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武器》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53W

在賞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永別了武器》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永別了武器》讀後感

《永別了武器》讀後感1

一個告別了武器的人,不是敵人的俘虜,就是愛的俘虜。我不是不善於自我保護,實在是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數據庫,已經不需要進入的密碼,隨時都可以打開全部程序,可以讀出全部的文件。我説的俘虜,就是這個意義上的俘虜。當我把自我放到陽光下的時侯,我明白從此不能有所偽裝,隱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當我意識到抗拒的無奈,有多少時間無可挽回,有多少記憶漸漸從內心淡出。説到底,俘虜就是一個不能抵擋傷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夠的勇氣放棄希望,必須承受生存的全部壓力。

本來,在屬於個人的空間,可以沉浸於獨自的幻想,可以從塵埃裏開出虛擬的花朵。而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是連欺騙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斷地淨化內心世界。

《永別了武器》讀後感2

閲讀了小説《永別了,武器》,我的心中激起了很多感受,並且對於生命與人生有了更深的瞭解與感悟。

《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作品,小説講述了美國青年弗瑞德里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經歷,講述了弗瑞德里克從參戰到受傷再到撤退過程當中經歷種種的殘酷,再到最後感傷自己深愛的人的難產死亡的故事。海明威在創作這部小説的時候,恰恰是根據他自身真實的參戰經歷,並且以戰爭與愛情作為寫作主線,演繹了一篇動容的文學作品。

我在閲讀《永別了,武器》以後,深深地受到了感動。也明白了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人這個生命在戰爭當中顯得是多麼的渺小與脆弱。而人最寶貴的恰恰是生命,面對生命的逝去,我們不得不為之感傷與難過。

而《永別了,武器》這小説的名稱也很有意思,一個放棄武器的人,不應該是戰俘,而應該是愛的俘虜。戰爭是不會讓人放棄武器的,只有一顆美好的關愛的心才會讓人真正的放棄武器、永別武器。

總的來説,《永別了,武器》這部小説真的給我很多感動。

《永別了武器》讀後感3

打開編輯界面許久之後猶豫很久,寫不下一個字。抽了根煙回來,繚繞的煙霧,漸漸的在我周圍散開,算是緩解下情緒吧。不知道當年海明威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覺。我猜他肯定先喝一杯。這本算是看了很久才看完,過年期間還是有很多事情繞着。爾後才抽出時間來繼續靜靜的讀完。

不否認,我很喜歡海明威。我可能是很嚮往那種硬漢的人生。作家寫作,沒有經歷深刻的體驗,怎麼寫都會讓我們感覺怪怪的。那個時候我有點迫切的想要了解大師。記得曾經的一個橋段説:馬爾克斯隔着大街,向海明威打招呼,大師你好。海明威回答,你好。簡單的回答,真是讓人感到一種傳承的延續。馬爾克斯向着自己崇拜的大師打招呼。真是想着激動人心。

説起海明威很多人都是關注他最後自殺的結局。説到這裏,我心裏不禁的揪了一下。每個人走向生命終點的方式不一樣。或許這樣的方式更加能夠讓他釋懷。我想要了解。後面,我就拜讀了這本《永別了,武器》。

對於戰爭,海明威是反對甚是厭惡。書中也就差不多算是他個人參加一戰的記錄吧。戰爭是殘酷的,開始的時候卻是沒有感覺。那開場的描寫,簡直是妙筆生花。幾筆就勾勒出那樣的景色。遠近皆有,無所不見。好似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可惜,他並沒有心思去欣賞或者是感受這片景色。戰爭中的人心都是慌的吧,安定不下來。亨利前面差不多都是被命運推着走,遇上巴克萊也是被命運推着遇上。如果不是後面受傷,我猜他可能就這樣的走下去。然而事情卻並非如我所想。一次偶然的受傷,開始讓亨利的命運走向了另一條線。厭惡反對戰爭的種子在內心深處漸漸萌芽。爾後治傷期間的種種也是把亨利推向了另一面。或許對亨利來説,獎章什麼的都不重要。能有一個愛人,貼心的人比什麼都好。一個背井離鄉的人更加會有這樣的體驗。更何況還是異國作戰的戰場上。對於我,一個遠離家鄉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時在內心都會感受過寂寞。那時,愛情就是讓人有了歸屬感。那種感覺説不清道不明。就算隨之而來的孩子也不能破壞這種依賴。可惜,有時候美好總不能延續,命運也總喜歡弄出各種讓我們瞠目結舌的事情,把美好破壞給我們看,讓我們知道原來還可以這樣的殘酷。厭倦了戰爭,選擇逃避的亨利,一路疲於奔命就為了去找凱瑟琳她內心的寄託。或者説在凱特琳的身邊才能在戰火中感受到那片刻的安寧。有人嚮往戰爭,嚮往建功立業,覺得那樣自己的抱負才能實現。對這些唯有一笑置之,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無法交流。戰爭而來的榮譽,在亨利的眼裏卻變得愈加的不值一提。有些人走過之後,不會在回首,無論美好還是醜惡,都是過眼煙雲。在痛苦泥潭中掙扎過的人更加的會厭惡泥潭。

