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3.09W

導語:記金華的雙龍洞這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也是國小階段的學生接觸的第一篇遊記。文章記敍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賞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葉聖陶《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2. 瞭解遊覽順序,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雙龍洞內孔隙的特點。

4. 領悟移步換景的遊記特點,體會並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重點難點

1. 學習按遊覽順序記敍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

2. 指導學生運用常見的事物,結合自己遊覽的感覺,把景物特點寫具體,使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教師蒐集有關表現祖國大好山河的風景圖、金華雙龍洞的文字、圖像等資料,做成ppt課件。

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讀課文、認生字、標自然段,製作作者遊覽過程示意圖,現場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現。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同學們,祖國的山川秀美,到處都有迷人的景色。瞧,這是哪兒?(課件出示廈門鼓浪嶼圖片)這迷人的風光讓我想起了一句詩文: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再看看老師家鄉的一處美景(課件出示江西廬山圖片),你看到這樣的景緻,能像老師剛才一樣想起怎樣的詩句呢?

談話時,課件出示畫面,教師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並結合已學的詩文表達情意。

二、揭示課題,反饋預習,整體感知

1. 出示圖片,揭示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2. 點明體裁特點,介紹遊記是記敍旅行的見聞和感受的.文章。(板書:遊記)

3. 結合課前預習,反饋預習成果,學生出示製作的作者遊覽過程示意圖,對照課文,互相交流討論。

小結:課前預習是學習的一種好方法,通過預習,我們瞭解了作者遊覽雙龍洞的順序。交待遊程(板書)是遊記的一大特點。所到之處,葉老又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怎樣獨特的感受呢?(板書:見聞感受)讓我們走進課文,隨着葉老到字裏行間去遊歷一番。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瞭解“雙龍洞”得名

1. 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學習生字新詞,注意“浙、蜿”等字的讀音。(課件出示詞語)浙江 臀部

稍微 額角 蜿蜒

3. 指導學生結合漢字形聲字構字法,理解“蜿蜒”的詞義,並引導學生結合舊知,聯繫生活,學會運用“蜿蜒”。

4. 讀課文句子“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引導學生感悟“雙龍洞”得名的由來。

四、精讀課文,感受“孔隙”特點,學習表達方式

(一)找出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見聞及感受

1. 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作者遊雙龍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讀,思考:4-7自然段寫了哪些景點,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指名答。(板書:外洞、孔隙、內洞)最令你好奇難忘的是哪兒?(孔隙)

(二)重點感受“孔隙”特點,學習表達方式

1. 指名讀,全班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如何寫出孔隙特點的。

2. 理解“孔隙”詞義,再借助圖片揭示孔隙的特點:窄小(板書)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特點的。要求學生用心讀第五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有關的句子。

課件出示句羣1:雖説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卧,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見的事物具體寫孔隙的窄小。)

課件出示句羣2: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作者用自己遊覽的感覺具體寫孔隙的窄小。)

創設情境:假如你就是遊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繩,幫助你穿孔隙,過水道,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指導朗讀句羣: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卧在小船裏,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才説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生共同小結寫法:葉老沒有直接點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遊覽的感覺,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使人身臨其境。

4. 讀寫互動,遷移運用。

出示幾幅圖:海洋館、吊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仿照孔隙的寫法,寫出自己遊歷的感受。師生交流、反饋。

5. 梳理遊記內容,發現構段特點。

找找這個自然段一共有幾句話?從表達方式上,你發現了什麼奧祕?(條理清晰,體現了遊覽過程)

師生交流總結:在過孔隙時,葉老按遊覽順序,將見聞、感受,生動具體地記錄下來,使人身臨其境,這就是遊記的典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