論如何不便都要回到子女家住的爺爺奶奶。想起電影《尋夢環遊記》裏如果被自己後代忘記,這些過世的先輩們在陰間都會魂飛魄散。想起我曾經夢到有天婆婆過世,我竟怎麼也想不起她的模樣的絕望悲涼。人啊終究需要某些關聯。

孤獨真是無所不在無堅不摧。雖然我仍處在社會的大潮中,並沒有被拋棄,並沒有被他人遺忘,但我仍然無時無刻每時每刻感到孤獨。

無緣社會讀後感2

家鄉離緣、親人無緣、朋友絕緣。

馬克思説,“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可在兩層意義上理解;一是每個人維持自身生存生活的需求,都必須通過社會中的他人來實現。二是,人類本身相互之間結成的這種社會關係構成了人類社會整體。

當一個人,變成了家鄉離緣、親人無緣、朋友絕緣,那麼他可能會面臨本書描述“孤獨死”。

家鄉離緣;大規模的城市化,大量青年從農村來到城市生活,從此不再返回農村的家鄉。當他們老去的時候,家鄉的人與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了。

親人無緣;城市化淡化了家族的關係,城市化催生了單身潮流。人們不願意生孩子,老的時候自然成了孤獨老人。

朋友絕緣,職場的朋友是人們的重要社會關係,但是隨着失業、辭職以及退休,這些朋友也是越來越少。人們漸漸成了孤獨的老人。

家鄉離緣、親人無緣、朋友絕緣,這是人際關係的鈣化。

無緣社會讀後感3

我是誰?我們從哪來?我們到哪裏去?這是我們的終極問題,本來只是為了“催婚”,增強點危機意識,但自己從頭到尾聽完後,讓自己對現在和未來的生活有非常多的思考。

首先,工作不能忘記生活。現在我們的生活看似豐富多彩,充滿誘惑和魅力,可是卻有很強的欺騙性。大家忙着工作,忙着玩,忙着買買買,可是離原始的純粹的生活卻越來越遠,就帶孩子的能力來説確實在退化。工作和網絡讓我們遠離了大家庭小家庭,想想有多久沒陪孩子玩,沒跟愛人坐在一起,沒在家裏做頓飯吃了。現在的社會讓我們飽腹,卻割離了親情和家庭,現在日本的現狀可能就是我們的未來,所以趕緊給家裏老人打個電話,趕緊給愛人一個擁抱,趕緊給孩子一個微笑。

另一點感觸就是不要怕麻煩親人。日本社會向來崇尚不給別人添麻煩,這看似是種社會禮貌,卻讓人更加脱離了親情。自己曾經也是這樣的人,心情不好了,只有父母可以毫無顧忌的騷擾,朋友,甚至兄弟姐妹都是沒有單獨的交流,怕打擾他們的'生活,很少打電話,那時的我是閉塞孤獨的,但年齡和知識的增長讓我學會了臉皮厚,反而比起打擾別人,收穫的感情更多。可以看到書中的人們都是善良而勤奮的,多數都是因為不願意打擾別人而脱緣社會。

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學習交流,迴歸家庭。

無緣社會讀後感4

“無緣”指的是沒有關聯而“社會”又是一個人與人聯結而形成的羣體。這樣單獨拿出來解釋意義相斥的詞組合後成了新的名詞簡要概括了當今一種無法避免的趨勢。

書中從“血親關聯的乏力”、“僱傭關係的惡化”、“地域關聯的喪失”三個大點以及“在途死亡者”、“終身不婚”、“家裏蹲”等幾個詞脈絡清晰地記敍了日本社會走向“無緣社會”的原因。又在最後幾章記敍瞭如何恢復人與人的關聯,如果創造關聯這個問題。

讀完第一章以後再看“無緣社會”這四個字腦海裏浮現的是空間不大的房子,畫面跳轉的電視機,和沒有心跳的孤零零房子的主人很難不讓人覺得觸目驚心。再讀下去覺得日本人真的是非常努力,是全心全意為公司奮鬥對自我的要求非常高。以及“我不願意麻煩別人”這樣類似的語句出現過很多。看到最後雖然日本的福利設施也依舊有待完善但書中出現的那麼多非盈利組織還是多的讓我眼花繚亂。

如何創造更多的社會救助組織,如何使經濟更加穩定、僱傭關係更加牢固……日本人要學習的話,中國人更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