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2.94W

  【教學目標】

《隆中對》教學設計

1.學習古人按一定順序説理論事的方式。

2.掌握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文言詩詞和文言虛詞的積累

2.諸葛亮為什麼提出這樣的策略?

(解説:語文學習的目的,不應僅僅停留在“知”的基礎上,更重要的在於讓學生提高能力,學以致用。通過本文學習,指導説理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教學程序】

  一、備讀,內引激趣

1.以中國古代智者謀士的故事引出諸葛亮,調動學生的閲讀興趣。

2.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説、影視戲劇中瞭解的諸葛亮形象,可講故事,可説成語,可談典故,為下一步自讀做好充分準備。

  二、初讀,感知課文

(一)檢查學生字音預習

隴畝(lng3)傾頹(tui2)猖蹶(chang1ue2)存恤(xu4)

夷越(i2)胄(Zhu4)殆(dai4)沔(ian3)詣(i4)

(二)初讀,讀中熟悉內容

1.對照註釋疏通詞句,瞭解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的內容。

3.師生同讀,通過範讀、齊讀,規範字音、句讀、語氣。

  三、誦讀,思考問題

1.根據課後習題一,明確自讀要求。

2.學生誦讀,全面理解內容,並用原文回答問題。

  四、品讀,探究交流

1.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解難,鼓勵學生對一些重點語句進行探究、品味,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交流,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2.設置問題,進一步交流: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請説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讀,比較延伸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説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滅曹,統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麼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對我們寫作文有何啟發?自由發表看法。

4.鼓勵課後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對文中涉及人物進行了解;閲讀《三國演義》,研究“三步走”戰略在小説中是如何演繹的。

(解説:若想達到“縮小距離,貼近學生”的文言文教學目的,則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對三國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使學生產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誦讀認知、體會感悟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必須充分引導學生在自我解讀、產生認同感基礎上對寫作方法的掌握。為此,以上“自讀程序”的設計力求突出學生參與、探究、發現的自讀會讀能力,力求達到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教學效果。)

  【課堂點撥】

  一、《隆中對》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的開頭部分。標題為後人所加,有的選本亦題為《草廬對》。本文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對”,是下對上的回答,這裏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諸葛亮的對策,為劉備規劃了分三步走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指導劉備今後若干年行動的綱領,後來成為劉備的國策。

  二、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羣雄割據,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後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羣雄抗衡。為實現統一大業,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於請得卧龍出山,並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

  三、“文眼”

本文一開始簡單地交代諸葛亮隱居隆中,繼而點出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圍繞此句,安排懸念,引人入勝。先將“躬耕隴畝”與自比管、樂對比,設置懸念,而後以徐庶推薦,劉備“遂詣亮,凡三往”強化懸念。再引出倆人對答,通過諸葛亮提出的策略顯示諸葛亮的高瞻遠矚和雄才大略,完成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在起伏中推進,在矛盾中展開,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問一答是本文中心,對話中提示兩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生動嚴密。

  四、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從各方面描寫諸葛亮這個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開頭一段寫諸葛亮隱居,從正面寫他的不凡抱負;徐庶向劉備推薦,則是從側面表現。劉備與諸葛亮問答的過程是從正面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塑造形象,而劉備三顧茅廬,密談後“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悦後,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回答,都從側面表現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互相照應,使諸葛亮人物形象親切可感,這是的成功之處。

  五、諸葛亮的策略

諸葛亮雖“躬耕隴畝”,卻對全國的形勢瞭如指掌,對當時政壇人物如數家珍,可見其的確足智多謀。而他的規劃和策略完全可以看作是嚴密的説理論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戰勝袁紹,以弱制勝,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經“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國險而民附”,“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然後基於對形勢的分析,他規劃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荊州;第二步奪取“劉璋闇弱”的益州,以荊、益兩州作根據地;最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實現消滅曹操進而統一全國的第三步計劃。整個規劃嚴密合理,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説理方法。 (解説:“點撥”的目的在於導學。以上幾個問題都是為了讓學生閲讀時真正掌握方法而應注意的重點,但這絕不能成為教師“講深講透”的依據。教學過程中,尤應鼓勵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體驗,自主解讀,自主探究,自主發現,教師“點到為止”即可,而不能包辦代替。)

  【課外思考】 新課標第一網

閲讀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題。

關羽號稱神勇,但其種種作為卻令人頗有些不解:降曹後斬顏良誅文丑,明知當時劉備在袁紹手下,卻殺袁紹大將,等於將劉備推向虎口。華容道放曹,諸葛亮審時度勢當然知道曹操不能殺,一旦殺了則北方羣雄並起,又將陷入更大的混戰,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給劉備以喘息之機。所以,諸葛亮明知關羽會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還這個人情。但關鍵在於,關羽卻不知其中奧妙,僅因個人恩怨就不顧大局。此後,又與黃忠爭先,大意失荊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類言論,都不能不説是與忠義仁相悖的。關羽雖然神勇,卻驕傲居功,剛愎自用,最後只能敗走麥城,並連帶引發了張飛、劉備之死。蜀國從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其他兩大集團爭衡了。每讀至此,令人神傷。 張飛勇猛暴躁,在劉氏集團中雖不起決定性作用,但他是劉備賴以牽制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諸葛亮最欣賞趙雲,同時他也是趙雲最欣賞的人。劉備長於心計,關羽傲物,張飛暴戾。趙雲無法和他們肝膽相照,惟有諸葛亮智慧絕倫,是人中精華,深為趙雲所信賴誠服。劉備雖然也對趙雲恩寵有加,但他深知趙雲是諸葛亮的人,雖放心讓趙雲去辦任何事,但似乎並不把他當作兄弟。諸葛亮信任趙雲,不管幹什麼,身邊總帶着趙雲,連劉備去東吳招親,諸葛亮也派趙雲相隨。他早已將一切計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貼貼,而只有趙雲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趙雲會將他的錦囊妙計當作聖旨,關、張二人都不會。 1.勾劃出文段中與諸葛亮相關的語句,談談你對諸葛亮的看法。

2.依據閲讀,你同意作者對關、張、劉、趙的評價嗎?請任選其中之一,發表你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查閲有關資料,結合自己學習《隆中對》和閲讀上文的體會,圍繞“諸葛亮”這個話題,寫一篇小論文或小隨筆。

(解説:“自讀思考”採用與課文對比閲讀的形式,既引導學生擴大閲讀,又促使學生在自主閲讀基礎上,進行思維的延展訓練,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答案

1.關於諸葛亮的語句(略)。

2.對諸葛亮的看法:只要能從“可敬”的角度答出其足智多謀,從“可悲”的角度答出不被劉、關、張三人信任,才華不能充分施展即可。

3.鼓勵學生課外閲讀,延伸思考,開展研究活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