可惜的是命運都是時好時壞,最後,亨利還是失去了凱特琳。好像生命中的堅強的支柱瞬間的倒塌。讀到那邊的時候,我內心好堵。厭倦了戰爭,失去了愛人。亨利就像沒有線的風箏,飄零不知落向何方。

海明威這本類似自傳式的作品,拜讀過後漸漸更加理解他的痛苦。不經歷生活,沒有那麼深刻的感受是永遠寫不出動人的作品。雖是苦難,仍舊迎難而上!

海明威《永別了,武器》讀後感:暗流

典型的海明威式敍事方式,但又是第一人稱來寫,讀起來有些奇怪。

就像是一個年輕人,一個青春已逝輕狂不再的年輕人,絮絮叨叨卻又極盡剋制地在説着什麼。他渴望傾訴,想借此緩解自己的孤獨,卻又固執地守着自己的孤獨,就像守着自己的愛人一樣。

書的前半部分景色描寫不多,戰地的場景實在是荒涼,沒什麼值得多看一眼的,熱浪,吉普車滾過捲起的灰塵,籠罩着駐地,天空仍然晴朗。慢慢到了後半部分,從米蘭的車站車站作別凱瑟琳那時起,開始下雨了,雨時大時小,一直在下,年輕人在籠着灰色的天空下又趕赴前線了。

他原本是不在乎戰爭的,戰爭本來和他就沒什麼關係,他是在履行自己的責任。他甚至在擊斃了一個士兵之後也沒有意識到什麼,然後在一場混亂的大撤退中戰友被自己人打死,然後輪到自己了。他看着憲兵的臉,冷然的表情,每一個人都在履行自己的責任,每一個人都在推動這股暗流,向着難以控制的方向流去。

這股暗流,所有人都是推動者,但沒有人知道他們要被推向何處。

在湍急的河水中,亨利終於找到一塊木頭,他不顧一切地抱住它。在這絕望之中,凱瑟琳成了他唯一想找回的希望。

他想,他終於可以洗去自己一切的責任,戰爭真的已經與他無關了。他們在瑞士真正度過了一段甜蜜的生活。這是書中景物描寫最多的一段,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段,他們彷彿都做回了戰爭前的自己,亨利沒有負過傷,凱瑟琳也被戰爭奪去愛人,生活仍然是可愛的。

然而雨又開始下了。

凱瑟琳難產,亨利同時失去了凱瑟琳和未來的孩子。

我認為結尾是最體現海明威含蓄風格的一段。在最後一次回到病房的時候,亨利已經意識到什麼,他不斷地想到,要是凱瑟琳死去呢?卻又不斷地告誡自己,凱瑟琳不會死去的,因為他生活的希望已經只剩下凱瑟琳了,他無法接受自己失去一切。然而到凱瑟琳真正去世後,亨利突然安靜下來,什麼也不説,什麼也不想。就如同一個快要溺水的人,在不斷的痛苦掙扎之後,終於精疲力盡,無心再與命運搏鬥。

剩下的,都交由命運安排了。

《永別了武器》讀後感4

我想,作者是否也在有意無意地描寫了自己。

有那麼一些年代,總是發生着我們所不願意他發生的所有事情,最最叫人無奈和痛苦的,莫過戰爭。兩羣甚至更多的野心的體現,連累進去了許多的百姓,他們不知道戰爭是什麼,他們厭惡他卻服從他,他們都默認了要在戰爭之後好好地活,但是他們也大都默認了戰爭將要奪取自己的生命。也就在這樣只存在服從於殺戮的環境下,他們艱苦地進行了戰爭。

