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劇《俠醫繆希雍》觀後感範文

來源:文萃谷 6.77K

由常熟市錫劇團演出的錫劇《俠醫繆希雍》是一部以古代中醫為主角的戲,而且這位醫生的形象比較特別,據載“仲淳電目戟髯,如世所圖畫羽人劍客者”,看起來更像是一位俠客。仲淳即繆希雍,明末常熟名醫,醫術上與李時珍齊名,所著的《神農本草經疏》與李時珍《本草綱目》並稱明代藥學雙璧。繆希雍的特別之處,當然不止是他的外貌,更體現在他身份和形象的複雜性。他是一位醫術高超的醫生,同時他也深諳儒學經典,他在其他專業比如水利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他還有很強的社會擔當,被東林士人引為同道。這部劇是常熟市錫劇團繼《謝方正進京》、《楊乃武出獄》之後,與著名作家、編劇金曾豪先生合作的第三部戲曲,也是自2005年《常德盛》之後,時隔10年常熟市錫劇團排演的第一部大戲。該劇2015首演,距今已有4個年頭,期間筆者曾三度觀摩,頗有些體悟。

錫劇《俠醫繆希雍》觀後感範文

一、史與戲的交融

第一次看《俠醫繆希雍》是在2015年蘇州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上,當時就覺得這戲很好看,無論是繆希雍與陳太醫“鬥法”,還是用童子尿給駙馬治病,以及繆希雍與東林黨楊漣的交往等等情節,都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編劇金曾豪將史載繆希雍的事蹟與形象拆解消融再重建深化於情節與唱詞之中,歷史真實與戲劇情境交織融合、虛實相生。

繆希雍出身官宦人家,父親是小官,漢陽通判。但父親在他十三歲時就病逝了,家道中落。少年繆希雍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段時間喜歡和街頭小混混在一起,也不讀書了。後來在其母周氏訓誡下,繆希雍又重拾筆墨,奮志讀書。繆希雍十七歲那年,突患痢疾,久治不愈。後來他自己研讀《內經》、《本草》等醫書,給自己開了藥方,居然自治得愈。自此,繆希雍就立志從醫。經過多年自學苦讀和四方遊歷學習,繆希雍醫術日益精進,終成一代名醫。

在第一場“祕方祕方”中,甫一出場,繆希雍的俠氣就已顯現。俞新躍扮演的繆希雍提着馬鞭登場,英氣十足, “忽聞密雲鬧瘟疫,白馬蕭蕭自奮蹄。道上來了繆希雍,一夜星月二百里!馬前就是密雲縣,沉沉陰霾有戾氣。”幾句話交待了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古代中醫有“醫不叩門”的説法,但是繆希雍不講這個,他“尋病叩診”,自己跑到鬧瘟疫的地方去診治病人。歷史上的繆希雍就是這樣的,別的醫生看病都是走路或者坐轎子,繆希雍常常騎馬去很遠的地方給人看病,為了病人肯“千里必赴”。

劇中三場看病的戲尤為精彩。陳太醫不是庸醫,但是他身上有他官僚勢利迂腐的地方,而正是陳太醫的官僚世故,襯托了繆希雍的俠義仁心。太醫的死板教條,凸顯了繆希雍的辨證施治,太醫只看“人的病”,繆希雍更重“生病人”。第三場中,陳太醫是虛情假意只為了套祕方,繆希雍是真情實意、大大方方不私藏。假與真,私與公,氣度境界高下立現。在這一場裏,繆希雍唱道“自幼喪父家貧窮,年少多病更悽惶……從此立志當郎中……牢記母訓,我七尺可捐、千里必赴,懸壺濟世,我樂此不疲天地廣!”這一段唱詞正交待了繆希雍的身世、從醫經歷以及他的醫道理想。戲劇情境是虛構的,但卻真實地再現了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

