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語文的差距是人的差距

來源:文萃谷 2.26W

撿了分數丟了“人”

如何看語文的差距是人的差距

黃玉峯曾和幾個志同道合的語文教師合作編寫《教師人文讀本》,首篇選了一個國小生寫的短文《當個孩子不容易》,其中有一段話一直烙在他的內心深處:“大人總是羨慕小孩子無憂無慮,哎!其實當個小孩也不容易。小孩的話,大人可以不聽。可一旦小孩做了錯事,大人就要嘮叨個七八遍……小孩子還要考高分,考不好就會挨大人罵……”“這是出自一個孩子的童真之言,把它置於全書之首,為的是讓老師們有所反思。”黃玉峯説,“現在的孩子活得太沉重,從小就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很多學生被繁重的學業壓得透不過氣來,為分數而起早貪黑,過的都不像正常人的生活。這罪魁禍首就是教育的急功近利。”

語文課堂上,國小生從一二年級就開始訓練閲讀分析,而且只允許有一種理解,一個聲音,一個標準答案。大量假、大、空的分析、啟發,佔去了孩子們的大好時光。“國小生是記憶力最強的時期,是最應該積累的時期,現在他們卻沒有時間,也沒有人引導來記誦那些一輩子受用的經典。”黃玉峯對如此教育現狀痛心不已。

“語文學習的規律是‘培根’、‘積累’,而如今,學習內容超越學生的學習階段,課堂上只顧灌輸各種思想,這種種做法違背了教育最基本的規律,違背了人成長最基本的規律。”他認為,教育急功近利,迫使學生成了分數的奴隸。“這樣的教育關注的是分數,最終把‘人’給丟了。”

語文的差距是人的差距

在不少學生心目中,數學、英語突擊補習一下,拉分數很容易,而語文再怎麼下功夫,分數提高都不明顯,因此他們對語文學習總提不起勁。黃玉峯説,語文的差距不是分數的差距,而是人的差距。“學語文不是為了做幾道題目得個高分,而是為了增加‘文化底氣’,打下‘精神底色’。什麼是文化底氣?什麼是精神底色?那就是:愛讀書,會讀書,知識淵博,興趣廣泛,觸類旁通,思想活潑自由,有責任感,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寫的人。”

而如今普遍的是,語文課成了數學課,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幾乎天天在分析,天天在做習題;講語法,講“用法”,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學生對課堂所學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黃玉峯稱之為“悠悠十二載,腹中空如洗”。

復旦大學(微博)自主招生面試中,有一道被公認為“考生最難回答”和“回答最糟糕”的`題,那就是“你平時喜歡讀什麼書?”一些學生直言自己看得最多的是教科書和教輔書,還有一些學生雖能報出一串世界名著的書名,但被問到細節卻支支吾吾説不出所以然。“依靠課堂上講解的那幾篇文章,學生的閲讀量太少,根本不可能讓他們在語言的海洋裏游泳,遑論什麼‘研究性’、‘探究性’學習。”黃玉峯認為,向課外延伸,精讀與略讀、泛讀互補,是語文學習的必經之路,“尤其在今天,網絡、影視等流行文化鋪天蓋地,孩子們面臨的世界如此精彩,老師如果再把課堂搞得死氣沉沉、蒼白無力,那麼這樣的教育就只能成為束縛學生的繩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