突然想起了之前看過得一部電影——《兵臨城下》。開始的鏡頭是蘇聯徵用了許多百姓來參加戰爭,將這些年輕的小夥子用成批的卡車運到前線,每兩個人為一組分別持有槍zhi和子彈,旨意是當持槍的人犧牲後將由拿子彈的人拾起槍zhi再次衝鋒。而在以為了國家的榮譽的口號,或者説是藉口的鼓勵下,迷茫的年輕人麼就這麼衝向敵人。

德國軍隊那邊的武器火力巨大,這些戰士簡直成了無力還擊的靶子,於是有理智大膽的人提出撤退,但最具諷刺的是我方前線卻以逃叛者的名義將他們射殺——-於是便成了這麼一副景象,無辜的百姓麼在敵人和自己軍隊的射殺中一個一個倒下。

戰爭是荒謬的,戰爭裏面所體現的人性有最最美麗但更多卻是最最醜陋了。無論在前線,後方,步兵,醫療,護士,炊事軍,或是其他任何角色,都無法不對戰爭進行詛咒。

英雄將會獲得榮譽,有時候是名號,有時候是勛章或者金錢,凡人們獲得友誼,背叛,有時候是愛情。説到愛情,我覺得戰爭之中的愛情真是造孽啊。忍受着對戰爭的恐懼和無奈,還要一邊思念着愛人,為其擔憂。不過也有一些積極的影響,一份對愛的執着,一些時候能夠成為生的渴望。

在回到一些幸運的例子。假設,一些戰士沒有被射殺而是暈倒了,醒來之後發現身邊躺滿了屍體,硝煙瀰漫,何去何從?或許這是唯一的幸運吧,接着“死亡”,好歹可以回家了。但是在路途上,無論是敵方還是我方,在見到有莫名其妙的活體移動時,他們的選擇要更傾向於開槍——-時的,他們向一切動的物體開槍,殺死一個敵人和損失一個戰友,似乎都沒有太大的意義,當然,這是擺在以自己的安全前提之下的。

終於讓人鬆口氣的是,戰爭總有一天要結束,不是他們堅持不下去了,就是我們堅持不下去了,總有結束的一天。到了那天,最叫人激動人心的,便是可以回家。或者到一個安寧的國度,去享受嚮往已久的愛情,親情,友情,等等等等。

最後一個情節,作者深深詛咒了戰爭,深深諷刺了他。在戰爭之中,一個人所渴望的,不管你向上帝如何大聲呼喊,他也將會從你身上無情地剝奪掉,你的孩子,你所渴望的生命,拿走,當然不會忘記你的愛人,你所渴望的愛情,也拿走。但他不會拿走你的生命,因為他已抽取了你的靈魂,已叫你的精神死亡了。

上帝叫你明白,戰爭,比死神更讓人絕望。

《永別了武器》讀後感5

嵩欒十標項目為了更加豐富職工的業餘生活,經領導研究決定特購買了一批勵志、小説等多方面的書籍,我讀的第一本就是美國著名小説家海明威早期代表作《永別了,武器》。

《永別了,武器》是一部自傳色彩很濃的長篇小説,初稿寫於1922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創作,於1929年出版。

《永別了,武器》這部小説富有強烈的反戰情緒。小説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別戰爭;第二部分是告別愛情。

在戰爭過程中,他們的身體和心靈大多遭受到無可挽回的創傷。他們懷疑一切、厭惡一切,鄙視高談闊論,厭惡理智,幾乎否定一切傳統價值認為人生一片黑暗,到處充滿不義和暴力,總之,萬念俱灰,一切都是虛空。我討厭戰爭,從文中也感覺到他們也不喜歡有戰爭,想過一個安詳、和平的生活,我的生活裏雖然沒有硝煙的戰爭那麼可怕,但是也有着無形的戰爭,他們隨時都有可能犧牲自己的生命,現在我生活裏的戰爭與他們的戰爭區別之處就在這裏,所以説我和他們相比還是很幸福的。應該珍惜現在,快樂地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海明威指出戰爭摧毀了人的幸福。即使是已告別了硝煙瀰漫的戰場,在黑暗中奮身躍進一條大河,受了死亡的浸禮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世外桃源一般的幸福生活,但最後愛人還是難免一死,因為作者認為“世界殺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