在第一次看這部戲的時候,筆者就對戲裏引醫典談藥性的部分特別感興趣,“鈎吻”、“黃精”之別,童子尿的藥用,這些內容不僅更加真實可信地表現了繆希雍專業的理論修養和高超的醫術,也增強了該劇的傳奇性、觀賞性。後來得知,該劇的編劇金曾豪先生出身中醫世家,在他小説作品中就經常提到與中醫、中藥房相關的故事和知識,怪不得他能寫出這些精彩的內容。

二、古與今的參照

第二次看錫劇《俠醫繆希雍》是在2016年蘇州首屆文華獎·藝術展演季的開幕演出上。展演季是惠民演出,票價低廉,吸引了很多戲迷。看戲的時候,筆者旁邊坐着一對老夫妻。整場演出,他們都看得非常投入,在有些唱段,老人家還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在劇中繆希雍幾次“上門叩診”,看到這裏,老夫妻會互相交流一兩句:“現在哪有這樣的醫生哦!”演到繆希雍去給駙馬治病,痛罵駙馬又讓他喝尿的高潮部分,老人家特別投入,非常入戲地説了一句:“活該!”

這次觀劇體驗給了我新的體悟,這是一部很有現實關照的戲。劇中表現繆希雍高尚的醫德,他為病人肯“上門叩診”,看完病卻不記得收錢,他看病不論貧窮富貴身份,給窮人看病,給富人看病,甚至也給仇人(駙馬)看病。在舞台上重現的歷史真實與當今現實中的醫患糾紛形成了參照對比,在觀眾心中引起了共鳴。包括劇中反腐的內容,也是很有現實意義,可以引起觀眾思想共鳴的。

三、儒、醫、俠的對立統一

第三次看《俠醫繆希雍》,是看這部戲的`結項驗收演出。2017年,錫劇《俠醫繆希雍》入選了江蘇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前兩次看戲,我有一個比較困惑的地方:繆希雍是醫生,劇中大量情節表現了他高超的藝術和高尚的醫德。同時,戲裏也有很多的篇幅講到他與東林黨的交往,講到他參與反腐、抗擊閹黨等政治活動。表現一位中醫,哪怕是一位醫道高深的儒醫,一些有關政治的內容是否過於拔高了人物形象呢?説他是俠醫,那麼這個“俠”字又應該怎麼理解呢?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部戲,在這次看戲之前,我查閲了一些資料,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上的繆希雍進行了更深入的瞭解。我發現戲中提到的王肯堂和繆希雍一樣,也是由儒入醫,而且王肯堂還是進士出身。相關資料顯示,在明代中晚期,儒和醫身份上的界限比較模糊,讀書人不僅追求仕進,也經商,也很注重學習中醫知識。不僅是王肯堂、繆希雍,明代著名醫家朱震亨也是由儒入醫。在這些醫家生平經歷可以看出,由儒入醫者,儒與醫的心理身份與社會身份很難區隔。由繆希雍所代表的儒醫形象,彰顯了晚明特殊的時代精神。有云“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以醫道論治道,歷代有之。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診候》中稱:“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鑽研醫道,濟世救人,成為醫家人格的理想追求。

於是此次看戲,我對劇目主旨、劇情包括唱詞有了更深的體悟。在戲中,繆希雍一見到楊漣,就呈上自己精心繪製的《京郊水文圖》,不正體現了繆希雍“身在江湖憂國事”的濟世情懷嗎?歷史上繆希雍一生雖未仕宦,但與高攀龍、楊漣等東林士人往來密切,繆希雍為他們診病,同時也與他們探討時局政治。高攀龍就記載,“與仲淳酒間談説古今事,絕不及醫,仲淳無所不妙解,而後益信長孺言,知仲淳果天下奇士也。”繆雖因行醫與士林人士建立交誼,但其內心卻始終抱有經世的情懷。第六場中,高陽公主那段唱詞正點出了全劇的主旨:“人有病,你懸壺,蠲疾延年,國有病,你也肯,慷概赴險。俠醫之心映日月,真乃是,大國醫,大明之幸也!”自此,繆希雍亦儒亦醫亦俠的形象得以對立統一、豐滿明晰。

關於“俠”字,有這麼一種解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我覺得用這句話來解讀此劇的“俠”義甚為恰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