這種人生如夢的悲觀絕望,從根本上否定了資產階級社會的文明。其實《永別了,武器》從第一章起就開始描寫兩個對立的世界,一方面是辛苦地風塵跋涉的士兵,另一方面是安坐在小轎車裏的矮小國王,接着又報道部隊裏傳染瘟疫,還挖苦地加了一句話説:“結果部隊裏只死了七千人。”

他們的愛情對我很有感染力,和相愛的人在一起真的很幸福,即使他們沒有一個固定温馨的家,因為戰爭而總是再不斷地換地方逃難等等,他們能處處為家,也能體會到家的感覺。同時他們很珍惜彼此朝夕相處時那美好幸福的日子,即使是短暫的但也是很快樂!最後因為德國人的進攻,終於擊垮了意軍的抵抗,意軍開始潰退;士兵們的情緒很激動,反戰熱情高漲。在一座橋前,意軍前線憲兵部隊開始逮捕所謂擅離職守的軍官,並無一倖免地加以槍決,亨利不幸也在其中。藉着審問其他人的時機,亨利跳進河流,得以逃脱被處決的命運。他終於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士兵的義務已經連同河水一起被沖走了。此時的他,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他依然歷經艱辛地去尋找自己的愛人,然後兩人逃離戰爭的苦海。本故事結局並不完美但是值得我敬仰、崇拜!凱瑟琳是海明威筆下最使人難忘的形象,象徵着愛可能超越死亡。

“一個作家的風格應該是直接的、個人的;他作品中的形象是豐富多彩的,有人情味的;他的文字簡潔有力。最偉大的作家生來具有卓越的簡潔,他們是苦幹者,辛勤的學者,又是勝任的風格家。”

《永別了武器》讀後感6

一個生在和平年代的人,要去描述戰時的殘酷景色與人們的悲苦,就好比是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希望作出一副精美的油畫。雖不無可能,但也絕不容易。

那麼,現今的人們若要去了解戰爭時期的惶恐,該如何是好?前人的描述總是不盡人意、缺乏傳奇性,而戰爭電影亦是孰優孰劣,不知怎樣的場景才是真相。——幸而有了文學的存在,人們能夠將自己親眼所見或腦海中曾經留有絲毫印象的一幕幕以文字的形式記敍下來,或平實講訴,或加入情感因素,甚至能使用修辭,使得閲讀者能夠通過作家的手筆來感知他所希望你知道的事情。這大概是下面這一段出色的荒景描寫出現的原因之一:

"那一年的晚夏,我們住在村莊上的一幢房子裏,望得見隔著河流的平原和那些高山。河牀裏有圓石和漂石,在陽光下又幹又白,清藍明淨的河水,在河道里流得好快。部隊從房子邊走上大路,揚起沙塵,灑在樹葉子上。樹幹也積滿了塵埃,那年樹葉早落,我們看著部隊在路面上開着走,塵沙往上飛揚,樹葉兒給微風吹得向下掉墜,士兵們開過之後,路上赤裸裸的只剩一片落葉。"

這是這本書的開場白,能夠展示極能進入內心,發自靈魂的荒涼和乾燥。閉上眼睛,我們彷彿能夠看見那些平原、高山,樹葉在飄落、軍車駛過時空中的塵埃。這時我們的感覺就被這位文學家帶着,在那時的故事中遨遊:作為志願軍參加戰役、與那年輕貌美的護士相戀,改變了他的性格和觀點,組成了一生中無比重要的家庭……這是俗套的故事情節,卻是不同水準的描寫。海明威在這部小説中多次描寫了不同的荒涼,空氣、河谷、切斷的高山、凋謝的葡萄樹、遠方卡索高原的意向。各種戰時的人物,並不多卻能代表不同的人:單純的青年、爆粗口的軍官、與當時環境不合的神父,還有最重要的堅毅的護士小姐。

不同作家筆下的戰爭顯然有不同的意向、不同的格調和態度,無論是托爾斯泰的戰爭、還是喬萬尼奧裏的戰爭、或都德的戰爭還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戰爭,他們互相之間各異乃是必然,但毫無疑問有一點的相同又是必然:他們一定是極力表現戰爭的'殘酷而不是美好,大概也有一些反面的魅力,但絕不可能有正面的歌頌:有誰願意去歌頌一場戰爭,而去招惹億萬人的罵名?有誰能夠構思一篇小説,意於表現戰爭能夠給人帶來的歡樂?

幸而最終亨利離開了戰爭,他對這樣的世事厭惡,而熱愛安逸自由的生活,他對顛沛流離的逃亡恐懼,希望和愛妻共同行路,他對戰爭的緣由迷惑不解,內心期盼戰爭的完結。受苦於人類歷史上所有戰爭的人們又何嘗不是如此?他們總以"戰爭快要結束了"來安慰自己卻不得不接受戰爭的持久和加劇。所有在戰爭中逝去的生命就如同在戰場上飄揚的塵埃,毫無自由,不知將落向何方。但一場戰爭若能導致永久的和平,那麼那些死去的生命就在剎那間化為永恆:他們雖然離去,卻至少為後世帶來了安寧。但眾所周知,並不存在這樣的戰爭,它們並不能帶來永恆、不能帶來歡樂,哪怕是戰爭結束以後。戰爭依然在繼續,這給人予以無可奈何或一些人誇誇其談的資本。

雖然卡隆玲的悲情演繹出憤怒而絕望的話語:人生不過是一場卑鄙的騙局——不過現在的情況看上去就好像是人們安於在騙局中度過永遠。

《永別了武器》讀後感7

我從未經歷過戰爭,戰爭對於我來説是一個不敏感也不可怕的詞。可讀了海明威筆下的戰爭,我發現戰爭並不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好玩,相反它令人毛骨悚然,它冷酷無情到極致。

戰爭中的人們,是身不由己的。戰爭一旦被挑起,不打得你死我活生靈塗炭,誰也別想從中脱身。它像一個黑洞,吞噬着人們的生命。一個個家庭被無情的戰火拆散,一條條生命被混亂的戰爭毀滅,人們無法決定自己的生死,無法決定戰爭的停止,人們像是洪水中的泥沙,隨着激流,被隨意的沖刷,漫無目的,毫無方向。

戰爭會改變人們的思想。長期生存於戰火中的人們變得消極,他們甚至開始抱怨統治者,他們的心中開始充斥着憎恨。可這又怎能怪他們呢?試想一下,炮火、子彈隨時會落在你身邊,甚至落到你的身上,人們居無定所,喪失親人,家庭破碎,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的人們,如何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戰爭是冷酷無情的。在戰爭中,生命是多麼不值錢的東西,死亡又是多麼平常的事情。海明威在文章中用平淡冷酷的筆調描寫死亡——當傷員的血一滴滴打在他身上時,他並沒有恐慌,也沒有擔心,他鎮靜平淡地移開自己的身體,免得那血液弄髒自己,當他説出“大概是死了”時,那語調又是多麼的平淡,而這正是戰爭對待生命的態度。在他的筆下,戰爭中的人彷彿只是一件不打緊的物什,壞了就被丟掉,再換新的。

這就是海明威筆下的戰爭!這也是我海明威的小説中看到的真實戰爭。願世界絕不要這樣的戰爭,願世界永遠和平!

《永別了武器》讀後感8

戰爭是什麼?在讀這篇文章前,除中國八年抗日戰爭於我這個炎黃子孫來説給予我了深深的震撼與悲痛,其他的戰爭似乎大部分只是歷史書上的白紙黑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記錄在書上,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也無太多其他的色彩。直至讀了這篇文章,戰爭,才殘酷而真實地褪去它的光彩外衣,鮮血淋淋地展現在我的面前。

在意大利的戰場上,血肉橫飛,子彈從槍口中發射,冷酷地命中目標,炮彈轟然而降,無情地爆炸。伴隨着這些冰冷的武器的開動,哀嚎,悲鳴,籠罩在“一戰”的戰場上,成為揮之不去的陰霾。亨利中尉在戰場上受了傷,在被抬去治療時,他目睹了與他出生入死的戰友們的傷亡。那是怎樣一幅畫面啊,堅強的士兵疼到窒息,顫抖着,在無盡的痛苦中慢慢死去。戰場猶如一個屠宰場,只是屠殺的是“人類”這個活生生的物種啊。

戰爭,不只是記錄在史書上的史料,也不是隻能用那些白紙黑字的“ “時間”“地點” 意義”“評價”所可以簡單描繪的。它的真相就是由血與肉與淚交織而成,無論是正義戰爭還是非正義戰爭,其勝利的代價是千萬家庭的破碎,是成千上萬生命的消逝。

所以我想,戰爭的一些積極性,雖説在正義戰爭中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戰爭所弒殺的生命的可貴,是什麼也比不上的,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任何藉口輕易剝奪。

在我看來,戰爭是用人的鮮血寫成的二字血書。

熱門標籤